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苗山风云-第1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回司州洛阳一带,再次重新杀进宜阳县城,朝廷以为刘家军刚刚大败不会回来这么快,仓促迎敌,在洛阳以东有石勒战略夹攻的情况下,结果这次轮到西晋王军了,王军在洛阳城外大败,惟有退守京师禁闭城门固守城池,等待勤王的援兵到来救命。
石勒引导刘渊一部兵力,听说刘聪在弘农郡宜阳县大败于晋军,便挥军沿着黄河南岸攻向洛阳,石勒虽然在9月份在飞龙山一败,但是不到一个月便恢复了生气,他率军穿过荥阳郡,出了成皋关。
“洛阳在四关之内,左成皋关”。京师暂无勤王之兵,成皋关已无兵把守。洛阳城下石勒的军队与刘粲刘聪刘曜王弥等在宜阳县会师。石勒当时的地位与王弥一样,王弥石勒都没有进入京师洛阳,打入京师的荣誉留给了刘家子弟。刘粲派王弥出兵向轩辕关,那轩辕关在京师洛阳东南部,在太室山少室山两山之间,险关要道怪石多多,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眼下形势,刘渊各路军队探得司马越尚有一支军队在京师以西徘徊,王弥石勒都得去攻打卖命。石勒更加是还得听从与汉主刘渊,便引军追赶司马越主力。司马越主力本来就打算放弃洛阳了,就让洛阳的晋怀帝等着各路勤王了,那得要看洛阳城能够坚持多少时日,司马越想法是好的,苟?乃是对于王弥、汲桑这等反贼有头脑的,就跟随苟?的军队开始追上返回徐州的中军家属后勤辎重的大队伍去了。没有想到,石勒竟然矢志报仇,居然拦阻了他的退路,而洛阳城也给刘聪包围。而苟?却在途中特意要夺取司马越的军队指挥权,这让司马越气得要死,苟?对司马越不即不离,如同狗皮膏药贴在身上,司马越无力组织这个大臣找自己的岔子,只能与苟?尽量沟通一致对付眼线的危机。
刘聪刘粲游览嵩山一圈之后,手下拿下洛阳,刘渊已经来到平阳郡,于是刘家弟子各自押着俘虏与战利品回平阳郡。这战利品没有想象中的多,但是刘家弟子对战利品缺少概念,以为已经收获很多了。没有想到石勒追上司马越倒是捡了一个大便宜。司马越虽然死了,可是他随军携带的物品的丰厚不亚于京师洛阳。后来王弥向刘家人告密说石勒发财了,石勒不好回答,只是在支持他的匈奴五部的将军们的建议下说很多西晋宗室都逃亡长安去了,意思是说刘家军最好派兵攻打长安,本来那关中长安也是非常重要的地方,刘家将信将疑,再到后来便放任了石勒。
第二百六十七章继续交代(22) '本章字数:3084 最新更新时间:2011…03…21 16:47:59。0'
王弥与石勒合兵各自攻打兖州、豫州大部以及荆州江州各一小部。兖州有八个郡国,分别是濮阳国、东平国、济北国、泰山郡、陈留郡、济阳郡、任城国、高平国八郡。王弥对兖州尤其熟悉,王弥收获不小,石勒一边对王弥这里多有嫉妒,石勒时刻不忘讨好刘渊,暗地下功夫,所以他与匈奴五部的关系比王弥与匈奴五部的关系更密切,对于王弥的发展石勒那是非常关注的。
刘渊已经死去,刘家接班完成了第二班。对于继续攻打中原各地,刘家忙绿不停。那兖州州治所在,本是280年初晋武帝司马炎设置。晋武帝太康年间灭吴以后,西晋全国设置十九个州治,兖州从《禹贡》九洲开始,就是说秦汉以来,兖州一直是作为州治的,然而兖州一带,封国也是很多的,独立思想也一直比较严重,常常发生不服从中央号令的事情。每到动乱时间,就是因为这样,对于兖州的打击也是十分严重。
刘渊王弥石勒这一闹,把兖州也是闹得鸡犬不宁。苟?没有保护好司马越,因为他虽然是司马越的心腹,可是他心里有二心,以为自己左右为难,毕竟司马越没有打算称帝,苟?就暗地与朝廷里晋怀帝的手下有些来往。晋怀帝写诏书给苟?,让苟?反对司马越,苟?就对司马越从洛阳出发以后若即若离,还不断地把司马越大队人马的消息散播出去。苟?打败汲桑,司马越与晋怀帝互相拉拢苟?,苟?以为自己是个人物了,对于司马越也敢动脑筋。306年中晋惠帝司马衷死后,司马越先是在京师里立了晋怀帝,随后他出京师帮助苟?讨伐汲桑,司马越屯兵的一方,一度在官渡这个地方,这个地方还有些名气,司马越就是想在官渡借点名气来的。他在第一次出京师打仗,之前已经完成了和弟弟们还有心腹王衍的商议,就在这一年年底,让王敦做了安东将军,都督扬州等地的军事,王敦带着琅琊王司马睿到扬州去了,王澄与司马澄则去了 。司马越自己,对两个到南方去的儿子里,对王敦是重视一些,因为王敦比较讨他喜欢,但是王澄年纪比王敦大,这一点就是封建社会礼教名节长幼秩序在起作用,司马澄要说自己是哥哥,弟弟司马敦得听从哥哥的,那也是没有法子说服的事情。
因为司马越的偏心,司马敦就去了扬州,职务也比司马澄重要。但是司马澄在荆州后来起的作用也不小,对于抵制前赵后赵还有王弥的进攻中发挥了同样重要的作用,王澄与王敦争夺皇位,那也是后来击退前赵后赵以后必然的结果。挟天子以令诸侯,做地主为欺庶民,隐瞒皇族身份也是迫不得已,倒是司马敦与司马睿在一起,因为经常让司马睿在公开场合露面,这才将扬州的事物打理得比荆州好,也是司马越的偏心,这才给了琅琊王机会与东海王的儿子争夺皇位。司马越本来倚重王敦一些,希望王敦在扬州帮助他这个老子在局势恶化的时候退到徐州去,没有想到他是要退过去,而王澄已在打算经营好荆州,就算不是为了让老子退到荆州来,也得在荆州与扬州的权力争夺里占据主动。王澄与王敦一争执,而王敦在王澄的逼迫下换浑了,两人都没有及时接应到老爸的逃难大军,竟然没有及时支援而让老子和众多司马家族的大大小小的皇族一起在豫州陈郡一带覆没。
随后几年之中,王澄与王敦两个为了此事争执不休,一度给司马睿在建康收买人心机会,最后王澄王敦两人在王敦家里争斗发生手足相残的著名事件,导致琅琊王家无法解释东海王这一支司马家族的内部问题,王家只好随即去向司马睿靠拢,希望司马睿出面调和,司马睿对琅琊王家是需要拉拢的,所以极力给王敦做和事佬,并建议王敦采纳大量王家弟子在江干各个地方任职。王澄虽然死了,但是王澄与王敦两家为此对司马睿都感到比较信任,这才有继续隐姓埋名借用王家弟子的名号,从而导致最后就连王敦(司马敦)都不能说出自己真实身份的结果。
司马越在苟?的事情上没有处理好,让苟?给气死根本就不值得。他气死了,石勒攻打上来歼灭了他的有生力量,直接导致整个东海王派系的彻底瓦解。司马越死到他的大军被石勒消灭的两个月里,苟?还在不断地与司马越一伙争夺权力,苟?不断地拉拢司马越一伙里面的领兵将军,“回师京师去接应晋怀帝”颇能收买人心,苟?手里有晋怀帝给的诏书,苟?给晋怀帝封为大将军大都督,管理青、徐、?、豫、荆、扬六个州的军事,苟?要司马越手下将军统统听从他的号令,所有军队返回京师,而只能留下一部分随着东海王王妃带着司马越的灵柩返回徐州去。司马越手下就连王衍都是左右不定了,王衍本来就不懂得指挥军队,他又在后面没有及时与司马越会合,说不定他与苟?想搞好关系,所以就拖延在后面不让司马越集中他手下的将军和士兵,司马越多半还是比较生气王衍的,可是事情紧急到他已经来不及怀疑王衍,他已经是病入膏肓,就连儿子们都意见不统一,有的儿子主张到荆州去,有的儿子主张到扬州去,最多的是和司马越一样的主张到徐州去。跟着来的皇族那么多,又不是只有司马越这一支皇族,七嘴八舌地说来说去,没有一个看得到自己大队伍的危险处境。苟?也是,他此时正在京师里出来找司马越搬救兵给皇上,既然要保卫京师,就算要对付司马越,那也要先一致对外,见解决前赵后赵的进攻再说,哪里有战前内讧的,那还不是自寻死路啊。苟?想带着晋怀帝也逃出洛阳,可是洛阳已经给包围了,皇帝想跑也跑不掉。司马越对苟?就是这样利用的,苟?就是以保卫京师的名义请他留下来,自从苟?赶跑王弥又打败石勒并杀死汲桑以后,苟?就受到司马越的大力表彰,所以就让苟?以重任的名义留守洛阳,苟?不好好组织坚守洛阳,反而要对付司马越,也是擅离职守要开溜。司马越已经铁了心的想要逃跑了,苟?还有什么法子呢。苟?也跟着司马越之后,带着他的手下逃离洛阳,一边还口口声声说是要给晋怀帝讨伐东海王去的,沿途在司马越大军不远,几乎成为王弥石勒等的打击对象,幸亏苟?手里只有军队没有家属逃难人员,这才能够打败石勒等的进攻得以自保。
苟?带领一帮子人在豫州梁国东北的蒙城一带集结,也不接应司马越大队军民王公,看着这支军民王公大队伍被石勒消灭。他只是在兖州蒙城一带收拾逃脱出来的残兵,收容了一些士兵以后,他以自为是,要想接应洛阳的晋怀帝出来到梁国,石勒岂会看着苟?进攻洛阳。不到三个月后,在311年9月,苟?一伙被石勒打败并在蒙城捉住,尽管是杀他过去老上级汲桑的元凶,石勒也不杀他,就是把他铐起来整天站在军营里看着听着石勒如何调兵遣将。
回头说东海王司马越,他带领二十多万军民,从京师出来,是讨伐反贼还是打算逃跑,已经说不清楚。要说是二十多万军队,绝对不会在颖水河不堪一击,要说司马越不是带着军队再次离开京城,为什么永嘉南渡的军民又有九十多万呢?唯一的解释就是王澄王敦与司马睿等逃出京城以后,一路到处宣扬,裹挟着并州冀州司州豫州兖州雍州等各个郡县的百姓一起南逃,司马越对于两个儿子的行为放任不管,认为这是对他东海王有利的事情。永嘉元年至永嘉三年中向南难逃的人多,王敦王澄分别带领的军队并不多,他们带领的士兵主要是用来对付荆州扬州地方上不服从的势力的,南方没有北方形势那么恶劣但是也不轻松,虽然各地都群情激愤,到处都有勤王之兵自发组织建立,可是王敦王澄一路裹挟百姓南下,王澄与王敦乘机壮大了自己。王澄到荆州,王敦到扬州,荆州扬州此时也是不稳定,尤其是荆州,成都方面已经血战了几年,这时候就是需要大量人口来补充进来。司马越离开京城的时候,身边绝对不会只有少量士兵,毕竟是老命要紧,大儿子司马?毕竟是大儿子,司马?一心只想回到老家徐州去,司马越为此也苦恼,此时要回去,没有那么容易,一是朝廷上下对司马越也是貌合神离,司马越在晋惠帝死后本来就有自己自立并迁都到徐州去的想法,可是朝廷大臣都反对,王衍也是反对者,王衍心怀止足之分,说徐州一地不足以成就大事,表面却劝说司马越应该到徐州去,毕竟徐州也是王衍老家所在。
第二百六十八章继续交代(23) '本章字数:3436 最新更新时间:2011…03…21 17:02:23。0'
徐州州治彭城,三国时期州长的官职为州牧,刘备做过徐州牧,这个职位不是市长而是省长。可是我们是叫省长,至今还有某个大国仍然叫州长的,我们老祖宗留下的称呼,认为人家还在用,如果是贬义的,就是认为州长比省长职位低下。
太康年间,280年西晋灭孙皓东吴以后,在西晋十九州徐州之下设立七个郡国,彭城、东海、临淮、琅琊、广陵、东莞、下邳。彭城郡就是今天徐州市所在。这彭城本来就是项羽楚汉争霸时期项羽一方的老巢,到了三国时期,刘备做过徐州牧,刘备曹操那伙儿,把徐州州治从徐州郯县移到彭城,而郯县在彭城以东偏低处,在下邳国上面东海郡下面,这是今天郯县的位置,处于下邳与东海之间。西晋到东晋这个年头,郯县所在就是东海郡国的县城所在,名字也是叫做郯城。原来在东汉时期,彭城只是彭城国所在,这才把州治从东海郡的郯城迁移到彭城国来了。而琅琊国(郡),则在东海郡的上面,都是在徐州境内。
魏晋以来,封王的封地并不大,比起过去的封王,采用了变动的手法,封王的地盘不会给的汉代那样大。徐州东海国虽然是司马越的封地,司马越对于自己那一小块封地并不满足,他与八王之乱中的各位司马衷的亲弟兄不同,他并不是司马衷的亲弟兄,只是因为他在八王之乱中获得政治地位而被世人所知。王敦王澄还有司马睿到了江南,原本江南就有江州刺史作为东海王的耳目,还有不继续宣扬司马越在皇族里面的名声的啊。彭城国也好、下邳郡(国)也好、东海国也好、琅琊郡也好,都是司马越曾经视为依靠的地方,这里面的事情要交待出来可多了。
晋武帝司马炎是司马懿的孙子司马昭的儿子。他出生那年还是刘备儿子刘禅,那位阿斗兄弟在成都做蜀汉皇帝没有几年。司马家族出了这么一位继承大统的儿子,有皇帝就有皇后,杨家女人嫁鸡随鸡就做了皇后,杨家女人做了皇后,给皇帝生了三个儿子和几个公主。大儿子只有两岁就夭折了,二儿子就是晋惠帝司马衷跟着被立为太子,司马衷这个太子做了很多年。奇怪的是司马炎在290年3月中死后,司马衷做皇帝的第二年,原夭折的大哥给过继的儿子奇怪地死了,大哥无后,而司马衷的亲弟弟司马柬,也在同一年291年死去,司马衷继续做他的太子做了很多年头。
晋惠帝的亲弟弟司马柬,泰始六年封汝南王。咸宁三年为司马炎改为南阳王,太康十年改为秦王。那晋武帝在位二十五年,一共生下二十六个儿子,八个夭折早死其中包括司马衷的亲哥哥,杨皇后所生的晋武帝的长子。二十六个里面减去了八个,剩下十八个,再除了司马衷做太子,其余十七个儿子,均与八个夭折的一样由各个后宫妃子所生。他们都是晋惠帝司马衷的同父异母的弟弟们,八王之乱,八王里面司马衷的同父异母的弟弟有四个,既楚王司马玮、齐王司马?、长沙王司马?和成都王司马颖四个。另外四王里面,汝南王司马亮和赵王司马伦辈分高,他俩比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还有楚王司马玮等这四个与晋惠帝同父的王爷高出不止一辈,他们是晋武帝的亲叔叔,他俩是晋惠帝司马衷爷爷司马昭的弟兄,分别是四爷爷和九爷爷,和晋武帝还有晋惠帝关系都是比较直接的。相对来说同姓里的远亲,河间王司马?倒是和晋惠帝一个辈分,而最后一个八王之一东海王司马越,则是晋惠帝叔叔辈分的,司马?和司马越两人,前者是司马懿弟弟的孙子,后者是司马懿另一个弟弟的二儿子。司马家族从司马懿开始到了司马炎和司马衷手上,后代何止上面这些,加起来姓司马的皇族足有上几百上千。光是晋武帝十七个皇子王爷,在晋惠帝做皇帝的时候,都是参加或者被卷入了从贾后开始的政变,加上晋惠帝本人,他们是凑足了十八个的。
何止十八个司马家族的皇族,包括皇帝司马衷在内,只不过这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十八个儿子内斗而已,这就是典型的家务事。这桩家务事一开始,就把长辈都牵扯进来了的,汝南王司马亮是最先卷入进来的,而赵王司马伦也不甘寂寞,随后便迫不及待地与从孙媳妇,做皇后的贾后勾结在一起,赵王司马伦最后还是处死了自己做皇后的从孙儿媳妇贾后贾南风。就算只有一百个姓司马的皇族牵扯进来,这一百个司马家族的人已经足够让天下大乱了。八王之乱,以辈分最高的长辈司马亮开始,结束的时候,仍然由辈分最高的长辈司马越来收场。司马越辈分比汝南王司马亮和赵王司马伦还是低一辈的,但是经过十多年皇族内斗,司马越已经成为辈分最高的一个,硕果仅存。晋惠帝306年死了,晋惠帝的儿子也都在皇族大血洗中没有了,司马越不敢自己做皇帝了,只能是在十八个司马炎儿子里面找到幸存者来做,这就是在洛阳被刘渊俘虏的晋怀帝。
本来要是晋惠帝司马衷的亲弟弟司马柬,秦王在世,情况可能要好一些。可是秦王这个王爷大概被嫂子贾南风很在乎,贾南风既然要夺权,从皇后晋升为皇太后的杨皇后杨皇太后手里夺权,早就对自己的小叔子十分在意了,这个小叔子与杨皇后还有当朝大臣杨骏还有杨家一伙搞得火热,这才引发贾南风联络了爱人皇帝的四爷爷九爷爷还有庶出的小叔子楚王司马玮等人勾结,一同废黜了杨家势力,也包括小叔子秦王司马柬在内。秦王司马柬,在291年9月死去,生前被晋惠帝的舅舅杨骏封为大将军,可是这个大将军刚刚要满三十岁就死去了。据说他生前不想呆在朝廷里面,想到他的封地雍州去,可是杨骏和所有杨家的亲信都不希望秦王离开朝廷,这样就会失去对贾南风还有朝廷里各位王爷的压制作用。汝南王司马亮是秦王的四爷爷,四爷爷说不让皇帝亲生儿子在皇帝刚登基的时候就离开京城,反正京城很大不是,养着几个皇族算得了什么。四爷爷的意思还不是说这京城里面,秦王司马柬要是生下孩子,大家都清清楚楚地知道,这秦王正是壮年,生儿子下来都是皇族里的极为重要的血脉,要是秦王跑到封地过逍遥日子去了,这司马家族的未来难免不被秦王以后来控制。秦王对此非常不满意,他就是想过一个小王国的日子,晋武帝生前对儿子们的压抑那是很大的,皇帝父亲一死,亲哥哥早就是太子的登基做了皇帝,这个弟弟却心里早就想事情想上了的,这一不能实现目的,眼看朝廷里面争斗就是难免的,所以这司马柬心里着急,**攻心而死,要说是杨皇太后与贾皇后两派加上各位王爷一起给逼得急死的那也是对的。有一个弟弟在多好啊,这个弟弟可以挽救不争气的哥哥,看着不争气的哥哥被世人讥笑为白痴皇帝,而对于秦王来说,有四爷爷还有?的爷爷在世,那自己始终就是没有机会的,没有机会他又不愿意等待,不愿意过自己很厌倦的日子,所以他情愿死,也不愿意呆在牢笼一样的京城里面了,哪怕是做一只小鸟,能够飞到想去的地方去看一看,那也好过做不幸福的皇弟。亲生父亲皇帝死去不到一年,亲生母亲被嫂子贾南风打入冷宫并逼死,他哪里还有好日子过,怎么死的是被谋杀的还是自己自杀的意义都差不多。这个秦王,大概对自己哥哥与嫂子也是都认识不够深刻,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些什么,没有自己应该做的事情,那就是只有死去。
东海郡也琅琊郡,对于魏晋来说一度是边疆大省所在,因为这里专门是用来管理并严防吴国攻打魏国的首要地方。吴国和魏国在这徐州一带,曾经争夺得十分厉害。三国年间,蜀国最弱小,而吴国和魏国都是曾经有希望统一全国的,但是吴国没有打赢魏国,因为吴国在与魏国经营或者争夺淮水流域的时候败给了魏国。军事上的经营是小事,民生民计上面的经营是大事。东边的文章从西边做起,魏晋首先是消灭蜀国,而魏国消灭蜀国的过程中,司马家族立下首功,立下大功的司马家族取代曹家,这一政治上的替代并没有妨碍晋国消灭剩下的吴国。司马家族对于东边的事情也是一直很关心的,要不然他们也就不会在取代曹家之后尽快地平定吴国。晋武帝司马炎265年即位,蜀国刚刚平定不到三年,司马昭一死,手下将军们就正式剥夺了曹家的皇帝称号取而代之,这一个局面早在司马懿生前就给儿孙们预定好了的,司马昭也是不要名分地就够了,到了儿子一需要接替,那就正式搞了名副其实真正取代了曹家,把爷爷司马懿和父亲司马昭都供奉起来了。司马炎到司马衷这段时期,一个平定吴国,一个是大肆封王,这两个事情,里面都有许多做得不够理想的。平定吴国不能一味只是武功赫赫,而大肆封王不能一味只是江山锦绣。封了王,封了很多的王,还在名号上改来改去的,改的人眼花缭乱,遇上饥荒年头,百姓流离失所,所以就朝廷不稳。
就拿徐州一地来说,在平定吴国前后,这里封了几个司马家的王爷,对于西晋到东晋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是265年司马炎称帝不久以后手上封出来的王爷封号,司马炎让九叔司马伦做琅琊王,他的赵王的名号是后来封的,而司马炎四爷爷的儿子司马权封为彭城王,彭城王的弟弟这时候也被封王,他没有被封国在徐州境内,司马权的弟弟叫司马泰,被封为陇西王。
第二百六十九章接续交代(23) '本章字数:3494 最新更新时间:2011…03…22 15:50:48。0'
陇西王参与了贾南风对付杨皇后杨艳的政变,媳妇对付婆婆,媳妇杀死婆婆。远房四爷爷家里的弟兄因为出力给继续封王了,其实那司马泰心里对于杨皇后还是服从的,没有想到一时头昏,竟然服从了贾南风,贾南风在利用完汝南王司马亮和楚王司马玮之后,杀掉汝南王这个皇帝的四爷爷还有皇帝的同父异母的弟弟司马玮。
司马泰大梦初醒,在京城闻讯受惊而死,贾南风打压皇族而执政,执政又必须笼络各个皇族心里的不安。司马泰对她的政变并没有反抗太多的,所以就封了他的儿子为东海王,这就是排名最后一位的八王之一的司马越。司马泰在身前有军衔也有军职,还有朝政上的职务,那就是政府权力的职务了。太康四年还是晋武帝时期,283年4月中,晋武帝任命陇西王司马泰为尚书右仆射,他的军职已经是前将军。而不到几年后,286年,他又做了散骑常侍,这是党务里面的职称,同时他还被晋升了军职成为镇西将军,因为他要都督关中诸军事,或者叫镇军将军也可以。而他司马泰的军衔,也晋升成为护西校尉。校尉的军衔相当于将军级别的了。
前面说到军衔有些故意混淆的,这就好比把将军称为司令,司令是军职而将军则是军衔,有一段时间里,可能有些人就是不懂司令是军职还是军衔,而将军呢也是一样的,不知道是军衔还是军职。有的时候这军衔和军职的区分重要,有的时候这军衔和军职的区别又不重要,重要不重要要看军情而定。
司马泰后来因病回到京师,不再坐镇地方上了。290年,司马泰回京成为司空,司空是政府行政官职,司徒司空司马,好像就是俗称的三司吧,司马这个姓氏也是从官职而来,司马的官职很悠久的。司马泰任司空,领太子少保,这太子少保大概又是军衔而不是军职。这就到了大婆婆杨艳二婆婆杨芷与丑媳妇贾南风对垒的时候,俗话说丑媳妇最终要见公婆的,这最后一见成了生离死别,司马泰刚刚在贾南风得手之后任命为尚书,大概就是尚书令了,贾南风已经收了汝南王司马亮。司马亮是第一个可怜虫,贾南风利用他与杨骏的矛盾消灭了政敌婆婆满门,这汝南王接着就成了替罪羊,汝南王被杀而不能替罪,贾南风又挑选上了皇帝老公的同父弟弟楚王司马玮。司马泰这长辈对司马玮还比较关心的,说关心因为是互相有来往经常送礼物走动走动,听说司马玮被收捕,他很想去给司马玮求情,可是他不敢去,司马玮死后他也被贾南风给盯上了,自己也就郁闷死了,是不是自杀死的也是说不清楚的。反正这一段媳妇消灭婆婆以后的时间里,秦王也好泰王也好,都是一样奇怪地死了,对外当然由朝廷发布为病死的,属于自然死亡而绝对不许说成是谋杀。
这是接着说在徐州地面上的封王,说原琅琊王后成为赵王的八王之一的司马伦,说彭城王司马权顺带说到他弟弟司马泰,因为司马泰291年死了以后儿子司马越接着给封为东海王,也是徐州地面上的。但是司马越封为徐州地面上的王爷,那是平定吴国以后的事情,要说平定吴国时期,封王徐州地面而对于经营徐州对于打击东吴朝廷的司马家族的王爷,这司马越的东海王封号和晋武帝司马炎时期没有关系。280年,东吴平定,晋武帝司马炎改国号咸宁为太康,咸宁年号用了五年多,因为东吴平定值得庆贺,所以改国号为太康。早在泰始五年既269年那一年,司马炎任命尚书左仆射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征东大将军卫?都督青州诸军事,而东莞王司马?,任命为镇东大将军都督徐州诸军事。咸宁三年,东吴即将平定,晋武帝司马炎大肆变动人事,对皇族封号进行改编,这一年是277年8月中改扶风王司马亮为汝南王,改东莞王司马?为琅邪王,改琅邪王司马伦为赵王,等等。四叔改了,远房四爷爷的儿子从四叔也改了。司马?由东莞王改名为琅琊王,也是属于司马炎手上封国到徐州地面上来的,目的都是为了接管原来东吴地面上的人事做准备。司马?是谁呢,他是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的五爷爷,西晋晋武帝司马炎的五叔。
前后参与徐州地面上的王爷,有司马权、司马伦、司马?、而汝南王司马亮,没有在徐州地面上封号,但是他的封号在277年从雍州到了豫州,也是针对南方的东吴来变动的,豫州汝南郡,毗邻荆州地面,但是按照今天的行政区划属于河南省,汝南以西的荆州郡县也都是河南的地面。距离长江也就是那么一步之遥,西南下荆州到襄阳以及江夏江陵,东可去淮水徐州一带,东南则顺着长江就是扬州与江州交界的地面。汝南国(郡),位于洞庭湖与鄱阳湖之上的位置,等于是两个大眼睛湖泊上的一个额头正中间。豫州汝南郡东面,属于豫州汝阴郡(国),同为两个眼睛上的额头部分,就在277年的人事变动里,汝阴王司马骏改为扶风王,等于是和司马亮来了一个对调,而司马骏原来的封号是和司马亮265年扶风王的同时封号的。司马亮封国汝南,给将领给骑兵给步兵给水军到了封国,那是权势很大的,看来是晋武帝看着自己的四叔还满意,他在原来的封国扶风国,紧靠雍州咸阳城池的地方,对于经营与氐羌各族的关系并剿抚各路民族还是有些经验,比起自己的弟弟们和儿子们那是资历老得多了,司马懿的家族,各个子弟都是对于军旅事务异常熟稔,有如家常便饭。可是这汝南王司马亮与楚王司马玮各自入朝廷,对于朝廷的权势争夺过于激烈,最终导致朝廷成为皇太后派与皇后派两派大争斗,最后变成了八王之乱。汝南王与楚王两个,也成为宫廷权力争夺的第一批司马家族的牺牲品。不管他汝南王生前有多么辉煌的事迹也没有用,这晋武帝的四叔司马亮,司马懿的第四个儿子,就与司马懿的重孙子司马玮一起,成为开一代先河的发乱世者,司马懿儿子司马昭和孙子司马炎两代平蜀灭吴的意义,也就被顷刻化为乌有,成为过往烟云。
咸宁三年,汝南王还是镇南大将军,而咸宁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