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拣宝-第1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周老娓娓而谈,似乎已经确定几篇字帖就是蔡京的作品。

    “易之,你能肯定吗?”这个时候,钱老沉吟道:“毕竟,只凭一枚钤印,不算铁证,还需要更多的证据。”

    “需要什么证据?”

    就在这时,旁边传来了陌生的声音。王观连忙看去,只见一个六七十岁左右的矍铄老人,小心翼翼的抱着一个方长盒子走了过来。

    “王兄,你总算是来了。不愧是当领导的,就喜欢摆架子,姗姗来迟。”周老轻笑起来,语气调侃的意味居多,并不是在指责。

    “周兄,你这是当面指鹿为马,栽赃陷害呀。”老人无奈道:“为了这东西,我不知道费了多少唇舌,才勉强冇拿出来了。如果待会拿不回去,估计要受到大家的口诛笔伐了。”

    明白那人的小心思,周老笑了一笑,就不再说话了。

    与此同时,钱老站了起来,一边过去迎接那人,一边给王观等人引见起来:“这位是故宫的王馆长……”

    当然,王观他们也知道,现在的故宫馆长不姓王,那么这个王馆长应该是副职。不过他们也没有因此而有所轻视。毕竟由于特殊的国情,故宫博物院的馆长那是行政职业,属于真正的领导,所以专业水平多少让人有些摸不准。

    相反,副馆长之类,尤其是得到钱老和周老热情相迎的副馆长,王观几人自然不会怀疑他的水准。甚至可以确定,又是一位大师级别的人物。

    “俞飞白、唐清华、萧山……”

    与此同时,钱老点了几个人名之后,重点介绍起来:“王兄,这个就是宝物的主人,你的本家王观了。”

    一瞬间,王馆长笑容愈加灿烂,把方长盒子放下之后,主动和王观握手,热情洋溢道:“小友,说起来我们可是一家人,以后要多多亲近啊。”

    “呃……”王观含糊应声,一点受宠若惊的感觉都没有,心里反而充满了警觉。无事献殷勤,需要小心提防才行。

    一番寒暄之后,王馆长坐了下来,随之看到桌上堆满了书册,有些好奇道:“钱兄,这些是……”

    “没什么,没什么。”

    不等钱老回应,周老就把夹带五篇疑是蔡京临摹字帖的书册搂到了身前,然后掩饰道:“就是不相干的东西,你肯定不感兴趣的。”

    有句话叫做欲盖弥彰,就是指周老现在的行为了。

    “到底是什么宝贝,让我也开开眼。”

    本来王馆长真的没有什么兴趣,只是随口一提而已,现在却多了几分狐疑。不过,他也清楚,自己再问,周老肯定不会说的,所以干脆直接伸手去扯一本过来。
第385章 不嫉妒,不嫉妒……才怪。
    “别抢,弄坏了你赔不起……”这个时候,周老惊叫起来,也担心王馆长把书册扯坏了,所以只能松手,让他抽了一本书册过去。

    “大观太清楼帖。”

    王馆长看到写在封面的文字,就顺手翻开书册打量起来。片刻之后,他脸上出现了几分不以为然的神情,显然也是觉得临本的水平不怎么样。

    周老见状,立即说道:“不是早告诉你了吗,这是普通的东西,你偏不相信……”

    “嗯?”

    所谓人老成jīng,王馆长可没有糊涂,转念一想,就轻笑道:“你才说我弄坏了赔不起,现在又说是普通的东西,这样自相矛盾,肯定有猫腻。”

    “哪有什么猫腻,是你多疑了。果然当官的人就是这样,满肚子都是弯弯绕绕。”周老埋怨起来,可惜他毕竟是比较传统的学者,撒谎的时候表情不自然,很容易让人看出破绽。

    “周兄,你越是顾左右而言他,越是说明了问题。”王馆长畅笑道:“不要隐瞒了,难道说我还会抢你的东西不成?”

    “你没抢,但是你借,然后就像刘备借荆州,一借就不还了。”周老嘀咕道,却是让王馆长颇有些尴尬。

    “周兄,那是好几十年前的事情了,你还提它干嘛。”

    咳嗽了下之后,王馆长转移目标,改问旁边的钱老:“钱兄,你给我说道说道,这是些书册有什么特殊的地方,竟然让周兄这样重视。”

    “书册里夹带了私货。”钱老笑了笑,直言不讳道:“表面看起来是民国时期文人的临帖,实际上有几篇是古代名家的手稿。我们怀疑是蔡京的临帖,不过还需要更多的证据。王兄你是这方面的行家,正好帮忙作个鉴别。”

    “蔡京手稿?”王馆长十分吃惊,意外之余,也急忙问道:“在哪?”

    “就在书册里。”

    看见钱老说开了,周老也不再掩饰,立即笑道:“你们别告诉他,看他能不能找出来。”

    “周兄,你这是在考我呀。”

    王馆长一笑,也不以为意,反而兴致勃勃的翻找起来。

    一本书册也不算厚,而且王馆长的实力也不是吹捧出来的,所以也没费多长时间,就发现其中一页纸的手感有异。

    刹那间,王馆长停顿下来,定神观看字帖:“月半哀感,奈何奈何……”

    “王羲之的月半帖。”

    乍看之下,王馆长的表情也变得不再平静了,有点儿jī动道:“笔势流畅,体态圆丽,果然有大王的风范。”

    “合着你刚才不信呀。”周老笑道:“以为我和令希在合伙骗你?”

    “没有,怎么会呢。”

    王馆长连忙摇头,随即半是好奇,半是抱怨道:“周兄,你藏得真够深的,我从来不知道你手头上竟然有这样的好东西。”

    “我倒是希望是我的,可惜不是。”周老摇头道。

    “不是你的,那你藏什么呀。”

    王馆长有些哭笑不得,然后猜测道:“那是钱兄的东西?”

    “别瞎猜了,是王观的东西。”

    周老笑道:“他凌晨去潘家园逛了一圈,就带回来了这一套大观太清楼帖。没有想到在字帖之中,居然夹有这些手稿。说起来临本的原主人,估计也是一位心思缜密的人。把古人字帖夹在自己的临帖之中,一般人根本不会细看,自然发现不了端倪。”

    “也就是说,他又拣漏了,而且是大漏。”旁边,俞飞白揪住头发,十分苦恼道:“为什么每见看见宝贝,总是他拿走了,我却错过了呢?”

    萧山连连点头,十分明白俞飞白的心情。要知道每次去那家店,他都看到大观太清楼帖摆在那里,却从来没有想到里面夹带了私货。白白错过好多机会,现在才后悔莫及。

    无视俞飞白的哀叹,王观虚心问道:“周老,除了那个兴化鲁公的钤印,还有别的证据能够证明这几篇字帖是蔡京的手书吗?”

    “还有别的几篇啊?”王馆长闻声,急忙向周老讨要,逐一观察研究起来。

    与此同时,周老答道:“在没有明证的情况下,那么只有从字迹上着手了。要知道临帖手书,不是复印描摹,难免会带有自己的风格,不可能完全和原帖一模一样。蔡京怎么说也是书法名家,就算是临书二王字帖,也一定是略有不同。这是一个书法家的自傲,也是鉴别他书法手迹的证据。”

    大家纷纷点头,表示赞同理解。

    毕竟就像现在许多人说的,我要做某某第一,不做谁谁第二。有能力的人,肯定是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努力创新,形成自己的风格。比如说,国画大师齐白石先生就曾经说过,学我者生,似我都死,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书法。

    蔡京也是这样,博采诸家众长,自成一体。那么就算是临帖,也必然有自己的风格韵味。然而,怎么辨识这些风格韵味,就需要仔细的斟酌了。

    反正,王观自认没有这样的学术修养,所以非常自觉的少说多看。

    “刚才我说过,传说就连狂傲的米芾,都曾经表示自己的书法不如蔡京。”周老沉吟道:“实际上,两人的书法倒是颇有几分相似。以这篇鹅群帖为例,米芾就曾经临写过鹅群帖,并且让他的朋友附马王诜误以为是真迹收藏起来。”

    “我曾经有幸见过米芾临写的鹅群帖,其中笔力雄健,线条轻重,字体大小悬殊多变,纵敛交互的姿态,气势不同凡响。”周老娓娓而谈道:“不过,与米芾的字势峻傲相比,蔡京的笔法却多了几分姿媚,而这几分姿媚恰恰是融合了大王书风的神韵。”

    “鹅群帖是王献之的行草作品,他是王羲之最有天赋的儿子,初承家法,而敢于革新,转师张芝,创上下相连的草书。他的草书笔势连绵不断,往往是一笔连续几个字,这就是所谓的一笔书。”周老仔细点评道:“米芾的笔法主要是学王献之的,所以米芾临写的鹅群帖,章法大开大合,数字一笔的挥运令人赞叹,颇得小王的jīng髓。”

    “然而,你们看眼前这篇鹅群帖,用笔挥洒自然,字字笔划轻重不同,特别是在整个作品的布局方面,每字每行,无不经过jīng心安排,做到左顾右盼之中求得前后呼应,达到了气韵生动的境地。”

    周老感叹起来:“起笔收笔,神态自如,从容不迫,寓刚健于妍丽之中,寄情思于笔端之上,这分明是大王的书风啊。小王的鹅群帖,居然出现了大王的神韵,很大的程度上已经说明一切了。”

    这个时候,王观等人除了叹服,也只剩下叹服了。什么书风笔法,他们半知半解,但是却感觉周老分析得非常的透彻,完全可以肯定字帖就是蔡京的临书手稿。

    “没错,就是这样。”

    与此同时,钱老赞同道:“蔡京书法姿媚,痛快沉着,独具风格,颇有王羲之的风采。所以在临书王献之字帖的时候,就显露出许多痕迹。但是在书临大王快雪时晴帖、月半帖、谢生帖的时候,却是显得非常的流畅自然,没有丝毫的滞涩。”

    适时,发现王馆长也观赏完了,钱老转头问道:“王兄,你怎么看?”

    “你们都说完了,我还能说什么?”王馆长苦笑了下,然后指着鹅群帖夹缝中的钤印道:“不过,从这个印sè来看,确实比较符合宋代印sè的风格特点。要知道宋代的印sè有蜜印和水印之分,蜜印颜sè红而厚,水印颜sè淡而 ;bó,只有到了南宋未期,才出现了极少数油印。”

    “如果说这枚钤印的印sè鲜艳夺目的话,我倒是要怀疑是不是后人的伪作。但是想一想,却也不太可能,毕竟要到了在明代,才有为蔡京辩护的事情发生。期间蔡京可是和秦桧并列,受人唾弃辱骂,应该没人会仿他的印章和作品吧。”

    王馆长笑着说道:“至于到了明代,类似这种珍贵的澄心堂纸几乎绝迹,更加不可能有人剪裁成册页,临写几篇字帖,又故意盖上蔡京的钤印……种种迹象表明,这几篇字帖就是蔡京的手稿。而且,从没有任何修剪的状况来看,应该是残页……”

    “也就是说,当年蔡京应该是临了一套大观太清楼帖,可是由于在流传的过程中,许多卷册都损毁了,只剩下最后的几篇残页字帖。不过,可能是由于蔡京的名声不太好,或者是害怕怀璧之罪,所以得到了残篇字帖的人不对外声张,只是私低下收藏观赏。”

    说到这里,王馆长脸上也有几分羡慕之sè:“还是小友的运气好,居然是普通的临本之中发现了这样的好东西。”

    “他的运气不是好,而是已经逆天了。”俞飞白嘟喃起来,自我安慰道:“还好,我已经习惯了,不嫉妒,坚决不嫉妒……才怪。”

    在俞飞白抓狂之前,王观连忙抢先道:“周老,这些字帖夹在书册总不是回事,不知道您认不认识经验丰富的装裱师傅,我想请他帮忙把字帖取出来,再重新整理裱好。”

    “王兄弟!”

    忽然,萧山有些迟疑道:“其实,我也懂一些装裱……”
第386章 竟然是真的!
    “实际上,我在琉璃厂就经营了一家装裱店。/”

    这个时候,萧山也知道自己不能谦虚,所以半是含蓄,半是直白道:“店铺名为萧山阁,也就是我的名字,在圈子里也有点儿名气。”

    萧山的意思大家都明白,就是想接下这件差事,重新装裱蔡京的字帖。

    或许对于手艺人来说,都有这么一种情结。就算不能拥有宝贝,但是宝贝经过自己的手,就已经十分满足了。蜀川的黄老是这样,萧山也是这样。

    对此,王观略微迟疑,就点头答应了。反正页完好无损,只要小心拆下来重新装裱就可以了,也不需要多高的技术含量。既然萧山敢主动请缨,那说明他有把握,没必要拒绝。

    “谢谢王兄弟。”萧山很高兴,甚至有些jī动。

    “对了,王观。”与此同时,俞飞白提醒道:“在装裱之前,先检查其他册,说不定还有漏网之鱼。”

    “好,回去就仔细检查。”说话之间,王观目光落在王馆长身前方长的盒子上,有几分期待道:“钱老,检测的结果出来了么?”

    “吕nǎinǎi,怎么样,东西是真的,还是仿的?”

    一瞬间,俞飞白的注意力立即转移了,蔡京的手稿再珍贵,却也比不上焦尾琴。

    此时,一直不作声,只是默默旁观的吕珍终于开口了,温婉微笑道:“这件事情,还是由王馆长解说比较好。各个测试是他负责主持的,最清楚不过了。”

    “王馆长……”

    王观和俞飞白连忙转头看了过去。

    旁边,萧山有点儿惊诧,忍不住悄声问道:“唐兄弟,王兄弟和俞兄弟说的是什么东西?”

    “好像是一张古琴。”唐清华说道,这事他也没怎么打听,只是单纯的以为是普通的古琴而已。可是现在看来,似乎不太像。

    “呵呵,谁说都一样。”

    此时,王馆长笑容满面道:“不过在说之前,我却是想告诉王小友,有些珍贵的文物,不仅具有特殊的意义,更是全人类的财富,需要jīng心细致的保管与爱护。/而我们故宫博物馆的职责,就是为了更好的收藏与保管这些文物……”

    接下来,王馆长用了很长的篇幅,为王观讲述了故宫博物院的成立、荣耀、意义。似乎害怕王观听信了什么流言,又继续深层次的阐明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的道理,希望王观不要因为某些个害群之马,对故宫博物院产生不好的印象。

    最后,王馆长试探道:“……小友,你是明白事理的人,应该不会因为一些疏忽就全盘否定故宫博物院长久以来保护文物的功劳。”

    这个时候,王观踌躇起来,感觉很为难。王馆长的言行举止,分明已经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他如果说不会,那么没有任何意外,王馆长肯定顺水推舟,和他谈捐献的事情。

    毕竟,无论古琴是真的,还是仿的,都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然而,看到这位老人家一脸诚恳的表情,王观实在是不好意思说会。人呀,有时候往往就是由于人情,让自己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王观想求助,却又发现钱老和周老很默契的低头喝茶,显然是打算置身事外。

    就在王观苦恼的时候,俞飞白非常够义气的救场,笑眯眯道:“王馆长,故宫博物院的功劳大家肯定不会否认,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掩盖不了。事物都有两面xìng,讨论这个没有什么意思,您还是公布一下古琴的检测结果,我和王观都等得要急疯了。”

    “没错,没错……”王观连连点头,在桌子底下朝俞飞白竖起大拇指。

    “果然,破坏总是比建设容易。尤其是声誉,一但出现污点,不知道需要多长的时间才能够弥补回来。”王馆长感叹起来,神情十分的低落。

    “王兄,挽回大家的信任,不是光说,而是在于做。”

    沉默了下,钱老劝慰道:“只要用心去做了,大家自然能够看到。”

    “知易行难,谈何容易啊。”王馆长微微叹气,随即摇了摇头,端起杯子喝了。茶就展颜笑道:“算了,不提扫兴的事情了,我们还是说说这张古琴……”

    说话之间,王馆长轻轻把方长盒子的盖打开,只见里面搁了一张古琴,盒底还垫了一层软布,显得十分的慎重。

    此时,王馆长慢慢地把古琴抱了出来,动作非常的轻柔,仿佛担心稍微用一点力气,就损伤了古琴似的。旁边,钱老、周老,以及吕珍,眼睛神采涟涟起伏,非常的专注,可见他们的心情,远远没有表面那样平静。

    “小友……”

    忽然之间,王馆长抱着古珍,竟然向王观轻轻鞠躬。

    “王馆长,您这是做什么。”王观一惊,本能的连人带椅避开,差点摔了一跤。

    “小友,谢谢了。”王馆长身体依然保持鞠躬的状态,而旁边的钱老和周老脸上露出了理解的笑容,并没有阻止他的意思。

    “王馆长,您这是要折我的寿啊。”王观连忙绕步过去搀扶。

    王馆长纹丝不动,硬是再一鞠躬之后,这才直起了身体,郑重其事道:“小友不用介怀,这个礼不是我在拜你,而是替古琴在谢你。如果不是你的发现,这件传世重宝恐怕还流落在海外,甚至明珠暗投,说不定会在某天彻底的消失了。”

    “王馆长的意思是……”

    适时,王观心中一颤,有些jī动起来:“这张古琴真是?”

    “真是焦尾?”俞飞白叫了出来,脸上充满了难以置信之sè。要知道,虽然大家口口声声说这琴很有可能是真品,但是心里却没有丝毫把握。

    实际上,大家已经做好了古琴是仿品的心理准备,只是抱着万分之一的希望,过来做个详细的检测,好让自己死心而已。

    如今,看王馆长的模样,似乎这万分之一的几率,真给他们遇上了。

    “飞白,你刚才说什么焦了?”

    与此同时,唐清华一脸惊疑,第一时间的反应,就是自己听错了,而不是肯定王馆长手里抱着的就是传说中的绝世名琴焦尾。

    不仅是他,萧山的情况也差不多,一度认为自己出现了幻听。

    “你焦了,别打岔,听王馆长说。”

    这个时候,俞飞白欣喜若狂,又十分不解道:“王馆长,一千八百多年的木头,能够完好无损的流传到现在吗?”

    “一般情况下,肯定是不能的。”王馆长也是非常的感叹:“不过焦尾琴却是例外,其实你刚才也说出了为什么琴身历经两千年岁月而不朽的原因。”

    “我说了?”俞飞白彻底愣住了,迷迷糊糊道:“我说什么了?”

    王馆长才想解释,却听见唐清华一脸惊愕,不可置信的叫了出来:“焦尾琴,我没有听错,真的是蔡邕的焦尾琴?”

    “唐青huā,你别总是打岔行不行。”俞飞白怒目而视,没好气道:“先给我憋着,等王馆长解释清楚了你再叫。”

    “呃……”唐清华无语了,一肚子的疑问却没人解答,其中的郁闷可想而知。

    “呵呵,不急,我们有的是时间,可以慢慢的交流。”王馆长温和笑道,实际上在知道结果的刹那,他的心情也是非常jī动,简直难以用笔墨形容。

    昨天吕珍把古琴送去检测的时候,故宫的一帮专家经过目测鉴定,也觉得是仿品可能xìng比较大一些。不过为了慎重起见,马上安排仪器检测。

    也没huā多长时间,检测的结果就出来了,却让大家感到非常的意外,难以置信。因为数据资料表明,古琴的历史已经超过了一千九百年。要知道,仪器检测尽管有误差,但是误差最多是上下浮动几十年而已,不会超过一百年的基数。可是现在却显示一千九百年,比大家预计的一千四五百年,足足多了将近五百年的差距。

    这个的结果,让大家茫然不知所措,好久之后才反应过来,带着患得患失的心情,又反复检测起来。两次、三次……十次,二十次,一直检验了三十次,每次的结果都相差不多,才让大家接受了这样的事实。

    接下来的情形也不用多描述了,研究室的人狂欢庆贺,越来越多的人闻讯而来,根本顾不上休息,连夜研究,想要破解琴身不朽之秘。

    一夜奋战,通宵达旦,直到天sè破晓,才总算是有了一点儿成果。

    王馆长缓缓的讲述,长叹道:“小友,你不知道呀,刚才我说要把古琴带出来,有几个家伙死活不肯,几乎要和我拼命。好说歹说,他们好不容易才同意了,但是务必让我把东西拿回去,不然的话,他们非吃了我不可。所以,你看……”

    “咳,王馆长!”王观避而不答,只是好奇问道:“您还没说呢,到底是什么原因,才使得琴身两千年而不见腐朽毁烂?”

    王馆长有些失望,不过却也没有卖关子,直接揭示了其中的缘由:“说了你们可能不信,但是研究的结果却表明,琴身之所以能够这么长时间不朽,那是由于整个琴身木质的内部,蕴藏了一种罕见的元素……”(未完待续
第387章 贪图名利?
    PS:更新晚了,不好意思,主要是写完一个点,又有些卡了。/不管怎么样,今天会有两更的。

    “什么元素?”

    王观等人闻声,自然是急忙追问起来。

    “这种元素具体是什么,我们还没有研究出详细的信息,所以只能根据它的特征,暂时命名为碳化元素。”王馆长笑着说道:“所以我们才希望把古琴带回去,继续做深层次的研究。”

    王观还是没有说话,如果说只是借一段时间,仅供研究之用,他倒也无所谓。但是就怕像周老说的,这是刘备借荆州,有借没有还,那他岂不是yù哭无泪。

    见此情形,王馆长心里又叹气起来,甚至在想,为什么国家没将古琴列为青铜器一个等级的文物呢。这样的话,根本不需要什么废话了,直接强行征辟……

    也难怪王馆长有这样的心思,主要是这张古琴太珍贵了,不对,珍贵这个词,已经不能用来形容焦尾琴。要知道,在国人的心目中,这琴已经不是物品,而是一种文化象征。

    作为现代人,王馆长感觉自己真是三生有幸,好几辈子修来的福分,才有这个机会亲眼见到这件传说之中的国宝重器。

    与此同时,俞飞白莫名不解道:“王馆长,这种碳化元素,到底有什么作用?”

    “碳化元素,顾名思义,那是我们在碳化木得到的灵感,才起了这样的名字。”王馆长抛开了思绪杂念慢慢的解释起来:“你们应该知道碳化木其实就是炭化木,那是经过高温炭化处理的木材,具有极强的防腐悔…,川“我明白了。”俞飞白叫了起来。

    一瞬间,众人也恍然大悟,立即想起了焦尾琴的传说。

    “呵呵,明白就好。说白了,就是木材在碳化过程中,内部的绝大部分菌类和全部的虫类在高温空气中被杀死,才使得木材的寿命延长了。”

    说到这里王馆长忍不住叹声道:“蔡邕听琴,桐薪鸣灶,所而成琴,其尾残留焦痕,故名为焦尾。就是这一场火,才使得焦尾流传至今,也称得上是得天独厚,莫大的造化。”

    “这…,未免太神奇了。”俞飞白咋舌道:“那回头我也弄一根梧桐木去烘烧,再请人所制成琴,指不定又能流传两千年。”

    “飞白这不一样。”

    此时,钱老轻笑道:“焦尾琴之所以能够流传两千万而不毁,除了本身的木质结构有几分殊异以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古琴在流传的过程中,得到每个主人的jīng心呵护,让它不受到丝毫的伤害。”

    “两千年来,经历了种种战火纷飞,种种颠沛流离,种种机缘巧合最终得以重见天rì。这是老天爷的恩赐,也是命运的安排,才让今人有幸一睹珍宝的真面目。孔子说过,朝闻道,夕死可矣,我现在也有同样的心情。”周老站了起来,轻轻触摸着琴身jīng致的断纹,有太多太多的感怀,根本无法尽述。

    “真的是焦尾?”

    这个时候,唐清华和萧山脑袋发懵整个人都浑浑噩噩起来口不仅是他们,连王观和俞飞白也有种幸福来得太快,一下子接受不了的心情。

    “是不是非常jī动?”王馆长满面红cháo,看了眼钱老之后,有几分埋怨道:“如果不是钱兄阻拦,我们肯定第一时间公布于世了。”

    “公布于世?”

    一瞬间,想到自家大门被挤烂的场景,王观顿时清醒过来,连忙摇头说道:“王馆长,我看算了,没有必要闹得那么大。我觉得公众肯定接受不了这个事实,纷纷质疑……”

    “我们有证据,不怕质疑,甚至欢迎世界各国检测机构过来共同研究。”王馆长〖兴〗奋道:“就是要世界人民知道,〖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底蕴,不仅有陶瓷青铜器而已,还有琴棋画这些高雅的艺术。”

    当然,王馆长也有几分私心的,就是想要通过这件事情,挽回故宫在民众中不好的印象。如果能够发动群众,让王观顺应民意,把焦尾琴留在故宫收藏那就更妙了。

    对于王馆长的心思,王观多少能够猜出一些,但是也不好有什么责怪,只有看向钱老,希望他老人家出面帮自己缓一下。

    “王兄,这事不急。”

    与此同时,钱老笑道:“等到把琴彻底修好之后,再慢慢商量这件事情也不迟。”

    “对呀。”

    王观连忙点头,使用了拖延战术,同时也有几分担忧道:“我怕琴身流传的年代太久远,可能会破坏了古琴的音sè。那么就算证明这是绝世名琴焦尾,也没有什么意义了。”

    “不用担心。”

    王馆长十分乐观:“我们已经仔细检测过了,琴身的结构稳定,没有出现朽化的迹象。只要经过脱水处理,修复一些细微的虫眼,再安上弦轸,绝对能够弹奏美妙的音乐。”

    “具体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