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天工-第8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原本已经给定了死罪。并且牵连了一大批人地熊廷弼这次也给从诏狱中释放。本来孙承宗提议由熊廷弼经略辽东。内阁其他人也倾向于赞同。李彦只能站出来强烈反对。他地理由就是熊廷弼于广宁之败也有责任。而且他离开辽东前线已经数年。根本不熟悉辽东现在地情况。
李彦提出地建议是打仗还是交给武将去打。地方治理茅元仪完全可以胜任。至于前线战事地统筹。他自请经略辽东。
李彦知道茅元仪资历相对轻了点。王国兴和骆思恭又是武将。虽然李彦并不认为武将就不可以治理地方。但是在明朝地体系下面。这个时候在这方面寻求变化。很容易激化矛盾。
最终。孙承宗首先支持李彦地想法。他是复辽系外对辽东和复辽军最清楚地人之一。何况李彦还是兵部尚书。并在实际上控制着辽东。没有必要在这个时候造成矛盾。
对权力进行调整,势必会损害到一些人的利益,也会有获利者,不过在当前的情况下,借着扫除阉党,正是绝好时机。
总体上来说,除了阉党,其他人都会有机会,这就使得反对的声音并不是那么强烈。大家还都将矛头对准着阉党。
临时内阁行文各衙门与各地,要求严格按照《大明律》做事,不得逾越,并颁发了包括“十三条”在内的一些律法,要求一体遵行。
当然,要真正做到“依法办事”,其难度不可谓不大,好在这一政策也有依据,并没有什么人跳出来明确反对,以后就可以依此推行。
朝中声音比较大的,而且各地官员都有上疏,就是请命起复东林被阉党罢斥的叶向高、**星、高攀龙等人。
叶向高是前内阁首辅,刘一、韩等人是内阁大学士,**星是吏部尚书,高攀龙都察院左都御史。
这些人在天下读书人中名声很响,又都是东林魁首,他们的起复,也可谓众望所归。
叶向高等人入阁,内阁就将从五人变成八人,而东林色彩的官员将达到四人:孙承宗、叶向高、刘一、韩,并且孙承宗还是首辅。
虽然说东林派并非一个组织严密的党派,很多时候也没有统一
,但是这样的态势也并非最佳选择,特别是李彦本身林走得比较近的情况下,赵彦、崔景荣、朱延禧等人就会比较担心。
而且不管如何,叶向高等人入阁以后,势必会从临时内阁五人中分取权力,虽然朱延禧等人未必想要揽权,但是如何调配,这也是个问题。
阉党得势之前,朝中皆是东林天下,东林诸人位高权重,不仅有几位内阁大学士,还有吏部尚书**星,左都御史高攀龙等人。
如果说让这些东林官员全都复职,那么朝廷就会回到阉党得势之前的状态,那也并非什么好事情。
五人内阁成立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在这段时间里,大家磨合得还算比较好,虽然有分歧,但是都懂得妥协,也比较务实,所以朝政很快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叶向高等人入:以后,势必打破眼下的平衡。
以李彦对叶向高等人的了解,叶向高、刘一、韩也都算有些格局,就以党争中的表现来说,远不如**星、高攀龙、杨涟等人来得激烈。
如何平衡内:中的关系,乃至整个朝廷中的派系,都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孙承宗在内阁会议上提出起复向高等人的议案,朱延禧等人也倾向于赞同,李彦却提出一个问题:“按照之前商定的十三条宪政,官员任用,必须依法经过固定程序,部院官员经过内阁会议通过即可,内阁大学士的任用程序,又该如何?本官以为,是否起复叶向高等人,也应该通过这个程序,而不是我们几个在此会议。”
按照明代惯例,内阁大学的产生一般采用特简和会推,所谓特简就是皇帝任命,会推就是由六部九卿同六科十三道廷推阁臣,然后报请皇帝简拔任用。
李向来强调规则和程序,众人已经习惯,包括孙承宗在内,都不觉得有什么奇怪,他的提议也并不突兀,孙承宗就道:“李大人常说法治意识需要逐渐培养和习惯,就连我等也疏忽了,那么此事就安排廷推,诸位大人以为如何?”
“当如此!”朱延禧看了李彦一眼,他本来也担心东林官员尽数起复,必定势大难制,要知道五人内阁当中,孙承宗、李彦都被认为是东林派,再加上叶向高等人,那就是绝对控制的局面,李彦此举,虽然不能说他和东林不对路,至少也可以看出他并非唯派系利益,反而像是一个唯律法者,这对内阁的平衡,以及国事都大有裨益。
其他人也都赞同,李彦也点头道:“会推确实是不错的办法,本官以为,应当将会推阁臣的办法也确定下来,以后阁臣任命,必须通过会推,其他方法产生的阁臣,皆为不合法。”
李彦在这里故意忽略“特简”这一做法,孙承宗等人也明白李彦的意思,不过此前特简已经被认为不合适,所以这点还是得到大家的认同。
李彦又道:“还有个问题,就是阁臣的数量,也应当确定,本官以为内阁应当是处理国家大事的最高行政衙署,其核心应该是做事,各位大人以为如何?”
朱延禧点了点头:“不错,理当如此。”
“如果是这样,那么内阁大学士的人数就不能太多,不然分得太细,就成各部尚书了!”李彦笑了笑说道。
李彦强调了做事和决策的区别,他认为内阁既然是做事的话,那么就不能将决策和做事两种权力都握在手里。
按照明代的权力体系,内阁只是辅助皇帝处理国政的幕僚机构,只是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李彦在限制皇权的同时,自然也不希望出现宰相专权,他的想法就是将内阁一分为二,其一为学士院,对重要事项进行决策,其二就是专设一个负责执行的部门,统属六部处理具体的事情。
李彦之所以想这么弄,显然是受到三权分立的影响,当然他没有这么提出来,而是变换一种方式:“除了重大事项必须经由学士院通过,学士院还有制定律法的职权,律法一旦通过,则各衙署及大明子民,都必须严格遵守之。
”
“再设国士院,选我朝德高望重者为国士,或百余人,或数百人,但凡学士院制定的法律,皆须经由国士院表决通过方能生效……”
李彦的这一提案,遭到孙承宗等人的质,因为他们并不认为搞出学士院和国士院有何必要
第三卷 巧木匠
第二三四回 舆论
以来,李彦一直在研究明帝国的权力体系,这个来看,相当集权,所以权力都归属一个人,那就是帝国皇帝,皇帝则通过下面的官僚治理国家。
而明帝国的官僚体系,在中央这个层级上,又显得不是那么集权,不管是六部九卿,还是内阁大学士,一方面,他们拥有的权限不多,大事小事,都需要报请皇帝批红、用印,然后发旨决断;另一方面,内阁大学士虽然渐渐成为事实上的宰相,但是从法理上来说,内阁不过是协助皇帝处理国事的顾问、幕僚罢了,并不能直接统属六部九卿。
加上可以风闻言事,权力很大的六科十三道,每遇重大事情进行朝议,往往争论不休,尤其是东林与齐楚浙三党对峙之时,互相攻讦,决策效率变得极为低下。
万历时很多官职空置,固然有万历皇帝怠于朝政的缘故,东林与三党争执不下,不管是哪一方的人选,都很难得到一致的认同,恐怕也是原因之一。
李彦的想法就是从法理上确立内阁的集权,实行唐宋时期的宰相制,另外用类似于朝会的学士院,对重大决策进行表决,而国士院的范围就更加广泛,根据李彦的设想,学士院的学士应当由国士院进行推举,从而形成一个金字塔式的权力结构。
在两院的提案:到否决以后,李彦很快提出一个新的方案,新方案不再提及两院,维持原本的内阁-部院制,但是在内阁中设首辅一人,次辅四人,大学士四人,首辅统揽全局次辅分管方面,大学士可兼领,奇Qīsūu。сom书也可分管或不分管,重要决策通过九人内阁票决即可。
李彦提出对朝政的革新,就望不再出现那种无休无止的争吵,一方面,将决策的权力集中到内阁;另一方面,也赋予部院一定的权力,而不是像过去那样,什么事情都需要报给皇帝员唯一的作用就成了争吵。
至于朝依然保持,但是对朝议的范围和条件都要做出限制,实际上这个革新就是将原来皇帝手上的决策权出来进行重新分配,一部分留给部院自主,一部分是由内阁决断,还有一部分经由朝议。
普通事务皆由部院自主比较重要事情必须内阁决断,涉及国计民生的大事,则需要经由朝议。
与过去相比,朝采用票决,票决的结果即为合法有效。
实际上。朝议就是替代了李设想中地学士院地作用过朝议地参加者主要是部院大臣、六科十三道。以及少量地勋贵代表。
个方案与原来地体系相比。一方面缩小了朝议地范围。但是朝议地权力大大增加。同时也增加了各部院地权力当然。他们能够朝议地范围。也会因此而缩减。
有得必有失对来说。得到地是实权失去地则是名义上地朝议权力。这个权力还是下放给内阁和部院地。
这一次李彦没有直接在内阁会议上提出。而是通过《华夏时报》、《华夏文学》发表了几篇策论。来阐述自己地观点。
在这些策论中。李彦总是以阉党乱国为引子。指出法治、制衡地重要性。借以提出完善大明法制。并依法治国地施政方针;又以党争为引子。指出朝廷决策效率、行政效率低下地原因。就在于决策体系不够通畅。
李彦认为。要防范阉党乱国地再次发生。就必须从这两个方面着手。对现有地权力体系进行革新。其核心包括两点。其一是权力地重新分配。一方面是权力下放。另一方面是增加内阁地权力。实质就是在权力下放地同时。进行权力集中。以使得决策更有效率。
其二就是权力的制衡,朝议就是对内阁的制衡,都察院和六科是对百官的制衡,都察院与大理寺之间也有制衡,制衡的同时,各司其职,不影响决策和行政的效率。
根据制衡原则,李彦又提出仅仅是官僚体系内部的相互制衡尚且不够,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应该让天下人来监督官僚体系的运作。
就此,李彦再次抛出他的国士院构想,即从各地遴选德高望重的饱学之士,成为国士,每三年进行一次会议,议决朝廷律法和重大事项。
此议一出,可谓朝野哗然,有人尖锐地提出,李彦这是以天下之名,行剥夺皇帝权力之实,想要篡权。
立刻有人反问,李彦又不是首辅,只是内阁四名次辅之一,如何能够篡权?
石柱国为此专门写了一篇评论,特别指出李彦此篇策论的前提,即一切权力皆由天下
天子,而天子授予百官,无论是内阁大学士、百官都需要得到皇帝的正式授官,不然即为不合法。
在政变发生以后,借着清算阉党的罪责,内阁通过了报刊发行的规则,认可其合法,并由礼部进行管理。
原本给阉党搞得七零八落的各种报纸刊物,如同雨后春笋一般,纷纷冒出头,它们开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撰文揭露阉党的罪行。
李彦的文章发表以后,报纸上开始出现一些讨论,随着华夏社刊发了一组相关的评论,不同报纸上的议论也越来越多。
支持者有之,反对者也不少,支持者认为李彦依然承认天子的威权,不过在行政事务上,天子显然不可能全都亲力亲为,否则也不会出现刘瑾、魏忠贤专政的事情。
反对者则认为,管李彦及其支持者如何狡辩,他们都不能否认,这种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皇帝的权力,显然居心叵测。
李彦能够预料到会出现激:的纷争,这种争论首先是源于理念,这个时代的人对皇权存在莫名的敬畏,而且几百年传承下来,在读书人中间,天命皇权的观念也已经深入人心。
虽然李不断强调所以的革新,全都是在皇帝之下进行的,朝廷的重要决断,官员任命,都必须得到皇帝的认可。
然而明眼人,以及怀有不同心思者,能从他倡导的权力架构和制衡体系中,找到那些剥夺皇权的影子。
不过这一次争持续的时间并不算太长,因为争论的本质还要归结为利益,新体系的提出,无是增加了士大夫阶层在朝政中说话的权力,国士院更是给士大夫提供了一个参与决策的平台。
因此,在李彦再三强调内阁、院和国士院的权力,皆来自于天子和天下百姓以后,质声也渐渐变弱,反而是对国士院的支持,成为言论中的主流。
然,对于李彦的指责依然存在,有关皇权的争论还在继续,至少有了这个缓冲以后,内阁终于通过了新内阁制度、朝议制度、以及国士院制度。
这些制度的第一条,全都是大明皇帝奉天承运,代表天下万民,授予内阁治理朝政的权力,凡重大决策,皆须由皇帝陛下认可。
有关皇权的内容,不仅写得比较模糊,而且留下了伏笔,就眼下来说,李彦也知道远不到挑战皇权的时候,他奉行的原则就是只做不说,虽然即便如此,也还有很多人攻击他丧心病狂,但在士大夫阶层都能分得利益的情况下,暂时还能维持相对的平衡。
经过这样一次争论,市面上的报纸变得十分活跃,他们攻击阉党、议论朝政、点评官员,一时之间,似乎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在阉党倒台、准许报刊发行的政策发布以后,很多之前给禁毁的报社纷纷重开,而经过这次论战,又有一批新的报刊问世,这些报刊大多是由士大夫组织编撰、刊印,有的是自己出钱,有的是几个人合伙,还有找人赞助的。
除了华夏社这样的大报,大多数的报刊发行量都很小,往往只在本城,或者附近的府县发行,就好像从前印书一般,有个几百册,甚至百十册的,也能编印一期。
经过华夏社和华夏公司的推广带动,金属活字印刷已经比较常见,华夏精作坊有专门铸造字模的工坊,制造各种字模,并对外销售,每年的销售额都非常可观。
相对于韵书排列来说,字形拆分更容易学习掌握,效率更高,对于活字印刷的推广,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华夏自古重视文化教育,民间抄书、印书蔚然成风,如今有了活字印刷,更是如虎添翼。
华夏社引领的定期印刷物,包括报纸和期刊,也借着活字印刷,被广泛效仿,特别是阉党倒台之后,朝廷放开政策,政治风潮风起云涌,很多人投身其中,摇旗呐喊。
很多士绅、商人支持报刊的印刷发行,试图发出自己的声音,或者谋取晋身之阶,或是支持自己赞同的派系、观点。
当然,华夏社诞生四五年来,其成功的商业模式,也为一些敏锐的商人把握到,之前就有几家商业性的报刊,如今也趁势而起。
虽然说大部分报刊发行量比较少,也有三五个人凑一起就捣鼓出一份报刊,印了三五期,甚至只有一期,就寿终正寝的,却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的局面。
第三卷 巧木匠
第二三五回 言论
刊的发行和报社的运作,虽然远未成熟,其中还存问题,但也搅动得民间舆论风起云涌,热闹非凡。
报纸上公然指摘朝廷大员以及国家政策,虽然暂时尚局限在指摘阉党方面,但是其热闹程度,却有了百花齐放的味道。
街头巷尾的舆论,也给市面上的报刊给带动起来,原本笼罩在头上的阉党阴影,一去不返,直感觉天空豁然开朗,大家先是试探着,然后就越聊越欢。
在江南,茶馆酒肆,常常有评弹说书的江湖艺人,如今最跑火的确是说报纸上的内容,或者是每天的读报时间。
听一听朝廷最近的动向,听一听报纸上对阉党的批驳,这些都成为大家喜闻乐道的话题。
对于民间舆论纷纷扰扰,甚至有些杂乱无章,李彦并不在意,想要建立一个新体系,单纯靠个人的力量,显然不足,民间的这股力量虽然无序,却能对旧势力造成冲击,譬如民间对于国士院的提议,就十分赞同。
而国士院制度确立以后,地上就开始转向讨论何人可以推举为国士,以参加国事决策。
在对阉进行清洗的同时,内阁的强势,主要是李彦的强势,使得重建的朝政起初还是比较顺畅。
作为大明权力体系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天启皇帝朱由校竟然积郁成疾。
朱由校的身体来就不好,据说患有尿毒症,也不知道官家是如何考证的,李彦前世并没有关心过,不过朱由校此时生病,显然对他来说并不是一个好消息。别的不说,宫廷内外已经开始流传是他想要害死皇帝谋篡位。
事实上李彦主导地朝政改。大部分群体都能从中获益。相对于过去所有地权力都集中在皇帝那里。等于是将皇帝地权力拿出来给大家分分。甚至就连勋贵。也获得国士院地名额。可以参与政治决策。
而。利益地纷争从来就不能让所有地人都满意。既有那些权力受损地。也有觉得分配不平衡地。还有那些死忠地保皇份子。
因为新政地措施都是以内阁地名义发出宗等人不知不觉就已经有了新政地色彩。在许多流言当中。他们也成为李彦地帮凶人肆意污蔑。
甚至因为李彦手上掌握着兵权。亲领兵部尚书。五军都督府又是郭振明、骆养性为左右都督。可谓大权在握些人不敢过于得罪李彦。却对朱延禧等人没有好话。
刑部尚书黄克曾经想要为此采取措施。严厉打击这种流言。李彦却没有同意。他知道这种流言越是压制。反弹越大。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召公就曾经说过。对民间言论。不该堵。而应导。是宣之使言。设置诸多人员通诸多渠道。使民尽其言。通其意气得以宣泄。下情得以上达……”李彦引述了召公地一段话公是西周时期地政治家。儒家经典《尚书》中记述了很多召公地德政思想。
李彦知道这个时代,任何一种政治思想都回避不了儒家教条,事实上,在回顾先秦的政治思想时,就可以发现很多思想的闪光点。
并不是说这些先秦的人物思想有多么深邃超前,作为一种朴素的政治哲学,就好像一加一等于二一样,本身未必复杂,但却放之四海而皆准。
李彦已经让宋钟国开始重新解构这些经典,以寻找新政的理论基础,而有关言论的论述,就是他最近才看到的。
话虽如此说,但在封建王朝,官僚体系内向来有言官“风闻言事”,也有不以言治罪的传统,但是体系内的开明,民间的自由言论却受到压制,百姓谤议朝政,也会受到处罚。
“若是由市井如此流言蜚语,怕是对李大人,对朝廷的权威,都是莫大的损害,再让别有用心者从中挑唆,后果不堪设想,”崔景荣分管刑部,对此显得很忧虑。
李彦笑了笑:“既然说百姓有说话的自由,那么不管他们说什么,咱们都不应该去管,当然,那些恶意份子,刑部查出来,还是要治罪的。”
崔景荣苦着脸摇了摇头:“何谓恶意,这恐怕不好解释。”
孙承宗、朱延禧等人也觉得很奇怪,按说此事影响最大的还是李彦,然而他却像没有事情似的,对此并不在乎。
他既然不在乎这等恶名,难道说真有那样做的打算?孙承宗让这个想法给吓了一跳,不由自主地抬头看了李彦一眼。
“谣言止于智者,随他们说去吧,”李彦笑了笑,趁机提出制定一个对言论的管
。李彦认为,士大夫和百姓皆享有言论的自由,他政,也可以指摘官员;所谓言论包括口头的表达,以及通过报纸、刊物这样的出版物,凡是信息的传播,都可以囊括在言论当中。
民众在享有言论自由的同时,也必须遵守朝廷法纪,不得以言论中伤他人的合法利益,否则即为诽谤,将依法惩处。
李彦提出的这个言论条例,也在内阁中引发激烈的争论,显然大家都不认同无论贵贱,都可以享受言论自由的权利,更不能接受市井百姓对于一品大员的指摘,朱延禧认为这并不合乎纲常伦理。
李彦则从儒家的经典中,找出很多的例证,以说明她提出的这一点,有充分的理论支持,并非标新立异。
争论先是在内阁中发生,随后李彦和朱延禧都在和华夏社的报刊上发表文章,随后引发更多人的讨论。很显然,办报已经能够在报纸上发表文章的,大部分还是读书人,所以他们的观点自然希望言论可以自由,但是老百姓也不能随意指摘官员士大夫,简单来说,还是要有个上下尊卑。
李彦自然也不望自己的观点一下子能够被接受,所以他也赞同对言论条例进行修改,在这一条例中,允许士绅办报,并对言论的权利和管理都作出了规定。
这样一份规定虽然充满了权色彩,但也是一大历史进步,与此同时,针对那些市井流言,李彦并非毫不作为,他太明白舆论是多么的重要,自然不能容忍那些诋毁。
虽然不容忍,但是他也不想采用暴力的手段,郭振明、刘文炳、申湛然等人都曾经向李彦建议,暗中察访,将那些造谣生事者抓出来正法。
李彦身兼兵部尚书,郭振明担任五督府左都督,虽然骆养性赶往辽东主持大局,复辽系还是牢牢掌握着军权。
如今大权在握,彦有充分的权力和理由对京城周围的军事力量进行整编,其中也包括京城的常规治安力量,以及锦衣卫。
锦衣卫作为特务机关,是大王朝的一大特色,内阁通过的法令当中,有一条就是对锦衣卫的权力进行限制,并废除了诏狱。
新的规定中,锦衣卫仍然拥有缉捕的职能,但是其权限仅仅相当于刑部,不再像诏狱那样能够随便定人生死,而且其管理权为内阁直辖,李彦分管。
实际上,改组后的锦衣卫有些类似国家安全局、情报局,依然是特务机关,但是其行动的对象,被严格限制,主要是对外,以及内部的一些邪教、叛乱,和军事力量,其职能也紧紧是侦察、情报。
李彦毫不犹豫地否决了下属提出用锦衣卫打击政敌的做法,在他看来,这无也是对法纪的破坏,一旦开头,那么后果不堪设想。事实上,要不是特殊情况,像他这样实际控制大多数强力部门的情况,也是不应该出现的。
对付那些流言,李彦有自己的方法,他从太监中找了几个听话、文采比较好的,明朝的太监规模十分庞大,有不少能征善战的,也有不少识文断字、写出史书的,他让两个太监记录皇帝的情况,譬如今天吃了什么,做过什么事情,有谁来见过,病情如何,御医开了什么药之类的,整理出来,写成文章,然后在《华夏时报》刊发。
作为帝国最高端的存在,皇帝无是非常引人注目的存在,皇帝给人的感觉,总是高高在上,让人仰望的,如今皇帝的衣食住行被刊登在报纸上面,可见引起的反响是如何的热烈。
有人大骂华夏社、李彦此举是无君无父、不分尊卑,也有人撰文指出所谓尊卑和景仰,不是凭籍愚弄和神秘,而是学问修养,一个学问好,有修养的人,自然能够得到百姓的景仰和尊重,如果一个窃据高位的人,整天胡作非为,而又不学无术,又如何让人尊敬呢?
华夏社更通过调查指出,在知道皇帝陛下的生活细节以后,百姓并没有因此就不尊重皇帝,反而更加爱戴往日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皇帝。
虽然刊发皇帝的衣食住行引起不小的争论,效果却非常明显,首先就是那些流言不攻自破,因为皇帝的身体渐渐好转,已经开始能够下地活动;其次就是文章中不断强调内阁成员对皇帝陛下的亲近与照顾,让大家意识到现在内阁就是皇上的全权代表;而且经过此事以后,报刊上的言论又出现了新的内容。
第三卷 巧木匠
第二三六回 整编
着朝政权力的调整,李彦趁机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有些收获,也正是如此,这位在魏阉权势刚刚达到巅峰之时,即出手如风,一下子将其打入地狱的“权臣”,在朝野间的评价各种各样、形形色色。
有人说他是大明的郭子仪,力挽狂澜;也有人说他就是曹操,居心叵测;但不管是他的朋友还是对手,都觉得他的有些做法和观点匪夷所思,而且相对温和。说市井间流传的那些流言,就连温和派的内阁官员都觉得应该严惩,李彦却听之任之,用巧妙的手段将其化解。
但要因此就认为李彦的风格就是温和的话,那也就大错特错。
李彦年纪轻轻,即以成为内阁次辅之一,又分领兵部、工部,不说他对朝政的影响力,也已经大权在握,特别是军权在手,是任何人都无法忽视的。
李彦知道“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道理,所以在朝政上奉行和风细雨的同时,对军队的整编却是大刀阔斧。
李彦首先做的是对京营的整编,京营在魏忠贤时期,即大量安插内官,又搞出内操军,规模更是达到二十万之多。
李彦让申湛然、刘文炳负责京营、京卫,首先是清点兵员,结果发现空额将近半数。李彦直接将这些空额砍掉,然后就剩下来的兵丁中择强汰弱,按照复辽军的选拨标准,最终只得到万余可用。
“这根本是一些农民,还有无赖组成的军队,”申湛然对于初步调查得出的结果很震惊:“已经没有保留的价值,可以直接解散。”
京营原本应该是职业军职,不过此也已经名不副实,不仅需要应付各种差役,还要给军头种地干活。
“那一定有人会你拼命,”申湛然阴阴笑了笑:“京营里那些将官,多少有些来头面那些兵都是他们的家丁,到时候还不一起起来造反?”
“造反倒不怕。京营那点战力。新兵去打就行。就怕别有用心地人。给大人制造麻烦。”申湛然阴笑说道。
“京营里少当地地青皮喇唬混着地。要是闹开来。确实不好收拾。”申湛然也皱了皱眉头事情确实不好办。虽然说京营地兵没什么战斗力。但是人多几万人要是乱起来。麻烦得紧。
对京营地整编。李彦早就有所考虑。不仅仅是京营包括各地地边军以及卫所。明朝地财政收入根本无法维持百万级地军队规模。事实上辽东十几万大军地供给。就差点将明王朝拖垮。这一方面是因为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即便是老百姓已经感觉到赋税很重。但国家财政依然是入不敷出;此外封建特权地存在使得明帝国税收征権地效率很低。
财政是另外一个大问题。就军队来说。明帝国国土广袤。也确实需要一支庞大地军队保驾护航。所以历来封建王朝对此都很头疼。既要保证足够地兵力以维持边疆和国土稳定、安宁;又需要平衡财政。还必须防范武将图谋不轨。
明代地卫所制度就是这样建立起来地。开国皇帝朱元璋曾经自豪地宣称有百万兵。而不需要朝廷支出所兵平常种地操练。等到要打仗地时候从各抽调兵力。组成大军。
应该说卫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