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金鳞开-第8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贪婪民财,罗织罪名,苛刻士子,此乃侵我天下,其罪四也!”

“有此四罪在前,中环还要北上么?”钱谦益一二三四罗列下来,总觉得还有什么罪过漏了。但所谓一鼓作气,他正是要借这气势喝醒袁枢,至于是否有遗漏也顾不得了。

袁枢安静听完,起身拱手道:“牧斋先生恐怕还漏了一条。”

“哦?”

“悖逆圣教,以刑名邪术牧民,此乃奸我华夏,罪莫大焉。”袁枢朗朗道。

别的罪再大,都不如与儒教作对的罪过大。有明一朝的士大夫只有政权概念,没有国家概念,就连民族概念都十分模糊。他们所推崇的华夷大防,更是文统道统,而非血统。只要统治者推崇儒教,士大夫阶层就可以与之合作,反之则是天下公敌!

“正是!”钱谦益浑然振奋:“中环所言甚是!既知储君无道,中环莫非还要北上么!”

“正是因此,枢才要与同志者北上,匡扶圣驾,以正逆行。”袁枢凛然道。

“中环误矣!”钱谦益满脸痛心疾首:“此乃自致于人之举也!某不才,却也知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君今前往行在,必然也被逆储所困,如何能够拱卫圣驾?当今之际,只有在南都声讨,庶几可保圣驾。”

“在南都声讨?”袁枢摇头道:“操莽之时,未闻有声讨而复国者。我愿死谏陛下,以正视听。仁人志士,当明我心。”

明朝风气使然,生死远轻于大义。为了大义而死,在士大夫中颇为盛行,常常是要斋戒沐浴,与家人辞别,交代好后事,写好遗表,然后在故友和家人的支持下从容赴死。亲友为了表示对这种高尚品行的理解和推崇,也要等后事办完后才能悲戚。

历史证明,钱谦益自己是断然不肯走到这一步的,但并不妨碍他对这种行为的向往和推崇。

事实上,如果现在有人指摘钱谦益怕死、不肯为大明尽节,钱谦益肯定会真心愤慨这种诬蔑之词,而且绝对自信在最后关头必能大义凛然地踏上尽节之路,成就忠贞之名。

见袁枢如此说来,钱谦益只得道:“既然中环志向坚决,某只能祝君一路平安,感化痴顽,说服圣天子贬斥小人,早日还朝。”

袁枢重重点了点头,便要告别。

钱谦益也不硬留,亲自将袁枢送了出去,回到书房犹自抚掌哀叹。

不一时,一个清丽佳人踏进书房,柔柔唤道:“老爷,为何独自感叹?”

钱谦益抬头一看,正是爱妾柳如是,一腔愁思顿时消散,道:“适才袁伯应来了,说是要北上行在,拱卫圣驾。为夫以为,他此番是羊入虎口,不能自保,故而哀叹。”

柳如是自来有“性机警,饶胆略”之誉,常作男子冠服,与江南名士议论时政,饮酒唱和。钱谦益虽然比她年长三十六岁,但常常就政事咨询于她。此番从老家赶到南京,也让柳如是相随,堪如幕友。

“老爷,”柳如是在钱谦益身边坐下,“妾身倒是以为该去。到底皇明正统在彼,又有明旨传召南都诸臣奔赴行在听用。去了被困,则理屈在彼。不去,却是理屈在我。”

钱谦益爱怜一笑,道:“你这还是妇人之见啊。朝堂争斗,哪有理义二字?为夫便是太看中‘温良恭俭’之说,才会败在温体仁那小人手中。这些年来,每每坐思,便深恨当日不能力争,以至于明皇为小人所误!”

“老爷,若是南都众臣去了行在,逆储难道还能尽数封杀不成?”柳如是道:“朝堂之上,不也一样是居重驭轻么?”

“人多人少只是一面。”钱谦益摇头道:“还要讲‘根底’二字。于朝中大佬而言,门生故吏是其根底。根底足,则能掌控舆论,推行政治。如夏言、徐阶、高拱、张居正等名相,无不如此。反观温体仁、周延儒,却是因为无此根底而取败。”

“于武将而言,如左良玉、方国安、郑芝龙等人,其根底在手中兵将。只要兵将不散,便是一方藩镇。入其军中如入敌国,性命全在其掌握。故而逆储非但不敢去湖广,更不敢调用这些藩镇之兵。那些藩镇悍将,自然也不屑理会勤王之旨。”

“而为夫以政争获罪,虽然得赦,却无实职,朝堂高官为何与我议事?也是因为根底!”钱谦益说罢,颇有些自豪。

“老爷的名望自然是极高的。”

“不止是名望。”钱谦益摇头道:“这名望只是虚的,十停之中倒有八停是花花轿子人抬人,抬出来。

我所谓的根底,乃是江南乡绅、势家、豪族!

朝廷要征粮,田地在这等人手中;

朝廷要徭役,民夫在这等人手中;

朝廷要官吏,士子在这等人手中;

朝廷要海税、商税,你看哪艘海船不是这些人的资产,哪家商号没有这些人的银两?

这些才是真正的根底。只要有根底在手,朝廷南幸之后,自然能够从容施为,驱除小人,拔擢君子,再开众正盈朝的局面,早日光复山河社稷!”

柳如是双眉微跳,道:“老爷今日所言,果然振聋发聩!”

“愚夫山隐十年有余,方才悟透这王霸之术。唉,可惜啊,此等至理不能示于人。”钱谦益遗憾叹道:“只要南都众臣齐心一致,截断山东钱粮,逆储能撑得几日?还不是得乖乖南下?如今他们纷纷北上,正是弃了自家根底,任人鱼肉。更可叹还有南人不愿朝廷南幸,生怕加税摊派,真庸人也!”

柳如是突然一个激灵,道:“老爷,前些日子妾身听到一则消息,只以为无稽之谈,故而未曾放在心上。”

“是何消息?”

“有人暗中煽动,要在南京议立监国。”

“这事我已经得知了,是高弘图、吕大器等人的愚行,且不用管他们。”钱谦益面露不悦,也为东林这块招牌再难聚拢人心而悲哀。

“可是,有人说是老爷首倡议立外藩为监国,以为圣天子奥援。”柳如是小心翼翼道。

钱谦益闻言又惊又怒,失态叫道:“此言当真!”

柳如是点了点头,道:“有人说因为老爷见罪于圣上,所以朝廷南幸之后,必然不得用,所以暗中联络,议立藩王监国,谋取显职,又使圣驾不敢南下。”

江南名士爱名妓,乃是风气。柳如是作为脂粉班首,自有许多姐妹在江南名士府中为妾为友,往来交谈中常常能套出许多内幕,这也是她的主要消息来源。另外还有她直接与名士结交取得的消息,谁都不会提防一个以才情闻名的女子,自然可靠性极高。

钱谦益知道爱妾的消息来源可靠,颓然落座,神情恍惚,良久方才凄苦道:“愚夫还是小觑了那些小人!不想他们竟然会攀诬至此!我等君子焉能在圣驾未归之时议论监国!这岂不是乱臣贼子么!”

“老爷,”柳如是上前轻轻摇动钱谦益的膝盖,“既然不是老爷的主意,我们自然要高声说出来,以免那些小人攀诬!”

“本就是流言风语,徒然辩诬,只怕让人说是心虚……”

“《通报》!”柳如是的目光落在那报纸上:“既然逆储有《皇明通报》为其张目,老爷为何不能办一份《君子报》、《士林报》?办这种报刊要几个钱?咱们全出了白送给人看!看还有谁能血口喷人!”

“卿卿果然高见!”钱谦益顿时大喜。

第298章 江上乌帽谁渡水(1)

当日李邦华在接手《皇明通报》的时候就已经建言在都察院下设立文管司,可见老成谋国者的确能够看一知十,就算是穿越者面对这种人杰也未必有什么优势可言。

《江南士林报》传到山东的时候,朱慈烺就知道自己唤醒了一头名叫新闻舆论的巨大的猛兽。

这头猛兽在它一出生,就露出了尖牙,狠狠地咬了上来。

“他叫我‘逆储’,有什么典故么?”朱慈烺好整以暇地询问座下一群博学多识的进士们。

从李邦华到吴酥了锎ァ⒉添碌热耍抟蝗烁铱谟Φ馈U庑┤硕际锹咕诘拇笱д撸侄际窃诔珈醭熬腿胧说拇蟪迹比章钗褐蚁臀澳嫜恕敝吕谀浚狻澳娲ⅰ毕匀皇峭烟ビ诖恕

朱慈烺自己不是想不到,只是没有心理准备。他这辈子在宫中也好,军中也罢,偶尔出去晃荡一圈,哪里都能看到等级森严的礼制。即便当日在西安,有冯师孔等人跟他硬碰硬,也最多只是指责皇太子举措失当,绝不敢有人喊出“逆”这么可怕的字眼。

十恶不赦中有谋大逆与恶逆两条。谋大逆是阴谋毁坏宗庙、皇陵和皇宫。恶逆是殴打、谋杀尊亲属。结合上下文来看,这里的逆应该是在指责储子软禁帝后、隔绝中外。

“这事有什么办法么?”朱慈烺问道:“总不能放着不管吧?”

吴嘈Φ溃骸罢饣鼓苡惺裁窗旆ǎ戏蔷垡膊皇且蝗樟饺樟恕H羰欠P劫海遣辉诤酰怀分埃怯庞瘟窒拢蝗胄蹋枪撩糁钡睦习旆ǎ闶浅扇怂恰!

“而且如今要抓人也未必能抓到。”一直很少说话的周应期冷冷道:“天启六年的时候,魏阉派缇骑抓捕周顺昌,结果硬是闹成了民乱。说起来,周顺昌历任福州推官、文选员外郎,对吴民有何恩情?还不是背后另有推手。”

周应期与朱慈烺接触较少,目前主要在负责新移民的安顿工作。他从条例上就能看出皇太子不是个愣头青,不过担心这位殿下阅历太少,看不透浓雾之下的真相,特意将话说透了。

朱慈烺前世读书的时候就要背《五人墓碑记》,只以为真是阉党惹起了民间义愤,也不曾往深处去想。此生成为大明太子,对党争余波之深颇有感触。再将这段历史还原到党争背景下,之前的认识就变得有些走样了。

此刻听周应期这么一说,顿时警醒。自己如果要深究这件事,肯定有人会掀起新的民乱!到时候再借助某些人的文坛地位,写上两篇散文,自己这千古骂名也就背定了。

一念及此,朱慈烺颇为庆幸自己抵御了下江南的诱惑,否则光是这种暗地里的手段就防不胜防。要想像在山东这样放开手脚做事,不说朝堂上的奏疏,光是下面的民乱也让人吃不消。

“我知道了,”朱慈烺点了点头,“既然是我选的战场,就得老老实实照规矩来,把这场仗打下去。”

众人纷纷暗道:这口水仗怎么打?

“李先生,都察院文选司还是要尽快上封奏疏,建议报刊监管,订立《皇明刊行法》。”朱慈烺道:“日后凡是文稿刊行,无论雕版还是活字,必须书样送审,申领书号。凡是欲办报刊的,必须先行缴纳一万两纹银的押金。”

“若是报中有非君、十恶、诲淫诲盗者,一次警告,二次没收押金,停业整顿。停业之后,加纳五万两,再犯者非但没收押金,而且终身禁办任何公众读物。若是他们交了押金,后来又不办了,银子原封不动地退回,免得他们说我敛财。”

“还有,报纸必须收费,否则就是私印传单!以妖言惑众坐罪。”朱慈烺胸有成竹,先将后世的新闻管理制度拿来用了,细节等日后再做完善。

“殿下,这是否会被人指责禁民之口,堵塞言路?”李邦华只是替其他人问出了这个问题,设立文管司监管报业这事本就是他最早想到的。

“不会,这也是为了保护他们自己。”朱慈烺自信道:“若是不设门槛,谁都能乱嚷嚷了,对他们能有什么好处?”

“恐怕他们想不到呢。”吴涌诘馈

“他们很快就会知道的。”朱慈烺笑了笑。

吴丫恢挂淮渭侍勇冻稣庋男θ荩淙挥行┯胨昙筒幌嗥ヅ洌抟杀砻髡馕磺暌丫辛艘徽赘拱浮

等散了例会,正要排班出去的时候,朱慈烺突然道:“吴先生和孙先生暂且留步,我有事说。”

见一下子留了两个阁老,众人也知道此事非同小可,纷纷加快了步伐。吴退锎サ仍谠兀谌顺鋈チ朔讲鸥慈氡咀

“现在这事有点麻烦,”朱慈烺道,“我说我没软禁皇父,可就有人咬死了说我恶逆。我又不能将皇父推入南京火坑,二位先生以为这事该如何办才好?”这个时代只有文字,有没有广播讲话——唔,如果有人硬是要抬杠,就算是拍成录像放给他们看都没用。

吴辶饲搴砹溃骸敖┤兆映S心铣急鄙希刀荚诩媚系群蚴ゼ荨3家晕扇盟侵鼗亟先ト喂伲笫ド隙髯急荽恰V灰墙恿斯儆。偎档钕氯斫ド系幕埃偷煤煤米聊ヒ环恕!

“是个好主意,只是……”朱慈烺微微皱眉:“他们肯用我的章程么?”

“殿下怎么了?”吴蝗恍Φ溃骸八亲隽斯伲从植皇卣路ǎ欢际亲镏っ矗俊

朱慈烺一拍脑门:“最近听先生讲《春秋》,有些迂了。”

吴旖浅榇ぃ闹邪档溃耗阏庠嗨玫煤妹坏览怼

“如此甚好,”朱慈烺拍板道,“江南派官之事全由皇父做主,他如今大权旁落,颇有些抑郁寡欢。”

什么都要利用起来,绝不浪费一丝一毫的机会和资源。

吴獠琶蜃煳⑿Α

“这事好了,下一桩。”朱慈烺转向孙传庭,笑道:“孙先生,如今兵部似乎颇为空闲啊。”

孙传庭苦笑道:“殿下亲自治军,兵部的确没甚大事。以前还要勘合各镇的兵额,分配军饷本色,不过如今已经力不能及了。就连各处藩镇也都明白兵部、户部没钱,连要都懒得来要了。”

现在所有的收入和资源都被东宫直接分配,兵部当然没有那些事干了。

“兵部也不光是发钱的事。”朱慈烺道:“该勘合的兵额还是要勘合,各镇武将升降,资料汇总,也得收集起来。尤其是趁着现在许多地方还是大明治下,山川河流,各种地形的舆图、沙盘,屯扎人数,有何产出……这些职方司的事也都必须做起来。”

“殿下,”孙传庭笑道,“若是如此,臣就不得不要伸手要钱了。”

“该多少就给多少。”朱慈烺道:“这些事迟早要做,早做说不定还能有用。唔,湖广闽粤四省是重中之重,将来说不得也要用兵。”

孙传庭面露疑色:“殿下,不先做山西、河南之地么?”

“这两省大打是不会有的。”朱慈烺道:“就看谁能偷到了。唔,说到这个,日后兵部也要存一份现役和乡勇的资料文档。”

“殿下……这恐怕不好吧?”孙传庭颇有些意外:“祖宗定制,肯定是有其道理的。”

“太祖设五军都督府,只想到了分权,却没有限权和平衡,只看南北京营,就知道此制度不能再用了。”朱慈烺摇头道。

第299章 江上乌帽谁渡水(2)

太祖高皇帝最初设立大都督府,掌天下之兵。洪武十三年,罢中书省,仿《周礼》六卿制度,设六部直属于皇帝。同时也将大都督府一拆为五,分为中军、前军、后军、左军、右军都督府。

按照高皇帝的设计,五军都督府互相平行,按照地域划分辖区,管理辖区内的都司卫所。

明朝都司所辖的卫所并非只有军户,一样也有民户,而且都司本身还有司法管辖权,可以说是国中之国,权力极大,将都督府拆分成五部,只是分权,并没有权责上的限制。

五军都督府有统兵权,却无调兵权。一旦国家用兵,是由兵部下发调兵文移,从各卫所抽调战兵,指派总兵官为将。所以兵部有调兵遣将之权,但本身手里是没有兵的。

同时为了做到军事保密,五军都督府下辖的军户丁口,从不报备兵部知道。明朝的兵部尚书,根本不知道国内有多少卫所兵。而五军都督府掌握在固定几家勋戚手中,时日一久便盘根错节,又有上下其手的空间,最终导致卫所屯田被世袭军将侵吞,军户逃籍,转为将领家奴。

到了嘉靖之后,五军都督府甚至失去了事权,全面沦为勋衔。其统兵职能落在兵部头上,而卫所却已经全面崩坏,无兵可调,只能允许募兵制大行其道。这又成了国家军队向将领私人军队转化的渊薮,最终酿造出晚明的藩镇。

没有一个当权者会忽视兵权,更不可能让手中的兵权旁落。

朱慈烺是皇明太子,不是大将军,不可能所有精力都放在军事建设上,所以从制度上杜绝这支军队倒退回私兵制度,是很有必要的。尤其趁着现在军中还算干净,山头派系还没有出现,更有必要在制度上加以明确。

“五军都督府我还是想归于一统,重设洪武初年的大都督府。”朱慈烺道:“但都司卫所肯定是要撤的,所以都督府的权责只在于统兵、练兵、募兵和打仗。下分总参谋部、总后勤部、总装备部和总训导部。简单来说,总参谋部管怎么打赢仗;总后勤部管衣食住行;总装备部管武器装备;总训导部管士兵们脑子里在想什么。”

“兵部主要还是管老几样:饷费核发、调兵遣将、将领升降、赏功罚过。”朱慈烺道:“如此一来,兵部就不能不了解军队状况。不光是要从都督府拿资料,自己还要加以核对,以免都督府再次腐败不堪。”

孙传庭微微点头:皇太子这是用兵部来监管都督府,仍旧是以文统武的路数。至于兵部本身的德能勤绩,仍旧是在都察院考核。如此从制度上看,各部的权力就平衡了。照老制度,兵部是完全无法插手都督府事务的。

吴谝慌蕴耍簿醯谜馐歉鏊牧讲ηЫ锏暮梅ㄗ樱闹胁幻庠尢荆赫庵址ㄗ拥钕乱裁徽胰松桃椋约壕湍芟氤隼矗庖菜闶欠峭俺0伞

“军事制度方面,我就想了这么多。”朱慈烺道:“二位老先生都是老于国事的,帮我想想还有没有纰漏。”

吴退锎ジ髯韵肓讼耄钪兆芙岬溃骸敖掷耄蚩直恢⒔恢氐腹仕胃舱蕖1惶澹峙滦纬晌泊蟛坏舻姆颉5钕麓朔ǎ栽谝淮Γ辉蚓砚枚钤诒浚潮⒂枚仍诙礁叨伎梢灾苯佣跃胁迨止芾恚娜肥羌玫姆铰浴!

“那内阁就照这个方略上本给皇父吧。”朱慈烺点了点头:“他能够随心所欲遣派江南官员,这点小问题,应该不会加以阻挠。”

吴退锎ゲ蛔跃醯囟允右谎郏奈侍邮率露即咏灰捉嵌人伎几械椒呀狻饷髅魇腔潞3粮∈曛蟛鸥镁哂械募寄馨。

朱慈烺朝椅背后一靠,道:“我有些累了,就不送二位先生出去了,还请见谅则个。”

“殿下切切保重。”吴退锎テ鹕砀娲恰

朱慈烺的确是累了。

军队、行政两边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恰恰管理制度化是朱慈烺的优势所在,看到低效的制度难免急着加以更正改进。也幸好他是皇明太子,又成功夺权,几乎可以算是“出口成宪”了。

这简直是前世梦寐以求的专制帝王般的享受。

——不过要是前世的团队集体穿越过来,效率一定更高。

朱慈烺心中意淫了一番,权当休息,又摇铃召唤陆素瑶进来。

“田存善到了么?”朱慈烺问道。

“田存善已经在外面候着了。”陆素瑶道:“殿下与诸位老先生商议政事,故而没有敢传报。”

“传进来吧。”朱慈烺的声音略显疲惫,旋即竖起了一根手指。

陆素瑶福了福身,退了出去。不一会儿又捧着一条烫过的面巾进来,为朱慈烺擦了脸,烫了双眼。

朱慈烺精神一振,看到田存善也到了门口,招手让他进来。

“千岁爷!奴婢在外日思夜想……千岁爷又瘦了!”田存善跪倒在朱慈烺面前哭道。

“起来说话,登州那边如何了?”朱慈烺问道。

田存善当即收了眼泪,起身道:“千岁,登州水师已有规模,这些日子又截获了许多去北边的商船。建奴水师都是十余年前的老船了,见了登州水师根本不敢出港。不过建奴怕我水师登陆,竟将百姓迁入内地二十里!”

“这是老奴时候的故技,他们也只会迁海这一招。”朱慈烺不以为然道:“火炮在船上能用么?”

“能是能,就是打不准。”田存善道:“可沈将军说,十炮里能中两三炮已经是不错了。”

朱慈烺点了点头,道:“正好你回来。我问你,你是愿意在我身边办事,还是继续去登州做训导官?”

田存善眼泪瞬间下来了,道:“千岁爷,奴婢从小伺候您。一日见不到千岁,就一日吃不好、睡不好……”

“行了,”朱慈烺不耐烦道,“你去水师呆这么久,也不见黑了,可见平日就没怎么下海!”

“千岁爷!奴婢、奴婢……”田存善脸上憋得通红。

“日月可鉴这四个字说不出口是吧?”朱慈烺冷冷道。

田存善噗通跪倒在地:“殿下明鉴!实在是奴婢上了船就吐……沈将军说这是爹娘给的,改不了,后来也就……也就不太上船了……”

朱慈烺心中暗恼:自己竟然粗心大意到这个程度……田存善在西苑的人工湖里不晕船,不代表去了辽海不晕船……这么几个月,水师竟然是在没有总训导官的情况下发展的,真是坑了。

“你早该来信跟我说了!”朱慈烺不悦道:“这样,训导官的差事你先卸了。我这儿有另外一件事交给你办。”

“殿下请吩咐,奴婢断断不敢马虎。”田存善连忙道。

“去江南找王之心,”朱慈烺道,“找些当地有名气的文士,办三五份报纸,给我盯着《江南士林报》骂。”

“报纸?”田存善不是在海边就是在赶路,正好错过了《皇明通报》的发行,对报纸茫然无知,只是隐约中好像曾经听皇太子提过。

“不知道就下去问!”朱慈烺没好气道:“我先给你出个主意,别只找跟东林有仇的人,最好是找东林内部的人。”

田存善心中一动:这分明是政争啊!看来这是东林余孽偏要作死啊!不过那个《江南士林报》又是什么来头?

“今晚好好休息,明日动身去南京。”朱慈烺道:“出去吧。”说着,朱慈烺已经摇了手中的铃铛,陆素瑶很快走了进来,恭敬地等候吩咐。

看到自己的位置已经彻底被女官取代,田存善心中颇为失落。不过想到刚才皇太子隐蕴着的怒意,看来这办报若是办好了,也是一桩大功劳。

第300章 江上乌帽谁渡水(3)

崇祯十七年的九月,整个天下陷入了胶着,或者说是焦灼之中。

对于大明而言,神京被东虏占据,乃土木堡之后最大国耻;西北诸省落入闯逆手中;西南的四川落入张献忠手中。就连皇帝的安危都众说纷纭,难以分明。

对于满清而言,虽然圆了入关的梦想,甚至占据了大明的首都北京,但是十余万大军却陷入了一个死胡同。

在京畿南部的明军占据了真定到沧州一线,修筑村寨,每天都有新的火炮运到,显然不打算跟大清联手剿贼。这就意味着满洲铁骑不能越过黄河进入陕西,否则明军袭击北京,大军根本无从回援。

同样道理,大军也不能南下,否则李自成肯定会率军渡河,抢占山西、大同,将蒙古隔绝在关外,甚至直下三关,再次兵临北京,让满清陷入两面作战的窘况。到了那时,十万大军只能再次往关外苦寒之地去了。

正因为这种态势十分明显,现在京畿附近圈地的旗人已经越来越少,更多的人选择将抢到的人口、财物,送出关去,以免到时候来不及运走。多尔衮自己也缺乏守住北京的信心,但仍旧下了严令,禁止这种有害士气的事发生。

对于李自成而言……

“朕还是要打过去!”

李自成站在西安城楼,身边站着刘宗明和田见秀两员大将。因为朱慈烺的东宫军横空出世,大顺军撤入陕西之后并没有受到进一步追击,总算站稳了阵脚。

巴哈纳和石廷柱没能按照历史原剧本增援叶臣、姜瓖,使得满清攻略山西的进度迟滞良久。

太原守军在大顺山西节度使韩文铨、总兵陈永福的带领下,以三万大军并六万百姓,迁入盂县,过井陉,到真定府一带安置。另外也有人逃去了陕西,选择了李自成,但清兵入太原的时候,这里几乎就是一座空城。

没有人口就没有包衣阿哈,就没有送死的马前卒,东虏的军力就不足以继续侵占山西西部,更别说渡河而击。清廷命姜瓖率部攻击尾随移民大队,攻打盂县,却在大南沟被明军伏击,死伤惨重,只得退回太原休整。

“粮食收上来之后,咱们就打过河去。”李自成再次道,“额就不信打不过那帮鞑子!”

刘宗敏听田见秀讲过一片石的战事,忧虑道:“圣上,咱的兵跟鞑子兵相比,恐怕还弱了一筹,先据河固守,巩固河南、占据湖广才是上策。”

“圣上,如今左良玉那贼鸟占据着武昌,若是不夺回湖广,恐怕军粮也难以为继。”田见秀焦虑道。

小冰河期从南宋开始,到明末达到顶峰。尤其是万历八年开始,太阳黑子活动消失,而这一天文现象将延续七十年,也就是到崇祯二十三年结束——原历史时空中的顺治七年。在这七十年里,山陕西北一代的自然环境极其恶劣,颗粒绝收已经形同常态,农民甚至直接吃种子,否则种下去之后连成本都收不回来。

好在大明幅员辽阔,湖广熟天下足,西北发生这样的自然灾害,还可以调用湖广的粮食进行赈灾。然而一旦吏治败坏,救灾粮被层层瓜分,奸商再屯粮抬高米价,西北脆弱的社会生态顿时被打破,发生农民起义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闯营就是从这个时期走过来的,谁都知道金山银山不如面山米山,湖广粮仓远比颗粒无收的山西重要得多。

“山西若是不握在手中,大军就必须沿黄河据守,得耗去多少兵力?”李自成反问道:“剩下那些兵力,怎么从左贼的二十万大军手里抢回湖广?只有打下山西,以精兵扼守关隘,才能尽早抽出大军南下。”

刘宗敏觉得道理上这么说是对的,到底关隘是死的,两千人守关,就算对方有一万人也未必能轻易攻下。沿河据守最大的问题就是容易被人偷渡,而且到了冬天河水冰封,可渡之处良多,光守着渡口也是没用的。

李自成叹道:“粮食不够,也只能让人去左贼那边买了。”

左良玉占据荆楚之地,自成藩镇,从来没想过要困杀张献忠、李自成。这种卖粮资敌的事,对他来说根本不算什么。何况他也不用亲自出面,下面人走私了粮食,自然会给他孝敬。

刘宗敏和田见秀见李自成心意已决,只得道:“圣上,若是如此,目今还是得先操练兵士,配备军械,征集雕翎、鱼胶,否则实在不足以出征。”

李自成黯然道:“准。这事就交由你去办吧。”

三人正说着,李自成一回首,见顾君恩正快步过来,手中捏着一封黄纸皮军报:“陛下!亳侯李过率部渡河了!”

“何人下的令!”李自成闻言登时大怒,心中凄苦悲凉愤懑,暗道:连自家侄儿都要投降鞑子了么!

顾君恩微微摇头:“还未打探清楚。”

“再探!”李自成只觉得眼前发黑,伸手扶住了城墙。从占据的地域而言,他如今手控陕甘宁三地,又占据着豫西、荆北,麾下披甲足有百万众。然而从态势上看,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