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金鳞开-第7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只能用来打造农具,铸炮的铁模和材料主要还是得从芜湖采购苏钢。

如果占据徐州,在那里打造煤铁复合产业中心,无论军工还是民用,都能得到极大的支持。

朱慈烺突然发现:手下的这些军官们,战斗欲望比自己还要强烈!

“但如果游击营守不住,我们自然不能把炮厂放在徐州。”那少校道。

朱家骏已经在心中计算了游击营的战斗能力,当即道:“只要东虏大军低于一万人,我部单独守御没有问题。”

“上尉,你这么说有根据么?”朱慈烺终于发话了。

朱家骏转向朱慈烺,鞠躬行礼,道:“东虏以骑兵为主,我部如果野战或有不敌,但如果只是借助地势进行守城之战,却是有信心以一敌十。”

朱慈烺摇了摇头:“我们还没有跟东虏打过,不要太过于盲目自信。尤其是军事决定,绝对不能想当然!”

朱家骏脸上一红,恭敬行礼道:“卑职谢殿下指点!”

朱慈烺对尤世威点了点头,朝后靠了靠。

尤世威清了清喉咙:“如果没有异议,游击营攻占徐州计划,就此呈报军议了。”

“报告!”曹宁站了起来:“报告,我部认为,应当以游击营进占徐州为中心,制定一个巩固徐州,保全山东的作战计划。为此,我近卫二营请求将防线前移至兖州府。”

那个考虑火炮铸造的少校闻言,不禁也是跃跃欲试。然而曹宁在第二近卫营是仅次于萧东楼的人,下面哪个校尉不看他脸色?这少校即便想学曹宁,却也知道自己不能代表火器司,这等提案还是得由司里先讨论决定,然后才能往上提议。

朱慈烺对于军队运作原本就有些一知半解,更多的还是在参照一般组织行为。眼前这情形,让他发现其实是总参谋部在大战役制定上的缺失,而下面的营部级参谋又无法着眼大局。

要想立刻就有个全知全能的总参谋部是不可能的,但完全可以慢慢培养出来。

“尤将军,”朱慈烺道,“可以抽调各部参谋组建临时参谋团,将徐州这事好好议一议。”

尤世威见朱慈烺上心了,当即应道:“末将遵令。”

朱慈烺转向那个少校,笑问道:“听你口音有点怪,是哪里人?”

“秉殿下!”那少校见皇太子亲自与他说话,颇有些激动地行了个军礼,话到嘴边却是舌头打结道:“卑职湖、湖……”

“湖广?”朱慈烺有些奇怪,湖广的口音好像不是这样啊。

“湖建!”那少校终于说出来了道。

“福建?”

“是,湖建!”少校应道。

朱慈烺笑了,道:“你叫什么名字?什么时候入伍的?”

“卑职洪祖威,崇祯十六年在西安入伍。”洪祖威道:“卑职当时有幸得闻殿下演说关学大论,心中倾慕。后来随军辗转,决意弃笔投戎,如今累至少校。”

洪祖威报上了简历,让朱慈烺更是心中好笑,看来这就是当年被驯化的那批士子中的一位。不过那些人中绝大部分都转了文官,如今在各地担任行政辅助工作,没想到还真有人加入了军中,而且还成了少校。

“你是哪一部的?”朱慈烺问道。

“卑职现充任火器司参谋。”洪祖威道。

“火器司?”朱慈烺奇道:“火器司没怎么打过仗啊,你怎么积功升衔的?”

“卑职入伍前是举人,分配至火器司之后评为参谋局上尉参谋。”洪祖威道:“因为在铸炮法上有所改进,刚升为少校。”

“你是那个把炮口竖起来的人?”朱慈烺想起了最近铸炮法上唯一的改进。

果不其然,洪祖威咧嘴笑道:“正是卑职!”

第245章 粉身碎骨浑不怕(13)

传统铸炮法的灌口在火炮尾部,铁水进入模范之后,重者下沉,轻者上浮,所以炮口比承压更大的炮腹质量更好。若是换个思路,将灌口放在炮口,铁炮质量立刻就能改进不少。

洪祖威并没有铸炮的才能,但他通过一本《物理浅论》上的理论知识,能够应用到生产之中,这点是朱慈烺最为赞赏的。

“我写了很多东西,有些人就以为我无所不知的,其实大谬!”朱慈烺朝洪祖威点头道:“唯有天下千百万人集思广益,拾遗补缺,才能真正中兴大明,让百姓们过得更好。我开了个头,你、徐榭,还有成千上万的人能够跟上,这就很好。”

“多谢殿下勉励!”洪祖威挺了挺胸,大声道。

“很好,小伙子也很精神。”朱慈烺想起那个“湖建”,又笑了笑,让他解散。

会议这才算是结束。

尤世威没有跟这些“小”参谋们一起离开,走到朱慈烺面前报道:“殿下。”

“尤将军。”朱慈烺走在前面,邀请道:“一同出去走走如何?”

尤世威当然不会反对。

朱慈烺走在前面,想来想去也只有在一小花园活动一下腰腿。他一边毫无形象地迈着弓步,拉伸腿部肌肉,一边道:“今天没骑马,身上筋骨就像是绷住了一样。真不知道平了虏丑顺贼,整日呆在宫里还怎么活。呵呵,看尤将军面色凝重,可是有什么心头之惑?”

尤世威跟着朱慈烺走到一座小花厅前,眼看周围翠绿丛丛,心中仍旧有些郁结,道:“殿下,如今大敌当前,而我军先议东南,会否使人心不安?”

“唔,这个啊,我记得当年杨嗣昌说过一句话:攘外必先安内。”朱慈烺站定,扩胸转腰,道:“我族从汉武得名,是为汉族,至今千七百余年,有文治,有武功,也有被异族屠杀残虐的不堪之时。但是嘛,你我是什么人?”

“自然是汉人。”尤世威有些不解。

“是啊,所以嘛……”朱慈烺循循诱导:“说明我大汉钢筋铁骨,就算有蒙元乱华,仍旧能站起来!如此看来,我汉人最大的敌人是谁?并非异族,而是汉人自己啊。”

“殿下不也说,内耗只是徒然让外人占了便宜么?”尤世威并不觉得太子的解释合理。

“不错,内耗的确如此。”朱慈烺点头道:“但是先打徐州,并不算内耗,而是统合资源。”

“统合?”

“徐州的重要之处刚才参谋们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我们且将它比作一块金子,这金子在高杰手里,只能给他当枕头。而在咱们手里,却可以用来买粮救人,造炮杀敌。为此上,我花一两银子去换这块金子,看似是将力量消耗在了内部,但其实我得到的资源远远超过了我的花费,从而产生了更大的效益,这便是统合资源。杨嗣昌所言该当做此解。只有统合资源的攘外必先安内才是明智的,若非如此,便是愚昧!假设高杰占的是一块无用之地,我会去收他么?他求我去我都不舍得花那个盘缠。”

尤世威眉头渐渐解开,道:“殿下所言果然精辟。”

“也没什么精辟的,随便找个生意人来都知道这个道理。”朱慈烺道:“再者说,高杰若是还有一丝丝忠义之心,我军到日,他就该自缚请罪,接受改编。那时候,我说不定还会为了安抚其他军镇,给他一条养老的后路。”

尤世威这才点头认同。若是高杰不识时务,有悖逆之心,原本也该就地正法。

“将军听过矛盾之说么?”朱慈烺又问道。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正是,”朱慈烺点了点头,“一阴一阳谓之道,天下万物无非阴阳。这便是根本的矛盾。在东虏入关之前,我大明天下,是我帝室与闯贼之间的矛盾。而东虏一来,形势自然变换,成了我汉人与他满洲人之间的矛盾。刚才我说了统合资源,可以对明军下手。现在这条,却是为了民族大义,要有能够容纳闯贼的胸襟。尤将军,你统领总参谋部,着眼就该从这天下全局入手才行。”

尤世威一身傲气被朱慈烺说得尽皆散去,由衷佩服道:“实话说,这两句话我原本都是不信的。给殿下这么一解,想想确是这个道理!”

朱慈烺呵呵笑道,顺便推荐了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

这套书的母本应该就是后世的《工具论》。作为一个文科生,朱慈烺很清楚形式逻辑对社会科学的推动力。他原本打算成年之后找人翻译,没想到五岁时竟然在大内的书库里看到了这套书,定名为《寰有铨》六卷、《名理探》十卷,是李之藻与葡萄牙籍神父傅汛际合作翻译的。

李之藻作为万历二十六年的进士,文辞更贴合士大夫口味。朱慈烺只是将这套书改了个名字,定名为《逻辑学》,旋即命人雕版备档。甲申之变的时候,也一同带到了莱州,作为重点书目进行刊印。

尤世威没想到朱慈烺会推荐一本泰西人的书,想着自己连老祖宗的东西都没搞透呢,但又不能明说拒绝,只是支支吾吾应承着,生怕太子让他看完之后再交点读书笔记之类的。

这可不是杞人忧天,军中写笔记、日记已经成了制度,这让许多老将军十分不适应。牛成虎还因此想去雇两个文书,却被定性为“雇佣私人”,领了一张警告处分。

“千岁爷!”

王承恩看到朱慈烺跟尤世威站在一起,远远就出声叫道:“殿下,皇爷请您去说话呐。”

朱慈烺点了点头,对尤世威道:“将军先回去吧。”

尤世威行礼要走,却被王承恩叫住了。只见王承恩满脸堆笑:“都督且不忙走,皇爷也一并召见。”

尤世威脚下顿了顿,称了声“遵旨”。

这边整个内宫都没有过去一处宫殿大,朱慈烺与尤世威三两步就到了崇祯所在的塘边小榭,见母亲与伯母还有袁妃一同在场,石桌上堆放着各色水果和糕点,显然是家庭小聚,不知道为何要连尤世威一同召见过来。

“儿臣慈烺拜见皇父,皇伯母、皇母。”朱慈烺上前见礼,不失半点礼数。

崇祯一脸笑意,正要让他起来,突然见到了尤世威肩头金光闪闪的蟒龙肩章,脸上容光消散,只是平平道了一声“兴”。

朱慈烺起身,周后已经兴奋叫着赐座,又埋怨道:“这些日子,也不知道你在忙些什么,晨昏定省都懒得做了?”

“母后冤枉儿臣了。”朱慈烺无奈道:“儿臣刚从登州视察水师回来,这几日为了东虏占据神京之事,连夜又跑了一趟乐夏防线,视察武备,当真是没空。”

崇祯冷冷道:“今日南都诸臣送来表章,说是要犒劳东虏大军,请晋平西伯吴三桂为侯爵,还要嘉奖辽东巡抚黎玉田,你可知道?”

——这口吻,分明就是在说皇太子殿下没事瞎忙活!

尤世威头一次觉得皇帝还真是有昏聩的时候。

“儿臣听说了,”朱慈烺笑了笑,“是东南诸臣所谓‘借虏平寇’之策。不过父皇,东虏乃虎狼之众,真会退回关外么?”

“他们这些化外野人,哪次不是抢够了便自己退去了?”崇祯说这话的时候自己都没底气。

“父皇,”朱慈烺仍旧带着浓浓笑意,毕恭毕敬道,“东南诸臣实在是耳目闭塞。如今的吴三桂已经是满清的平西王了。他们要嘉奖的黎玉田,呵呵,早就是李自成的四川节度使了,恐怕封赏从贼之臣有些不妥。”

看着一脸惊愕的崇祯帝,朱慈烺悠悠道:“而且依儿臣之见,东虏非但不会走,恐怕还有吞并寰宇之心呢。”

此言一出,在场诸人无不变色。

第246章 粉身碎骨浑不怕(14)

“东虏在京师广施‘仁义’,甚至连剃头都可以通融,这份野心就已经够大的了。”朱慈烺收敛起脸上的微笑,又道:“南方诸臣竟然还有脸送出犒赏、封赠!这不是明摆着告诉东虏,我朝无人,皆懦夫也!”

崇祯还是第一次见到儿子发这么大的脾气,他正要说吴三桂的事,只听朱慈烺又道:“正是因为我朝每次对东虏又怕又惧,退避三舍,才养得他们如此骄横!若是此番仍旧显露出怯弱之态,东虏十万禽兽指日便会南下!”

两位皇后和袁妃被吓得直掩胸口,崇祯帝也是脸色发白,良久方才道:“你的侍卫营拦得住么?”

朱慈烺道:“拦不住也要拦。”他发现自己口吻有些生硬,知道天家的心理承受能力弱,又道:“父皇,我中土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只要充分调动百姓中健硕者从军,大力发展军备,岂会输给区区十余万众的满洲鞑子?怕的就是不敢拼杀,白白丢了祖宗基业。”

“国库早已不支,你用什么去拼杀?”崇祯终于问出了这个纠结自己良久的问题。

朱慈烺很感慨崇祯帝能够问到点子上,但估计他不会喜欢真实的答案。

“严肃吏治,抄没赃款。”朱慈烺终于还是答道。

明朝是典型的中产阶级社会,上面的朝廷没有钱,下面的百姓也没钱,真正有钱的就是那些商人、官员、世族。不能否认,这些人中有许多都是靠着勤奋努力而发家致富的,有些人更是乐善好施,在乡梓中有很大声望。

朱慈烺挥起《大明律》这根大棒时,当然不可能有出神入化的微操,能够完美甄别善恶。在军国大事面前,民族存亡的关头,有钱必定有罪。高皇帝制定了一套可以将当前所有人都入罪的法律,断然不会有人能够脱罪——否则就是海瑞第二,完全可以当道德模范供起来了。

在这种情况下,用极端的方式收罗民间财富进行直接分配,看起来会失去一部分人心,但收获的是更大的民心。而且失去的是逃税漏税不愿当兵卖命的人心,收获的却是按时缴纳各种税款,肯卖苦力当民夫,也愿意流血流汗参军入伍的民心。

两相比较,朱慈烺当然毫不犹豫地做出了选择。

“你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得民心者得天下,如今竟然学流寇作风!”崇祯怒道:“你所杀者皆是该杀之人么!”

“父皇,儿臣不愿意杀人。”朱慈烺道:“但凡有罪的官吏,大多是发配乡学之中教书,让他们重温圣贤教诲,好生改过。至于赃款嘛……呵呵,父皇,难道咱们为了表示跟李贼不同,便要事事相违?那李贼吃饭,咱们便不吃了么?”

“放肆!你怎能与皇父如此说话!”周后板起了面孔:“还不退下自省!”

朱慈烺知道母亲是怕皇父陛下发雷霆之怒,为他解围,颇为领情地行礼告退。他刚一转身,就听到杯盏砸地发出的碎裂声,还有些许碎块溅到了他的小腿上。

尤世威垂着头,看到皇太子离开,自己却没有得到退下的诏命,心中越发郁闷。

“尤世威!”崇祯帝发了一通邪火,将目光落在了这位之前很想启用的左都督身上。然而一看到肩上的那团蟒龙,他又心中犯堵:这尤世威已经是皇太子的私人了。

“臣在。”尤世威硬着头皮答道。

“你是老成之将,素有名望,如今也跟这皇太子瞎胡闹么!”崇祯怒道。

“回皇上,”尤世威定了定神,“老臣以为,当今天下能够挽狂澜于既倒的,也只有皇太子殿下了。”

“你!你也要与那逆子一同欺瞒朕么!”崇祯怒道:“他若是能补时事,何以从河南到京师,竟然处处失守!你若是敢说‘以空间换时间’,朕当场杀你!”

尤世威到底是积年老将,只等崇祯的呼吸平复了些,方才道:“皇上,是何人在陛下耳旁进谗言?实在当斩!东宫虽然让地,但皆是不堪守的死地。即便如此,东宫在各次对战中皆是奋勇杀敌,战果累累,哪里来的欺瞒圣听?”

“哼!”崇祯重重哼道:“当日报说擒了敌将刘宗敏,人呢?之前又说擒了刘芳亮,人呢!只弄一面旗帜,说是李贼大纛,当朕是稚童好骗么!”

用刘宗敏交换尤世威等人的事,在军中流传不广。这是考虑到老将们的面子,对外只说用作诱饵钓李自成那条大鱼。

至于刘芳亮,在李自成撤逃山西之后,便被朱慈烺放回去了,虽然明面上没说,其中的善意李自成应该是能明白的。但是这种事自然也不能大张旗鼓,否则就是皇太子带头通贼,所以刘芳亮是自己“逃跑”的。

“陛下,那面旗帜的确是李贼帅纛。”尤世威辩解道:“当日臣就在殿下身旁,亲眼所见二百勇毅之士冲入李贼阵中……唔,陛下,外面还有人是亲历者,请陛下召对!”尤世威只怕自己口笨说不清,想到了朱家骏。

虽然过了这么久,当日踏冰冲阵的场面,仍旧会时常出现在这位老都督的睡梦之中。

如果是在北京,崇祯怎么可能去召见一个兵卒?在这里,皇帝的威严却被小小的莱州府压制到了极限。崇祯也很想知道,太子朱慈烺一直信任有加的兵士到底是些什么样的人。在短暂的沉默之后,皇帝吐出了一个“宣”字。

王承恩躬身而退,快步朝外跑去。他并不认识朱家骏,但是东宫兵之间似乎都很熟悉,只要抓住一个就能问出来。

王承恩的运气比他想象得更好,还不等他招呼内侍们分头寻找,就在莱州府衙的大门口碰到了朱家骏,他正与一个块头极大的大个子谈笑风生,那人肩上的也扛着东宫兵的肩章,虽然星星少了两颗,却多了一条横杠,而且材质看上去也是白银的。

“你就是朱家骏?”王承恩自己都有些不相信:“快些进去,陛下召见!”

朱家骏一愣,暗道:陛下为什么要召见我?是殿下的意思么?

“朱兄弟,你先忙,咱们改日再会!”那大个子少校道:“若是你今日不回去,晚上可以来营中找我。”

王承恩突然发现那大个子的军装前胸用金线绣着一个盾章,上面隐约还有字。

“这是什么?”王承恩好奇问道。

“这是一级白刃作战勋章。”那大个子比王承恩高出了一个头,垂着眼皮看着他:“还有个真金的,只有穿军礼服的时候才佩戴。”

“这位是我军第一勇将,刘肆刘少校。”朱家骏介绍了一下,看到刘肆一脸受用的模样,也觉得好笑。

王承恩眼珠一转,道:“你也一起来。”

崇祯只宣了一个,却见王承恩带来了两个,已经心中奇怪。王承恩快步走到崇祯身侧,低声道:“皇爷,奴婢在外面看到这个东宫兵,好像也是最早就在侍卫营里的,让他一起来说,也好有个印证。”

崇祯点了点头,对王承恩办事稳妥颇为满意。

“卑职朱家骏(刘肆),参见陛下。”

两人直挺挺地行了东宫军礼,却连跪见的打算也没有。

“放肆!还不跪下!”王承恩被吓得半死,当即出班怒斥道。

崇祯却觉得十分新鲜,挥了挥手示意王承恩退下,问道:“这就是东宫的军礼?”

“回陛下,”朱家骏迈步上前,重重一并足跟,“皇太子殿下以军情紧急,瞬息不可耽误,禁跪拜,只行此军礼。”这是侍卫营到了登莱之后的新政,经过之前那段时间的酝酿发酵,已经被将士们接受了。

第247章 粉身碎骨浑不怕(15)

“这军礼看着倒也精神。”崇祯柔声问道:“果然像是虎贲之士,可上阵杀过贼么?”

尤世威偷偷将头垂下去了,实在不忍心看到九五之尊被两个校尉驳了面子。

朱家骏和刘肆都被问住了。

“东宫侍卫营恐怕没有人没杀过敌。”刘肆回道。

“放肆!”王承恩从未见过有人敢这么对皇帝说话,已经开始后悔自己没事找事,为了向太子殿下示好,将这么个莽夫招了过来。

刘老四也知道自己不会说话,抿口不语。

朱家骏连忙补救,道:“秉陛下,卑职二人皆出自东宫侍卫营。卑职现任独立游击营参谋部上尉参谋。刘肆为近卫一营坦克司少校把总,入伍以来,每战必与。”

崇祯往前靠了靠,问道:“夺李贼大纛之战,你们也在其中?”

刘老四没有说话,生怕再犯什么忌讳。

“陛下,”朱家骏道,“此战在东宫名为‘河上之战’,我侍卫营两个局共二百四十三人参与了踏冰夺旗之役,刘肆时为上尉百总,是藤牌手,冲锋最前,正是他第一个冲进李贼中军本阵的。”

刘老四挺了挺胸。

崇祯打量了一番刘老四,道:“你冲在最前?”

刘老四心中一阵不悦,但辱他的人是大明的皇帝,皇太子殿下的父亲,自己只能忍了。

“你们真的冲进了李贼本阵?真的夺了李贼的帅旗?”崇祯眯起了眼睛,口吻越发刻薄起来。

这分明是在质疑一名武人的荣誉,是在质疑此战丧命的同袍,是在质疑再也没有回归建制的伤重战友!

这一刻,刘老四突然发现,原来有比敌人更让自己愤怒的事……

刘老四脑袋里一片空白,只觉得怒火在胸中熊熊燃烧,而他却不能挥起藤牌冲上去让这人闭嘴。不是因为他是大明的皇帝,而是因为他是殿下的父亲!

嘶啦!

刘老四一把扯开了自己身上夏季军常服,露出一身坚实的肌肉,上面密布着各种形状的伤痕。他没有说话,剧烈起伏的胸膛已经明白无误地将他的心声吼了出来。

两位皇后和袁妃闭目侧首,浑身紧绷,好像看到了十分可怖的画面。

崇祯帝不由瞪大了眼睛,看着这个“大不敬”的汉子。他伸出手指,嘴里却吐出一句指责的话。

“当日二百四十三人踏冰冲阵,最后回来的只有八十二人。”朱家骏缓缓脱下衣服,同样露出身上如同蜈蚣般扭曲的伤痕:“人人负伤,退入山中之后,有人伤重难行,躲在山民家中,从此再无音讯。陛下,若是有人敢说李贼大纛是假的,恐怕卑职等粉身碎骨也不能答应。侍卫营老兵,粉身碎骨也不能答应!”

崇祯被朱家骏突然高亢的声调吓了一跳,往后挪了挪。

王承恩颤颤巍巍往前站了站,看得出他是想挡在皇帝身前当肉盾,但在两个老兵的注视之下,方才发现双腿像是灌了铅一样。

“成何体统!穿上衣服,出去自领二十军棍!”尤世威喊道。

朱家骏默默穿上了衣服,向高坐的皇帝和总参谋长行了军礼,往后退了一步,转身大步离去。刘老四浑然不顾,赤裸着上身,也行了军礼,却在转身时对尤世威道:“中将,非战斗时,只有军法官才能够开庭治罪。”说罢就走,每一步都沉重得像是要踏碎地砖一般。

直等到两人出了院子,在场众人方才齐齐松了口气,恍惚间仍有些不能相信。

——东宫侍卫竟然跋扈至此,皇上不会想废储吧?

王承恩退到崇祯身后,偷看脸色青白的崇祯帝。

“尤世威,”崇祯轻声道,“你下去吧。”

尤世威本想解释两句,想了想却还是咽回了肚子里,行礼告退。

崇祯等尤世威走了,环顾四周,见嫂嫂和枕边人都沉默无语,终于硬扯起嘴角,道:“看来东宫已经羽翼丰满了。”

张后和周后也是暗自心惊。以前总以为皇太子是狐假虎威,碰上有人想烧冷灶,混从龙之功,方才有些所谓的属官。如今看来却并非如此,东宫已然是有了愿意为他出生入死的死党!

周后看到儿子身边有这样的忠义之士固然值得高兴,但看到自己丈夫真正成了孤家寡人,却又有些可怜。

……

“呵呵,这个刘老四,真是火爆脾气。”朱慈烺很快就知道了自己走后所发生的事。他在书房里,摆弄着一支长枪,这是刚刚拿到手的样品。与其他鸟铳不一样的是,这支火枪不再用火绳引燃火药,而是用燧石。

这就是燧发枪。

早在崇祯八年,朱慈烺得到了刚刚刊行的《军器图说》,就对燧发枪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然而那年实在是多事之秋,张献忠攻破了凤阳、曹文诏战死,颇有风雨飘摇之象。朱慈烺也是在那年取得了整理奏章的权力,然而一介稚童对年富力强的皇帝父亲可谓毫无影响,只能在一旁干瞪眼。

《军器图说》是毕懋康亲自进献的。当时他已经致仕,但曾经的兵部右侍郎要进献一本军国大用的书籍,谁也不敢从中阻拦。

也没有阻拦的必要,因为崇祯皇帝翻了几页之后就束之高阁,哪怕朱慈烺再三说这种燧发枪看起来威力更大,用起来更加便捷,崇祯帝也没有往心里去。

这个大龄文艺青年更在意大明官员是否忠心,兵士是否卖命,而且对他来说三眼铳和鸟铳已经足够好了,之所以眼下时局糜烂,与武器无关,不值得费心更换制式装备。

因为火器的敏感性,朱慈烺也不可能在大内的小工坊里试制。他试图联络毕懋康,但这位有眼光的老臣很快就撒手人寰,甚至整个毕氏家族都脱离了朱慈烺的接触。直到甲申三月,朱慈烺到了山东,才专程派人去了群山环绕的歙县,寻访毕懋康的子侄和曾经的门人。

等张继孟到了胶州,朱慈烺终于松了口气。

张继孟此人原是毕懋康的门客,也是《军器图说》编纂工作的参与者。从他能够为此书写序来看,很有可能承担了大量的实际工作,只是碍于惯例,必须吹捧自己的恩公而已。

这就像《吕氏春秋》并非吕不韦亲自操刀一样。

似乎是为了印证朱慈烺的猜想,张继孟也带来了毕懋康去世之后试制出来的最新式燧发枪,表明燧发枪的研制工作并未停顿。与他一同来的,还有毕懋康的侄子,毕登翰和毕登辅兄弟二人。在这三位老爷的带领下,还有家人、工匠等四十余人,可以说是一个大团队了。

“尽快把张继孟和毕氏兄弟的告身发下去。”朱慈烺端起枪,抵在肩头试了试,发现枪托并不贴身。他捡起笔在纸上又写了一条,继续对陆素瑶道:“让派去的人多带点编制文书,凡是师傅统统纳入东宫,学徒中的佼佼者也可以录用。”说罢,将案头的便签纸给了陆素瑶。

陆素瑶在接过的瞬间就自觉将纸对折起来,封入信封,却还是不小心看到上面第一行写着:分部件,规通止,别坊制造。

尽可能地标准统一,流水线生产。

陆素瑶知道这是东宫的不二法门,据说是从秦人的《工人程》和《均工律》里发扬出来的。不过这也是外面文臣之间的传言,无从证实真伪,因为这种古书早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谁也说不清大内库藏或者谁家的藏书楼里是否真的有。

“殿下,”陆素瑶道,“那刘肆与朱家骏怎么处置?尤老将军还在气头上呢。”

朱慈烺放下手里的燧发枪,仰起头,不答反问:“之前我交代过的,那个,让宫女与军官相亲的事,进展如何了?”

如果不是发生了刘肆这件事,恐怕朱慈烺还要过很久才能有暇过问。然而现在既然问起来了,就是明确给尤世威和皇帝一个答复。

自古以来,“任官封爵”是上位者的公心,所谓官以任能,爵以赏功者。

而君主的私恩,除了“言听计从”和“解衣推食”,就属“赐婚成家”最大。

看来刘老四无论如何都得脱离单身了。

陆素瑶是个近乎工作狂的人,其他宫女三班轮班,她却常常一人上两个班。没人嘲笑她,因为干得越多,就意味着她在太子身边的分量越重要。这种婚嫁大事,非但关乎军心的安稳,同时也关乎宫中姐妹的终身幸福,肯定得放在心上。

唯一的问题是如何保全女官们的颜面,总不能带着适龄的女官去各个营头站开一排让丘八们选吧?那也太便宜他们了!

此时此刻却又不一样了,既然是具有“言外之意”的政治行为,那颜面大可以放在一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