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金鳞开-第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老爷,奶奶,有个满洲人在外要见老爷。”门外传来贴身丫鬟稚嫩的声音。

这丫鬟虽然是山东带来的可靠人,但宋弘业也从不让她知道任何情报。他掀开帘幕下了床,脱下汗湿了的衣服,道:“请他吃茶稍待,我换了衣服就去。”

宋家奶奶也下了床,抹去额头的汗,穿上绣鞋,道:“我明日便去东岳庙。”

宋弘业点了点头,麻利地换了家常便服,往外去了。他如今的地位已经无法与市井小民过多联络,派外人又不放心,平常的消息传递就全靠“娇妻”去庙里进香、算卦,与道长“聊天”了。

第241章 粉身碎骨浑不怕(9)

此时满洲人刚刚入关,眼前是前所未见的花花世界。许多在辽东就已经仰慕汉家文化的满洲权贵,立刻如鱼得水一般,在大肆享受之余,还要“抬举”几个知情识趣的汉官,学习明人风流。

宋弘业原本是书吏出身,在大明的朝堂上属于半文盲,但在满清这边可是真正的高级知识分子。何况他又不是正儿八经的读书人,而是个市井老手,哪里好吃好玩,了如指掌。因这两条,他在满清贵戚中也算是“雅俗共赏”“老少咸宜”,没几日便交往了好些个满洲“挚友”。

今日来者,正是宋弘业满洲挚友中最为显贵的一位,爱星阿。

这位爱星阿三十余岁年纪,本人才能庸庸,在八旗中属于不上不下的新生代。宋弘业虽然是三品官,但满人重爵位,对于官品并不似明人那般看重。所以这位爱星阿肯折节下交,还是因为宋弘业实乃北京城里的大玩家,说起吃喝玩乐来简直无所不知。

宋弘业肯在他身上下功夫,着力应酬,正是因为此人出身显赫。

爱星阿虽然不是爱新觉罗宗室,但也是正黄旗满洲,舒穆禄氏。他祖父便是努尔哈赤的额驸扬古利。扬古利初从努尔哈赤,后来又跟着黄台吉四方征战,从军四十四年,大小百余战,功业绝特,持身谨慎,死后追封武勋王。

扬古利有两个儿子,长子阿丹哈,次子塔瞻。

塔瞻袭超品公,为内大臣。松山之战时,小曹将军曹变蛟乘夜突袭黄台吉御营,一度攻入营中。塔瞻不能抵御,因此得罪,降为一等公。

这位爱星阿就是塔瞻的儿子。

宋弘业正要见礼,爱星阿已经上前拉住他道:“快,我有事与你说。”爱星阿的汉语说得还算流畅,但总带着奇怪的口音,让人听不真切。

不等宋弘业答复,爱星阿已经道:“摄政王要设立步军统领统管整个燕京城,我想当这个统领,你们汉人最有主意,快说个来听听。”

宋弘业苦笑:因为黄台吉、多尔衮都喜欢任用汉臣,以至于许多满洲权贵都有种“汉人性狡诈、擅权术”的印象。爱星阿除了宋弘业也不认识几个汉人,尤其听说宋弘业是个有本事的读书人,自然跑来找宋弘业商量。

宋弘业微微转了一转脖子,心中暗道:这正是瞌睡了就来送枕头,我固然得不到这个职位,但是让这二傻子得了,却也与我自己得了没什么区别。

他问道:“少爵爷,这消息可靠么?”

“岂止可靠!”爱星阿急道:“我前两日出城狩猎,回来才听说这事,已经有不少人把礼物都送到了启心郎索尼那里了!”

——你是晚了,连我家“娘子”都知道的消息,你现在才来。

宋弘业心中略有遗憾。

“唔……启心郎索尼……”宋弘业微微摇头:“那可是摄政王座前的红人啊。”

“快,快想个法子出来!”爱星阿急促催道:“你若是想出来了,我定会给你大大的好处!”

宋弘业来回踱步,突然脑中闪过一道灵光,想起皇太子当日给他的那本间谍工作的小册子来。他高声笑道:“有了!”

“快说!”

“你可知道步军统领是干嘛的?”宋弘业问道。

“是整肃城内盗贼乱民的,你没听说?”爱星阿连忙道。

宋弘业哈哈大笑,笑得高深莫测,直等爱星阿耐心几乎耗尽,方才道:“从职司上来看,这步军统领更像是明朝的五城兵马司。这衙门非但要整肃城内乱民,还要规整城防,缉捕盗贼,巡查火铺诸如此类。权力极大,油水极厚,哈哈,小人我之前也在那衙门里呆过。”

“这些我都知道,快想想怎么能让我得了这步军统领之职!”爱星阿不悦道。

“正因为事务繁杂,所以并非人人都知道该怎么干。”宋弘业笑道:“摄政王是个看重办实事的人,你若是能将这衙门里每司要用几个人,耗多少粮饷,专责哪些事务,可以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如此种种都一一写清楚,若是让摄政王看了,还会不用你么?”

爱星阿怒道:“我怎么知道……咦,你刚才说你也干过这差事?”

“小人祖上就一直干这差事,其中关节窍门一清二楚。”宋弘业笑道:“想必不会让摄政王失望。”

爱星阿紧紧抓住宋弘业的双臂,大笑道:“好好好!你快写下来给我!”

宋弘业嘿嘿一笑,道:“少爵爷,不过有一事小人想说在前头。”

“你要什么赏赐,尽管说!”爱星阿知道汉人的习性,从不做无利可图的事,当下大方道。

“小人祖上就是吃这碗饭的,”宋弘业陪笑道,“如今家里许多子侄也没其他手艺,若是少爵爷得了这差事,能否赏口饭……”

“哈哈哈哈!”爱星阿大笑起来:“还当什么事呢!这事包在爷身上,爷若是当了这统领,另外再给你赏赐!”

“多谢少爵爷!”宋弘业长长一揖,将爱星阿请到书房,紧闭门窗,铺纸研墨,暗暗回忆皇太子所赐《手册》的格式,套入兵马司的工作内容,一条条写了下来。他边写边讲,果然是毫不藏私,比教自己自家子侄还要耐心,生怕爱星阿拿不到这个职位。

爱星阿也果然听得大开眼界,跃跃欲试。他不得不承认,在刚进门找宋弘业问策的时候,只是单纯希冀从这步军统领的差事上得些好处。等听了宋弘业讲解其中门道,方才是真正爱上了这份首都警察局长的事业。

两人在书房里捣鼓了足足两个时辰,爱星阿总算心满意足地告辞了。剩下的事就是回去找个笔帖式,仔细誊抄干净,录成启本。

“啊呀呀,糟了!”走到门口的爱星阿突然站住脚步,整张脸凑成了一团。

“何事?”

“我该怎么给摄政王上启本?若是让索尼或是那些得了贿赂的人拦下来,那该如何是好?”爱星阿警惕道。

宋弘业一愣,旋即笑道:“这事好办!小人听说令祖还有个弟弟,正是谭泰公爷。”

“老公爷是我玛法的从弟。”爱星阿自豪道。

“正要贺喜少爵爷。”宋弘业笑道:“老公爷此番受命追击李自成,在庆都大败顺贼,阵斩顺贼伪蕲侯谷英!随后老公爷又一路南追,破真定城,杀得顺贼逃入太行山中。小人在兵部,有幸早知道了两日。等老公爷回来,定然又是一番奖赏!”

听闻同族长辈又立新功,爱星阿也是喜得手舞足蹈。

“照我们汉人说起来,老公爷是少爵爷您叔祖父。摄政王对他老人家的信任不在索尼之下,由他代传这启本,断断不会有事!”宋弘业笑道。

爱星阿又是一阵哈哈大笑:“既然如此,你就等我好消息!让你那些亲戚也都拾掇拾掇,改日带来我府上。”

“多谢少爵爷!”宋弘业恭送爱星阿上马而去,转身便命心腹小厮去四海当铺投了一份死当。

那正是宋弘业与徐惇的联络暗号。当天夜里,扮作商贾的徐惇便带了两车瓷器,到了宋弘业的府上。

徐惇这般上门送货也只能偶尔为之,他听了宋弘业的消息,顿觉今日没有白跑。当即答应选派可靠手下冒充宋家亲戚前来投靠。这些人都是些市井中的老油子,原本就常与衙门、兵马司打交道,混事做人定然没问题。

“只是不能让他们知道我的身份。”宋弘业关照道。

“放心,”徐惇道,“我让你族里长辈来求你,你只要勉为其难地答应下来就是了。至于日后情报,直接走我这条线,不用你过问。”

——我族里?!

宋弘业面无余色,点头表示同意,心中却兴起了一阵惊涛骇浪:也不知道这“圆明”是说漏了嘴,还是在敲打我……

第242章 粉身碎骨浑不怕(10)

有时候,当一个娇滴滴的官宦人家小姐拒绝了肤白貌美的进士书生,只是因为他殿试排名靠后,无法选入翰林院成为清贵。然而当她被旋即而来又黑又丑又矮又猥琐的歹徒强暴之后,也只能就此屈就一生。

这个悲惨的故事足以表达北京百姓当下的心理。

当他们在大街小巷为即将到来的改朝换代而兴奋时,在宫门上题写“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时,他们凭空相信只要闯王一来,连年的兵灾就会消停。只要朱明一走,谁都不用整日为了打仗死人而心烦意乱,谁都可以大大吐一口粮食涨价的恶气……结果闯王如期而至,的确没有打扰小民的生活,却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走的时候撕下了温柔的面纱,就像是暴露了本来面目的猪八戒。

随之而来的是发型诡异的东虏大兵。

当年都人花银子买袁崇焕的肉吃,对他恨之入骨,不就是因为袁崇焕抗金不力么?不就是因为袁崇焕的关宁铁骑跟在建奴大军之后追而不击么?不就是因为东虏杀掠得京畿百姓家家戴孝,户户披麻么?

才不过十五年,当日许多受害者仍旧在世,却没人想到要报此血仇,只要东虏能够留下他们的头发和脑袋就可以安心当良民。

是因为健忘么?

不,只是因为洪承畴点破的四个字:民心思安。

无论谁当皇帝,只要民众能够安生过日子就行。

所以,无论是闯王还是东虏,既然已经占据了北京,那就好好过吧。总不见得比“重征”皇帝还要糟糕吧?

事实则是:更糟糕。

多尔衮颁布了圈地令。

朱慈烺的蝴蝶翅膀终于在崇祯十七年的六月,刮起了一阵足以影响历史走向的旋风。

这其中的环节是这样的:

第一环:因为及时的鼠疫防疫政策,离京前的“藏富于民”,以及正一道士们的有心渲染,在京师产生了一种太微星君信仰,供奉的是皇太子下凡之前的法身——集合了岳王和关帝特征的中年神祇。这很快就引起了满洲贵族的担心,越来越倾向于厉行“剃头令”,从外而内控制百姓思想。

第二环:有了这样的压力,京畿百姓纷纷携家带口往南出逃。无论是先去山东寻得庇护,还是直接去南直隶,总比留在京畿剃发强许多。

人口对于满洲人而言就是生产资料,两条腿的财产。无论是哪一旗的旗主,都不可能坐视自己口袋里的财产逃掉。于是缉捕逃人法也被搬上了议程,之所以没有立刻施行,是因为中间还少了一个环节——定名止分。

只有确定了财产和主人的对应关系,才能确定“逃人”的身份,追回来的逃人也才能够归还其主人。

于是有了第三环:

满清政府绝不愿意像朱慈烺那样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编户齐民,他们的法子更加简单高效:跑马圈地。

多尔衮在诏令中说,因为连年战乱,京畿无主荒地甚多,故而允许八旗圈占。

然而这圈地令一出,下面的人可不在乎是不是有主。他们大多连汉语都听不懂,哪里有耐心去看汉字?各旗无不是冲着良田美地而去,只要赶在其他旗下手之前打下界牌,便算是本旗土地。

开始时有的旗还算客气,只是将土地上的百姓赶走。后来大家抢红了眼,索性连人带地一块端了。地为旗下之产,人也成了旗下之奴。华夏自战国起便开始将农奴解放为自耕农,提高生产力。如今在满清的铁蹄之下,百姓又变回了农奴。

……

“文泉兄!好事!大好事!”黄德素步下生风,快步进张荏的屋舍。

张荏放下手里的书,麻木地抬起头道:“如今这世道还能有什么好事?”

“东宫要征发罪轻文官两百名,去青、济、兖、东四府充任县官!考满有功者可以赦免前罪,仍旧升迁!”黄德素高兴地搓着手道:“我已经打听了,所谓罪轻者,只要不是苦役班里的就成!”

张荏站起身,脚下颇为虚浮,眼泡肿胀,却道:“从安兄,你怎地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黄德素颇有些意外,道:“莫非还有什么要务我没听说?”

张荏大大摇头,道:“山东一省六府,除了登、莱,其他四府哪个不是位处南北交通要道?尤其是东昌府,乃是要害中的要害,又是烟柳繁华之地,东宫不以嫡系前去,反倒征募犯官,这还不明显么?正是借刀杀人之计啊!”

“不至于吧……”黄德素微微皱眉。

“我只问一句,东虏兵至,该如何抵挡?降耶?走耶?”张荏剑眉一竖,满脸溢满悲苦之色:“东宫是不想担上残虐士子的恶名,这才出此毒计啊!”

黄德素一腔振奋瞬息被扑灭,道:“我总觉得不至于如此……不过文泉兄说的也有道理,且再看看吧。”

“从安兄,”张荏压低声音道,“我还听说,东宫软禁皇父,有操莽之心……”

“嘘!”黄德素连忙压下声音:“慎言,慎言啊!”

……

“任何政策,都不能拍脑袋想出来。”朱慈烺在公事房里召集了知府以上的地方官员开会,布置当前民政任务。他道:“多尔衮只知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圈地令一开,难免要更加焦头烂额。”

圈地令看似满足了广大满清贵族分享胜利果实的需要,历史原剧本中也的确是在顺治元年十二月颁布,一直说“下不为例”,又一直圈到康熙二十四年方才停止。那时候近畿附近已经几乎没有民田,百姓全都成了八旗农奴。

然而现在的状况却是满清早了半年时间发布圈地令,外部大环境有着极大的不同。

首先是李自成的顺军还没有溃败,仍在山西窥视北直隶。

其次,留守后方的济尔哈朗和顺治帝还没有迁到北京,等他们赶到的时候,好地肯定已经被圈完了,又势必以多尔衮多铎两兄弟的正白、镶白两旗获利最丰,如何不让人眼红?

有了土地之后,八旗贵族自然不肯轻易出兵打仗。他们生怕自己一走,圈到的地又被其他旗抢了去。

而那些没圈到地或者圈得少的贵族更不肯轻易出兵——凭什么我好处拿得不多,送命的事却要我去做?打仗是要死人的,旗下人又都是贵族的私人财产,就算抢到了人口和土地,总得算算这笔买卖是否得利。万一自己打下的土地,又被别人圈去了怎么办?岂不是人财两失?

在确定名分之前,满洲人势必要在多尔衮面前大打口水官司。这就是八旗制度最可爱的地方,仍旧带着部落和部落联盟的特性,并不是一个彻底中央集权的组织。黄台吉若是再多活二十年,可能情况会大大不同,然而现在执政的多尔衮本人也是一旗旗主,当然不会做出削弱自己的蠢事来。

“只要多尔衮不确定圈地所得,以及日后的战利品分配,满洲大军就不会大举出动。”朱慈烺道:“而且起码在夏收之前,大同宣府一线无法承担大军过境的粮草供应。”

大军过路,私库或许还能藏下一部分粮食,但公库里的粮食却肯定不会留下。李自成之所以从井陉撤回山西,正是因为他知道自己一路从三关入京,沿途没有留下什么粮食。而任继荣和李友的人马不多,应该还能匀出一部分给他。

“由以上两条可以推论:满清大军在内部统合、夏收完成之前都不会有大动作,我们就是要趁这个时间,迅速将山东西部的人口、粮食、物资、运到东面,充实防线,缓缓朝西推进。”

第243章 粉身碎骨浑不怕(11)

朱慈烺让人抬出一张山东全省沙盘,上面标注了各府州县的位置,他拿着木鞭指到:“若是满清南下,东昌府首当其冲。为了打通南北漕运,这里也是他们必先攻取的目标。分配到东昌府各县官员,任务最重,要转移人口、转移资粮、还要阻断运河!”

京杭大运河的代价是一个王朝的崩塌,从隋以来,这条南北动脉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历代都不能轻视。然而朱慈烺此刻却宣布要将它截断填平!

参与讨论的高层官员早就知道这个决议,脸上并不震惊,其他人则无不惊骇。

“殿下,运河非但关乎漕运,也关乎周围农田灌溉啊!”莱州知府吴伟业当即起身道。

朱慈烺是看他最近工作还算卖力,方才给他面子,道:“满清人少,为了疏通运河,势必要分散人力,能大大减轻我军压力。我们人多,只要能够收复故土,就不用担心疏浚运河的消耗。至于粮食,原本也不能指望那边。”

作为农业国家,对农田灌溉的影响自然放在首位。如今只是六月份,河南河北的许多农田都需要大量的水来灌溉保证收成。运河一但被截断,河水外溢会造成人为水涝,淹死作物,而截断区域又会导致田中缺水。

“这事已经做了决定,就不用讨论了。”朱慈烺压了压手,道:“蔡公,要劳您亲自坐镇济南府,监督治下州县官,做好人民转移之事。”

“臣遵旨。”蔡懋德上前应道。

“周公,”朱慈烺转向周应期,“百姓迁徙到了新地,一应安顿就交给你了。”

周应期连忙起身领命。他在天津屯田安民,颇为百姓称道,是个着实为百姓打算的好官。正是因此,朱慈烺很信任他,只不过手下只有半个山东省,高级官员不好安顿,这才让他以天津巡抚的身份在登、莱巡视,指导那些新嫩的县官治理地方。

“张先生,”朱慈烺叫道,“粮食还是当前要务,大军在前线作战,更要确保后方粮食充沛。”

张诗奇如今是山东布政使司参政,兼登莱粮道。

他出班道:“殿下,即便算上五月收割的大麦,如今登莱各州县粮食缺口仍有三万石之巨。而朝廷一直从东南买粮,已经导致粮价上涨二成有余。臣恳请调船从朝鲜购粮。日后南船从青岛上岸,朝鲜船在登州卸粮。”

只要能买到粮食,朱慈烺才不会管他从哪里买的。朝鲜半岛资源匮乏,不过南部较为平整,水源充沛,气候与山东相仿,是重要的产粮区。尤其京畿道附近的土壤肥沃,粮产量较高。

“准!”朱慈烺当即拍板道:“还可以考虑直接在朝鲜买地,招募辽民种植番薯等作物。”

朝鲜北部山区对于当前朝鲜人的生产力,基本是无法耕种粮食作物的。然而明人却有番薯、玉米和土豆这些不挑地的作物,完全可以在北朝鲜买地,以朝鲜人的名义进行耕种。朝廷也不指望他们能够缓解粮食压力,只要自己能够活下去就好。

“徐光启在天津时就在研究育种了,到现在都多少年了?”朱慈烺说高产作物,不免又特别关照道:“你别把精力光集中在买粮上,育种的事也得抓紧。人手不够就多招老农。”

张诗奇连连称是,对育种的事也颇为头大。他总觉得徐光启在书里大吹法螺,怎么可能有番薯一窝长七八根,根根都比婴儿手臂还粗还长?偏偏皇太子中了徐光启的毒,对此深信不疑,硬说这些作物只要育种育得好就能高产。可这事又不是三两天就能看出来的,还不得一年年来么?

朱慈烺也很无奈。粮食缺口是根据所有登记人口日均最低消耗所计算出来的,也就是说只要有缺口存在,就肯定有人会被饿死。事实上,就算填平了缺口,考虑到资源分配不可能达到完全均衡,仍旧会有人饿死,只是不会出现大范围的饥荒罢了。而且这回鲁西百姓东迁,以及京畿、河北、河南大量流民涌入,势必会加重粮食消耗量。

如果在秋收前要进行大规模的作战,粮食压力会更大。

朱慈烺宣布完散会之后,不等众人起身作礼,已经从后门出去了。在对面的厢房里,已经坐满了一屋子的将校。这些人多是各部参谋,并没有军事主官在内。当前如此紧张的时期,朱慈烺也不敢轻易调派军事主官回来。

尤世威最终被授予中将军衔,担任总参谋长,讲武堂祭酒反倒成了不足为道的兼职。这次的军事会议其实是他发起的参谋部会议,其中有一个议题是东南剿匪对缓解粮食压力的影响。朱慈烺见参谋部也在考虑“粮食压力”这一问题,理所当然要来旁听。

“以后不等旁听席。”朱慈烺进来,见众人在交头接耳开小会,并没有开始正式会议,连忙关照了一声:“开始吧。”

尤世威从上座起身,带领军官们想朱慈烺行礼,然后才走到地图前,手持竹鞭在掌心中敲了敲,严厉道:“近来夏收,一直到秋粟收获之前都是农忙时节,各村寨乡勇训练进展缓慢。各军训练参谋都必须尽最大努力,确保日常队列训练的达成。”尤世威虽然对于“参谋”十分不屑,认为真正的将军是不需要这么多人辅助的。等他自己成为了参谋头子,很快就意识到这个职位的重要性,干得十分投入,再不说废除的话了。

乡勇虽然历代都有,但到了东宫这里却不是真正的战力,而是各部战损的补充。这些兼顾生产和战备的乡勇,由各部抽调的老兵担任驻村教官进行训练。如果出现新募兵无法完成补充的较大战损,就会用这些乡勇补充部队。原则上是“谁训练,归谁补”,所以各部对于村落的乡勇训练也很重视。

尤世威见自己的将威镇住了这些年轻的校官,心中颇为得意,继续道:“大家可以看地图。”他指向高悬放大的大明坤舆图,继续道:“现在开始议题:其一,顺贼溃败之后,河南、河北、京畿一带盗匪横行,总参谋部建议剿匪任务交给预备营。在座诸位可有异议?”

在座的都是各部参谋的代表,若是与满洲东虏作战,他们还会争一争,对于剿匪事却不很热衷。而且预备营也的确应该见见血,剿匪对于他们来说正是恰如其分。

朱慈烺本身也有这个安排,听尤世威预先提出来,还进行商议,心中更是满意,只等这条建言提交到手就传令下去。

尤世威见提议通过,继续道:“议题二:派独立游击营南下就食,减缓山东军粮压力,大家有何异议?”

朱慈烺将目光投到朱家骏身上。他记得这个在汝阳之战中受伤的少尉,因为他的刻苦用功,成为了“战转参”的典型,被公开表扬,后来分到了罗玉昆部成为营参谋长。如果他没有提出异议,其他营、部的参谋们当然也不会有什么意见。

这个意见其实就是独立游击营提出来的,朱家骏作为主倡者,当然不会有异议。

“万一和其他友军发生冲突怎么办?”有个少校举手发言问道。

尤世威手里的计划书中虽然有各种情况的应对预案,但还是望向了朱家骏,把解释的权利让给了他。

朱家骏会意,站起身先向皇太子行礼,旋即走到台前,取了一支竹鞭,准准地敲在了“徐州”上。

第244章 粉身碎骨浑不怕(12)

“徐州乃四省通衢,南北交汇之要地,咽喉命脉之所关。”朱家骏点着徐州,将四周所毗邻的府县一一报出,就像是给众人上了一堂地理课,可见下的功夫果然不少。

“占据徐州,可以屏蔽南京,也可以全山东之地。”朱家骏说着,似有若无地点了点淮安、庐州一片地方。

淮安是刘泽清逃亡之地,庐州是黄得功的驻地。加上徐州的高杰和寿州的刘良佐,正是原历史剧本中的江北四镇。此四镇对于南明而言,是北部最后一道防线。而在这个世界,却是山东背后的盾,或者是矛。

从朱家骏的角度来看,成为矛的可能性更大。

东宫军体系的组成与大明其他军镇差别太大,以至于士兵在融入东宫体系之后,自发地对其他大明军镇产生了排斥感。尤其朱家骏这样的老人,一路走来,所见的只有东宫军浴血奋战,而大明官兵却是望风而降,从骨子里就不会认同那些打不得仗的军镇。

本着东宫的训示:猪一样的友军与敌军同类。

朱家骏首先想到的就是解决这些猪一样的友军,好让山东这个基地更加安全。

“不过更主要的,还是南下就粮。”朱家骏将竹鞭收入手中,轻轻拗成一个弓形,道:“我本人在随军驻屯日照后,亲眼见了日照县前后翻天覆地的变化。若是有东宫系县官整治地方的手段,即便是灾年,百姓也未必熬不过去。徐州水网稠密,虽然有黄河水患,但仍旧有不少能够垦殖的土地,如果我军占据了徐州,以东宫官员的能力,应该能够救活更多百姓。”

更多的百姓意味着更多的兵源,意味着自己更为强大!训导官们每日挂在嘴上的“保护百姓就是保护自己”,已经深入人心。

“上尉,”曹宁举手提问道,“虽然军议认为东虏主力不会立即南下,但如果发生东虏大军压境,抢夺徐州,贵部怎么守?”

“全军向东,走淮安、安东卫,返回山东,向第二近卫营靠拢。”朱家骏脱口而出道:“第二近卫营最近的野外拉练已经都越过我部驻地了,如果有东虏大军南下,肯定能够支援我部。”

朱慈烺当即转向曹宁,这位第二近卫营的参谋长只是嘿嘿一笑,手中虚扬了一下,便不说话了。

第二近卫营并没有因为操典的约束失去活跃的性格,又尤其善于山地作战。鲁西南是著名的沂蒙山区——山地、丘陵、平原各占了三分之一。此处盗匪丛生,萧东楼借拉练之名行剿匪之实,每次都是“偶遇战斗”,以为足够掩人耳目了,今天却被朱家骏一语道破。

朱慈烺朝闵子若招了招手,闵展炼当即附耳过来。

“拿二营最近的战损表给我看。”朱慈烺道。

闵子若很快步出会议室,找到值班参谋,调出文件,送了进去。

看到闵子若一出一进,曹宁颇为后悔,知道引起了皇太子的注意,必须要有一个合理的解释了。他并不是有意刁难朱家骏,但是扩编近卫师的事早就在军中传遍了,萧东楼当然想将游击营纳入麾下。曹宁借机发问,是早就算好了游击营绝不会南下退避,只能投靠近卫二营。谁知道朱家骏不是省油的灯,答得不卑不亢,还顺便把二营给卖了。

独立营上下,也是一心想扩编成独立师,最好还能得个威风凛凛的称号。至于一营、二营伸过来的禄山之爪,必须干脆利落地砍掉!

角落里又有一名少校举手问道:“如果死守徐州,让近卫一、二营从侧翼攻击东虏,是否阔以?”【wWw。WRsHu。cOm】

尤世威轻咳一声:“现在是否让游击营南下徐州,尚未成为决议。”

那少校道:“秉将军,攻占徐州有百利而无一害,关键在于如何用好徐州。”他顿了顿,道:“徐州有铁有煤,又有水力可用,正适合铸炮。如果徐州能在我军掌握之中,火炮铸造速度将是日产十尊以上。”

朱慈烺挪动了一下身子。山东的确是煤铁大省,但登莱二府却没有发现现成的铁、煤矿。目前用的煤,是从兖州运过去的。铁矿虽然有,但基于铁矿质量和冶炼手段,只能用来打造农具,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