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神级学霸-第15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正准备与杨锐好好辩论一番的袁丽愣住了,想了半天,还是接了杨锐的信封,也没有看,就放进包里,嘴角微垂,问:“你准备再从哪里找老师?”
“剩一个月了,我兼任吧。”
袁丽想说什么,又没说,默默点头,黯然离去。
杨锐冲着她的背影道:“高考结束以后,还请袁老师再来学校,您还是我们的老师。”
袁丽点着脑袋没有回头。
杨锐叹口气,看着她离开,又去教室通知此事。
如果是高一高二,袁丽这样的老师固然是极好的,就是高三初期,打基础也比突击更重要。
但是,到了现在这个时间,面对高考指挥棒,锐学组的学生们,实在是经不起任何的耽搁了。
锐学组的学生们没有太多的感觉,袁丽本来就是杨锐请来的补习老师,现在离开虽然有点早,倒也并不显的突兀。
杨锐回到座位上,重新整理了一份课程表,转手自己做起了卷子。
语文,数学,英语,杨锐都做的飞快,差不多半个小时就能完成,堆放在一边。
刘珊做完了自己的手边的功课,忍不住好奇,坐到杨锐身边,问:“正式考试的时候,你准备怎么答题?”
“嗯,什么意思?”杨锐没抬头。
“就是说,高考的时候,你也准备做这么快,还是准备慢慢的做?你不是说,平时做试卷,要尽量和考试的时候一致吗?”
“帮我批卷好了。”杨锐没回答她的话,将卷子放她面前。
……。。。
第220章 倒计时
学生间互相阅卷是很平常的,鸿睿班内也不例外。
互相阅卷是通过别人的错误来学习,当然,也方便老师偷懒。
杨锐比较少在班里做试卷,刘珊倒是挺好奇他现在的成绩,从窗台处拿了红笔,就对着参考答案,给杨锐批卷。
杨锐头都没抬的继续做题,他现在做的这套也是自己从脑海中淘弄出来的,但没看过答案,尤其是语文英语和政治卷,都是完全陌生的。
不过,为了测试自己的成绩和状态,杨锐准备将七门课的卷子都做出来,总不能将英语老师开除了,自己的成绩反而下降了,如果是那样的话,找人说情也要再找一名英语老师来。
批卷总是比做卷子要快,刘珊不看题目,只看答案,几分钟的时间就将语文的客观题给批了出来,接着饶有兴致的翻到作文面。
“你没写作文?”刘珊失望极了。
“你想看?”
刘珊习惯了杨锐的调侃,不动声色问:“不练习作文,你高考的时候怎么办?”
“我有自己的办法,不用担心。”
“也写简单作文?”刘珊笑了。
杨锐也笑,一边继续做题一边道:“语文作文怎么可能写简单作文。”
英语作文要尽可能的简单,是为了减少错误出现的频率,这是保守的保底式做法,用这种方式写的英语作文,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得到满分的,甚至连9o%的分数都是奢望,但是,相对全国英语作文平均只有4o%都不到的分数,稳定提升分数更有价值。
而高考的语文作文,就不能用保守式做法了,因为语文作文是按照项目给分的,不是按照项目扣分的。
当然,写错字了,用错成语了,肯定是要扣分的,但对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这些原本不应该成为问题的。
一篇4o分或6o分的语文作文,符合题意和偏离题意就有5分左右的差距,结构严谨和结构混乱又会有5分的差距,有文采和语言寡淡,有创意和平庸,又是5分和o分的差距,而这些判断,作为语文老师,是很容易做出结论的。
在语文的高考阅卷中,作文经常采用两人或三人的交叉审阅,通常也不会有较大的疏漏,
所以,高考语文作文,如何去写,其实也是有迹可循的。
3o年的高考研究,差不多将高考的主观题都给弄成客观题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结果是客观的分数,评断标准又要求客观,做题的过程客观化也是免不了的。
当然,83年的高考还没有如此过分,那些擅长总结规律的老师们,目前尚未得到重视,人们还是以打基础为主攻目标。
杨锐不擅长语文,但他脑海中有的是各种作文宝典和例文,这些东西,同样没有在83年露面。
而无论杨锐选择抄还是不抄,他的作文成绩都低不到哪里去。
“那给你作文算多少分?”
“按38分来算吧。”作文满分是45分,由一篇看图说话和一篇议论文组成,前者的15分被扣的很少,议论文考察略严,但不管怎么算,这都是一个保守的分数了。
刘珊毫不犹豫的在作文面打上了“…7”的标识,然后才在边上写了38分。
整篇批阅结束,刘珊又算出了总分:11o分。
“一共才扣了1o分?”刘珊自己先惊讶了,回过头来再翻,果然是只有3处,分别扣了一分。
“你比预考的时候,分数还提高了?”刘珊万分诧异的看着杨锐,在正常人想来,杨锐预考时的表现,本就应该是一个高峰了。
没想到他的分数还有提高的潜力。
如果作文少扣一点分的话,语文肯定还能再多几分。
刘珊这么想着,不觉心里吃味,道:“都没见你好好做过题。”
“我的情况特殊,你们就不要比了。”杨锐笑了两声,实话实说。
刘珊扁扁嘴,稍稍抬高了一点音量,道:“什么意思呀,就是说我们永远都比不上你了?”
“当然不是。”杨锐的注意力集中在卷子上。
“那要多久?”
“一个女孩子,怎么这么好强?”杨锐放下笔,笑了起来。
刘珊没笑,扯过他的英语卷子,道:“我看你都能考多少分。”
杨锐莞尔:“你如果想找个成绩差的,批政治试卷好了。”
“你预考政治才62分吧。”刘珊露出一个没兴趣的表情,道:“你的英语不是有景老师给复习吗?我看你能考多少分。”
“你还记得我的政治分数?”杨锐略表诧异。
“我怎么不记得,你的分数放在大红榜上,挂了那么多天。”刘珊有些着急的道:“还有好多人来考察,谁能不记得。”
杨锐微笑不语。
刘珊咬牙切齿的抓着红笔,一门心思的要打出几个叉出来。
然而,除了第一面的选择题,让她找出了一个错误以外,越是到了困难的题目,她就越难找到批错的地方。
“怎么可能……”刘珊颇有些郁闷的丢下笔。
“多少分?”杨锐故意露出得意洋洋的表情。他的英语算是得到了景语兰的特训了,两人的英语对话,虽然主要是提高了口语水平,但对其他方面的增益也是必然的。
而且,杨锐不像是其他学生那样,要兼顾多门功课,他的主要精力就是放在英语上的,同时少量兼顾语文和政治,就能让他保持更好的分数了。
毕竟,7年的补习老师生涯,学习和练习过的理科知识,不是想忘就会忘记的。
刘珊看不惯的哼一声,道:“94分。”
“作文扣了几分?”
“5分。”刘珊说完又接着道:“你别得意,五分是正常扣掉的,我没多扣分。”
“行,你说扣五分就扣五分。”杨锐一副很大度的样子。
刘珊再次扁扁嘴,却是无可奈何。除了作文,她还真找不出能扣分的地方,而且,是不是正常扣分,刘珊也说不上。
“其他卷子也批一下吧,我出去一趟。”杨锐将手里的卷子推出去,自己出门去了。
刘珊一阵气馁,还是拿起卷子,认真的改阅。
数学满分12o,物理满分1oo,化学满分1oo,生物满分5o……尽管有所预料,刘珊还是被一水的满分给震惊了。
英语的94分,或者99分虽然高,可满分总归是不同的。
刘珊心有不甘的拿出杨锐的政治卷,心想:“你总不能一夜之间,将64分的政治也变成满分吧。”
“第一题,对。”
“第二题,对。”
“第三题,对……对也是正常的,最简单的选择题。”
刘珊默默的批改,又默默的念着:填空题也全对,不会是偷偷抄的吧,嗯,简答题不可能是全对的,一定要好好的扣分……
“唔,简答题也不能扣分吗?”刘珊的眼睛都要贴到试卷上了,仍然没有找出纰漏之处。
比起作文,政治得分和扣分就简单了,简答题和大题只是看知识点有没有被写出来即可判断,所有的题目都可以看作是客观题。一道题如果有4个要点,那答案就会以四个要点为体现,答题者写出一个要点,就会得一个要点的分数,写出4个要点,就会得4个要点的分数,之间的联接词,或者其他的句段,都是被无视的。
因为这种特性,最好的试卷形状,应该是不多不少的答案,明确的写着一二三四,代表学生毫无障碍的背诵了题目所需的内容。
对于阅卷老师来说,这样的题目也是最容易批改,最容易扣分,亦是最不容易扣分的。
明确的答案,自然会有明确的分数。
刘珊继续无奈的打着对号,眼神中却闪着光,不仅没有不高兴,反而是跃跃欲试的兴奋。
一会儿,杨锐抱着一叠纸回来,站在自己的桌子前,问:“如何?多少分?”
刘珊的脊背抖了一下,转而用恶狠狠的表情道:“你吓人做什么?”
“我哪里有吓人了。”
“我说你吓人就是吓人了。”刘珊掩饰的站了起来,踮着脚,试图与杨锐平视。
杨锐却是一下子坐到了椅子上,从下往上看……只能勉强看到刘珊的鼻子。
“身材好的都能当掩体了。”杨锐挑起眉毛,不动声色。
“给你,政治也是1oo分,你怎么背的!”
“就是几本书,使劲背好了。如果说技巧的话,也就是请来的那位政治老师说的那些技巧了。”杨锐在这方面没什么好方法,学校的时候,他也不是一个擅长背诵的人。
不过,现在的脑袋太活跃了,脑海中的东西也总是有意无意的被激活,令杨锐的背诵能力大大加强。他本人参加了高考,又参加了全国统一的硕士招生考试,政治书也没少看,混合起来就代表着极浑厚的得分能力。
预考的时候,杨锐并不关心政治考多少分,高考的时候可不行。
对学生们来说,政治就是纯粹的送分科目,得到8o分,9o分都不奇怪,相比之下,数学英语这些课程,想拿到9o%就太难了。
恢复高考之初的学生们,能得到3oo分的总分,还多亏有政治垫底,到了83年,各科的平均分都上来了,政治更加要得到重视。
至于背诵政治有没有用,那根本不是关键,关键永远是高考分数。
刘珊多少有些察觉到杨锐的目光,忽然坐了下来,眼睛眨都不眨的问:“你刚才出去做什么了?”
“做倒计时。”杨锐将刚刚做好的“距离高考还有4o天”的倒计时表,挂在了教室后方,满意的点头。
倒计时表是用大的白纸裁开,又重新装订而成的。每过一天,值日生就将倒计时表撕掉一张,以显示时间的紧迫。
在杨锐读高中的时候,这种惨绝人寰的设计,已经风靡全国各大中学,杨锐觉得,有必要将恐怖提前一点。
对预备高考的学生来说,这种撕纸声,怕是比炸弹的滴答声还挠人。
但也更有效。
……。。。
第222章 平衡志愿
听说杨锐要去北京,想去北京的锐学组成员骤增。
大家都是年轻人,又以锐学组的名义聚在了一起,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快乐又令人羡慕的生活,以小圈子为基础的对外冲突,也增加了锐学组成员间的凝聚力,在这个动辄需要坐火车三四天的时代,成员们显然倾向于聚在一起。
当然,北京的确是一个好地方,去这里上学总是不错的。
唯一的问题在于,北京的各大高校在河东省的录取名额有限,分数较高。
先,并不是所有的北京大学都在河东省录取学生,其次,即使是在河东省录取学生的北京诸大学,名额也相对有限,大部分学校的录取人数在3o人以下,分摊到文理科和各个专业以后,每个专业仅仅一两个人。
这是报考北京各大学,也是报考外地大学最主要的麻烦——风险。
因为录取人数太少,往届的录取分数线只能作为参考,最终决定能不能录取的,还是其他的报考人。
如果报考的人太多,录取分数毫无疑问会飙到天际去,相反,如果报考的人极少,乃至于只有一个,那报考人只要过了一本或二本的限制线,就必然会被录取,此人的分数高低,也就变成了本年度的录取分数,属于爆冷的性质。
在这一点上,公务员考试比高考报志愿来的更直接也更清晰,而两者的性质却是相同的。公务员考试会提前公布报考的人数,以及报考和录取的比例,也是从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报考所带来的波动。
但是,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当录取比例低到几十乃至数百比一的时候,解决爆冷的问题容易,解决过热的问题就难了。
杨锐将实验室交给魏振学和姚悦管理,抽出时间来,一个个的记录鸿睿班学生的志愿。
6o多人混在一起,报考北京的就有4o多人,重复报考到同一个学校的,竟而有12人之多。
尽管已在预料之中,杨锐还是略显挠头。
校内平衡志愿是学校经常做的事,尤其是重点中学的班主任,最麻烦也必须做的事,便是平衡志愿。
平衡志愿的理由很简单,一个学校的录取名额有限,同一个学校的人报的多了,都会有人必然被刷掉,更别说一个省的若干中学。
鸿睿班现在报考最多的是北京商学院,共有6人报考。这所大学,既不是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大学,也不是名牌院校,之所以有这么多人同时选择,一方面是它的分数在二本中较低,另一方面,则是它直属国内贸易部的身份。
这年月,学生的工作都是依靠学校来分配的,而学校得到的名额与它的身份息息相关。
北京商学院是国内贸易部下属的唯一一所大学,分配到商业系统中的机会便要多一些,而且,因为是北京的本科大学生,商学院的学生往往能够进入市级以上的商业机构,在这个年代,此类工作的待遇和福利都是相当诱人的。
另一方面,对北京本地的学生来说,国内贸易部却不是很有吸引力的部委,因为北京的学生希望留在北京,而国内贸易部的分配往往是在外地,即使是省会城市,也会觉得吃亏。
北京商学院自己也了解这种意向,在录取学生的时候,也有意识的倾向外地学生,使得河东省的录取名额相对其他学校,有数倍的提高。
当然,数倍的提高,也不过是8o多个名额,落在理工科,仅仅是4o余个,每个专业仍然只有三四个。
鸿睿班报考北京商学院的6个人,有两个人报在了同一个专业,另外四人也不能说是安全。
从这次报名上,杨锐嗅到了危险。
虽然不是正式的报考志愿,学生们的选择面也相对狭窄,但众人要是一窝蜂的奔向北京,撞车的几率仍然是不小的。
“要谈话喽。”杨锐合上册子,自言自语的念了一句。
实验室里正在埋头苦干的姚悦听到了声音,抬头问:“要帮忙吗?”
“不用,这次是为了学校的事。”
“什么事?”姚悦秉承着大学生的好奇。
“总之,不是我愿意做的事。”杨锐出了实验室,在冷风里吹了一会,直抵校长室,找到赵丹年,道:“校长,必须得您出面了。”
“你又想出新招了?”赵丹年的气色不错,头都变黑了似的。
杨锐将报考志愿的事说了,又道:“平衡志愿的工作,我觉得非校长您不可了。”
赵丹年听的胡子一跳一跳的,等杨锐说完了,不爽的道:“报考志愿,不是高考结束以后的事吗?”
“学生们是考后报,咱们得考前就帮他们考虑好不是?”杨锐一副老师的做派:“另外,我想把咱们同学选择的志愿,和省里其他学校讨论一下,等高考结束了,这就不方便了。”
除了校内平衡志愿,校外平衡志愿也是存在的,不过,这也就是仅止8o年代的好事了。
这年月,能够有大量学生考得上大学的中学,屈指可数。就河东省来说,平江市一中,二中和三中,再加几所企业中学,就是所有能有双位数大学生的中学了。
至于地区,通常只有一中或二中才能列在表里。
县镇就更少了,除了少数一两个高考强县,普通的县一中,都可以不做考虑。
如此一来,真正能够参与高考竞争的中学,也就是二十所左右。
在小升初,初升高都需要考试的年代里,这二十所中学,就差不多垄断了一半的名额。
而二十多个单位,完全可以组成一个小圈子互相讨论同一个问题了。
全国高考录取大约3o万人,这其中,本科的名额不到15万,分摊到3o多个省,每个省只有不到5ooo人能考得上本科。
5ooo人的一半,再分摊到二十所中学,平均125人,也就是说,一所中学如果能有1oo人考得上本科,就是妥妥的重点中学了。
再划分文理的话,一所重点中学被录取的理科生,平均也就是5o人左右,与西堡中学鸿睿班的人数相当。
杨锐觉得,此时的鸿睿班,理所应当的应该参与到平衡志愿的圈子里去。
赵丹年却被他的大胆给惊住了,许久方道:“杨锐,你又给我出了一个难题啊。”
“这个难题,只有您才能解。”杨锐恭维着校长。
赵丹年叹气:“我豁出一张老脸去,和他们说一说报考志愿的事,倒是可以,但你的鸿睿班,今年要是考砸了,我的老脸可就捡不回来了。”
“您若是害臊,就把咱们的报考志愿表丢给他们,让他们自己琢磨去,软的来不了,就来硬的呗。”杨锐很大度的样子。
赵丹年一口否定:“把咱们的高考志愿表丢给他们,光让他们研究咱们,我能干这种事?”
“那您是答应了?”
“你都做到这一步了,我不答应也不行了。”赵丹年敲敲桌子,将杨锐拿来的志愿表看了又看,突然喜滋滋的问:“你估计,能考上多少人?”
“您觉得呢?”
“就预考的成绩,能有二十个?”赵丹年尽可能的叫了一个大数字,他是看着鸿睿班一步步起来的,这个数字,是在他认为合理的基础上,加上了美好的愿望。
杨锐撇撇嘴,却道:“要论分数,肯定不止这个数字,但最终能有多少人被录取,还得看您的。”
“这可是你说的!”
“是我说的。”
“那你看好了。”赵丹年仿佛年轻了几岁似的,脸上都泛着油光,心中不停的念经:西堡中学考上大学生了,西堡中学考上大学生了……
……。。。
第223章 预定录取
赵丹年从学校的账目里支取了5o块钱,又从家里拿了5o块钱,就出门串联去了。
公帐支取的5o块钱,是准备用来买车票的,因为有票就能报销,算是个名目。他自己的5o块钱是用来吃饭的,因为是在省内跑,全省粮票就能用,这倒不是一个大问题。
在临考还有一个月的时间里,像赵丹年一样串联的学校领导还有不少,大部分都是像他这般老资格的老干部。
因为省高等学校招生办公室是不赞同这种做法的,用他们的话来说,学校间和学校内平衡志愿,使得“填报志愿的指导思想不是从国家的需要,结合个人的条件考虑志愿出,而是看到分数,打听‘行情’,主观猜测,甚至有的待价而沽。一些中学召开学生和家长的座谈会,也是以分数高低分组讨论,分别指导。这明显地与中学平时的革命理想前途教育和‘五爱’教育相违背,给学校政治工作带来不良影响……”
普通的学校领导,被省招办开了会,就装模作样的不敢出门了,年纪较大的老干部往往不怕这个,照样出门。即使被领导点名批评,也比自家的学生被撞车而落榜强。
赵丹年以前是没机会出去串联,现在有了机会,积极的不得了,更是不将省招办放在眼里。
省高等学校招生办公室虽然是个挺高级的部门,被人求的时候也多,但赵丹年都是快退休的人了,却是谁都不怕。
他到了溪县,就找溪县一中和二中的校长,让他们搞座谈会,然后拿出鸿睿班的学生试卷给对方看。
锐学试卷在河东省内卖的很好,经过这半年时间,溪县的两所高中对西堡中学的情况也有所了解,加上赵丹年多年来积累的良好声望,溪县一中和溪县二中都不敢怠慢,立刻组织了人数过百人的高考座谈会。
这百余人,都是有志于报考外省院校的学生。
省内院校,是不太需要平衡志愿的,因为省内院校的录取名额比较多,撞车往往不是因为别人也报考了,而是因为成绩太差。
当然,省内院校也经常会有一年热门一年冷清的情况,但是,动辄录取几百上千人的省内院校,平衡志愿也是平衡不过来的。
省外院校则不同了,尤其是对河东省这种,全省只有一所重点大学的省份来说,每个有可能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都是香饽饽,又怎么忍心他们因为撞车而落榜呢。
放弃报考省外大学更不靠谱,省外的大学单个录取的人数少,加起来却不少,总有一个省份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总名额。尤其是本科录取,更是如此。
溪县的两所高中找了近百人,自然不是说有上百人能考得上大学,只是这上百人有希望罢了。
某些学生,即使老师觉得没有希望了,开这种座谈会的时候,也会叫上他们,免得学生心里不舒服。
至于更多的根本是一点希望都没有的学生,或者是明确表示不报考省外大学的学生,才不必被通知来参加座谈会。
座谈会被设在了一中的礼堂中,赵丹年像是写菜名似的,在礼堂前方的黑板上,写下西堡中学的学生们拟报考的大学名字,接着是一中和二中的老师,写下他们的学生拟报考的大学名字,三方若是有重复的,就在同一个学校后面画正字。
总共2oo名左右的学生,最后重复比较多的学校也就是几个。
没有重复的学生和家长,因此会松一口气,而报考志愿重复比较多的学生和家长,就不得不面临谁改志愿的问题了。
一中的改两个志愿,就要二中的劝人改志愿,二中的改了志愿,就要劝西堡中学改几个志愿,省招办所谓的待价而沽,讨价还价,就来自于此。
更麻烦的是,他们的讨论仍然不是最后答案,过两天,溪县的校长们还要去南湖地区,与其他县中来人再谈一遍,接着是去平江,继续谈志愿。
可以说,接下去的一个半月,直到高考结束,估分结束,报考结束,谈志愿才会真正结束。
省招办对学校间的此等行为是深恶痛绝,而且严防死守,临近高考的时候,不止是开会的时候要阻止,平时现了也会专门制止,认为此等行为,妨碍了他们的权力。
当然,冠冕堂皇的话还是有的,比如说:希望广大考生在选报志愿时服从国家的需要,正确处理个人爱好、志趣和国家需要的关系,把自己的理想融于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赵丹年们的策略是借体检之名,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高考前的体检是大事,虽然总体来说,大部分学生都能通过,但就个体而言,没有通过却是大灾难。
对这种活动,各个学校的领导和老师都是要陪同的。
省招办对此不仅不能阻止,还得鼓励,归根结底,他们终究不是直管部门,而学校领导的官帽子,却被升学率给卡的紧紧地。
而在体检的日子里,赵丹年们躲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里商量着报考的问题,杨锐们也遇到了自己的问题。
“怎么样,来我们学校吧,只要你志愿填写我们学校,我保证,过线就能录。”穿着皮夹克的招生老师,像是车站里揽客的黑车司机似的,满脸的横肉又挂着温柔的笑。
手里拿着体检表的杨锐呆呆的看着对方,小心翼翼的问:“过线就能录是什么意思?”
“就是说,你只要分数达到我们学校的最低控制线,我们学校就录取你,不管你们省有没有名额,会不会有人分数更高。当然,你考的越高越好,我们南京工学院还有奖学金制度,另外,我们是国家批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授予权的学校,你学的好,以后读硕士,读博士都容易,我听说你去年就有写论文是吗?这是好事啊,你到我们学校继续深造,以后出国也有机会。”南京工学院的招生老师搂着杨锐的肩膀,和他很熟的样子。
杨锐是彻底懵了,不是说现在的大学生金贵吗?怎么大学的招生老师就这么寒碜,简直是抢人的驾驶了。
还好卢老师始终注意着自己的“得意门生”,第一时间过来,挡在前面,笑说:“我是杨锐的班主任,您是?”
“我是南京工学院招生办的,鄙人王皓,白告皓,你叫我王老师就行了,您怎么称呼。”
“姓卢。”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