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驻马太行侧 下-第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话筒里,刘毅以略带焦躁的声音说道:“总座,小鬼子向苍岩山区空投了伞兵”
“你说什么?空投伞兵?”岳维汉闻言顿时大吃一惊,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历史上,日军在执行南下战略械扫东南亚时,的确曾经大规模地使用过空降兵,这个岳维汉是知道的,不过那时日军的空降打击的都是平原地形的目标或者大城市,至于向山区空投伞兵,只怕连美军和德军都不具备这样的素质吧?
以日军伞兵的训练水平,山区空降能有一半活下来就不错了
所以,岳维汉从未想过日军会对太行山区实施空投,这太疯狂了。
冈村宁次这老鬼子看来真是疯了,这明显就是不惜代价强行空投了,阴谋,这肯定是个阴谋,这老鬼子又是不惜代价强攻土门要塞,又是不惜代价强行实施山区空降伞兵,这肯定是为了掩饰什么不可告人的阴谋
这些念头在岳维汉脑子里一闪即逝,当下又问刘毅道:“参谋长,现在你那边的情形怎么样了?工业区各大工厂没有遭到破坏吧?181师控制住局面了吗?”
“总座放心,181师已经控制住了局面。”刘毅沉声道,“小鬼子突然对苍岩山区实施空降虽然出人意料,可他们终究还欠些火候,千余人实施空降,倒有一半摔死或者摔伤了,剩下的五百多鬼子兵也都被*掉了,咦……”
正说着,刘毅忽然惊咦了一声,岳维汉也从话筒里听到了凄厉的警报声。
当下岳维汉心头一沉,问道:“参谋长,出什么事了,怎么防空警报又响了?”
“小鬼子的伞兵又对苍岩山区实施了第二次空降”刘毅在电话里骂道,“这些狗日的,敢情都着急回东洋岛投胎呢,总座你放心吧,181师已经调整了部署,野战总医院、后勤总仓库、军火库以及各大工厂全都已经严密保护起来了。”
“参谋长,你也要注意安全”岳维汉道,“狗日的空降兵一旦从天上落下来,那肯定是撒得到处都是,让马占魁的行动处调动所有的力量,绝不能让一个小鬼子漏网,一定要全部肃清,以免威胁到山区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是。”电话那头的刘毅轰然应诺,旋即挂断了电话。
李青龙凑上前来,关切地问道:“总座,出什么事了?”
“没事。”岳维汉挂下电话,淡然道,“青龙,说说你的看法吧。”
“我觉得冈村宁次这老鬼子肯定是在刻意地掩饰什么。”李青龙的独眼炯炯有神地望着岳维汉,以非常笃定的语气说道,“咱们39集团军跟这老鬼子打交道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几时见他这么傻吃亏过?”
岳维汉点了点头,沉吟道:“那你说,冈村宁次在刻意掩饰什么呢?”
“不好说。”李青龙道,“不过,终归是对咱们太行根据地不利的行动。”
“总座,旅座,你们说冈村这老鬼子会不会让小鬼子在挖坑道?”旁边的土门要塞警备旅参谋长杨加茂忽然说道,“然后对咱们的土门要塞实施工兵爆破?”
“这不能吧?”李青龙道,“当初茅总师设计土门要塞时,就已经考虑到了敌方可能会采取工兵爆破,并且也设计好了反制措施,冈村这老鬼子如果真打算采用工兵爆破的方式来爆破咱们土门要塞,那不是找死么?”
杨加茂道:“可冈村这老鬼子不知道这些啊。”
“还真有这可能。”岳维汉却觉得杨加茂的分析很有道理。
“真要是这样的话,小鬼子的坑道很可能已经接近咱们的外围战壕了。”李青龙道,“因为从今天上午开始,鬼子航空兵和重炮旅团的轰炸火力度更大了,投入进攻的鬼子伪军也比以前更多,现在几乎是以团为单位进行集群冲锋了。”
“这就全对了。”岳维汉凛然道,“命令前沿阵地,加强监听。”
“是。”李青龙啪地立正,旋即转身走到大厅角落拿起了电话筒。
…………
石门,华北方面军司令部。
平田正判大步走进了冈村宁次的办公室,旋即猛然收脚立正道:“司令官阁下,空降联队第二伞兵大队已经实施了空降,不过,长谷川大佐报告,在空降的过程中,仍然有四百多名英勇的皇军将士摔死或者摔伤。”
“知道了。”冈村宁次点了点头,面无表情的样子。
平田正判想了,又道:“司令官阁下,第一伞兵大队对两处战术目标的试探性攻击全部遭到了支那军的顽强抵抗,其中进攻草帽顶附近目标的两个伞兵中队更是集体玉碎,长谷川大佐判断,支那军的兵工厂很可能就隐藏在那里。”
“哟西。”冈村宁次欣然道,“命令长谷川,继续加强进攻。”
“哈依。”平田正判猛然低头,旋即转身挎着军刀扬长而去。
…………
土门要塞,抱犊山主碉堡。
杨加茂搁下电话,向岳维汉和李青龙道:“总座,旅座,前沿阵地报告,由于地面的爆炸声、枪声太过密集和猛烈,因此无法有效监听到地下的异响,要不然这样,等天黑了小鬼子停止轰炸以及进攻之后再实施监听?”
“你傻啊?”李青龙没好气道,“天黑了小鬼子肯定也不挖了,怎么监听?”
岳维汉沉吟片刻后向李青龙道:“监听不到就算了,为防万一,现在就开闸放水吧”
当初设计土门要塞时,岳维汉就曾向茅亦升总工程师提出过工兵爆破的问题,茅总师就在抱犊山和海螺山的山体内各设计了一个大型蓄水池,通过大功率水泵站将微水(韩信背水一战的微水)河水一级级地抽到近百米高的两大蓄水池中。
然后再设计两大泄洪闸以及排水道,直通要塞外围的地底水网。
日军如果真的采用坑道掘进的战术来爆破土门要塞,国军只需要打开闸门,将两大蓄水池里积蓄的高位水源倾泄下去,就一定会在日军挖掘的地下坑道里造成透水事故,到时候在地底施工的小鬼子能有几个活着回到地面,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是。”杨加茂啪地立正,旋即走到大厅角落又拿起了电话,朗声道,“我是杨加茂,总座有令,立即打开闸门,放水”
…………
土门要塞外围,地层深处。
冈村宁次专门从国内请来的地道专家土屋太郎正带着随从在坑道里巡逻。
作为早稻田大学水利工程系毕业的高材生,土屋太郎对于坑道施工还是很在行的,对于坑道作业的各种危险因素也了如指掌,在关东军里服役时,也曾经主持过好几个大型煤矿的开采和挖掘,也着实排除过不少险情。
很快,土屋太郎一行就来到了坑道的尽头。
几十个只穿着“丁”字兜裆裤的鬼子兵汗下如雨,正蹑手蹑脚地挥舞着铲子,小心翼翼地进行挖掘,另有几十个鬼子正用工兵锹将前面鬼子铲下来的泥土装上平板车,然后肩拉手推,连车带土送往几公里外的地道出口。
“大家注意,不要发出大声。”土屋太郎拍了拍手,大声提醒正在埋头挖掘的那几十个鬼子壮汉道,“以免让支那人听到声响。”
“哈依。”几十个鬼子兵同时起身,猛然低头。
“继续干活。”土屋太郎挥了挥手,几十个鬼子兵又继续挥汗如雨地挖掘起来。
土屋太郎满意地点了点头,当即带着随从穿过横向挖掘的岔道,准备前往巡视第二条坑道,这次冈村宁次这老鬼子可真是下了狠心了,一口气命令日军挖掘了六条坑道,从五公里外的隐蔽处同时开工,齐头并进,直指土门要塞地底要害
岔道刚刚走到一半,土屋太郎忽然停下了脚步,旋即猛然抬头。
戴在土屋太郎头上的矿灯霎时就照亮了低矮的坑道顶部,随行的鬼子也纷纷抬头,望向土屋太郎的头顶,似乎并没有什么异常,进入视野的除了一根根的木头外,就只有黑褐色的土层了,除此之外,就什么都没有了。
不过,土屋太郎的瞳孔却是瞬间急剧收缩
土屋太郎惊恐地发现,坑道顶部的土层里已经渗出了密密麻麻的水珠。
倏忽之间,一滴冰凉的水滴从坑道顶上滴落,正好滴在土屋太郎的鼻尖上,顿时间,土屋太郎转身就跑,同时无比凄厉地大叫起来:“透水了,快跑啊……”
随同前来的几个鬼子兵面面相觑,一时间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就这么片刻的耽误,一小块湿嗒嗒的泥巴突然从坑道顶部掉落下来,旋即一股水箭从坑道顶上激射而下,在矿灯的照耀下,那股水流显得又细柔又清辙,看上去似乎毫无威胁,可那几个鬼子见了,却同时惊恐地大叫了起来。
下一刻,那几个鬼子转身就跑,直恨爹妈少生了两条腿。
就在那几个鬼子转身跑的瞬间,又有十几道水箭从坑道顶部的不同位置射了下来,紧接着,一大块土层从坑道顶部塌了下来,十几道涓涓细流也瞬间幻化成了一股可怕的洪流,奔腾着,咆哮着,沿着横行挖掘的岔道汹涌而去
…………
石门,华北方面军司令部。
平田正判匆匆走进了冈村宁次的办公室,气急败坏地道:“司令官阁下,正在挖掘的坑道发生了透水事故,六道坑道已经全部被淹,正在坑道里加紧施工的五百多名帝国勇士还有土屋太郎一行数人,都未能及时逃生,现在生死不明”
“什么?”冈村宁次霍然起身,难以置信地道,“这不可能”
说此一顿,冈村宁次又气急败坏地道:“这绝不可能,土屋太郎可是地道专家,六条坑道的挖掘位置都是经过周密的计算之后才选定的,距离附近唯一的大河‘微水河’也拥有足够的安全距离,怎么还会发生透水事故?”
平田正判默然,这话只能去问土屋太郎了。
不过遗憾的是,土屋太郎现在恐怕也已经成了水中的鱼虾了,不可能死而复生再来解答司令官阁下的疑问了。
“不可能,这绝不可能”
冈村宁次明显还无法接受这个事实。
这也难怪,为了挖这六条坑道实施工兵爆破,冈村宁次付出了多少心血,多大代价?
到今天为止,华北方面军和皇协军的伤亡数字已经超过了七万人,由于战场的控制权并不在日军手中,这七万人的伤亡数字几乎就是阵亡数字,而其中,又有两万余人是大日本帝国的官兵,这几乎就是一个满编师团啊
急促的脚步声中,冈村宁次的侍从副官忽然大步入内,旋即猛然收脚立正道:“司令官阁下,大本营调令”
“嗯,调令?”冈村宁次闻言骇然。
“哈依。”侍从副官猛然低头,将手中的电报向冈村宁次面前猛然递出,同时说道,“司令官阁下,从现在开始,您已经调任华中方面军司令官了,原华中方面军司令官畑俊六阁下将调任华北方面军司令官。”
冈村宁次默然无语,好半晌才不无遗憾地向平田正判说道:“平田君,我赢了开局和过程,却输掉了结果,这场延绵三年多时间的较量,终于还是岳维汉赢了畑俊六来了,太行山战役怕是不可能再继续了,功亏一匮啊,可惜了……”
(第六卷 驻马太行 完)
==========================================================
第七卷 远征缅甸
第七卷 远征缅甸 第391章 蝴蝶效应
一转眼两个月过去,时间来到了民国三十年(1941年)的六月下旬。
畑俊六到任华北方面军司令官之后,就立即中止了冈村宁次的作战计划,云集石门附近的五十万日伪大军纷纷撤离,开始向晋北重镇大同转进,显然,畑俊六更倾向于从吕梁山打开突破口,首先夺取山西,最终长期围困或者强攻太行山。
不过,畑俊六还是在石门留了5个师团,其中就包括第5、第18两大老牌师团。
驻守石门的另外3个师团是新编成的野战师团,就在半个月前,日军大本营再次在本土进行了动员,新编成了30个师团,番号已经排到了第70师团,这30个新编师团都是三单位制师团,不再设步兵旅团,改为师团部直辖三个步兵联队。
很明显,这30个师团就是为了“南下计划”所准备的,日本人马上就要动手了。
日本人的狼子野心已经是昭然若揭了,因为日本政府刚刚已经通过德国,迫使法国投降政府承认了日军在中南半岛(印度支那)的驻军权,有了中南半岛做跳板,日军随时都可以向周边的暹罗(泰国)、荷属东印度(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发起进攻了。
对于日本人的野心,美国人明显已经提高了警惕,并且中止了与日本的贸易往来。
此外,美国的《租界法案》已经于3月份正式生效,5月,罗斯福总统宣布,租界法案适用于中国,此后,美国援助或者租借的大量物资和装备就源源不断地开始输入中国,而新落成的滇缅公路就成了美国向中国抗战输血的大动脉。
对于这条大动脉,日本人自然是恨之入骨,如果不是因为距离太远,恐怕早就出动空军对滇缅公路进行狂轰滥炸了。
不过,蒋委员长对此却还是很警惕,专门派人从美国挖来了退役飞行员陈纳德上尉,然后由蒋夫人亲自出面游说美国政府,由美国政府提供退役飞行员和战斗机,组建了中国空军美国志愿大队,也就是大名鼎鼎“飞虎队”。
以上这些事件,与历史上基本没有什么出入。
不过,接下来发生的,却完全背离了历史的走向。
就在冈村宁次转任华中方面军司令官之后不久,德国与日本之间就搞了个军事交流,冈村宁次因为在华北的治安肃正战中表现优异,竟被希特勒点名前往柏林,在柏林,希特勒亲自接见了冈村宁次,并畅谈了两个晚上。
此时的德国,已经占领了几乎整个欧洲,不过德军所面临的局面跟日军在中国所面临的局面差不多,尤其是东欧,南斯拉夫的游击队就从未放弃过抵抗,因此希特勒很想从冈村宁次这里取取经,以快速有效地稳定住欧洲的政治局面。
冈村宁次毫无保留地提供了关于华北治安肃正战的所有经验,并且以个人名义向希特勒提出了建义,要想征服苏联,绝不能只靠军事手段,而应该更多地通过政治手段,首先从内部瓦解掉苏维魂联盟,然后再实施军事征服。
冈村宁次的建议,对希特勒的决策产生了重大影响。
原本应该在是年6月22日爆发的苏德战争,竟然推迟了
不过,取而代之的却是德国对苏联的政治攻势,在德国强大的政治宣传下,原本就已经对斯大林的高压**统治极度不满的乌克兰、白俄罗斯、立陶宛、拉脱维亚等加盟共和国纷纷爆发了叛乱,苏联红军也出现了有限度的分裂。
几乎是一夜之间,貌似强大的苏联就已经陷入了分裂的边缘。
苏联急剧恶化的政治局面迅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其中最关心的莫过于远东地区的两个近邻,日本和中国了当躲在太行山中养精蓄锐的岳维汉听到这个消息时,顿时间就惊得魂飞魄散,他这只穿越来的小蝴蝶,终于还是诱发了历史的剧变
由于岳维汉的出现,直接导致了冈村宁次比历史上提前三年上位。
冈村宁次比历史上提前三年当上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并在华北地区的治安肃正战中获取的巨大成功,居然阴差阳错地引起了德国元首希特勒的注意,严谨认真的德国**者原本一心想用武力来征服苏联,可就因为冈村宁次的建议,却突然间改弦易辙了
后世曾有许多史学家做过深入细致的分析,认为二战期间轴心三国中最有可能在军事上冒险成功的,非德国莫属,意大利人完全就是烂泥巴扶上不墙,日本人虽然同样务实,可先天缺陷明显,怎么也不可能干翻美国,但德国却有好几个机会灭掉苏联
一个最普遍的观点就是,德国人不应该单纯地采取军事手段,而应该辅以政治手段
二战期间,斯大林对苏联各加盟共和国采取了极端的高压政策,党内、军内也连续发动了大规模的清洗、肃反,政治局面危机四伏,假如德军能够用好政治手段,以“解放者”的形象进入苏联,那么他们遭到的很可能就不是抵抗,而是夹道欢迎
现在,苏德之间的较量正向着岳维汉最不愿意看到的方向发展,这将会对整个二战,还有中国的抗战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假如苏联真的分裂了,假如德国真的灭掉了苏联,假如德军和日军真的在西伯利亚会师了,二战和中国将走向何方?
一时间,岳维汉只觉手脚冰凉,历史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了。
苏联局面的急剧恶化也对中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此时的中共虽然已经完全摆脱了共产国际的控制,可受到苏共的影响还是很大的,除了毛主席、朱老总还有周公,党内、军内的重要人物几乎全部拥有苏联背景,对苏联也有着近乎盲目的信任。
…………
历史正在持续改变。
德国对苏联的进攻推迟了,日本对美国的军事冒险却提前了。
民国三十年(1941年)7月12日,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偷袭了珍珠港,正在军港里休整的美国太平洋舰队全军覆灭,损失比历史上还要惨,历史上本应该幸免于难的那两艘航母也报销了,消息传开,整个美国为之震惊
日本海军的偷袭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包括美国人自己。
日军大本营的决策看似愚蠢,其实却是唯一的选择,因为日本是岛国,这就决定了日军的建军重心始终只能是海军,而日本如果决心北上与德军夹击苏联的话,那就必须调整军事建设的重心,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建设大规模的炮兵还有大规模的坦克集群,这明显不符合日本的国情,时间上也来不及了。
所以,南下是日本的必然选择,日本陆军在经历了四年侵华战争之后,实力大增,绝对可以在短时间内荡平整个东南亚以及西太平洋群岛,而日本海军在综合实力上也完全不输于美国海军,海军航空兵的素质更是远远优于美国海军航空兵。
至少从表面上看起来,日本的军事冒险是有可能成功的。
战事的初期,跟日军大本营预料的完全一样,日本陆军在海军的配合下,迅速席卷了整个东南亚以及西太平洋群岛,东南亚的英军和菲律宾的美军在日军强大的攻势下,显得不堪一击,很快,曾经的大英帝国就丧失了与日军争夺东南亚的信心和勇气。
此时的美国已经直接参战,不过战略重心明显倾向欧洲,苏联的局势仍然混沌不明,美英联军在欧洲、非洲战场的压力极大,美国人已经没有多少精力顾及亚洲战场了,因此罗斯福总统提议由中国出兵,美国出钱,英国出装备,在缅甸共同抵御日军的进攻。
在欧洲、非洲战场节节败退,已经风雨飘摇的英国很快就同意了,对于英国来说,缅甸就是块无足轻重的殖民地而已,放弃了没啥可惜,可如果中国人愿意当冤大头,帮助英军守住这块殖民地的话,大英帝国还是很乐意的。
蒋委员长在美国特使的再三“恳求”下也“勉强”同意出兵了。
其实,此时的蒋委员长早已经心急如焚了,就算美国人不请,他也决定出兵缅甸了。
不过,蒋委员长出兵的目的不是为了帮助英国佬,而是为了守住滇缅公路这条最后的生命线,因为当时国统军的绝大部份战争物资和生活必需品都得依靠这条生命线输入西南大后方,一旦这条生命线被日军掐断,国民政府就有**烦了。
民国三十年(1941年)8月上旬,国民政府以极高的效率组建了中国远征军,远征军由新五军、第六军、第六十六军组成,总兵力约十万人,其中新五军是国民**军中仅有的机械化部队,可谓国军精锐中的精锐。
远征军的总司令为杜聿明将军,黄埔出身的虎将
这一切,都与历史上的中国远征军毫无区别,甚至连后续的战局走向也基本相似。
不过,关于远征军的组建和总司令的人选,罗斯福总统曾经很明确地向蒋委员长提出过他的建议,希望39集团军能够编入印缅远征军,而岳维汉则是印缅远征军总司令的最佳人选,不过美国人的建议被蒋委员长毫不犹豫地否决了。
尽管岳维汉的党员身份还没有暴露,可军统局不是摆设,39集团军与八路军的诸多亲密合作,还有岳维汉对共产党人表现出来的明显的亲善态度已经足够说明许多问题了,蒋委员长早已经将岳维汉划入了“异己”阵营。
此时的蒋委员长,并不知道中国远征军将在缅甸战场遭受史无前例的惨败,他一厢情愿地认为,有了美国和英国的全力支持,再加上中国远征军兵力充足、装备精良,怎么也不会在缅甸战场败给日军,因此这样的“美差”他怎么可能交给岳维汉呢?
远征印缅一开始就不顺,八月上旬,中国远征军就已经组建完成,并且开到了中缅边界的畹町集结待命了,可英国人却仍然幻想着日本人会见好就收,迟迟不愿意中国军队进入缅甸,直到八月下旬,日军从暹罗攻入毛淡棉,旋即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于九月初攻占了仰光港,这时候英国人才慌了神,紧急请求中国远征军入缅参战。
九月初,中国军队自鸦片战争之后首次踏出国门,国人云集滇缅公路,夹道欢送。
九月十日,远征军前锋第200师进至同古,与日军遭遇,激战数日,两军互有胜负,九月十六日,日军援军源源不断地开至同古,对200师形成了合围态势,200师师长戴安澜将军在请示杜聿明将军之后,率部突围。
最终,200师于突围途中遭到重创,中国远征军首战惨败。
不过孙立人将军的新38师却在仁安羌出人意料地打了个胜仗,并且解救了被日军围困的英军7000余人,事后,英军上至最高指挥官亚历山大,下至普通士兵,全都对孙立人将军还有新38师的官兵感恩戴德,从此英国人对中国军人的感观也改变了。
说起来这一仗也真是幸运,7000余英军在退到仁安羌附近时,被快速穿插过来的日军步兵第213联队给合围了,不过,穿插到仁安羌的日军步兵第213联队在经过多次战斗消耗以及分兵之后,实际上已经只剩下1000多人了。
不过,就是这1000多日军,却把7000多英军围了个结实。
此时的英军,已经被日军吓破了胆,几次突围失败后,英军指挥官就决定投降了。
但就在英军投降之前,孙立人将军率领的新38师赶到了,此时的新38师同样不满员,两个主力团被杜聿明将军强行调走了,孙立人将军手中实际上只有一个团,在兵力并不占太大优势的情形下,孙立人将军施巧计击溃了日军,将被困的英军给救了出来。
仁安羌大捷之后不久,盟军中缅印战区总参谋长史迪威将军便决定组织曼德勒会战,集结中、英、美联军约20万人,在曼德勒附近聚歼攻入缅甸的日军主力,首先赢得缅甸战场的胜利,然后反攻暹罗以及中南半岛。
第392章 绝不能走野人山
从理论上来说,史迪威的曼德勒会战计划是有可能成功的。
因为此时英缅军、中国远征军以及美军的兵力总和接近了20万人,而日军用来进攻缅甸的部队却只有第18、第33、第55、第56四个师团,其中第55、56师团还是三单位制师团,日军的总兵力不足十万人,兵力上盟军占据绝对的优势。
兵力上盟军占优,盟军部队的战斗力在理论上似乎也要强过日军。
单只国军方面,中国远征军中的第五军就是一支真正意义上的机械化军团,第六军、第六十六军也都是从战火中杀出来的精锐之师,再加上又新接受了英国提供的军械,战斗力已经有了极大的提高,相比日军最精锐的野战师团也毫不逊色。
英缅军虽然已经被日军吓破了胆,可好歹还有三个师外加好几个独立旅,也有将近十万人马,而且,英缅军的三个主力师里还有一个是坦克装甲师,另外,英缅军在火炮口径、数量以及性能上,也要全面胜过日军。
在硬实力方面,盟军唯一不占优势的,或许就是陆军舱空兵了,日本陆军航空兵已经在中国战场飞行战斗了整整四年,飞行经验和实战能力远非美英空军可比,陈纳德的飞虎队虽然初战告捷,可是规模太小了,不足以扭转局面。
但是,在软实力上,盟军相比日军却处于绝对的下风
日军拥有高效并且得力的指挥体系,他们的军官和士兵绝大多数已经在中国战场与中国军队厮杀了整整四年,无论是高级军官的指挥能力,还是基层军官和士兵的战术素养,都已经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巅峰,可以说是兵锋正盛。
而盟军中的英缅军却已经完全丧失与日军决战的信心和勇气。
最糟糕的是,盟军的指挥体系零乱并且职权重叠,史迪威明义上是中缅印战区的总参谋长兼缅甸方面的最高指挥官,可实际上他既指挥不动杜聿明的中国远征军,更调动不了亚历山大的英缅军,盟军的指挥,完全就是一盘散沙。
史迪威雄心勃勃地想在曼德勒重创日军,现实却一下击碎了他的梦想。
日军前锋刚刚出现在曼德勒附近,西线的英缅军就不战而逃了,而且在撤退之前居然没有跟史迪威这个名义上的最高指挥官打任何招呼,正在东线独力支撑的中国远征军更是被英国人打了个措手不及,曼德勒的局势顿时急转直下。
此时,日军第18、第55师团从东线直扑曼德勒,第33师团从仁安羌向西线迂回,第56师团也在缅甸百姓的帮助下,几天之内就完成了千里大迂回,奇袭腊戌得手,一下就切断了中国远征军通过滇缅公路回国的退路。
更可怕的是,美国援助中国的物资大量屯积在腊戌火车站,还没来得及抢运回国,现在全便宜日军了。
日军第56师团师团长渡边正夫中将看到腊戌火车站内堆积如山的物资之后,不禁喜出望外,当即向南方军司令部还有日军大本营分别发出了奏捷电报:腊戌我师团入手,滇缅公路之交通已被切断,另缴获美国援华物资装备极多。
腊戌失守之后,眼看三路日军就要对中国远征军形成合围了,蒋委员长顿时慌了,急令杜聿明率部向缅北重镇密支那撤退,杜聿明忠实地执行了蒋委员长的军令,不顾史迪威的坚决反对,执意率部向密支那撤退。
然而,中国远征军退守密支那的计划很快就流产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