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极品闲人-第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稿子有一丈多长,而且上面没有一个草书,全是一丝不苟的楷书。
书成之后,仅在洛阳存放的残稿就堆满了两间屋子。此书著述意义己远远超过了司马光著史治国的本意,它不仅为统治者提供借鉴,也为全社会提供了一笔知识财富。
后世清代学者王鸣成就曾说过:“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
《通鉴》已和《史记》一样,被人们称为史学瑰宝,广为流传,教益大众。而研究者也代代相沿,使其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即“通鉴学”,新中国伟大的领袖就看了十七遍。
《资治通鉴》写成以后,司马光官升为资政殿学士。他在洛阳居住了十五年,天下人都认为他才是真正的宰相,老百姓都尊称他为司马相公,而司马君实这个名字,更是妇孺皆知。神宗逝世时,司马光赴丧,卫士望见他,都说:“这就是司马相公。”他所到之处,百姓夹道欢迎,以至于马都不能前行,老百姓都对司马光说:“您不要返回洛阳,留下来辅佐天子,救救百姓吧。”
前世杜睿每当看到这段历史,都要为之深深叹息,司马光和王安石都是一代人中龙凤,也都怀着救国救民之心,为什么他们就不能相互坐下来心平气和的协商呢?正因为他们把党争推到一个最高峰,也导致了北宋最后灭亡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
杜睿虽没有本事全部记住《资治通鉴》,但是其中大致还能记住,他为了力求神韵,也写得很慢,前后改了八稿。从十岁时开始誊抄,耗时六年才将这部书著成。
也许杜睿现在的真实才华还赶不上司马光,可有他这本书为范本,加上这些年文言笔力大增,这篇《资治通鉴》并不比原本逊色多少。
太宗自打拿到这部《资治通鉴》,用了五天才总算看完,看完之后,也不禁摇头感叹,只说了一句:“此书可比《史记》,此子堪比司马迁。”
太宗看完,便遣人将朝中的众大臣纷纷唤到了承庆殿,然后便将这部书递了下去,开始众朝臣还不知所为何事,只听太宗说了一句:“我大唐也出了部《史记》!那杜睿还真的办成了!”
众大臣一愣,心中虽惊讶,但更多的还是不屑一顾,《史记》何等地位,岂是谁都能比得了的,可当他们看到《资治通鉴》时,一个个哑口无言。这样的书就是一个成名的大儒也写不出来,而杜睿只是一个十六岁的少年,这是何等的才气!而且听太宗说,这部书杜睿从十岁便开始编写,这还了得,就是孔子复出,颜回再生,在十岁时恐怕也没有这么大学问吧。
和太宗刚看到这部书的时候一样,众大臣一旦看进去,便看了还想看。现在史书大多数格式分为表、纪、世家、传什么的,看起来还要相互对照,十分麻烦,那里象这本编年史,一目了然。过了半天,他们才反应过来,这怎可能是一个十六岁的少年书写的?
可事实就摆在眼前,太宗总不会拿这个和他们说笑,而且这部书的文字书写,用的是米芾的米体,这大唐除了杜睿一人之外,根本就没有谁再会用,不是杜睿还能是谁!
大臣们全都瞪目结舌,这也太……太那个了吧,此刻他们都想不出任何一个形容词来表达心中的感想。
太宗见众大臣的反应,也感叹了一声:“此子的才华,当称得上是旷古绝今了!”
众大臣听太宗居然如此推崇杜睿,更是惊讶,最终还是房玄龄首先反应过来,站起来道:“老臣也曾听闻杜睿此子的一些事,他自打到了杜陵,基本上闭门不出,从早上太阳未出起床,到晚上亥时休息。这六年来如一日。因此那杜家子有今天才华亦非天生,后天努力才是真正原因。现在杜睿年龄还轻,如青苗茁长,花朵含苞,圣上如此夸赞于他,非是赞他,而是捧杀。”
众人听了也是止不住的叹息,心想一个少年郎家中衣食无忧,正是处在贪玩的年龄,可这少年有了今天的才华和声名,依然不骄不妥,苦读书籍,竟然连出去玩一下都忘记,他们哪里知道,杜睿在大观园中虽然勤奋著书,但日子过的却逍遥自在。
只是这般年纪,这些大臣们的子嗣,哪一个不是鲜衣怒马,走马章台的胡闹,一想到杜睿年纪轻轻,便断定要流芳百世了,大臣们便不禁一阵气苦,打定了主意,回家之后定要狠狠的教训家里的那些个小混蛋。
太宗听了房玄龄的话,也是轻轻颔首,虽然不再夸奖了,但是心中却依然不平静,这几天他一直在看《资治通鉴》。
第一这本书写得的确文字流畅,特别是精彩的地方,如淝水之战、赤壁之战,更是高潮迭起,精彩不断。
第二他也看出了杜睿写这本书的用意。《春秋》明礼,故从郑伯克段于鄢起讲。而杜睿这部《资治通鉴》却从韩、魏、赵三家灭智分晋起讲。
开篇便是:予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敢不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纲纪哉!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贵以临贱,贱以承贵。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支叶之庇本根。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
这一段把太宗看得心痒难耐,朝中的大臣一个个说得比唱得还要好听,可哪一个有杜睿这般心思,先是《三国演义》大讲特讲忠义正统,再有这本《资治通鉴》专讲名份。
历朝历代的君主纷纷高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旗,可是哪一个真正的正眼瞧过儒家一眼,无非就是借着儒家君君臣臣,君权天授的名号罢了。
可是现在好了,太宗这些不用再死抱着儒家的大臭脚了,有了这部书,想来谁都能把名分二字牢牢的刻在心上。
而且这本书风格严谨刚正博大,杜睿还不像其他大臣那样,一昧的拍马逢迎,专讲名份,也在书中不断借着历史提出一些精辟的见解,向当位者发出忠告。难怪他起了《资治通鉴》这大口气的名字,果然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
太宗看着众大臣不住的争论,不禁问道:“诸位爱卿,以卿等看,此子可比当世哪个大臣?”
太宗的话一出,满朝文武顿时一静,最后还是朝中的头号大儒孔颖达站了出来,沉思了一会儿,说:“但看此书,此子之才,老臣以为满朝文武无一人可以匹敌了!其节如房玄龄,其正如魏征,其智如杜如晦,其才可使老夫掩面而退,可笑先前老夫在朝堂之上还曾对其攻讦,现在想来,徒惹人笑耳!”
太宗闻言一乐,问:“难道满朝文武一个也不能比?那么可比古人?”
孔颖达又沉思了一会儿,才道:“单论这少年的才气,老臣以为,当可与其此前《三国演义》中的一句话相比了,当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载之张子房啊!最难能可贵的是,此子生性淡泊,不计较功名,老臣不如,老臣不如啊!”
满朝文武听着孔颖达这当代大儒对着杜睿一个劲儿猛夸,也觉得心里发酸,这老匹夫也太不要颜面了,先前还说人家是祸国妖孽,现在又说人家是姜子牙,张子房,当真的不要脸。
太宗听着,虽然也觉得孔颖达言过其实,但却也不禁一阵感叹,想着杜睿小小年纪,可帮朕做了多少事?先是谋划北伐,一扫边患,而后又救了汝南公主和长孙皇后的命,还有这本《资治通鉴》,最难能可贵的是,杜睿做了这么多,却从来都不再乎官位、金钱、名声,也从来都没向他要求过什么,可他却几次三番的猜忌,现在想来,确实荒唐。
听着众大臣的议论,太宗突然问道:“房爱卿,岑爱卿,你二人也看了这本书,卿家写的诗词文章,朕也看过,单论才华二位爱卿也算得上是当代佼佼者,可现在二位爱卿写这本书,你二人能不能写得出?”
房玄龄和岑文本二人闻言,相视一眼,都细细的思索起来,如果单论较短的章节或许可以不逊色的写出来,可要是从这么多资料中找出历史真相,还写得如此流利精彩,并且只是一个人的话……
二人再次对视了一眼,然后同时躬身道:“臣无能为力。”
太宗笑了一声,转向众官问道:“众位爱卿,你们之中可有谁有把握在冲龄,写出这样的鸿篇巨著?”
这些大臣面面相觑,心想自家也不是野狐精,哪有这个本事,不要说是他们,好像整个中国历史上,也没有出现过这等才华之人啊。
第一百三十章 愿做一闲人
杜睿的一部《资治通鉴》给大唐的朝堂投下了一个巨大的炸弹,这些日子朝臣们都在为了这部书而争论不休,虽然所有人的心里都很清楚这部书究竟好是不好,但是一些人就是不想承认,在他们的眼中,杜睿就是一个满口荒唐言的黄口孺子,纵然是写出了这部堪比《史记》的鸿篇巨著,也改变不了这个事实。
对于这些争论,杜睿一律充耳不闻,他本来就没想着能通过这么一部史书就改变自己在朝堂上的政治地位,他想的不过是能做到青史留名,从某种方面来讲的话,杜睿这个人的虚荣心还是很强的,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最终促使了他完成了这本大部头,在这个缺乏娱乐活动的大唐,他空余的时间实在是太多了,总要给自己找点儿什么事情做才好。
原本杜睿把这部书献给太宗,就准备打道回府了,他实在是不愿意再掺和朝堂上的那些蝇营狗苟的龌龊事了,保持着一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超然姿态岂不更好。
但是李承乾带来的一道太宗口谕却把杜睿的小念头给破坏了,想要回杜陵的计划,也不得不暂缓。
“居府待旨!”杜睿揣摩着太宗这道口谕的含义,苦笑道,“太子殿下,圣上这道旨意,究竟是何意,皇后娘娘的病,小弟也已经瞧好了,那部书也被搬入了承庆殿,小弟到现在身上还背着一个闭门思过的处罚,不让小弟回家,这居府待旨到底是要做什么啊!?”
李承乾看着杜睿憋屈的样子,忍不住一阵笑,道:“父皇降旨,必有深意,承明你还是不要妄加揣测了!再说留在长安有什么不好的,这里的花花世界难道还比不上杜陵那偏僻的所在,父皇让你留,你就留,我也正好趁着这次机会,和你讨教一番,你那部《资治通鉴》可是把我害得好苦,昨日父皇还特地将我召到了大明宫,狠狠的训斥了一番,为兄也拜托你,日后千万可别再做些你这个年纪不应该做得事情了,要不然的话,我可有的苦头吃!”
得!合着刚这么一会儿,杜睿和李承乾就成了难兄难弟了,两个人也是相视苦笑,很有默契的将这个话题放在了一边,继续前几日的话题。
最近杜睿已然得到了泉州那边传来的消息,船队已于上月出海试航,此次试航,目的地只是前往后世的台湾和澎湖列岛一带,虽然航程短,但总归是踏出了第一步,紧接着,环游南洋,乃至环游世界的目的也就更近了。
李承乾也对杜睿的海外勘察一事非常关心,当年杜睿给他画下的那张大饼,他可没有忘记,要是事实证明杜睿说得全都是真的话,那么大唐将会在太宗和他两父子这两代人努力下,达到一个旷古绝今的超级盛世,身为君王最为热衷无外乎就是开疆拓土不断拓展自己王国的疆界,如今大唐在大陆上已然没有了敌手,那么海外的那些无主之地,自然就成了新的征服目标。
“承明!前次杜贵从欧罗巴洲带回来的那些物事,我也呈给父皇看了,父皇当时见了也是大喜,要是此次下南洋再成功的话,那些脑袋古板的酸儒也就无话可说了!”
杜睿看着李承乾的模样,显然是对此次远航信心百倍,他也不忍打击这位太子爷的士气,便附和着笑道:“此次还只是试航,所去之地,在三国年间东吴大将朱温便到达过,还在那里建立了郡县,小弟组织这次航行也只是为了能让那些船工水手们熟悉大海上的情况,其实意义并不大,真正大的是小弟派遣的另一行人,他们已经自泉州出发,前往占城地界,寻找一种新的作物。”
李承乾闻言,奇道:“新的作物?是何物?”
杜睿回道:“是一种新的稻种,这种作物产量高,而且成熟期短,还能一年两熟,如果能寻得到,小弟准备派人在剑南道和长江以南的江淮地区试种,到时我大唐仓禀丰实,便是遇到荒年,也能从容应对!”
李承乾被杜睿说得一阵失神,要是真的能如杜睿所说的那样,这天下可就真的称得上大治了。
杜睿没理会李承乾的反映,接着说道:“小弟在杜陵,闲暇之时还曾编纂了一部农书,重新规划了一番农耕栽种之术,又重新设计了几种农具,已然在杜陵的封邑试验推行,效果十分显著,亩产能提高四成以上,这次原本是打算要一并献给圣上的,但皇后娘娘病重,便将此事放下了,今日便托殿下之手,献于陛下!”
杜睿说着转身拿过来一部书,双面给杜睿无耻的印上了四个大字《天工开物》,这里面不但详细的介绍了,后世经过几代人经验积累,总结出来的精耕细作的耕种方法,还有很多种农具的结构图,都是后人聪明才智凝结出来的财富,如今全都被杜睿提前“发明”了出来。
李承乾捧着书,已然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了,呆愣愣的看着杜睿,好半晌才起身,对着杜睿深深一躬。
杜睿一惊,连忙伸手托住了李承乾的双臂,怎么都不肯让他拜下去:“殿下!这是何意,没得折杀了小弟!”
李承乾执意下拜,道:“承明远在杜陵,却不忘江山社稷,这等大胸襟,为兄拜服,当代天下万民谢过承明!”
李承乾根本就不去考虑杜睿所书的这本《天工开物》是否真的能提高粮食产量,对于杜睿的才智,早在六年前,杜睿一次又一次的解决困然他的难题时,他就已经彻底的拜服了,此时纵然杜睿说,以后人能站到月亮上去,李承乾也会深信不疑。
杜睿将李承乾扶起,笑道:“小弟身为大唐之民,所做不过是份内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故进已忧退亦忧,小弟恳请殿下牢记,无论是为君,还是为臣,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如此大唐江山才真能做到千秋万代!”
李承乾这下彻底被杜睿的大节操给震撼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当今天下,何人能有这番博大的胸襟。
“承明,既然连你都说,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那为何不留在长安,辅佐社稷,造福天下万民呢!?非要想着回什么杜陵,岂不是言不由衷!”
杜睿摇头,道:“殿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小弟年幼,纵然是留在长安又能如何,这朝堂之上虽然不乏房大人,魏大人,长孙大人这样真心为国的良臣,可大唐立国年头尚短,自魏晋前隋便发展起来的那些豪门大族势力依然庞大,小弟若是留在朝中,纵然是圣上和太子殿下保着,依小弟行事的风格,也难免要受人攻讦,到时圣上纵然有心维护,却也不免投鼠忌器,小弟又何必使圣上为难!”
李承乾闻言,也不免一阵失落,虽然说这些年来太宗通过北伐等一系列手段,巩固了李家皇朝的地位,但是那些发展了几百年的豪门大族的势力依然庞大如昔,轻易之间难以动摇,山东四大家,陇西八大家,便是他们这个皇族也是陇西八大家之一,真的要动了那些豪门大族的利益,恐怕就是皇室内部都不好摆平。
杜睿看着李承乾失落的样子,忙笑着安慰道:“殿下也不必挂怀,小弟这个人性子懒散惯了,还是作一闲人的好,至于那些豪门大族,殿下也不必担忧,徐徐图之也就是了,总不会让他们翻了天去!”
李承乾最终还是带着沮丧的心情离开杜府的,他心中心心念念的就是期盼着杜睿能留在长安,做他的臂助,这几年他被魏王一党,蜀王一党不断的攻讦,下绊子,早就身心俱疲,要是杜睿能留在他身边帮他的话,他就什么都不用怕了。
可是这似乎真的很难。
大明宫内,太宗皇帝背着手在宫室内来回走着,时不时的看一眼,书案上放着的那部《天工开物》,杜睿给他的惊喜实在是太多了,要是这部书当中所描述的耕作方法真的能成功的话,大唐的天下才真正能称得上是铁打的了。
“唉!乾儿!杜睿当真和你说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番话?”
李承乾躬身道:“回父皇,确实是杜睿说的!”
太宗闻言不禁又是长叹一声,接着突然笑了,道:“此子之才果真不下姜子牙,张子房,若是生逢乱世,能得此子者,当定鼎天下!”
李承乾闻言大惊,慌忙跪地拜道:“父皇!杜承明一心为公,绝无妄念,儿臣可以担保!”
太宗走过去,笑着将李承乾扶了起来,说:“这个朕自然知道,要是他果真有妄念的话,朕还能留他活到今日,杜克明啊!杜克明!你这个好儿子,便是朕都眼热不已啊!乾儿!明日早朝过后,你便去杜府传旨,召杜睿进宫!”
见李承乾似乎有些为难,太宗不禁又是好气,又是好笑,大概此刻心情不错,居然对着李承乾笑骂道:“你这混账东西,难道朕还能给他摆个鸿门宴不成,去吧!”
李承乾听太宗这般说,总算是放下了悬着的心,忙躬身退下。
等李承乾离开了,太宗缓步走到了书案前,拿起了那部《天工开物》,笑道:“你这惫懒子,你想要作一闲人,朕就偏偏不让你如愿,非要给你套上一副缰绳不可!”
次日,杜睿在府中闲着无事,重新出山,将新编的《天龙八部》说得口水乱飞,宝钗等人听得激情澎湃,向往不已,杜睿为了更加贴合实际,将故事放到了五胡乱华年间,正说到聚贤庄,乔峰大战群豪,杜睿爽的快要升天的时候,突然杜平原来报,李承乾到了。
“承明!又有新作问世,为何不叫上孤一起来听?”李承乾说着,人已经到了前厅。
杜睿见李承乾到了,笑道:“胡编乱造,只为了搏众人一笑,哪敢污了殿下的耳朵!”
李承乾笑道:“你不说,我却也不急,反正有宝钗执笔,承明的大作早晚也能流传于世!”
杜睿笑道:“那小弟还要多谢殿下捧场了,不知殿下此来又有何事!?”
李承乾道:“为兄这次来可是带着父皇的旨意,宣你进宫的!”
进宫!?刚开新书难道就要太监了不成!?
不过太宗的旨意,杜睿可不敢违抗,只好换了身衣服,跟着李承乾一起进了大明宫,这座后世享有盛誉的皇家宫室,杜睿前世也心驰神往,只是前次来给长孙皇后诊病,杜睿也没时间好好看看,这次当真是一饱眼福了,和这大明宫相比,他的大观园虽然建筑精巧,细致,却不免太小家子气了。
杜睿前世曾对大明宫有过非常详细的研究,也曾看过很多关于大明宫的建筑的著作,这座辉煌的宫室群始建于唐贞观八年,原名永安宫,太宗建造大明宫的初衷,原本是为给太上皇李渊居住,以尽孝道。但大明宫未建成,李渊就离开了人世,前世大明宫的修建也因为李渊的驾崩而停止,直到龙朔二年,唐高宗李治才继续建设,并于次年迁入大明宫执政。
但是这一世,历史却发生了改变,大明宫并未因为李渊驾崩而停止修建,而是于贞观九年便彻底完工了,如今大明宫已经取代了太极宫成为了大唐帝国新的政治中心。
大明宫周长7。6多公里;面积约3。2平方公里,为后世北京紫禁城的四倍,相当于三个法国凡尔赛宫,十二个俄国克里姆林宫,十三个卢浮宫,十五个白金汉宫,五百个足球场。共11个城门,东、西、北三面都有夹城,南部有三道宫墙护卫,墙外的丹凤门大街宽达176米,至今仍然是世界上最宽的街道。唐大明宫是中国古代最为宏伟和最大的宫殿建筑群,同时也是世界史上最宏伟和最大的宫殿建筑群之一。
大明宫选址在唐长安城宫城东北侧的龙首塬上,利用天然地势修筑宫殿,形成一座相对独立的城堡。宫城的南部呈长方形,北部呈南宽北窄的梯形。城墙东西宽1。5公里,南北长2。5公里,周长7。6公里,面积约3。2平方公里。城墙南段与长安城的北墙东段相重合,其北另有三道平行的东西向宫墙,把宫殿分为三个区域。所有墙体均以夯土板筑,底宽10。5米左右,城角、城门处包砖并向外加宽,上筑城楼、角楼等。
宫城共有九座城门,南面正中为丹凤门,东西分别为望仙门和建福门;北面正中为玄武门,东西分别为银汉门和青霄门;东面为左银台门;西面南北分别为右银台门和九仙门。除正门丹凤门有五个门道外,其余各门均为三个门道。在宫城的东西北三面筑有与城墙平行的夹城,在北面正中设重玄门,正对着玄武门。宫城外的东西两侧分别驻有禁军,北门夹城内设立了禁军的指挥机关——“北衙”。
整个宫域可分为前朝和内庭两部分,前朝以朝会为主,内庭以居住和宴游为主。大明宫的正门丹凤门以南,有宽176米的丹凤门大街,以北是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蓬莱殿、含凉殿、玄武殿等组成的南北中轴线,宫内的其他建筑,也大都沿着这条轴线分布。在轴线的东西两侧,还各有一条纵街,是在三道横向宫墙上开边门贯通形成的。
含元殿是大明宫的正殿,位于丹凤门以北约600米处、龙首塬的南沿,是举行重大庆典和朝会之所,俗称“外朝”。主殿面阔八间,进深四间,每间宽5。3米。实测殿基高于平地15。6米,东西长75。9米,南北长41。3米,四周有宽5米的副阶。在主殿的东南和西南方向分别有翔鸾阁和栖凤阁,各以曲尺形廊庑与主殿相连,整组建筑呈“凹”字形。主殿前是一条长78米、以阶梯和斜坡相间的龙尾道,分为中间的御道和两侧的边道,表面铺设花砖。在龙尾道的前方还有一座宫门,可能是牌坊式建筑,其左右各有横贯东西的隔墙。含元殿建造时充分利用了龙首塬的高地,威严壮观,视野开阔,可俯瞰整座长安城,诗句“千官望长安,万国拜含元”就形容了它当时的巍峨气势。
含元殿正北约300米处是宣政殿,为皇帝临朝听政之所,称为“中朝”。殿基东西长70米,南北宽40多米。殿前左右分别有中书省、门下省和弘文馆、史馆、御史台馆等官署。在殿前130米处,有三门并列的宣政门,左右是横贯式的宫墙,墙、殿之间形成较大的院庭。紫宸殿位于宣政殿以北95米处,称为“内朝”,群臣在这里朝见皇帝,称为“入阁”。含元、宣政、紫宸组成的外朝、中朝、内朝格局多为后世的宫殿所效仿,北京紫禁城的太和、中和、保和三殿便是这种格局的体现。
大明宫的北部为园林区,建筑布局疏朗,形式多样。紫宸殿以北约200米处即为龙首塬的北沿,其下有太液池,又名蓬莱池,面积约16000平方米。水池的形状接近椭圆形,在池内偏东处有一土丘,高5米多,称作蓬莱山。池的沿岸建有回廊,附近还有多座亭台楼阁和殿宇厅堂。
麟德殿位于大明宫的西北部,是宫内规模最大的别殿,是皇帝举行宴会、观看乐舞和接见外国使节的场所。
大概是看出杜睿对大明宫的心驰神往,李承乾在领杜睿去见太宗之前,故意绕了一个大圈子,除了内廷,让他将整个宫殿好好的参观了一把,最后才带着杜睿到了麟德殿旁的偏殿,也就是太宗的居所。
杜睿游览了一番皇家宫殿,感觉如在梦中一般,和大明宫相比,此前的太极宫简直上不了台面,进了麟德殿,杜睿还晕晕乎乎。
“杜睿!见到圣驾,因何不参拜,难道你想欺君不成!”
杜睿一惊,抬头一看,正好看见太宗端坐在书案后,忙拜倒在地:“臣杜睿参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第一百三十一章 不敢领受和不容拒绝
看到太宗就端坐在自己的面前,杜睿也着实吓了一跳,刚才被李承乾带着在大明宫中逛了一圈,杜睿就好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样,早就看的眼花缭乱了,跟个乡巴佬没什么两样,前世杜睿除了对古文学十分感兴趣之外,另一个爱好就是古代的建筑,特别是那些皇家宫殿,紫禁城他就曾去过无数次,对于复制一些古代亭台楼阁的模型,更是乐此不疲,这也是为什么杜睿收入颇丰的情况下,却依然只能过清苦生活的原因。如今到了比紫禁城更加恢弘庞大的大明宫,他要是不看花眼,那才叫奇怪呢!
杜睿被太宗呵了一声,也反映了过来,虽然唐朝不似满清那般,对臣属如同猪狗,但君前失仪,总归还是要不得的。
“臣杜睿参见武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杜睿慌忙拜倒。
李承乾也在一旁帮腔:“父皇!方才儿臣带着杜睿在外廷转了转,恐怕是被这大明宫的景致给吸引了,这才有失仪之处,恳请父皇赎罪!”
李承乾不说这话还好,说了这话杜睿更是头大不已,什么叫被大明宫的景致吸引了,难道是准备窥伺不成,可是又不敢说话,只能老老实实的跪着。
太宗看着杜睿窘迫的模样,也是一阵开怀,眼前这个青年曾经给他带来的忧虑实在是太多了,对于杜睿的评价,太宗只总结出来四个字一一多智近妖。这样一个人对于皇权的威胁也太大了,他生怕以后李承乾压制不住,不过看了此刻杜睿那惊慌失措的神情,太宗不禁想道:到底是个少年郎!
“杜睿!平身吧!”
“臣谢恩!”杜睿拱手起身,低着头站好,“不知圣上唤微臣进宫,所为何事!?”
太宗手里拿着杜睿的那本《天工开物》,沉吟了一阵道:“杜睿!朕听说你自到了长安,每日闭门不出,便是有人上门拜访,也一一推拒了,可有此事!”
杜睿也知道自己在长安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太宗的耳目,所以倒也承认的干脆:“确实如此,臣喜静,受不得那般应酬骚扰!只好闭门不出!”
太宗点点头,突然笑道:“所以你便想着要作一闲人了!”
杜睿一惊,转头看向了李承乾,谁知道李承乾却双眼看着宫殿的屋顶,全无所觉,就好像上面吊着星星一般。
太宗自然也看到了杜睿的小动作,哼了一声,道:“你不用看太子,你那点儿小心思还瞒不过朕的眼睛,是不是还在为贞观五年时的那件事和朕赌气!”
杜睿忙道:“臣不敢!”
太宗起身,瞪着杜睿,哼道:“不敢!?朕看这天下就没有你不敢干的事!”
杜睿一惊,太宗这话说得可有点儿诛心之论的味道了,什么叫没有他不敢干的事啊!难道谋反……杜睿想着,后背都快要湿了,都说伴君如伴虎,到了这万恶的封建社会,杜睿才算是体会到了个中三味。
太宗也自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