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极品闲人-第2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府担任监察御史的职位。
可以说到此,李义府的人生已经被完全改变了,因为在原本的历史上,贞观十七年的时候,当李治被册立为太子,李义府也随之被晋封为太子舍人,加崇贤馆直学士。
六年后,李治一上台,就赐封李义府为中书舍人,并将他从崇贤馆直学士擢升为弘文馆学士,主要负责监修国史。
如果照这个形势走下去,李义府的前途可谓一片光明。无奈事实却并非如此,从那以后,李义府不但再没有高升的机会,在永徽六年还差点而被调离长安,其原因就是权臣的排挤。
因为在历史上,按照太宗生前指定的辅佐李治的人选,宰相长孙无忌成了朝野中最有权势的人。长孙无忌出身于贵族,所以对庶族出身的李义府不自觉地就低看一等。因此,尽管李义府很有才华,对工作也一直兢兢业业,长孙无忌就是对他充满厌恶感。
对于长孙无忌的反感,李义府心知肚明,但他又能怎么样?唯一的办法就是做好本职工作,不犯错。
可话虽如此,李义府内心的郁闷还是可想而知的。当时,朝中有两个人的文墨最为出众,一个是李义府,另一个叫来济,两人并称“来李”。来济只比李义府大三岁,最初官职也跟李义府差不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来济已被提升为宰相,李义府却一直在原地踏步。
但到了永徽六年,李义府连这种原地踏步的机会也没了。大概是由于他在工作上犯了一点小错误,对他横竖看不顺眼的长孙无忌便打算将他调到四川壁州担任司马。
得知这个消息,李义府很郁闷。他知道,一旦被调离长安,也许这辈子就没机会再回来了,毕竟自己出身于庶族,在朝中没有一张属于自己的家族网络支撑,而原来的靠山马周早死了。
可是能抗令吗?
说不定长孙无忌就在等他违令,然后干脆将他的官衔全给夺掉。想到这儿,李义府不禁义愤填膺,同时苦苦思索着对策。
忽然,他想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叫王德俭,跟李义府一样同为中书舍人,性情狡诈且多智。听说这事后,王德俭还真给李义府出了一个主意。而恰恰就是他的这个主意,让李义府的仕途命运转了个弯。
王德俭对李义府说:“皇帝想立武昭仪为皇后,可是一直犹豫未决,因为长孙无忌等权臣觉得有悖伦理,不予支持。如果你现在能上书表示支持皇帝立武昭仪为皇后,很可能就有转祸为福的机会。”
经此点拨,李义府顿时豁然开朗。
果然,唐高宗在收到李义府的那份恳请册封武昭仪为皇后的奏章时,大喜过望。当天,他就与武则天一起召见了李义府,问他为什么支持“废王立武”。
李义府只说了一句:“现在天下百姓都希望陛下立武昭仪为皇后,臣只是顺应民心,说出百姓的心声罢了。”
一直以来苦于得不到支持的唐高宗听了李义府这话,自然高兴不已,又岂能让第一个支持者离开长安?
就这样,唐高宗一高兴,马上把长孙无忌的调令变成了一张废纸。第二天,唐高宗又送给李义府一个好消息一一升他为中书侍郎。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李义府这个敢于吃螃蟹之人的带动下,原来不敢吱声的大臣也一个个站了出来,请求唐高宗“废王立武”。李治、武则天与长孙无忌的较量由此扭转了局面。
随着武则天地位的稳固,李义府的官位自然水涨船高,与此同时,他也显露出了一些掌权者的坏毛病,变得越来越狂妄,卖官鬻爵之事也时有发生。
不过由于唐高宗与武则天都还特别需要李义府的支持,所以也就帮着他掩盖,出了事都尽量压下去。到了显庆二年,唐高宗还擢升他为中书令。
不过,李义府此时虽官爵显赫,但庶族的出身一直让他抬不起头来。所以当上宰相后,他最想做的事就是改变自己的出身。
恰好有一个叫李崇德的官员,出身于赵郡李氏,这一支乃是李氏第二大分支,地位仅次于皇族的陇西李氏,为了巴结李义府,便谄媚的把他的名字添到了自己的族谱里。
这样一来,李义府摇身一变,成了赵郡李氏中的一员。当然,他马上投桃报李,将李崇德提拔为五品官员。
此后,真正赵郡李氏里面的一些无赖之徒便纷纷跑到李义府家里与他攀亲。面对这立竿见影的改变,一直受到出身压抑的李义府显得十分得意。
可是好景不长,一个叫杜正伦的官员看不惯李义府的得瑟劲儿,公开跟他叫板。李义府自然不爽,两个人因此较上了劲儿,矛盾越闹越大。到后来,两人居然因一件小事,在唐高宗面前闹得不可开交。杜正伦也是唐高宗一手提拔起来的,为了公平起见,唐高宗干脆各打五十大板,将两人同时贬官。
李义府被贬官后,李崇德立马就将李义府的名字从族谱中除去,以示与他撇清关系。然而后来的事实证明,李崇德确实眼光短浅。还不到一年,武则天出于政治需要,就想办法将李义府召了回来,让他继续当宰相。
返回权力中心后的李义府岂能容忍李崇德这样反复无常的做法?于是随便找了个借口,将他送进了监狱。可李义府依然觉得恶气难消,干脆来个更狠的,“劝”李崇德撞墙。谁知李崇德还真乖乖地撞了,而且撞得一命呜呼。
李崇德莫名其妙地自杀,引起朝廷一片哗然。可是,唐高宗与武则天装作不知此事,依旧对李义府宠信有加。
冒充望门贵族的计划失败了,李义府又想到了一个主意:想方设法帮儿子寻找一个望门贵族出身的媳妇。
想法很美好,现实却很残酷,所有望门贵族竟然没有一个愿意把女儿嫁到李家。
多次遭受打击的李义府从此对望门贵族恨到了极点。显庆四年,耿耿于怀的李义府忽然想到了一个睚眦必报的狠招,于是上书朝廷,希望重新编辑《贞观氏族志》,并更名为《姓氏录》。
《贞观氏族志》编辑于太宗执政初年,其本意是要把血统来一个重新洗牌,淡去一些隋朝老贵族的身影,给庶族一个进阶的机会,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李氏地位提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
可是当《贞观氏族志》的初稿呈上来时,太宗傻眼了,他的李姓仍然排在后面。相当生气的太宗马上责令重编,但重编后的结果是,除了将太宗一脉的李姓调到前面外,其他的只是做了一些换汤不换药的文字修改。面对着这种根深蒂固的迂腐,太宗也只好作罢。
正因如此,当接到李义府的这份奏章后,唐高宗与武则天立即欣然同意,并且让李义府做《姓氏录》的主编。
唐高宗之所以支持,想法很直接,就是完成太宗未竟的事,至于武则天的支持,原因其实跟李义府差不多—她也是庶族出身。
《姓氏录》出版后,以“七姓五望”为代表的贵族一片哗然,气得七窍生烟,对李义府可谓切齿痛恨,而新贵们却振臂欢呼,热泪盈眶地感谢着李义府,高呼政府万万岁。
为了进一步打击老牌贵族的气焰,在编辑《姓氏录》的过程中,李义府又上了一道折子,希望通过立法,禁止原来的望门贵族相互通婚。
唐高宗同样也给予批准,这个做法的意图很明显,就是逼这些贵族的少男少女和其他家族的男女通婚,以彻底打破他们高贵的血统。
为了显示政府唯我独尊的新气象,李义府接着又给唐高宗上了一道折子,希望将原来散发在大臣们手中的《贞观氏族志》全部收回。经过这么一系列调整,社会上追捧旧贵族的气氛确实是淡了不少。
由于长期身居宰相高位,且被皇帝、皇后宠着罩着,红得发紫的李义府自然难免行为出格。随着时间的推移,唐高宗对他的一些举动也产生了反感。
有一次唐高宗召来李义府,对他说:“李爱卿,朕最近常听说你家人做事很不谨慎,朕也尽可能替你掩饰,你以后千万要注意点。”
谁知狂妄成性的李义府第一反应却是反问唐高宗:“这事是谁告诉陛下的?”
不用说,潜台词就是“回头我一定要好好收拾他”。
唐高宗很不高兴,说:“我是从哪听来的,你就不要管了!”
按常理,唐高宗的话说到这份儿上,李义府至少应该做出一副接受教训的谦虚姿态才对,哪怕是装一下也行,可他却没有这样做,而是完全把唐高宗当成透明人,转身缓步走了。看着李义府的背影,内心相当不爽的唐高宗萌生了处置他的想法。
不过,如果认为唐高宗是因不能容忍李义府的狂妄行为和违法举动才痛下决心的,显然是小看了唐高宗。
其实,与自己的政治利益需要相比,李义府的放纵在唐高宗眼里根本算不上什么。唐高宗之所以产生了收拾李义府的念头,主要是因为他与皇后武则天之间出现了裂痕。
当初,为了册封武则天为皇后,夫妻俩可谓拧成一股绳。但后来,随着反对派大臣的一个个坠落,权柄日益增大的武则天也与渐渐弱势的唐高宗产生了分歧。
要知道,一个人不管多么懦弱,多么没本事,只要他拥有了权力,他就一定会有驾驭权力的欲望,唐高宗就是如此。
唐高宗与武则天之间的貌合神离,使得他们原来的支持者也自然分成了两派。李义府由于平时与强势的武则天接触多一些,自然就被唐高宗划到了对立面,这才是唐高宗想收拾李义府的真正原因。
唐高宗此举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想起到一个敲山震虎的作用,告诉皇后武则天,他李治才是帝国的NO。1。
经过那次警告,李义府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唐高宗对他的不满,但他依然没有反省,而是做出了一个极为雷人的行为,让一个叫杜元纪的术士到自己府邸上望气,看看自己究竟怎样才能重获唐高宗的宠信。
按照李义府的要求,术士开始装模作样地推算起来,最后对李义府说:“宰相府邸的风水确实出现了严重问题,但这还是可以化解的,只要宰相在某间屋子积财两千万缗,便能压住此股不祥之气。”听了术士的话后,李义府频频点头。
平时,李义府通过卖官鬻狱也攒了不少银子,可在此时却舍不得掏两千万缗钱出来厌胜。但厌胜之事肯定是要做的,于是李义府想出了一个自认为两全其美的办法,把心思动到了长孙无忌的孙子身上。
长孙无忌倒台后,他的子孙们被流放到了全国各地,但其中有一个叫长孙延的孙子后来好不容易回到了长安,不过只是一个普通百姓,没有任何官职。于是,李义府找来长孙延,对他说,只要能凑出七百万缗,便想办法帮他谋到一个六品的官职。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这边李义府刚向长孙延勒索完毕,那边马上就有人把这事报告给唐高宗。
一直在等待李义府出事的唐高宗马上要求有关部门对此事进行严查。严查的结果可想而知。最后,李义府不但被免去宰相之位,还被流放到帯荩淖优⑴雒且卜直鸨涣鞣诺搅瞬煌胤健
尽管那时的李义府依然是武则天手上一颗非常重要的棋子,武则天也很想继续保护他,但武则天毕竟只是个皇后,唐高宗才是一把手。思来想去,武则天最终还是忍痛舍弃了李义府。
流放之初,李义府还一直心存幻想,认为这次肯定也能像上次一样,转了一圈又回到长安。但是时过境迁,政局不同了。
公元666年,唐高宗改年号“乾封”,大赦天下。但朝中不少大臣都反对把流放到边疆的官员列在大赦名单之中,原因很简单,这些人回来后对他们现有的地位无疑是一种威胁。至于武则天,同样也不敢大赦流放到边疆的大臣。
众所周知,她在向权力中心攀爬的过程中,对付反对派一般有两种手段:一种是直接干掉,另一种就是贬官流放。假如这次连流放到边远地区的官员也大赦了,这些人回来后还不继续找她的麻烦?
这样一来,李义府自然也就得不到大赦的恩惠了。
经过此事,李义府彻底明白,武则天也舍弃他了。很快,李义府就在郁郁寡欢中病亡。
李义府这么一个才高八斗的才子,本应有所作为,在唐朝政坛上大展宏图,却最终被牢牢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这固然是其胡作非为、狂妄自大的必然结果,但另一方面,外部因素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假如李义府不是长期受到老牌贵族的睥睨与排挤,特别是受到长孙无忌的致命打击,他也不至于走上另一条道路,假如武则天与唐高宗不是出于合力打击政敌的需要而对李义府一再纵容,他也不大可能成为一个奸相。而李义府的倒台,也充满了政坛翻云覆雨的悲剧意味。说到底,李义府就是一个在从政的道路上,被时势改变而学会了顺应的读书人罢了。
不过有一点确实不容质疑的,那就是李义府本身对于权利有一种近乎疯狂的热情,像这样的人虽然有才华,年轻的时候也曾立志做一良臣,却肯定耐不住寂寞。
如今的历史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他的恩主马周因病离世,曾经辅佐的对象李治也因为谋反大罪,被发配到了倭州。
他虽然因为杜睿手下留情,保住了官位,可是却也只能在监察御史这么一个八品的小官位子上蹉跎着,这对一个胸怀大志的人,肯定是难以忍受的。
出去打听消息的近藤勇,天黑之前便回来了,同时也带回了消息。
许敬宗被罢官,天草四郎微微一惊,紧跟着便释然了,历史已经发生了改变,如今连大唐王朝的皇帝都不是历史上的唐高宗李治,而变成了李承乾,许敬宗因得罪了杜睿,被李承乾发配,倒也不难理解。
许敬宗虽然不在长安,可这个李义府却还是在的,如今就住在长安西市之中,如朝为官十余载,却依然还在监察御史这么个位子上蹉跎人生。
听了近藤勇的汇报,天草四郎立刻就感觉到机会来了,他对中国的文化相当熟悉,从这一点上来说的话,他倒是很像二战时,那个著名的倭寇头子土肥原贤二,这厮在重生之前,就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如何灭亡中国,实现那个狗屁大东亚共荣圈,简直堪称是个中国通。
他很清楚,监察御史这个官职,品级虽然小的可怜,和杜睿根本没办法相比,但是监察御史掌管的职司可就是负责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的一个官职,虽然官阶不高,但可以直接向皇帝弹劾违法乱纪和不称职的官员。
如今天草四郎的手中掌握着杜睿的短处,杜睿私纵刘仁轨谋反,只要李义府有野心,有权力欲望,将这件事捅到李承乾的跟前,纵然李承乾再怎么回护杜睿,也不能不有所表示,只要杜睿离开大唐的权力核心,天草四郎想来,那些杜睿在朝中的政敌,一定不会再让他被起复,到了那个时候,他的机会也就来了。
想着天草四郎都不禁得以的笑了起来,这个李义府他看过史书,还是很了解的,在历史上这个人为了权利,甚至不惜和权臣长孙无忌对抗,为了一己之私,甚至不惜得罪唐高宗,这样的一个人,肯定不会甘于寂寞的。
弹劾朝中第一权臣杜睿,这可是个天大的风头,中国的言官不就是喜欢做那种强项令吗?
“看起来,我有必要去见见这位李大人了!”
第四百三十五章 抉择
天草四郎逃了,在分析了一番之后,这个日本穿越者,极有可能是去了中原,这就不得不引起了杜睿的警觉,如果只是一个不死心的倭人,杜睿自然不会放在眼里,现在的大唐可不是一个发了神经,幻想着复兴倭国的倭人能颠覆了的,可这个天草四郎显然不是个一般人,他可是掌握着未来的历史走向,尽管现在历史已经被杜睿改的面目全非,可历史的惯性是可怕的,在一些特定的时间点,一些特定的事件依然会照常发生,若是被天草四郎抓住了的话,对大唐的危害绝对是极大的。
一想到这些,杜睿也坐不住了,当即就决定了返回长安,只有在长安坐镇,他才能彻底的安心,接下来就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了,这种敌在暗处,他在明处的感觉,让杜睿十分恼火,可是现在他却也是无可奈何。
决定了回去,可是有一个问题又摆在了杜睿的面前,而且还是一个极为棘手的问题,那就是杜云莲该怎么办?
将杜云莲继续留在倭州,杜睿显然不愿意这样,不提那些倭国复国军的余孽,就是将自家的妹子交在刘仁轨的手中,杜睿就不能放心。
虽说杜睿擅自形式,宽宥了刘仁轨的谋逆大罪,可是那都是因为看重刘仁轨的才华,要说杜睿完全相信了刘仁轨,显然没这么容易,一个人一旦动了某种心思的话,谁知道今后还会不会趟在同一条河里。
而且如今倭国的复国军虽然已经被剿灭,可是谁又能知道在倭州的各地,还有没有残存的余党,一旦这些人要对杜云莲不利的话,到时候当真出了事,杜睿后悔都来不及。
“睿郎!我们要回长安吗?”
人未到,声先至,汝南公主和安康公主两姐妹结伴而来,见着杜睿,便迫不及待的问道。
杜睿点了点头,道:“没错!如今长安那便怕是要有大事发生,我心里放不下,这才让杜二郎知会你们的。”
安康公主是个急脾气,忙问道:“睿郎!究竟发生了何事,咱们到倭州还不到一月,怎的就要离开!?”
杜睿心想:你们以为我想回去吗?
自打出海归来,杜睿就没有过多少休息的日子,算是给太宗父子两代皇帝,当了长工,整日里忙东忙西的,朝中的政事,他要帮着皇帝料理,外面出了问题,他还要带兵四处征战,如今好不容易大唐逐渐的走上了正轨,也没那么多的事情,要他亲力亲为了,又有了半年的假期,为的就是好好休息一下,更何况和杜云莲,相聚日短,要不是当真出了大事的话,他怎的舍得走。
“最近发生的事,你们该清楚了,刘仁轨统军征缴倭人叛军,可叛军的头领却逃了,如今很有可能逃向了中原,此时智计不凡,若是当真搞出些事情来,对大唐不利!”
安康公主有些不解道:“不就是个倭人吗?有什么了不起,难道他还能乱了大唐的江山社稷不成!朝中那么多文臣武将,总归不是每件事都要你亲力亲为,你又何必费这个心!或许他是见事有不成,便逃走,躲起来了!”
杜睿当然也希望是如此,虽说这个天草四郎在他的眼中是个威胁,可要是对方当真心灰意冷之下,选择了隐居的话,杜睿倒也乐见其成。
可这个可能吗?
如果天草四郎当真像安康公主说得那样,他又何必费尽心思的要将那些会说汉话,还没有剃发的新选组成员带走,而让剩下的人剖腹自杀。
由此种种就不难看出,这个天草四郎绝对就是个疯子,一个为了所谓的倭国复兴计划,在所不惜的疯子,这样的人会甘于寂寞?
一旁的汝南公主见杜睿不说话,也跟着道:“睿郎!你与莲儿分别日久,如今好不容易团聚,你如果这便要走的话,莲儿那边,你该如何说?”
这个就是让杜睿最为头疼的事情,他不想这么快就离开,可是将杜云莲留下,他却又不放心,将自己的担心说了出来,就连汝南公主也皱起了眉头。
汝南公主也不得不承认,杜睿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叛乱的倭人余孽时候还隐藏在倭州的各个角落,伺机反击,刘仁轨究竟可不可靠,这些都是要担心的事情。
安康公主却不想这些,道:“这又什么难的,既然不想将莲儿留在这边,那么带走不就是了,将莲儿,稚奴他们一家都接往长安,不但你们可以兄妹团聚,还不用再有那么多的担心,岂不两全其美!”
杜睿闻言,不禁一阵苦笑,汝南公主也是摇头不起,拉着安康公主的手,道:“涑儿!你该不会是忘记了,当初稚奴可是被父皇发配来了倭州的,如何能擅自返回长安,否则岂不是抗旨不尊之罪!”
安康公主闻言一愣,皱着眉想了一下说:“那不如向皇兄求好一份大赦的圣旨,让他赦免了稚奴的罪责,不就行了吗?”
杜睿对这个已经做了两个孩子母亲,却依然如此天真的爱妻当真是无语了,若事情当真是如此简单的话,他又何必万里迢迢的来这倭州探望杜云莲呢?
虽说此前李承乾也和杜睿提起过,要赦免李治一家的事,可杜睿根本就不敢接口,这种事是急不来的,至少短时间内,李治一家绝对不能返回长安。
贞观这个年号退出历史舞台不久,距离当初那场还没来得及发动起来,便已经破灭的晋王谋逆事件,也还没过去多长时间,如果这个时候李治返回长安的话,那些不甘心就此失去政治利益的人难免会生出一些想法来,到时候,乱了江山,这个后果杜睿承担不起。
杜睿不是个无情之人,可是有些事关系到大唐的利益与稳定的时候,他也不得不作出一些取舍,即便这个取舍,看起来非常不近乎人情。
安康公主虽然性子懵懂,可到底不是个笨人,见杜睿不说话,立刻就猜到了杜睿心中的疑虑,这些年像这样类似的选择题,不知道有多少摆在了杜睿的面前,可是每一次杜睿选择的都是取大义而失小义,说他高风亮节也好,说他一心为国也罢,总之这一次杜睿居然又因为什么国家大义,居然要委屈自己的妹妹,安康公主无论如何也忍不了了。
“睿郎!你是不是担心稚奴回到长安,会让一些人生出别样的心思,乱了皇兄的大唐!?”
杜睿闻言,也不说话,此刻他的心里也一样在挣扎着。
安康公主见杜睿越是不说话,她心中的火气就越大,怒道:“难道这一次你就不能自私一次,不要去想那么多家国大事,想一想莲儿的安危,稚奴犯错,被发配倭州,是他自作自受,可是莲儿和忠儿又有什么错处,他们都是无辜的,一旦将他们留在倭州,那些作乱的倭人加害于他们怎么办,还有刘仁轨,你难道就当真对他放心了,一旦你走了,他再生出那等叛逆的心思,莲儿岂不是被送入了狼口!这些你都想过没有,你……”
见安康公主说得越来越急,汝南公主忍不住拉了一下她的衣袖,道:“涑儿!你就别再逼着睿郎了,难道你不知道他的心里比谁都苦,莲儿是他在世上唯一的亲人,若是莲儿出了事,他岂能不伤心。”
安康公主愤愤的闭口不再言语,汝南公主接着又对杜睿道:“睿郎!其实涑儿说得也不全是错的,你这么多年为大唐奔波劳累,无论是父皇,还是皇兄,李家的两代帝王对你都亏欠良多,这一次你便是为了莲儿的安危自私一次,难道旁人还当真能说什么,皇兄难道还当真会因为此事责罚于你!?”
杜睿听了,不禁一声长叹,道:“好吧!不过此事,还是让莲儿做主吧!”
汝南公主闻言,神色不禁有些黯然,她知道杜睿说出这句话,其实心中便已经有了决断。
……
杜睿在那个山村被刺杀了一次之后,便将杜云莲一家接到了冯茗的水军驻地,后来刘仁轨归唐,一家人又跟着杜睿到了平安京。
离了书房,杜睿便径直到了李治一家人居住的后宅之中,进门之时,杜云莲正在教导李忠习字,杜云莲当年最不喜欢的便是念书,可是做了母亲之后,对待自家的孩儿确实要求甚严。
李治见杜睿到了,神色还是有些不自然,起身道:“你们兄妹说话,我……出去走走!”
以前每次过来,李治都是可以的回避,这次也不例外,杜睿往常倒也不在意,只是让李治自便,可是这一次杜睿却将李治拦了下来。
“为善(李治的表字)!今日有些话要对你们夫妻说,你还是留下吧!”
杜睿来倭州这么长时间,即便是最近这段时间和李治一家三口都住在平安京,平日里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可是却从来没和李治有过什么交流,李治在刻意的回避着杜睿,杜睿也同样在刻意的回避着李治。
李治的心里对杜睿存在着恨意,而杜睿对李治则是有几分忌惮,当然如果李治不是顶着太宗嫡子这个身份的话,杜睿根本就不会将他放在眼里,可是有了这个身份,如果不防备一下的话,李治可是会作出很多事情来的。
而且李治这个人,虽然传统史家认为他在位期间碌碌无为,但事实上他的文治武功并不输与任何一位唐代帝王,甚至可以和开创“贞观之治”的太宗相媲美。
李治在位长达三十四年,身体却一直不好。史书中称:高宗自显庆已后,多苦风疾,百司表奏,皆委天后详决。
唐刘肃《大唐新语·谀佞》载亦称:高宗末年,苦风眩头重,目不能视。
由于李治在位的中后期体弱多病,李唐政权被武则天的武周政权所替代,所以一直以来声誉遭到史学家的贬低,以致给后人留下懦弱的印象。
其实李治执政前期贡献颇多。太宗末年的辽东战役已使“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岌岌可危。李治未及正式登基即下令,“罢辽东之役及诸土木之功。”
永徽二年九月,下令所占百姓田宅还给百姓,刺激了社会生产力,使被破坏的生产关系得以恢复,农业经济得以发展。
此后更是灭西突厥、将倭国势力逐出百济,征灭高句丽,帮助新罗统一朝鲜半岛。这一时期大唐帝国政治清明、疆域辽阔、经济繁荣、国家太平,被史家称为“永徽之治”。
李治还很有知人之明,身边诸多贤臣如辛茂将、卢承庆、许圉师、杜正伦、薛元超、韦思谦、戴至德、张文瓘、魏元忠等人大多是他自己亲自提拔任用的。
杜睿前世读《资治通鉴》发现,在处置危及皇位安全的重大事件中,李治的表现也丝毫未见昏懦和缩手缩脚。
最有代表性的是永徽三年,他处理宗室近属的谋反案件。太宗的女儿高阳公主与驸马房遗爱、巴陵公主的驸马柴令武、高祖女儿丹阳公主的驸马薛万彻、高祖六子荆王元景等人对高宗即位心怀不满,牢骚满腹,他们勾结在一起,阴谋发动政变,共举自称有做皇帝征兆的荆王元景为帝。
事情败露以后,高宗立即命长孙无忌负责调查,房遗爱声称太宗三子吴王恪是主谋。高宗果断下令:房遗爱、薛万彻、柴令武等斩首,荆王元景、吴王恪、高阳公主、巴陵公主等自尽。
同时,又有一大批人像侍中兼太子詹事宇文节、江夏王李道宗等被流贬岭表,吴王恪之弟被废为庶人、房遗爱之弟遭贬、薛万彻之弟被流放,株连很广。
其中,虽然有长孙无忌“窃弄威权”,毕竟也是假手皇帝。李治如此处理事情的手段,如何会容忍武则天“专作威福”这样的作风。
还有就是李治在位期间颁布的《唐律疏议》,又称《永徽律疏》,是中国现存最完整、最古老的一部典型的封建法典。代表了人类封建文明史法制最高成就,成为亚洲国家立法的典范与来源。
还有就是从他对于长生之术的冷静态度,和对医学的信任来说,比起其父太宗皇帝也胜出一筹。
李治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