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变天-第9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中俄之间签订的合约,还叫《朴茨茅斯合约》。消息传回国内,立刻引起了新一波的欢庆狂潮。正如沈从云在吉林会战结束后说的那句话,“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整个中国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无上荣光,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磨难后,重新站起来的感觉在这一刻如此的强烈和真实。
1904年的冬天尽管依旧寒冷,但是北京城里每一个人的心都是滚烫的。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过后,北京城笼罩在一片白茫茫的世界中。与往年不同的是,百姓感受最强烈的,无疑是年关好过多了。过去的一年内,百姓们可做的活计明显比往年多了,铁路、公路、工厂的建设处处可见,北京城的改建也拉开了序幕,旧有的破败的马路,如今都换成了水泥铺就的平直的大路。寻常的百姓,只要原先有住房的,只要补上一点小钱,就能住上宽敞的新楼房。
街道上的商铺比起以往多了许多,往年雪后的街道上泥泞不堪的场面如今大为改观,水泥道路上的积雪一大早就让环卫局的工人给清理的七七八八。太阳暖暖的爬上来的时候,北京城里很快又热闹了起来。快过年了,谁不想趁着天气好,出来寻几个钱还过年?
站在一家布店里,沈从云好奇的看着这里头成列的货色。精明的伙计一看这主,就知道是买东西干脆的,殷勤的上前来指着沈从云拿在手上的布道:“这位爷,一看您的打扮,就知道您不是常出来买东西的。”
一身便装的沈从云,听了这话不由的乐了,心道想当初我也是讨价还价挑三拣四的主。
“呵呵,这话怎么说的?你怎就看出来我不是常出来买东西的。?”
伙计殷勤的笑着上前道:“您拿手上的布,是英国人的货色。烦劳您往这看!”说着,伙计一指右手边的墙上的一方红纸,上面写着“如果您爱国,请支持国货!”
沈从云看见这标语,顿时一阵狂汗,赶紧放下手上的布笑道:“原来还有这么一说,不过你们是做买卖的,怎么在这店里头贴这标语?”
这时候柜台里的掌柜放下手上笔,笑眯眯的上前解释道:“这位爷,您别听这小子咋呼。你看上什么,就买什么好了。这标语是我那个在学堂里读书的儿子倒腾的玩意,为这他跟我叫劲了一晚上,说了一大通道理。他识字多,看的书也多,我说他不过,就随他弄好了。结果我家小子不依不饶的,让伙计有客人上门的时候,看上外国货了,就跟人这么说。您说这买卖能这么做么?”
掌柜的说这话的时候,脸上洋溢着一份骄傲,嘴巴里不以为然的,心里指不定为自家儿子的壮举有多骄傲呢。
沈从云听的来了兴趣,正打算一问究竟呢,这时候在街上乱逛了一圈的紫玉进来了,看见沈从云脸上笑眯眯的样子,便上前笑道:“老爷,遇见啥好事了?”
沈从云心情大好,对紫玉笑道:“赶紧的,要过年了,在这家店里头买几匹布回去,给一家老小做新衣裳。记得要买国产的!”
沈从云一开口就是论匹的,掌柜的脸上顿时就笑开了花,连连把沈从云往边上的椅子上让道:“这位爷,您站着累的慌,坐下等夫人挑选就是了,伙计,看茶。”
紫玉一听这掌柜的打蛇随棍上,顿时也乐了,心说我这里还没答应买呢,你倒好直接看茶让座了。其实沈从云家里人穿的衣服,哪里还要上这里来买布匹?每年到了换季和年节的当口,上海方面的织布厂,都会托张謇,将染好的各种新花色送几匹到沈从云的家里来,说是请沈从云试穿来着。
沈从云每次提起这事情,就骂这帮子商人太狡猾,明着是给自己送布,实际上是拿沈从云来做免费广告了。尽管沈从云骂是要骂的,每一次人家送来了布匹,总是让管家盛小七收下,然后规规矩矩的付钱。
要不沈从云怎么骂那些商人狡猾呢?这都是抓住了沈从云念旧的心理,上海的轻纺工业园,当初是沈从云花钱搞的,后来不断的融资扩大,沈从云渐渐的从其中抽身出来,免得因为自己的缘故,被这帮接手的商人带来其他便利。偏偏张謇这个家伙不吃沈从云这一套,每年只要上海的商人把布送来了,他都屁颠屁颠的把人领到沈从云的府上。然后还要吹嘘一番,说这布的质量如何的好,这场子当年在自己的手上如何如何,为当年的沈总督解决多少问题云云。
张謇这么一搞,沈从云也只能捏着鼻子买下这些布,然后这些商人就回去对外说,沈总统家里用的布,都是我们厂子里出的。这广告效应还得了么?沈从云如今在全国百姓的心里,那就是神一样的存在啊。
沈从云的话,紫玉自然是不会违背的,沈从云说买几匹布,家里就算不缺,紫玉也要买一些。可是买回去怎么处理呢?紫玉心思挺活络的,想了想这年关要到了,家里的下人们不少要往家里捎带钱物的,按人头算一算,每个人发个十米布,也要不了多少钱。有了这心思,紫玉就耐心的挑选起来。
沈从云这边有掌柜陪着坐下喝茶,顺便就聊了起来。
“掌柜的,这店里的生意如何?”
掌柜道:“这些天还过得去,等两天过了初五,这买卖就能忙起来了,家家户户的都要做新衣裳过年。”
沈从云道:“你们家小子整的那个标语,不会影响你的买卖吧?”
掌柜露出骄傲的神色道:“这位爷,跟您交个实底吧。咱家这买卖,自打贴了这标语后,买卖好了足足三成。嘿嘿,还是咱家那小子活络,这都是读书读明白了。¨wén rén shū wū¨回头您再去附近的几家店里转转,都在学咱呢。您还别说,当初我家小子跟我说这茬,我心里还老不乐意呢。您说咱做买卖的,还不都是按照客人的意思走么?哪有指人买这买那的?”
沈从云一听这话,点头笑道:“是这个理,后来你怎么又答应你家小子了呢?”
掌柜笑道:“当初咱不是正在东北和老毛子掐架的么?我家那小子白天跟着一帮子同学上街游行,晚上回来就对我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做买卖的,多卖点国货,国家就能多收点税收,就多点钱买枪炮打老毛子。我这一想啊,是这个道理。您说如今这沈大总统当天下,以前的这个捐那个税的,全都取消了,咱们这买卖收益也比以前好了不是一点半点的。咱得知恩图报不是?再说了,如今沈大总统领着大家伙挺直了腰杆子做人,还不都是为了咱中国人的好处?咱不能得了好处啥都不做吧?那还配叫人么?”
说到这里,掌柜突然靠近沈从云,故作神秘的低声道:“您还不知道吧?好些商户家里,都请了沈大总统的塑像回家供着,比财神爷都灵验哩。还能驱邪避灾!我家后院里就供着一尊呢。”
“噗嗤!”沈从云的一口茶全到地上了,咳嗽了几声,引得紫玉过来连连帮手拍了几下。
“掌柜的,那塑像的见过沈从云么?”紫玉听着好笑,不由的插了一句。
“诶,这位夫人,可不兴这么称呼沈大总统的名讳,别人听见了指不定怎么编排呢。记住了,下次可不敢了。您还别说,那沈大总统的塑像,和这位爷倒有三份的相像。”
掌柜的这一番话,说的沈从云有点心虚起来,别在大街上露了行径,那才叫热闹呢。按照掌柜的话说,如今的百姓还真把自己当神来用了,真的要被人认出来了,后果,哼哼!
“夫人,挑好了布匹咱就撤吧。”
紫玉一眼就看出沈从云心里在想啥呢,不由的微微笑道:“知道了,老爷。”说着紫玉对柜台里的伙计笑道:“你店里头只要是国产的牌子,都给我来两匹,回头给说送家去。”紫玉说着摸出一捆大洋来,笑道:“算一算多少钱。”
目送着沈从云和紫玉离开后,掌柜的不由万分感慨的对伙计说道:“这位爷可不是一般的人物啊!这出手大方的!”
小伙计拿着紫玉留下的地址,左看右看好一会道:“小的这就是叫辆车来,您来看看这地址。”
掌柜的过来接过地址,伙计正欲出门叫车呢,结果听见“啪”的一声清脆的响声,一回头看见掌柜的脸上多了座五指山,口中还后悔无比的说:“老天爷,咱这眼神真的是狗眼!真神到了面前都认不出来!”
福特轿车在马路上行驶着,安坐在后排的沈从云一言不发的看着紫玉。
“怎么了?我脸上有花么?”紫玉有点做贼心虚的样子,装出一副顾盼生姿的表情想转移视线。
沈从云淡淡的笑了笑道:“你太坏了,不带这么吓唬老百姓的。”
紫玉噗嗤一声笑了出来,脸上一派狐狸骗了乌鸦肉吃的得意道:“谁让那掌柜不然我叫老爷的名讳!我偏要叫,沈从云。”
沈从云笑眯眯的不吭声,目光中透着一股诡异,紫玉猛然惊觉已经完了,让沈从云一把按在大腿上,抬手在那丰满的屁股上啪啪的揍了十几下。
“无视老爷订下的规矩,你说你该不该揍?”
原来紫玉给掌柜留下的地址是总统官邸,这不是欺负老百姓是啥?平时家不论买啥,都不会让商家送货上门的,就算是日常的采买,盛小七也不敢打着总统官邸的旗号招摇撞骗,从来不许露身份的。
紫玉被打的一阵哼哼,抬头看着沈从云,两颊红润眼珠都快滴出水来的轻声道:“老爷,您不是不知道,这大街上的,再打奴家可就忍不住了。”
沈从云想起紫玉的这么毛病来,赶紧收手,不甘心的哼哼两声道:“回去看我怎么收拾你。”
紫玉也不生气,媚笑着靠在沈从云的怀里,眼睛斜了一下前面目不转睛的伺机,嘴巴贴在沈从云的耳朵上,软绵绵的低声道:“老爷,在家里还不由着你折腾么?说起来,上个月最近您上我那的次数,又少了两次。”说着话紫玉悄悄的把手溜了下去。
咳咳!沈从云剧烈的咳嗽了起来,紫玉感觉到小沈同学在抚摸下茁壮成长,不由笑的更媚了几分。
1904年无疑是一个丰收年,最先传来喜讯的是纺织业,全国纱锭的总量,已经达到一千万锭,民族纺织工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没有多少国外殖民地市场的前提下,取得这样的成绩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国内庞大的人口基数,在消耗日常用品方面的惊人市场。更得益于这两年沈从云倡导的振兴民族工业思潮,以及中国廉价的劳动力。不知不觉中,中国市场上由英国人统治的时代悄然形成了国货与英国货旗鼓相当的局面,且大有后来居上的意思。
英国人也察觉到了这个苗头,有趣的是中国市场随着沈从云各种刺激经济的政策推出,市场也是在成倍的增长之中,英国纺织品的销量虽然有细微的减少,但是并不明显。同时英国人在远东的政策是借中国之手压制俄国人,在中俄对抗的过程中英国人不会拿这个来说什么,等到中俄之战结束后,崛起的中国已经不是当初那个英国人想怎么捏就怎么捏的中国了。
钢铁产量在1904年底,达到了六百万吨,这个数字比起英美等工业强国而言,不算什么,但是已经是沈从云期望中达到的水平了。中国的铁矿的蕴藏量不算很大,同时铁矿的质量也存在不少问题,至少在当前的炼钢技术下,很多铁矿并不具备练取优质刚才的条件。好在沈从云霸占了越南,大量的几乎是不要钱的优质铁矿,解决了钢铁工业发展速度的问题。
令沈从云感觉到遗憾的是,铁路的修建工程,远远没有达到期望值。尽管沈从云已经在政策和资金上做了最大的倾斜,到1904年底,中国的铁路总长,也不过三万公里。铁路建设的规划,也算是沈从云在领导这个国家的过程中,一次决策上的判断错误了。一条成都到武昌的铁路,居然要修12年,当今的路桥技术,严重了限制了沈从云的期望值。当初沈从云搞五年计划十万公里的时候,是根据美国的经验来的,同时考虑到没有了甲午年间的赔款,没有了庚子年的赔款,国力的消耗要比真实历史上小的多。可惜沈从云没有考虑到中国复杂的地理环境的限制,搞了一个铁路大跃进式的笑话。
即便是这样,当沈从云在总统的位置上呆满第一个五年的时候,新中国已经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势头。土地政策引起的连锁反应,导致了大量的地主阶级渐渐的参与到民族工业中来,当他们发现在工厂中赚到的利润,远远要高于从土地里扣粮食后,更多人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
“尽管我们现在还是工业化的初期阶段,但是我们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中华民族在获得新生后,将以势不可挡的步伐,快速的追赶世界的脚步。”沈从云在年底的政府工作总结会议上,面对来自全国的代表,用以上的话做了总结。
……
8200吨级的“步蝉”号巡洋舰,在海面上乘风破浪。刘步蝉颤巍巍的坐在前甲板上,苍白的脸上泛起两道红润。
这是一艘由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战舰,每一个零部件都是中国自行生产的,沈从云答应刘步蝉的事情做到了。从这艘战舰上看出了什么?刘步蝉心里非常的清楚。中国能够建造万吨级的船舶,能够自行生产不同口径的速射炮,305毫米的主炮是江南兵工厂的产品。这艘战舰,几乎是中国军事工业发展成果的缩影。
“兄弟们,我没有遗憾了!”刘步蝉的脸上冒着红光,颤抖的手摸摸这里摸摸那里,急促的呼吸久久不能平息下来。
陪同的邓世昌和林泰增,强忍心中的悲苦,脸上带着笑容扶着刘步蝉在战舰上四处走动。他们的心里都清楚一个事实,刘步蝉这是回光返照了。
“让战舰朝着北京的方向行驶,扶我到前甲板上坐着。”
夕阳的金光下,与病魔斗争了半年多的刘步蝉,坐在躺椅上,注视着北京的方向。许久,脑袋轻轻的一歪,嘴角带着满足的笑容沉睡了。“步蝉”号巡洋舰缓缓的降半旗,轰轰轰!东海舰队所有战舰同时鸣炮,为刘步蝉送行。
北京,收到消息的沈从云一声长叹。电报上写着“刘帅走的没有遗憾,是带着一脸的笑意离开的。”
有这么一句话,沈从云尽管依旧遗憾,依旧难以从痛失将星的悲苦中摆脱出来,却也感到了一丝隐隐的冀慰。刘步蝉能看见一艘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战舰,应该不枉此生了。
一首《行路难》,由严复老夫子亲笔书写,高高的挂在沈从云的书房内。此刻的沈从云遥想当年,不禁仰面流泪,一番低吟道。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是啊,行路难!近代中国的道路更加的艰难,然而挣脱了历史轨迹的中华民族,必将乘风破浪一往无前。
1904年的岁末,沈从云在一种激昂和酸楚的情绪中度过,人脑的鞭炮声响彻北京城的时候,昭示着新的一年的来临。
今年的春节,沈从云选择了到北方军区来过,大年三十到军区医院去探望了一些还在病床上养伤的伤员,并却陪伤员和医护人员吃了年夜饭。初一一大早就匆匆上路,一个部队接一个部队的去视察。将北方军区的所有部队都走遍,回到北京时已经是正月十五元宵节了。
京城里的一干大员们,非常有默契的没有在这个时候打搅沈从云,沈从云总算是有了一天安逸的日子,能够搬把椅子在后院的避风处坐着,带着微笑看着孩子们在院子里撒欢。
李耀国有点不安的在院子门口转悠着,沈从云看见了也不睬他,心道这一叫他,肯定是有忙不完的事情要做了。果然,李耀国终于还是走了过来,脸上带着胆怯的微笑。
“小子,我就偷懒一天,行不?”沈从云这话引得身后在一起说闲话的女人们一阵欢快的哄笑,李耀国听了进退不得的苦笑着,挠了挠头还是转身出去了。
懒洋洋的一天过的真快啊,第二天一早,沈从云又恢复了往日的忙碌。
第六章 考察
时光飞逝,转眼到了1913年的春天。
一辆悬挂着中国国旗的专列,在欧洲大陆的原野上疾驰,出了德国边境后,进去了法国的国境。
火车上载着中国共和国友好军官团的一百多名成员,从中国的上海乘轮船出发,抵达欧洲,与德、法、英、奥等欧洲国家进行“友好”交流活动,顺便考察欧洲军事现状。
杨志和沈一阳自打哈鲁宾一战后,便结下了不解之缘,中俄之战后都被调进了卫戍军区,继续搭档至今。如今杨志已经是卫戍第一师少将师长,沈一阳同为少将参谋长。
看着窗外飞驰而过的景物,杨志懒洋洋的伸了个懒腰,扫了一眼对面捧着一本书在看的沈一阳道:“建功兄,这次考察团不让带夫人,出来一个月了,可把人憋坏了。德国人太刻板了,行程安排的死死的,法国女人就不一样了,晚上到了巴黎,我们好好找个地方乐呵乐呵。”
沈一阳听了不由一阵苦笑,放下手上的书对杨志道:“楚名兄,军区派我们出来,是来进行考察的,不是出来玩的。你忘记临出发前总统大人的训示了?”
杨志撇了撇嘴巴,看着窗外远处掠过的一队法国士兵,口中不由轻声嗤笑道:“要说考察,我们见识了当今的德军,实际上已经了解了当今欧洲最强陆军的风采,法国陆军有什么值得我们效仿学习的?再说,这些年我们和法国的关系,可一直都是半死不活的,好几次不都是英国在其中斡旋的话,中法两军在越南早打起来了。”
杨志说的都是实话,一眨眼8年的时间过去了,1912年中国的GDP已经跃居世界第五位,如今的中国对外公布的数据,陆军常备军80万,海军20万,总吨位百万吨,已经是不折不扣的强国之一了。前几年中法在越南摩擦不断,差点就大打出手,要不是英国出面斡旋,法国人又碍于德奥联盟巨大的压力,被迫作出了一些让步,放弃了越南铁路的权益,结果还不知道会怎么样呢。
以杨志和沈一阳等为代表的新生代将官们,都是经历过日俄战争洗礼的好战分子,这些人大部分都是在德国学习过军事的,基本上都有点亲德的现象。这两年欧洲局势越发的紧张了,德国政府多次派大员前往中国,私下里提出结盟的请求,沈从云在这个问题上一直表现的非常含糊,去年和德国签署了《军事友好合作协议》,年初又与英国签署了《中英友好密约》。这次代表团来巡游考察欧洲,据说也要和法国搞什么友好合作交流。
杨志对法军的不屑明白的写在脸上,冷笑两声后对沈一阳道:“建功兄,法国陆军自从普法战争后,已经沦为二流军队了,他们的军队可没有巴黎的交际花声名显赫。既然到了巴黎,自然要见识一下了。”
沈一阳听了又是一阵苦笑道:“楚名兄,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眼下我国政府虽然还没有偏向欧洲的任何一方,你不觉得一旦我国政府倒向了其中一方,我们这一次考察欧洲将获得第一手的情报么?不管是德国还是法国,就目前的局势而言,都很可能是我们将来的对手。”
杨志笑道:“这倒是真的,出发前总统大人训示,未来一至两年内,欧洲列强必将会爆发一场大战。让我们到了欧洲后,好好的了解当地的地形地貌,多多的收集地图。我看总统大人十有八九已经做了决定了,只是现在趁着同盟国和协约国都在拉拢中国的时候,趁机坐地起价。”
沈一阳点头笑道:“那是自然的,临出发前,我请侍从室的李主任喝酒,听他提到两件事情,第一件是中法之间正在秘密谈判,法国人很可能以放弃越南的利益,换取中国加入协约国一方。第二件事情,中英之间正在就海关问题进行磋商,清朝年间失去的海关权利,恐怕这一次要收回来了。”
杨志摇头道:“不好说,英国人可不是那么好说话的,眼下谈这个还为时过早。照我看,我国就应该加入同盟国一方。”
沈一阳道:“何以见得?”
杨志道:“你看啊,要说我国与英法之间可谓新仇旧恨,老毛子就更别说了,占了我们多少领土。总统大人真的要和德国结盟了,到时候一旦开打,我北方军区三十万大军,正好捅俄国人的腚眼。”
沈一阳听了微微的沉吟道:“这些事情,不是我们该操心的,军政分家的体制,决定了我们军人就只管服从命令打仗。走,包厢里太闷了,去活动室里坐一坐。”
两人说着出了包厢,来到单独一节车厢的活动室。
刚进活动室,就看见一群军官围在一张桌子前窃窃私语,打眼看过去,都是卫戍军第一师的一干旅级军官。沈一阳心里也奇怪,为啥这次军官考察团,来的全是卫戍军和第一军的主要军事主官。
桌子前围的人分别是几个旅长,其中有蔡锷、唐继尧、冯玉祥、李烈钧等这些人都是卫戍军中年轻一代的代表人物,也是一群火箭式提拔起来的军官。这四个人都是杨志和沈一阳手下第一旅的军官,其中蔡锷是第一旅旅长、冯玉祥是副旅长、唐、李分别为正副参谋长。由于第一旅存在一个军官普遍年轻的现象,沈从云亲自授命“青年近卫旅”。
虽然说这些年轻人都非常的有才华,可是杨志和沈一阳,心里都有点纳闷,沈从云为啥这么看重这些年轻人,德国留学三年后回国,没几年就快挂上将星了。事实上杨志和沈一阳也就大这群人两三岁的样子,不过杨志和沈一阳是经历过日俄战争的铁与血的考验的,很自然的对这群从没经历过战争的年轻军官们,多少有点不太信任。
要放在别的部队,这些人想升的那么快,几乎是不可能的。各军区的主官,谁会放着大把经历过战争的军官不用,用这些年轻人。也只有在直属与沈从云的卫戍军,才会有这种大面积的破格提拔的事情发生。
杨志和沈一阳,放在真实的历史上,那才叫籍籍无名呢,比起这几位那可没法比。沈从云是穿越回来的,自然知道这些人的才干。假如把第一旅的全体军官花名册放在一个喜欢历史的现代人来看,那才叫震惊呢。第一旅里头太多熟悉的名字了,李宗仁、白崇禧、薛岳等等,可谓将星云集。(注,本来还想抓几个我党我军著名将领进来了,想想还是算了,怕被河蟹。)
杨志和沈一阳对视了一眼,悄悄地走了过去,只见桌子上摆着一张地图,几个人正在地图上指来指去的,小声的议论着什么。
“你们在讨论什么?”沈一阳笑眯眯的上前问话,低着脑袋在议论的四个人,一抬头看见是两位师长官,同时站起立正敬礼。
“报告长官,我们在德国观看德军的演习后,曾与德军的一些军官私下交流过,他们自信的认为,一旦欧洲爆发战争,德军最多用两个月,就能击溃法军,迫使法国投降。这一点和政训部整理下发的《现代战争可能出现的模式》一书中阐述的观点差别很大。所以,我们刚才对着地图谈论这个可能性。”蔡锷大声回答。
手下的军官如此钻研业务,沈一阳和杨志也颇为满意,于是互相看看,各自拖把椅子坐下,杨志道:“一起谈一谈吧,说一说你们谈论的结果。”
见四人依旧站着,沈一阳抬手笑道:“都坐下说吧。”
蔡锷等人互相看看,最后还是蔡锷开口道:“两位长官,我们对照了一下《现代战争可能出现的模式》一书,发现德军目前存在一种盲目乐观的可能性。”
“哦,说的具体一点。”杨志笑道。
“我们以为当今的欧洲已经和十年前不一样了,速射炮和自动武器的大量装备,堑壕战的产生,从军事角度上来说速战速决的可能性已经很小了,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同盟体系的建立,一个国家遭到重创,他的盟友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都会出兵援助。这样一分析,欧战一旦爆发,结果只能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蔡锷的这个分析结果,很大程度上受了《现在战争可能出现的模式》一书的影响,这本书是沈从云亲自监督并撰写了一部分稿子,由政训部出面,结合日俄战争的一些战例编写而成,然后下发到部队的各级军官手里。
沈从云凭着对历史的超前理解,对未来的战争模式可以说了如指掌。拿出来的观点自然是很有说服力的。当然了,这些观点也就是中国军队的军官们能接受,在他们看来沈从云是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的,所以沈从云亲自监督编撰的书,其中的观点对军官们的影响之大,可想而知。德军方面因为中国军队中大量德国军人的存在,这本书也是能看的到的,看到并不等于就能接受不是?普法战争将法国人踩在脚底下的德军,哪里会把法军当盘菜?心理上的巨大优势,自然对沈从云提出的观点有所保留了。
“我们在德国的时候,也和一些德国军官争论过这个话题,他们一致认为,法国陆军只是二流军队,英国、俄国的陆军,只能算是三流军队,一旦遭遇德军必将遭遇惨败。所以,他们非常有信心打赢战争。”冯玉祥插了一句,李烈钧也忍不住接过话道:“德国军队中存在一个普遍的观点,他们认为俄军连中国军队这个德国的学生都打不过,实际上可能连三流的军队都算不上。”
杨志和沈一阳听的也来了兴趣,属下能有这种态度,心里都非常的高兴,不由的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讨论很快就变得更加热闹起来。
北京,总统官邸内。
唐绍仪皱着眉头坐在沈从云的对面,两人正在就中英、中法之间的谈判交流意见。
“大人,法国人一再强调要我们先加入协约国,然后再退出西贡,英国人也是这个意思才肯交还海关的控制权。”唐绍仪脸色阴沉的说着,最近的谈判可真的不怎么顺利。
沈从云面无表情的呜了一声,没有立刻表态。唐绍仪只好继续说道:“我的意思很明确,我国最多保持中立。俄国公使最近又在抗议,说我们北方军区的部队,又增加了一个军,这是对俄帝国的挑衅。”
“抗议?好啊!我就是要俄国人紧张。俄国人呢紧张了,法国人和英国人才会紧张。谈判条件绝对不能有任何松动,谈不拢就给他们拖着,看是他们着急还是我们着急。北方军区最近要搞一次声势浩大的演戏,就是为了配合你们在谈判桌上的讨价还价。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结束后,俄、奥两国的手都想往巴尔干地区伸,哼哼,狗咬狗一嘴毛,让他们掐去好了,我们之答应保持中立。”
“这些年欧洲局势一天紧似一天,美国人也把陆军规模增加到16万人了。您觉得美国人打的是什么算盘?”唐绍仪小心的问了一句。
沈从云不屑的笑道:“美国陆军完全可以无视,美国的国家体制,决定了他们只有在看清楚战争的走向后,才会插手欧洲战争。一旦战争爆发,战争的初期,美国人肯定是保持中立以便坐收渔利。这一点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