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变天-第10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点是毫无疑问的,我们该怎么做,这一点早在年初的会议上,我已经一再阐明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第七章

“前些天我路过天津的时候,去看了看盛大哥。”唐绍仪话锋一转,扯到盛宣怀的身上来,微微有点紧张的看着沈从云的反应。

沈从云微微笑了笑,感慨道:“他身体怎么样?半年前就跟我唠叨,上了年纪了,打算退下回家养老去了。当年在北洋的时候,盛大哥对我恩重如山啊。”

唐绍仪也露出感慨之色道:“盛大哥说他打算退下后,到庐州呆几年。他的意思是让张佩伦来接天津市长的职务。他让我来问问你,看看行不行。”

沈从云迟疑了一下,明白盛宣怀是因为觉得欠了李鸿章的,想通过任命张佩伦这个李鸿章的女婿,来找点心理补偿。

“张佩伦也算个经世之才了,这些年他和杨士骧跟着盛大哥做事,倒也算的上是把好手。一个天津市长他倒也能胜任,就按盛大哥说的去办好了。”沈从云答应了下来,唐绍仪的脸上才算是彻底的松弛了下来。

说完正事,唐绍仪告辞离开了。沈从云拿起桌子上一份办公室整理出来的文件,看着不由的嘴角笑了笑。文件是赴欧洲的军官考察团整理上报的,主要的内容是关于欧洲军事现状的情况,并附上一些考察团的看法等等。

由于沈从云有意识的引导,全军上下都比较清醒的认识到,欧洲的局势好比一个火药桶,随时可能点燃。列强扩充军备的竞赛,日渐一日的激烈,一场大战已经不可避免。

中国军官考察团从德国上岸后,在德国和奥匈帝国考察了一个多月,其间观看了奥兄帝国与德国搞的一次联合演戏,对两军的技战术水平和装备都进行了深入的考察,了解未来可能的对手一切情况。说起来沈从云还是比较佩服德国的,意大利的临阵反水,奥匈帝国又基本不堪一战,让俄军打的一个落花流水。第一次世界大战实际上,等于德国以一国之里,对抗英法俄以及后来加入的美国。即便是这样,德国人也差点在1917年赢得战争,要不是美国人横插了一杠子,结果还真的很难说啊。

想到一战的中德军显示出来的彪悍,沈从云不由笑的更得意了。中俄之战其间,俄国内部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尼古拉二世先期由于中国方面的军事压力,被迫进行了妥协。中俄和谈之后,由美国人呢牵头,中俄双方私下里进行了秘密的谈判,结果俄国花了一千万美元,把俄军的几十万战俘和一干装备悄悄的赎了回去,兵强马壮后尼古拉二世立刻翻脸,俄国资产阶级革命在沈从云和沙皇尼古拉二世的配合下流产。

中方得到的好处虽然不算多,但是这些都是白来的,更何况这几十万战俘,还给中国做了将近一年的免费劳工。

目前欧洲局势的紧张,直接导致了中国政府成了香饽饽。德国当然希望把一向关系良好的中国绑上德国的战车,从俄国人的背后捅刀子。英法两国,自然不愿意看见这么一个结果的出现,各方都加强了与中国的外交联系,目的只有一个,把中国拽上自家的贼船。

由于德国在中国的利益,主要表现在与中国的军事合作上,远远不像英法两国,比较早的在中国捞足了好处。所以,沈从云在最近的做派上,显示出严重的倾向德国的意思,这使得英法两国的神经绷紧了。这才促成了最近中、英、法之间的秘密谈判。

中俄战争中,见识了中国军队表现出来的强大战斗力后,四万万中国人一旦倒向德国,开战之后进行总动员,以中国目前的经济能力,拉起个五百万军队也是半年的事情。五百万啊,这才占中国人口多少比例?单就人口资源而言,中国的潜力实在太惊人了。所以,英法两国军队不允许出现中国倒向德国的事情发生,英国人抛出海关的控制权,法国人抛出越南的西贡,目的就是要诱使中国上他们的船。

了解历史的沈从云,怎么可能被这点蝇头小利所引诱,咬死了最多保持中立,别的一律不谈。

中国的态度自然不能令英法满意,所以双方继续扯皮,沈从云自然是一点都不着急。欧洲列强之间的战争危机,在沈从云看来这是一个发财的好机会,也是一个老账新帐一块算的时候。

回想中俄战争后的这些年,沈从云一直在利用自己对历史的先知,利用联合基金这个载体,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可谓捞足了好处。

1905至1907年,美国最后一个摆脱第十五次经济危机后,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联合基金在沈从云的授意下,在期货市场上赚足了油水。这一期间铁的最低价上涨了39。2%,铜价上涨了一倍,铅价上涨了92%。联合基金捞足了油水后,原材料如此高的被有限的需求限制的因素发挥作用了,联合基金反手做空,又狠狠的捞了一票。随着军备竞赛的开始,欧美经济才算是从第十六次经济危机中摆脱出来。结果沈从云又一次利用自己的先知先觉,这两年在期货市场狠狠的又赚了一笔。

联合基金的股份属于沈从云个人,沈从云把赚来的钱,在美国陷入经济危机的时候,用收废铁的价钱收购了大量的工业设备运回国内。大量减少了对美国的贸易逆差的同时,也为国内的工业发展提供了足够的设备。当然,沈从云的购买的设备,主要还是以钢铁、造船以及军事工业方面的设备为主,因为这些企业都是国有企业。其他行业的工业设备,国内的地主老财们,还是要掏腰包买回去的,只不过价钱比他们从国外进口,要便宜的太多了。

沈从云的这些得意之作,都是秘密进行的,狗腿子自然是斯蒂芬。

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沈从云曾从穿越前的《货币战争》一书中,看到另一个观点。认为没有美联储,就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书中引用了曾任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的一句话“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令人惊讶之处,并不是其爆发的原因仅仅是一件以前其他危机相比显得无足轻重的事件,而是因为它拖了那么久才爆发。”

《货币战争》一书认为,由罗斯柴尔德家族发展并建立起来的欧洲银行体系向对立的各方提供信贷,全力促成了这种军事对峙。不断的扩军备战,保持着大规模的常备军,各国政府因此深陷债务泥潭。一项详细的欧洲公共债务收入报告显示,各种债券的利息支出和本金偿付每年高达53。43亿美元。如果这个数字放在二十一世纪,实在不算是什么大钱,可是在如今就是一个令人恐怖的数字。

各国政府不禁要问,尽管战争有各种可怕的可能,但比起如此昂贵的不稳定的和平而言,战争或许是一种更值得考虑的选择。如果欧洲的军事准备最终不是以战争来结束的话,那就必然是以各国政府的破产而告终。

这个观点的核心论据,是1913年12月23日,《美联储法案》通过,爆发世界级别的战争条件终于成熟了。基辛格博士说的拖了许久的战争机器终于可以启动了。

这个观点沈从云持不敢苟同的怀疑态度,银行家大发战争财不假,这一点是由于欧美列强的国家没有货币发行权造成的。(注:美联储是私人性质的机构,恐怕中国没有多少人知道吧。)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美国在一战中向协约国提供了30亿美元的贷款和60亿美元的出口物资,如果战争的结局是德国获胜,银行家们手上的协约国债券便会和废纸一样,正是基于这一点,美联储的几个股东摩根、洛克菲勒、保罗·沃伯格和希夫,才会为了保护自己的口袋,竭尽全力将美国推进战争。

沈从云感兴趣的是,战争必将带来恐怖的物质消耗,那么作为一个中立国,不在这上面做点文章,那实在是太对不起自己了。

现在沈从云面前的抽屉里就放着一份报表,里头记载了自打欧洲军事竞赛开始以来,沈从云从其中到底赚了多少。多了不敢说,这些年从列强手里借来的贷款,已经全部捞回来还多了两倍。

有一个问题是沈从云一直在考虑的,那就是如果可能,是否考虑一下,在1917年英、法最困难的时候,给协约国来个雪上加霜。如果历史因此被改写,那么银行家们的口袋恐怕要破一个大窟窿了。不过,作出这个决定,实在是太难了,尽管美国人的军队现在就是渣,但是这个国家世界第一的经济实力,实在不能不让沈从云慎重的看待这个问题。最后的决断,沈从云还是决定等一等,到时候看看在战争的初期能捞到多少筹码,在决定哪一方好了。

……

美国,纽约。哈德逊河缓缓的从哥伦比亚大学的身边流过,一个年轻的中国学生,抱着一摞子书站在校园门口,四下张望着。

“你好!”一个穿着天蓝色军装的中国军人朝年轻人笑着走了过来,主动打招呼。

“你好,是你让人带话要见我么?”年轻人露出迷惑的表情,与军人握了握手。

“如果你是马寅初,那么约你见面的人就是我。”军人笑了笑,伸手道:“自我介绍一下,我叫聂梓休,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毕业,应该算是你的学长了。现在中华共和国空军中服役,今天到曾经就读的大学来看看,听说你正在攻读经济学博士,所以想见一见你这个给中国学弟。”

在美国遇见从国内来的人,尽管是第一次见面,马寅初还是颇为激动的握着聂梓休的手道:“你好!聂学长,你是刚从国内来的吧。”

聂梓休笑着说道:“是的,来美国参加一个航空交流活动。我看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我们找一个地方坐着喝点东西说话吧。”

马寅初自然还是有点怀疑,一个中国空军的军官,特意把自己叫出来,就是仅仅因为自己通过了经济学的博士论文,就找上门来一定要见认识自己。心里怀疑归怀疑,马寅初还是跟着聂梓休来到一家咖啡馆找了个位置坐下,叫了两杯咖啡后,聂梓休一直看着马寅初不说话。

其实聂梓休心里也纳闷的很,临行前沈从云居然把自己叫去,指名道姓的要自己来找这个叫马寅初的年轻人,说他是个人才,一定要想办法弄回国去。聂梓休实在想不通,沈从云是怎么知道,一个远在万里之外的美国留学生是人才的?

沈从云当时的借口是说,中国驻美国大使馆,一直有一个专门的机构,关注这些在美国留学的学生,沈从云是因为马寅初读的是比较少见的经济学,而且还读到博士了,这才注意到这个年轻人的。

聂梓休对沈从云的说法,没有完全相信的意思,多年的给沈从云当财政主观的经验告诉聂梓休,沈从云在很多时候总会有一些出人预料,但又效果显著的举动。比如,沈从云在美国投资的这些公司,福特、美孚等等,都为沈从云赚了大把的钞票。根据聂梓休对沈从云的了解,沈从云是没到过美国的,表面上斯蒂芬是沈从云的代理人,这些都是斯蒂芬的功劳。实际上,斯蒂芬多次在聂梓休面前表示出对沈从云在投资眼光方面的敬仰,有几次喝高了,还透露出大部分投资都是在沈从云的授意下进行的。

假如,斯蒂芬说的都是真的,那么沈从云看上的这个年轻人,又有什么特殊之处呢?关于这个问题,即便是沈从云来了,也无法解释。因为很简单,沈从云对马寅初的了解,仅仅的是因为一句话,“错批了一个,误增了三亿。”在这个时间段,马寅初还没有发表轰动美国财政界和经济界的《纽约市的财政》一论文,压根就是一个籍籍无名之辈尔。(注,《纽约市的财政》一文,后被列为哥伦比亚大学一年级新生的教材。牛人啊!)

“学长,您找我就真的只是为了看看我?”马寅初被聂梓休看的有点不自在了,壮胆先问了一句。

聂梓休回过神来,想起沈从云之前的交代,赶紧笑着说:“呵呵,就是来看看而已。另外还有一件事情,估计你会感兴趣的。”

马寅初皱了皱眉头道:“什么事情?”

“联合基金你知道吧?我打算介绍你去联合基金兼职,我想这对于你的学业,可能有所裨益。”聂梓休实在想不明白,沈从云到底打的什么算盘?无缘无故的让自己来找马寅初,然后安排马寅初到联合基金里面做事情。

“啊?太感谢您了!”马寅初没想到有这种好事,联合基金在华尔街可是有着响当当的字号的,能进入其中兼职,就能接触到更多的金融界的内幕,这对马寅初的学业帮助实在是太大了。

……

火车在巴黎车站缓缓的停下来,专列上下来的中国军官们,很快就把周围的目光都吸引过来了。

第八章 强硬的姿态

汽车里的唐绍仪表情看起来很平静,实际内心出于一种激荡的状态,甚至可以说在愤怒。

愤怒的原因很简单,英法两国的代表,在谈判桌上摆出一副老大的傲慢姿态。就在半个小时前,法国代表萨科奇那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势,唐绍仪想想就觉得可笑,法国怎么就派了这么个不知轻重的家伙来谈判?

这几年唐绍仪在国内政坛上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了,沈从云除了对军队依旧是死死的抓在手上,不容他人染指,政界的权利基本都放手给唐绍仪去做。

当今国内政坛,正值新旧混杂的时节,一大批伴随这新中国成长起来的,全盘接受西式教育的年轻才俊如雨后春笋一般崛起,另一方面旧有的文人集团也在努力的谋求生存的空间,双方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些冲突。

唐绍仪要做的就是中和好这两派实力,然后在政府的主导下,发挥这些人最大的主观能动性。

最关键的问题,还是要看沈从云的态度,在沈从云没有明确表态前,唐绍仪还有颇多顾忌。不过,在天津市长人选上的确定时,唐绍仪感觉到沈从云对自己的信任。

张佩伦无疑是旧有文人代表的一个典型人物,尽管有盛宣怀的因素在其中,但是张佩伦身上北洋的烙印太深刻了。所以在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唐绍仪是怀着一种惴惴不安的心情的,尽管他已经在竭力的掩饰了,但还是很担心,沈从云对在这个问题上会不会有猜忌之心。

事实证明了沈从云的用人不疑,也使得唐绍仪放开胸怀,在谈判桌上态度强硬的对待英法两国的代表。

一想起法国代表萨科奇,唐绍仪微微的露出怒色,低声咒骂道:“猪头!还以为是清朝年间呢?”

唐绍仪急急忙忙的来找沈从云,是因为一早起来接到赴德国代表团传来的消息,《中德军事友好合作协议》的修订工作,已经全部完成了。1907年开始的经济危机中,德国凭着与中方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获得了大量在华的合作项目,也是最快从经济危机的泥坑里爬出来,并且一跃超过英法,成为欧洲工业实力第一的国家。尝到甜头的德国,在对华政策上,明显要比英法务实的多。德国方面在利益的驱使下,主动的在其优势项目电气、化工方面,加强了与中国方面的合作。

超于英法之后的德国,自然不满足与当前的国际地位,尤其是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在遭遇到俄法协约的强力反弹,英国从光荣孤立政策中走出来,加入到协约国一方后,德国对与同样是后起的中国结盟的心情之迫切,要远远的高于协约国一方,其诚挚态度也要远远的大于协约国一方。

唐绍仪有时候不禁会想,比起德国人,英法两国一直不肯付出实际利益的态度,实在让人厌恶。从目前的实力对比上来看,还不如直接加入同盟国一方算了。不过唐绍仪也就是简单的想一想,可不敢轻易做决定,在这个问题上的决断权,只能在沈从云手上。唐绍仪要做的事情,只能是一些实际的操作,绝对不能越线,这一点唐绍仪心里非常的明白。

修订后的《中德军事友好合作协议》,内容大体为两国进一步加深军队建设的交流,军事工业技术的合作进一步扩大。这其中有一个强烈的信号,中方在世界上出于领先地位的电子侦听技术、潜艇制造技术、航空技术,在修订后的合约中,将与德国进行一次近似技术共享的交流。德方则在新式无畏战列舰的技术上,给予中国方面更多的支持。

总的来说双方这是一次互取所需的交易,是一次令人愉快的合作。当然了,既然有了愉快的合作了,大家私底下的小动作,都会相对收敛一些。

新的协议,中德双方并没有正式对外公布,这一点是由于中方提出,要在一个适当的时机,在征求了最高元首的首肯后,才能正式对外公布。

匆忙的进入总统官邸的大院后,看见已经等在门口守候的李耀国,唐绍仪不由的微微的心里一紧,每次出现这样的场面,就意味着沈从云要作出一些重大的决定了。

跟着李耀国进了沈从云的书房,两人见面一番招呼后,下人上茶退下后,唐绍仪按惯例主动汇报了一下中英法之间的谈判现状,其中对于法国代表萨科奇傲慢宣称,希望中国削减常备军的数量,希望中国以减少东北驻军来显示谈判的诚意。以及英国代表以西藏问题为谈判筹码,配合法国要挟的举动,做了详尽的汇报。

沈从云一直不动声色的听唐绍仪的汇报,当听到唐绍仪说道:“英国方面认为,西藏应该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这话时,沈从云狠狠的将手上的茶杯摔倒了地上。

一脸惊讶的柳婷进来,赶紧招呼下人收拾后,重新给沈从云上了茶,悄然下去。柳婷的惊讶是很正常的,沈从云是一个相当克制的人,这还是柳婷第一次看见沈从云摔东西。

“大人,您看这事情是不是缓一缓,英法两国的诚意实在是……。”唐绍仪还是非常谨慎的表达了自己的意思,沈从云听了点点头道:“好,这事情就按你的意思去办,暂停三国密谈。”

唐绍仪长长的出了一口气,心里其实早就想给英法两国一点颜色看看了,这些年憋在心里的气可不少啊。

“大人,那么中德之间的新协议,是不是适时的公布的一下?”唐绍仪不失时机的顺着沈从云的意思来说,当然心里也是这么想的。

沈从云脸上的怒色淡了下来,嘴角露出一丝不屑的表情道:“这个提议很好,你立刻吩咐外交部,与德国方面沟通一下,同时发布这个消息。另外,对外公布,中国军方最近将在东北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军事演戏。”

“哦?多大的规模?”唐绍仪会意的笑了起来。

“我已经下令,南方军区,中原军区,各抽调三个师的兵力北上,搞一个规模为五十万兵力的大演戏。”

沈从云似乎是想让世界知道,一个愤怒的中国是什么样的。公布中德协议,终止与英法的谈判,东北大演习,这三步等于是一连串的组合拳打出去,等于是给英法不切实际对华外交政策一计响亮的耳光。

消息公布的第二天,世界舆论为之哗然。美国总统连夜紧急召见了中国驻美大使,询问了一些关心的问题,得到的答案是模棱两可的无可奉告。

事实上,中国所有驻外使馆,都收到了国内传来的封口令。驻德、法、英、俄等国的大使,也都对各国的紧急召见,采取了沉默的态度。

《华盛顿邮报》在随后的报道中称,这是英法两国对华政策的重大失误,这一失误导致了欧洲军事竞赛的进一步加剧。

《伦敦邮报》则称,我们的政府都在干什么?这个时候激怒中国,真的让人怀疑政府里头那些靠纳税人养活的家伙们的智商。

德、奥报界表现出来的完全是一派大获全胜的姿态,报纸上接二连三的刊登这方面的消息,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从中国方面传来的第一手报道,大量的照片证明,中国方面正在往东北调集重兵。“尽管一直以来,中国在东北地区囤积了半数以上的国防力量,但是这一次中国方面明显的表示了,将进一步增加东北兵力的决心。”《柏林时报》上的这段话,成为了德国外交部最大的功绩。只要稍微有点头脑的人,都能想到一点,中国加大驻守东北的兵力,意味着一直以来威胁德国东部的俄国,一半以上的兵力将被拖在远东。

英法两国对于中国表现出来的强硬,多少有点始料不及的意味,两国政府还在为想方设法挽救这一失误做努力的时候,中国方面又采取了一个另英国倍感压力的举动。

“鉴于目前西藏独立有所抬头,为了显示我政府维护国家主权之决心,议会以全票通过沈从云总统之提案,从南方军区中抽调一个军的兵力,进驻西藏增加我军在西藏的军事力量。”

外交部新闻发布官的这段话,很有一点变本加厉的味道,一个军的兵力虽然不多,但是比起之前中国在西藏象征性的驻军而言,是不是意味着中国政府即将对西藏这个长期高度自治的地方势力动手了呢?又或者说,这是中国政府表达出来的又一个信息,毕竟西藏和印度实在是太近了。

世界格局,在1913年的春天,在中国政府最高领导人沈从云连续的作出了强硬姿态之后,变得微妙了起来。

第九章 坑人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严复老先生一到早找到沈从云的总统办公室里来,见了面也不说别的,而是冲沈从云念了以上的这一段话。接着慢慢的从怀里摸出一把扇子来,往沈从云的办公桌上轻轻的一方,然后才慢悠悠的坐在椅子上面带沉峻的看着沈从云的反应。

沈从云有点不明白老先生的意思,打开扇子,上面写了四个字“戒急用忍”。

什么意思?沈从云很快就想明白了,这是严复先生表达担忧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在告诫沈从云有点操之过急了。

想明白之后,沈从云淡淡的笑了笑,慢慢的走到严复的面前,弯身长揖,然后微笑道:“谢谢严老先生提醒!”说着沈从云拿着扇子慢慢的走回桌子前,看着上面的四个字,沉思了一番道:“严老先生,沈某以为在对待英法两国的问题上,咱们孙子装的也够久了,总不能老这么装下去吧。买卖要一笔一笔的做,价钱要一次一次的开,一刀子下去太狠了,会引起严重不良后遗症的。”

严复听了微微一番思衬,笑着站起来,朝沈从云拱手道:“如此,老夫多虑了。不曾想总统大人早有盘算,冒昧了就此告辞。”

两人之间的哑谜,让在一边站着的李耀国看的有点不明白,一头雾水的样子。沈从云见了不由笑道:“李耀国,还没想明白么?”

李耀国苦笑道:“严老先生的意思我是明白的,大人的意思还没想明白。”

沈从云笑道:“你见过蚕吃食么?”

李耀国恍然大悟道:“大人心志远大,出乎了严老先生的预料。”

严复担心的是沈从云急于在站队伍的这个问题上表态,沈从云则婉转的告诉严复,我不是要为站队伍的事情表态,而是想捞到的东西多了一点。

事实上英法两国也没有完全判断出来,沈从云这一次如此激烈的反应背后,真实的目的是什么。沈从云执政以来,对待英法两国的政策,一贯比较温和,也可以说有点软弱。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中国政府过去有点软弱的表现,让英法代表产生了一种错觉,中国还是可以适当的欺负一下的。即便是在当前英法迫切希望中国能加入到协约国的阵营中时,法国代表萨科奇还在习惯性的傲慢了一把,甚至还产生了一种幻觉,把越南的利益完全让出来,这是对中国的施舍。

沈从云作出了激烈的反应后,结果自然是引发了协约国方面的恐慌。一家法国报纸毫不留情的表示,“我们的谈判代表,也许出于某种目的,在这个时候激怒了中国政府,这实在是一件令人沮丧的事情。别愚蠢的政客为了自身的利益,却要让民众为他们的愚蠢来承担后果。我们完全可以想象一下,四万万中国人,在其军事工业基本赶上欧洲后,他们能组建起多少个步兵师?结果我们应该不难想到。”

3月底!英法两国政府,进行了几次紧急磋商后,决定更换谈判代表,要求与中国重开谈判,但是遭到了中国政府的拖延。

巴黎的早春遭遇了一场寒流的逆袭,厚厚的寒霜一夜之间铺满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巴黎郊外的一所军营内,中国军事友好考察团的一个分队,一大早从下榻的旅馆出发,来到这里进行“友好”交流活动。

政治就是这样,在双方没有彻底撕破脸之前,表面上的工作还是做的很不错的,至少因为国内强硬的姿态,军事考察团的待遇等级相当之高。

军营里的法国士兵,有的正在进行着密集队列的操练,也有的在进行白刃战的拼刺练习,看见插着中国国旗的汽车开进来的时候,法国士兵的喊杀声也跟着高了八度。

太阳才刚刚露头,排着密集队伍的法国士兵,在战鼓的节奏下,踩着步点喊着号子在练习着。在车子里还缩着脖子的杨志,跳下车的一瞬间,下巴微微的扬了起来,站在操场边上,冷笑着看着法国士兵的操练。

“看见没有,法国士兵是最优秀的,即便是在敌人最猛烈的火力面前,他们也不会乱了队形。”曾经在中国军队中呆过很长时间的弗朗索瓦,如今回到了法国,成为了一名陆军上校,这次是特意被调来兼职翻译和陪同。此刻看见杨志似乎对法军的操练挺有兴趣的,不由的自夸了一下。

杨志看着法军士兵操练这种队列,不由的露出微微的不屑。中国军队在装备了大量的自动武器和迫击炮以后,早就放弃了密集队形冲锋的战术,杨志实在想不到法国人还迷信这种攻击方式。杨志当然不会好心到提醒弗朗索瓦,这厮也是在中国军队里呆过的,居然也会犯这样的错误,那就怨不得别人了是自己该死了。就好比萨科奇那个猪头,明明知道现在协约国面临着德国人巨大的压力,绝对不希望把中国推到德国人那边,居然还傲慢的激怒了沈从云,不是该死是什么?

没有表态的杨志回头朝身边的沈一阳交换了一下眼神,朝弗朗索瓦淡淡的笑了笑道:“嗯!是不错!走看看那边去。”

说着杨志和沈一阳朝操场的另一端走去,一群法国士兵正在对着草人练习刺杀。从身材上来说,西方人比起东方人,实在是占了不少的便宜。杨志的身高一米七十六左右,在高大的法国士兵面前实在显不出来。

一个法国军官看见杨志他们过来,笑着朝弗朗索瓦走了过来,两人用法语交流了几句后,弗朗索瓦冲着军官连连摇头。

“你们在说什么?”杨志笑着过来,问了一句。弗朗索瓦有点尴尬的看了看那个法国军官,双手一摊用中文道:“很抱歉,我的同事错误的认为,中国士兵的拼刺能力远远不如法国士兵,他认为一个法国士兵在拼刺的时候,至少具备了对抗两个中国士兵的能力。”

杨志听了不由一阵微怒,回头朝沈一阳意味深长的看了一眼,沈一阳回了一个挑唆的眼神,杨志回头笑着对弗朗索瓦说:“你告诉你的同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