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驾风歌-第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梁武帝再问:“如何是真功德?”
达摩祖师回答说:“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梁武帝接着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
达摩祖师回答说:“廓然无圣。”
梁武帝最后问:“对朕者谁?”
达摩祖师回答说:“不识。”
当时大乘佛法尤其禅宗刚刚萌芽,要能领略达摩祖师的奥义,确实非常困难。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说梁武帝是草包,因为就算到了今天,大乘佛法在中国经过一千来年的发展,又有几人能真懂得什么是圣谛第一义呢?又有几人实证了圣谛第一义呢?
再说说昭明太子。此太子有其父梁武帝的风范,聪明、刻苦、简朴、孝顺、仁厚、智慧。昭明太子可谓神童,“太子生而聪睿,三岁受《孝经》、《论语》,五岁遍读五经,悉能讽诵。”读书时,“数行并下,过目皆忆”。太子所编的《昭明文选》对后世的影响,不亚于曹氏父子领军的建安文学。佛学方面,太子也造诣极深,相信不在其父之下。他的金刚经三十二分则,对后人翻阅吟诵金刚经有极大的帮助。三十二分则完全体现了他在文学和佛学两方面的深厚素养。老衲有时想,如果是他昭明太子而不是梁武帝跟达摩对话,那会是什么样的情形?悟性有没有可能比梁武帝更好一些?可惜啊,他无缘得见达摩祖师,并在梁武帝和达摩祖师的对话之后过了大约四年就去世了,这又怎能传承佛法心印呢?
我们今天研究、读诵、修持金刚经,除佛陀、须菩提长老和译经者之外,还应当感恩于昭明太子。而如果没有梁武帝的提倡和亲自实践,佛法在南朝不会如此兴盛。昭明太子缺乏大的环境和熏陶,也难能有这般的佛法见地为金刚经做分则。所以,饮水要思源,我们对梁武帝父子应心存感激之情!
金刚经易读难懂难通,因为金刚经是出离心、空性、如来藏和菩提心六度万行的高度结合,融会了大小乘佛法。修持金刚经就是在修持成佛的法门。而如果不先对这几大要点有所了解,要真懂金刚经是不可能的,真正做到通达金刚经,老衲想至少应该是在开悟之后。
喜爱此经的学人,金刚经也是可以诵的,尽可能随文入观,读诵一遍或几遍后,放下经书,安然而坐,保持心境,久久自会受益。金刚经有助修慧,如果只是迷恋功德,心口不一地朗读,那应该没什么大用的。
再来说说昭明太子。影响至深的著名佛教大乘经典《金刚经》,原本为生涩难懂的连贯长篇经文,后经昭明太子等人的编篡,整理成为容易传诵理解的三十二个分则,还补充浓缩精要的副标题。修行之人无不受之惠泽。
昭明太子死于自家所建的后池游园,当时宫中对太子有一些不利的传言,太子显得有些寡郁。雕着鲜艳花朵的船行驶到池子中央,突然船身一震,而太子此时正采摘一朵荷花,掉到了池子里。船上的人慌忙跳进池子把太子救上岸,经过好一阵摇晃呼喊,太子才醒转过来,痛苦叫喊,大腿鲜血淋漓,摔伤了胯骨,煞是叫人心痛紧张。于是下人就准备将此时禀告皇上,却被太子拦住。太子言:“父亲国事繁重,何必为一点小伤去惊动他呢?”但多天后伤势不见好转。梁武帝多日不见太子,甚念。就差人过来探问,太子便以偶感风寒为由打发了使者,还呈信一封,告诉父亲自己生的小病,不要为此担心。可到了四月,病情忽然恶化,躺在床上已不能动,神智也不太清晰,浑浑噩噩的。侍从们不敢再怠慢,赶紧告知梁武帝。梁武帝闻讯大惊,立即赶过东宫,可惜的是太子已经气若游丝,生死一线,不久就撒手而去,是年才三十一岁。梁武帝晚年丧爱子痛不欲生,老泪纵横。下诏书以天子之礼殓葬太子,加谥为昭明。五月葬于安宁陵,下诏命司徒左长史写作哀册文。
昭明太子生而聪睿好学,美姿貌、善举止,重孝道。三岁受《孝经》、《论语》;五岁遍读五经,《周易》、《诗》、《礼》、《尚书》、《春秋》,悉能讽诵。他读书一目数行,过目皆忆,文字般若,有慧根。每游宴祖道,赋诗至十数韵;或命作剧韵赋之,皆属思便成,无所点易。高祖弘扬佛教,亲自将说,太子亦崇信三宝,遍览众经。乃于宫中别立慧义殿,专为法集之所。招引名僧,谈论不绝。太子自立三谛、法身义,并有新意。太子的宅宽仁厚与至孝甚为当世和后世人们传颂。太子十六岁,生母病危,便从自己居住的东宫搬到永福省母亲居所,朝夕伺候,替其衣木解带。母亲去世后他更是悲痛欲绝,饮食俱废。还是在父亲的几次下旨劝逼后才勉强进食,也仅仅食用一些蔬果。原本身体健硕的他,在守丧除服后已变得羸弱不堪,官民得见无不感动落泪。太子的仁厚亦是人所共知,在他仅仅十二岁时,一次观审犯人,在仔细研究案卷后,认为过情可原,可轻判。于是要求临场刑官从宽处理该名犯人。父王萧衍得知,对太子的宽厚表示嘉许。后每逢此类事由,多人恳请太子作主,太子良善深得民心。那时战争频发,京城粮价疯高,太子就命令东宫上下缩衣减食。每逢天寒地冻就派人将省下来的衣食拿去救济难民。他在主管军队事务的时候,每年都要多做三千件衣服,冬天分发给贫民。正因为太子具有这些高尚的品质,才赢得当世以及后世人们普遍爱戴和尊敬。
昭明太子所居东宫藏书三万余卷,后人赞颂:名才并集,文学之盛,晋宋以来未之有也。太子年岁虽不大,却学古贯今,造诣匪浅,有很高的的文学才华和鉴赏能力;更是一位识人懂人有度量的明人,他引纳才学之士、赏爱无倦。故身边常年追随着一大批学识渊博的才子,昼夕研读论文或商榷古今。太子治学严谨,勤奋不息,无论夏冬,笔耕不缀。
最负盛名的《昭明文选》是一部记述研习先秦以来文学史的珍贵文献。太子的风雅生活在当时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还是对当时世道浇漓的讽刺人赞他为史上最有人文气息的太子。昭明太子之美德时至今日仍如闪闪耀光之金子,无论置放何朝何代,都会是值得推崇的中国人文的典范。太子生命短暂让人缺憾,却留下旷世良行。
达摩和梁武帝对话后,梁武帝深感懊悔,得知达摩离去的消息后,马上派人骑骡追赶。追到幕府山中段时,两边山峰突然闭合,一行人被夹在两峰之间。达摩正走到江边,看见有人赶来,就在江边折了一根芦苇投入江中,化作一叶扁舟,飘然过江。
达摩随后入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以二入四行首传大乘,他所到之处,均以禅法教导学人。随之功成的还有《易筋经》、《洗髓经》二经,并创举了少林七十二绝技,融会贯通。
达摩初祖在少林寺传法断臂立雪慧可之后,即到熊耳山下的定林寺传法五年,于梁武帝大同二年十二月圆寂,终年一百五十岁。众僧徒悲痛之极,依佛礼将初祖大师葬于定林寺内,并修建了达摩灵塔和达摩殿。梁武帝萧衍亲自撰写了“南朝菩提达摩大师颂并序”的碑文,以示对达摩大师创立禅宗的纪。
还有个只履西归的传说,他的弟子们将他用棺木安葬了。也就在这一天,北魏的一个去西域的使臣宋云,走到葱岭一带,遇到达摩祖师,还与他问话:“大师,您将法传给谁了?”达摩祖师说:“你以后会知道的。我要回印度去了。”又脱下自己的一只鞋给宋云说:“你快点回去吧,你们的国王今天会死去。”宋云回来后谈起此事,不相信达摩已死。于是众人打开棺木一看,里面只有一只鞋子。
达摩始传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心要,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五代祖师的弘传而形成中国佛教的主流一脉——禅宗,被称为最有特色的佛教宗派。菩提达摩大师也因其高行被尊为禅宗初祖。其所传禅宗心要影响了所有佛教圣地。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等大力弘传,终于一花五叶,盛开秘苑,成为佛教最大宗门,后人便尊达摩为禅宗初祖。少林寺被称为中国佛教禅宗祖庭,并有“天下武功出少林”之说。
达摩祖师、宝志公、傅大士三人共称“梁代三大士”。梁武帝虽与达摩祖师擦肩而过,但与另两位却过从甚密。梁武帝请傅大士讲金刚经的公案,以及“梁武帝问志公禅师因果文”,都非常出名。三人论道谈禅机,彼次惺惺相惜,胸中所学毫无保留,达摩把还没梳理的内功心法和武功绝技也尽数教与宝志公、傅大士,昭明太子三十二个分则《金刚经》多有请教宝志公、傅大士,两人对早生慧根的昭明太子甚是喜爱,与他一起经常谈论达摩祖师的佛学见解,武功的高深莫测。与他一起注解《金刚经》的同时,也把达摩祖师的武学一并说与了他。
昭明太子就在大盘山天池边分则《金刚经》,并附上了达摩祖师的武学秘技与最后,这手写母本就留在了大盘山昭明院寺,世间流传的《金刚经》三十二个分则可没有达摩祖师的武学记载。宝志公、傅大士和昭明太子并没有习武,达摩祖师一苇渡江后在嵩山面壁九年才有了少林绝技。昭明太子离开大盘山不久就死去了,当初与他一起分则《金刚经》的人为了纪念他,就在这里建造了昭明院寺。并有僧人开始修习达摩祖师的武学,可到如今《金刚经》三十二个分则的手抄母本已经不知去向了,但是却比之少林的武学鼎盛要早了几年,为武林之源实至名归啊。昭明太子也成了‘案菩萨’,受世人敬仰,享世代烟火。
宏泉大师说完故事,开始讲解三十二个分则《金刚经》,羽少饶有兴趣听取《金刚经》,有宏泉这样的高僧讲解,机会难得,羽少安静的边听边思考,佛教禅义甚是高深,羽少有慧根倒是一下明白了宏泉大师的教义。宏泉大师讲经慢条斯理,羽少认真聆听圣谛第一义。
厉海和诸葛枫听完有关昭明院寺的故事,已经昏昏欲睡了,现在宏泉大师开始讲解经书教义,更是不明就里,告辞羽少回厢房歇息去了。
第七章 兰花劫指(三)
羽少问道宏泉大师:“何为四圣谛?”
“谛,为梵语,审实不虚之义,如是不颠倒,既是真理。一、苦谛:说明世间是苦果。二、集谛:说明业与烦恼是苦的根源。三、灭谛:说明解脱与证果。四、道谛:说明离苦的道路。因是佛陀所说后世之人称之为圣谛”宏泉答道。
羽少问:“何为苦谛?”
宏泉答:“众生经常被无常所患累、所逼恼,所以说是苦。芸芸众生可分为五类:地狱、恶鬼、畜生、人、天人,称为五趣;加上阿修罗,和称为六道。众生身心为有情世间可分三界为欲界、色界以及无色界。地、水、火、风和日月星辰以及光、声音、风、冷、热五力称之为器世间。凡所造作都是无常;无常必然是苦,不自主,不自在;众生对有情世间与器世间不能做主,所以称为苦处。佛陀概括为八苦,既是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及五取蕴。”
“佛曰众生皆苦”羽少继续问:“何为集谛?”
宏泉答:“苦的生因,集生死苦。佛说我们有八万四千烦恼;概括为六根烦恼有十惑,我们有财、色、名、食、睡五欲之贪。嗔就是生气,欲丢还留。不明事理,是非不分,称为痴。‘贪、嗔、痴,’称为三毒。傲慢炫耀称为慢,和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合为十惑。业所造成之果报称为业报,都所谓集。此中造作之心有善、恶、无记三种业报。求生、求存、求再生之造业,为生命能继续延续向前迈进。”
羽少问:“何为灭谛?”
宏泉答:“佛说涅盘是诸法实相,所谓‘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世间一切皆由因缘和合而生,皆是无明烦恼,而我们因迷惑眼前事物,实相是离有无之不生不灭,证得涅盘。阿罗汉证悟涅盘,无一物可得。”
羽少问:“何为道谛?”
宏泉答:“道是出世间的因,解脱苦的方法,通往涅盘之路称为道。八正道即道谛。”
羽少问:“何为八正道?”
宏泉答:“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为八正道,广义上为三十七道品。”
羽少问:“何为道谛?”
宏泉答:“缘起,梵文,也称十二缘起支,是释迦牟尼佛陀自修自证得到的真理,指从“无明”到“老死”这一过程的十二个环节,因果相随,三世相续而无间断,使人流转于生死轮回大海,而不能得以出离。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叫做十二因缘。为行缘无明、识缘行、名色缘识、六入缘名色、触缘六入、受缘触、爱缘受、取缘爱、有缘取、生缘有、老死缘生。”
宏泉大师的弟子也已经昏昏欲睡,听着师傅和羽少的一问一答,如坠云里雾里。宏泉并不责怪弟子的不敬,继续说道:“十二因缘者。一无明。谓烦恼障烦恼道。二行。业障业道。此二支属过去。三识。托胎一分气息。四名色。名是心。色是质。五六入。六根成。此胎中。六触。此出胎。七受。领纳前境好恶等事。从识至受。名现在五果。八爱。爱男女金银等事。九取。是见一切境界生取著心。此二未来因。皆属烦恼。如过去无明。十有。业已成就。是未来因属业道。如过去行。十一生。未来受生事。十二老死。此即是四谛。所以重开者。以缘觉之人。先观集谛。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十二支与四谛相合。”
羽少说道:“大师说得透彻,在下愚钝,也只能慢慢体会了。”
宏泉笑着回道:“一切众生皆具如来众生智慧德相;以迷悟不同;升沉迥异;如来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而说无量权实顿渐;大小偏圆之法。实则无非令众生悟本有之佛性;脱离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大师谈禅机,在下一片懵懂。”羽少说道。
宏泉大师笑着不语,起身遣散弟子,挥挥手让羽少进入禅房,赠给他一本昭明太子的手抄摹本《金刚经》,是宏泉大师的亲笔摹本,字体‘朴拙圆满,浑若天成’。字如其人,内外清净,菩提之因。
“不予公子痴迷经书,但求公子体会其意,心有苦闷,就翻阅几章,以公子悟性,可解一二。”宏泉说完挥手送客。
羽少离开宏泉大师的禅房,把宏泉大师赠送的手抄本金刚经放入怀中。第二天宏泉大师清早出门,云游四海去了,羽少也没见着他。一众人惜别昭明院寺,继续着苦乐行程。
羽少年轻气盛,一腔热血,自觉对名利不屑一顾,可内心还是蠢蠢欲动,想着成就一番大事,对兵家阵法如此兴趣,怎么会心如止水,看破红尘呢。虽然知道些儒释道经典典籍,但真面对宏泉大师的禅机,也就不明就里,一头雾水。《金刚经》如此晦涩羽少估计是看不下去的,可对宏泉的书法倒是钦佩不已,看他书法心若明镜一尘不染。没有几十年的造诣,和内外清静的心境是不可能达到的境界。
几人走走停停,走马观花,都没什么要务,时间有的是。大盘山终年大雾弥漫,四周起伏的群山古树参天遮天蔽日,鸟兽出没人迹罕至,前方已经没有了路,只能按着星象来确定走位。几天几夜的风餐露宿,磨砺了大家的意志,这可比起报仇绝斗来的更加惊险,加上时不时的绵绵细雨,落在树叶上化作水滴迁流而下,把大家的衣裳都浸透了,晚上大风起来,浑身嘚瑟,人人嘴唇都凉的发白,心情也都随着天气恶劣起来。前无去路,后有追兵,经过几天的跋涉,大家都懒得说话,只有诸葛枫和俞嫣搂在一起取暖,还有些生机,在这种环境下没有人都睡的着,连火也点不起来,这里除了树木还是树木,连个挡风遮雨的山洞也找不着了。
大家都硬着头皮咬着牙,此时此刻武功是派不上用场的,跟谁斗都可以就是不能跟天斗,大盘山顶并非悬崖绝壁,而是一片绿海汪洋,无穷无尽,人中其中是何等的渺小。大家煎熬着,厉海和羽少在前面披荆斩棘,诸葛枫护着俞嫣和沈冰断后,树丛中充满了危机,不知名的蛇虫鼠蚁比比皆是,虎豹豺狼在晚上发着碧绿的眼睛,对着一众人虎视眈眈,气壮如牛的野猪群横冲直撞,皮厚得连羽少的飞弹也只是抓痒痒,周围一片漆黑分不出天地来,如同混沌之中不分东南西北了,大家都筋疲力尽的坚持着,都想尽快走出这个鸟地方。
到了黎明时分大家都快虚脱了,眼前一片白茫茫的大雾,隐约可见炊烟袅袅点缀其中,大家紧缩的眉头终于舒张开来,前面出现有有一石壁,上书有‘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是陆游的一首《游山西村》诗句。
随着旭日东升,羽少一众已到山脚。
此地为大盘山簏西侧,河床为平坦光洁的岩石,溪内流水晶莹,清澈见底,丽阳照射,水光潋滟。临溪而观溪底,金灿灿犹如花岗岩铺设。亿年前中生代火山喷发产状近于水平的似层状流纹岩,为世所罕见的自然奇观,名为花溪。在平板长溪深处,涓涓溪流跌泻成趣,两侧陡壁夹峙,茂林蔽天,环境清幽。花溪和栗树溪相交会合,溪水注入深潭,形成交叉的两个飞瀑,落差十丈有余。此时为水丰季节二瀑合一,倾泻而下,汩汩有声,气势壮观。溪旁分布着很多的珍稀植物七子花和香果树,花艳果美。在双瀑争潭一侧,有一巨岩,上面有猴群嬉戏,刻有‘石狲岩’几字。石狲岩巨石挺立,高约十丈,陡峭险峻,石间有一隙缝,上窄下大形成山洞,石狲岩虽险陡,羽少徒手攀岩而上,进洞内探个究竟,洞内的空间宽敞,能容下数十人。沈冰从东南侧观石狲岩,其形似一匹向西奔腾的白马,马背有石形似头戴佛冠、身披袈裟的唐僧倒骑着白龙马。大家无不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拍案叫绝。
在溪底平整如削,无沙土积岩,溪上流水淙淙,清澈见底,五人赤足走在平板溪上,河床轻抚脚底,小鱼在趾间穿梭,这无疑是一处绝美的天然足浴场,如今在炎炎夏日日渐中午,涉平板溪流,戏花溪水更是妙不可言、乐趣无究。前有横跨花溪的一条长廊,木结构的廊屋,可以遮风避雨。羽少抱着沈冰,诸葛枫狭着俞嫣的腰肢和厉海一起跃上廊桥,歇息片刻。廊桥中心还设有一供台,上供奉桥神,以保佑百姓太平、祥和,少灾少难。廊桥雄风悠悠,特色独具。难怪米芾要说“此地风光三吴无,平砥清流世间殊”,并题下了“天下一绝”四个大字,也许当年他也曾在平板溪上“老夫聊发少年狂”吧。
歇得片刻,大家都穿过了长廊桥,进入一片竹林,长势较好,荫翳蔽日。有趣的是在这片竹林中,多处竹子都成双成对、挤挤挨挨、肩并肩地向上生长,犹如一对对相依相爱的恋人,由此而得名‘鸳鸯竹林’。过了竹林前面就是花溪村了。
这里虽然是个小村落,倒是看到不少游人来此游山玩水。村落里居然有个小客栈,名曰“花溪楼”,楼上是住房,楼下是摆着酒桌,中午时分已经高朋满座。
羽少拿出一锭银子给掌柜的,无需找零,并要了三间客房。羽少已经许久没有花过银子了,在这穷山僻壤之地有钱也每处花,今天总算把钱花了点,羽少出手很是大方。掌柜马上热情的吩咐小二准备酒菜,并把马匹牵到马厩,清水草料招待这些辛苦的‘朋友’。
上得客栈楼上,羽少和沈冰一间,厉海单独一间,诸葛枫和俞嫣倒是有些扭捏起来,大家一夜劳累,都想先到房间小睡片刻,并不关心小两口的亲昵。等酒菜上来,小二自会来叫醒他们。羽少也吩咐好待到两个时辰后上菜,掌柜正愁此刻顾客盈门,已经没有了空位。掌柜满口高兴的答应下来,还以为羽少是个善解人意的公子。
待到羽少他们一众下楼之时,楼下旅客已经走完,只有两位客人坐在最角落的酒桌上,羽少顿感蹊跷,现在就算过了用餐时间,也不能空荡荡的,定睛一看,原来是都尉府的人到了。他们从已经猜到羽少会经过花溪村,在客栈门口看到了羽少的马车,问过小二果然羽少一众在楼上歇息,连饭都还没吃。都尉府的人老实不客气的包下了所有酒桌,赶跑了所有的客人。掌柜和小二也躲了起来,看到是官府的人来若麻烦,都远远的避开为妙,难怪羽少睡得响午小二也没来敲门。
都尉府的人以为只有羽少和沈冰两人,没想到厉海和诸葛枫也在,这就有些为难他们两了,他们都见识过厉海‘鬼影’的厉害,加上诸葛枫和羽少三人联手,可不是自己哥两能解决的了了。羽少走到他们面前,抱拳客气的说道:“两位兄台别来无恙,既然在此碰面看来缘分未尽啊。”
都尉府的人看到羽少后面跟着厉海,只好无奈的起身向羽少回礼,说道:“公子客气,在这穷乡僻壤之地还能再见到公子风采,确实有缘。”
“谈不上什么风采,只是落魄一书生,而且到现在还饥肠辘辘,如果能先让我们吃饱饭,或许我就会风采依旧。”羽少说道。“当然,当然,公子如果不弃,就拼桌一起如何,我们做东。”“不敢,在下已经吩咐了掌柜的上酒菜,如果请两位高抬贵手,不要为难这小客栈,让他们上来酒菜就可,在下感激不尽啊。”羽少知道掌柜一定是被他们驱走了。
都尉府的人有些为难,不好意思的说道:“我吩咐掌柜给我们准备些路上只用的物件,我这就去把他叫回来。”说完其中的一个侍卫就去了客栈火房。
“那就有劳了。”羽少看着这位侍卫离开。
一会儿功夫,小二战战兢兢的端来一桌酒菜,来回了几趟,看到都尉府的人一副恶狠狠的样子,差点把一壶好酒摔在地上。羽少看到那酒壶落翻,一个箭步迅速跃起,落在小二身边,扶正了酒壶。都尉府的两人在太极星象村没看到过羽少出手,现在有意在他们面前展现轻功,果真是飘飘欲仙,步伐稳健,如同鸿鹄过江,姿势美妙。就凭着这轻功,都尉府的人自叹不如,想必武功也是高人一筹,更不敢轻举妄动了,如果贸然出手,估计挂了的就是自己,辛亏对羽少还算客气,加上那个手握神剑的高手,估计连小姑娘沈冰的头发都没能碰到一根,还谈什么抓人归案。
酒桌上摆着的是农家小菜,‘花溪土鸡’,‘煲笋干’,‘火腿煲’,‘小溪石斑鱼’,‘梅菜扣肉’,‘蕨菜肉丝’,‘香菇青菜’,还有一锅‘葛衣粉’做的羹。闻起来已经香气扑鼻,大家饥肠辘辘的,早就满嘴口水拼命的往肚子里咽下。沈冰更是勾起了肚子里的蛔虫,迫不及待的先品尝起来了。俞嫣到了人多的地方,当然得矜持一下,有些大家闺秀的风范,坐在沈冰一旁慢慢的吃着。沈冰虽然出身富贵人家,终究是被娇宠惯了,有些没规没距起来。
羽少和厉海吃了几碗白米饭后,也开始悠闲起来,坐到了都尉府的人的酒桌上,有恃无恐的喝起了小酒。诸葛枫陪着俞嫣和沈冰,在一盘笑岑岑的看着羽少他们如何戏弄都尉府的人。
羽少开门见山的说道:“廖兄自己不来,就派了两位前来,太看不起在下了吧。”
“公子不要误会,我们只是正巧来此地公干。”
“是不是,心照不宣了,两位如果不怕死,执意要带小姑娘走,我武功不行,可我这兄弟的功夫你们是知道的。”羽少说着拍拍厉海的肩膀。
“当然,这位爷的功夫加上神剑,我们绝不是对手。”
“那好,我也不想为难你们,把绣春刀留下,你们就请便吧。”羽少的神情不屑一顾。
看着羽少的一副吊样,都尉府的人心里来气,可丢了绣春刀那还不被廖承衣修理。眼下也没有别的出路,听了羽少咄咄逼人的话语,也只有拼死一搏了。
羽少本想让他们留下兵器,不用再伤害无辜的人,也没想和他们交手。没想这绣春刀是都尉府的标记重物,岂可随便放下。都尉府的人正握刀出手时,门口进来了三个彪形大汉,却是诸葛吾能三兄弟到了,倒是解了都尉府的人的围。都尉府的人已经知道,厉海和诸葛吾能翻脸不认人,已成仇家,他们在路上也碰上些三十六洞,七十二峰的人,那些人看到官兵本想羞辱他们一下,可都尉府不是寻常官家之人,可以随便欺负的,没几下反而被都尉府的人制服了,从他们的口中知道些许江湖恩怨。廖承衣大度放了他们,没必要和一些过路鬼纠缠不清。
厉海和诸葛枫对视着诸葛氏三兄弟,那可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客栈顿时变得剑拔弩张,笼罩在一片乌云之中,紧张的气氛中可预见了血光之灾,那小二本来被羽少抚平了心情,可看到眼前突然的变故,大家都已经亮出刀剑,准备以死相搏了,小二吓得尿了裤裆,连滚带爬的出了客栈。诸葛吾能为了在仇人面前立威,在小二出门经过自己身边时,一掌向着小二拍下,立时脑浆迸裂七窍流血,软塌塌的躺在了地上。那展柜的在后堂看到,早吓的屁滚尿流了。羽少一众人无不对诸葛吾能恨得咬牙切齿,行事也太心狠手辣了,对于一个无辜的人也下得了如此毒手,谁都义愤填膺,连都尉府的人都看不得下去了,他们无非驱赶了客人,并不想加害客栈的人,可诸葛吾能一出手就弄出一幅惨状。
第七章 兰花劫指(四)
厉海和诸葛枫已经站在了诸葛三兄弟的前面,厉海更是‘鬼影’出鞘,寒光闪闪,轮圆了胳膊在面前舞动起来,组成了一道剑网。诸葛吾能知道‘鬼影’的厉海,双手驾开大哥和小弟,并告知他们不可接近。羽少怕都尉府的人会趁机掠夺沈冰,诸葛三兄弟也可能加害俞嫣,就纵身跃到两人之间,观察整个动态,随时准备出手,以防万一把他们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