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飞云诀-第8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得已经够冤了,现在在整个汴梁洛阳一带,自己等于完全被这些小县城包围着,若不是这些城池的守将够谨慎,自己怎么死的都不知道,趁着年前的功夫赶快进城发财,然后渡河北上才是正理。心下大定的孛罗帖木儿也跟扩阔一样悠闲起来,而汴梁城中,很快就是一片死寂。汴梁之战便在一逃一围之中提前落下了帷幕。
裹挟着大宋皇帝韩林儿南逃的刘福通绕过了周围几个县城的支撑点,直到向东南跑出了六百多里地才松了口气,也心知短时间内鞑子没有追过来的打算,于是原地驻扎休整,顺便收拢部下。原本刘福通也想立即就南下,可六百里下来韩林儿打死也不肯再走一步。别说韩林儿这副“娇贵”的身板,就是一个结实的汉子,不眠不休地在马背上颠簸六百里也是要命的事情。何况刘福通也有自己的计较,大队人马停下之后好歹也要等到后续的掉队的人马赶过来。这一路下来也算是最严酷的一种淘汰,凡是体力不支的,或是感染了疫病的,通通倒毙在半路。
这个地方已经是自己地盘的腹地,虽然这一年多来失去联系,但是最起码这里肯定不会再有鞑子出现。刘福通和韩林儿悬着的心齐齐地放下,打算停留几天打听清楚外界的状况再择去向。谁知这一停,就遭到了灭顶之灾。
各大势力里面只有张士诚是天下人的一大笑料。这厮虽然带兵,可行事作风完全是个商人做派——无利不起早。他的地盘狭长,但也很少有什么野心,天下人都知道,这厮根本对那个宝座没什么兴趣,最喜欢的就是割据称王,然后大收赋税补贴家用。
这样一来既有坏处又有好处。坏处就是,凭他这种做法,压根就没几把未来当作赌注的读书人愿意投奔他,手下的将士们也失去了进取天下的心思,只等着天下大定之后换个新主子,反正自己的主子不打招呼随便投降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好处就是,也没有哪个势力把他当作眼中钉、肉中刺,都知道这厮除了钱财美女之外没什么别的野心,于是在考虑战略态势的时候,基本没有什么人把他考虑在内,当然,名正言顺和张士诚干过一场的朱元璋除外。
不过,出于“好心”,朱元璋没有把张士诚部队里混进了鞑子的事情告诉刘福通。也正是因为如此,刘福通边在考虑汴梁之战的布防问题时,忽略了张士诚这个不定因素。
作为后世的我们,从全局来看,张士诚和鞑子皇帝也就是后来史称的元惠宗应该是一类人,天生的享乐派,偶尔有这么点进取心,不过稍纵即逝;朱元璋、扩阔帖木儿、陈友谅是一类人,都有着进取天下的野心,区别在于他们服务的对象不同;而刘福通和孛罗帖木儿则是一类人,都是一代将才,论打仗,战术素养和统帅能力都是响当当的人物,不过谋略,他们的战略大局观、政治大局观显然比朱元璋他们低了一个档次。
刘福通倒霉就倒霉在“将才”两个字上了,因为他在这次生死交关的战役中,只考虑到了汴梁守城战的战略任务,而没有考虑到整个龙凤朝的战略任务,他在后方布防的时候,忘了那个无利不起早的家伙。
汴梁被围的时候,张士诚已经蠢蠢欲动了——这倒与扩阔无关——由于元廷的实力大损,血狼会对安插在各势力中的密探也开始出现失控的苗头。当然,这其中云霄也是一个推手,被飞字营截杀的多数不是什么细作密探,而是各势力单线联系的信使。这样做诚然打乱了扩阔本来的部署,可也让更多的血狼会密探如同脱了笼的野狼,躲在暗地里,不知道什么时候蹿出来咬人一口。
刘福通弃城之后,得到消息的张士诚第一时间便觉得自己机会来了。他没这个胆量跟自己的主子去河南血拼,但是龙凤朝在安徽的地盘他还是垂涎的——他也犯了个错误,没把朱元璋放在眼里。或许说他认为朱元璋正在跟陈友谅对峙,还腾不出手来跟他抢地盘。不过这些问题现在还没凸显出来,在张士诚倒霉之前,刘福通先要倒霉才行。再一打听,刘福通为了和孛罗帖木儿决战,已经把后方的兵力抽调了七八成,于是张士诚扯起大旗,带着大军出来游行了。
事情往往就是这么凑巧,就在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刘福通和张士诚对上了,这个地方叫——安丰镇。
休整了一段时间的刘福通渐渐恢复了一些元气,收拢的溃兵也有了大约四五万人,心里有了底气的刘福通终于说服了韩林儿大军开拔,打算到滁州去重整旗鼓。
因为已经是自家地盘的腹地,加上休整的这么多天也没听到什么坏消息——鞑子还在汴梁洛阳一带发财——刘福通手下的斥候也就松懈了,松懈的意思就是,以往斥候侦察的范围是五十里,这些天变成了——十里。
又因为刘福通已经将后方的大军抽调了七七八八,张士诚这次进了安徽范围之后一路势如破竹,骄狂之下,张士诚的斥候们也松懈了,同样是——十里。
也就是说,原本在两军相距一百里的时候就能遇上彼此的斥候,如今要到二十里的时候才能发现——说不定还遇不上。
事实上,等到两军都得到消息的时候,两军的实际距离只有十三里。要命的是,韩林儿不知道脑子里到底装了什么,坚持认为已经到了自家腹地,理所当然地要摆起銮驾。当然,最要命的是,被张士诚的斥候全看到了。
张士诚一听说“銮驾”两个字的时候,整个人跳了起来,两眼冒着金光,没错,黄金的光芒。而帐中的部下也旋即从武装游行的状态下立即变身,纷纷要求率军与“大宋皇帝”举行亲切友好的双边会谈。张士诚无利不起早的本性立即被激发了起来,根本不考虑这个“銮驾”到底是多么烫手的一个山芋,当即挥军冲击。
安丰镇大战就在这种哭笑不得的偶然之下展开。
第二百三十九章收到消息
2011…10…1918:28:16:3121
接到消息的刘福通连砍翻斥候的勇气都没有了,若是没有韩林儿在,自己或许还敢跟张士诚手下的炮灰干上一场,虽然自己已经是疲惫之师,且对方数倍于己,但是鱼死网破之下鹿死谁手还是未知。可如今有了銮驾在,自己说什么也不可能放开手脚去玩命。长叹一声,值得放过趴在地上战战兢兢的斥候,给了他一个立功赎罪的机会:“带上斥候营的人赶快跑,一人双骑,能跑多远跑多远,去应天,求朱元璋发救兵!”
旋即又下达了第二条军令:“后军、中军护卫銮驾回安丰镇,抓紧一切时间构筑城防!前军随我迎敌!”说罢,带着亲卫冲了出去。
应天城里,云霄正在家中做着荒唐的事情。
韩清带着骑兵出去操练的时候,不知道从哪儿搞来了一筐又肥又大的螃蟹,这个季节的螃蟹正是膏肥肉多的时候,云霄毫不客气地收下了螃蟹,让厨下蒸了,一家字人在庭院里吃蟹赏桂花,就连一直坚持不肯进府的燕萍都一并请了过来。
“金螯乱舞霸沙场,秋风萧瑟露锋芒。满身枷锁一朝缚,此生空笑横行狂。”云霄解开捆在螃蟹身上的绳子,不无感慨道,“得志之时,一对金螯几乎无坚不摧,失意之时,便是枷锁满身。不知道是世人在笑螃蟹呢,还是螃蟹在笑世人?”
“浪里独行胆气扬,哪怕兵戈添新创。纵然身与名俱灭,百战金甲染血光。”康玉若进门最晚,先剥开一只最大的螃蟹放在云霄面前,又剥开一只放到柳飞儿面前,这才徐徐说道,“大丈夫横行一世,问心无愧而已,纵然身死,也要做一个让敌人胆寒的人物。”
“说得好!”柳飞儿笑道,“咱们一家子里面,就数康姐姐性子最柔,谁知道柔极也刚,原来康姐姐骨子里是这么刚烈的人儿!”说罢,用银签挑出蟹黄,蘸上姜醋准备吃下去。谁知螃蟹的那股腥味儿一下子冲鼻子里冲进胸间,胃里登时就是一阵翻滚。
“唔——”柳飞儿连忙捂着嘴跑开了。
云霄脸上的笑容立时凝固了,连忙唤来丫头端来热水洗手,拉过柳飞儿细细地把脉。好一会儿,眉头才渐渐地舒展开来。朝周围露出关切神色的诸女一笑道:“飞儿要忌口了,咱们刘家要添丁了!”
诸女脸上都浮现出一丝喜色,旋即又是表情各异。云霄知道,自己前两个丫头都给了徐达抱养,柳飞儿肚子里的这个算是刘家的第一口人丁,可到底大家都是女人,看着同样生活在一个宅子里的女人有了身孕,心里自然不太舒服。
云霄摸了摸鼻子道:“没事!没事!飞儿有孕,你们的机会来了”众女的脸色一阵飞红。谁知这个不要脸的居然又来了一句:“我就奇怪了,这些日子每次在一起的时候都是大家一起上,怎么偏偏就只有飞儿有了消息?要不我给你们都瞧瞧?”
这种事情,蓝翎倒是无所谓,反正生不生孩子跟她没什么关系,可落在旁边几个女人身上就要命了,个个红着脸直啐云霄。按说,大门大院里大被同眠的荒唐事也不是没有,可光天化日之下这么说出来的也就只有这么个无赖了。
也就在众人说说笑笑的时候,一个红包递到了云霄手上,整个庭院的笑声霎时停住。
云霄打开红包,仔细看过之后,脸色阴晴不定。
“妙辞,这消息是什么时候送到的?”云霄严肃地问道。
“回将军的话,这消息是淮西的兄弟两天前探得的,军情重大,直接用的飞鸽传书送达应天,刚刚送到这儿,属下就给您送来了。”妙辞肃容答道。
云霄站起身,将红包收好,认真地说道:“你立刻差人去云字营,让韩清将军整顿兵马做好出征准备,骑兵一人双骑,多带口粮;步卒带十日口粮,营中的江湖人不参加这次出征,让他们随着商队尽可能地潜入江州待命。”有转过身道:“飞儿,立即通知应天所有文武到大哥府上去!——还有,替我准备甲胄兵刃,我要出征。”
平静而短暂的生活就这样被突如其来的战火打破,刘府的女人们知道丈夫即将出征,又各自忙碌了起来。整理战袍,收拾行装,还有求取平安符。蓝翎虽然很想去,可云霄却给了她更重要的责任——柳飞儿有孕不久,府中太需要一个武艺不错的人来挑起大梁,无论如何,云霄绝不容许柳飞儿有半点闪失。
面色凝重的云霄赶到朱元璋府邸的时候,朱元璋和马秀英也刚刚用过午饭,正坐在院子里喝茶闲聊。对云霄的到来有些诧异,还没有来得及说话,徐达、刘基等一干文武将官也纷纷赶到。
众人脸上都流露出迷惑不解的神色,难得这样一个休沐的日子天气又相当不错,不冷也不热,阳光充裕,正是好好放松的日子,到底出了什么大事要把人叫来?后到的人看到院子里站满了人的时候,才意识到可能真的出了大事,遇见熟人连招呼都没有打,各自站到自己应当站到的位置上去。
“人到齐了,”朱元璋看着云霄道,“老五有什么大事就说吧!”
云霄点点头,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龙凤朝完了!”
“嗡!”底下的人群立刻炸开了锅,虽然年初的时候汴梁城被围,大多数人心里已经有了这样的心理准备,可几个月的僵持又让不少人对龙凤朝的寿命有了新的看法,谁知道今天就突如其来地被告知,这个在中原横行的小朝廷就这么完了?
云霄的话不容置疑,大家也知道,云霄的情报来源不容置疑。只不过龙凤朝之败也来得太突然了,原本还以为,汴梁之战至少也应该支撑个两三年,怎么说破就破了?乍听到消息的朱元璋和马秀英脸上的表情已经不能用震惊来形容了,两个人呆坐在椅子上,表情不停地变幻。
所有人的心思立刻活泛起来了,每个人都想到了一个词:天下!没错,龙凤朝败了,那么总要有一个势力继续扛起讨元的大旗,继续作战下去。那么会是谁呢?所有人立刻明白了即将要面对的生死大战。
云霄轻咳了一声,把众人从震惊和兴奋中拉回现实。看到众人的注意力又集中到自己身上,云霄继续道:“从入夏开始,鞑子就一直朝汴梁城投掷腐尸,意图传播疫病;照眼下这个情况看,多半是得手了。初三日,刘福通裹挟韩林儿突围而出,初七日,刘福通的残兵抵达安丰镇开始休整、收拢溃兵,打算休整到十五日开拔滁州;而就在初五日,张士诚则发兵北上滁州,目标虽然不是安丰镇,但大军所指,正是安丰镇方向,那里是必经之路。”
在场的全体文武又是“嗡”地一阵议论开了,只要是正常人都能算出来,如果双方路上都不出意外,那安丰镇周围即将爆发一场极其惨烈的遭遇战。刘福通带着韩林儿遇上了气势如虹的张士诚。
一些人很快就明白了云霄的意思:是看戏还是出手?很快,大家的话题就转变过来,围绕是否去救韩林儿展开讨论。意见倒是出奇地一致:救!毕竟救下韩林儿对收拢龙凤朝故地的降将和安抚民心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不客气地说,至少可以少死十万士卒,这笔帐还是划得来的;至于韩林儿救下之后朱元璋还有没有上位的机会,这些问题大家都是心照不宣了,先学曹操,再学他儿子,这一点就连饱受儒家教诲的大儒们都觉得理所当然。彼此只给了一个眼神,自然心领神会。
朱元璋对下面讨论出来的结果十分满意——他也是这么想的。先救下韩林儿和刘福通,然后挟天子以令诸侯,拿下龙凤朝故地,反正手上没了兵权的韩林儿和刘福通就是两个摆设,也不怕他们能闹出什么动静来;等应天充分消化了淮西路,并击败陈友谅和张士诚之后,废立的时机就已经成熟了,到时候——朱元璋可不打算玩儿禅让这一套,死掉的韩林儿比活着更让人安心,只不过朱元璋自己也知道这个想法实在让人难以接受,他连云霄面前都不敢提起,更别说在全体文武面前开这个话茬了。
最重要的议题就是接下来的日子里如何用兵。所有人都把目光聚焦到云霄的身上,应天大将里面一定要排个次序的话,云霄因为手上实力不厚的缘故又因为常年做的都是见不得光的行当,未必是首位,也没有人能取代徐达的位置,可若是论谋略,云霄还真是武将里面最高的,虽然不是军师,可说话比军师管用。没办法,令人瞠目结舌的大胜摆在那儿,想超过云霄,恐怕还真没这样的人。
云霄朝朱元璋拱拱手道:“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故意示弱,指东打西。小弟就把这十六字作为咱们应天此次作战的基本方针,请大哥和诸位同僚一同商榷。”
朱元璋笑了,他明白,自己的五弟从来不做赔本买卖,光是救回韩林儿绝不能满足他的胃口,此刻不知道他心里又惦记上谁了。
第二百四十章即日出征
2011…10…2018:22:31:3142
云霄耐心道:“咱们这一次,主要还是打陈友谅。”
很多人又是一阵不解,好好地不救龙凤朝,怎么想起来去打陈友谅了?殊不知,后世对军事家的评判标准之一就是有没有大战略的全局观,而云霄与旁人相比,正是多了这样的大局观。每当考虑这种大事,云霄从来不把每一个势力割裂开来看,而是以天下为局,通盘考虑,也正是因为如此,每一次云霄都是站在极高的高度来俯瞰整个变乱的局势,同样也就多了更多的计谋和更高的把握。
看着所有人疑惑的神情,云霄继续解释道:“咱们如果倾力去救刘福通跟韩林儿,且不说大军调动之下糜费钱粮无算,单就是咱们大本营的防务就是个问题;况且咱们的主力一旦北上,陈友谅必然有所动作,到时候咱们两头不落好。所以,这次咱们依然把围歼陈友谅当作第一任务。”
云霄这话有些托大,以应天的实力而言,比张士诚强,但与陈友谅应该算是平分秋色,只要心思正常一点的都明白,最好不过就是洪都、太平、采石一线以守为主,集中全力先吃掉张士诚,休养一段时间之后再西进歼灭陈友谅。可云霄却直接将这种设想反了过来:先吃陈友谅,再打张士诚。这一下,所有人心里都顾虑重重。
“刘将军,当年宋太祖平定天下,用的便是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如今为何”李善长第一个抛出自己的疑问。
“这也正是赵匡胤失策的地方,”云霄回答道,“以当时赵宋的情况看,国祚初立,将士们都有立功封侯之心,府库充足,国用、军用都不缺,若是先北后南,虽然比南下打得更艰难,死的人会更多,可收复燕云震慑西北还是可行的;当时的江南也好川中也罢,几个国君都不是励精图治的明君,彼时江南的物产也不似如今这般丰饶,天下的粮、人,都集中在赵宋治下的中原地带,纵然先放他们几年,也难以有什么作为,反而北方的契丹也是国祚初立,若是时间久了,必然尾大不掉。事实上,赵匡胤取天下后,契丹立朝之势已成,而赵氏屡次北伐皆尽失利。赵宋从此失去长城屏障,为后来靖康之耻埋下祸根。”
李善长一阵语塞,好在他也是明白事理的人,知道这也是赵匡胤的失策之一,三百年前的江南远不及现在的江南,直到南宋时赵氏南渡,江南才一下子被开发起来,这之前的江南一向都是贬谪之地,实在拿不出手。就算这样的江南还盘踞着几个不同的国家,而国君更是李煜之类的只会作词编舞不懂治国的“才子”,就算赵匡胤让他们再活二十年,确实也威胁不到北方。而纵然攻陷了江南,收复燕云的军、粮、钱帛还是要在北方调集,故而先南后北的策略也只是当时急着想一统天下当个名正言顺的皇帝的赵匡胤想出来的藉口而已。
眼下朱元璋春秋正盛,自然没必要这么着急。先打张士诚,诚然下手容易,可消化同时消化龙凤朝和张士诚两大势力的地盘绝对不是三五年就可以完成,起码十多年的功夫。到时候,不但陈友谅积攒了极大的势力,就连鞑子也恢复了元气,应天进取天下的时候,困难就比现在更大了,说不定还会在陈友谅和鞑子的联合绞杀下,成了南宋一般偏安一隅的小朝廷。
所有人在一番思量之后,也都达成了共识:先以雷霆之势剿灭割据势力里最强大的陈友谅,然后再灭张士诚,席卷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最后北伐定乾坤。(这一种做法,实际上更后来英国在十七到十九世纪里的策略差不多,谁先出头就先打谁,留下一群小货色随便欺负。)
接下来就是怎么打的问题了,应天的文武个个儿不是省油的灯,既然总体方针已经有了,接下来怎么打就好办了许多。跟着云霄的十六字总思路走,也就是先用小股部队北上救援龙凤朝,造成大军主力北上的假象,诱使陈友谅出兵攻打洪都、太平、采石的三角防线,利用应天善长的内线作战拖垮陈友谅的经济和军事,最后所有大军突然出现,将陈友谅主力围歼在这块三角区域内。
可是问题在于:谁去?
根据这个战略,应天大军应该是分成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北上执行救援与诱敌的部队,第二部分就是在洪都、太平、采石进行战略防御的部分,第三部分是水军、第四部分是朱元璋的本队,第五部分则是在三角防线上对陈友谅陆上部队进行围歼的部队。
参与围歼,无疑是捞取军功最快的,运气好活捉敌将甚至是陈友谅的话,自己就赚大了,同时缴获的军资也有一大部分可以自己花差花差,油水最足;跟着朱元璋的本队,自己不用出太大的力,损失也不用太大,就能分到一些军功,老成持重的将领比较喜欢跟着朱元璋走;水军要和陈友谅的水军决战,自己这一群旱鸭子就算有心分功劳,也没这本事上船;去做守城部队,虽然有些吃亏,可这次守城和没有援军的被迫守城不同,只要把敌军牢牢绊在这一区域,为主力争取围歼时间便成,想来最长不过守城半年,准备充分的话,跟操练军队也没什么区别,功劳自然也会有,若是守城的时候调度得当,将来还有余力出城协助围歼,当然也能捞一些好处。
但是北上的那支部队就倒霉了,首先他们没有强大的主力部队当后援,跟孤军没什么两样,同时他们执行的也是诱敌任务,不到主力五分之一的兵力要摆出几十万人出马的假象,最后还要跟张士诚的十几万人交手,救出韩林儿跟刘福通——这活儿是人做的么?功劳虽然很大,可风险却比功劳更大。有些人倒是想去,可掂量掂量自己,好像没这个分量:什么样的人北上才会引起陈友谅的错觉认为主力北上呢?
朱元璋目光扫视全场,其实答案已经呼之欲出了,整个应天,除了徐达和云霄,再也没有谁更适合这个任务了。这两个人名气应当最响,徐达麾下兵马最多,立下的战功也是最多,自然会受到各方的注意;而有鞑子背景的陈友谅更会注意一直坏鞑子好事的刘云霄,这两人的同时北上再加上大将常遇春接应的话,无疑就是给了所有人一个强烈的信号:应天正在全力营救小明王。这样可以吸引多数人的注意。
云霄早就有了盘算,徐达也是个聪明人,两人一对眼色,齐齐出列,上前请命。
到底还是自家兄弟信得过!朱元璋心里一阵慨叹,旋即又任命了守城人选——自己的侄子朱文正。这种前所未有的大战,洪都这样重要的战略支撑点放在外姓手里,朱元璋自己也不放心。
接下来就是负责围歼的部队和朱元璋本队的人选——实际上这也是战功的预先划分,既要保证战斗的胜利,也要调和利益,不能让将士们寒了心,好在朱元璋这方面还算拿手,很快就各自敲定任务。商议完毕,便各自回营,取消未来半年内所有的休沐,全力做好征战准备。
云霄回到府中,自己的女人们已经将各种事情处理得妥妥贴贴。按照惯例,出征之前的云霄都是一人独眠,众女之中也没人有什么搞特殊的想法,都明白,大战将至,把丈夫的身子养好才是最重要的。
天色还没暗下之前,云霄一直独自在演武厅静坐。
酉时,刘府夜宴,全府上下齐聚一堂,预祝刘云霄凯旋。
酉时三刻,云霄进书房睡下,府里的下人们开始忙碌起来,而女人们也各自做着各自的事情。
柳飞儿端坐在紫园,仔细翻阅着各种情报,同时着手强化飞字营在战时的情报传递系统;蓝翎则跑到库房里,为云霄配置各种稀奇古怪的药物,用纸包一一包好,虽然没做记号,可蓝翎也知道以云霄的手段还不至于连这些都认不出;康玉若带着叶影和燕萍仔细地替云霄缝制战袍,随后到佛堂里彻夜念诵佛经。
丑时二刻,云霄起身。众女早就已经准备妥帖,依次替云霄着好铠甲,再随着云霄到家祠叩拜。
寅时,身着甲胄的云霄在正厅与家人共用早点,吃到半饱便撤下饭食,众女送上从各处庙宇求来的平安符,云霄统统装进随身的锦囊,系在腰上——搞怪的是,紫园的丫头们也在众人火辣辣的目光下送上了各自求的护身符,云霄捧着一堆护身符,哭笑不得地收下了,随身的锦囊立刻鼓了起来——这才提起铁槊,带着亲兵大踏步出门。临走时,云霄转过头道:“飞儿,应天的情况多留意;翎儿,大嫂和飞儿的安危就交给你了!”两女点头答应。
到了军营时,天刚刚亮,云字营已经整顿完毕,看见云霄金甲红麾骑马而来,所有人立即肃然而立。云霄登上点校抬,韩清就先走了过来,拱手道:“韩清拜见将军!甲胄在身不能全礼!”
云霄沉声道:“免!”
(申请了许久,只弄到个酬勤推荐,心里难受啊)
第二百四十一章河畔伏击
2011…10…2117:45:45:3045
韩清直起身道:“禀将军,云字营骑卒五千、战马一万列队完毕!”
台下跑上来两个汉子,拱手道:“王真(谭渊)拜见将军!禀将军,云字营步卒左队(右队)一万列队完毕!”
身后蹿出来一个小将,抱拳行礼道:“沐英拜见将军!中军卫队五千已经列队完毕!”
云霄看着沐英跃跃欲试的模样笑道:“大哥让你也来了?行了,英儿你先担当我中军的帐前都尉,历练历练!”沐英笑嘻嘻地应了一声,退到一旁。
云霄上前一步对众人道:“这一次咱们和徐将军的大军一同出发,没有后援,此行异常凶险,诸位兄弟保重!”
众人齐齐抱拳道:“诺!”
云霄点点头道:“出征!”韩清作为兼职的副将,立即传令出征,一声声苍凉的号角声响起,大军开拔。
救人如救火,为了赶在刘福通和韩林儿被全歼之前抵达战场,云霄和徐达的部队出发最早,应天诸将连送别的机会都没有。两军很快就在江边的渡头汇合,未到午时便全部上船,负责运送部队的,正是云霄的岳父康茂才。
因为是逆江而上前往淮西,大军在水上还要漂上两三天,徐达和云霄便带着一干将佐在康茂才的座舰上讨论登陆之后的行军方案。
看着地图上密密麻麻的小点,云霄心知这一次想要达成任务恐怕没那么容易,尤其是自己和徐达这支大军早就在诸方势力的注视之下,想要搞出什么花样确实很难。
“先打庐州!”云霄思索半天,下决心道,“骑兵都交给我!四哥你带着我们全部的步卒围困庐州,岳父的水军战船做策应,相机歼灭张士诚水军,也好给咱们的水军提提气!”
徐达立即明白了云霄的意图,自己此番北上救援是被动之举,只有借助水军的优势,围困张士诚屯粮重地庐州,才能化被动为主动,云霄则带着骑兵在外围,寻机歼灭张士诚救援庐州的兵马。
不过徐达有些为难:自己本身就是骑将,手下骑兵交给云霄容易,可没有一个适合的人选来代替自己的位置——这个人既要听云霄的又要听自己的。没这样一个人物,云霄就很难指挥得动自己麾下的骑兵,弄不好还要坏事。而自己又是主帅,总不能把大营交给副帅,自己跑出去歼敌吧?
“没人”徐达低低叹息了一句。这一次过来,因为只是诱饵部队,徐达的主力全部混在朱元璋的本队中随同朱元璋在十天后出征,自己则是利用云霄的部队作幌子,完成诱敌的任务,故而,徐达把手下能征惯战的将领,包括云霄的大舅子蓝玉都放在朱元璋的身边,自己是只身前来,实在拿不出几个上得了台面的将领。
云霄和康茂才面面相觑,在周围待命的韩清王真等人也是一阵失望,他们倒是有心帮这个忙,但话传出去就不好听了——夺人之军,不厚道,亲兄弟还是要明算帐的。
康茂才突然老脸一红道:“我有人”
众人一愣,夺人之军这种事可不能做,你老康疯了?
“是秋儿”康茂才不好意思道,“俊儿带着屯田兵随明公开拔,我水营里没了趁手的副将,秋儿生产之后身子恢复得也差不多,所以便带了她来”
云霄松了一口气,这下好办了,让徐达的妹子带徐达的骑兵,应该没什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