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村妇清贫乐-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难怪不喊咱们,原来有新的伙伴了。”稍矮一点的女孩看着姚舜英微微笑着,眼神和善。语速很快,正是最先听到那声音。姚舜英赶紧回报对方一个大大的笑脸。
“这就是昨日大家说的像王母坐下那玉女的妮子吧,换上和咱们一般的衣服,仔细看也不过如此。”最矮最瘦的那一个斜睇了姚舜英一眼,微微不屑地道。
PS:签协议真麻烦,尤其是写大纲无能的人被责编要大纲,真是头大如斗痛苦不堪。但愿这两天小宇宙爆发,一气搞定。握拳,加油,加油!
第十二章 口角
李兴蓉耻笑道:“不会说话就别说,侍奉观音娘娘的玉女怎么又成了王母座下的人了。”
那女孩儿被抢白,羞恼地道:“管她是谁座下的,反正我的意思是这位新来的妮子没有大伙儿说的那么好看。”
姚舜英觉得很惊诧,这女孩子说话好直接,自己真是躺着也中枪。因为不认识对方,不知道怎么说话才好,姚舜英干脆装哑巴。
李兴蓉昨晚被祖父祖母留下,知道了姚舜英来自家的原因,内心对这位不幸的堂妹充满了怜爱,岂能容得别人看轻她。
于是她立马像护雏的母鸡一般,呼地站了起来,冷冷地看了那姑娘一眼,讥讽道:“有人十三岁半了还没我十二岁未满的英妹妹高,鼻孔大眼睛小也就罢了,偏还长了一脸的雀斑。竟然还好意思说我英妹妹不过如此,真是好笑!要嫉妒我妹妹长得好就明说,何必睁眼说瞎话呢!”
姚舜英仔细看了看那姑娘,那肤色虽然比不上自己,但在村姑里面绝对算好的了。鼻孔稍大眼睛稍细,总体看来五官还算精致耐看的。至于雀斑更是稀疏的几颗散落在鼻梁上,不仔细看根本不会发现。
可是在李兴蓉这毒舌女的嘴里却被大大夸张了一番,王氏还真没说错,李兴蓉果然是嘴巴尖,自己要和她吵架的话估计难占上风。八成王氏和李兴家的话都落她一人嘴里说了。
那矮个儿姑娘脸孔立马涨得通红,尖声道:“蓉大娘你说谁!”
李兴蓉冷笑道:“我可没点谁的名,谁生气就说谁!”
那姑娘气得发抖,指着李兴蓉怒道:“蓉黑子,别以为我怕了你!”李兴蓉随王氏,皮肤较黑,不过那姑娘这样直白地称呼,也委实有点欠风度。
“嘻嘻,好像我就怕了你个矮冬瓜一样。”李兴蓉那张损嘴继续开损。
“你,我跟你拼了!”那姑娘气冲冲扑了过来,却被那两个姑娘死死拉住,姚舜英也紧张地拉住自家堂姐。
李兴蓉倒是淡定,抱着手臂一副不把对方放在眼里的神态。姚舜英看了看对峙的两个人,发现无论从海拔还是吨位来看,自家堂姐都具备压倒性的优势,难怪有恃无恐。
言语不和,自然不能一起扯猪草了。因为歇气的地方是个岔路口,那高个姑娘便问李兴蓉接下来往哪边走,李兴蓉指了指左边。
中等个儿的姑娘指着右边的路说道:“猪草本来就不多,大家分散扯好些,咱们走这边吧。”
“凭什么,明明左边的猪草多一点。咱们难道怕了她们不成!”那矮个姑娘尖声嚷道。
“凡事总有个先来后到,咱们来在后头,总不能跟她们抢吧。”中等个儿姑娘淡淡说道。
“鬼扯!她们不是在歇气嘛,怎么就算先了,紫三姐姐你说是不是。”
高个儿姑娘皱了皱眉头,不耐烦地道:“随便哪边没猪草,咱们再耽搁下去,要到什么时候才扯满背篓。”
矮个姑娘得不到支持,只好悻悻然跟着两人走向右边的路。
气走了对手,李兴蓉心情大好。拍了拍身上的草屑道:“英妹妹歇够了吗?咱们也该走了。”
“嗯,走吧。”姚舜英赶紧背起背篓戴上斗笠。姐妹俩继续扯着猪草,姚舜英忍不住问道:“刚才那几个姑娘是谁呀,那个矮个子的是不是跟姐姐合不来。”
李兴蓉道:“可不就是,最矮那个叫李兴月,她祖父叫李清早,他家跟咱家不和好多年了。”
姚舜英心想:原来如此,难怪两个小姑娘乌眼鸡似的一见面就掐上了。然后张口问道:“为什么不和啊?”
“哼,当初祖母招上门女婿,月四娘的祖父祖母想让他那不成器的小舅子过来。曾祖父曾祖母不同意,坚决要咱们祖父,从那时起两家就结仇了。听祖母说当年她和祖父成亲三年了,身子还没什么动静。李清早两口子本就嫉恨祖父,这下更是到处说祖父的坏话,唆使全庄人欺负祖父。”
竟然是这样,上门女婿难做,被当地人刁难在二十一世纪的农村都难免,何况古代。“那祖父怎么办,任由他们欺负?”
“哪能,咱姚家祖上好歹是读书人,祖父可是识得不少字的,里正公公都要仰仗他。加上他老人家又聪明,就偷偷看了几回人家做活计,然后回家琢磨了一阵子,蔑活就全会了。什么斗笠竹篓凉席晒簟都能做。咱家自己有竹园子,祖父卖的东西比吴家堡的便宜差不多一半。李家庄甚至王家岭蓝家塘田家湾的人都想买咱家的蔑活。一来二去的,谁还敢小瞧祖父。”李兴蓉说起自家祖父,满脸都是骄傲自豪。姚舜英听完暗自点头:看来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古今都一样。
“当然咱们家在李家庄之所以没人敢惹,也跟咱家地多男丁多有关。听说三十多年前启汶连着几年大旱,颗粒无收。祖父祖母只好带着我爹他们去长植老家求助,大爷爷二话没说凑了二十两银子给我们家。祖父祖母拿着银子回来,正碰上许多人家贱卖田土,咱家就拿出十五两银子买了十五亩田地三十亩沙地。再说男丁,你看咱爹那一辈就有三个兄弟平安长大,然后哥哥们这一辈又有五个。本来有六个的,可惜三叔家的六郎没了。”
姚舜英听完如释重负,原来自己是白担心了,叔祖父虽说是入赘,但架不住人家能力出众儿孙得力,所以姚承恩在李家庄根本就不是什么弱势群体,隐隐然还是别人忌惮的对象。
古代生产力低下,劳动力是硬指标。古代农村虽然不实行计划生育,但因为生活医疗条件落后,孩童夭折率高,故而像李家这样能有那么多男丁的人家在李家庄委实不多。难怪人家硬气得来。
“那个不高不矮的姐姐叫什么,她好像很和气。”姚舜英继续问。
“那个是望三祖父家的莲四姐姐,我爹和三叔就是在给她家砍树。她家今年要起新房子,需要好些木材。她家的男丁不多,所以就喊咱家人帮忙了。”
没等姚舜英问起,李兴蓉又道:“个子最高的叫李兴紫,和李兴月她们是本家亲戚。我以前都是跟莲四姐姐一起扯猪草的,可是李兴紫的娘看上了我堂舅舅的儿子,她娘想跟我娘套近乎。我娘不太明确我堂舅舅的心意,不敢轻易答应。她娘就唆使李兴紫三天两头地来找我。然后那个讨厌的李兴月也来了。”
姚舜英笑道:“难怪姐姐不喜欢那个李兴月,原来她家跟咱家不和。”
李兴蓉道:“我讨厌她不光是因为这个,她那个人本身讨厌。仗着自己样子长得好点,说话酸不溜秋的。她那个娘更讨死嫌,你不知道李兴月十四岁都还未满,她娘就整天满庄子的宣扬王家岭谁家的老娘看上了她闺女,蓝家塘谁家的祖母托人打听她闺女许人家的条件,说得她家的闺女仿佛天上的仙女儿下凡似的。本来她夸她自个儿的闺女不关旁人的事,可她非要捎上我。说我怎么黑了,怎么嘴巴子厉害了。”
姚舜英暴汗,乡下优质的女婿资源有限,准丈母娘们不得不未雨绸缪抢占先机。李兴蓉虽然长相一般,但人家家庭条件好,估计隐隐威胁到李兴月的选婿大业,所以李兴月的娘要踩低对手。大人们的做派直接影响到了小孩子,弄得这些小姑娘小小年纪就开始明争暗斗了。
李兴蓉手上不停嘴上也不停,凑过来神秘地道:“妹妹知道三婶为什么会和我娘拌嘴顶撞大伯母吗?”
第十三章 谁家的蛋
姚舜英心里一动,她本来就对这事很好奇,只是李家人不说她小孩子家的也不好打听,想不到李兴蓉能主动说起。于是问道:“为什么?”
李兴蓉恨声道:“就是李兴月他娘那个坏婆娘唆使的!”
姚舜英不解:“姐姐不是说咱家跟她家向来不和吗?怎么咱三婶还要听从她家的人挑唆?”
李兴蓉撇了撇嘴:“因为三婶娘和李兴月她娘都姓吴,都是从吴家堡嫁来的。人家说自己是镇上长大的,瞧不起咱们这些纯粹的乡下人。祖父祖母在家的时候,李兴月的娘不敢上咱家来找三婶娘,三婶娘也不敢去她家找她娘。这不前些日子祖父祖母不在家,这个女人和三婶娘走动的很是勤快,然后三婶娘就开始借口菊妹妹小我带不好她,大伯母让她去和我娘一起砍柴她硬是不去。”
对这事李兴蓉本来就憋了一肚子火,可又不能对外人说,现在终于有了姚舜英这个绝佳的倾诉对象,立马蹦豆子一般噼里啪啦话直往外蹿。
“咱家那么多人,每日做饭烧水煮熟猪草猪食什么的,可是很费柴火的,我娘一个人砍哪能顾得过来,这不咱家的干柴全烧光了。然后逢十吴家堡赶集,上回该轮着我娘去了,三婶娘要买这要买那的,说了好一通。我娘本就为砍柴的事光火,这下越发不耐烦就抱怨了两句,她就和我娘吵。大伯母好心来劝,她说大伯母偏帮我娘,就欺负她一人没儿子,把大伯母气得直发抖。三叔晚上回家知道了这事,给了三婶两巴掌。然后三婶就借故回了娘家。”
“三婶回娘家多少天了,三叔要不要去接她一下啊。”姚舜英很担心李大椽两口子因此闹掰。
“妹妹真是糊涂,她这样不经过祖母不经过三叔父就自己跑回娘家,就是违背了孝道妇道,你还要三叔去接她。”
姚舜英大囧,眼前这妮子才十四岁而已,张口闭口就是孝道妇道,还挺能上纲上线的。转而想到古代出嫁女子似乎得娘家接然后婆家批准才可以回娘家的,你看《孔雀东南飞》里,刘兰芝自己回家,她老娘一看到她就哭了,因为那代表女儿被夫家休了。
于是只好强辩道:“她不是借口给菊妹妹治病回的娘家嘛。”
“哼,明知是借口还要去接她,不是纵容她!祖母昨晚很生气,说让她在娘家住着,看谁熬得过谁!”
“那万一菊妹妹真的病了呢?”姚舜英话一出口才觉得不妥,赶紧补充道,“呃,那个,我是说万一。”
“不会的,菊妹妹不大爱生病的。”李兴蓉很笃定,“因为六郎没保住,三婶对菊妹妹看顾得可精细了。她就算真的生了病,三婶也会请吴家堡最好的郎中的。祖母就是断定这一点才说任三婶住娘家多久都别去接她娘俩的。”
姚舜英道:“可菊妹妹是无辜的,年纪又那么小什么都不知道。”
李兴蓉道:“正因为菊妹妹年纪小什么不懂才不去接的。你放心,三婶的娘肯定会先绷不住来找祖母说的。”
两个人扯了一通,李兴蓉的背篓早就满了反复压紧也装不了了。姚舜英的小背篓也满了压紧了,姐妹二人便打道回府。
回到家里的时候,去田里劳作的人还没回来。几只母鸡正在“咯大咯,咯咯,咯大咯”地扯着嗓门叫得欢,一边叫一边扒拉着地上的秕谷。很明显因为下了蛋,被李氏刚刚奖赏过。
“祖母,我们回来了。”李兴蓉冲着正屋大喊。李氏听到两个孙女回来了,立马从屋内出来迎接。
她一把接过姚舜英背上的背篓,嗔怪道:“不是叫你少背点吗?怎么还背那么多,压驼了背怎么办。”姚舜英赶紧笑着说不重,自己受得住。
李氏转身责备李兴蓉:“蓉娘你也是的,怎么不让你妹妹少背点。”李兴蓉大呼冤枉,说姚舜英比自己还贪心,恨不得把山上的猪草全扯回家。
姐妹俩将猪草倒在地上,李氏【‘文】拿起菜【‘人】刀开始【‘书】跺了起【‘屋】来,祖孙三人说着闲话。等身上的汗水熄了,李兴蓉起身道:“今天的蛋应该都下了吧,我去捡了。”
李氏道:“你去看看吧,记得先摸一摸,要是热的就别捡回来。捡热蛋母鸡往后容易屙野蛋(指自家的母鸡跑到别家下蛋)。”李兴蓉说了句“知道”就出去了,过了一会捧着几个鸡蛋回来对李氏说道:“蛋都冷了,不过数目不对。”
李氏一愣:“怎么不对了,难道咱家又有母鸡开始屙野蛋了?”李兴蓉道:“不是少了,是多了一个。你看咱家不是有三只母鸡停止下蛋了吗,照说应该只有五个鸡蛋才对,可我捡了六个。”
“真有六个,不可能啊。”李氏也纳闷。“莫非早上那两只母鸡真被咱们淹醒了,立马开始下蛋了。”李兴蓉笑嘻嘻地说道。
“不可能那么快,至少得三四天呢。”李氏断然否定。
李兴蓉沉吟道:“那是怎么回事呢?对了,昨日是五郎捡的,肯定是他捡漏了一个。”
李氏点了点头:“这孩子做事向来毛躁,估计是这样没错。”
可是晚上问李兴业,他却一口咬定自己昨日捡的是五个蛋,根本没捡漏。然后接下来的三天家里每天都捡到六个鸡蛋。这下李氏断定是附近人家的母鸡屙野蛋到自己家的鸡窝来了。
田氏本来想喊几嗓子问是谁家的鸡蛋自己来拿,但李氏嘴巴冲西边歪了歪,阻止了田氏。
姚舜英暗自不解,等到没人的时候问李兴蓉原因,李兴蓉道:“还不是因为李兴月一家。她家就住在咱家斜西边,和咱家隔了两户人家。她祖母最爱贪小便宜,大伯母这么一嚷嚷,她祖母一准会说是她家的母鸡下的,第一个来冒领,而真正的失主反倒争不赢她。祖母的意思,倒不如先不做声,真正有母鸡屙野蛋的人家会抱怨会骂的,到时候咱们就会找到蛋的主人。”
第十四章 赶集
转眼又到了逢十的日子,李氏一吃过早饭,便让两个孙女换衣服,说自己要带她们去吴家堡赶集。李兴蓉乐得只差没跳起来,相比较母亲王氏,她更喜欢跟祖母去赶集。
因为王氏不是当家人,不敢随意花钱,跟她去赶集一文半文地算得清清楚楚,想多吃个炸油饼子都不行。而祖母就不同了,要是自己想吃什么东西,只要不太贵,祖母基本上都会掏钱给买的。
姚舜英也很兴奋,来到这个世界,她还没逛过街呢。在李兴业艳羡的目光中,祖孙三人出门了。
羊肠小道上的人较之往日要多得多,看大家的架势也都是去赶集的。越往前走道路越宽人也越多,因为李家庄王家岭田家湾蓝家塘三个村子的人汇拢到了一起,然后和祖母打招呼的人也就多了起来。
“婶子也去赶集啊,可惜二婶子一早便带着双娘去吴家堡了,你们错过了。哟,蓉娘也在。”一个脸相精明,收拾得极利落的中年妇人看到姚舜英她们,笑咪咪地过来打招呼。
“福二舅母好,原来今日田家外婆和双姐姐也去赶集啊。”李兴蓉甜甜地喊了对方一声。
“呵呵,阿福家的也去赶集啊。”李氏应答着对方。
那妇人看了看姚舜英,笑道:“这便是姚叔老家来的侄孙女吧,果然长得好。”
李氏介绍道:“她是那日在码头帮了你的田三哥的娘,娘家姓周。”
“田家舅母好。”姚舜英赶紧笑着冲对方行了个礼。刚一行完才记得田氏说过乡下人不兴这一套,只怕周氏又要笑话自己了。
没想到对方双眼大睁,稳稳扶住自己,激动不已地道:“早听说姚叔家乃是读书人家,今日见了姚姑娘的做派便知此话不假。瞧人家这行礼的身姿,公侯家的千金也不过如此。”
姚舜英汗颜,姚家是读书人家不假,可姚光烈不过一个设馆的秀才而已。姚子都连秀才都没考上,姚子充干脆就是个跑生意的商人。秦氏是个不懂庶务的,没事也就会盯着女儿学这些无用的东西了。
周氏八成也是为了逗李氏开心,还什么公侯之家的千金不过如此,她一个村妇哪有机会见到人家公侯千金。
不过再仔细观察,又发现周氏举手投足间似乎与别的村妇有些不同,更显得有礼节有分寸。就连她的语音也和当地人不大相同,一听就知道是外地人在说本地话。
几个人一起走了一阵,李氏见周氏的背篓塞得满满的很沉的样子,八成是去卖什么东西,便对周氏道:“阿福家的不如你先走吧,我们今日不卖什么东西,祖孙几个慢慢走着不急。”
周氏也不客气,笑道:“既然如此,那我便先走一步,您老后头来。”
“唉,你快走吧,迟了东西不好脱手。”周氏大步走了,祖孙三人边走边闲聊。
姚舜英道:“方才这位田家舅母那做派好像与别人有点不同。”
李氏呵呵笑道:“还是我们英娘厉害,小小年纪就能看得出来。当年田阿福自幼离家,好些年才带着妻小回村。虽然他们自己不说,但田家湾的人都在传,说田阿福给京里某位朝廷大员做了家人,那周氏就是那家的丫环。宰相门人七品官,既是在那样的高门生活过的人,举止做派自然与咱们这些乡下人不同了。”
“哦,原来是这样。只是他们既然在京城当差当得好好的,怎么又跑回启汶这贫穷落后的地方来了。他们的主子怎么会愿意放他们回来,好像大户人家的下人都要签卖身契的。”姚舜英表示怀疑。
李氏道:“这个祖母也不清楚,毕竟家人丫环这种说法只是私下里的谣传,他们自己可从来不说京里的事情。人们只是根据他们的口音和衣着猜测的。”
祖孙三人走了半个多时辰,吴家堡终于到了。这个镇子虽然不大,但赶集的人很多。青石路面上人们摩肩接踵,各种叫卖声不绝于耳。
李兴蓉兴奋不已,拉着李氏的手道:“祖母,等下我们去找一找田家外婆她们,我好几年没见过双姐姐了,顺便让田家外婆和双姐姐看看英妹妹。”李兴蓉很以姚舜英这个长相美丽勤快懂事的堂妹为荣,献宝样地巴不得四处炫耀。
李氏哪里不知道她的那点花花肠子,两个孙女感情好,她高兴还来不及,自然是点头应允。“等咱们将这犁口修好了就去找。”
马上要春耕了,姚承恩昨天将家中所有的农具都清理检查了一遍,发现犁口钝了得让铁匠重新淬火捶打一番,李氏今日来赶集的一个重要任务便是修理这个犁口。
李兴蓉于是巴望着赶紧修好犁口,然后才能安心地逛一逛,顺便求李氏买点零嘴吃。尤其是今日有姚舜英在,李氏一定会更加大方的。想着那炸得香喷喷的油饼子,甜滋滋的芝麻酥,李兴蓉就流口水。“铁匠铺在那边,咱们过去。”李兴蓉急慌慌地拖着李氏往另外一条道走。
“不走那边,咱们就从这边绕过去。”李氏淡淡地说道,顺手将孙女拉了回来。
李兴蓉不解道:“为什么,那边分明近一点啊。”
“你这妮子怎么就不长脑子呢?”李氏恨铁不成钢,“咱们今日怎么要走那边呢?”
李兴蓉低头想了想,忽然一拍脑袋:“我知道了,从那边走就要经过三婶娘家门前,祖母今日一定是不想见她家的人了。”
李氏哼了一声:“总算还不太笨。”
祖孙三人来到铁匠铺,李氏从背篓里取出犁口请铁匠看了看,然后提出自己的要求,双方说好价钱之后。因为是老宾主,李氏放心地将犁口留下,铁匠告诉李氏一个时辰之后来取。
李氏今日来赶集的第二件事是扯点厚实的布给姚舜英做两身衣裳,接下来祖孙三人转战布店。李氏要买既要厚实耐磨又要有点花色布,三人将吴家堡仅有的三家布匹行都转了一遍,最后李氏才挑中了一匹红底起绿花和一匹蓝底起白花的布。
姚舜英看着那乡土气息浓厚的颜色和图案,内心大囧。但见李氏兴冲冲地在自己身上比划来比划去的,哪好给老人泼冷水。况且自己不出一文钱白穿新衣,更不能挑三拣四的。
从布行出来,李兴蓉便小声嘀咕着肚子饿了,眼睛直盯着前方斜对门店铺不错开。姚舜英抬眼看了看店铺上头的匾额,但见黑底绿色的五个大字:袁家油饼铺。难怪空气中飘荡着一股子油饼的香气,姚舜英心里暗自好笑,堂姐八成一到吴家堡就惦记上这油饼了。
李氏却没有如她的心意走向那边,反倒拉着两个孙女往相反方向走去。李兴蓉大为失望却又不敢多嘴,只好垮着脸拖着脚跟在李氏屁股后头。
李氏见孙女这般模样却不点破,只管穿过人流大步朝前走。中途又经过马婆婆肉饼,张记包子,但李氏一概不停留,只管朝前走。眼见得镇上的小吃铺子都要过完了,还不见李氏有驻足的迹象。
李兴蓉这下再也忍不住了,死命拉着李氏的手娇声道:“祖母,走了那么远的路,又逛了那么一通,英妹妹年纪小,恐怕早就饿了。”
李氏扬眉道:“是吗,光英娘饿了你不饿啊,那等下我就只点两碗面好了。”
“面,祖母是说面。咱们今日要吃面吗?”李兴蓉大喜过望,声音都发颤了。李氏微微一笑:“对,说起来你也两三年没吃过了吧。咱们祖孙三人今天就去解解馋。”
“好好,就去前头的‘吴大郎面馆’,他家的最地道。”李兴蓉乐滋滋地道。
“那是自然,不然祖母怎么带你们走这来了。”
“吴大郎面馆”生意极好,三个人进去报了数目臊子名称之后,还得等一通才能吃上。等着上面的间隙,李兴蓉忍不住小声给姚舜英介绍着“吴大郎面馆”的店主出身。
说是这吴大郎的爹本是本镇的举人老爷,吴大郎的娘是其正头娘子,但生吴大郎的时候不幸难产而亡。举人老爷续弦娶了县城里头主簿家的老姑娘之后就住到了城里,那后娘容不下吴大郎,吴举人为了内宅安宁,只好将吴大郎送回吴家堡。
吴大郎在族里的照看下长大,学得一手做面的手艺,然后在岳丈的资助下开了这家面馆。一来是他家的面确实筋道,臊子香分量足,二来是四野乡民同情他的不幸都来照顾生意。短短时间“吴大郎面馆”便成了吴家堡生意最红火的面馆,然后一直火到今天。
第十五章 两个亲家母
听完吴大郎的故事,面也端上来了。服务的竟然是老板娘,冲着李氏喊婶子。等她走后姚舜英小声问道:“祖母认识她?”
李氏点头道:“她娘家就在你们二姨祖母那村子,跟你二姨祖父还是本家亲戚。我和你们二姨祖母一道来过几次她就认得我了。”李氏说的二姨祖母是指自己的二姐。
李氏上头有两个姐姐,嫁得都不近。因为当初她家没儿子,附近的人家都怕娶了她家的闺女,将来少不了被岳家三天两头地喊着去做重工,故而附近几个村子稍微看得上眼的后生都不肯与她家结亲。
最后李氏大姐嫁到启汶南边和别的县交界唤作三个岙的地方去了。二姐则嫁在吴家堡上游三十里处唤作枫林渡的镇子。
姚舜英心道:二姨祖父姓莫,那这位老板娘应该也是姓莫了。姚舜英一边想一边打量着桌上的面碗。李氏点的是牛肉臊子,炖得稀烂的大块牛肉牛筋配合着芫荽辣椒,香气四溢,见人看了忍不住咽口水。
可能因为和李氏是老熟人,祖孙三人碗里的牛肉明显比邻座的人要多。李兴蓉第一个拿起筷子开动,她首先干掉了一块牛肉,然后挑起一大团面条塞进嘴巴。李氏拿起筷子却不吃,而是将自己碗里的牛肉夹到两个孙女碗里。
姚舜英说自己吃不了那么多要将牛肉夹回去,李氏坚决不让。李兴蓉也不肯吃祖母份上的,也要退回去,被阻止后也就算了。那边姚舜英和李氏还在推辞,那边李兴蓉已经消灭了半碗面条。
姚舜英知道她饭量远远大于自己,于是趁着自己没开吃,挑了一团面条到李兴蓉碗里。李兴蓉想推辞但面条实在诱人,加上肚子委实饿了,便不客气地接受了。李氏看了两个孙女一眼,无奈地笑了笑。
吃完面条,李氏说要去盐行称盐,家里的盐只够三四天了。结果在盐行遇上了李兴初的外祖母和表姐田青双,那一对祖孙也是来买盐的。
李氏和亲家母好久不见有话说,田青双个子较李兴蓉高一点点,比她大半个月。以前来姑姑家做过几回客,跟李兴蓉很合得来。两人好久不在一起了也很有话说,可大家总不好在人家铺子里说个不停。
吴家堡临近启水,五个人于是来到河边一棵大树下说话。虽然李氏说了自己祖孙三人刚吃过面,田家外祖母还是说自己头一回见姚舜英,总得给小妮子买点吃的。硬是给了田青双几文钱,让她带着李兴蓉和姚舜英去买吃的。
李氏拗不过,也给了孙女几文钱喊她去称半斤芝麻酥来大家吃。虽然田家外祖母连说不用,但大喜过望的李兴蓉一把抓过了李氏掌心的钱,然后三个姑娘拿着钱乐颠颠地去了。
两个老的就李兴元的成亲事宜,李兴本的择偶范围择偶意向交换了意见。两个小的叙说了各自的日常生活见闻,微红着脸小声分享了谁谁家有上门提亲的意向,顺便又拉着姚舜英叨咕两句。结果几个人一直说了差不多半个时辰才散伙。
回去取犁口的时候,李氏特地拐到了“袁家油饼铺”买了三个油饼,打算回去给李兴初李兴业和姚承恩。
取到了修好的犁口,李氏今日赶集的任务便彻底完成,祖孙三人准备打道回府,可刚一转身就被人叫住了。姚舜英一看,那拽住李氏的人是个肤色稍黄身材干瘦的婆子。
李兴蓉一看来人,嘴巴立马一歪,坏笑着凑在姚舜英耳朵边小声道:“是三婶的娘,我就知道她家会先绷不住的。你看,这不就来找咱祖母求情来了,咱们就等着看好戏吧。”
姚舜英无语:姐姐,你这语气中的幸灾乐祸也太明显了一点吧。
“亲家母赶集怎么不去家里,走了那么久这会子肯定渴了。走,去家里喝口水。”吴氏的娘大声嚷着,热情地一把拽住李氏。
李氏轻轻挣开对方,淡笑道:“咱们祖孙三人方才在面馆吃面的时候喝了水的,不渴,就不叨扰亲家母了。时辰也不早了,该回去了。”李氏既不让两个孙女喊人也也不提吴氏回娘家的事。吴氏的娘心知不妙。她早向李家庄来赶集的人打听过,知道姚承恩李氏回了趟长植带回了个侄孙女。
她看了看姚舜英,半真半假地惊问道:“祖孙三人,莫非这长得极好看的妮子是亲家公老家来的侄孙女。哎呀,这小模样可真是俊哪。”
话说到这份上再不让两个孙女喊人就太无礼了,李氏仿佛才记起一般,假装自责道:“这是你们菊妹妹的外祖母,英娘不认识也就罢了,怎么蓉娘也不知道喊人。”
这话虽说有点推卸责任的味道,但李兴蓉自己也心虚,于是赶紧喊了一声“吴家外祖母”了事,姚舜英也跟着喊了一声。
吴老娘不敢拉李氏就拉住姚舜英,非要三人去自己家不可。
李氏岂能让她如意,木着一张老脸说道:“家里人都下田去了,咱们还得回去做饭呢。左右亲家母也不是外人,我告诉你,老婆子出去了十几日,家中竟然连干柴都烧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