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她来自碧波深处-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阿妈看着孟英牵着妹妹的手,将她领到浴室里去刷牙洗脸,耐心地将明月的小辫子拆散了,用木梳细细梳理一遍,然后牵着她的手回房间歇下。
“阿英长大了。”阿爸站在阿妈身后,欣慰又怅然。
“可不是长大了么,过了年虚岁都九岁了。”阿妈伸手挽住他的手臂,“我记得我九岁的时候,已经跟阿妈到镇上去卖渔获,替她看着摊子,一边还要照顾弟弟妹妹。”
除开每年休渔期,其他时候,雷电霜雪,风雨无阻。
“这些年辛苦你了。”孟海摸一摸妻子脸颊,“嫁给我也没过几天好日子。”
阿妈依偎着他粗厚的手掌,“家里有婆婆照应,两个女儿又懂事,我哪里吃过什么苦。”
如今阿英又出息,进城读了体校,日子只会越来越好。
过完年,初七早晨,推开门,雾霭茫茫,整座村落仿佛都漂浮在雾海之中。孟海背着给女儿准备的土产,在妻母的殷殷叮嘱中,用平日里送鱼到镇上的电动三轮车载着女儿,送她去镇上的客车站,把她送回城里去。
孟英临走前,将攒了三个月的一百五十元钱交给阿妈。
“你自己留着用。”阿妈想把钱塞回孟英的手里,她却灵巧地闪身跳上三轮车,朝阿妈挥挥手。
“我放在身边也用不着,阿妈你留着给妹妹用罢。”孟英声音清朗,笑容明亮。
阿妈望着女儿在晨光中一点点去得远了的身影,抱紧明月,亲一亲她面孔,“明月想姐姐了么?阿妈现在已经开始想阿英了。”
“一起去!”明月拉一拉阿妈头发,手指着晨雾渐渐散去的方向,坚定异常,“一起去!”
“好,等我们明月长大了,和姐姐一起去城里。”阿妈笑着将女儿被晨雾打湿的额发捋到头顶去,“以后也和姐姐一样,在城里读书。”
“不!阿嬷阿爸阿妈明月一起去!”小小明月胖乎乎手指坚定地朝着阿爸姐姐身影消失的方向一点,“一起去!”
阿妈不过是随口应了她一句,并没有放在心上,可是明月却牢牢记在心里。
孟英回城里读书训练去了,隔一段时间会得寄一封信给家里。
孟英寄信回来,总是一家人最开心的时候。
阿嬷不识字,可是每回都要戴上老花眼镜,把信拿在手里看了又看,一边说:“阿英的字越写越好看了。”
阿爸阿妈闻言便齐齐笑。
明月爬在阿嬷膝上,也很认真地和阿嬷一起看姐姐写的信。
“明月,这个字念什么?”孟海有时候会教女儿认几个简单的字,并没有期望她真会记得。
“……天。”明月却记得一清二楚。
“哗,我们明月真聪明。”孟海摸一摸女儿头顶,继续又指着另一个字问,“那这个字呢?”
“月!”明月一边说,一边拍拍自己小胸。脯。
“咿?”阿妈也忍不住凑过来,伸手指一指信上,“那这个字念什么?”
“阿妈!”明月笑嘻嘻将小手搭在阿妈脸上。
阿爸阿妈对望一眼,阿爸一把将明月从阿嬷膝头抱起来,“明月真厉害,阿爸教你的字都记得。”
吃过晚饭,孟海拎了一瓶老酒去找孟校长。
两个男人弄两碟海苔花生,小咸鱼干,坐在院子里,喝酒聊天。
“孟英在体校适应得怎么样?”孟校长过年去了省城父母家,过完年回到村里,带来许多渔村孩子闻所未闻的糖果,有外头包着金纸,做成金币样子的巧克力,有细细长长卷在一起的泡泡糖,还有含在嘴里会噼啪作响的跳跳糖,教渔村孩子们好一阵惊奇。只是他因此没有遇见回来过年的孟英。
“挺好的。人也长高长壮了,气色非常好。”孟海为孟校长斟满酒杯,“这杯酒要谢谢孟校长,我们家阿英多亏有你,才能有现今的出息。”
孟校长端起酒杯,啜了一口,摆摆手,“那是孟英本来就有天分,阿英阿爸你太客气了。”
孟海摇摇头,“我们这种小渔村的孩子,大部分生在渔村长在渔村老在渔村,一辈子也没有机会见识外头的世界。如今阿英能进城读书,全靠孟校长你当时坚持让她上学。她要是不上学,怎么会被孙教练选中?说到底还是要感谢你。”
说完,他替孟校长续满酒杯,“我今天来,其实是有事想请教孟校长。”
“请教不敢当,有什么是尽管说。”
“是明月的事。”孟海将不经意教明月认字,她竟然都记得的事详细讲给孟校长听。
孟校长沉吟片刻,“阿海,我不能说明月是神童。但是我可以告诉你,明月的短期记忆力非常强,可是如果没有后续的进一步学习,你教她的东西,她渐渐就会忘记。”
孟海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却不知从何说起。
“我记得我有一套识字卡片,阿海你等等,我去找一找。”孟校长起身进屋去,过了一会儿拿着一盒识字卡片返回院子里,递给孟海。“当初教育局分我到孟家村来当老师,我带了很多教具来……”
可惜,村里很多家长都没有将孩子送到学校来,一些教具就闲置至今。
“回去可以每天教明月认几个字,不用多,三个字四个字就好。结合图片与文字,对她的记忆力很有帮助。也不必很认真地教,玩游戏一样,让她看着自己认识的字,在家里找相应的物品。”
孟海听了眼睛一亮。他们都是粗人,从小到大和海打交道,哪里有这些细腻心思?然而听孟校长一席话,直如醍醐灌顶,令他忽然领悟许多。
看见孟海脸上的表情,孟校长微笑,“碰到什么问题,尽管来找我。”
作者有话要说:说实话,慢热至此,我很意外。
男主角到底什么时候出场,无疑是个谜。
我尽量让小明月快点长大,不教她成长个一百两百章的。
6
6、第5章 赶集 。。。
戏水与识字,成为明月生活中最喜欢的两件事。
天气寒凉,阿嬷不许她下海玩的时候,她就会呆在家里,拿出阿爸给她的识字卡片,反反复复地看。
从识字卡片上,她认识许多从未在渔村看到过的东西。
阿爸阿妈每天回到家,吃过饭,会得抽时间出来,拿粉笔在青砖地上写几个字,让她按字将有相应图案的卡片找出来,如果都找对了,阿爸就用红色粉笔在门上画一颗五角星。
“集满十颗五角星,阿爸阿妈就带你到镇上去赶集。”阿爸拍胸。脯。
明月听了,笑嘻嘻拍手。
她不晓得赶集意味着什么,但阿爸阿妈要带她出门,足教她开心不已了。
果然等她集满十颗五角星,阿爸阿妈还有阿嬷,一清早带好水和清早蒸熟的饼子,由阿爸踩着三轮车,载着妻母女儿,往镇里骑去。
他们一家四口天蒙蒙亮时出门,等到了镇上,已经日上三竿。
孟海踩出一身汗来,将三轮车停在集市外头,坐在那里擦汗喝水。
阿嬷将明月紧紧抱在怀里,阿妈负责看管钱包,等阿爸缓过劲来,一家人慢慢朝集市里走。
镇上的集市逢十五、三十一开,除了镇上的菜农鱼贩,还有从县城来的商人,带来许多前所未闻的新奇事物,在市集两旁搭个摊位,支起凉棚,卖力吆喝。
明月看得目不暇接,每经过一个摊位都拧动身体,想凑得更近一些。
有卖甜果橘红糕的阿妈看明月胖咚咚的可爱,拿纸包了些甜果与橘红糕塞在她手里,阿嬷推拒不掉,“这怎么好意思?”
“给小妹仔吃着玩,觉得好吃等一下回头来光顾我好了。”
明月看看阿嬷,又看看摆摊的陌生阿妈,捧着手里的三角纸包,笑出两排小牙来,脆生生说,“谢谢阿婶。”
“哎哟真乖。”那阿妈欢喜得不得了,捏了明月的面孔一把。
明月缩缩脖颈呵呵笑,阿嬷拍拍她后背,继续逛市集。
孟海挽了妻子的手,默默跟在母亲和女儿身后,见她们喜欢什么,就悄悄买下来。
远处忽然有热闹嘈杂的人声传来,人群似受了诱惑,潮水一般向着那个方向涌了过去。
阿嬷不由自主地被人群带往声源方向,明月见人多,伸手揽紧阿嬷的脖颈,一双大眼朝着后头阿爸阿妈张望。
孟海牢牢抓着妻子的手,一手分开人群,向阿妈和女儿靠拢。
人群里有抱怨声传来,“挤什么挤?”
孟海侧头说声对不起,仍然在人海中跋涉,终于牵着妻子的手走到阿嬷和明月身边。
“阿妈,明月给我来抱罢。”孟海对个头不高,陷在人群中几乎便看不见的阿嬷说。
“好,明月给你抱。”阿嬷小心地将明月交到孟海手里。她抱了这一路,虽不觉得累,可是人一多起来,总担心会磕碰着孙女。
孟海接过女儿,轻松将明月举过头顶,然后让她骑坐在自己的肩颈上。
明月只初初略有些紧张,等坐定了,不由拍手咯咯笑。
明月这时候还不晓得什么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但坐在高处的开阔视野,无疑教她兴奋不已。
阿妈跟在阿爸身旁,多少有点紧张,阿嬷笑着拍一拍媳妇的后背,“我看明月开心得很,你不用担心。”
一家四口慢慢随着人潮来到集市中顶顶热闹的一个摊位前。
这个摊位占着集市中两个门脸,搭着半人高的彩台,台上置着两张长桌,每张桌子上都摆着三台稀奇的方形盒子,盒子顶上都有两条可以伸缩的细金属管子,而盒子里则有人在里唱歌跳舞。
明月看的目瞪口呆,不明白那么大的人怎么可以变成小小的,钻进盒子里去?
摊主捏着扩音喇叭,站在台上,声嘶力竭地朝着下头密密麻麻的人群吆喝:“这是电视机,和家里的无线电收音机不同,它不但可以听到声音,还可以看到图像!”
说着,伸手敲一敲电视机外壳,底下人群“轰”地一声,电视机里面载歌载舞的人却全然不受影响,继续欢歌乐舞,“看,它可以收看到十个频道!”
摊主一个电视机、一个电视机地转动上方的转钮,将六台电视机调到六个不同频道。“关心时事的,可以看新闻频道;喜欢运动的可以看体育频道;阿伯阿妈们可以看戏剧频道;还有小朋友们——”他指一指被阿爸扛在肩上的明月,“还有儿童频道!家里男女老少,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看的节目!”
下头人群再次发出赞叹的议论声。
“这次赶集,我从厂家带了五十台电视机来,现在都放在镇上的百货店里,想购买的乡亲要抓紧了,这五十台卖完,再进货,就要等到下次赶集的时候了!”摊主说罢,指一指台上六台电视机,“这六台在这里做样品,乡亲们可以看看清楚,有什么问题尽管现在问我。”
“这一台要多少钱?”有人大声问。
“不贵不贵,只要两百元!”摊主比了比两根手指头。
“两百元?!”人群如同热油遇水般炸开了锅,一片哗然。
这时刚刚摆脱女王当政四十年的积弱贫苦,整个国家才从百废待兴的困境中摆脱出来,渐渐看得到经济复苏的苗头,老百姓的生活还远远称不上富裕。在镇上收入最高的海产加工厂工作,一个月最高工资也不过一百元,刨去吃穿用度,每个月能省下二、三十块已经非常了不起。
一台两百元钱的电视机,要省吃俭用攒上大半年工资,才买得起。于绝大多数家庭而言,这实在不是一笔小数目。
难怪哗然一片。
孟海初时听了摊主介绍,不是不动心的。
渔村生活清苦,并无多少娱乐活动,听戏成为阿妈的最大爱好,而女儿明月,因为还没有到读书年纪,平时除了能和同村的孩子一起赶海抓蟹采贝,等他和妻子阿霞下了工回家教她认几个字,也鲜少有其他玩乐。
倘使家里有一台电视,无疑可以大大丰富阿妈和女儿的闲暇生活。只不过两百元的价格,也的确很难立刻做决定。
听到两百元的价格,阿妈轻轻扯一扯孟海衣角。
孟海回首,阿妈做一个“我们到人少的地方去”的手势。
孟海点点头,两只大手温柔而坚定地握住女儿的小腿,自拥挤的人群望偏僻无人的角落慢慢走去。
明月坐在阿爸肩颈上,正看儿童节目看得津津有味目不转睛,阿爸忽然转身,明月有点不高兴,伸手拍拍阿爸头顶,“还要看。”
孟海松开握着女儿小腿的一只手,绕到颈后去,抚摸明月后背,“明月乖,阿爸阿妈过去说几句话。”
明月的小腿有力地蹬了一下。
孟海笑起来,拍一把女儿不听话的小腿,然后继续稳稳地扛着她,走到人少的角落去。
走到僻静角落,孟海将明月从肩膀上放下来,阿嬷在一旁的青石路沿上坐下来,问明月:“渴不渴?”
明月张开两只手,“渴,要喝水。”
阿嬷将随身背着的扁圆水壶解下来,拧开盖子,交到明月手里,“慢点喝,别洒了。”
“嗯! ”明月大声应了,接过水壶,稳稳当当地捧在手里,对着壶嘴小口小口喝起来。
淡淡清甜的蜂蜜水喝下肚,看不成电视节目的不满仿佛都被冲淡了,明月将水壶递还给阿嬷,“阿嬷喝,阿爸阿妈喝。”
阿嬷老怀大慰,摸摸孙女头顶,“我们家明月真懂事。你喝,阿嬷不渴。”
明月不吱声,只执拗地举着水壶,一双大眼晶晶亮地望着阿嬷。
“好好好,阿嬷喝,阿嬷喝。”阿嬷实在抵不过这双清澈大眼期望的凝视,接过水壶微微咪了一小口。
明月这才露出大大笑容来。
孟海看着阿嬷与明月之间的互动,与妻子商量,“我想给家里添一台电视机。”
阿妈蓦然将视线从女儿身上,投到丈夫脸上。
那电视机的好处,摊主说得天花乱坠,她听了的确心动,到底平时她和孟海各自出工,阿海下海打渔,她到镇上渔市卖鱼,家里只有婆婆和女儿一老一小两个人。
阿嬷终究年纪大了,精神头不如年轻时候那么足,让她追在精力旺盛的明月身后,渐渐显出力不从心来,虽然阿嬷嘴上不说,然则她却看在眼里。
假使家里添置一台电视机,每天让明月安安静静地看一会儿,阿嬷也可以趁机休息一下。
只是两百块钱的价格,他们节衣缩食,也要攒半年才攒得下来,要她轻易拿出来,她一时下不了这个决心。
“我们再考虑考虑,好不好,阿海?”她轻声对孟海说,“这东西新鲜,市面上刚刚出来,恐怕多少价格有些贵……两百块呢,可以买多少挂肉啊!”
孟海也知道家里一下子拿出两百块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遂点点头,“好,我们再考虑考虑。”
一家人在角落里歇息片刻,就着蜂蜜水各吃了些饼子,孟海看看时间,招呼妻子母亲,抱起明月,“慢慢往回走罢。回程还要好几个小时呢。”
明月已经过了最初的新鲜劲头,被阿嬷抱在怀里,伏在阿嬷肩上,虽然仍四处张望,可是身体却不再拧来拧去,安静下来。
阿嬷知道孙女困了,伸手轻轻一下下拍抚明月的后背,边悄悄对孟海说:“到底是小孩子,撑不住,要睡觉了。”
“阿妈,让我来抱罢。”明月阿妈对阿嬷说。睡着了的孩子抱起来格外沉,她怕阿嬷吃不消。
“没事,你和阿海也好久没有一起出来赶集,别顾着我和明月,看看有没有喜欢的东西,叫阿海给你买。”阿嬷笑呵呵地道。
忽然明月在阿嬷肩头直起身来,指着远处,“姐姐!姐姐!”
一家人闻言,顺着她的手望去,看见一个老伯在路边支着个小报摊,几份报纸用黑色铁夹子夹在两根竹竿间扯起来的铁丝上,其中一长以醒目的红色标题印着天才少年获得全国青少年运动会跳水冠军,为闽州争光!
下面配着一张大大的黑白照片,照片中间是笑容灿烂,手捧鲜花的少年,他身后围着一群同他年龄相仿的小运动员,其中一个笑容清澈明朗的女孩子,赫然是他们家孟英。
孟海和妻子有些难以置信地对视一眼,没想到他们家阿英上了报纸!
阿嬷眼神不好,看不太清楚,然而儿子媳妇的反应她却悉数看在眼里,忙问:“阿英怎么了?”
孟海三步并做两步走到报摊前,付钱买了一份清江日报,回到家人身边。
“快读一读,看看都写了什么,提到我们家阿英没有?”阿妈拍拍孟海的手臂。
“这就读!这就读!”孟海翻开报纸,找到刊登获奖内容的版面,“……本市少体校选拔参加全国青少年运动会的十二岁选手林渊,在本届青运会上表现抢眼,获得男子一米跳板和五米跳台跳水的冠军……受到本市领导的热烈欢迎……将大力推动水上运动青少年运动员的培养……”
孟海将报纸合上,小心翼翼地折叠好,以免在头版照片上留下痕迹。“新闻里没有提到我们阿英,但是里面说要大力培养水上运动的运动员。”
“这孩子真有出息。”阿妈忍不住对着照片里的少年喃喃道。
“以后我们阿英也能有出息,上报纸头条。”孟海十分自信,转眼见明月目不转睛地望着报纸,笑着倾身过去香一香女儿面孔,“明月将来也有出息。”
明月双眼一霎不霎地看着阿爸将报纸折叠好,放进贴身的上衣口袋里,脑海里只有一个念头:她见过姐姐前面,捧着灿烂花束朗然而笑的大哥哥。
明月就这样伏在阿嬷肩上,坐着阿爸的三轮车,在颠颠簸簸的回程,渐渐睡去。
作者有话要说:我的明月是个由懵懂无知的渔村少女一路经历波折坎坷成长起来的,现在她还幸福懵懂呵~
7
7、第6章 中元节 。。。
回到家里,孟海将报纸上的黑白照片小心地裁下来,装进孟英周岁时拍的周岁照相框里,摆在女儿房间的小桌子上。
每当家中有客来,明月都会拉着客人的手,去看看姐姐孟英的照片。
偶尔孟校长过来,望一望明月,看看她识字的进度,见明月与有荣焉地将相框指给他看,不由得微笑起来:
“阿英真有出息,都上照片了。”孟校长自口袋里摸出一把松子糖来,摊开明月的小手,放在她的手心里,“明月也非常厉害,一整盒识字卡片都认得了。”
明月垂睫,手心里的松子糖一颗颗拇指大小,做成粽子形状,蜜色糖块中有一粒粒松子在里头,她只在过年的时候,去大伯伯家做客,吃过一颗。
明月抬眸,将小手伸向孟校长,阿嬷和阿妈都对她说,不能随便拿人家的东西。
“这是孟伯伯奖励你的,你只管收起来。可是一天只能吃一颗,不能多吃哦。”孟校长极喜欢明月,“下次孟伯伯给你带拼音学字卡来,如果你学的好,孟伯伯还有奖励!”
明月闻言,又转眸去看一旁的阿嬷,见阿嬷不反对,这才攥起小拳头,奶声奶气地说“谢谢”,然后转身跑开,将手里的松子糖,藏到一只空蜂蜜瓶里。
孟校长望着明月跑开的背影,对阿嬷说:“明月是个聪明孩子,就这样放任她在外头玩儿到七岁,这孩子的心就玩野了。”
阿嬷点点头。虽然照顾明月饮食起居不成问题,然而要让她手把手教明月识字,到底有些力不从心。偏偏孙女是喜欢读书认字的,
“等阿海阿霞晚上回来,您和他们商量看看,能不能早两年把明月送到我这里,让她提前入学?”
阿嬷颇觉意外,“可以这样吗?”
在阿嬷看来,能提前入学的,都是天才和神童,她从来没有往自己家孙女身上联想过。看看搬了小板凳到院子里,就着天光看识字卡的明月,心间微动。
“可以的。”孟校长努力向阿嬷解释,“教育要从小抓起,明月现在的短期记忆力很强,但是如果不系统的学习,过一段时间她就会慢慢忘记。”
“这样啊……”阿嬷沉吟。
“您要是不放心,可以带着明月先来学校听几节课。”孟校长微笑,村里好多上了年纪的老人家大字不识一个,虽然村里也组织过识字扫盲班,但是前来参加者寥寥,老人们觉得枯坐在教室里认字,还不如围在一起喝喝功夫茶,听听梨园戏来得逍…遥快活。
倘使能教老人带着孙辈走进教室,祖孙两代人一起学习,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阿嬷想想自己这么大年纪,还要和孙女一道坐在教室里学习文化,很有些踯躅,“让我想一想。”
“没关系,您慢慢考虑,我有时间再过来。”孟校长并不打算催阿嬷仓促间作出决定。
阿嬷送走孟校长,看看天色,便领了明月到海边去。
农历七月的闽州时有台风过境,旧时苛政猛于虎,即使狂风大作,为了生计,也有渔家冒险出海,为此溺海者不计其数。时间久了,渐渐便有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祭祀祖先,设香案,燃灯放秫秸舟,奠祭溺海而亡的先人的习俗。
这时离农历七月十五还有七天时间,村里的精壮劳力恰因伏季休渔,多半歇在家里,故而凑在一处,以细竹糸为骨,扎成船骨,外头糊上轻盈的油纸,再请村里德高望重的老耆,为大纸船绘上精美繁复的花纹,好在七月十五中元节当天,放到海里去。
而老弱妇孺,则围在一起,折锡箔,扎秫秸舟,一边说说笑笑,十分热闹。
阿嬷领着明月到村中心的沉水樟树下头,青石砌就的大花坛边已经围了一群婆姨阿妈,放了暑假又无处可去的大孩子带头,引着一群小孩子在学校操场上奔来跑去,嬉笑声传得老远。
见阿嬷牵了明月的手走过来,有人忙里偷闲问:“阿海阿妈,带明月一起来啊?”
“是啊是啊,阿海和阿霞呢?”
“明月,叫我,叫阿婶!”
一干婆姨阿妈七嘴八舌,有新婚的小媳妇喜欢明月,擦干净手,从宽袖兜里摸出新鲜龙眼来,塞到她手里。
“阿海两夫妻到镇上去接阿英了。”阿嬷笑呵呵,寻个空隙坐下来,叮嘱明月在一边玩,不要跑远,随后折起锡箔元宝来。
“说到阿英,怎么暑假都快过完了,她还没回来啊?”同村一起被选进市少体校的阿雄妈趁机问。
“阿英写信回来,说教练要给她强化训练,所以到中元节才放她十天假,过好中元节就得立刻回去。”阿嬷也十分想念孙女,只是训练要紧,只好眼巴巴等了又等,盼了又盼,这才盼到日子,赶紧让儿子媳妇一早骑车去镇上接人。
阿雄阿妈听了,睁大眼睛,“哟,这是给阿英开小灶啊!”
阿嬷摆摆手,“哪里呢,笨鸟先飞罢了。”
又笑着指一指不远处和村里男人一起在扎大船的阿雄,“哪像你们家阿雄,身量都长开了,一副小大人的样子,都可以撑起一边天来了。听阿英说,阿雄在体校里专业成绩优秀呢。”
阿雄阿妈掩嘴笑,顿时打开话匣子,“教练说了,按照阿雄的成绩,开年州游泳队选拔一定能入选。到时候得了名次,上报纸头条都是小的,说不定还能上电视呢。”
阿雄阿妈一直对孟英上了报纸而他们家孟雄没有上报纸一事耿耿于怀。
如今见阿嬷一副示弱服软的样子,十分得意。
阿嬷笑一笑,“是啊,阿雄有出息了。”
一群婆姨阿妈小媳妇们便纷纷恭喜阿雄阿妈。
“到时候可要请同村的人一起庆祝啊。”
“阿雄阿妈,恭喜恭喜啊。”
阿雄阿妈笑不可抑,“一定一定,谢谢谢谢。”
明月并不晓得阿雄阿妈同阿嬷暗暗较劲,在一旁吃了几颗龙眼,无聊了,就跑进学校操场里,和大小孩子疯成一片。
疯玩得累了,便回到阿嬷身边,伏在阿嬷膝头,没一会儿就睡着了。
等明月在自己床上醒来,天色已晚,夕阳的霞光透过院墙,洒落在窗前。
逆光中有一道批着浅浅光芒的剪影,侧身坐在小桌旁。
明月看仔细了,一下子从床上跳起来,赤脚扑过去,一把搂住,嘴里叠声叫:“姐姐姐姐!”
孟英笑得露出一口洁白牙齿,嘴角有小小酒窝若隐若现,“明月睡醒了?”
明月把脑袋在姐姐胸腹前钻了钻,“我想姐姐!”
“我也想明月。”孟英伸手,不费吹灰之力将妹妹抱起来,“让姐姐看看,你胖了没有?”
已经三岁的明月还带着婴儿肥,身上仿佛仍有奶香,头发乌黑浓密,额头饱满,一双深褐色大眼,清透明澈,嘴唇红润,许是刚刚睡醒的关系,小脸上还带着一点点惺忪睡意,十分可人。
孟英在妹妹脸颊左右各香一口,抱着她出了房间,往客堂走去。
“我不在家,你有没有听阿嬷的话,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孟英问妹妹。
“有!”明月举手,“听阿嬷的话,好好吃饭,好好睡觉。”
“真乖。”孟英揉一揉明月头顶。
跨过客堂的杉木门槛,孟英走进客堂,看到阿妈已经在摆碗布筷,轻轻将明月放到地上,抢前一步,“阿妈,我来帮你。”
阿妈看看比过年时候又长高一截的大女儿,摆摆手,“你放假在家就好好休息,不用你帮手。”
孟英笑眯眯地凑过去,“可是我想帮阿妈嘛。”
说着取过阿妈手里的筷子调羹,一一摆放好。
明月“嗵嗵嗵”跑过来,“我也帮阿妈!”
被阿妈半路一把捞进怀里,拿额头抵着额头,“我的妹仔哟,打碎了碗盘割伤了你可不得了。”
明月吱吱咯咯笑起来。
这时候阿嬷端着一个五瓣梅花盘走进来,后头跟着一手能端两个盘子的孟海。
阿妈忙放开明月迎上去,接过阿爸手里的两个盘子,放在饭桌上。
等汤端上桌,阿妈去盛了饭,一家人坐在八仙桌边上,待阿嬷喝了第一勺汤,就正式开饭。
孟英看着梅花盘里的卤笋卤牛肉酥炸龙头鮳,抬眸望向父母,她只在信里提过一次,体校伙食极好,每天都有二两牛肉,叫阿爸阿妈不用担心她的饮食。
不想回到家里,也在饭桌上看到牛肉。
靠海人家,一年也未必会吃上一回牛肉。这卤牛肉分明是专门给她买的。
“来,阿英明月多吃点。”阿妈给两个女儿各夹了两片卤牛肉放在碗里。
“谢谢阿妈。”孟英轻声说。
“傻女,快吃饭。”
明月看看阿妈,又看看微微红了眼圈的姐姐,把自己碗里的卤牛肉夹到孟英碗里,“阿妈,我的也给姐姐吃。”
一家人都笑起来,“还有很多,明月,你也吃。”
孟英望着眼前默默不语笑着的阿嬷,替她夹菜舀汤的阿妈,寡言少语却奔波劳碌的阿爸,还有可爱的妹妹,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学习,认真训练,有朝一日,像体校里的前辈一样,在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给家人争光。
作者有话要说:霸王,别~~~~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