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回永乐时代-第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纪大人,要谈胡僧,那应该听静之讲,人家可是刚自西番游猎而归。”汉王打断了纪纲的话。
“呵呵,纪大人龙精虎猛,看这身板,日御数女,放个连珠炮应该是小菜。哪里用地上那些个淫巧地东西。”王动猛捧纪纲,“倒叫侯爷笑话了。”
“哈哈哈,胡僧也有参欢喜佛地。”王宁倒是个趣人。
“暹罗男子好在男根内植珠。甚是怪异,行进间。如鸣配环;那孤尔邦有出犀牛角,用以助性最妙,满剌加亦有神根东葛阿里,也是好料……”王动说起这些可是一大堆,根本不用想不用编地。
席散后,王动准备了不少好东西让人送到这几位府上,大多是草药,驸马那边,王动倒是送了香料过去,他知道王宁此人擅长书画。点支香看书作画,是文人地一大乐事。
不料这几位居然都有回礼,汉王不用多说,回的都是些珠宝之类的,纪纲那居然送了三个美女过来,而驸马那边送了些字画。
明朝的军队没有完善的医护体系,加上古代的卫生条件,受伤能活过来不多,稍有伤残便是退伍回家,胜利之师还好说。败军回去每年领到多少抚恤就不一定了。邱福的大军出的时候,方中带着一个小医疗队被王动派着跟去了,小黄河一战方中收治了两三千人,这些人都得到了方中的一个承诺,回家之后,干不下去了,可以来京师找他。李远早早就得了王动的吩咐地,老兵王动全收。收回去成立镖局护卫商队。
吴朝干、王陈、刘三、赵民等人已经化整为零出去募兵去了,游侠、渔民、退伍老兵等。在河南、江西、湖广、广西等地,这些年时不时有这个教那个教的起义,为来为去都是为了有口饭吃,所以,可见当地的阶级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这会派人给他们指条活路,总比造反要好吧。
“今日来了个有趣的客人。备了礼,要看夫君的那把剑。”刘秀珠笑盈盈的对王动说。
“看我那剑?呵呵,何人?”知道王动那把剑的人不多,而且只是在长沙有过展示以外,后来接受刘秀珠的提议。王动收的好好地。
“盗山庄家。也不知他们从哪得了消息,说夫君有把利器。”刘秀珠是得意王动的剑惊动了号称天下第一铸剑的庄家。
“不就是一把剑嘛。”王动总这种不以为然的态度。
“盗山庄家多能工巧匠。夫君可使人前往结交。”刘秀珠建议。
“庄家江湖传闻不是不容易亲近吗?”王动也曾听刘秀珠讲过,“我是走不开,去尝州一趟太过显眼,真是要去的话,还要劳烦夫人。”
“没什么劳烦,带上那把剑,再借几条小木船就行了。”刘秀珠指的是王动从师小孟那拿回来玩的船的模型。在王动地提示下,小孟已经做出了很多小船模,但能不能真正制造出来,那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虽然不能肯定,但小孟与那庄家一定有点关系。”刘秀珠说的很肯定。
“呵呵,你这一说,我倒想起了件事,铁匠小丁,长沙那边也是再三关照要多多留意,也是有些来路不明的。”王动其实对这两个年轻人的印象是很不错的。
刘秀珠动身去盗山,还给了庄家一个惊喜,朦胧的消息得到了确证,是有两个弟子跟着王动下西洋了,怪不得失去了他们的音讯,早先只是怀疑,这下放心了,但又有点牵挂,毕竟那么远,不是想回就能回地。当然,刘秀珠是装作不知道,只是说有些奇巧的东西,送给庄家赏玩。
其实暗地里庄家还有很多事值得高兴,庄家有弟子进了潇湘学堂,这可是王动庞大的机构中的一个部分。更重要的是,庄家自得到王动是郑和地外甥女婿地消息之后,已经开始注意到了这个人,开始收集王动的资料了。
王动时不时地又开始往江心洲和龙江船厂跑了,不同的是,这次他过来的时候,更多的人知道他是谁,这些他倒不大在意,他更在意这里的产品。枪不用多说,两年来,更多的新品出来了,还有待于到实践中去检验。炮也越造越大,越打越远,开花弹也试制了出来。这会王动知道已经到了瓶颈,虽然称霸世界是没有问题的了,但要更进一步确实很难了。没有很好的钢铁,没有蒸汽器做动力,很多东西不能批量标准化生产,单单靠风力水力根本无法达到大规模工业生产的要求。
夷洲到琉球这一带的倭寇已经没了影子了,郑政的名字已经传到日本去了。随着商队的到夷洲的还有船,又有六条船送了过来,郑政按着与王动的规划,把原来的水师步卒,全都改为炮手。好在福建夷洲一带不缺少船夫,船一到,人马上就武装了上去,只是武器有点跟不上了。
不过现在,郑政在夷洲过的很辛苦,他早期在南洋的时候,只是听说过神风之类的东西,这会他到了夷洲算是真的见识到什么是神风了。
港湾里的船被吹的飞起重重的砸碎在岸上,早期建的作坊大多是木结构,这会全垮了,好在几个重要的作坊已经改成砖石水泥的了,不然仅有的一点工业基础全完了。在这时他才明白,为什么王动一直让陈贵管峻花大价钱用水泥来修房子、为什么王动总是说要包铁甲或是造铁船。惊涛裂岸,海边的岩石仿佛都要被拍碎了去。
台风造成的破坏太大了,早期夷洲只有土著,他们的木屋倒了重建也是很快,但现在的各大作坊被破坏后,要重建或是修补却是没那么容易。而且台风造成的最大影响就是夷洲与福建和南洋的航路断了,很多原材料运不过来。
还有一个让郑政没想到的是,台风给他的水兵们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特别是那些番兵,没办法,只能开始进行政治思想工作,让妈祖娘娘占领他们的头脑,于是,夷洲各地开始兴建妈祖娘娘庙。
郑政在等,等这次台风一过,他们的船队会到朝鲜海域去看看,琉球国那边的盐场已经开始建了,朝鲜那的通路越来越重要了。
………【第六节 长沙热闹】………
纪纲胆子很大,他也很有钱。
他胆子大到伪诏搞盐,然后私卖;他胆子大到永乐在徐皇后去世后选美的时候,他先把美女留在自己府上,余下的送到宫里。送到王动府上的美女,让张萍等人很反感,但一了解到真实身份后,又暗自吃惊,纪纲胆子也太大了吧,皇上的彩头你都敢吃,但纪纲现在的身份,你又能拿他怎么样。想想那些美女也是苦命的人,也就算了,被供了起来,王动可不敢上她们,纪纲可是死在永乐手上的,估计也就几年后的事情,万一东窗事,受了牵连,那可是承受不起的。
黄俨得了王动的进贡之后,也暗暗向赵王通报了王动的好。王动想,反正这会有钱有物,用来搞pR是最好,所以也是广施甘露。
楚王这天专门做了礼单送到了宫里,说是民间商号,应明龙商行之邀请下西洋做生意,赚了钱,不敢忘了皇上的洪恩,除了交足市易税以外,特别向皇上进献薄仪。
这倒是个新鲜事,从来都是皇上赏赐东西给小民,还没有民间商号如此主动大手笔的关心皇上和后妃,而且里面居然很多都是西洋番国汉人进献之物,这个意义就不同凡响了。
永乐这也不知怎么处理这个事好,召来了解缙、杨士荣等人来说这事,解缙当然是说好,这是大大的好事,前朝都不曾有过。问题是楚王还提了个要求,就是商号希望皇上能给点什么名分之类的东西,至于什么样的名份,这就是大家要商议的了。
王动本来的意思是,皇上赐几个字也是好事,结果当然是不可能的,大臣能得皇上御笔写几个字都很难。那就给个封号吧,议下来,也是不行。弄到最后,永乐想想。必竟人家也是一份忠心,于是让宗人府或是内府去处理。
这下如了王动的意了,这才是他真正的目地,他要的就是宗人府内府实管这事,这种小事,永乐不会有兴趣。内阁大臣也觉得是上不了台面的。但这么大宗的钱进出,宗人府和内府可是看地紧紧的。王动要的是,明龙商行能统管进出口所有的事项。果然没多久,宗人府和内府出了文书出来,可以让天下的商号加入到明龙商行的船队里,一起做贸易。
这个文书一出来,王动就把别地商家的嘴堵上了,这下不能眼光盯着他一人看了。不过,他这会兼营明龙商行。汉王、赵王、楚王、谷王等,包括很多朝中权臣都入股到他那做生意,天底下又哪几个商行敢和他争,这下明正言顺了。
长沙,貌似群龙无,三湘商行、潇湘记的大佬们已经移师京城了,但事实上,这里一直是王动所有事业的中枢。王动的决策层在京城,但执行层80都在长沙。
潇湘记小徐掌柜在打理,望江楼乔掌柜在打理。季康成和老徐掌柜在打理潇湘学堂,郑春负责潇湘书局,肖炉头在管那的泥灰场。
最红火的是潇湘学堂,长沙白鹿书院是老大,另两个文昌阁和天星阁,学堂也不与他们争,他们走的都是高端路线,而潇湘学堂成了名符其实的职业技术学院。有自家地产业打底。他们出来的学生不愁没地方工作,长沙知府大人也是大笔一挥,潇湘学堂必需开朝庭要求的几个公共科目,学生在长沙府内流动放宽。这是对户籍制度一个灵活应制,当然刘知府也是在向湖广行省做了请示之后。又报呈户部和工部之后。行了许可才这么干的。如今王动朝庭里有人,什么事都好办。
学堂的红火带来了另一个问题。早先王动在城南是圈了很大一片地的,但现在现已经不够用了,因为学堂里的专业已经越开越多了。仅木匠已经分了家具、造船、造车三科;铁匠也分了选矿、冶炼、制造三科;砖挖匠也分了建筑、材料两科,等等等等。
两年时间,长沙已经形成了与南京相对应的另一个技师中心,不同的是,京城靠的是朝庭强制命令形成地手工业中心,而长沙则是自然形成的,当然这在过程中长沙官府和王动的商号起了很大的作用。
另一个王动郑和都没有算到的是,下西洋虽然极大的带动了明朝工业和手工业的展,但同时又是一次极大的破坏。越来越多地匠师强制的向京城靠拢,打击了地方行业的展,而且从海外带回来的产品,又极大的冲击了南京地同行们。比如,古里国过来布,同是棉布,古里国过来地因为有些异国的风情,且用途更专,织法独特,一下子对京城布行打击很大。达官贵人们都是送布过来做衣,大大减少了在京城各大布行布庄买布地生意量,大宗的内府采购更是减了又减。满剌加运回的锡矿直接导致了京城50的铜匠破产,他们主要是打制铜器和锡器,自己又是小老板又是技师,破产的铜匠纷纷加入资本雄厚的大作坊,给整个产业开始结构调整。
王动没有算到这个,这会他就在京城,敏锐的现到了这点。于是,越来越的资本被投了出去,暗中支持这些产业的结构调整,慢慢,王动把他的触角伸到了各行各业。
破产和失业的技师,又被王动收集了起来,慢慢的往福建送,往夷洲送,往龙城送。
长沙在这两年时间突然跃升为中部重城,长沙的码头也升级,桔子洲的地已经被三湘商行暗托乡绅全部买下了,整个桔子洲北边成了大货仓,南边成了繁荣的村镇,桔子洲的环岛水泥大堤成了长沙府的一个标志性建筑。
大堤宽十丈,遍插旌旗,不用多说,旌旗上写的“潇湘记、望江楼”之类,不过更有大旗帜上书“大明长沙府”,明显旗和字都要大上一两号,突出朝庭,一定要突出朝庭。
长沙府的变化。给很多人都来了不同的命运,或是说不同命运的可能性,排第一的便是长沙知府刘煮安,一定是要升了。当然还是有种可能是迁至江南一带去,不过谁也想不到刘煮安真正地意图是什么,他准备告老还乡了。
谁让他有一个那么能干的女婿,因为共有一个女婿,刘煮安与张晋湘走的更近了,张晋湘在王动下西洋的时候。带着一家人在长沙住了一年。这一年时间里,刘煮安通过与张晋湘地接触思想也生了很大的转变。
作为朝庭的官员列三朝,他知道朱姓人氏的手段,与张晋湘的交往,更是知道了很多民间商家在官府及朝庭重压下生存的内幕,更是有点心灰意懒。另一个变数就是谷王,张晋湘和王动地暗示,绝对是让长沙知府大人吃惊的,虽然他隐约有点感觉。让他吃惊的是,作为民间商人的这两位居然能也感觉到谷王的异动。
长沙府芸芸众生中,谷王是笑的最甜的一个,虽然这会他人身在京城,他现在觉得王动真是个人才呀,当初自己从开始弃用,到最后折节相交收用王动,真是非常明智的。王动更是暗示王爷要多往京城跑,多么贴心的一个人呀!
这次到京城,明显感觉到朱棣对他地放心。当然了,你只要贪财贪色,又听皇上的话,朱棣当然放心了。王动能干,帮谷王赚到了不少钱,更重要的是,他现在有煤有铁,谷王已经开始扩卫了。谷王这会心里在笑楚王。虽然楚王比谷王要光鲜,但真得了实惠的是谁,那就要另说了。
长沙这会绝对是个充满活力的城市,可以与后世的深圳相比了,湖广行省及周边的人都往那里涌。商人就不用说了。学子也挤了过去,又有很多三大书院的贫困子弟流入潇湘学堂。这终于引起了所谓的大儒们的不安,经世济用地学问不是那些工匠们的末技,很多有才华人读书人转投匠户,让他们大为不安。这次的不安和躁动,与王动出第一批书时引起的争论有的一比,不同的是,那会王动还是近在眼前的小商人,而这会王动已经混到朝庭重臣***里了。
岳麓书院山长或是叫院长的得意弟子杨伟在1408年参加了会试,虽然上榜了,但他选择了留在潇湘学堂,因为学堂这一年地展全都由他的规划,他离不开学堂,学堂也离不开他。在他的建议之下,季康成听了多方意见,学堂开医科,开医科堵住了很多人的嘴。太多的洪学硕儒也是身兼杏林高手地,太多地宗师们对旁人不在意,但对世代相传的老中医还是有一份敬意地。荣和堂的少东家早早就是学堂的讲席了,这次则是由荣和堂牵头,广邀天下良医到长沙潇湘学堂讲学。虽然没有几个医师响应,但荣家却以身作则开始在学堂开课了。
七月三湘商行在京城开会的时候,同意每年支付荣家一百两银子,由三湘商行和荣家一起出资在各地开药店,名为“济民医馆”,荣家的子弟将优先在荣和堂做事。荣家负责派出三人在学堂开业授课,所以家里的药方秘方将无偿被三湘商行收购。
开医科的影响太大了,这下医生能批量生产了,祖传的东西,就这样交出来了。潇湘学堂到底想干什么,从厨师开始,然后是木匠、砖瓦匠、铁匠、铜匠、裁缝、金匠、帐房,这些都算了,毕竟不入读书人眼的行业,但医师就不一样了,大家治国,小医人,这可是相通的。越来越多的行业这会是怕了潇湘学堂了,只要哪个行业他们开科,就意味着一下子会多出好多竞争。在明朝,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可是至理名言,现在潇湘学堂可是玩的绝户计。
长沙,漕帮的重地,这会长沙漕帮的帮众也忙碌了起来,因为前些天,从京城传过来一个消息,这个消息使得他们开始组织人手北上。
兵部和内府的兵器工厂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开始生产各种各样的制式武器,户部和兵部开始四处收集粮草,分摊到各行省,各州府,这可是单大生意。而在这个时间,户部尚书夏言吉、兵部尚书刘俊和右副都御史刘观联名上奏,关于利用民间商号采办漕转军粮一事。
关于运军粮朱棣也算是个懂行的,一石米从征集地运到前线,如从吴淞运到大同,估计只余七成,另有三成在路上耗掉了,运输的粮兵要吃,路上也有损耗,如果从两广货,那能有三成到大同府就算不错了。所以一般的在征集军粮时,计划部队实用一石,但征收的时候要加两成到三成。
民间漕转,定时定量,只需要派少量专人押货即可,也省了粮兵的建制,省粮省钱。这个奏折永乐帝龙颜大悦,庭上争议的焦点是,民间商号有没有这个本事定时定量的送到前线,军事可是事关国之命运的大事,可不能有一点差池。兵部给出的商号是漕转物运商行,此商号负责押运兵器已经有一年半了,兵部早就开始偷偷试点了。当然这要拜王动所赐,王动早就说服了兵部亚介和国显两位与桃江工坊打交道的大人,而且漕帮帮着兵部运兵器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只是以前船不够时征用漕帮的船,而郑和下西洋、安南战事,各大船厂的产出都被这两宗大事给调走了,兵部只能更多的借用漕帮的运力,正好漕转物运商行在王动的力主之下,开始运作,一下子大大的帮了兵部的忙。
所以三个部门提出的奏折不只是建议,还包括了条条的实施细则,这可是王动、漕帮上下和几个部的能吏几天的工作成果。
庭议之后,永乐拍板,明年春军粮采集和运输的任务一半交由商号去办,这不用多说了,明龙商行、三湘商行具体承办。除了在中国组织货源和运输以外,他们还将简单直接从南洋采购粮食运到天津,然后交由漕转物运的小船走水路往北上,或是马队走旱路送到指定地点。唯一的问题是,天津这会还只是个渔村,要建港口码头,北方的水路还不是很熟悉,马队的运输车还要重新设计。不过这些都不是大问题,他们还有四个月的时间来实施。
………【第七节 初到日本】………
郑政带着他的船队到琉球的时候,并没有去示威,这个国家太小了,王动不感兴趣,郑政也不感兴趣,国家虽然不大,利用价值却不低。
琉球岛上共有三个国家,北山、中山和南山,每年受台风影响很大,以至于影响到一年一次的朝贡贸易,对于琉球这种小国来说,明朝是他第一贸易伙伴国,对明朝的出口占了他们朝庭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所以,无论天气多么恶劣,与明朝的贸易关系不能断。洪武皇帝的时候,考虑到这个国家早早的就进表称臣所以对他们都很照顾,还迁三十六姓造般的工匠到琉球,帮他们制造大船,方便与明朝的贸易,所以,琉球的船造的倒是比日本国的好。
中国人到了琉球更使得这个岛汉化程度得到了提高,虽然平时说话不一样,但官方文字是汉语,文献,典籍全用的是汉文。
每年三个国家都会不由自主的把王子公主之类的送到明朝去留学,永乐帝这会也是全额奖学金,负责他们在中国的所有开支。
琉球国每年出口的特产主要是硫磺,没办法,火山岛吧,另外还有些马、漆器之类的东西,珊瑚珍珠也是有。马其实很少,一个国家也就进贡献个不到二十匹马过来。
郑政船靠在中山国,只是上去转了一圈,陈贵在琉球已经很吃的开了,因为他有钱,他比琉球的三个国王还有钱,至少琉球人是这么认为的。
三个国家,建了三个盐场,不偏不依,三个盐场都不是很大,但够了,多多少少有些产出就行了。可以堵上明朝官府的嘴就行,而且三个盐场都是与王室合营。有这三个盐场做掩护,夷洲的盐场开始膨胀,花莲那边的盐场已经显的小了,另一处已经列入考察范围之中,若不是近期的台风。可能已经开始要动工建盐场了。
“志法,要不要去日本?”陈贵问。
“是想去看看。”
“只是看看?”
“只能是看看吧,这一路上,看到这星锚旗,倭人就躲,难不成还有人敢来打抢。”
“来了不是更好,这不就有由头了。”
“哈哈哈哈!”
“中山国不是有使臣要去日本?”
“我也听说了,也没什么事,每年都有些往来。倭寇不只是往明国去,也往朝鲜去,也到琉球这边来,若不是你们这段时间打的狠了,中山国还不敢去日本呢。真要去,可能要搭你地船了噢。”
“八幡大菩萨到底是哪路神仙?”郑政对倭船上的旗帜一直很纳闷。
“听人讲是个天皇,呵呵,小小倭国,居然有天皇。那八幡大菩萨即应神天皇,是日本的武神、战神,关二爷那种了!”陈贵这个解释容易懂。
“还有叫海贼大将军的,呵呵,海贼就是海贼,还要封个大将军。”郑政说的自己都笑个不停。他已经抓了好几个大将军在夷洲做苦力了。
按着王动的老传统,抓到地这种战俘,对方要钱来赎回,要不然就是做五年苦力。倭寇在日本国内很多也就只老婆孩子,或是光杆一个。最后十之是被留下当苦力,不是在盐场堆盐,就是在砖场搬砖。
“日本国的大内氏,候大人知道吗?”王动问候显。
“足利氏就有听过。”候显回。
“呵呵,侯大人呀,足利氏可是日本国王的王姓呀,我也有听过。”王动气不打一处来。
“哈哈哈哈,你也知道呀。你知道还问我!”侯显哈哈大笑,“你舅父都不知吗?”
“若是知道,哪会相烦侯大人您呀。”王动没好气,“侯大人不是掌着外事嘛。”
“别,可不能这么说。什么叫烦呀。常来常往嘛!”侯显笑了,“你上了岸就不理我们这些黄门官了。王大人那的鱼可是死的差不多了。”
说起王景弘,此人也真是太可爱了。本来那些红龙青龙自己养着玩也就算了,好死不死的还要献给皇上,结果这下息了,永乐其实是应个景,夸了几句,龙鱼的名字还就传开了。一旦和龙靠上边了,那鱼也就只能皇家去养了。
于是,第一批龙鱼全被皇宫收走了,第二批散入到王爷家里,王动是大大的赚了一笔,但这也带来了一个问题,这鱼再也不能吃了,只能看,不能吃了。
王景弘成了龙鱼专家,郁闷,他实在是个半调子,好在永乐也不是真的好这些玩意,所以他压力不大。可惜地是,皇孙,那个极可能被封为皇太孙的人,是个有爱心的,时常拉着王大人问这问那,弄的王景又弘不得不躲到龙江船场避难。
郑政差人送了信过来,提到了灭倭一事,提到了倭寇背后有日本国内的世家在支持,其中最大的势力是大内氏,所以王动也就关心了一下子,哪知道,整个大明朝,还真就没一个人知道这个大内氏是怎么回事,这让王动觉得很奇怪。
今日侯显是打着到王动府上看望苏门达剌女王的名义过来的,走了过场之后,把一大堆随从交给了王动家的廖管家和护卫,自己便和王动坐到池塘边喝起小酒来了。
王动家地池塘边种着从山上移来的好些个大树,树下建了个棚子,下午太阳最毒的时候,坐在那亭子下面都是凉内习习,呵呵,因为边上摆了大盆的冰,还有,水车离不远,没风的时候,有个动力扇子往这鼓风。
“静之,你家的冰是怎么弄出来的?”侯显到底是个对吃有兴趣的人,“宫里头储的冰,也赶不上潇湘记用的多,京城里地冰,三分之一都是从你这宅子里拉出去的,我也没看你这有个冰窖呀。”
“侯大人要抢我的饭碗是吧!”王动递了块冰镇地西瓜给侯显。
“哈,我要真抢你的饭碗,早就往尚膳监调了。然后再把你弄进宫去。”侯显很毒。
“侯大人要把哪位弄进宫去呀?”张萍过来了,后面还跟着几个丫头,拎的提的捧的,林林种种,又是不少水果和吃食。
“萍夫人,不要这么客气嘛。也就这么几个人,不要弄这么多吃地。”嘴虽然这么讲,眼睛可是把所有地东西都咬上了一口。
“静之找人试的葡萄酒,早早就放了话了,别人可以不试,侯大人一定要尝下。”张萍倒真有点正妻的样子了。
因为张萍是郑和的外甥女,所以郑和地几个同事,基本对张萍还是另眼相看地,加上侯显跟着王动蹭吃蹭喝也不是一天两天的。所以倒不见外。
“呵呵,这下息了,老侯地贪吃好喝的名声怕是真地传了出去了。”
郑政带着陈贵和中山国的使臣一起去了日本,到于日本国是什么样子,他们两都没概念,陈贵跑过一趟,但也是瞎子摸象。中山国的使臣开始讲国际政治和国际地理课,岛国,五畿七道。南北两国,足利义满,足利义持说了一大通。从琉球到日本好风也就三日时间,这个使臣足足说了三日。
1408年初夏足利义持的父亲义满病逝,当了14年“傀儡将军”的义持继任足利氏家督,终于可以伸伸脚了,由室町邸搬入北山邸,开始真正主宰幕府政治。
他上任之后,先是听取幕府长老斯波义将的意见,辞退朝廷追封义满太上法皇的尊号。这招太牛了。上位后先整的是自己的老爸呀。然后又恢复当年因触怒义满而被罢免地相国寺住持大周周的职位,关于寺庙,以后我们还会花些笔墨来写,反正,这会日本的寺庙与政治,与经济,与日本国的国计民生紧密相关。重用武家,把幕府政治由义满的公家化政治转变为武家中心政治。是最严重的一项,就是中止了父亲义满再开的与明国交和对明贸易。
中止了与时朝的贸易之后,与琉球的关系开始微妙了起来。琉球一直是抱明朝的大腿地,日本又不把琉球三国放在眼里,琉球与明朝的贸易可是一年一贡。也就是说。或能通过琉球玩中转贸易,毕竟日本的武家和宫家都已经用习惯了明朝的奢侈品了。
义持也有他自己的问题。巩固地位,一步步推掉支持父亲顽固势力,扶持新的武士阶层。对外,他目前没有这个实力去用兵。
琉球使臣的到来,主要也递个国书之类的,这会幕府都不在室町了,而且他上位时曾经诏会过琉球,这会中山国地使臣过来算是回应。
足利义持将军得到的消息中,排第一的不是中山国的使臣,而是中山国的使臣坐地是龙城地护卫船。龙城在哪,他才搞清楚,可是在十万八千里之外呀!龙城的护卫船据说是明朝船地式样,但船上的火器,与天神相通,十分恐怖。
郑政的船一直驶进了濑户内海,这下日本人开了眼了,几年前一支更庞大的船队在郑和的率领之下,也驶进了内海,几十年前,蒙古人的舰队曾经把内海填到满满。而这次来的船不是明朝的,来自一个没听说过的龙城,而且这只是龙城商队的护卫船。
郑政开始没有下船,陈贵倒是下去走了走,随着中山的使臣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