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回永乐时代-第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之为青螺山或北山。后来东晋元帝司马睿初渡长江到此,见山岭绵延,远接石头,真江上之要塞,象长城边上的卢龙寨,故赐名卢龙山,这个名字沿用了1000多年。直到朱元障在卢龙山上指挥伏兵8万,打败了陈友谅40万军队,为大明王朝建都南京奠定了基础。他称帝后,为纪念这次决定性胜利,又一次驾临卢龙山,下诏在山顶建造一座阅江楼,并亲自撰写了《阅江楼记》,其中有“一山突兀,凌烟霞而侵汉表,远观近视,实体狻猊之状,故赐名日狮子山”
王动很吃惊的现,此时的狮子山比后世的要大,有几座小山,后世只是一个小山包,且上面的阅江楼也是近年才修建的,不过他没上去过,只是远眺,现在王动出了自家宅院不用走多远就能看到那阅江楼,楼不似后世那么高大,只两层。下关码头离狮子山并不远,也就是说,离王动家很近。
王动一路过来没坐轿骑马而行,中上倒是看到了一个道观,没看到静海寺,他知道静海寺据传永乐修的,但也可能更久远。静海寺因为《南京条约》使得只要读过小学的人都知道有这么个庙。王动问了问张科,结果张科不知。
自打从廖掌柜变成廖管家之后,他这个角色一直扮演的不错。王动对他在婚庆时的表现就十分满意,到了南京之后,看到这个府宅,更满意了,王动俨然有种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问了廖管家才知,廖管家基本没怎么动,只是添了些家具,买了些下人,还有就是重新刷了漆。
这边一停下来,安置好,已经是入夜了,晚饭开了个大食堂,王动和杨刚等一起吃的。吃完后,一起去了王动的书房,廖管家给王动准备了三个书房,一个在王动独院,一个在外面大院,还一个是书房兼密室,安排在刘秀珠的小院里,这个密室原来就有的。饭后三人是在大院书房,这个书房很大,有点会议室的感觉。
“材栋不在,明日你我一起去大公子府上,他前些天列了个单子,让解大人出面请人吃饭,到时你我一起去,这个饭局估计是在三日之后,借着解大人的面子,在这多结交些官人。”
“呵呵,跟着去就行了,静之在,我听就行了。”杨刚笑了,他去也就是打个下手,记人,记名字,记官衔,备着以后送礼用。
“龙山的泥灰场进展如何,几时一起过去看看。”王动问杨刚。
“应该差不多了吧,肖勇此人可堪一用。”杨刚回王动。
“龙山往南,有地名句容,此处有茅山,山上的道观,声望很大,泥灰场要开山取后,日久会有非议,这等事,又以这些神佛最为难缠,凡事要谨慎。”王动说这话,让杨刚非常的吃惊,这就叫少年老成,杨刚还从没想过这事,没想到王动想的这么远,看的这么远。
“静之深谋远虑。”杨刚这话是心里话。
“呵呵,这么说见外了,行大事,一定要方方面面都要算计。肖勇只是做事,他不懂,我们就要教他,我等也不去想,不去筹谋,那就不对了。”王动停了下,“你说龙山那个姜姓的已经同意与泥灰场合作?”
“族长怎会不同意,地是姜姓族产,买地的钱,按着地契的一成送了他,姜姓子弟还可过来打短工,老儿天天在家数银子呢。”
“子成,你年过三十了吧,这回到南京,在京城里找一个吧。”王动把话题一转,这下让杨刚弄的个脸通红,根本没想到王动会说这个。
王动看着杨刚的样子,哈哈大笑,“我可是让廖管家给你安排了个小院,你不成家,一人占个院子那怎么行。”
看着杨刚的窘样,王动接着说,“这宅子里院子多房子多,廖管家这可是分了四人房,两人房,和单人房的,你和材栋可是小院噢。”……
长沙府王宅里的人留下几个看园子,其他的人都过来了,这边新请的下人今日是第一次看到府里的老爷太太,看着廖管家的样子,以为过来的是大户人家,有老有小,三五代都会有,谁知道,廖管家居然是这府里年纪最大的一个。让这些下人们开心的是,今日老爷晚上点了个兵将,然后就是太太打赏,两位夫人,也不知那个是大那个是小,反正,唱到名字,个个上去领钱。一捏红包包,下人足足有一钱银子,使唤的两钱,请的帐房先生给了一两。夫人还了话,前些日子过来帮过忙的村里人,明日让管家买只鸡或是割刀肉送去。
帐房先生是这边上村子里老先生,廖管家在买下人的时候,就先是从周边地方开始卖,最后才去了人肉市场。村子里姑娘就是这老先生介绍的,都是军户,儿子死了,只有老父母和几个女儿在家,老的老,小的小,揭不开锅。
………【第三章 金陵烟雨 第七节 京城南京】………
狮子山下的几个小农庄又迎来了方圆几十里的一个大户人家,当年那个侍郎因为贪的点,又有人指点,这风水不错,所以才在这置了个大院子,结果事实证明,院子真的是大,但风水却并不大好。这院子空了些年头,若不是王动不介意风光,怕是还要继续空下去。
周围的庄户人家,对这位侍郎几乎没有任何印象,只知是朝庭里的官,别的都不大清楚,其实这位侍郎在皇城附近还有屋子,那是方便他上班的,而远在狮子山下的庄园则是他享受生活的地方。
离王动宅子最近的一个村字叫李家村,不过村子里李姓人家已经不多了,一个大户口人家到来,往往意味着更多的就业机会,大户人家可能会收购你的地,会让你有点现钱,同时还会把地放给你租种,你又有工作,当然,你可能要承担年年上涨的地租的风险。不过王动在这只是买屋,却没有买地,还有王动只是买了些人,下人,这让李家村的人有点奇怪,本村就有两个十二岁的小女孩被买了进去。
就在这大户人家入住的第二日,村里在王动府上做帐房的李老实领着一帮家丁过来派米派肉,说是东家答谢前些日子大家帮着打扫院子。其实那会也是农闲,当时也是廖管家要回长沙了,把一些事就交待给了这个帐房先生,人还没买齐,只是够用,相对这个大庄园,这点人手,又以丫头为主,肯定不能做什么粗重的事,所以李老实也就喊村里人来帮忙。
王动的这一举动,倒收买了人心,大家觉得这个新来的老爷人善……
明代南京城内的布局先要从大名鼎鼎的城墙开始说起,南京明城墙,以其占地区域广、坚固、雄伟而著称于世。后人对此不仅有“高、坚甲于海内”之感慨,就连十六世纪中叶先后3次抵达南京的意大利人、传教士利玛窦也称:“这座城市过世上所有其他的城市”。南京明城墙之所以能有如此的规模和气势,得益于中国数千年城垣建造展史的深厚基础,是中国冷兵器展到巅峰状态下开始向火兵器转型时期的必然产物,更是明太祖朱元璋奴役百万民众的有力见证。后世的王动,最喜欢干的事,就是在南京城墙下面散步,阴天最爽,或是春秋两季傍晚的时候。在城墙上放风筝的感觉也是不错,当然了,前提是和一个mm或是带着小孩子去玩。
南京,地处雨水丰沛的江南,丘岗连绵,河湾如织,湖泊池塘星罗棋布。城墙择址的地段或山石嶙峋;或低洼松软;或平坦如砥。为防止高大的城墙下陷、开裂、倾倒,建造者根据工程的要求,采取了不同的科学处理方式。有的顺山势而建,城垣与山体岩石连结成整体;有的深挖基础至原生土,上铺巨石为基;挖不到原生土的低洼地段,还打下10余米长的木桩,上面铺设圆木井字形木排,借以达到转驾城墙压力的作用。用于南京城墙最大的条石,每块重达千余斤,城砖每块一般重20余斤,层层叠叠垒砌成高达12~24米、底宽8~27米、顶宽3~18米的墙体,其重量可想而知。如此沉重的负荷,城墙能够屹立迄今,与牢固的基础密不可分。在聚宝门那一段,更有埋了沈万山聚宝盆传说。据说当年修城墙修到这段的时候,白天筑好晚上就垮,最后刘伯温算到要借沈万山家的聚宝盆埋入才可,于是令富商沈万三献宝,把聚宝盆植入其下,果然城墙稳如泰山。
南京明城墙在砌筑中,对不同地段采取了不同质地墙体的处理方法和特殊的粘合材料。有的地段用石灰岩和花岗岩的条石,作为城基、勒脚和部分城墙内外壁的主要材料;有的地段全部用城砖垒砌;还有的地段以条石、城砖砌筑墙面,中间填以片石、城砖、黄土混合夯筑等。粘合墙体的材料十分坚固,据传,在建筑时以石砖累墙,以糯米汁加石灰等灰浆灌注而成,结合紧密,不可间刀。
环绕南京明城墙的护城河(唯有太平门向东一段城墙外侧没有开筑护城河),是南京明城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护城河的水源,来自秦淮河、清溪、金川河以及玄武湖、前湖和琵琶湖等,经对城垣外侧河道疏浚、开挖,引导河水入濠而成。宽阔的护城河水面,衬映高大坚固的南京城墙,使进犯之敌望而生畏。
整个南京城分为外郭,这倒大致是个菱形,外郭全长达180里,洪武年间开筑城门16座。城垣本体以丘陵、垒土为主,只在城门等一些防守的薄弱地段加筑城砖,所以俗称“土城头”。
不过我们通常所说的,著名的南京城墙指的是京城,京城城墙全长公里。其城垣形制独特,为明初朱元璋、刘基等人所独创。它一反《周礼》“匠人营国,方九里,营三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等传统形制,放弃了中国古代都城自汉唐以来取方形或长方形的旧制,使京城城墙的形制成为后人所乐道的特例。因此,民间说南京城墙是“宝葫芦”形;有专家称南京城墙是“非方、非圆的不规则的多角不等边的粽子形”、“呈宫扇形”等。后世王动知道,有研究成果表明:南京城墙可能依照天上南斗星与北斗星的星宿聚合而建。在被人格化的南斗斗勺内,设市为民居,既符合当时的经济条件和民心的向背,又保护了元末明初南京城最繁华的区域,更重要的是道家隐喻在南京城墙建筑语言中的设计思想,满足了朱元璋秉承的封建帝王皇权“至高无上”、“永为人主”的,体现了设计者的“天人合一”与“皇权神受”思想。很有意思,明朝似乎特别青睐北斗星,连明孝陵的布局也呈北斗星型。
而此时的南京城里,城东的皇城是政治区,城北是军事区,手工业和商业所集中的区域及居民区仍在南唐至宋元以来旧金陵城的范围内。这个区域东起大中桥,西至三山门(今水西门),南自聚宝门(今中华门),北抵北门桥(今珠江路北)。在这片地区,有10余万手工业工人聚居在城南的18个坊内。其中有三个“织锦坊”,都在聚宝门内的镇淮桥附近一带。在镇淮桥的西南,分布着“鞍辔坊”、“弓匠坊”、“箭匠坊”、“铁作坊”、“银作坊”、“毡匠坊”和三个“杂役坊”。此外,还有“习艺街”和“广艺街”等,也是手工业者聚居的地方。
潇湘记的位置在最热闹的太平街,此街经洪武门,自东向西,是南京城里商家集中的一条街,商辅林立,楼台参差。而三湘客栈则是在秦淮河的文德桥畔,面对着秦淮河,占尽了金粉要地。
这两个地方是张晋湘精心选址的。酒店如开到秦淮河边,生意自然是有,但总是沾着些脂粉气,不能尽显富贵本色,富贵不只是钱财,更有官阶勋爵,并不是很多富贵之人,愿意去花红柳绿的地方聚酒,并不是很多人聚酒,都一定要有莺莺燕燕作陪,所以张晋湘把酒店选在了太平街,这条街是南京城最重要的一条街,几乎所有的大事,都要经过这条街。而客栈就不一样了,那会能出门的人,除了商人,就是学子,要不就是江湖人士,真正做官的人,自有官驿免费或是廉价居住。所以,他们大多数的顾客还是愿意热闹,愿意花那个银子的,而三湘客栈就是占了这么一块吸金之地,在秦淮河的脂粉窟里喝完花酒,不想在那找个小姐眠宿的,到对岸的三湘客栈,那是选。
而张科的府宅倒是离国子监不远,从王动判断,就是在后世的东南大学一代,这宅子不大也不小,基本上是两层的木楼,只一个院子,两排屋子,除了多三个客房以外,所有的房间都很好的用上了。按张晋湘的交待,商人,住处不要太过奢华,会有非议,那会惹事端的。
张科看到王动过来,便把家里二楼最东面的屋子给了王动,结果王动上二楼一看,好地,下面就是河,还斜斜对着一座街,珍珠桥,哈哈,这倒是没变,还真是珍珠桥。
………【第三章 金陵烟雨 第八节 京城风云 一】………
“大哥,我想了一下,最好还是不要闹的动静太大,低调一点,皇上已经知道静之到了京城,最好还是通过焦伯爷的嘴去话事,太过喧嚣不是好事。”王动说这话,“不知岳丈大人意下如何。”
“也可。”张晋湘微微点了点头。
“呵呵,静之太过谨慎了,不过,谨慎也不是坏事。”张科没说什么,父亲都同意了,那还说什么。
王动昨夜突然有了新的想法,解缙固然此时炙手可热,但马上也就到了变天的时候了,还是少与他生太近的关系较好。
“静之,解大人兴致可是很高噢,早早就在盼着你过来,本想搞个词会,如今天当头一盆冷水浇下,不大好吧。”张科问王动。
“大哥,我看这样吧,明日你请解大人过来坐坐,然后我再过来窜下门,不期而遇是最好。他有什么想法,到时再说吧,反正到时要推托也是有借口的。”王动应承。
“静之,解大人这条线旁人可是不容易搭上的噢。”张科补充。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大哥,适可而止。”王动笑了一下。
“静之?你的意思?解大人?”张科和张晋湘都有点吃惊王动的判断,要知道,对于一个商人,能把住时局是非常重要的,哪怕能跟住风向也可。
“呵呵。大哥,当朝之上,以皇子而计,皇太子朱高炽,老二汉王朱高炽、老三赵王朱高燧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
“啊!”张氏父子倒吸一口冷气,还没有人敢这样说当今太子和两位王爷,只呼其名已经大不敬了,这种比喻。
“文臣坐拥太子,武将则亲近汉王,老三也是蠢蠢欲动。疏不间亲,洪武皇帝忧千秋家业,永乐帝亦是如此,如今是择皇孙,好的太子只管一世,好的皇孙则看两代。解大人因此得势,殊不知,成亦于此,败亦于此,必为汉王赵王所记恨。皇上虽会问计于臣子,但只是一时性起,终究不喜近臣参于家事,方孝儒是先例。”王动说的很直白,这种直白,让张晋湘和张科,惊的嘴都合不上了。
王动可是一直在湖广的,连在京城的张科都不知这么多内幕,张科和张晋湘知道的就是封太子一事汉王心有不甘,文臣喜太子,武将交汉王也是事实,张科清楚,这帮人到这喝酒,从他们的言谈中就知道。解大人夹在其中,这就是他们不知到的了。
“方孝儒是先例,此话怎讲。”张晋湘问王动。
“是年永乐进位京城,命方孝儒起草即位诏书,然方孝儒披麻带孝至,痛骂不绝,拒草诏。皇上为方孝儒设坐,并起身劝慰方大人学周公辅成王耳。结果方孝儒反问:“成王安在?”其意指先帝建文。皇上回其已死。方大人则反问何不保立成王之子?皇上回需要年长者治国方可。方大人又反问为何不立成王之弟?岳丈大人,你可知皇上怎么回的吗?”
“不知”张晋湘和张科大气都不敢出了。
“皇上说:此朕家事耳,先生无过劳苦。家事,所以,问臣子意思的时候,臣子要揣测皇上的意思,能推拖是上策,且不可意气用事。解大人,正值纵缰行马,如此一来,会为皇上顾忌。”王动说的这些东西决对在当时人物的认知之外,知道这些掌故的人,不是掉了脑袋,就是正跟着永乐升官财呢,绝对不会泄露出这些话,绝对的大不敬,绝对的反动,绝对的灭九族,书房里张氏父子面面相觑……
由于王动改变主意,不要太过声张,所以杨刚也就没有必要跟着到张科府上安排筹划这些事,不过,他倒是得了另一项指示,让他去联系一下太湖的漕帮,王动想问他们借船借人,不知行不行,先去探个风声。
找漕帮的人太容易了,下关码头上就有,昨天下船的时候,就接上头了。应天府主事鱼鹰江天羽,三十来岁,也是一生好功夫。杨刚过来代表的是王动,不是洞庭湖的董标,江天羽认识杨刚,知道是董标的谋臣,不过他不知杨刚是如何投了王动。江天羽是个老成的人,不然也不会在京城主事,他猜是两个可能,一是董标送杨刚给王动,二是杨刚自投了王动。漕帮与三湘商行的关系江天羽是知道的,王动这个人也是知道的,不用多说,是因为酒。但后来,洞庭湖分舵挂起了漕转物运的牌子之后,太湖分舵就觉得奇怪了。按黄长老和彭舵主的话说,新鲜了,怕是帮主要赶着大家学认字了。果不其然,不多时,漕帮各地分舵分坛都从暗处走到明处,都挂了牌子,都请了师爷教认字,马上风不一样了。当时彭舵主感叹,王动和杨刚了不起。
这是江天羽第一次正面直接与杨刚接触,在他眼里,杨刚这会少了一些酸腐气少了一起江湖气,多了几分官人的样子了。
“江兄弟,彭老大在不在京城?”
“杨先生,我们老大,这会还真的在京城。”
“那就好,我们东家想见你们彭老大,有些生意上的事,想找你们老大商议一下。”
“你东家,你说的是王动。”
“是的。呵呵,你传个话,我们东家,过两天在潇湘记听涛居设个宴,请你们老大过来聚一下。”
“一定带到。”
江天羽也没问杨刚洞庭湖那边的事,只是问了问王动落脚什么地方,后被告知是在狮子山下,其实也都是废话,昨天还是好几个漕帮兄弟帮忙把东西从码头送过来的,但没办法。一旦生份了之后,言谈之间的废话也就多了。若是漕帮自家兄弟,这会可能已经拉到一个小酒肆里喝上了……
“李真,你去探了没有,王动买下了李侍郎的府宅?”纪纲问李真。
“回大人,小的没去过,小的手下一个小旗去探了,应该是那,昨天搬进去了,今日大早,他去了大舅子张科的府上。”李真回话。
“张科,潇湘记的老板张科。”纪纲问。
“是的,就在珍珠桥边上。”
“噢。”
“府上有请人吗,安排个人进去。”
“回大人,已经在安排了。王府的管家,前段时间买了些丫头,还在招护院,都有安排。”
“好生看着,有什么异动,不可怠慢,马上报于我知。”纪纲吩咐。
“小的知道。”李真回。
“隔几天,你也去会会他,没事就跟他多走动,看看他过来京城想干什么?”
“是,大人。”李真回纪纲。
李真只是个百户,离纪纲还有一大截子,但李真到了锦衣卫后学了乖,对着上司,要说七分收个三分。因他路遇害王动,回来后,整个锦衣卫,京城的锦衣卫居然有人能与王动生关系,且是偶然生关系的,这马上就被老特务头子,纪纲利用上了。他觉得,李真是自己人,虽然刚从军中转过来,但王动毕竟是个生意人,外人。可纪纲没有想到的,李真入了锦衣卫后,对锦衣卫并不是很满意,出去是威风了,但有的时候做事真的不怎么样,不够光明磊落。
李真是安排了人进去王动府上,廖管家买的丫头,在人肉市场买的,一个犯官的女儿,十三岁,锦衣卫许下话,到里面聪明点做人行事,她流放在辽东的哥哥日子就会好过些。这个丫头与李真单线联系,王动请的护院里,李真也特色好了人,一个当初一起从军的兄弟,赵明,与倭人战斗之时弄伤一只眼,前些时日来投李真,本象介绍到一个镖局去,但这会可以用上了,以赵明的身手,做个护院,太简单了,这算是给他找了个好工作,当然了,也是与李真单线联系。李真担心的是,除了他李真以外,纪纲还会不会有后手,还有人在里面做钉子,若真是那样,不只是王动,而李真本人,都可能有危险,因为李真一开始就是想帮王动的,私底下,真把王动当个小兄弟来看的……
古代文人忌才的有,彼此相惜相怜的也不少,解缙这会对王动就是这种感觉,毕竟,王动年龄比他小,算是后进才学。永乐帝时,很多当朝的大官都没有经过科举,所以王动在解缙眼里,入仕只是早晚的事,王动在长沙不愿意做官,解大人认为是长沙府太小,湖广行省也是太小,楚王,谷王这些在外的藩王不够份量,王动不愿也不想借这些势力进入朝庭,解缙这是典型的以已度人。
当初他被洪武皇帝器重,后被打回老家,皇上放话,多个十年才用。建文帝想用他的时候,解缙犹豫了,燕王已经初露狰狞了。最后,解缙考虑再三,还是隐忍到了永乐当政。他觉得自己这条路走的非常正确,所以,他想当然的以为,王动也会这样做,到了京城后,王动也会马上投向皇帝。
“静之之才,只在解缙之上,不在解缙之下。”这是解大人对王动的评语。
解缙以文名动天下,为一时之冠。但王动词作已经是惊世骇俗了,加上他于商途,这不用多说,户部已经开始传了,王动假以时年,必定富过沈家。于兵事,让焦玉去请王动,且上回回来的李候爷,对王动也是赞不绝口,可为将帅。这些都让解缙吃了一惊,按现在的话讲,复合型人才呀。
………【第三章 金陵烟雨 第九节 京城风云 二】………
漕帮的黄长老和彭舵主对潇湘记不陌生,吃过好几回饭,一般也与掌柜张福打交道,与张科打招呼还是近几个月的事情,还主要是因为漕帮与三湘商会一起做生意,对于王动,彭舵主还是蛮佩服的,这一两个月来,船运生意的变化可以看出,更重要的是,漕帮居然可以通过这个方式洗白了,以前只能在江湖人士面前报个家门,漕帮的,现在可好,不管是什么人跟前,帮众都可以挺着胸说是做物运买卖的。
南京城最好季节其实是春天,但南京的春天太短了,以至于一般人只记的南京的秋天。太湖龙王彭康,江湖上响当当的人物,黑道还是官府,都给他几面子,此人行事极为豪爽,对部众更是亲如一家人。彭康从江天羽那得到王动要会会他的消息时,开心的笑了,他一直在想,王动几时会来找他,过了五日不来找,他就准备自己去找王动,踩个盆子,摸摸这个帮主赞口不绝的年青人到底有斤几两。
今日彭康与漕帮黄长老及江天羽三人,过来潇湘记会王动。
远远的,就看到潇湘记门口有人在候着,一个是张科,另一个二十出头的样子,个子略高张科一点的年轻人,正在和张科有说有笑,后面站着的是杨刚。
“彭舵主,黄长老,江兄弟,在下王动,有礼了。”走到近前是,王动走出两步,抢先开口。
“不敢,大掌柜,有礼了,张老板别来无恙。”彭康的嗓门不小,听的张科耳朵嗡嗡的响。
“请,请,里面请。”几人见礼一起进了潇湘记……
“其实舵主你也知,王动此次进京为的也是生意,想搭下西洋的船,到海外去做生意。”
“严帮主有交代过,大掌柜想要怎么做买卖但请开口”
“不敢,不敢。大家一起财。”
“不知大掌柜有何吩咐?”
“恕我直言,做生意王某还知道东南西北,这跑船,一窍不通。”
“大掌柜说笑,本帮水上的那点买卖经大掌柜一指点,懂行的人都知道,大不一样了。”
“舵主见笑,不知漕帮太湖分舵可有人知道郑大人下西洋之事,下西洋的船和人与太湖漕帮的有何区别。”
“这个。”彭舵主有点迟疑与黄长老对看了一眼,然后对江天羽说,“这个,还是由你来讲吧。”
“大掌柜,其实郑大人所用之船,非一般的船。”江天羽开始大谈特谈,好好的给王动上了堂船舶知识课。
原来,为了永乐帝为了准备与周边国家示威和寻打建文帝,早早就有步骤的开始造海船,一是集中优秀的匠师到福建和京城两地,二是把制船定下标准拆散了在大明各地承造。在这里面受最大影响的就漕帮,朱元璋时期也就有了民间不得造大船禁令,且朱元璋实行的户籍把各行各业都定的死死的,他在位几十年,这种强制计划式的展,倒是让各行各业很到了很大的展,没别的原因,就是因为集中和专业。漕帮的人,其中主要是造船的匠人被集中迁到了京城,所以江天羽倒真成了个行业。
“大掌柜,郑大人和船队大致有五类船,最大的是大明“宝船”。长余四十四丈,宽十八丈,水上三层,水下五层,此船可容纳上千人。此船为出洋主帅的旗舰,第二种为“马船”,马船长三十七丈,宽十五丈,其上可跑马,为骑兵所用。第三为“粮船”,它长二十八丈,宽十二丈,主要是运粮草。第四种叫“坐船”,长二十四丈,宽九丈四尺,此座实为商船。第五种叫“战船”,长十八丈,宽六丈八尺,用于作水战。”
“江坛主,上次王某从长沙到京城所用之船与郑大人的船比?”
“大掌柜所坐之船实为战船改制,实为二千料福船而已。”
搞老半天,王动才现,自己坐的船在郑和的船队中是最小的一种。
“大掌柜郑大人的船队,船虽有五种之分,然其功用结构各异,去年郑大人出使西洋,从京城驶出的船六十有余,然,此后自京城江面过往苏州汇合郑大人的船计有五十余艘,苏州亦有四十余艘在候着,帮里兄弟传言,还有百余艘船会在福州和琼州与郑大人相会。天羽以为,郑大人此次下西洋,可能真会有两百五十余船。”
“差不多,差不多,我也有所耳闻。”王动知道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有27000多人,船两百四十余艘,这与江天羽估计的不错,这个江天羽倒不能小看。
“可有漕帮子弟在郑大人的船队之中?”
“不多,不过百数?”彭舵主回了话。
“果然不多。”百多人,放在郑和的船队中真的一下就看不见了。
“郑大人多用兵士操船,漕帮之人,多为匠户,随行只为修船。”
“原来如此。”…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