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回永乐时代-第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是军用物资,牛则是重要的农耕牲畜,这些国家控制的很严,驴骡还好些,但看到这个窑场弄这么多牲口过来,他们还以为是要往外拉砖的,结果再多几天,石匠们滚过来了一长队大小的石磨,这才反应过来,这些牲口是用来做畜力拉磨的。
龙山窑场整个是灰色的,一个灰色的城堡……
苏州,浣江的货仓已经建的七七八八了,他的货仓在苏州府成了个新鲜事,一是大且多,大大小小十个,非字型排开,二是特别,长长方方的建筑,开有小窗,盖的是锯牙型的顶,便于采光。更让附近的人吃惊的是,这个货仓开了小河通到运河,有自己的码头,里面有路,建筑外面是灰色的,这些码头,路也是灰灰的,不是石头但却如石头一般坚硬。
货仓刚建好就有货入仓了,时间似乎算的很准,第一批到的是漕帮运来的瓷器,浣江总算是看到了湖广老乡了,总算可以暂时解决了一下饭菜品味问题。没多久,第二批货到了茶叶,数万担的茶叶过来了,从君山的茶,信叶的茶,云南的茶都有。浣江看到瓷器的时候,还不怎么吃惊,毕业三湘商会股东里有开窑场的,但看到茶叶时,就惊呆了。茶叶和盐可是朝庭严格控制的东西,三湘商会从哪弄来这么多茶叶。以筐装的,有篓装的,还有四方包好,木盒装的。天呐,这么多茶叶,难道不要钱吗??
………【第三章 金陵烟雨 第三节 掌柜进京 三】………
《匠器论》分两篇,上篇“论匠”,下篇“论器”。论匠,讲的是人力资源问题,开篇是总论,以广论,可用之人皆为匠。谋国者为臣,懂兵者为将,以微计,盖屋为砖瓦匠,知音者为乐师。总论里特别把到了工匠对于社会进步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高度。例证,早期小溪只木为桥,后修木桥渡河,如今石桥卧波,方便民众交通,这些进步与匠师分不开。而且匠师的作用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衣食住行均离不开匠师劳作。接下来谈人才的培养,朝庭不只是定制,还要出钱,另外地方和民间也要配合,在这里王动重点提了老师的培训训练,各种技师的培养和训练。同时要注重从异国异族吸收匠师。再接下来就是人才的使用,大明朝要大胆使用各种匠师,先要把肯定匠师对社稷的功用,然后是要定下特别的品级,再就是要限制掌握关键技术的匠师的流动。论器,讲的新的材料新的工具对社会进步展的重要性,开始也是例证,春秋以青铜剑为主,汉唐的钢刀已是利兵,从木犁,到铁犁,田耕越快越深,古时扁舟渡人仅可载数人,大明朝运兵船三五百人不在话下等等。接下来谈的新材料,燃木取暖,到烧炭,到掘煤,这对于北方人过冬御寒起到了重要作用,新材料又用现,提取制造,到使用,作了论述;王动特别论述了新的工具,中学那会就知道《天工开物》一书,到这自己写书的时候,大胆的借鉴,大吹特吹,利用自然,利用工具改造生产生活。
《易货论》这书后世要是学经济的一看就会笑,算是抄了李嘉图的国际贸易理论,这会不是李嘉图而是王动的易货学说,可以被称为“比较成本说”。假定制十丈布,长沙府需要50人,苏州需要25人;制一斗酒,长沙200人,苏州只需要25人。可以看出,苏州制酒、制布所需的成本都比长沙绝对低,即都处于绝对优势。不过,苏州在酒的生产中表现出的优势更大,长沙的制酒成本相对低,处于比较优势,制布成本相对高,处于比较劣势。而苏州制布成本相对低,处于比较优势。在这种情况下,苏州放弃生产比较劣势的布,专门生产比较优势的酒。如此分工,两地合起来不仅可以生产出更多的酒和布,长沙还可以用布换到较多的酒,而苏州用酒可以换到更多的布,两地同时获得分工与交换的好处。若两地合作则是好事,若是不合作,刚苏州府完全可以先挤垮长沙府的制酒行业,然后还可以慢慢打败长沙以此一国之内两府相较,可推而广之到两国交易,两国可通过贸易来促进行业展,同样也可以通过贸易打败对方的经济。
这两本书,加上早先的一本,《论商》,这三本书可以说是为处在明朝社会底层的社会阶级正名,如果说早先《论商》传的不广,是因为潇湘书局印书在先,售书在后,但郑春加盟书局后,马上就不一样了,前面的两批书又被翻印,新书又被大范围的散开了。新书旧书都沾了王动的《人间词话》和《宋元戏曲考》便宜,这两本书使的书商把王动这个作者的名字当成了金矿。而且王动的词名,使得很多书商都在筹金等着印王动的词集,不过他们不会想到,王动此后,基本不大作词了……
王动在搞自己的喜宴烟花的时候,特别还设计和制作了一批更大的烟花,当时金泰还在问这些大家伙是为什么事准备的,王动笑而不答。王动知道,郑和不是空手回的,带了些国王使节回来的,还有安南打下来了,要献俘,这些都是大场面,王动事先为皇上准备着,到时永乐一定会很开心。
当然了王动为皇上准备的东西远远不止这些。王动坐的这船甲板下有两层,一层住人再下一层算是货舱,隔开的,近船头船尾的分格舱放的是压舱石,而近入口的几个舱,放满了王动进京后准备大肆贿赂朝庭大员们的礼物。有王动从飞机上收罗来的纪念品,笔,钥匙扣,有一次性的打火机,这个太珍贵了,还有桃江工坊制的竹炭制品,王动精心设计了放在鞋里吸汗臭的炭包,放在衣橱里有炭粒在里面的衣架。还有送给文臣的竹纸,印花压花的素笺,潇湘书局特制的碳笔和蘸墨水的羽毛笔。送给武将的白沙将军令,这是特制加香精的五十八度的白洒……
湘西,这个鱼龙混杂的地方,其实早期这里并不复杂,元朝时期,蒙古人重点打压的是汉族,少数民族的日子相对还好过些,朱元璋曾经制造过对湖南人的血杀案,那时使得一帮汉人进了深山老林,朱棣起兵的时候,全国大部分地区其实都是在观望,湖广,两广,云南,福建更是山高皇帝远。靖难之后,朱棣杀了大部分的京官,对地方官员他没怎么动,这是考虑到整个国家的稳定,不能杀太多,但这也就造成了,他实际上对地方上的失控,至少,他短时间里不能直接绝对的控制到地方,这也就使得他一直怀疑,建文帝在地方上有隐匿之地、有保护之人、有可以生根芽拙壮成长的可能。湘西聚集了天下四大高手中的两大,当然隐藏在那石林树海中的小派别更多,洞主寨主也是不少,其中不乏高手。
先说丐帮,这个帮派一直是各类武打书中的重要深色,但事实上,很多与丐帮有关联的资料都直指明朝,可能是因为明朝开国皇帝做过一段时间乞丐,于是种种传说随之而来,金大侠美化了丐帮,不过真正乞讨者结成的帮派别绝对不可能有那么强的纪律性,更不可能结成一个全国组织严密的大型帮派。
有说种说法,朱元璋曾指派退役的残障军士为丐头,但从王动所看到的丐帮,就是一帮叫花子聚在一起,不过也真有个头,这个头并不是个武功非常高强之人,众商家怕丐帮也不是真正的怕,更多的是怕麻烦,一帮乞丐在你店门口你很难做好生意,时不时从乱坟岗扒个死人丢你门口,或是洒点大便之类的东西,这些事很烦人的,请个官差牙役过来,又要小钱打赏,也开支还不如直接派给乞丐算了。丐头往往是个武力强壮者,但这所谓的武力在刘秀珠眼里是看不上的。丐帮划地为界,虽然多有往来,但并没有形成了个全国性的帮派,虽然各地都有乞丐,但却没有一个强势的帮主在,各是散落在各地的丐头。
王动只是在潇湘记重新开业的时候遭遇过丐帮,天没亮就过来讨赏钱了,结果老徐掌柜二话没说,赏了五两银子,另外放话,来取剩饭剩菜,王动这个注意过,留给乞丐的剩饭剩菜是从客人吃剩的饭菜中特别集中收拢起来的,整个还比较卫生,很尊重乞丐。挑头来送猪头的乞丐把一个黝黑的长烟斗往潇湘记外的楼角处一放,很不起眼,但老徐掌柜告诉王动,那是长沙府周围丐头庄八爷的信物,所有乞丐看到都要回避。
不过今日庄八爷的这个信物却到了湘西,这已经不是长沙府乞丐可以控制到的范围,与这个长烟斗放在一起的,还有一个渔夫戴的斗笠,一把竹匠的篾刀,一串少了好几粒的念珠,这四样东西摆在了黄石寨灵虚道长的面前。他的大师兄灵智道长陪着一位京师的陆大人去了云南,二师兄灵慧道长入蜀,师弟灵空道长去了江西。本来他也是按着计划要去河南了,但突然有人来报,看到有一形迹可疑的人物,戴着常德丐头莫老大的斗笠,莫老大是渔民出身,手上还拿着长沙丐头庄八爷的烟斗,结果灵智道长过去问情况时,谁知没问几句,那人变色,居然动起了手了,显然那人不是灵虚道长的对手,结果他倒是跑的很快,但道长却这四样东西留了下来,篾刀是永州丐头钟瞎子信物,此人早年是个竹匠,而少了几粒的念珠是宝庆府丐头常五的信物。这四样东西能聚在一个人身上,那是一件极不寻常的事情。
………【第三章 金陵烟雨 第四节 掌柜进京 四】………
灵虚道长唯一的线索就是,与他交手的是军中之人,马术奇好,有匹好马,武功能算是个高手,此人在与灵虚道长斗的时候,出啸声,还以为是他要招伙伴,谁知是在唤马,本以为一定能边人带马一起留下,结果此人撤出了芥末粉,趁着大家眼泪鼻涕一起下来的时候,跃马而遁。芥末粉中原人士用的不多,当时只有倭国武士会如此用法,此人不象是倭人,那就是有可能是与倭国有过交往的人,那就是苏浙福建一带,且是个军人。他要丐帮的信物干什么,找丐帮弟子打听普通的东西,给点茶钱就行了,给到酒钱就能买到非常有用的消息了。拿着信物,其实可以让小乞丐们卖命了,此人到底想干什么。
不用多说,灵虚道长得到的下一个消息,便是几个地方丐头的信物被盗,“这年头,偷乞丐的事情都有,什么世道。”灵虚道长一笑了知,笑完了,吩咐把信物送回,并且让下人守住消息,他想看看,还会有什么古怪的事情生。毕竟,湘西这个地方,已经很多年没有生什么古怪的事情了。真正的江湖人士都不会轻易在湘西搞什么动作的,压在武林人士头上的四座大山,两座都在湘西。想到这里,灵虚道长脑子里火光一闪,胡大人过来找神仙的事,只有他们师兄弟几个知道,弟子们把消息散出去了,也只是知道找个神仙。这本来就是极隐秘的事,朝庭借江湖人士的手出面,这事本来没有先例,已经是个怪事了,那这两件怪事之间有没有关系。灵虚道长,这下有点紧张了,不会这两件事有关联吧。丐帮别的本事没有,找人的本事一流……
王动会赚钱的名声,通过他的婚事,在三湘大地传开了,被震撼的人很多,很多人有钱,但没有想到钱还可以这样花。当然,王动很有钱的消息也慢慢传开了,开始大家都以为,王动的婚事是他老丈人出的钱,后来现不是,有种种迹象表明,来送礼的人,很多与张晋湘没关系。有钱的商人可能会因为潜在的生意机会,而去结交王动,但作为王爷,他们一般是不需要与生意人打交道的,他们要弄钱,太容易了,有的是直接的办法。且谷王与楚王的表现,事实上是对王动的肯定,是不是一种争夺这会还看不出来。王动进京师对于很多生意人来说,他们都在观望,王动进京师,很多人都觉得他可能会入仕,当然也有人不这么想,他们觉得,王动去京师,也就是潇湘记或是三湘商会可能要在京城好好的做做生意。不过不关系,横竖都是要加强与王动的关系就对了。
明的已经有很多人在王动家门口排队了,那么暗地里,打王动主意的一定也不少。王动这会在江上顺风顺水,饱餐江南秀色,断然不知,什么是时局,什么是江湖,其实他本人已经深深的嵌入了大明朝的时局中,已经是在行走江湖了。
王动很喜欢晚上在船上的感觉,躺在床上,床和船一起在水中荡漾,能感觉到船在破水,在击浪,能听到江风的声音,能听到鸟的鸣叫。船舱里的床虽然已经蛮大的了,但还是不能和王动家里的比,这会上面睡了三个人之后,余下的空间已是不多,王动搂着张萍,刘秀珠着背对着她朝里睡,张萍儿其实已经睡着了,但王动和刘秀珠两人还都清醒着。王动一只手伸过刘秀珠的脖子,轻轻的爱抚着刘秀珠,刘秀珠嗯了一下,“睡吧,别动了”。王动笑了,他要的是这种感觉,倒不是想真的挑逗刘秀珠。
王动在船上想起了张定边,上次和刘秀珠一起时碰到的这个高人,想来这会,他应该回福建山里继续做和尚去了。此人是个高手,而且在当地颇有声望,当初朱元璋也是很尊重他。
京师或者说南京将会是王动的大本营,另一个基地会在苏州,还有一个将会是福建。郑和的水军是天下无敌的,如今全世界的海军加在一起也干不过郑和的部队。所以王动想的是,要利用好这点,不只是要利用郑和的水军,还要利用好郑和的力量,造船后勤等等,人手不够呀。王动在床上睡不着了,一想这些,他就会失眠……
过了九江,郑春的家人也下了,这时船上除了张家和王动的人,基本没外人了。另一条船在的焦玉,会趁着靠岸的时候,到王动船上坐坐。
大的方向都定下来了,很多工作,焦玉已经开始办了,人手也其实有谱了。王动还算是不愠不火,毕竟对他来说,这只是他众多生意中的一项,如果说有不同,那就是,这是为朝庭办的,离皇上近些,别的离钱近些。焦玉倒象是枯木又逢春,找到了人生的第二春,有点兴奋。
“焦爷,依静之所见,那炮局还是放在江心洲吧,那四面是水,方便。”王动提议。
“也是可以,有些声响也无关紧要,物料动送也是方便,我看可以。”焦玉附和。
“江上风大可以建个风车,借风力。”
“如此甚好。”
“焦爷,我看这两天,把那江心洲上的布置定一下吧,回到京师,皇上问地来,也有个应对。”
“静之已经有了计划了吧!”焦玉笑了。
“这是我的规划图,只是个初案,焦爷,静之可不是匠师,只是提个想法,怎么弄,还要那些个砖瓦匠们说了算。”王动说的很诚恳。
焦玉把王动递过来的纸打开,看了一下,看了之后很吃惊。王动把试火枪的屋子放到了地下,把试炮的没有,标注是放在了江边一处山区里。别的没什么了,只是看到王动标了一段,城墙,焦玉很奇怪。
“静之,此墙何用。”
“焦爷,炮有进攻用炮,有防守用炮,口径不一,有固定有移动,有段墙在,方便试验。”
“言之有理。”……
王动走之前,已经交待了下来,要从桃江工坊抽些人手,另外,让吴铁匠和金泰那边再派人手过来,朝庭那虽然也有人手,但王动还是想在各个方面都放进去自己的人。从开始到现在,最大的问题,好象不是钱,而是人,潇湘学堂的人要能用,还早,那只有三湘商会的人,漕帮的人只能用在船上,别的地方不行。
王动自己有个日程表,上面分了几个部分,桃江,京城,苏州,福州,四个地方,然后是几个项目,水泥,玻璃,炮,枪,然后是人手。
他还有一个小本本,写的是船队,这个只是列了几项,这要等到了京城,去过造船厂才知道,他现在只是个规划。这个小本本还有更隐秘的东西,那就是王动的蓝图,王动世界的蓝图,
那上面画了后世的台湾,日本,文莱,新加坡,马六甲,槟城,雅加达,斯里兰卡,沙特阿拉伯,南非等等。王动有个非常大的计划,但这计划的第一步,就是京城,要在京城站住脚,第二步是郑和,然后再是其他的。
………【第三章 金陵烟雨 第五节 掌柜进京 五】………
南京素有吴头楚尾之称,最早见于史册是春秋时吴国置冶城于此。后来越王勾践灭吴后,令越相范蠡修筑越城于秦淮河畔,这可能是南京最早古城。其后楚灭越,尽取吴故地,筑城于石头山,置金陵邑,这是南京被称为金陵和石头城的由来。
南京是好个地方呀,秦灭楚后秦始皇东巡,认为金陵有天子之气,遂改金陵为秣陵以贬斥之。南京又多了一个名字。
南京在三国时期又进入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时期,诸葛亮出使江东,观察南京山川形胜,作出了“钟阜龙蟠,石头虎踞”的著名评语。后来,孙权果然把他的基地从京口迁秣陵,改名建业。以至于最终,孙权称帝定都建业,这便有了南京作为国都的开始,算上后来的东晋、宋、齐、梁、陈合称六朝,故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
六朝建康城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达百万。经济达,文化繁盛,在江南保存了华夏文化之正朔。然而隋灭陈后,时为晋王后为隋炀帝的杨广竟然下令荡平建康城,他的理由很简单,这个城市太过奢华,不适合他所处的时代,此后隋、唐两朝统治者相继采取抑制南京的策略。
唐朝时唐德宗有意迁都,令镇海军节度使韩滉整修金陵,然其事未成。五代时期的杨吴和南唐也定都金陵,在南唐时期金陵府改名为江宁府。北宋灭南唐,以江宁府为升州。这个名字取的也好,后来的宋真宗以赵受益(后改名赵祯)为升王,不久立为皇太子,真是升上去了,不过在他的时候南京的名字由升州改回江宁府。赵祯即位,是为宋仁宗,他觉得江宁为其龙兴之地,常以亲信之臣(如包拯)为江宁府尹。宋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以江宁府尹出任宰相,主持变法。元兵南下,以建康府为建康路。后又改建康路为集庆路。只到朱元璋攻克集庆,改集庆路为应天府,作为根据地,朱元璋自称吴国公。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国号明,是为明太祖。以应天府为南京,以为都,以开封为北京,以为陪都。南京之名,便是这时来的。不过在1378年,朱元璋又改南京为京师。1386年,京师城垣完工。即今南京明城墙。是为世界第一大城垣(其次巴黎;在中国,其次北京)。
以上这此是王动所知道的南京的历史,当然南京的印象,王动有的后世的印象应该说是中国民国的情形,与明朝的南京城相比,那还是差太远。王动在南京的时候,住在下关区,他对那一带还是很熟悉的,结果王动被通知已经到码头了,出来一看,印象全无,这与他想象中的那个城市差太多了……
在古代,皇帝赐你姓是一种荣誉,赐你与国同姓,那算是最高荣誉,比如唐朝时期,很多归附的少数民族将领都被赐姓李。当然还有另一种,就是恢复你本来的姓,这也是一种赏赐。永乐皇帝收集了不少太监,他老子帮他收,他本人也收,他手下的将军也帮他收,不只是在中国收,还去朝鲜和越南收,这里面出过很多牛人,后面我们会一一碰到。这其中一个叫狗狗,这个狗狗名字是入了史册的,燕王当初一直这么叫他,靖难后,永乐帝赐名彦,并让他恢复原来的姓,名王彦。
郑和这会大家虽然都喊他郑大人,但他的府邸还是叫马府,且门匾上大大的写着“马府”。还是永乐帝手书。郑和家的管家没在,和郑大人一起出海去了,在家只有个叫郑旺的管事,这个管事也是知道云南大爷家有人要过来,早就收到书信了,但几时过来不知。结果今日大早城里饭庄潇湘记的人过来报信,说马家的大少爷,今日下午会到下关码头。
郑旺忙拉住报信的问,“你怎知马家大少爷要到京城?”
那报信的人也不知怎么回他,因为他得到的消息就是东家今日到京城,同来的还有马家的大少爷,并让人去马府报个信。云南的马文铭大老爷虽然有了家书给郑和,但郑旺这个下人是没资格去看的,所以他也不知道,主人郑和,原名马三保在家是行三的,这会比他大的大哥大姐都找到了。
不管是真是假,都要去接一下,万一是假的,没关系记下名字,郑大人回来后,去整他,不就是个买卖人,开酒肆的,怕啥,要是真的,那可是大功一件,那边过来的可是长房老爷。
下关码头马府过来的轿子就两顶,一大一小,大的给公子坐,小的是郑管事自己坐的,还有几个挑夫,估计行李不会多。云南大房老爷不比以前郑大人祖辈的时候,现在主要还是靠郑大的恩萌,所以这几号人够了。
正午,太阳暖人,江边的风大,吹久了还是觉得受不了,郑旺出来看会,便钻回了轿子里。等王动船到的时候,郑旺居然一点都没觉。等到张科问伙计,不是让通知马府的人了吗?结果才有人过来敲打郑旺的轿子,郑旺这会已经和周公交流了好一会了。
郑旺非常吃惊的是,来接长房大公子,居然有百十号人,他这几号人显得很可笑。除了挂着潇湘记牌子的轿子,还有雇来的轿子,还有牛车,还有几十号的挑夫。船上往下挑东西时,就吓人了,也不知什么东西,但好多都是锦盒,长长的几十担。还有整整十架牛车,这个队伍真是吓人。这种队伍,若说是送货的,那货显然都是不便宜的东西,要说是迎亲之类的,又没个喜字,贺字。郑旺就在那看这些东西,流水似的往码头上卸货,然后又看到流水似的被抬走。
接着就看到了船上下来很多人,花花绿绿的小姐夫人就有六七位,结果其中一位小公子被带到了他跟着,小公子话:“你是二叔派来的?”
显然这就是长房公子,郑旺马上施礼:“小的郑旺,马府管事,今日特来接大少爷。”
那小公子看了看他,又看了看他后面的两抬轿子,现看看边上潇湘记来接人的轿队,车队,马队,又说话:“我还是跟妈一起吧,你们回吧。”说罢就转身走了。
郑旺这下急了,接不到人,郑大人回来可是要挨批的,怎么又多一姑妈了呢。郑旺跟在那小公子后面:“大少爷,大少爷”
马恩来还是没跟着郑旺走,他知道郑和没在,而张晋湘这边,他都已经混熟了,特别是表姐,表姐夫,以到于姑妈让他和他们一起住到张科府上,他都不愿意,硬是要住到王动新的府宅里去。
………【第三章 金陵烟雨 第六节 狮子山下】………
永乐帝已经听人说了王动出的书了,当然也可以这样说,已经知道了,长沙府有个潇湘书局,出了些书,这些书与圣训在违,更是与祖训有悖,然又觉得有些道理,这书现在还是在私底下议论,纪纲已经有密报过来,潇湘书局和谷王没有关系,与楚王也没有关系,但这两位王爷器重王动,倒是实情。另外锦衣卫也有王动详细的生意资料送了上来。正是这个资料,让永乐帝有点心动了,王动此人看来真是个人才呀。
仅商道一途,三湘商会,潇湘书局,潭州煤炉,纵横制器,泥灰场,油坊,潇湘学堂,同样的买卖,很多人做过,王动出手,点指成金,多个行业,多个地域,仅半年而已,陶朱公也不过如此。别的永乐帝没有直接认识,但谷王送来的煤炉,如今宫里已经是离不开了。他本人可是直接让内府采办了一些送王公大臣的,后来也是有人谢表,纪纲的折子则是说,潭州的煤炉整个大明朝都在用,以长沙府一地之产,整个大明朝都在用,有的地方光东西运过去就要一个月,这煤炉出来也就一季而已,居然能以这种度和范围在大明朝洒开,非常惊人。纵横制器已经成了兵器局督标的商家,且火炮一事,可能要承个大部。潇湘书局,印的书虽然没有大儒出来品评,没有朝庭定论,但这二版印刷已经足证其销量不错。泥灰场弄的东西,永乐没看明白,后问了找了工部的人过来一问才知,是个泥浆子,烧石而成,再磨成粉,遇水成石头,非常神奇。油坊则报是做菜籽油的,这个有点怪。学堂不提,永乐早就知道了,他奇怪的是,历来匠师视技为命,怎会轻易授人。当然永乐不会知道,王动是从潇湘记内部培训开始起的,这个培训的好处就在于,老师和学生,大家都算是自己人。
政道,锦衣卫的密报表明,王动表明不想入仕,长沙知府,岳州知府,谷王和楚王似乎都有举荐他入仕的意思,而且,王动与谷王和楚王有来往,但种种迹象表明,这种来往只限于生意,最让锦衣卫关注的是谷王在岳麓山谷的潭州煤炉,采矿,制铁,制炉全都有,且守卫森严。如果说王动不想为朝庭出力,但他又捐了个监生,难道只是为了行事方便。
永乐召来了纪纲:“端是一个煤炉场,纪爱卿奏来如同是个要塞,却为何故。”
纪纲回:“臣也是好奇,才让手上去探个明白,谷王靖难功,臣心里也是雪亮。”
永乐没让他继续废话;“探出什么没?”
纪纲脸色一紧:“回皇上,除了摊子大了些,别的好象没什么。”
永乐看了他一眼:“知道了。”
大家都清楚,纪纲和永乐,一个是希望里面在制兵器,另一个是不希望这事与政治有关系。纪纲这个锦衣卫最喜欢的就是有谋反大案,这会才能显示出锦衣卫的重要性,才有他表演的舞台,更重要的是,敛财。
是日,焦玉入宫面圣,永乐帝在御书房见了他,焦玉把他这段时间的湖广之行说了一下,然后报奏了枪炮局的选址,人力,物力的筹备情况,这些倒是永乐帝最有兴趣的东西。
“焦爱卿辛苦了,只是此事非爱卿莫属。若人手不够,朕命杨成助你。”
“谢皇上,得静之相助,足亦。”可不敢让这个太监来插一脚……
王动的宅子从王动的角度来看,占的地还真不错,离狮子山不远,这个地方王动太熟悉了,后世的他就住在南京的下关区,不过,此一时彼一时,此时的狮子山虽然在南京城内,但离中心区域还很远外。没有自行车,没有巴士,也没有的士,更没有地铁,出门主要是走,强点的就是骑马,但京城不是个个都可以骑马乱跑的。
狮子山面临大江,从江北遥望此山,“吴樯远眺,看隔江螺髻离离”,也就是说山的形状尤如水上的青螺或美人的髻,绿树成荫,峰林叠翠,所有俗称之为青螺山或北山。后来东晋元帝司马睿初渡长江到此,见山岭绵延,远接石头,真江上之要塞,象长城边上的卢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