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伪钞帝国-第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巴伟思顿时眉飞色舞,却故作为难道:“这个……”



  “你不愿意就算了!我找别人去,我就不信两万五千英镑会没人要!”李卫国撂下话转身就要走,巴伟思顿时一个激灵,急忙上前拉住李卫国。



  “成交!成交!”



  丫的,非要逼老子放大招儿!



  李卫国心中暗笑,却面色平静,他已经知道巴伟思同意了,那现在李卫国就不用再给对方好脸色看了,他瞬间变成了钱大爷,巴伟思想要赚他的钱就得装孙子了。



  果然,这回轮到巴伟思对李卫国点头哈腰了,又是端咖啡又是倒水,跟伺候祖宗一样。



  接下来李卫国跟巴伟思二人商议了一番,最后决定先给沈紫嫣配一副眼镜,然后巴伟思将亲自动身去英国请他师傅过来。



  当然,李卫国只给了巴伟思一千英镑定金,只要对方想要得到剩下的两万四千英镑的话,就一定会带着人回来。



  李卫国不怕巴伟思一去不返,因为两万五千英镑足以改变一个小资商人的命运,将他推入中产甚至大资商人都有可能,所以不怕巴伟思不回来。



  当沈紫嫣带上那一千两百五十度的近视眼镜时,李卫国差点笑喷了出来。



  那眼镜片是相当的大,相当的厚,比后世的同等度数的眼镜片厚了整整一倍多,大了整整一倍多。



  沈紫嫣本来就是标准的东方樱桃脸,小鼻子小嘴,带上这副眼镜后,半个脸都被遮挡住了,眼镜太沉,带一会儿鼻子就红了。



  “难看死了,我不带!”沈紫嫣对着镜子照过之后,顿时嗔怒着道,直接将眼镜摘了下来,仍在一边。



  李卫国只好哄着她,告诉只要带着这个眼镜一年时间,眼睛的视力就有可能恢复过来,以后再不用戴眼镜了。



  沈紫嫣听不懂英语,所以不知道李卫国跟巴伟思之间的对话内容,她自然是信李卫国的话,虽然不情愿,但还是戴上了眼镜。



  “丑死了!”



  “谁说丑了,我说好看!”



  “真的!”



  “嗯!”



  “那你喜欢吗?”



  “你忘了我说过的话了吗?我就喜欢四眼妹纸,尤其像你这样的漂亮妹纸,戴上这副大眼镜后,简直萌翻无数宅男!”



  “宅男是什么?”



  “……”



  李卫国好不容易哄着沈紫嫣配好了眼镜,正准备离开,这时巴伟思取出一副墨镜送给他作为礼物。



  李卫国一看这副墨镜就想笑,因为后世的抗日电视剧里面,汉奸们大多数都带着这种圆形墨镜,几乎成了汉奸卖国贼的代名词。



  不过巴伟思的好意李卫国还是收下了,敦促巴伟思一番后便带着沈紫嫣离开,直接返回崇明县了。



  崇明县的事务都交由吴庸打理,自从打倒了萧炀势力之后,崇明县再无人敢跟李卫国作对。



  十几万灾民经过几个月的安置,如今都陆续返回了自己的家园,在官府以工代赈的政策下,抢时间完成了冬小麦的播种,在度过了最艰难的几个月后,随着临近收获季节,每家每户都不用再接受官府赈灾粮了,官府的压力减轻,全县灾民也都安定了下来。



  这其中多亏了苏、周、昝、严四家,是他们把自家的所有存粮都捐献了出来,在加上李卫国查抄萧、黄等地主家获取的大量粮食,以及苏松太道下拨的一批赈灾粮,这才得以解决灾民们的吃饭问题。



  为此,李卫国兑现承诺,免除了苏、周、昝、严四家三年的赋税,并且将大部分的崇明县商业机会都给了他们四家,双方各得所需,其乐融融。



  当然,李卫国自己的功劳最大,首先他推行以工代赈,又招募四千士兵,接着亚投行在上海江湾的工地开工,十几万灾民都得到了工作机会,可以养家糊口,是的在外人眼中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也都被李卫国完成了。



  李卫国找来吴庸,告知他朝廷允许地方自行组建团练一事。



  吴庸知道李卫国为何高兴,他也很高兴,知道李家军终于不用在藏着掖着,可以名正言顺的成为朝廷认可的正规军队了。



  不过,吴庸却叹道:“汉末黄巾动乱,汉庭将实权下放给了各地方官员,最终导致三国乱世,如今朝廷允许地方官员自行组建团练,等于将军政大权都给了地方官员,再想收回去就难了。乱世已至,大清国不出三五十年就得完蛋,正是大人建功立业之时。”



  李卫国惊讶的看着吴庸,不曾想他还此等见识,简直跟曾国藩有的一拼。



  于是道:“你说的没错,现在正是多事之秋,手中有多少兵多少枪,将来就能得到多大的官职。太平军一旦攻陷武昌,将沿江东进,威胁江宁,上海的小刀会也不安稳,很快就会爆发大战,所以我决定扩军备战。”



  吴庸赞同道:“扩军备战势在必行,兵源方面不是问题。大人在崇明县声望极高,上次只招募四千人却有上万人失落而回,如今正好将他们招募进来,只是军械方面,还得大人出面跟洋人斡旋一下才行。”



  “这是自然!”李卫国点头道:“一旦太平军进入长江东进上海,各国列强都将坐不住了,我跟他们买军火就容易多了,毕竟我是要守上海,正合他们心意,又有钱赚,他们何乐而不为。”



  李卫国顿了顿,略带担心的说道:“不过,我军初成,还是尽可能避免跟太平军正面交战才是!”



  吴庸摇摇头,道:“恐怕不可能了!”



  见李卫国不解的看着吴庸,吴庸笑道:“大人已经彻底跟陆建英撕破脸皮,那老匹夫岂能善罢甘休?大人在崇明县握有四千重兵,陆建英身为两江总督,岂能没有想法,要么夺大人兵权,要么让大人去当炮灰,须知战时状态,陆建英可以轻易给大人按一个罪名,先斩后奏朝廷也不可能降罪与他,所以大人不得不防。”



  李卫国倒吸一口冷气,若非有吴庸提醒,李卫国恐怕还想不到这点,看来穿越者虽然有优势,但本土派也决不可缺,当初把吴庸收为己用,看起来真是明智之举。



  “依你之见,我该如何应对?”



  吴庸老神在在的笑了笑,说道:“这种事情几乎无解,不过若我是大人您,就疯狂扩军,手中握有几万兵马,吓也吓死陆建英了,还怕他敢动你不成?你不趁机杀他都是万幸了!”



  李卫国眼前顿时一亮,他现在手中可是有不少银子,再加上亚投行董事会股东们已经认可了他,所以亚投行的资金也很容易调动,可以用来招兵买马。



  再者,李卫国心中确实在想着如何干掉陆建英等人,太平军造反,陆建英可能利用来对付李卫国,可这不也正是李卫国报仇的机会吗?



  “未免夜长梦多,咱们当速速进行!”



  李卫国跟吴庸商议一番后,当即采取行动,府衙立即张贴征兵告示,号召青壮参军。



  不得不说,李卫国的号召力还是非常强大的,至少在崇明县是如此,有着无与伦比的威望和优势,一呼百应,很快就招募到了一万青壮。
第0067章 戴墨镜装逼的军队
  “第一队都有!”



  “向左转!”



  “进入射击阵位!齐步走!”



  崇明县城外,新军靶场上,刚刚应征入伍的新兵们排好队列,在指挥官的口令指挥下,依次进入射击阵位。



  “装填弹药!”



  听着指挥官的口令,新兵们纷纷从武装带中取出弹药,将手中的恩菲尔德P1842击发式前装滑膛枪竖立起来,用双腿夹住,然后讲纸筒中的枪药倒入枪膛中,用通条夯实,再将。557英寸大小的铅制子弹放入枪口,同样用通条将其夯实。



  当然,P1842火枪虽然名称上看起来像是制式装备,实际上每一把火枪都是纯手工打造,虽然规定是。557英寸口径,但因为这个年代的车床精度不高,每一个枪管都无法保证其精度,有的大于。557英寸,有的则小于这个尺寸。这样一来,每一把火枪都必须配备独立的制弹器,需要使用这把火枪的人自己亲手制作弹头,不能用别人制作的弹头,否则容易出现卡弹炸膛。



  当新兵们装填完枪药和弹头后,指挥官再次下令。



  “装填火帽!”



  火帽是击发式火枪的关键标志,比燧发枪好用多了,用火帽代替了导引火药和燧发火石装置,大幅度提升了战场实用性,属于火枪的革命性发明。



  只见新兵们将击锤搬开,小心的把火帽放入击锤下方的底火击发洞中。



  新兵从装填发射药、弹头,再到安装完成火帽,整个过程大致需要半分钟至一分钟时间,而一名优秀的火枪兵,一分钟大概能够完成三次,这已经是火枪时代的极限了。



  在李卫国的军队当中,老兵大概能够做到一分钟发射两次,能够一分钟发射三次的士兵也有,不过所占比例非常小。



  “举枪!”



  “预备!”



  “射击!”



  随着指挥官一声令下,这一队新兵纷纷举枪,瞄准,而后射击。



  “砰!砰!砰!”



  伴随着士兵们的手指头扣动扳机,击锤撞击底火引燃火药,将枪膛内的铅弹发射出去。



  但见这一排火枪的枪口处喷出一团团或白或黑的烟雾,有的甚至都能喷出火焰,这些都是因为发射药装填多了或少了导致的结果。



  三十米外,是密密麻麻的人形标靶。



  这些人形标靶很特别,跟后世人们所熟知的靶场大不相同。很多后世打过靶的人都知道,靶场上一般只有一排画着圆圈的凸型环线靶,而且彼此间隔很远,打靶距离一般也是一百米。



  对靶场的改进,并非李卫国心血来潮,而是在他研究了火枪时代的线列战术后亲自做出的慎重选择。



  在火枪年代,你让一个士兵打出多少环的成绩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是因为他们使用的是滑膛枪,当弹丸出膛后,在二三十米内或许还能保持直线射击,一旦超过三十米,子弹就乱飞了,打环数那只是高精度步枪的专利,所以李卫国不使用凸字环线靶,而是贴近实战要求,使用人形靶子,只要上靶即算合格。



  同时,靶场上一共有五百个人形靶,按照清军一个营的标准建制,按照战场上两军对垒时的阵型进行排列,贴近实战要求。



  李卫国这样安排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士兵们看看他们到底能够打中多少个人型靶子,在此基础上查验上靶子弹数目,再除以三,基本上就能估算出这批新兵的在战场上的实际战斗力了。



  至于为啥要除以二,其实很简单,任何一支军队平时训练射击上靶率假如是一百,到了真正的战场上就会受到到各种战场气氛(比如胆怯)的影响,使其不能发挥正常水平,这也是为什么一场小规模的战斗下来,双方消耗几十万发子弹,最后结果却发现没打死几个人,如果按照平时训练那样几发子弹打死一个敌人,那岂不是天下无敌了?按正常分析,老兵能发挥60%的平时水平就算厉害的了,新兵能发挥30%就算及格了。



  李卫国就是要知道他的部队的实际战斗力,所以他才会这样进行打靶训练。这样他才能评估什么样的敌人可以打,什么样的敌人要暂时避让,否则就是找死了。



  “砰!砰!砰!”



  这时,第一队射击完毕,第二队迅速开火,接着是第三队。三队之间进行轮换,一共射击了三轮。



  “停止射击!”



  “报靶!”



  过了一会儿,报靶人员清点完毕。



  “25发上靶!”



  听到这个结果,新兵们不知道怎么回事,还在小声嘀咕是谁打中了。



  可他们的指挥官就脸色铁青了,骂道:“瞎嘀咕什么?你们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意味着你们已经全军覆没了!你们的敌人有五百人,可你们只打死了二十五个人。而敌人只距离你们三十米远,你们三轮射击过后,他们就端着刺刀冲到你们眼前了。剩下的四百七十五个敌人,他们将用刺刀将你们这两百人全部杀死。”



  新兵们顿时吓得脸白了,纷纷露出了沉重表情。



  “叫你们开枪时把枪口压低,看看你们子弹都打天上去了,你们来这里事打人的不是打鸟的!还愣着干什么?每人一千个俯卧撑!让你们不长记性!”指挥官很是生气的骂道,接着开始体罚士兵。



  这一切都被塔台上的李卫国看在了眼里,他发现不论是老兵还是新兵,射击的上靶率都不高。



  一开始他没有找到原因,于是李卫国自己亲身体会一下,很快他发现开枪时如果握不住枪就会令枪口跳起,子弹很容易打飞上天。



  随后李卫国又发现,P1842火枪开枪时,枪口火焰很大,这不单单是火药装得多的缘故,而是滑膛枪本身的气密性就不够,枪口喷火是必然。他发现连续开枪后,自己的眼睛受不了枪口火焰的剧烈闪光而紧闭,老半天看不清前面的标靶。同时火枪的枪机底火坑处的气密性也不够,枪口喷火喷烟的同时,底火坑处也会冒烟,气流冲击眼睛,令眼睛很疼,所以很多士兵于是开枪瞬间闭上眼睛,导致枪口不稳定,自然打不中标靶了。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直接关乎李家军的战斗力。他知道各国列强的火枪兵也都是这么过来的,他们开枪瞬间也会闭上眼,不过他们一般都是训练五六年或者十几年的士兵,经验丰富,即使闭上眼睛也不影响射击。而李家军的士兵们就不行了,他们当中的老兵成军还不到一年,新兵才一个月,显然不能跟列强军队相比。



  突然,李卫国感觉到光线刺眼睛,于是戴上了巴伟思送他的墨镜。



  这顿时给了李卫国灵感,他急忙再次试验火枪射击,这回他带着墨镜,不论是枪口火焰,还是枪机气密性不够喷出的烟流,都被墨镜挡住,不再刺激眼睛,也就不用再闭眼睛了。



  发现这个秘密后,李卫国突然想到后世的美军士兵在战斗时也戴着墨镜,哪怕是黑灯瞎火的夜间也是一样戴着,不知道的还以为美军大兵在装酷装逼,实际上墨镜正是保护眼睛不被枪口火焰伤到的最佳办法。



  这样一联系起来,李卫国心中顿时有了解决办法。



  于是李卫国迅速派人前往上海巴伟思眼镜店,此时巴伟思还没有启程,因为这年月交通不发达,不是每天都有往返中国和英国之间的飞机票可以买的,前往英国的轮船每隔一段时间才会有一趟,而且必须得等到全部舱位人满才发船,否则人太少,不够本钱的话,船长也不会开船的。



  巴伟思虽然第二天就买了船票,可他还得等着,所以没能离开。



  正好李卫国派人跟他取得了联系,将巴伟思手中的所有墨镜全部买下。这些墨镜都是巴伟思自己打磨制作的,他还有很多墨镜玻璃,全都被李卫国买下。



  与此同时,李卫国也派人去其他列强租界联络墨镜玻璃商人,从他们那里采购了大批墨镜玻璃材料,然后命人打磨制作成墨镜,配发给士兵们使用。



  随着墨镜配发部队使用,士兵们在射击时再也不用担心枪口火焰光芒刺眼,或者令眼睛暂时模糊的情况发生了,他们可以专注于瞄准敌人,命中率大幅度提升。



  看到士兵们带上墨镜后射击成绩显著提高,李卫国心中顿时乐开了花,一想到他将率领这支带着墨镜的军队上战场,实在是太拉风了,想想就令人激动。



  就在李卫国加紧训练军队的时候,太平军攻陷了武昌,随后五十万大军(裹挟难民)沿着长江攻陷九江,声势浩大。



  很快,两江总督陆建英发来了公函,要求李卫国率领他的团练开赴安庆,阻击太平军东进。



  但李卫国故意推脱新军需要训练,按兵不动。陆建英多次催促无果后,正巧军机处领班大臣奕欣向咸丰推荐李卫国为上海县令,咸丰准奏,军机处随后下发了调任李卫国为上海县令的公文,正好到了陆建英手里。



  只要关于李卫国的事情,陆建英都要过问,于是便扣押了公文,逼着李卫国出兵。



  此时,李卫国一心盯着上海的小刀会,自然不会听陆建英的。



  不过李卫国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陆建英见调动不了李卫国,便让刘建章带着他的团练增援安庆。



  刘建章虽然也跟陆建英是死对头,可他却没有李卫国那种魄力,面对上级的调令,刘建章不敢不听,当即和刘贺率领新组建的团练离开上海,前往安庆御敌。



  刘建章一走,上海兵力空虚,小刀会顿时活络起来。



  李卫国知道,刘建章一走,小刀会恐怕很快就会造反,所以他也加紧了军事训练,同时向英法美各国驻上海公使馆发去了照会,以上海县令身份要求他们向李卫国供应军火。



  英法美等国列强都知道了太平军声势浩大,一时间在是战是和方面犹豫不决,所以对李卫国的要求给予了重视,答应**军火物资。



  于是,李卫国一方面跟列强购买军火,一方面加紧训练军队,磨刀霍霍,就等着小刀会造反,那样李卫国就算没拿到上海县令的调令公文,也可以名正言顺的出兵占领上海。



  ~~~~~~~~



  末了,跟大家求支持,求点赞
第0068章 出兵
  咸丰三年一月,太平军攻占九江没多久,便裹挟五十万难民,号称百万大军,沿着长江东进安庆,两江总督陆建英集结十万兵力死守安庆坚城,妄图阻挡太平军兵锋。



  与此同时,在上海周边地区活动的天地会分部小刀会,在刘丽川的带领下展开武装暴动。



  小刀会首先暴利攻击上海周边地区的地主、商贾和大户人家,然后将财物充作军费,打造兵器,将抢夺来的粮分发给老百姓,以此来笼络老百姓,取得老百姓的支持,从中取得兵源。



  由于小刀会在上海周边地区颇有威名,深受清廷压迫的穷苦百姓纷纷响应号召,加入造反行列。



  当然,就目的性而言,小刀会的核心成员是想推翻清廷,重建大明国。而小刀会的外围成员和新加入的老百姓,他们的目的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可以光明正大的打家劫舍,抢钱抢地抢女人了,这是本质,从古至今的任何农民起义都是这样的一群人,目光短浅,所以他们最后的结果都失败了,只有不抢老百姓的红军最后赢了。



  关于小刀会的行动,坐镇崇明县的李卫国早就接到了报告,但李卫国没有立即出手,而是在谋划和布局将来。



  这是吴庸给李卫国献的计策,他建议李卫国暂缓出兵平定小刀会,让小刀会先在上海肆虐一番,最好将那些对李卫国未来掌控上海的潜在敌对势力全部清除,以方便李卫国接管上海后,推行各种政策的阻力减少,更容易掌控上海。



  吴庸知道李卫国在上海购地遇到了阻力,他建议李卫国借小刀会的手,清除这些阻力。对此,李卫国同意了,他也知道那些旗人大爷们不好伺候,对将来自己接管上海也是一个**烦,如果能够借助小刀会的手除掉或者赶走他们,那么对李卫国而言也是好事一桩,至少他能够顺利拿到那些被豪强占据着的好地皮。



  另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李卫国暂时还没有拿到上海县令的调令,按照大清律例,李卫国没有权利调动崇明县兵进入上海县,而镇守上海县的清军千总彭文远也不会允许李卫国带兵入境的,这是原则问题。



  所以,这些因素加在一起,李卫国便坐镇崇明县,看着小刀会在上海闹腾。



  当然,李卫国也不知是干看着,他也为防万一,还是派兵以保安队名义分别进入亚投行和江湾工业区,对这两个地方实施保护,因为这是李卫国的私产,他派兵以保安队身份进入上海境内,对此镇守上海的清军千总彭文远明知道是李卫国偷梁换柱计策,却也没办法。



  李卫国派遣了两千李家军士兵进入上海县城,驻扎在亚投行周围,上海清军千总彭文远选择了默认,毕竟他也知道李卫国将成为上海县令,不想闹得不愉快。



  除此之外,在江湾工业区内,李卫国足足部署了两千李家军士兵,在四周构筑了防御工事,确保工业区不被小刀会叛乱影响。



  李卫国此时手中的军队一共有一万四千人,分作十四个千人队,其中第一千人队是曾经去过桂林跟太平军交过手的,属于最精锐的千人队,原来的第二、第三、第四千人虽然没有经过实战,却也是训练有素的精锐,剩下的十个千人队是新进招募进来新兵,训练只有一个多月稍显不足。



  不过,这一万人经过一个多月的训练,基本上已经成型,士兵们能够听得懂指挥官号令,会使用火枪,用来维持治安和守城足够了。



  李卫国已经拟定了好了计划,第一千人队一直在崇明县没有动,这是李家军的尖刀部队,将用来对抗小刀会的主力部队。第二、第三、第四,这三个千人队被打散了编制,跟剩下一万新兵进行混编,以老带新,老兵担任军官,大幅度提高战斗力,同时也配合李卫国加强对军队的控制。



  重新整编后,第二、第三两个千人队进驻上海县城守卫亚投行,必要配合彭文远守卫上海县城。第四、第五两个千人队防守江湾,必要时支援上海县城。



  李卫国亲率第一千人队和剩下的九个千人队坐镇崇明县,将在关键时刻渡江进入上海,同小刀会决战。



  半个月后,小刀会在刘丽川的带领下,聚众两万人攻陷了嘉定,打出大明国旗号,拥立大明朱氏十九世孙朱捷为皇帝,改元兴明。



  这也是天地会的规矩,自从天地会创立以来,内部一直延续大明年号至今,中间拥立了九个皇帝,朱捷是朱元璋十九世孙,也是天地会拥立的第十个皇帝。



  此举顿时刺激了清政府,咸丰得知嘉定又出现了大明余孽的消息之后,当即命恭亲王奕?派兵镇压,对嘉定大明国的忌惮甚至都超过了太平天国。



  而此时的奕?情况堪忧,他作为军机领班大臣,负责剿灭叛乱,但他的命令大多数都没人执行,前线的清军主官和将领几乎都是帝党一系,听从肃顺三人党的命令,消极抗战。



  前翻曾国藩和张亮基丢了长沙,实则就是故意的,都是肃顺的安排,只要一打败仗,肃顺就在咸丰面前诋毁奕欣无能,要求咸丰罢免奕欣。



  所以,这次咸丰真的急了,给奕欣下了圣旨,必须剿灭嘉定大明国,铲除大明余孽,否则就治奕欣的罪。



  奕欣没有办法,突然想到了李卫国,于是立即发八百里加急,命李卫国率崇明县团练军出兵上海,剿灭嘉定叛军。



  李卫国接到奕欣的命令后也是无奈,找了吴庸商议一番,吴庸也觉得必须得出兵了,否则奕欣那边不好交代,如果奕欣倒台了,对李卫国也没有好处。



  三天后,小刀会在攻陷嘉定后,陆续进占南汇、川沙和青浦,随后进攻宝山时,同驻防在宝山的清军交战不到一个小时,就将清军击溃,旋即占领宝山县城。



  随后,小刀会兵分三路,共计五万余人,准备合击上海县城。



  消息传到上海县城,顿时人心惶惶,上海县令空缺,苏松太道刘建章亦不在,唯有上海道金武和千总彭文远二人守卫上海。



  不过,彭文远手中名义上虽然有一千绿营兵马,实际上多年吃空饷下来,只有三百人,武器弹药也不足,只能勉强依托上海县城的城墙进行防守,眼看着城外各村镇陆续被小刀会占领,却也没有办法。



  小刀会虽然号称五万人马,实际上跟太平军一样,都是裹挟难民,真正有战斗力的只有两千余小刀会会员。



  为了能够笼络住这些难民一起参加战斗,小刀会只能用钱财和土地作为诱饵,这样一来,所过之处的地主、商贾和富户就惨了,不是被灭门就是被抄家,财物和土地被小刀会分发给难民。



  于是,一听说小刀会杀来,各地的地主、商贾和富户尽皆举家而逃,或逃入上海县城,或逃往外国租界,或渡江逃往崇明县避难。



  当然,不是只有有钱人逃命,但凡有些智商的平民百姓都会选择外逃,他们可不会被小刀会的钱财和土地所吸引,更不会认为小刀会能斗得过清政府,知道造反是死罪,打仗会死人,所以都会举家外逃往别处。



  李卫国得知宝山县被小刀会占领后,大骂宝山守军饭桶,担心江湾工业区守不住,当即留下三千人马守卫崇明县,亲自率领七千兵马渡江。



  此前李卫国一直按兵不动,除了因为吴庸给他献的计策之外,李卫国自己也想先看看小刀会的战斗力如何,毕竟是李家军的首战对手,如果小刀会太强,李家军首战不胜的话很容易挫败李家军的士气,不利于李家军的成长。反过来,如果小刀会实力不及李家军,那么小刀会就将成为李家军成名的垫脚石,给李家军将士们树立信心。



  经过一个多月的观察后,李卫国终于通过各种渠道对小刀会全面了解,发现小刀会虽然聚众五六万人,但核心成员之一两千余人,虽然个人武力(练过功夫)都很高,但使用的都是冷兵器,全靠一股无坚不摧的气势才击败各地守城清军。



  李卫国知道,只要不跟小刀会主力短兵相接,依托防御工事,利用火枪远距离进行攻击,就可以跟小刀会一战了。



  当李卫国得知小刀会主力前往上海县城时,他立刻带兵过江,从后方对小刀会发起进攻,准备跟上海县守军前后夹击,将小刀会主力尽数歼灭在上海县城城下。
第0069章 宝山县首战
  “洋人来了!”



  宝山县城北门城墙上,正在巡逻的小刀会士兵突然发现城北方向出现大批洋人军队,急忙示警。



  很快负责宝山县城防御的小刀会核心成员陈阿林急忙带人赶来,他登上城墙,拿着一个从清军把总那缴获来的单筒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