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亲临东周-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咝潦匣鹫伲幻H冢簿褪敲窦渌谆八档幕鹕瘛5H谠谡饫锍晌艘桓龉僦啊9补づ崖遥坂放芍乩枞ソ嗣鸸补ぶ濉?墒侵乩枞疵挥型瓿烧庖蝗挝瘛>烤故侵乩栊幕橙蚀龋故悄芰τ邢蓿衷谝丫坏枚5侵乩栉飧雒挥型瓿傻娜挝窀冻隽顺林氐拇郏蔷褪巧5坂反λ懒酥乩瑁⑶以谥乩杷篮螅钏牡艿芪饣丶倘瘟苏庖恢拔弧
吴回的儿子陆终,娶鬼方国君之女为妻。这个少数民族姑娘据说有过人之处,怀孕十一年,方开左肋生下三子,又开右肋生下三子。也许这开肋生子是古代对剖腹产的一种别称,或者只是一种对重要人物出生的一种神化。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六个孩子简直和动画片中的葫芦娃不相上下,都不是平庸之辈。老大己樊,被封于卫墟,是夏朝的伯爵,在商汤灭夏桀时候被灭;老二董参胡,被封于韩墟,周朝立为胡国,后来为楚国所灭;老三彭祖,被封于彭墟,为商朝伯爵,在商朝灭亡的时候也随之灭亡;老四妘会人,被封于郑墟;老五曹安,被封于邾墟;老六芈季连,也就是楚国王族的祖先。总而言之,季连兄弟六人都开创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封地,成功晋为封地领导者。而季连,当然是其中的佼佼者。
季连的后代鬻熊,是一个传说中的神奇人物。据说鬻熊曾经在九十岁拜见周文王,由于博学多文,周文王拜他为老师。后来周武王也拜鬻熊为老师。鬻熊的博学与他的长寿同时为人称道,后代于是以熊为姓。
周成王时期,在社会上广泛征求文武勤劳的能人,鬻熊的曾孙子熊绎人品爆发,脱颖而出,周成王封熊绎于荆南,分以子男之田,以丹阳为都城。自此熊氏家族成为被周王朝承认的体制内贵族,虽然等级低了点,但是的确是铁饭碗。
熊绎这份体制内的铁饭碗传至五代熊渠,当时江汉间治理的政通人和,熊渠就开始大胆冒进,居然僭号称王了。熊氏家族冒险的一面充分在熊渠身上体现出来,可惜好景不长,周厉王登基。周厉王何许人也,那是出了名的暴戾狂虐,果然二百五就怕不要命的,熊渠虽然想一跃跳级为王,但是他也怕周厉王这个超级二百五直接收拾自己。大丈夫能屈能伸,熊渠又去掉这僭号,权当没这回事。
之后子爵之位八传至熊仪,熊仪传给熊眴,熊眴的弟弟熊通杀掉自己的侄子自立。熊通此人强暴好战,但是开始他也不敢妄动,只是在荆楚之间遥遥观望,只见郑国、齐国、卫国、蔡国、宋国,几番混战,好不热闹。直到郑庄公大败周桓王,熊通开始激动了。
谁说周天子就是老大?不一样被郑庄公打的丢盔卸甲?
周桓王如果能够预料,输给郑庄公便是刺激天下诸侯纷纷抗命独立,争当老大,他一定不会去毫无把握的打这一仗。
熊通觉得单凭实力,自己也可以争取一下老大的位置。
令尹斗伯比进谏熊通,说称王这件事我们也不是没有努力过。但是这么久已经自去封号,如果再突然复称王,恐怕引起各方不良反应。要想称王,必须在诸侯间先树威。
熊通一听此话有理,得想让这帮诸侯知道我熊通的厉害,他们才能老老实实的听话,于是询问斗伯比,不知道树威咱们具体应该如何去做呢?
斗伯比回答道,汉东这边的国家,就数随国最大。主公假如能兵临随国,然后再派使臣,随国肯定能和我们求和。随国顺从之后,那样汉淮诸国必定无不顺从。
所谓无妄之灾,恐怕就数随国这样的。
为什么挨打?
因为你强大,我打了你,我就是老大,别人都服我。想不挨打,那就乖乖求和。
和平从来都是双方面的,当一方挑衅,心怀诡计,另一方恐怕只能迎战,狠狠挫其锐气,如同郑庄公大败周天子,也未为不可。
熊通听从斗伯比的建议,亲帅大军,屯兵于暇,派大夫薳章赴随国谈判。
随国有两个出名的大臣,一个是贤臣季梁,一个是弄臣少师。根据一般领导干部的喜好,少师更得随侯的喜欢。
楚国使臣薳章来到随国,随侯召见季梁、少师问计。
季梁为随侯分析了楚国与随国的形势,认为楚国远强盛于随国,眼下忽然来随国谈判,恐怕另有诡计。不如表面应付,暗地准备迎战。
少师却根本不能同意季梁的意见,请求亲自去楚军,就以谈判结盟为借口,探个虚实。随侯于是派少师出访楚军驻地:暇。
少师刚一出发,楚国这边就得到了消息。斗伯比建议楚王好好利用这次少师出访。少师一个阿谀奉承之徒,来此探楚国虚实,不如趁机以老弱病残示之,将来与随国一战,必当得利。
楚王听从斗伯比的建议,立马命令准备。
少师进了楚营,只见迎风而立的楚国士卒,多是白发苍苍,弓腰驼背,几乎一阵风便能吹倒。偶尔壮年的几个人,却又面色苍白,恐怕有什么疾病。再看这些士卒,盔甲破烂,刀枪也多是锈迹斑斑。
少师心里不由得鄙夷,这帮穷疯了的楚人,想是跑到我随国打秋风来的。看这样子,也根本没有几分战斗力。
少师见了楚王熊通,面露得意之色,说道,“我们两国虽然临近,但是各守疆域。不知道上国求成是何说法?”
熊通一看少师这得意洋洋的样子,恨不得现在就打他一个落花流水。没奈何熊通假意无奈,回答少师,“不怕少师大人笑话,楚国连年灾荒,已经难以为继了。现在怕就怕小国联合为难,所以特地与上国约为兄弟,互为唇齿之依。”
少师一看楚王如此谦虚,心想人说熊通跋扈,我看也不过如此,反而过意不去,拍着胸脯向熊通保证,那些汉东小国,都听0我们随国号令行事,您从此以后大可不必担忧了。
熊通与少师结盟之后,命令楚军班师。
再说少师回去之后,禀报随侯,详细描绘了楚军的惨状,随侯居然也就相信。根据少师的说法,幸亏这次和楚国结盟,您看楚军立刻就班师回国,可见他们多么惧怕我们随国。希望主公派我带兵从小路追击楚国,就算楚军不能全部被我们俘虏,至少俘虏一半没问题。以后楚国就更得看我们眼色行事了。
这就是小人心计了,既然已经结盟,无论真心与否,何必非要穷追猛打致死呢?
随侯正要起兵,忽报季梁求见。季梁果然是来劝谏随侯,万万不可出兵攻打楚国。楚国从若熬开始几世努力执政清明,冯陵江汉,那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再说熊通弑侄自立,其人残暴可见一边。现在熊通无故请成,肯定内有诡计;而故意以老弱示我,那明摆着就是诱敌深入。等我们随国一旦追赶,肯定就中计了。
随侯一时间也没有主意了。
人在无助的时候,就会求助神灵。
随侯命令,占卜一卦。
还行,这次神灵保佑,告诉随侯,追之不吉。
于是少师追赶楚军的作战计划就此作罢。
熊通一看,自己率领楚军晃晃悠悠的走了许久,怎么没有追兵呢?肯定是季梁劝阻。熊通召集斗伯比问计,人家随国这次根本没上当,我们不是白演了?
斗伯比眉头一皱,又是一计。他告诉熊通,不如主公召集诸侯在沈鹿会和。随国如果派人前来,说明他们听我们的;如果他到时候不来,那我们就以背叛盟约的借口讨伐他们。
结交朋友实在是一件很重要是事情,向随侯这样与楚国结盟,无异于羊入虎口。这个陷阱你逃过了,还有下一个,还有一系列的陷阱等待着你。不信你还每个陷阱都能躲得过,你成了通关超级玛丽了。
俗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着。
随侯这就被熊通惦记上了。
楚王熊通派出使臣系列,通知汉东诸国,约于孟夏之朔,在沈鹿取齐。
楚王的名头果然不是吹出来的,到了集合这一天,果然汉东的这些国家,什么巴、庸、濮、邓、鄾、绞、罗、郧、贰、轸、申、江诸国,按时派使臣到来。
还是有两个特立独行的,随国与黄国没到。
楚王心里这个乐,怎么样,还是中计了吧?楚王熊通立马派使臣薳章前往责备黄国,黄子一看玩儿真的啊,赶紧告罪承认错误。熊通又派屈暇,前往责备随侯,随侯这时候来了没眼色的病症,居然不服。
不服是吧,熊通帅大军伐随。
至于这次招惹祸患的诸侯之会,到底是什么重要事宜,倒无人知晓。
第四十章 楚王熊通的逻辑
无辜的随侯因为无故缺席参加楚王召集的大会,又没有诚恳道歉,反而不服,导致楚王熊通发兵攻打随国。楚王熊通命令楚军遍布汉、淮水之间,看来这次是动真格的了。
随侯这时候也慌了,不就是没听你招呼么,至于这么急眼吗?兵临城下,随侯紧急召集各位大臣议论对策。
这次季梁的观点令随侯大吃一惊。季梁认为楚王刚开始召集诸侯,那肯定是想拿我们随国做个样子,必定玩命跟我们干一仗。我们不如顺水推舟,干脆就派使臣求和。假如楚国听我们的,跟我们和好,那岂不是避免了一次血战?要是楚王熊通咬死了非得打我们,那大家都会知道楚国小题大做,欺人太甚。那时候舆论导向肯定向着我们随国这方。假如非打仗不可,我们仰仗这样的舆论和士兵的怒气,或许能博得胜利。
话音刚落,旁边走出一人激烈反对。季梁一看,不是别人,正是少师。只见少师气的脸红脖子粗,直接吵吵嚷嚷的说:“季梁啊季梁,没看出来啊,原来你居然是一个贪生怕死之辈!枉主公那么信任你,百姓还称你是清官,胆小如鼠!现在楚国的军队已经摆在我们随国对面了,人家都欺负到门口了,我们还去求饶?你季梁置主公的颜面于何地?以后我们主公还怎么在诸侯面前说话?头都抬不起来啊!”
季梁无奈一笑,心想,这真是咬人的狗不叫,叫的狗不要人。少师历来明哲保身,不知道这次为何这么激进?
少师对着季梁吵吵了半天,见季梁无话,转身向随侯长身拜下,“主公,楚国这次可是送死到我们门口了。主公不如速战速决,不然楚国军队又将像上次一样跑的无影无踪了。”
季梁心想,看来还是上次去楚国军队给他胆子了。没文化真可怕啊!可是看随侯决心已下,知道多说无益,也就听从随侯吩咐。
少师的话给随侯吃了一剂强心剂,慌乱被热血一冲无影无踪。现在的随侯,基本和变形金刚变形之后相似,浑身的力气就等着楚国军队来了。随侯命令,以少师为戎右,也就是君主出征时在君主右方持武器保护君主;以季梁为御,也即驾驶马车,随侯要亲自出征要杀楚敌。
季梁登车之后遥望楚军,只见青山密林之下,虽然寂静无比,但是隐约可见长刀之光,锦旗猎猎,看来楚军已经布阵完成,等候多时了。略一思索,季梁禀报随侯,“楚军分为左右二军,按照楚国的习俗,左为上,所以楚王熊通必在左军。想来熊通所在之地,肯定也是楚军精锐所在。主公不如先尽全力攻打楚军右军,击破右军,左军肯定士气动摇,那时候再战左军,定能取胜。”
少师在旁鄙夷的一笑,“有些人还真的是胆小啊!为什么要让主公先躲避楚军锋锐呢?难道要诸侯笑话我们的主公,即便出战,也先挑老弱病残下手吗?”
随侯一听,这话说的对,勇气值连同血压一同飙升二百二,必须用楚国精锐的鲜血,洗去我们随国的耻辱,树立我们随国的威望!随侯长剑一指,向着楚军左军,冲啊!
楚王熊通遥望随国军队正冲着自己的精锐部队而来,不由得微微一笑,“传令下去,不许抵抗,打开阵口,放随侯进来。”
随侯一阵风似地狂奔入楚军阵地,果然勇猛过人。沿途楚军无不纷纷避让,只听见少师在喊,主公威武,主公必胜!
哎,怎么好奇怪,周围的楚军渐渐不再躲避,而是慢慢围了上来?
少师挺身挡在随侯面前,一员楚将前来应战。少师尽全力拼搏,不十合被楚将斗丹斩于车下。
随侯这时候可真是慌了,少师就死在自己眼前!
季梁保着随侯死战,只是这楚将楚军好像杀不尽一般,潮水一般,呼啸而上。
随侯到底足智多谋,关键时刻,丢弃专用战车盔甲,飞一般的速度换上小兵盔甲,混在队中。季梁拼死杀出一条血路,方才逃脱。安全处检点队伍,存者不到十分之三四。
随侯眼看着自己的军队被绞杀在这密林之中,鲜血在脸上蔓延,嘶哑的对季梁说,“这次多亏爱卿保驾。”再想到少师,不由得热泪滚滚,季梁反而劝谏随侯不必伤心,如此误国之人,伤心又何必呢?
随侯觉得自己心都乱了。
才冲破楚军包围圈,心胆俱碎,只能看季梁准备怎么办了。
季梁这时候能有什么好办法呢?如今想一战,恐怕只能一战而死了。剩下的,只有求和。
季梁于是孤身入楚营求和。
楚王熊通大怒,“你们随侯想战便战,想和便和,我们楚国是玩具吗?我们楚人没脑子吗?全听你们的?你们随侯现在兵败求和,并非真心。”
季梁心说都是老中医,您甭给我配这副药了。楚国不就是找个借口收拾我们随国吗?如今少不得拉少师做个说辞。季梁面不改色,从容应对道,“其实这次我们随国出战,的确不是我们随侯的意思。您也知道,我们国家的奸臣少师,都是他蛊惑君心,我们随侯才和贵国有此一战。现在那少师也被斩于阵前,我们主公也知道自己错了,所以才特地派我前来求和。您如果能宽恕我们的罪过,我们随国将倡议楚国为汉东君长,早晚在您朝廷伺候,永远的归顺您。”
这番话表面上将责任推给了少师,反正少师也已经死了,楚王总不见得真去调查是谁主张打仗的。根本上说,我们随国这次就是认栽了,服软了,我们还提议您当老大了,您看这么做怎么样?
楚王熊通一看,自己的目的也达到了。
斗伯比从旁进言,“主公,少师死于阵前,或许是天不亡随,所以出去他的奸臣。您不如就答应随国的请求,让他们推荐您做汉东长,随国也将在周天子那里歌颂您的恩德,镇抚蛮夷,您看意下如何?”
楚王志得意满,这蓝图画的,简直太美了!于是懒洋洋的答应一声,行。
楚王熊通私下里让薳章把倡议汉东长这事儿跟季梁叮嘱一番,这事你们随国可得当回事办,这事要成了,那随国就是和我们楚国最鉄的鉄子了。
季梁心里无奈,心说这汉东长无非就是一个虚名,反正我们随国目前这副状况是不可能争了。不如就给楚国当回小弟,落个保护呗!于是满口答应下来。
季梁回到随国之后将此事禀报随侯,随侯心里一万个不情愿。无奈已经被打怕了,只能上表周天子,将楚国歌功颂德一番,倡议将楚王熊通立为汉东长,镇抚蛮夷。
这事到此为止一切都在按照楚王熊通的意愿进行。
可是,变数出现了。
周桓王不许。
对于一切权力的登峰造极,周桓王都有一种本能的抗拒。有一个郑庄公就够头疼的了,还汉东长?莫非你们以为周天子是傻子聋子,不知道楚国和随国之战?难道是楚国把随国揍得轻了,随国还倡议楚国当汉东长?我非不让你楚国如愿以偿。
周桓王忽略了一点,现在诸侯实力的强大,已经不容他说不了。如果非要说不,难堪的将是他自己。
果然楚王熊通知道了周天子的拒绝之后恼羞成怒。按照熊通的说法,自己的先祖鬻熊,辅佐周朝二王,那是立下大功的。却被封在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还仅仅是一个子爵。现在我们楚国开山辟地,山民无不敬服。周桓王不封我们,那就是有功不赏!郑庄公还射了周桓王一箭呢,他为什么不罚郑寤生呢?赏罚不明,还当什么天子!
周桓王如果听见熊通说的这番话得气的哭死。
是,您的祖先鬻熊可是为我们周文王、周武王当了老师了。话说回来,大周朝立国难道就您的祖先鬻熊立功了吗?那肯定是论功行赏。为什么姜尚被封为齐侯了呢?那肯定功劳不一样啊!您指着老祖宗的一点点功勋,还想封王吗?
再说了,干嘛老提郑庄公的事儿啊!不是说都不知道吗?亏你还说自己在鸟不拉屎的地方,这事你怎么知道这么清楚呢?在洛邑和新郑都有眼线吧?你就说承认不得吧!郑庄公,郑庄公我那是没办法,你寻思我不想收拾他呢,我那不是没收拾了吗?
总之,天子犯错,后果不可估量。
熊通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立为楚武王,并且和随侯结盟而去。汉东各国,无不前往朝贺。楚王熊通将此事大肆宣扬,各国又捧场,居然一个自命为王,也搞的像模像样。汉东各国心里明镜一样的,周天子管着全国不假,可是楚国那可是近在眼前。一个不满意,那不就是随侯的下场吗?何况随侯已经是汉东各国中实力强的了,不一样被楚国打得求和吗?所以还是聪明点,听楚王熊通的没错。
周桓王知道之后,也是恨得无可奈何。
从此之后,诸侯更不拿周天子当回事了。
熊通死后,传位于儿子熊赀,迁都于郢。
楚国势力更加强大,逐渐有侵扰中原之势。
第四十一章 命运轮转
再看中原地区,郑庄公大败周桓王,虽然感到惶恐,但是既然新郑之围已解,又在诸侯之中提高了微信,内心之中还是洋洋自得。看,还得数我们郑国厉害吧,周桓王贵为天子,那到了我们郑国也得乖乖听话。敢不听话,打他!
得意之余,郑庄公开始大举犒赏功臣。
在郑国遇到危难之际,这些大臣并没有为自己打算离开郑国,反而是和自己浴血奋战,这个情他记得。必须奖励。
这次分封大臣,数公子元献计献策,功劳最大,郑庄公命令公子元从此居守大城栎邑。其他各位大臣也论功行赏,各有赏赐。所有的将领无不喜笑颜开,胜利的果实有你一份,也有我一份,这奋勇拼杀得来的战果,让人分外开怀。
只有一个人,在这次分封中什么赏赐也没得到。
这太奇怪了。
而且此人并非是贪生怕死之辈,在战争中寸功未立。
他有功,他于郑国有莫大的功勋。
他就是箭射周桓王的将领祝聃。
如果是别的人,恐怕看没有赏赐,也就罢了,或者隐忍不发,或者一个人找个凉快地方生闷气去。可是祝聃不是别人,光明磊落,胆气过人。不然他也不会将和周桓王军队的作战认为是平等的作战,更不会一箭射中周桓王。
祝聃直接找到郑庄公,当面问个明白,为什么打仗的时候大家一起冲锋陷阵,回来之后别人有封赏,我却啥都没有?
这不只是单纯,简直单纯的可爱了。
郑庄公听了祝聃怒气冲冲的话,再一看祝聃气的脸都抽抽了,只是平淡的回答道,“如果箭射周桓王我还为你立功,那别人都会议论我了。”
这话说的是大实话,但是也的确伤人心。
从郑庄公的角度而言,如果褒奖祝聃,那别人肯定认为是郑庄公暗中指示祝聃箭射周桓王,甚至有弑君之心。
但是从祝聃的角度而言,这一箭不是为了祝聃个人恩怨,是为了郑国的安危而射,所以他没有考虑后果得失。
再说你郑庄公都敢和周桓王直接开战了,就算没有祝聃箭射周桓王,难道别人看不出来你不臣之心吗?
何况并没有人告诉祝聃,不许对周桓王下手。
郑庄公的话平静如水,可是祝聃的面色一下子黯淡了下来。在他的心里,莫大的委屈激荡着简单的思维。
为什么?
为什么?
难道我错了吗?
简单的行礼之后,祝聃什么都没有说,离开了郑庄公。
几天之后,祝聃在家发背疽而死。
恐怕这委屈里,还有几分不解,更有对郑庄公自私的忿恨。
如果郑庄公私下奖励祝聃护国之心,那绝对不是这个结局。
君主之心,或许永远都念着自己,从来没有过他人。
祝聃辞世也带给郑庄公一些思考。他并没有像公子吕和颖考叔辞世那样痛哭流涕,或许他觉得祝聃只是一介武夫,没有给自己心灵的启迪。但是他也不能否认,祝聃为郑国立下的汗马功劳,于是私下赏赐祝家,命令厚葬祝聃。
周桓王十九年夏天,碧树红花没有给郑庄公带来更多的生机,白昼的蝉鸣只增添了些许的烦躁,郑庄公病了。
他知道,有些事情,需要他交代了。
郑庄公召祭足觐见。
祭足跪在郑庄公床榻之畔,郑庄公出神的思虑半响,对祭足说,“我这一生虽然坎坷,但是也算顺利。从前在母亲面前接受训斥的日子,好像还在眼前,一晃都过去了。最近,我常梦见太叔段,梦见我们小的时候。那时候,可真好啊……看来我离开你们的日子不远了。”
祭足想说些什么,却被郑庄公制止了,他沉声言道,“寡人有十一个儿子,除了世子忽,公子突、公子亹、公子仪都贵不可言。特别是公子突,才智过人,又在这三子之上。但是这三个孩子又都非永寿之相。为了我们郑国将来能够更加发扬光大,我准备传位于公子突。”
祭足一听,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但是关于这件事,他早有分析。祭足沉稳的声音在大殿响起,有力的述说着他的观点,“主公想找一个有能力的继承人,的确是明智的。但是您的元妃邓曼,她的儿子世子忽,多年以来一直位居储位,而且世子忽也为郑国立下汗马功劳,在国内已经很有威望了。如果您忽然传位于公子突,违反了立嫡立长的祖训,恐怕对于我们的国家,对于您的几个儿子,都不是好事。”
郑庄公沉默了。
他知道祭足所言不虚。
世子忽这些年为了郑国的确南征北战,但是援救齐国击破戎狄一战,他就已经在诸侯之间威名远扬,又岂止是郑国树威。齐僖公不是因此好几次想把女儿嫁给世子忽吗?
可是他深知,公子突绝非甘心沉寂下僚之辈。
思虑半响,郑庄公无奈的叹气道,“那只能将公子突送去他的外家了。郑国恐怕从此要不得安宁了。”
祭足拜服,谨承公命。
公子突被送往宋国,也就是他的姥姥家。公子突心里明白,储位恐怕自此无缘了。
这年五月,郑庄公撒手人寰。
不被母亲喜爱的郑寤生,隐忍,多谋,善断,刚毅。所以他能在逆境中多次崛起,破解常人不能勘破之难。但是他也有一般国君的刚愎自用,对他国领土的觊觎。
不过拿下太叔段,轻易破解五国伐郑,攻破宋国、许国,结交齐国、鲁国,大败周天子的功绩,仍然让郑寤生配的上“郑庄小霸”这样的称号。
郑寤生的光芒,思想,已经遮蔽了周天子。
至少周桓王在一败涂地之后是这样服从隐忍的。
如果说郑庄公多彩的人生与之后的霸主相比缺少了什么,那恐怕是眼界与雄心。他只是被动的去处理面前的困境,虽然很成功,但是没有努力去想,自己还能达到什么样的境界?开创什么样的奇迹?
郑庄公薨,世子忽即位,是为郑昭公。
郑昭公即位之后,派各位大臣出使诸侯国,特别派祭足前往宋国,当然不止是为了和宋国友好往来,更重要的是盯住自己亲爱的弟弟——公子突。
可惜正是祭足前往宋国这一件事,反而成了郑昭公命运轮转的楔子。
再说公子突的生母雍姞,乃宋国雍氏之女。而雍氏宗族在宋国为官者众多,深为宋庄公倚重。公子突回到宋国之后,有雍氏照顾,倒也一切顺心。但是唯一让公子突放心不下的,就是自己的母亲,雍姞。原来公子突虽然奉命回到外家,但是母亲还依然留在郑国。
于是公子突与雍氏商议归郑之计。
当然这也可以看做是公子突智谋的体现。
公子突想回到郑国,傻子都能看出来,回去干吗?当然是当郑国之主。难道回宋国去屈居人下?
但是如果赤裸裸的就说,我公子突回去就是为了抢我哥哥世子忽的王位!恐怕口诛笔伐者不在少数。
什么玩意儿啊,你爹刚仙去,你就造反吗?
但是如果说是想念自己的母亲,惦记自己的母亲,挂念自己的母亲,这又不一样了。
让我公子突在外家宋国,可以。
可是不让我见我母亲,太不人道了么!
这个想妈妈的借口,既让公子突有了回国争权的借口,又团结了外家雍氏,同时博得了孝道的美名,一石三鸟,岂不智哉!
看来郑庄公对自己的儿子真的非常了解,公子突果然不是平庸之辈,更不是省油的灯。
雍氏得知公子突的想法,也非常感动,这孩子多孝顺!爹没了,还能再没妈妈吗?必须帮助。
何况公子突若登基,恐怕雍氏也不会全无好处。
于是雍氏替世子突向宋庄公进言,您看这事,帮个忙吧!
宋庄公一看雍氏都说话了,那必须帮忙。
不过这里就能看出来,宋庄公居心叵测了。
毕竟没有做宋庄公的公子冯,那是全靠郑庄公的庇护才得以活命。郑庄公甚至在五国伐郑的时候也没有放弃公子冯,只是将他送往长葛,吸引宋兵,过后又依旧保护。现在郑庄公前脚走,后脚宋庄公就帮着公子突争权夺位,祸乱郑国,实在是太不厚道。
郑庄公如果知道宋庄公如此报答他,恐怕得气的从坟墓里跳出来。
这时候有消息传来,郑国上卿祭足要出使宋国了。
宋庄公大喜,公子突归郑,只在祭足此行!
祭足带着宋昭公派他出使宋国的命令,前往宋庄公宫殿。出使宋国,他还是比较有把握的。毕竟郑庄公在日,曾经那么鼎力帮助宋庄公,可以说,没有郑庄公的帮助,宋庄公小命不保,何谈登基为一方诸侯呢?
祭足走上殿来,刚要下拜,忽然几队铠甲锃亮的甲士杀气腾腾,直接将祭足拿下。
祭足一下子慌了,再一看,带头的将领正是南宫长万。祭足大声呼叫,“祭足何罪?为何擒拿祭足?”
宋庄公微微一笑,“还请祭足去军府商议。”
祭足心里一千个不情愿,你们宋国商议是这样绑着去吗?这就是你们宋国的待客之道吗?
第四十二章 祭足的选择
前往宋国友好往来的郑国上卿祭足,被全副武装的甲士押解到了军府。祭足表面上波澜不惊,心中其实早就惊疑不定。这宋庄公全赖主公郑庄公才保命登基,现在郑庄公刚一去世,郑昭公的位置还没热乎呢,宋庄公先翻脸不认人了。眼下这一幕,不知道唱的是哪一出?但是看来是没安好心眼子。没想到来宋国,反而是一幕大惊险。
看看天色将晚,军府周围的甲士依然没有撤去的意思,祭足知道自己这回麻烦了。虽然自己是郑国上卿,但是也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宋国如临大敌的对待自己,那至少是对郑国已经不再友好。
太阳落山的时候,军府内烛火通明,忽然摆上筵席来。
祭足心中更加疑惑,刚才那么敌对,这又是要干什么?
忽听得有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