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亲临东周-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们也应该上杆子的表示啊!你跟着去怎么没把这事定一下呢?

高渠弥说我怎么没说,我说了啊,关键是他听吗?

祭足叹息不已。

命运的确有玄妙之处,但更多的时候,性格决定命运,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高渠弥本来就和公子亹关系密切,听了祭足的话,更加刻意结交。可见高渠弥的确有不臣之心。

世子忽得知高渠弥所作所为,又跑到郑庄公处告了一状,大将与公子结交,的确心不可测,傻子都看出来他俩想干点啥。可惜世子忽虽然有政治敏锐性,却没有政治警觉性。这样直接告状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郑庄公因为世子忽的小报告,狠狠警告了高渠弥。

高渠弥是真害怕了,再不敢当面和公子亹结交,只能背后偷偷说几句话。公子亹心里这个不痛快,告诉高渠弥当时不就是因为世子忽打小报告,让你上卿当不上吗?我爹还在呢,他就这么猖狂,哪天我爹要是去了,还能容下你?

高渠弥倒明白,反而劝解公子亹,说世子忽虽然聪慧,但是优柔寡断,肯定不能害人。将来的事情,不还是我们俩说了算吗?

世子忽一个小报告,不但没有解决高渠弥的问题,反而让高渠弥和公子亹走的更近,盟约更紧密。

祭足这边也为世子忽谋划与陈国联姻,然后和卫国修好。陈、卫两国自来关系和睦,当年州吁政变,还是石碏一封书信多亏陈国才平定此乱。如果和陈、卫修好,三足鼎立之势,国事可定。

当然这只是祭足为世子忽谋划的下策。

上策自然是与齐国联姻,可惜世子忽已经接连拒绝,那只好以下策行之。

世子忽却认为这样很好,于是郑国向陈国求婚,世子忽亲自接妫氏成婚。

鲁桓公这边也向齐国求婚,据说齐僖公将女儿许配给鲁桓公为夫人。

原来齐僖公有两个女儿,都有倾国倾城之色。长女嫁于卫国,即卫宣姜。次女文姜,不但容貌出众,而且博古通今,出口成文,故此名为文姜。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比较匪夷所思了。或者可以看做《雷雨》古代版。

齐国世子诸儿,与文姜虽为兄妹,但是不是一个母亲,是同父异母。从小在宫中一起长大,幼时顽皮倒也无事。只是年齿见长,这诸儿见妹妹长得花儿朵一样人物,且兼气质出众,文采飞扬,竟然逐渐喜欢上了自己的妹妹。要说诸儿身为世子,本人也长相出众,风流倜傥。

但是这可是亲兄妹啊,居然有暧昧情愫,而齐僖公夫妇溺爱子女,全然不曾察觉。果然是重口味。

后来世子忽打败北戎,齐僖公喜欢的不得了,想将文姜嫁给世子忽。也许是对自己的国家太有信心了,齐僖公没等世子忽同意,就把消息告诉了文姜,同时好好讲述了一番世子忽的英勇事迹。文姜虽然还和世子忽素未谋面,但是已经芳心暗许。

谁料世子忽居然拒绝了齐僖公。这下子不仅是齐僖公觉得颜面扫地,文姜也等同于失恋,居然一病不起了。

文艺女青年文姜自忖才华出众,人品风流。论家世又是齐僖公的爱女,世子忽恐怕应该捧在手心里才对。

可是还没见面,就被断然拒绝,这实在是太让人伤心了。

落花流水春去也,人比黄花瘦。

这刺激对于从小一帆风顺的文姜来说,的确太大了,她一病不起,精神恍惚。

世子诸儿趁机以问候为名,闯入文姜闺房。文姜伤心至极,倒颇有精神与哥哥窃窃私语,倾诉心曲。

一日,齐僖公偶然看望文姜,见到诸儿在文姜闺房,两人亲密之状忽然醒悟,虽为兄妹,到底男女有别。齐僖公告诉诸儿以后问候让宫人来即可,不许私自出入妹妹闺房。紧接着就为诸儿娶宋女为妻,鲁国、莒国均有陪嫁之女。诸儿此时左拥右抱,也顾不得妹妹如何了。只是文姜自此更加寂寞,怀念哥哥,心情一发落寞。

鲁桓公借公子翚之力即位,年岁日长,内主空虚,还未曾立有夫人。这天鲁国大夫将此事正式提了出来,国君的家事也是国事,国君的夫人更是关系一国和平稳定与发展。

公子翚进言,听说齐僖公有爱女文姜,本来想许配给世子忽,这事也没成功。主公为何不去求亲呢?

要说公子翚的确没有做媒人的潜力。做媒哪儿有上来先说人家不成功感情史的?哦,世子忽拒绝了齐僖公,那主公你去求亲吧,这事肯定能成。要一般情况鲁桓公都得急眼,什么意思,别人不同意的你让我求婚,我不如别人呗?还是你小子故意恶心我呢?

但是鲁桓公欣然同意。

因为文姜可是齐僖公的爱女啊!

齐僖公啊!

齐国啊!

单是一个齐国就足够鲁国前仆后继了。

何况还是才女!

美女!

所以虽然公子翚话说的不好听,但事儿办的很成功。鲁桓公当下派出使者,求婚齐国。

文姜这边听说鲁桓公求婚,心情好转,病也渐渐好了。后来齐、鲁因为宋国在稷会面,鲁桓公又当面提亲,齐僖公约定明年再说。到桓公三年,鲁桓公亲自到赢地会见齐僖公。这次齐僖公真的感动了,同意将文姜许配给鲁桓公。鲁桓公立即在赢地纳币,加倍的礼品用于定亲。齐僖公大喜,约定九月亲自送文姜去鲁国成亲,鲁国这边也决定由公子翚前来迎亲。

被世子忽拒绝的文姜,要嫁给鲁桓公了。看起来好像也没什么损失,世子忽和鲁桓公比还不是国君呢,至少目前不是。

不过如果文姜和世子忽成婚,文姜,世子忽,鲁桓公,包括世子诸儿的命运,都将重写。

第三十六章   天子一怒

文姜要嫁往鲁国的消息在齐国迅速传开,整个齐国沉浸在巨大的欢喜之中。鲁国与齐国本来就渊源颇深,关系亲密,文姜此次许配鲁桓公,更让所有的百姓觉得是天造地设的良缘,再没有更般配的了。

这欢喜只除了一人。

那就是世子诸儿,文姜的亲哥哥。

之前那些暧昧的情愫如今由于文姜即将远嫁又在暗自发酵,而且速度惊人。诸儿觉得,似乎每天每时每刻都能看到整个齐国在为文姜的喜事准备,各种金银首饰,锦绣纹饰,每个人好像都成了齐僖公的亲戚,发自内心的为这桩婚事高兴。可是诸儿看到这些就越发的恼怒。

为什么,为什么偏偏文姜是自己的亲妹妹?

可恨父亲让自己娶了宋女,她又怎么能与文姜相比?

这功夫他倒忘了自己刚成亲顾不上文姜病中难熬的情景了。

诸儿这边辗转反侧,鲁国的公子翚已经来到齐国迎亲。齐僖公太过宠爱文姜,准备亲自送文姜出嫁。诸儿一听便急着说,父亲去了国事怎么办,准备代替父亲去送亲,齐僖公当然不同意,已经答应鲁国要亲自送亲,怎么能失信呢?

这爷俩还争个不亦乐乎,那边鲁桓公已经中道前来准备迎接了。

这回好了,都不用争了,人家到家门口接来了。

这年秋天,文姜启程前往鲁国。齐僖公命诸儿监国,亲自送亲。

从此齐国、鲁国日益亲厚。

齐国与鲁国这边百姓平安度日,却又有不和谐的音符传来。而且这次不是别人,发怒的是当今的周天子。

郑庄公几次挑衅,周天子隐忍不发。但是当他知道郑庄公假名伐宋的消息时,真的再也控制不住满腔怒火。

郑庄公在洛邑明明被自己损的没有面子了,居然还拉大旗作虎皮,以自己的名义召集别的国家讨伐宋国?居然还胜利了?真以为自己这个天子是傀儡吗?

郑寤生必须得到教训。

周桓王从此将国政全部委任于虢公林父,从此不用郑庄公。

郑庄公知道这个消息以后,心里更加怨恨周桓王,居然从此以后一连五年不去朝见。

郑庄公这时候也没有什么善恶是非之分了,心里明明知道是自己假借王命不对,但是周桓王夺走了自己的权力,那就是不能容忍。但是他这样的做法可以说并不睿智。周桓王毕竟是堂堂的周天子,这样消极对抗,后果可想而知。

周桓王对于郑庄公的忍耐已经到了极限,在这样下去周桓王自己都要发疯了。他决定亲自率领六军攻打郑庄公,讨伐他的不义之罪。

虢公林父当然全力劝阻,说郑侯毕竟是累朝卿士,您不如先征召他来朝,他要是不来,我们再做打算不迟。

这当然是表面上的原因,根本原因还在于郑庄公已经不是那个刚刚即位的郑寤生了。在多次战争的洗礼中,郑国已经锻炼了自己的军队,树立了一定的威信。要想讨伐郑庄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天子出征,赢了当然好说,威风八面,万一输了呢?以后谁还能听从天子之命啊?

关键咱们跌份啊!

周桓王此时已经被怒火冲昏了头脑,根本考虑不到后果如何。他心里就知道郑寤生这老贼欺负自己不是一次两次了,这次必须有个了断。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从这点看,周桓王也不适合天子这个职业。

他太情绪化,也太没有担当了。

天子胸中容举国之事,岂能以一己之私动怒?即便动怒,也不会这样不计后果的硬打硬冲。那代价必将惨重。

周桓王主意已定,立马征召蔡、陈、卫三国一同伐郑。看这个阵容就实在不豪华之极,虽然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可是蚍蜉撼树,那纯属不自量力。

陈国正赶上陈侯鲍刚刚去世,公子佗弑太子自立,国人不服,纷纷逃散。政变还没整明白呢,就赶上周桓王的伐郑命令,陈国实在不愿意趟这趟浑水,但是苦于公子佗刚刚即位,而且名不正言不顺,不敢公然反抗周天子。这时候如果有人反抗周桓王,说不定周桓王二百五的劲头上来了,没打郑庄公,先把他灭了。陈国派大夫伯爰率领车徒,连同蔡国、卫国,心不甘情不愿的往郑国出发。

这三路大军,周桓王派虢公林父率领右军,统领蔡国、卫国士兵,周公黑肩率领左军陈国士兵,自己亲自率领中军,向郑国气势汹汹进发。

郑庄公得到周桓王出兵的消息,立刻召开紧急御前会议,各位大夫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在热烈的讨论中进行。

正卿祭足认为,天子亲自率兵讨伐我们不朝之罪,那是名正言顺,我们还是先认错谢罪的好。

郑庄公听到这个说法勃然大怒,周桓王先夺政权,又派兵讨伐,这次我们要认罪,那以后事业就没法继续了!

高渠弥提出了相反意见,他认为陈国是不得已出兵,不见得会那么出力。但是蔡国与卫国和我们郑国素有矛盾,肯定借此机会会拼命攻击我们。周桓王还发怒了,天子之怒,势不可挡。我们还是坚壁不出,看他们能怎么办?到时候是战是和,随机应变。

大夫公子元前来献计,他认为以臣攻君实在是不义。既然要打,那就要速战速决,而且要胜利。让周桓王还没明白过来怎么回事呢,已经输了。既然周桓王兵分三路,那我们也分三路迎敌。而且我们知道陈国刚刚政变,军队肯定人心浮动,那我们就反其道而行之,先用右军攻打对方的左军,也就是陈国军队。然后再命令左军攻打蔡国、卫国军队。到时候陈国军队战败肯定四散奔逃,必然影响到蔡国与卫国。最后我们合力攻打周桓王,一定能够获胜。

郑庄公不由得大笑,爱卿料事如神,真是如同公子吕再生啊!

一场君臣大战,即将拉开帷幕。

不知道震怒的周桓王与郑庄公,谁能取得胜利?

第三十七章    无言的结局

郑庄公这边刚刚商议决定战略,早有人来报王师已经快到了。事到如今多议无用,郑庄公命大夫曼伯引兵对抗右军,正卿祭足引一支兵对抗左军,亲自率领上将高渠弥、原繁、暇叔盈、祝聃等,将大旗蝥弧立于中军。

祭足一看这不对啊,蝥弧意在“奉天讨罪”,所以能一举战胜宋、许,现在对面的是周天子,区区一个郑国还能奉天讨罪吗?谁是“天”?谁是“罪”?急忙奏请郑庄公,主公,这个蝥弧在此处恐怕不大合适吧,蝥弧用于伐诸侯还行,这讨伐周天子恐怕……

郑庄公一拍脑袋,这个我还真没想到。那这样,换大旗。

下面立马有人拿来大旗,依然是暇叔盈掌旗,据说蝥弧从此置之于大库,完成了自己的光辉历史使命。

高渠弥上前奏请郑庄公使用“鱼丽之阵”。所谓鱼丽之阵,是将甲车二十五乘为一编,甲士五人为一伍,每车在前,后面有甲士五伍即二十五人紧随其后,车上有一人受伤,车下上去一人补缺。有进无退,编队犹如鱼队,故此命名为鱼丽之阵。这个阵法最突出的特点是能够在车战中尽可能发挥步兵作用,先以战车冲锋,步兵随时补充,可以有效杀伤敌人。这也是历史上最早有记载使用在战役中的阵法。

郑庄公首肯,郑国士兵列阵前行,将近周营,郑军也安营扎寨。

周桓王听说郑庄公已经前来对阵,更加生气。其实周桓王此刻心态已经严重失衡,是你以天子之尊亲征来此,难道还希望郑庄公束手就擒吗?如果郑庄公能够束手就擒,那也走不到今天两军对垒这一刻,他也不是大名鼎鼎的郑寤生了。周恒王虽然贵为天子,但是从智慧上说,还比郑庄公差得远,一怒之下,竟然要马上亲自率兵对阵,幸好有虢公林父苦劝制止。

第二天双方各自摆开阵势,郑庄公命令,大军不许轻动,只看军中大旆挥舞,一起进兵。

周恒王这一夜生了一肚子闷气,想了无数的言语,准备从道德、逻辑、智谋、能力等等各个方面好好先数落一番郑庄公,就等着郑庄公上前,先挫一挫他的锐气。可是这郑庄公虽然出列阵前,却只是把住阵门,毫无动静。周桓王几次派人挑战,根本没人接茬。周桓王满腔怒火根本找不到发泄的途径。

太阳一点点的升上来,万丈阳光挥洒在两军将士身上,一上午的对垒,就练了眼神了。周桓王这边的士兵明显露出疲态。

瞪眼瞅着,太累。

郑庄公仔细端详对面将士,忽然大手一挥,暇叔盈得令挥动大旆,飘扬的旗帜,伴随着如雷鼓声,郑国左右二军同时出击!

奇怪的是这左右二军却是交叉行进,却丝毫不乱。曼伯领兵冲入陈军。陈国士兵看来都有很好的跑步天赋,一冲之下,即刻散乱,一拥而散,同时还将周兵阵型冲乱。周公黑肩拼命抵抗,可惜乱军之中,人潮涌动,根本不能阻遏,大败而走。

祭足杀入右军,只见蔡国、卫国旗帜便指挥冲击,两国各自寻觅逃生之路,也是不敌崩溃。

虢公林父见事急,立于车前,大喊“如有妄动者斩!”

混乱的局面至此得以稍缓,祭足见此,知道虢公林父的确有大将之风,不敢紧逼,虢公林父得以整顿队伍,缓缓而退。

且说周桓王稳坐中军,耳听得敌营鼓声震天,知道开始对阵厮杀,正准备出阵,忽然见己方士兵胡乱奔走,队伍也不成个队伍,简直和赶大集相似。这时候溃兵更加多的涌入,人如潮水,中军也立脚不住。

后面紧跟着的郑军却车骑相间,大旗猎猎,有序迅速的成为绞杀周军的机器。

鱼丽之阵,果然名不虚传。

祝聃在前,原繁在后,加上陆续赶来的曼伯、祭足,拼力厮杀,直啥的周军人仰马翻。

周桓王此时发扬了大无畏的斗争精神,也顾不上和郑庄公生气了,命令手下先撤,自己断后。

估计这手下这会儿也吓懵了,还真同意让周桓王留下断后,各自逃命去了。

正巧祝聃眼见得绣盖飞扬,心知周王必定在此,战场之上顾不得思量,瞄的准处,一箭飞出,正中周桓王左肩。幸好周桓王穿的那都是名牌产品,质量杠杠的,所以这一箭伤的并不严重。祝聃催马上前,眼看的周桓王危矣,忽然旁边一骑跃马横出,原来虢公林父前来救驾。

周桓王一颗心都已经提到嗓子眼了,看到虢公林父略略心安。

原繁、曼伯也一起上前,四个人杀作一团。

耳听得清冽之声,郑军这边鸣金收兵了。

周桓王收拾残兵败将离此三十里地下寨,周公黑肩前来奏报,说这都是陈国不肯出力的缘故,我们才遭此惨败啊!

周桓王满身血污,声音嘶哑,也没了开始兴师问罪的精气神了,过了半天才缓缓说道,“都是寡人识人不明啊!”

是,此刻,周桓王的心中,的确暗自悔恨自己识人不明。只是这识人不明,不只是对于陈国,恐怕还有对郑庄公。他太低估了郑庄公的智慧和胆量。按照他的想法,自己兴师问罪,但是天子亲征这个罪名就能吓住郑庄公,让他自己服软。根本没想到,郑寤生不是吓大的,他居然压根没想过和天子认错,甚至对话,上来直接就打,而且居然敢打赢!这实在是出乎意料之外。而这个尴尬的局面,恰恰是周桓王自己造成的。

郑庄公这边喜气洋洋,各位将领纷纷赶回中军报喜。

祝聃问,主公,臣已经射中周王肩膀,那厮吓得已经没胆了,正好生擒活捉,为何又鸣金收兵?

这句话,险些将郑庄公吓得摔个跟头。郑庄公的脸色从白到绿,心说你个二货,我们敢对抗周天子已经是大逆不道了,你还射周天子一箭,你还射中了?

半响,郑庄公从牙缝里挤出几句话,“祝将军果然英勇。只是我们对抗周天子能够保全自己已属不易,不知祝将军如此勇猛居然能箭射周天子。请问祝将军,捉住了天子,当如何发落?谋逆的罪名,谁来承担?”

“这……”祝聃立马没电了。他就想着,既然打了,反正撕破脸皮了,还客气个什么劲?

至于捉住了周天子如何发落,这个问题,他还真没想过。

第三十八章     求和的胜利者

大败敌军,重创对方统帅,胜利的一方应该开始欢呼雀跃不已了。

可惜郑庄公与郑国一干良臣大将,现在却头痛不已。

因为他们重创的是周军,射中的是周天子!

以诸侯国对抗周天子,已经是大逆不道,何况现在你还将周天子的军队打了个稀里哗啦,甚至将周天子本人射中,真是吃了雄心豹子胆!

所以祝聃兴奋的向郑庄公报喜,并且建议郑庄公干脆趁机活捉周天子,郑庄公简直恨不得打他几下,您大脑看来最近很湿润啊,居然能想出这样的馊主意?

现在这种状况,如何向周天子,或者说天下人交待?弄个不好就会被说成是逆贼,周天子举天下之兵伐之,也不是不可能。

郑庄公环视各位将军一番,目光落在了祭足身上,要能想个应付的办法,也是非祭足不可了。

祭足也面有难色,毕竟谁也没想到二货的代表祝聃敢箭射周天子啊,眼下只能先应付过去再说。想到此处,祭足建议郑庄公还是先派使者问候周天子,先让他知道并不是主公你让人射他的。想来我国已经立威,周天子胆怯之余也只是想找个台阶下吧。

这是典型的避重就轻,射箭当然是将领一时想法,但是郑国如此有序有力的打击出兵也是将领一时想法吗?难道郑国将领已经能够自动决定战略战术,不用请示郑庄公?

郑庄公一时之间也没有更好的主意。

但是先打后和,也应该是理所应当的结局。

谁也不能真的追着周天子打个没完没了。

于是祭足代表郑国出使周天子大营,郑庄公一看也别空手去了,俗话说有理不打上门客,虽然不占理,但是礼物还是带点,表示一下心意,命令送上牛十二头,羊一百口,谷物一百余车,连夜一同送到周天子营地。

祭足一进周天子营地,双膝跪倒,匍匐在地,连称死罪,说我们郑国都是死罪啊,为了保存社稷而自卫,没想到军队中有人不戒备,居然冒犯了天子之威,郑寤生觳觫不止!派小臣辕门待罪,献上劳军之资,问候天子无恙,还请天子原谅!

周桓王一言不发,沉默无语。

还说啥呀,都让人打成这熊色了!

三国联军啊,还周天子亲征,跑着撵着挨揍来了。

郑庄公这请罪,实在是莫大的反讽!

周桓王心里知道,如果自己不是周天子,而只是一介诸侯,恐怕郑庄公早就把自己拿下了!虽然自己那么看不上郑寤生,讨厌他,烦他,可是自己就是不如他!想到这里,周桓王脸色微微发红,有些惭愧。

虢公林父一看周天子也不言语,太尴尬了。估计这时候周桓王也不好意思接茬了,说啥呀,自己是人家手下败将,于是虢公林父上前答话,说既然寤生知道自己有罪,那就应该宽恕。来人可以谢恩退下。

祭足恭恭敬敬的又行一礼,从容退下。

接下来在周营里,祭足走入每一座营帐,问候每一位周军将士是否平安。可以说,祭足有谋略,并且很细致,注意细节。他深知,虽然郑国赢得了这场战争,但是并不代表赢得了人心。因为郑国毕竟是和周天子作战,属于以下犯上,而且居然射伤了周天子,一旦处置不好,恐怕会招来更大的祸患。按照常人的思维逻辑,面对周天子的讨伐,恐怕只有束手就擒。可是偏有一个郑庄公,不但接招,而且大胜周天子。要知道,能赢领导,还敢赢领导,绝对不止是需要智慧和能力,更重要的需要勇气。又偏有一个祭足,辅佐郑庄公,不卑不亢,能将此事处理的圆满。祭足此行,不但给了周天子一个台阶下,他问候周军将士的举动,更为郑庄公赢得了民心,树立了一个郑国有礼的形象。

周桓王的尴尬暂时缓解了,可是这事成了他最大的一个心病。

对于这次大败而归,自然没有任何人敢说什么话,跟领导问责,纯属不想干了。

可是周桓王就是觉得心里不舒服。

估计如果有个心理医生,能缓解他的症状。

偏那时候又没有。

这症结让他想起与郑庄公的种种过节,终于他不能忍受了,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要传檄四方诸侯,共同征讨郑寤生无视君王之罪。

幸好虢公林父还是个明白人,心说这怎么话说的,领导被打傻了不成,一次失败不行,还准备再去?虢公林父立马启奏周桓王,万不可传檄四方。不过他说话非常艺术,他没明白说,人多心不齐,去了也白搭之类的话,他劝周桓王,您可千万别传檄四方,这次战败之事,本来没几个人知道,您这是要昭告天下吗?

周桓王听了心里顿时一轻,哦,原来没几个人知道啊!那还不算太栽面子。

虢公林父心想,这位真是糊涂了,天子败于诸侯,能没人知道吗?就是没人敢说罢了。这时候也不能提这茬了,赶紧的他又急着劝解,说您没看出来吗,诸侯除了陈国、卫国和蔡国,那都是和郑国一伙儿的。您要是征兵没人来,那才被人笑话呢!而且郑寤生不是已经谢罪了吗,您还是借机宽恕他吧,这样和郑国还能谱写友好交流新篇章。

周桓王一听,又不言语了。

他光想着号召诸侯了,可没想过诸侯能有几个来的。这帮诸侯如果真是和郑庄公一伙儿的,到时候找个借口不来,那可确实丢人。而且,即便来了,恐怕不出力,心不齐,也难成事。

郑国的鱼丽之阵,确实厉害,自己是见识过的。

从此,周桓王心知郑国已经不是自己能控制的了,再也不提联合伐郑之事。

再说跟随周天子伐郑的蔡侯,虽然也被郑国打了个落花流水春去也,但是却在这次战争中得到了一个重要消息,原来陈国虽然政变,但是人心浮动,国人对于公子佗并不信服。

蔡侯为什么会对陈国的政变这么感兴趣呢?

这是因为,陈桓公的庶子名为公子跃的,是蔡姬所生,公子跃正是蔡侯的外甥。

这次讨伐郑国,陈国是大夫伯爰为将,而蔡国是蔡侯之弟蔡季为将,俩人没事在一起闲聊。这伯爰满怀忧愁,不由得说起本国之事,虽然公子佗政变成功,但是国人不服。而且公子佗还喜欢打猎,经常微服外出,他可并不是微服私访,体察民情,而是微服出去打猎。所以伯爰担心,公子佗如此不把国政放在心上,陈国早晚还得有变故。

蔡季于是奇怪,那既然如此,为什么你们陈国人不讨罪诛逆呢?

伯爰长叹一口气,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蔡季回国之后,将陈国的消息原原本本告诉了哥哥蔡侯,蔡侯说,太子免既死,接下来当然该我外甥即位了,这事我这个舅舅管定了。

这话说的大义凛然,但是主要还是因为听说了公子佗不能安定国家,蔡侯才有此念。不然假如真的关心自己的外甥,那为何不早作打算,居然让政变发生呢?为何没在政变发生的第一时间去为外甥争取权益,还得听说政变的公子佗没什么安国的本事才行动?既然是庶子,又何来理所应当该公子完即位?蔡侯内心深处还是最关心本国利益,所谓为外甥出头,不过为扶植一个听从己命的陈侯罢了。

蔡季说要想拿下公子佗,还得从他的个人爱好——打猎入手。

蔡侯于是命令蔡季率领兵车百乘屯于界口,专候陈侯。

果然有探马来报,陈侯三日前来界口田猎,现在正在界口驻扎。蔡季命令手下分为十队,也都扮作猎人向着陈侯方向奔去。

这一日山高林密,陈侯宝带轻裘,雕弓轻举,看的一只梅花鹿在前面跑跳,陈侯仔细瞄准,只听“嗖”的一声,弓响处梅花鹿应声而倒,四周随处一片叫好声。陈侯得意洋洋,忽然旁边斜出一骑,抄起此鹿居然扬长而去!

陈侯顿时转喜为怒,哪儿来的不讲理的小畜生,敢在侯爷面前撒野!

陈侯拍马追赶,来人却转身逃跑,眼见将要追上,却听得金锣响处,又涌出许多猎人,将陈侯拿住。

陈侯这时候也不摆诸侯的谱儿了,误打误伤了自己可不是小事,这不是刚坐上王位没几天吗,赶忙通报,我是陈侯,我是陈侯,别误伤好人!

“误伤好人?”先前那猎户反而淡淡一笑,“蔡侯亲弟蔡季,在此恭候多时了。知道公子佗弑君政变的好戏,蔡季奉命来此,特为尔兄陈侯报仇雪恨。只诛此逆贼,余者不问!”

话音落处,公子佗的人头带着惊诧的表情应声落地。

公子佗没有想到,自己篡位刚刚一年零六个月,曾经弑君的自己,就同样失去了生命。

其余陈国从者拜服在地,浑身发颤不已。蔡季好言相慰,又问故君之子公子跃是我的外甥,立为陈侯,不知道各位意下如何?

各位当然毫无意见,亲自为蔡季开路,表示蔡人讨贼立国之意。

蔡季将公子佗枭首挂于车上示众,百姓反而欢呼雀跃。

蔡季到了陈国,命令将公子佗之首祭奠于陈桓公之庙,立公子跃为君,是为陈厉公。

第三十九章    美丽的传说

郑庄公和周天子打了个不亦乐乎,南方某国也逐渐崛起。

这个青山绿水间徜徉的国家,有一个诗意的名字——楚。

关于楚国的来历,有许多美丽的传说。据说楚国,芈姓,子爵,祖先是颛顼帝的孙子重黎。这重黎虽然是身份高贵的皇家子弟,但是身怀异能,能光融天下,为高辛氏火正之官,被命名为祝融,也就是民间俗话说的火神。但祝融在这里成为了一个官职。共工叛乱,帝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