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一剑平天-第9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尹治平一路随着那宦官而行,但见处处皆是雕梁画栋,精工细作,便是不引人注目的角落处,亦有着精美的花纹修饰。注目之处,皆给人以美的感受。虽规制宏伟有些不足,跟他前世旅游参观过的北京故宫也不能相比。但精美之处,却是有如仙阙。

宋朝的皇宫正殿名曰文德殿。北宋时的东京汴梁城如此,南宋时的临安皇宫基本按照东京旧制而造。所以除了些许不同外,几座大殿基本都是一样,名称也是沿用过来。

不过文德殿一般不轻易启用,除了每月的正式大朝会,以及一些国家大殿外,皇帝一般不在文德殿视朝。平日朝会,朝见大臣商议政事的地方,则是在文德殿后面的垂拱殿,这才是皇帝日常处理政事的地方。

但今日理宗皇帝召见吕文德与尹治平这两位创下襄阳大捷的功臣觐见。却是特意在文德殿视朝,并特例开了一次大朝会,在京四品及以上官员都需来参加。

襄阳大捷实乃是自南宋与蒙古开战以来,岂今为止所获得的最大一次胜利。而且这次大捷上,尹治平阵斩了蒙古大军的统军主帅忽必烈,这也是宋蒙开战以来所斩杀的蒙古最高将领,尤其忽必烈还是蒙古亲贵,有王子身份,乃是成吉思汗的直系子孙。能杀得这样一位蒙古方面的重要人物。更是了不得,对整个战线上的士气,也非常具有鼓舞作用。

能创下这等大捷,理宗皇帝为召见吕文德与尹治平二人而开次特例。在文德殿视朝以显得更加隆重,也并不为过。

不过这条消息,尹治平与吕文德二人在昨日往史府赴宴时。就已从史嵩之口里得知。今早再被传唤的宦官告知,也并不如何惊讶。往文德殿而行的一路上。宦官又向尹治平与吕文德二人提点了些待会儿进殿面圣该注意的礼节与事项,二人自都是唯唯点头应承。

文德殿为皇宫正殿。乃皇宫中最高的建筑,不但居于整个皇宫的中轴线上,也基本处在中心点的位置。从宣德门进得宫城,又过得几重门户,大约行了有两刻时的功夫,尹治平便瞧见了文德殿的正貌。

宋朝的建筑风格虽不如唐时的那般雄伟,也不再一味求大,整体规模都较小,但做为皇宫正殿,文德殿的规模自然也不会太小。文德殿高有十丈,单是下面用汉白玉砌成的殿基也都有三丈左右。

尹治平一边打量着文德殿的样子,一边随着前面的宦官与吕文德行到了文德殿前的阶下。再登上汉白玉台阶到得殿外,那宦官让二人止步稍等,他进殿去向理宗皇帝通报。

二人目送着那宦官行进殿去不久,便听得殿中有人高声道:“官家有旨,宣湖北路安抚使吕文德与全真教道士尹志平觐见。”

殿堂广阔,怕殿外的人听不见,殿内门口处侍立的一名宦官又高声向殿外复述地喊了一遍。

听得这一遍喊罢,尹治平与吕文德对视了一眼,又略加整理了下衣冠,一起迈步行进殿去。跨过殿门处高高的门槛,二人垂首下来,不敢看大殿正中皇位上的理宗皇亲,以示尊重。

尹治平虽然心理上并无这种尊重,但这个时候却也不必表现自己的特立独行,以免招惹事端,徒增枝节。但他趁着进殿之时,未跨门槛之前,还是抬头往殿内快速打量了一眼。

虽只是不引人注意地匆匆一眼,但以他的目力,大致也都看清了。大殿两边满列着文武百官,皆着红色朝服,头戴长翅帽,脖子上戴着块取“天圆地方”之意的方心曲领。他身旁的吕文德也是这般打扮。

宋朝的官员朝服,不论文武及官职大小,朝会所穿朝服,皆是统一样式,颜色也都是朱红色,区分官职大小是看腰间革带上所佩的玉剑、玉佩及锦缓等物。六品以下就没有中单(即里面穿的中衣)、佩剑及锦绶,不过此刻朝堂上也没有六品以下的官员。所以放眼望去,打扮都是一样,以尹治平这种此前根本没怎么接触过宋朝官员的武林人士,基本分辨不出什么不同来。

大殿正中有高约七尺平台,上面设有金漆雕龙宝座,两旁为蟠龙金柱,座顶正中的天花板上刻有金龙藻井,倒垂着圆球轩辕镜。龙座之上所正襟端坐着的,自是当今的宋朝天子理宗皇帝。

皇帝服饰与下面的大臣们也都是一样,红色朝服,长翅帽,只是没有带方心曲领,而且朝服用料更讲究些,有暗色花纹。除此外,并没什么太多区别,既没什么黄金珠宝打造的皇冠,也没有镶金嵌玉的绣龙皇袍。这种皇帝的朝服,实跟尹治平前世影世剧里所见识的大有区别。

但事实上,宋代皇帝朝服还就是这样。宋代服饰文化讲究简洁质朴,不尚艳丽奢华。这种特点,在皇帝与官员朝服上体现的很明显,服色全部是单一服色,全无刺绣与过多的装饰,非常简约。(未完待续。。)

第二十七章 应对 封赏

宋理宗姓赵名昀,乃是太祖皇帝赵匡胤的十世孙。

宋朝的帝位,自太祖皇帝赵匡胤逝后由其弟太宗皇帝赵光义继位始,其后的皇位继承,一直都在赵光义一脉手中。一直到北宋灭亡,南宋建立。

不过从南宋的第二位皇帝宋孝宗始,皇位便又重新回到了太祖皇帝一脉手中。原因是宋高宗唯一的独子早夭之后,其后便再无子嗣。而太宗一脉的其他皇室成员基本都在靖康之难时被一网打尽,或是被杀或是被虏,高宗也是好不容易才从金国南逃回来。因此,这皇位继承人只能从太祖一脉的后人中考虑,最终从太祖一脉后人中挑出一子育于宫中,立为太子,这便是宋孝宗。孝宗皇帝还是相传的八贤王赵德芳的直系后人,乃是赵德芳的六世孙。

孝宗在位二十七年,逊位于儿子光宗,自己当了太上皇。不过这光宗却是个不孝之君,历来就与他老子孝宗不和。孝宗逊位后他长久都不去看望;孝宗得病,他既不让太医看病也不去探望,及至孝宗病逝之后他也不服丧。

所谓“百善孝为先”,自古以来,无论是社会道德还是儒家经义,对“孝”之一字都看得极重。作为独尊儒术的封建制国家,皇帝作为天子,更要作出表率。即便不是真孝,也得表现出这个孝来。可这光宗皇帝却好,连演一下都不演,最终招至百官反对。继位五年后,终在大臣韩侂胄和赵汝愚经过太皇太后允许下,逼迫其退位。

光宗被逼退位后。让位于其子赵扩,是为宋宁宗。宁宗之后,便是现任的理宗皇帝赵昀。

不过。赵昀却并非宁宗赵扩的子嗣。宁宗与高宗面临了一样的问题,也是亲生子早夭后,之后再无子嗣。而他比高宗更为悲剧的是,高宗只早夭了一子,他则是八名亲生子全部早夭。

宁宗无子继位,立其堂侄沂王赵竑为太子,赵竑原本的沂王王位悬空,宁宗命宰相史弥远找寻品行端正的宗室继承沂王王位,史弥远最终找到了现在的理宗皇帝赵昀。

理宗原名并非赵昀。而名赵与莒。他乃是太祖次子赵德昭一脉的后人,虽自孝宗始皇位就传回太祖一脉手中,但孝宗乃是八贤王赵德芳一脉的后人。赵与莒祖上八辈跟赵德芳才是亲兄弟,传到他这一代,与赵德芳一脉的血缘关系早已是十分疏远。能被选中得继沂王位,可说十分幸远,但其中史弥远所起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要。而从之后的变化来看,这一切可以说全都是史弥远的运作,乃是其未雨绸缪之策。

宁宗所立太子赵竑一向不满史弥远专权。声言继位后立即要贬抑史弥远,史弥远早已暗下决心另立新君。宁宗驾崩后,史弥远立即先下手为强,联同杨皇后假传宁宗遗诏。废太子赵竑为济王,立沂王赵贵诚为新帝,是为宋理宗。赵贵诚即是赵与莒。他封沂王后,被赐名贵诚。作了皇帝后,又改名为昀。

理宗早前虽为太祖之后、宗室子弟。但因血缘关系与皇室早已十分疏远,所以生活也并不富裕,更无什么特权,与寻常升斗小民也区别不大,可说是起于微末。

史远弥此前能选中他继沂王位,也是因其这一点,认为他便于掌握。而理宗得继皇位后,也确是如此,史弥远在世时,一直对史弥远恩宠有加,任史弥远大权独揽,自己全不过问。

史弥远过世后,理宗方始亲政。亲政之初,他也有立志中兴之念,采取了罢黜史党、亲擢台谏、澄清吏治、整顿财政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有“端平更化”之称。但自“端平入洛”计划失败后,不但使大宋遭受极大损失,理宗也因这一败而被打得丧失信心,其后便又得过且过,荒于政务了。

理宗皇帝现年三十六岁,但看面貌,却像是四十有余的样子,面色有些虚白,唇上与颔下蓄着短须。虽端坐皇位,看起来却并无多少威严之态。

尹治平虽只进殿时匆匆一瞥,却也已看得清楚。但之后并不敢再多看,低垂着首,略落后吕文德半个身位,随着吕文德一起行到大殿正中,对着皇位上的理宗皇帝行大礼参拜。

拜过之后,但听得上首理宗温言道:“二卿有大功于社稷,不必多礼,平身!”

“谢官家!”尹治平随着吕文德又行过一礼,道谢后,这才跟着一起站起身来。但仍是垂首而立,瞧着脚下的地板,并不往上多看。

理宗端坐在宝座上,打量着吕文德与尹治平二人。吕文德倒也罢了,此人为一路安抚使,也是方面大员,曾有几次进京觐见过,他虽记得并不清楚,这时瞧见,却也能想起来,有面熟之感。所以他对尹治平更感兴趣一些,着意多加打量了几眼。

因是他所召见之人,又是生面孔,所以他手头早有一份记载着尹治平信息的详细资料,包括其出身、祖籍、生平等。就连尹治平的画像,也都早有一幅。但这时瞧到真人,见其羽衣星冠,长目俊目,风仪更胜过画像几分,确有仙风道骨之资,不由瞧得暗暗点头。

而据资料所载,这尹治平今年也是三十有四,但看上去却显年轻得很,说他二十多,也没人不信。自己也与他年岁相仿,不过就大了两岁,看起来却要比实际年岁大上一些,不由对此有些暗羡。

随着修为的提高,再加上《先天功》初步功法的一些修炼,尹治平的五感功能大为提升。此刻他虽低首瞧着脚下的地板,目不斜视,单凭感觉,却也能察觉到理宗皇帝正自打量着他。不过他却也并无什么不安之处,不说他现在的一身本事,便是没有武艺在身,以他现代人的心理,对于这古代的帝王之尊也不会有多少压力感。而现在艺高人胆大,更是泰然自若。皇帝的目光,也只任其清风拂山岗,对他丝毫不能撼动。

好一会儿后,理宗皇帝终于收回了打量的目光,略作沉吟,开口说话,先是就襄阳大捷之事又向二人略加询问了一番。

尹治平此前早与吕文德通过气,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哪一部分说实话,哪一部分轻轻带过,或哪些又该略加夸言等等早已一一对过。这时皇帝垂询,二人都是对答如流,应对得体,让理宗听得很是高兴。

就襄阳大捷之事略加询问过一番后,理宗便揭过这话题,问尹治平道:“朕闻尹道长乃是关尹子之后,却是家学渊源,道教世家。不知如今已学道几载?”

尹治平道:“小道自九岁起便拜入恩师长春真人门下,至今已学道二十五度春秋。”

理宗点点头,道:“算来道长今年也已三十有四,但望之却如二十许人,莫非有长生之术乎?”

尹治平道:“并无长生之术,乃因学道多年,清心寡欲,又因常年炼气,故得延年益寿之功。小道愿将此法献于陛下,也使陛下福泽延绵,保我大宋国运永昌!”

他说罢一拱手,拍了一句大大的马屁。

“好,道长有心了!”理宗龙颜大悦,抚须而笑。

又问了尹治平几句话,理宗向身旁侍立的宦官大手一挥,道:“宣旨!”

那太监应了一声,即从袖中取出一道黄绸圣旨,双手捧起,向着吕文德与尹治平高声道:“吕文德、尹志平,上前接旨。”

二人即又上前几步,下跪接旨。

那太监高声宣读旨意,这道圣旨却是早就写好的对吕文德与尹治平二人的封赏。

吕文德由湖北路安抚使升任福州观察使、侍卫马军副都指挥使,总领两淮军马,散官封到从三品的云麾将军,并封爵位寿县伯,妻子也被封为五品的县君。正是加官进爵,封妻荫子,全都到位了。

尹治平则被封了文散官从四品上的太中大夫,赐号“玄化真人”,又赐了金冠法袍,并知万寿观。万寿观乃是高宗时所修建,是南宋皇室的御用宫观。这个知万寿观,也就是被封了做万寿观的观主。

圣旨读罢,吕文德与尹治平向理宗皇帝领旨谢恩。

待二人谢恩罢,理宗却又向尹治平道:“尹真人上前听封。”

“又封什么?”尹治平心里嘀咕一句,却还是上前一步,道:“臣在。”他现在已被封了官,对着皇帝也能自称“臣”了。

理宗道:“朕再加封你为金门羽客,并赐金牌一面。凭此金牌,可随时出入宫禁。”

尹治平又再顿首而拜,领旨谢恩。

尹治平这些天对宋朝的官制也作了些了解,尤其对于此前历代皇帝对于道士、和尚等方外之人的封赏。他进宫面圣就是冲着襄阳大捷的封赏来的,自然要多加了解,不然到时封了什么他却全然不知是高是低,那可就抓瞎了。

做足了功课,现在他对于自己眼下得到的封赏便十分清楚了。这个封赏,他还是十分满意的。

宋朝最为崇道,自号道君皇帝的宋徽宗,其在位时最为得宠的神霄派道士林灵素,最初见宠于宋徽宗时所得的封赏,大致也就是如此了。不过人家林灵素又更高一招,就是凭着两瓣嘴皮子一张口,就得了徽宗青睐,得了这等封赏。他尹治平,却还是要靠阵斩了忽必烈这场功劳打底。

不过认真说来,林灵素那个是虚的,未必人人相服。他这个却是实打实的,建此大功而受赏,满朝文武并无半个人反对。(未完待续。。)

第二十八章 初见贾贵妃 再见赵志敬

进宫面圣后的第二日,次日午后,理宗皇帝又着一名宦官召尹治平入宫单独面见。

这次召见非是朝会,召见的地点也不是在文德殿这等殿堂之上,而是在后苑的御花园中。

入得宫中,尹治平一路随那宦官绕过文德殿、垂拱殿等数重大殿,行往后面的御花园。到得御花园门前,宦官手指着那上面刻着“御花园”三字的月亮门,向尹治平道:“真人,到了,这便是御花园。官家正跟贾贵妃在园内赏景。”

“贾贵妃?”尹治平听他提到贾贵妃,不由心中一动,默念了一遍,暗道:“这个贾贵妃应该就是蟋蟀宰相贾似道的那个姐姐了,贾似道也是因为他的这个姐姐,后来才能官至宰相,很得皇帝信任。听闻这个贾贵妃,现在便很是得宠,倒也不知有多美貌?”

他一边想着,一边随那宦官行进园去。入得园中,放眼打量,但见这园子颇大,正中间有一座人工小湖,模仿的是西湖景色,有小西湖之名。这御花园的布景都依这座小西湖展开,沿岸有假山飞泉、亭台楼阁等。更是遍植四时花卉、奇花异草,还有丹桂、香樟、合欢、垂柳等观赏树木。

时值秋季,正是金桂飘香、菊花盛放之时。这御花园中,便以这两花开得最盛,满园飘着桂花的清香。忽闻得丝竹之声响起,有一清丽的女声随曲唱道:

“葺金细弱。秋风嫩,桂花初著。蕊珠宫里人难学。花染娇荑,羞映翠云幄。清香不与兰荪弱。一枝云鬓巧梳掠。夜凉轻撼蔷薇萼。香满衣襟。月在凤凰阁。”

这是一首《醉落魄》的词,乃北宋时的一位大词人周邦彦所作。正是写桂花的一首佳词。尹治平以前曾听李莫愁吟唱过,而那周邦彦相传曾为北宋时东京名妓李师师的入幕之宾。跟宋徽宗这位道君皇帝争过女人,因此这首周邦彦的词他却倒留心记得。

乐声响起时,他便早随声望去,发现那乐声、歌声都是传自小西湖边的一艘舫中。

舫是仿照船的造型,在临岸的水面上建造的一种船型建筑。看起来就跟停在岸边的一艘船也似,但实际上并非真船,不能在水中划动,是固定的建筑。因其不能动,固也叫作不系舟。也有称为石舫的。

那舫长有六、七丈,宽有丈余,上下两层,两侧开长窗,上层状似楼阁。船头敞阔,有一干人等正在船头,或站或坐。他的角度瞧去,那些人是背对着他,因此他眼力虽好。却也瞧不见那些人的面孔,只能依身形、衣着判断,中间软榻上所坐的一人乃是理宗皇帝。

皇帝身旁,与他同榻而坐的是一名宫装女子。从背后看去,体态妖娆,身形极好。正与皇帝携手而握,料来便当是贾似道的那个姐姐贾贵妃。方才那首《醉落魄》。正是贾贵妃所唱。

贾贵妃一曲唱罢,理宗便拍手大叫了声“好”。两人身旁侍立的太监、宫女也都是交口称赞。

待这些人称赞罢,理宗向贾贵妃道:“爱妃再唱一首罢!”

贾贵妃柔声应道:“好,这一首便由官家选。”

理宗沉吟着思索了一会儿,道:“就唱辛稼轩的那首《清平乐。再赋木犀》。”这是辛弃疾的一首词,木犀乃是桂花的别名。

贾贵妃又应了一声,便命那几个执着乐器的宫女奏乐。

乐曲奏响之时,尹治平已随着那领路的宦官行到小西湖旁,但理宗皇帝兴致正高,贾贵妃便要唱下一首,他们却也不便开口打拢,遂在一旁相候,等着贾贵妃这曲唱完。

乐曲响过几声,但听得贾贵妃又张歌喉唱道:“东园向晓,阵阵西风好。唤起仙人金小小,翠羽玲珑装了。一枝枕畔开时,罗帏翠幕垂低。恁地十分遮护,打窗早有风儿。”

听得这一曲唱罢,那领路的宦官当即小跑上前去,站在岸边向舫上躬身行礼道:“启禀官家,卑臣罗贵前来复命,尹真人已到了。”

“哦,尹真人来了吗?”理宗轻呼了一声,在榻上转过身望来,他身旁的贾贵妃也随着转身望来。

尹治平看了那贾贵妃一眼,见她二十八、九岁的样子,生得杏眼桃腮、颊酡如桃,肌肤白晰胜雪,眉目如画,当真极是美貌,有倾国之姿。尤其神态柔媚,年纪适中,正是他所钟爱的御姐美妇人型,忍不住多看了眼,这才走上前去,向舫上的理宗与贾贵妃躬身打个稽首道:“臣尹治平见过官家与贵妃娘娘!”

宋时可不是后世奴清那般,见了皇帝动不动就是下跪口称“奴才”。眼下并非正式的朝会,也不是什么典礼之时,像这等私下场合的召见,便不必大礼跪拜,只需躬身揖礼便可。尹治平是道士的身份,昨日又得赐“玄化真人”号,这时便只竖掌当胸,姆指扣着无名指,行了个道家的稽首礼。

理宗伸手虚扶,含笑道:“真人不必多礼,请上舫来。”

尹治平谢过,直起身来,又往舫上打量了一眼,这一打量下,却是不由一惊。

理宗与贾贵妃身旁左右侍立的宫女、太监听得尹治平到来,也全都转过身来打量尹治平。而尹治平直起身后的一打量,也是把这些人扫了一眼。他随意一扫之下,本是不甚在意,却不料竟是在这些人中瞧到了一张熟面孔。

那是侍立在贾贵妃身旁的一名宦官,那人白面无须,长眉细目,竟然是没了胡须的赵志敬那厮。

自前年腊月初八日大胜关陆家庄英雄大会上,赵志敬被霍都施展的“狂风迅雷功”一扇扫落掉胡须,之后金轮法王逃走,他随后追出去后,便自此再未回返,而且也始终未有音迅传回。江湖之上,也没有他的消息,仿佛突然消声匿迹,凭空消失了。

当时丘处机等人还猜测,赵志敬多半是因追金轮法王,被金轮法王返身给杀了。尸体没召见,可能是打下了山崖之类隐蔽地方。但尹治平却不信赵志敬会明知不是金轮法王的对手,还跑去自己寻死。他当时便猜到赵志敬追金轮法王只是借口,借机逃跑才是真,以免得他私练别派武功之事败露而遭重罚。只是赵志敬逃便逃了,他却也不甚在意,并未怎么留意过。未曾想分别一年多后,今日竟会在这南宋的皇宫大内的御花园中瞧见赵志敬,而这厮竟然真的做了太监。(未完待续。。)

第二十九章 欲让天子为信众

竟然在此处见到了赵志敬,尹治平这抬头的一扫下何止是吃了一惊,简直是非同小可的大吃一惊。

但他心中虽大为吃惊,可此刻当着理宗皇帝与贾贵妃在前,却是强自忍住未曾表露出什么,也只是眼神中显得稍稍一讶,便即垂下眼睑,转身看着脚下的路,登上舫去。

瞧见尹治平上舫来,理宗指着对面的一张小榻,道:“真人请坐。”

尹治平又再谢过,盘膝坐于小榻上。榻前有张矮几,几上摆放着瓜果、点心、酒水、饮子等,理宗与贾贵妃便并肩坐在他对面的小榻上。借着瞧向二人之际,他又不动声色地扫了眼侍立在贾贵妃身旁的赵志敬,但见赵志敬亦正自盯着他瞧。

初时他还猜测有可能是个与赵志敬长得十分相像之人,但这时瞧见赵志敬盯着他的目光,他便知没有这等奇事,眼前之人确是赵志敬无疑。赵志敬显然早就知道他会来,在见到他时并没显露出什么惊讶的神色。但或者也可能是如他一般,面上不显而心中大惊。

不过,既然赵志敬没有开口点破两人是旧识,并且还是同门师兄弟的身份,尹治平便也只装作不认识。

从他最初穿越过来时,他便知道,赵志敬早一开始就把他视之为敌对看待,而他也从没对赵志敬有过多少好感。虽不知道此刻赵志敬在打着什么心思,但他敢肯定绝非是想着要来与他叙同门之谊。可毕竟猜测不到,便也只好存着“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心思了。

反正无论如何,他是绝不会怕赵志敬的。他的武功。也始终高过赵志敬一线。不论赵志敬来明的也好,暗的也罢。他都接得住。既然心无所惧,而赵志敬眼下也没有点破二人关系的意思,他便不怎么去担心赵志敬的问题了。眼下此刻,还是要用心应对好理宗皇帝。他今日来此,可是受理宗召见而来,这事才是正事。

理宗今日单独召见他来的目的,是为了昨日朝堂上他所说的愿将延年益寿之法献于陛下之言。说了些闲话后,理宗便直入正题,谈到了此事上。

尹治平在来之前。其实也早有猜到理宗皇帝今日单独召见自己的目的是为此,自然是早有准备。当下应道:“我全真教有套‘大道拳法’,只要久久习之,便能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这套大道拳乃是全真教武功的入门拳法,也是《全真内功》配合《全真大道歌》所练习的第一层功夫。这门拳法招式十分简单,也没什么威力可言,甚至整套拳法中根本就没有进手的招数。

此拳法研创出来,就是专门用作强身健体之用,以为之后正式练习武艺而打好基础。所侧重的方向。就是强身健体,不是用来与人争斗的。尽管用于打斗基本上没有威力可言,但其强身健体的作用却是不小,久久行之。体质得到改善,也确实有延年益寿的作用,而且能保身体健康。百病不生。便是寻常的普通人日常习练不辍,也有功效。

因是之故。这一门大道拳拳,也是全真教在信众中所极为推广的一套拳法。这拳法招式简单。动作舒缓,十分易学上手,而功用却又不小。有些人身上有些小病小痛,身体不适,学会了这套拳法练上十天半月,便有明显的作用。一些积年沉疴,也有缓解之效,久久行之,也有治愈之望。

再加上练习之后身子康健,气色饱满,每日都神清气爽,食量与胃口也皆都大增。因此,这大道拳法在信众中的口碑极好。而因从中得到好处,信众们对全真教便也更加信服。有闻之者,也慕名而来,拜求学习这套拳法,成为了全真教的信众。

全真教之所以能够传播广泛,自王重阳创教伊始到现在的几十年间就迅速发展,崛起壮大,分院道观遍及北方诸地,信众不下十数万,这一套大道拳法,实可说是居功至伟。

尹治平现在就是要把这套简单易学的拳法教给理宗皇帝,其实他自昨日在朝堂上说出那句话,便是有存着这个打算。打算用这套拳法,把皇帝也发展成全真教的信众。如果当今大宋天子都成了全真教的信众,那全真教在南方的传教自然是大开方便之门,传播的又快又广,说不定被立为国教都未为可知。

当然,这只是他所预想的最佳效果。可皇帝也不是傻子,更不是寻常的村夫愚妇,不会只得这么点好处,就会对全真教感恩戴德,成为其虔诚的信徒。而且皇帝所处之位以及影响力实在太过重要,牵一发而动全身,即便皇帝自己肯信、愿信,大臣们也会相拦阻止,不会让皇帝一意孤行。

所以,这最佳的成效,尹治平也只是想一想,并没期盼能达到这预想的最佳效果。不过即便不能得到最佳,让皇帝通过练习这套大道拳法而改善身体,得到好处,自然也会对全真教以及他尹治平更加好感大增,并渐为信服。便是这一点,对于他在南方传教打开局面也是大有帮助的。

“练拳啊!”不料理宗皇帝一听,却是微一皱眉头,表现得有些兴趣缺缺,“没有什么灵丹妙药,服之便可延年益寿的吗?”

尹治平本是大有野心地想要把皇帝发展为全真教的信众,即便做不到,也有信心通过这套大道拳法能够让皇帝对他好感大增,却不料这才刚一开口向皇帝推荐,就先碰了个钉子。看理宗皇帝的这个态度,明显是有些不想学的。

对于理宗的这个反应,他先是不由心下一愣,随即却便反应过来地暗道:“我靠,这皇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舒服生活过惯了,想要延年益寿,却又连动都不想动,只想着靠吃药就能多活个几十年。哪有这么好事的,也太米虫了吧!失策啊,我可真没想到这理宗皇帝是这么懒的。怪道历史上那么多皇帝信道,十个里面有七、八个瞎吃丹药死的,原来都特么是自找的。”

延年益寿之术其实自古便有,辟如华佗所创的“五禽戏”,长久练习,也有强身健体,却病延年之功。可为什么没有人人练习,原因有很多,但最大的可能就是这个懒了。人人天生都有惰性,都想要不劳而获,或者只要简单轻松的付出就能收获巨大的成果。但世上却哪有这等好事,在这世上,付出与收获往往是成正比的。

其他人或者还有别的原因,或事务繁忙,为生活而整日奔波,没有时间去练习,或者根本就没心思想什么延年益寿。但做为皇帝,并且又不是一个十分勤政的皇帝,那就没什么其它原因,唯懒之一字了。(未完待续。。)

ps:  感谢“李观颐”书友的打赏。

第三十章 有心卖弄 荷上演拳

其实,也并不能过于苛责皇帝一人。就像尹治平前世,人人都知道健身对自己的身体有好处,可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坚持每天锻炼身体。烟民们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可大部分人却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