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春闺记事-第1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因为彦绍还小不懂事,每次看到彦颖拿了什么好玩的在手里,都会要。而不是什么要紧的东西,顾瑾之和朱仲钧都会劝彦颖给彦绍,要学会分享和友爱。

彦颖非常霸道。

顾瑾之多次教他,不要什么都要争,适当让着弟弟。

“谁也不要你的鞋,君子不夺人所爱。”顾瑾之道。

“娘,娘……”彦绍在一旁跌跌撞撞走了半天路。燕山搀扶着他。他摔了两次,此刻又摔着了,疼得哭起来。

顾瑾之让彦颖自己去玩,她抱起了彦绍。

“你和哥哥去玩,娘要歇会儿……”顾瑾之被三个儿子磨得有点头疼。她轻轻揉着彦绍摔疼的膝盖,对彦颖和燕山说。

彦颖见顾瑾之还抱着彦绍,就道:“娘,三弟不去吗?”

顾瑾之就把彦绍放在地上,让彦颖牵着彦绍,道:“三弟也去!”

彦颖这才觉得平衡。

等三个儿子出气。顾瑾之暗暗舒了口气。

她腰有点酸。

这次怀孕的状况不断。不知是这个孩子爱闹腾,还是之前两个月的马车劳顿,让她身子变差……

她刚想躺下歇会儿,二门上的小丫鬟就进来禀道:“王妃。八舅老爷来了……”

顾瑾之只得又打起精神。

她让丫鬟把顾琇之请进来。

她想了想。记得前晚朱仲钧说。朝廷取缔了今年的恩科,挪到了三年后。皇帝不放心把取士的重任交给太子。

顾琇之似乎很想考中,去翰林院学习。独立起来。

顾瑾之也知道他的处境。

顾琇之准备了那么久的春闱,就要取消了,只怕心里有苦无处诉。

她觉得顾琇之不是因为不用考试而无聊,跑到她这里来闲聊的。

肯定是有来意的。

顾瑾之想到在庐州养胎的时候,总觉得寂寞,连个人来客往都没有。现在想想,那时候听不知惜福的。

现在是想个清净养胎的时间都没有。

和上次大嫂来相比,她今天感觉还行,只是方才被孩子们闹了一回,有点乏,头脑却是精神的。

她起身,让丫鬟替她拿了件银红色的长袄换上。

丫鬟把顾琇之直接请到了正院的宴息起居处。

顾瑾之也赶过来。

琇哥儿给她行礼,姐弟俩客气了一通。

“……听说今年不开恩科了,还有人去吏部闹事。”顾瑾之道,“你没去吧?”

“我没有,七姐。”顾琇之道,“去了也没用。闹事的人,若是抓住了,革去功名,三年后都不能再考了……”

顾瑾之欣慰点头:“对,匹夫之勇。看似勇敢,实则愚蠢。要是真有骨气,就不要走科考这条路。既然走了这条路,就要懂规矩、守规矩。”

顾琇之连连道是。

顾瑾之的观点,和他的不谋而合。

他的情绪就松懈了几分:“我也是这么想的……”

“…。。学子们有怨气也是正常的。”顾瑾之又道,“千里迢迢来趟京城,有些人几乎是倾家而来。再这么空手而归,也对不住父老。但闹事,却不是解决之道。三年后会增加恩科不说,取士的人数肯定也要翻倍,来弥补学士们,安抚天下学者。”

“真的?”顾琇之隐约也有这种猜测,但听七姐说出来,感觉是不同的。

他心情顿时明媚起来。

顾瑾之笑道:“没有十成,也是七八成的。”

她见顾琇之笑了,又问他,“琇哥儿,你呢?七姐知道你素来有鸿鹄之志,如今还要再等三年,你有什么打算?”

顾琇之看了眼顾瑾之,欲言又止。

顾瑾之道:“你直言无妨。你知道,煊哥儿念书不及你一半的,咱们这一房就靠着你,你替父母争气。不管你有什么打算,七姐都会支持你的。”

“我……我想去南边偏远的地方,做个县令。”顾琇之道,“我已经二十出头,除了在嵩山书院念书,就没有出过远门。男儿读万卷书、行千里路,我想出去历练一番。”

“这也容易。”顾瑾之道,“本朝律例,举人在吏部报备,就可以选官。但你要知道,你去了吏部报备选官,就不能再参加春闱了。一旦你春闱得中,就是更好的前程,你为什么要着急这一时?”

顾琇之倏然感觉无言以对。

第423节起效

****

顾瑾之的话,让顾琇之不知如何回答。

顾琇之又不是已经年过半百的,现在就放弃春闱,想去做个小官,是不可理喻的。

既然七姐都觉得不可理喻,那么,大伯估计也是这么想的。

到时候,大伯只怕先不答应。

顾琇之的理由又不能说出来。

说他怕嫡母,在家里度日如年?

别说大伯会骂他没出息,七姐也会觉得寒心,他的嫡母是七姐的亲娘,七姐从小就和母亲亲热。

顾琇之就默在那里。

顾瑾之见他不回答,心里隐隐有点猜测。

她想了想,问顾琇之:“我也觉得男儿应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你想要出去历练历练,现在也不用非要去偏远的地方做个县令。你若是听我一句,我倒有个主意……”

“求七姐指点。”顾琇之连忙道,“我正是混沌不解,七姐指点迷津。”

“……咱们在延陵府,有宅子,家里还有下人,回去就能住的,很方便。延陵府不比京城,最是读书的清净地方。咱们顾氏还有族学,你这般小小年纪就中了举人老爷,族人无不敬重你。

到时候,你隔三差五去给族学里的孩子们讲讲学,也不至于寂寞。

你回延陵府这一路,我资助你些程仪,又让王爷给你弄个名家荐书,到了码头就停歇停歇。一路风土人情看过去,拜访当地名儒,既好玩又受益,三年后开了恩科,你再回来,可好?”顾瑾之道。

顾瑾之说一说,顾琇之心路就开阔几分。

心头那层层叠叠的乌云,顿时就拨散开来。

回延陵府,既可以远离宋盼儿,又能偷偷去看洪姨娘。对顾琇之来说。他所有的心愿都满足了。

他想去做县令的目的,不过如此。

现在想想,他的想法是这样单纯。

他暗暗为自己惭愧。

“好是好,只是所费不赀……”顾琇之道。“我这些年。于家毫无建树。在家里精茶细饭,还要这样折腾,我怕……”

“不用顾忌这些。”顾瑾之道。“母亲那边,我跟你一块儿去说,她自然会同意的。你也不是单纯出去玩,你是去长长见识,这是书本里学不到的。将来你中了进士,做了大官,再报答父母就是。”

顾琇之终于点点头。

他跟顾瑾之道谢。

顾瑾之就笑了笑。

当即,姐弟俩赶到了宋盼儿跟前。

宋盼儿有点惊讶,看了眼顾琇之。

顾瑾之就坐下来,把她和顾琇之商量好的事,说给了宋盼儿听。

宋盼儿眉头轻微蹙了蹙。

但顾瑾之说出来,让她不好拒绝。

她淡淡笑了笑,对顾琇之道:“你是有心学好,做母亲的岂会不答应?读书为大,母亲是同意的。你和你父亲商量好,他若是也同意,就早早择了日子启程吧。”

顾琇之大喜过望。

他第一次觉得,宋氏也没有那么可怕。她还是挺通情达理的。

“谢母亲,儿子给您磕头。”顾琇之太高兴了,有点失态,当即给宋盼儿跪下,磕了三个响头。

宋盼儿愣了愣,而后轻轻笑了笑,让他起来。

她的笑意,从眼角溢出。

顾琇之欢欢喜喜去找父亲了。

等他走后,宋盼儿就故意板起脸,问顾瑾之:“你怎么给他出了这么一个主意?”

“也不都是我的主意。”顾瑾之笑道。

她把顾琇之的事,仔细给宋盼儿说了一遍:“……他一直怕您,在家里过得不顺心。像他这个年纪的男孩子,沉不住气,最是浮躁,心思都在脸上。他又着急,哪怕他真的去考了,今年只怕也考不好。

如今朝廷取消了恩科,让他在家里关三年,他只怕心思更不平了,书也是念不下去的。

娘,您把他养了这么大,他将来成才,总比碌碌无为要好,也不辜负您辛苦养育他。

我还是知道他的,琇哥儿心地纯善,为人懦弱,又和煊哥儿兄弟感情好。将来他成才了,对顾氏声望也有帮助,煊哥儿和瑥哥儿、珹哥儿也多了个依傍。

如今做官的,孝是本分,您还怕他出息了敢不孝顺您吗?”

宋盼儿何尝不知道这个道理。

她心里是记恨洪姨娘的,却对顾琇之没有明显的恶意。

只要顾琇之不惹事,宋盼儿也是容得下他的。

否则,这么多年,宋盼儿想毁了琇哥儿,随随便便一个小手段,那孩子就完了。

琇哥儿并不精明,他有点胆小。

只要不是顾延臻主动维护琇哥儿,宋盼儿是不生气的。

她不喜欢琇哥儿,也不至于下作到希望琇哥儿毁了。

宋盼儿心里是非常善良的。

她行事,也是狠在表面上,其实根本不占便宜。

“你都答应了他,我还说什么?”宋盼儿轻轻笑了笑,“该念的书,他也念得差不多了。他肯上进,我是乐意见到的。既然他想出去见见世面,是有好处的。只是,他都没怎么出过门,我得和你爹爹仔细商量商量,派个老练家人跟着他,我才放心。”

这是答应了。

顾瑾之笑,道:“我还答应给他些程仪。不拘多少,我反正拿得出来,您别介意。”

“这是你们姐弟的私交,我不管的。”宋盼儿笑道。

她又问,“怎么不把燕山他们带过来?”

“方才还在我跟前闹呢,后来我让燕山带着彦颖和彦绍出去了。”顾瑾之笑道。“如今彦绍会跑,我总让燕山多带着他……”

宋盼儿就蹙了蹙眉头。

“我记得你在燕山这个年纪,都入了族学了,何况燕山还是个男孩子。如今王爷又说不走,总这么荒废着,让他带着弟弟跑,像个小厮似的,也不成体统。”宋盼儿道,“我说了,你又嫌弃我啰嗦。你和王爷总这样。以后孩子不成器。”

“我们家孩子,不用走科考,那么早念书做什么?”顾瑾之不以为意,“将来他们总有碗饭吃。兄弟情却是难得。他们还小。多培养感情。以后长大了也不至于为了点小事就剑拔弩张、弟兄失和。我宁愿耽误些时间。让他们多玩玩,读书写字的事,都可以往后放一放……”

宋盼儿就不说话了。

她也想到。权贵之家和他们是不同的。

权贵人家,争权夺财往往更厉害。一点小矛盾,也要被放大,真正兄弟和睦的很少。

顾瑾之的儿子又多,年纪又相差不大。

将来一个不慎,孩子们自己争起来,也是糟心的。

所以,顾瑾之的话,也有道理。

宋盼儿第一次觉得,顾瑾之教育孩子,还是有自己的主张,并非一味的溺爱孩子。

知道了这点,宋盼儿就放心了。

打那之后,她果然没有再啰嗦顾瑾之教育孩子的问题了。

****

到了正月十五,朱仲钧带着一家人进宫过元宵节。

其他亲王都已经离京了。

听说走得最快的是南昌王。

一听说皇帝可能亲征,南昌王立马告辞。

皇帝经过这几年的励精图治,国库丰盈,兵力增多,也不再觊觎南昌那五万精兵,根本就没想调动南昌的兵力去打战。

南昌王要走,皇帝就放他们走了……

而其他亲王,也早在正月初十就纷纷离京。

现在只有朱仲钧一家人和宫里众人。

进宫那日,顾瑾之先带着孩子们去仁寿宫,和太后说话。

朱仲钧则去了御书房。

皇帝这两日都在忙出征之事,宫里也是一派肃穆。

在仁寿宫,顾瑾之就见到了太子妃李氏。

太子妃有点害羞,长得却是很美。

太后很喜欢她。

太后觉得太子妃李氏,嘴上安静,心里明白,虽然看着害羞,却是个做大事的主儿。

她老人家不喜欢嘴上抹了蜜、心里一团糊涂的女孩子。

而且太子妃很懂得看人脸色。

顾瑾之领着孩子们进了仁寿宫,彦颖立马奔到了太后怀里,甜甜喊了皇祖母,把太后高兴得脸上全是笑。

彦绍则不太懂,也迈着小步子往太后身边跑,只有燕山,羞赧笑着,低低喊了声“皇祖母”。

“燕山,你过来,也到皇祖母身边来。”太后笑着道。

燕山有点犹豫,他看顾瑾之的表情。

顾瑾之轻轻推了推他,道:“燕山快去,别让皇祖母不高兴。”

燕山这才到了皇太后身边。

孩子们就把太子妃李氏挤到了一旁。

太子妃就和顾瑾之说话。

她有点羞涩,不知该说什么,只是看着顾瑾之笑。

顾瑾之和太子妃娘家宣平侯府也没有来往,根本就找不到话题。她也冲太子妃笑笑。

“……母后最近身子很好,听说都是您给了灵药。”太子妃突然笑着道,“本宫在娘家的时候,就听说您医术了得……”

她想和顾瑾之说她的医术。

顾瑾之却不想多谈。

太后正在逗孩子玩,也听得了这句,就插话道:“小七,哀家也听皇后说过一次。她瞧着的确是好了不少。你给了皇后什么灵药,怎么把哀家拉下了?”

顾瑾之忙解释:“母后,是药三分毒,您凤体健康,我怎么随便给您送药呢,那不是诅咒您吗?”

太后就哈哈笑起来。

“……也不是什么灵药,是我在庐州的时候,自己琢磨出来的一种新药。我尚未给旁人用过。”顾瑾之继续道,“就是强身健体的。皇后娘娘这些日子好多了吗?”

“哀家瞧着,她是好了些。”太后道。

第424节嫉妒

中药,主要是增强身体的营卫,让人自身去对抗病魔。

这里头就有很强的心理暗示。

生病就吃中药的人,这种心理暗示的作用更明显。

而顾瑾之给谭氏的富贵如意膏,在很大的程度上能让人愉快。谭氏感觉自己的身体好了,看着也有精神。

这是前期。

富贵如意膏的反作用,不会这么短期内被揭发。

但是它强身健体的假象,会先表露出来。

顾瑾之并不以此为荣。

太后和太子妃说起皇后谭氏的病,顾瑾之微微笑着,有点不敢居功之态,希望把话题揭过去。

她说:“皇后娘娘凤体自有天佑,故而才福瑞并徵,我并无大功。”

太后笑了笑,顺着顾瑾之的话,不再提皇后谭氏。

晚上,皇帝和朱仲钧、太子都未回内宫。

顾瑾之一家人并宫中众位妃子、晋王和诸位公主,陪着太后过了元宵节。

今年也有猜灯谜的游戏。

顾瑾之自己想了两个简单的,也给孩子们一人想了一个简单的。

饶是大家都兴致勃勃,太后仍情绪不高。

她估计在担心朝事。

即将出征,这是大事。

太后的心,只怕一刻也松懈不得。

而后,就是听戏。

到了子时才散。

散了之后,有宫人照顾孩子。顾瑾之自告奋勇,和太子妃一块儿送谭氏回坤宁宫。

而后,她顺便又送了上一包富贵如意膏给谭氏。

她告诉谭氏:“娘娘,这点富贵如意膏,足够您用一个月的。这是药,过量反而不济,您且要谨慎用之……”

谭氏点点头。

她脸上笑容和蔼,让宫人赏了顾瑾之一斗珍珠。

顾瑾之道谢。

已经快三更末,谭氏也哈欠连连,顾瑾之和太子妃李氏从坤宁宫出来。

太子妃又对顾瑾之道:“母后用了您的药。的确是好精神。您的药真好……”

顾瑾之笑了笑。道:“是皇后娘娘凤体祥瑞,并非我的功劳,您过誉了。”

“是您过谦。”太子妃道,“这种药。配得容易么?我娘家母亲。身子也是不好。从几年前就那样。不知吃了多少药,看了多少名医,仍不见效。她跟母后差不多……”

原来太子妃反复问这话。就是也想给她娘家母亲求药。

她先问了这种药是否容易得,然后不等顾瑾之回答,就直接说了她娘家母亲的疾病。

她贵为太子妃,将来是皇后、皇太后,顾瑾之是不会得罪她的。听了她后面的话,哪怕是再难得的药,也会给她弄来。

顾瑾之觉得,这个太子妃李氏,和自己的第一印象有点不同。

她也没有全面否则这个人,只是觉得她很孝顺,爱母心切。

可顾瑾之无能为力。

顾瑾之就抬出了皇后谭氏:“这种药,有味药材是千金难求的。那是西域流传过来,我偶然得了一包种子,种植更是难,几年才得了这么一斗。如今给皇后娘娘两次的药,就用了一大半。皇后娘娘这里,至少还要用药半年。我如今也在愁。令堂若是也要用,那剩下的一点药材,我先问问皇后娘娘……”

“不可不可,怎么能用母后的药?”太子妃这才连忙改口,道,“母后身子要紧。”

顾瑾之笑了笑,和太子妃作辞,往平就殿去。

他们一家人今晚仍歇在平就殿。

顾瑾之转身,太子妃李氏想到了什么,想喊她一声。

可话到了嘴边,她又止住了。

她往顾瑾之远去背景的方向看了一眼,只觉得灯火氤氲,那模糊的身影分外坚定而骄傲。

太子妃顿了一顿,这才转身回了东宫。

*****

顾瑾之回到平就殿,先去看了孩子们。

嬷嬷们已经服侍三个孩子歇下。

孩子们累坏了,早早都睡了。

燕山却没有。

他强撑着,等顾瑾之回来。

“娘,今天晋王手里的碗掉下来,砸到了二弟。晋王送了二弟一个玉佩,让二弟不要告诉您……”燕山道。

顾瑾之心里一突:“砸到哪里?”

“砸到脚上。”燕山道,“二弟说不疼。晋王也不是故意的,他不小心砸了。二弟就偷偷回来换了鞋子。”

顾瑾之让燕山躺下,轻轻替他掖了掖被子,道:“好,娘等会儿去看看你二弟。你先睡吧,困不困?”

燕山眼睛有点睁不开。

他点点头,就去睡了。

顾瑾之就去了彦颖那边。

彦颖已经睡熟了。

顾瑾之轻轻摸了摸儿子的睡颜,然后又看了看他的脚。

借着烛火,看不出痕迹。

她轻轻在他两只脚的脚背上按了按。

按到他右脚的脚背上,他在梦里轻微吸了吸气。

顾瑾之就知道,他被晋王砸中了右脚。

她手里力道放轻,轻轻替他揉按了半晌。

而后,她听到了身后刻意放轻的脚步声。

顾瑾之微微偏头,看到了朱仲钧。

朱仲钧刚刚从御书房回来。他找不到顾瑾之,问了宫人,知道顾瑾之来看孩子们了,就跟着过来。

见顾瑾之给彦颖揉脚,朱仲钧不免问:“他怎么了?”

顾瑾之嘘了声,把彦颖的脚轻轻放到被子里,又替他掖了掖被角。而后,她看到彦颖手里,紧紧攥住了一块玉佩。

那玉佩下,坠着一个元宝络子。

顾瑾之笑了笑。重新替孩子盖好被子,轻轻吻了吻他的面颊,才和朱仲钧一块儿离开。

“……燕山说,彦颖被晋王砸了脚。脚面有点肿,没什么大事。”顾瑾之道。

朱仲钧眼眸微沉,问:“晋王比彦颖大两岁多,他怎么和彦颖起了冲突?”

“是无意之过。”顾瑾之笑道,“而且晋王还给了彦颖一块玉佩,补偿彦颖……”

朱仲钧顿时站住了脚步,道:“什么玉佩?宫里不管赏赐什么。都要有账目可查的。彦颖私下里拿了晋王的玉佩。万一晋王反咬他偷东西,怎么办?”

顾瑾之错愕,道:“晋王还是个孩子……”

晋王是顾瑾之姐姐的儿子,所以顾瑾之心里有点信任晋王。

直到朱仲钧这么一说。让顾瑾之心里微紧。

若说晋王不喜欢彦颖。也是可能的。

在彦颖没有进宫之前。宫里的男孩子只有晋王,太后大约是最疼晋王的。而后,彦颖进宫。他才四岁。正是不管做什么都可爱至极的年纪,人见人爱,而且他长得像朱仲钧,又会来事,太后对彦颖爱不释手。

晋王如果嫉妒彦颖,也是可能的。

“宫里的孩子,就不是孩子了。”朱仲钧道,“防人之心不可无。”

顾瑾之也微微沉默。

她觉得,朱仲钧的小心谨慎,来源于他的敏锐,而不是多疑。

她道:“那去把彦颖的玉佩换掉,把晋王的玉佩送回去吧。”

朱仲钧拍了拍顾瑾之的肩膀:“你先去洗漱,我去看看彦颖,把玉佩拿下来。”

顾瑾之点点头。

她着实累得紧,又怀着身孕,她没有和朱仲钧客气,自己先回去沐浴。等她洗漱好了,朱仲钧才回来。

他道:“我去了趟仁寿宫,顺道往晋王那边拐了拐。晋王那边的护卫,我有认识的人,让他偷偷送进去……”

顾瑾之笑。

“明早彦颖起来,找那个玉佩怎么说?”顾瑾之道,“你难道打算骗孩子吗?”

“你真是不了解自己的儿子。彦颖最听我的话,我偷偷跟他来个约定,保证他什么都不说,你信不信?”朱仲钧提到彦颖,语气里满是骄傲。

顾瑾之看着朱仲钧得意洋洋的模样,笑了笑。

而后,她又叹了口气。

她宁愿是朱仲钧和她多心了。

不过,她想起自己的六姐,小时候那更是好胜。大伯母还说她愚蠢又狠辣,将来只怕不及五姐可靠。

但是这么多年,在宫里的生活,六姐也明白了什么是重要的,至少她不会在自家人身上使手段。

晋王这个年纪,最是争强好胜的。

朱仲钧见顾瑾之叹气,就轻轻搂住了她,低声道:“你别怪我多心。我多次见晋王看燕山和彦颖的目光不善。小孩子嘛,难免会争宠。我小时候就给我三堂哥下个绊子……”

顾瑾之微讶,抬头问他:“你多小?”

“六七岁吧。”朱仲钧道,“在我们家,父母不可靠,唯一靠得住的是爷爷。我四伯在西藏六年,替家里积累了不少名望,我三堂哥是我四伯唯一的儿子,他回京后,我爷爷心疼他跟着父母在西藏,就多疼他些,盖过了我的风头。我小时候很霸道……”

“你现在不霸道吗?”顾瑾之反问。

朱仲钧笑。

他愿意把自己不光彩的往事,说给顾瑾之听。

嫉妒大概是人之本性。随着年纪越大,阅历越深,渐渐能看得开、藏得住。但小孩子的嫉妒,却是简单直白的。

顾瑾之安静听着他讲。

然后朱仲钧问顾瑾之:“你小时候和堂兄弟姊妹们争过吗?”

“我一辈子都没和人争过什么……”顾瑾之笑。

她的确是一辈子都没想去争什么,直到遇着了朱仲钧。

她想,假如没有朱仲钧,也许她现在是不同的。但,她爬上去之后,看过的风景,也是她一辈子没有的。

这点,她感激朱仲钧。

“燕山像你。”朱仲钧笑起来,“他这么小,就看得出他万事随和的性格。”

第425节失窃(1)

到了正月十六,朱仲钧和顾瑾之带着孩子们向太后告辞,准备出宫。

太后最近的心思,都在皇帝亲征的事情上,她心绪难宁,夜里也睡不踏实。昨日朱仲钧的孩子们来一闹,太后心情大好,晚上也睡得安稳,早起精神很好。

这是其一。

她想留燕山和彦颖兄弟们多住两日。

宫里也有孩子。

可宫里的孩子,都会敬重太后。在宫里孩子们眼里,太后不仅仅是他们的祖母,也是皇太后。

这里头就隔着威严。

朱仲钧的孩子,却都不知道这层。

他们只当太后就是祖母,跟普通人家一样。特别是彦颖,看到什么都要,让太后觉得,宫里那些死物也是有价值的。

她很喜欢这样的,这是其二。

在宫里寂寞久了,就想要孩子们来闹一闹,这就是太后此前的心态。

她非常舍不得顾瑾之的孩子们。

“小七,你在外头也是养胎歇息,不如就在宫里,住到二十再出宫。”太后道,“哀家翻了黄历,二十是个好日子。今天反倒不宜出门……”

顾瑾之和朱仲钧都笑。

太后故作不悦,对他们看透了自己的心思、还不帮忙遮掩、反而笑出来表示不满。

朱仲钧和顾瑾之就不敢再笑了。

两人连忙正了正神色。

“。。。。。。小七还怀着身子,宫里吃食物。总比外头要精致些。”太后又道,“哀家要是能出去看孙子,也不用这样苦留你们的。”

话说到这里,就有点耍赖之意。

但这里头也有辛酸。

顾瑾之和朱仲钧相视一眼,两人就知道了彼此的意思。

朱仲钧开口道:“母后,并非我们不愿留下来,只是怕坏了规矩。既然您这样说,那咱们再打扰母后几日。”

现在这后宫,掌印的是皇后。

太后留朱仲钧一家人住,仍是要问过皇后的。

太后笑了笑。道:“在母后这里。怎么算打扰?”

话虽然如意,太后还是派了成姑姑先去说坤宁宫,和皇后说一声,免得皇后心里不悦。

皇后是很敬重太后的。从来不敢驳了太后的话。太后留朱仲钧一家人在宫里住。也不是头一次。谭氏是不介意的。

她甚至亲自过来说:“王爷和王妃在宫里陪着母后,为母后排解孤寂,本宫感激不尽。只管住下。”

顾瑾之和朱仲钧都站起身,道了谢。

然后,顾瑾之和孩子们就留在仁寿宫,陪着太后。

朱仲钧去了外宫。

太后和顾瑾之的感情较深。

顾瑾之瞧了瞧她的脸色,直接问她:“母后,您近来睡得不好?”

太后也直言不讳,跟顾瑾之说起了心里话:“……京里这两年局势才稳,皇上又有亲征。太子太过于年幼,哀家是放不下心的。京城若有个闪失,亲征军失去了后盾,更是危急。内宫不得干政,哀家又够不着。皇上也是怕哀家太过于担心,才把仲钧留下来。哀家是吃不好、睡不好的……”

内宫不仅仅不能干政,甚至不能谈乱朝事。

太后却不在顾瑾之面前讲究这些。

她知道顾瑾之不会到处胡言乱语。

“母后,军国大事,我也不懂。但我听王爷说,若是不亲征,蒙古草原的两个部落结盟,只怕会打到京城,到时候更是生灵涂炭。”顾瑾之道,“况且太子大才,有他监国,你应该放宽心。”

太后笑了笑,笑容有点勉强。

太子是个孝子,对皇帝和太后,他都非常孝顺;他也是个很好的人,对于老师、长者,他尊敬有加;对于太子妃,他更是疼爱练习,夫妻和睦;他甚至嫉恶如仇,看不惯时间不平。

但是作为太子,他的政治敏锐度太低。

皇帝派了不少的老师在他身边,教他学会如何做个君主,可是他的成绩差强人意。

太后还记得他前几年跟顾延韬拍板,仅仅是因为他老师袁裕业的一件私事。

作为学生,他无疑是合格的。

可作为太子,他的缺点太过于明显。

这都是因为宫里孩子太小。在晋王出生之前,宫里只有太子一个皇子,晋王比他小十二岁。

外头有谭氏护航,里头又没有可以取代他的人,他过得没有危机感,自由自在,有点任性,从小就没有养成君王气势。

而且那时候皇帝总想换掉他,也根本没打算封他为太子,所以小时候也没有刻意培养他的君王气质。

等他渐渐大了,再想去改变他的性格,就变得难上加难。

况且皇家也没有天子亲自教养儿子的道理。

太后找了很多理由来说服自己,太子已经成年,已经成熟,但她就是不放心太子的。

太子耳根软,容易受人挑拨,这不是一天两天的,太后非常清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