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春闺记事-第1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她也怕顾瑾之在她尚未母仪天下之前,将她的事说出去,惹得谭家把矛头提前指向苏家。
顾瑾之先站了起来。
苏嫔这才回神。她冲顾瑾之微笑。又道了一遍谢。
两人回到了正殿。苏嫔跪下给太后磕头道谢。又给顾瑾之行了礼。
“……你这原本也不是大疾,安心吃几副药,解了这病。也是你的造化。”太后对苏嫔道。
“都是王妃妙手回春。”苏嫔对太后道,言语里不掩饰感激之情。
太后没有再谦虚,叮嘱了苏嫔几句,就让她告辞。
顾瑾之和朱仲钧也要告辞。
太后叮嘱他们:“临行那日再进宫,哀家有东西送你们……”
两人回了王府别馆,收拾东西,准备好二十启程往庐州去。
“我出去一趟,可能明天才回来。”朱仲钧对顾瑾之道。说罢,又压低了声音解释,“我往南走一段路,看看能不能设个陷阱。若是咱们运气好,一次将谭宥击毙……”
顾瑾之有点担心他。
他的腿到现在才堪堪好利索几分。
万一遇上了打斗,他只怕是要吃亏的。
她暗暗拉了朱仲钧的衣袖,凑在他耳边低语:“安全不安全?”
“我带着石仓呢。”朱仲钧道,“我悄悄去。你把东西收拾好,今晚歇在你母亲那边,只当是临行前和母亲做做伴。我明日宵禁时肯定会回来。”
顾瑾之半天才缓慢松开了手。
她轻轻替朱仲钧理了理衣襟,把他的衣裳抚得平整。
看着他的目光,顾瑾之心里添了好些不舍和担忧。她的担心那么明显,朱仲钧自然明白,他露出了笑容。
他的笑容,让顾瑾之有点羞意,她这才挪开了眼睛。
朱仲钧带着石仓出门,顾瑾之站在院门口相送。
她略微站了站,才转身进了内院。
稍微坐了片刻,顾瑾之起身,喊了丫鬟给她梳头更衣,又吩咐海棠:“你去趟顾宅,看看夫人在家不在家。就说我要过去和夫人说话。”
海棠道是。
秋雨和木叶给顾瑾之梳头更衣。
等顾瑾之更衣完毕,海棠也回来了。她说:“夫人在家呢,让王妃只管过去……”
顾瑾之就带着丫鬟,从角门往顾家去。
尚未到角门,司笺迎了上来,有事禀顾瑾之。
顾瑾之就让海棠带着秋雨和木叶稍微退后几步,只让司笺在她跟前说话。
“……人已经快到了安徽。”司笺低声告诉顾瑾之。
这是说谭家众人。
顾瑾之轻轻点头。
她告诉司笺:“这件事不可松懈,你的人盯紧了。”
司笺道是。
他停下脚步往回走。
路过身后的几个丫鬟时,司笺冲海棠微笑打招呼。
他们也算从小就认识的。司笺知道海棠是夫人身边最得意的丫鬟,所以格外尊重海棠。
如今的司笺,还是那模样,只是长高了些。他不够俊美,但是说话办事透出几分干练,很惹人爱慕。
看到他和海棠打招呼,木叶偷偷抿唇笑。
秋雨也看了几眼。
海棠只装没瞧见。
到了顾家正院,宋盼儿正在逗两个孩子玩。
小十和小十一已经两岁半。小十一已经会满地跑,又笑又叫的。小十木讷站在一旁,不吭声。
顾瑾之进来,就随手将站在炕沿边的小十抱起来。
他很沉手,顾瑾之有点吃力,才将他抱到炕上一起坐了。
“。。。。。。太后娘娘怎么说?”宋盼儿问顾瑾之。她知道顾瑾之进宫,是去说离京的事。
宋盼儿还奢望太后能挽留庐阳王。这样顾瑾之也可以在京里多些日子。
“母后只让我们一路小心。陛下说派羽林卫送我们回庐州,怕路上有剪径的土匪。”顾瑾之一边把小十弄乱的衣襟整理好,一边回答母亲的问题。
宋盼儿顿时眼眸微黯,情绪一落千丈。
顾瑾之看在眼里,心中不忍,安慰母亲:“朝廷就是这样的规矩,在京里久了,会惹人怀疑,太后和皇上也为难。娘,等我们到了庐州。我时常给您写信。再说。煊哥儿、瑥哥儿和珹哥儿不都在您身边吗?”
宋盼儿强撑起笑颜,道:“他们兄弟是他们兄弟,你是你啊……”一句未说完,心里酸楚难当。
顾瑾之只得说些好话宽慰她。
“我在离京之前。都住在您这里。如何?”顾瑾之道。
宋盼儿转忧为喜。道:“这自然是最好了,你挨着娘睡几晚。”她很高兴,一高兴居然没问朱仲钧同意不同意。
顾延臻还在孝期。他依旧每日歇在外院的书房。
所以,顾瑾之过来陪宋盼儿,并不打扰。
这么一说,宋盼儿立马起身,连忙叫人整理床铺,添了床被子给顾瑾之。
顾瑾之则安心抱着小十,摸摸他的脸,又摸摸他的手,问他:“冷不冷?”
小十不回答,好似听不懂。
小十一原本在远处玩一只佛手。听到顾瑾之和小十说话,不知是好奇还是怎么,他挪动着小脚,跑过来,依偎在炕沿上看着顾瑾之。
顾瑾之笑,伸手也摸摸他的脸,对他道:“珹哥儿,叫姐姐……”
珹哥儿已经会说很多话。
他也学会了模仿。让他叫谁,他都知道叫。
可他不会叫姐姐。
他只是眼神迷惘看着顾瑾之。
他的乳娘和丫鬟芍药都上前,教他喊“姐姐”。
姐姐、姐姐这个词,在屋子里飞扬着。
“…。。姐姐。”一个稚嫩又含糊的声音,飘入众人的耳朵里。
大家都一惊。
喊姐姐的,不是小十一珹哥儿,而是从来不说话的小十瑥哥儿。
珹哥儿的乳娘和芍药都愣住,错愕看着小十。
小十却伸手抓顾瑾之鬓角的钗,又含糊喊了句:“姐姐。”
这回大家都听清了。
宋妈妈也上前来,惊讶不已。
芍药忙进去告诉正在指挥丫鬟铺床的宋盼儿。
“这情分可不同寻常。瑥哥儿这是第一次开口说话呢。”宋妈妈道。
顾瑾之听到瑥哥儿喊姐姐,无疑是开心的。可宋妈妈的话,让她怔住。她反问了一句:“第一次喊人?”
她没想到,小十快三岁了,还没有说过话。虽然母亲不时念叨,说小十不开口,顾瑾之却一直以为,小十只是不爱说话,并不是没说过。
宋妈妈却点点头。
顾瑾之这才回神,又惊又喜。
她身上没有戴合适的东西赏给小十,只得抱住了小十,道:“真乖!”
见小十要她头上的钗子,顾瑾之顺手拿下来,交给了他。
小十就紧紧攥在手里。
那钗子是圆簪身的,不割手,乳娘也放心让小十攥着。
顾瑾之喊了海棠:“你回去一趟,开了我的箱笼,去寻快好的玉佩来,我要赏给瑥哥儿。”
海棠忙道是。
宋盼儿也从里屋出来了。
大家七嘴八舌把小十开口说话的事,告诉了宋盼儿。
宋盼儿总担心小十是个哑巴,这回重重松了口气。
她从顾瑾之手里,抱过来小十,逗弄他:“叫娘,娘……”
小十专心致志玩手里的金钗,不回答。
倒是一旁的小十一,听到宋盼儿的声音,不停的喊娘,非要宋盼儿抱。
宋盼儿见瑥哥儿没有再次说话的意思,只得悻悻将他交给了乳娘,抱起了小十一。
小十一很会卖乖,在宋盼儿怀里,娘、娘喊个不停。
宋盼儿就格外高兴。
顾瑾之又把小十抱过来,让他喊姐姐。
这次,他不理顾瑾之了。
第382节凯旋
顾瑾之当晚就歇在顾家。
晚些时候,宋盼儿也问顾瑾之:“王爷等会儿过来用晚膳吗?”
朱仲钧现在不像从前了。他从前整日围着顾瑾之转。
“他应该不用。”顾瑾之道,“他出城了,今夜不回来……”
宋盼儿顿时紧张。
她没有当着众人问朱仲钧去了哪里,笑笑掩饰过去。
晚膳后,宋盼儿和顾瑾之母女俩歇下,她才问顾瑾之:“王爷可是又去找那些余孽了?”
宋盼儿怕朱仲钧不甘心,又去找那些余孽报仇。
上次朱仲钧受伤,顾瑾之告诉宋盼儿,朱仲钧是去找绑架顾瑾之的余孽了,遭受伏击。宋盼儿有过怀疑,最终还是相信了女儿的说辞。
如今朱仲钧出城,宋盼儿立马联想到了上次的事情。
“不是。”顾瑾之笑起来,“娘,王爷现在又不傻。他明知对方有了防备,岂会轻易出手?他是怕路上有事,提前去打点好。等我们启程的时候,能保一路顺风。”
这是怕路上有事,伤了顾瑾之。
宋盼儿松了口气,脸上露出了欣慰的表情。
女婿这么有心,她是挺高兴的。
可转念一想,过不了几日,自己唯一的闺女就要离京,心里一阵刺痛。
她轻轻拉了顾瑾之的手,在顾瑾之手背轻轻摩挲,半晌叹了口气。
顾瑾之也沉默无言。
这份难舍之情。她也有。所以,语言是苍白的,根本起不了任何作用。分开的痛,她和母亲都要承受。
顾瑾之反握住了母亲的手。
母女俩沉默起来。
过了片刻,顾瑾之先打破了沉默。她对宋盼儿道:“娘,我到了庐州安定下来,定会时常给您写信……”
宋盼儿嗯了一声。
这话顾瑾之已经说过好几遍了。
除了这句,似乎旁的话更不足以安慰宋盼儿。
宋盼儿也没有点破,任由顾瑾之重复了一遍又一遍。
“……娘,二表哥这些日子念书刻苦么?”顾瑾之转移话题。不想再提令人伤感的离别。
宋盼儿就笑了笑。道:“他从小念书就不用蛮力。过年的时候,他跟着我们去老宅拜年。你三哥带着他到处逛逛,他就和你三哥混熟了。上元节还跟你三哥出去玩了一夜。”
“这是好事。”顾瑾之道,“二表哥只怕是十拿九稳。才敢这么玩。应该能中进士。”
“谁知道呢?”宋盼儿道。“打小他就主意多。爱玩。你还记得那时候他总逛庙会,买了好些玩意儿么?”
顾瑾之当然记得。
宋言昭自幼念书上就不及大表哥用心。
可他一帆风顺,走到了今日。反而是大表哥名落孙山。
要是搁在后世,宋言昭应该属于学霸类型的。随便看看书,都能超越大部分的人。
顾瑾之想起前世的朱仲钧,他学东西也很快,成绩好。而顾瑾之除了学医天赋,其他方面皆平平……
“……他现在仍是爱玩。”顾瑾之笑道。
宋盼儿也笑。
母女俩说了一会儿宋言昭,顾瑾之就想起顾琇之和顾煊之。
“琇哥儿今年也要去考秀才吧?”顾瑾之问宋盼儿,“煊哥儿呢,尤先生怎么说?”
尤先生是家里替煊哥儿和琇哥儿请的坐堂先生。后来琇哥儿去了嵩山书院念书,尤先生就只教煊哥儿一个人。
顾瑾之听宋盼儿和顾延臻的意思,是想把煊哥儿一路的求学都交给尤先生,不准备送煊哥儿出去念书的。
“煊哥儿才多大啊?”宋盼儿笑道,“他还有多等几年。琇哥儿……”提到琇哥儿,宋盼儿语气顿时就冷了七八分,“他的事,他自己做主。你爹替他打算着,哪里轮得到我操心?”
顾瑾之自悔失言,惹了母亲不高兴,就不敢再多提琇哥儿。
她微微沉默了下,想着接什么话,才能弥补几分。
宋盼儿却先开口,道:“瑾姐儿,你是不是想,都这么多年过去了,洪姨娘也送到了庄子上,娘还这么不喜欢琇哥儿,没有度量?”
顾瑾之忙道:“没有啊,娘,我并未这么想……”
她没有说完,宋盼儿又笑了,打断了顾瑾之的话,道:“哪怕到我死,我都不会喜欢琇哥儿和洪莲。你还年轻,不知道这种滋味。”
“是我不好,我不该说起琇哥儿,惹娘不高兴。”顾瑾之道,“我也不喜欢琇哥儿。娘不喜欢的人,我都不喜欢。”
宋盼儿笑。
她这次的笑容,开怀了不少。
虽然她知道顾瑾之说的是假话。
琇哥儿和煊哥儿一样,爱粘着顾瑾之。顾瑾之可能不喜欢洪莲,却对琇哥儿没有恶感,这点宋盼儿知道。
她也没想把自己的喜恶强加在孩子身上。她只是想把自己的心情告诉顾瑾之。作为她的女儿,顾瑾之应该知道她的真实感受。
顾瑾之没有劝宋盼儿想开些,也没有说都过去这么久之类的废话,只是立马表态娘讨厌的,她也讨厌,让宋盼儿心里暖暖的。
女儿果然最贴心。
顾瑾之的反应,宋盼儿很满意。
越是这样,宋盼儿就越舍不得顾瑾之。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不知不觉就到了子时。
错过了觉头,宋盼儿睡不着了。
顾瑾之却越发没精神。她的语速渐渐缓慢,好似在强撑着。
宋盼儿不再言语。
顾瑾之的呼吸很快就均匀起来,她睡熟了。
宋盼儿不禁轻轻摸了摸她的脸颊。
她小时候的模样。宋盼儿渐渐忘却了,被她现在的模样取代。
几个孩子里,宋盼儿替顾瑾之操心是最多的。这孩子从小就不爱说话,那时候总担心她是个傻子。
不知不觉,都嫁了人。
宋盼儿眼眶微红。
她一夜没睡。
****
第二天,顾瑾之早早起床。
母亲还在睡,她没有惊动母亲,轻手轻脚下了床,去净房洗漱。
等顾瑾之洗漱好了,宋盼儿也醒了。
“娘。上午没事。我出去走走。”顾瑾之对母亲道,“去给姜昕和秦叔叔道个别。”
宋盼儿昨晚没睡好,没精打采的,随口道:“去吧……”
顾瑾之道是。
用了早膳。顾瑾之就带着侍卫和司笺出门了。
她先去了姜家。
姜家在粉墙、修葺屋顶。外院有点乱。
看这样子。姜侯爷快要到京城了。
听说顾瑾之来了,姜夫人和姜昕都来迎接她。
顾瑾之笑着给姜夫人行礼。
姜夫人还了礼,把顾瑾之往里头迎。跟她解释:“再过几日,我们家侯爷就要到京城了,家里这几日都忙得紧……”
“我没打扰您吧?”顾瑾之忙问。
“哪里话?”姜夫人道,“到处乱糟糟的,我还怕您嫌弃呢。公主听说您来了,让您到她跟前说话。”
顾瑾之点头。
姜夫人就直接把顾瑾之请到了明慧大长公主的院子。
“……二十日就要离京,已经定了。”顾瑾之对明慧大长公主道,“以后不能常给您请安了。不过万幸,您气色好,也用不着我。”
明慧公主笑,拉了顾瑾之的手,道:“有你给我作伴,自然是最好不过的。这么些年,没人比你们更贴心的了,我可是一刻也离不得你。可规矩就是这样,咱们也没法儿。我只怕总记挂你。”
“我也记挂您。”顾瑾之道。
和明慧大长公主说了一会儿客气话,家里管事的妈妈不时进来禀事,顾瑾之知道她们忙,就道:“我等会儿还要去趟秦太医家,跟他告个别。我和姜昕说几句体己话……”
“去吧去吧。”明慧大长公主也没有虚留顾瑾之。
姜昕就起身,和顾瑾之一起离开,往姜昕的院子去了。
路上,好几株迎春花树已经嫩黄怒放。庭院的墙壁皆是刚刚粉刷过的,处处透着生机勃勃,让人心生希冀。
顾瑾之问姜昕:“你爹什么时候到京?”
“初十收到信,说已经过了安徽。”姜昕道,“左不过这几日吧。”
顾瑾之笑。
“你父亲很厉害。”顾瑾之道。
“嗯。”姜昕也笑,很是骄傲。
顾瑾之和她说了会儿话,就起身告辞,去了秦申四那边。
她亲自和秦申四作辞。
秦申四拿了好些药材送她。
顾瑾之没有客套,都叫司笺搬到了马车上。
她还在秦申四家里吃了顿饭。
顾瑾之第一次在秦申四家里吃饭。
秦太太是个特别温和又宽和的女人,她让顾瑾之有种宾至如归的感觉,一顿饭吃得很舒服。
午膳后,顾瑾之瞧着时辰尚早,就去了趟老宅,和大伯、大伯母也作辞。
等她从老宅回来,已经快黄昏。
她在顾家大门口,正好遇上了回城的朱仲钧。
朱仲钧一脸的高兴。
他把事情安排好了五成。
晚上歇息的时候,顾瑾之把元平侯姜梁即将凯旋到京的事,说给了朱仲钧听。
“孙柯也该回来了。”朱仲钧笑道。
孙柯是朱仲钧推荐的侍卫。
顾瑾之也笑。
姜梁凯旋回朝,是件大喜事。
朱仲钧却沉默想了想。
顾瑾之见他表情突然严肃,就问他:“怎么了?”
“有些事要改变。”朱仲钧道,“姜梁回京是大事,他功不可没,肯定要赏赐他的。皇帝既要恩赏他,也有更加防备他。京里不可能没事的。”
顾瑾之蹙了蹙眉。
朱仲钧的政治敏感度是非常高的。
到了第二天,他们就听闻,锦衣卫指挥同知张道坤死在诏狱里。
他入狱小半年了,谭宥肯定早想弄死他的,他却活到了现在。如今刚刚听闻姜梁要回朝,张道坤就死了。
这些,都是暗示。
****
第383节姜昕的姻缘
当时张道坤入狱,起于顾瑾之被绑架案。
可怀疑他绑架顾瑾之,并非他入狱的内在原因。
皇帝既然处心积虑将他入狱,却又留到几个月才杀,足见张道坤还是有点价值的。
听闻姜梁凯旋的消息,皇帝第一件事就是灭了张家,张家的那点价值已经用完,这不言而喻。
这些事,关乎社稷大局,假如朱仲钧乱打听,一旦被皇帝知道,又会引起他的戒备。
朱仲钧就不敢再胡乱行走。
他和顾瑾之安心等着回庐州。
朱仲钧几乎是迫不及待想从京城离开。只有离开了京城,他的心才能安稳下来。
在惊涛骇浪里漂泊的人,最需要的是有个平静的港湾,先停下来歇息,再喘口气,才能有仇报仇。这是此刻朱仲钧的心情。
可京里不能没有人。
万一有什么变故,需得有朝臣替朱仲钧说话,也需要有人给他通风报信。
所以临行前两天,朱仲钧连夜偷偷拜访了几名大臣。
到了正月十九的下午,顾瑾之仍在顾家那边说话。
家里亲戚朋友都知晓她明日离京,纷纷赶来作别。
大伯母也带着众人也来了。
顾瑾之被大家围着,含笑和他们说些客套话。
到了下午,眼瞧着天色晚了,大家才起身告辞。
顾瑾之和宋盼儿送众人到了大门口。
等众人离开,宋盼儿问顾瑾之:“晚上这里用膳?”
朱仲钧没有回来。他早上就出去了。
顾瑾之说好。
晚上吃饭的时候。宋盼儿极力想气氛好些,可大家都不开心。宋言昭也在场,他见顾延臻等人都没什么精神,想到顾瑾之明日要走,不宜说什么来调节气氛,也跟着沉默。
“……王爷什么时候回来?”顾延臻闷闷,不知该问什么,捡起一句话就随便说了。
他问了好几次朱仲钧什么时候回来。
顾瑾之只得再告诉他一遍:“说了晚膳回来吃,估计一会儿就要回来了。”
“他干什么去了?”顾延臻又问。
“不知道啊爹。”顾瑾之道。
宋盼儿重重看了他一眼。
顾延臻也感觉自己问了不止一遍,讪讪然打住了话题。
晚膳后。朱仲钧仍没回来。
顾瑾之喊了海棠。让她回王府别馆,看看朱仲钧到家了不曾。海棠回来说:“王爷刚刚到家。王爷说,不知晓这边晚膳用过了不曾,不好贸然过来。假如用膳完了。他就过来接王妃……”
海棠过去请。朱仲钧肯定知道这边已经吃过饭了。
他没有来。还说了这么一堆客气话,足见他是不想来的。
宋盼儿和顾延臻会意,并没有多想。对顾瑾之道:“你回去吧,别等王爷过来接。明日就要启程,好好歇息……”
顾瑾之道是。
顾延臻领着煊哥儿送顾瑾之。
跨过角门,顾瑾之和父亲、弟弟作别,让丫鬟锁了角门。
到了这边的王府,顾瑾之才对海棠道:“谢谢姐姐替我们遮掩……”
朱仲钧根本没有回来,来顾宅之前,是顾瑾之就叮嘱海棠过,让她帮忙遮掩的。
朱仲钧这几日很忙,他昨晚过了子时才回来,今日只怕同样,所以顾瑾之未雨绸缪。
海棠笑了笑:“夫人让我来服侍王妃,王妃就是海棠的主子。您吩咐的,海棠照办,当不起王妃的谢。”
顾瑾之就不再多言,带着海棠往正院去了。
果然,自鸣钟过了子时,朱仲钧才偷偷回家。
顾瑾之没有睡。
她没有惊动丫鬟,帮着朱仲钧更衣、亲自为他打水洗漱。
“事情办妥了吗?”顾瑾之问他。
朱仲钧将温热的帕子敷在脸上,道:“说不上办妥了。愿意受贿的人,都是贪财怕死的。咱们得宠又有钱的时候,他们自然会帮我;一旦咱们落魄了,就什么也没有了……”
顾瑾之不再多问。
到了第二天,顾瑾之早早醒了。
她喊了朱仲钧起床。
夫妻俩梳洗一番,用过了早膳,就先去了顾家。
跟顾延臻夫妻磕头之后,两人又进宫去辞行。
太后一开始还好,叮嘱他们路上小心,到了庐州好好过日子,早日为添丁增口。又叮嘱顾瑾之要疼朱仲钧,对朱仲钧好;也叮嘱朱仲钧要体恤顾瑾之,别给顾瑾之找麻烦。
说了一大堆,皇帝就下朝了。
羽林卫早已在午门处等候。
皇帝照例也叮嘱了几句。
他的目光,不由自主往顾瑾之脸上看了看,神色有瞬间的黯淡,而后又笑着说路上小心。
朱仲钧和顾瑾之跪下给他行礼道谢。
两人转身出门,背影渐渐消失在仁寿宫门口,太后的眼泪顿时就迷漫,视线变得一片模糊。
她狠狠转身,快步进了内殿。
皇帝亲自送朱仲钧夫妻到了太和门的殿前广场。
亲王的象辂早已等妥当。
四周跟着三十多名羽林卫。
朱仲钧搀扶着顾瑾之的手,亲自服侍她上了象辂。像这样的象辂,规矩应该是朱仲钧先上的,而后顾瑾之又由下人服侍而上。
皇帝看到朱仲钧在顾瑾之面前如此谦卑,多看了朱仲钧两眼。
朱仲钧笑笑,不以为意。
他又给皇帝行礼,这才上了象辂。
象辂缓缓从太和门出发。
从太和门,路过御桥,就到了午门。
出了午门,就等于出了皇宫。
八匹马拉着的象辂走得很快。片刻就到了端门;过了端门,就是承天门。出了承天门,就等于出了皇城。
皇帝站在太和门内的广场上,久久没有挪动脚步。
正月下旬的京城,依旧寒冷。今日没有风,寒意稍微减轻了些,皇帝也没感到寒意。
直到身边的太监喊他,他才回神。
他折身回了御书房。
太监向梁把一张折子呈上来。
皇帝打开看,是关乎安南国凯旋军的。再有四五日,元平侯就要到京城了。
怎么赏赐元平侯。皇帝心里已经有了打算。
锦衣卫的指挥同知。原本是两人。一个是谭宥,一个是张道坤。
皇帝一直不杀张道坤,不是幻想张家还能死灰复燃,而是盘算着张道坤的位置。张道坤一死。锦衣卫指挥同知的位置。定有人要谋取。到时候皇帝也为难。
所以,他把张道坤留到了今日。
如今,锦衣卫指挥同知的位置空了出来。可以安置元平侯的儿子。
元平侯只有两个儿子,都被他带去了战场。这份保卫社稷不顾小家的情怀,应该极力奖赏,给朝臣们一个榜样。
“二十五应该能到京城。”皇帝自己沉吟着。
安南国平乱军正月二十五日就能进京。
皇帝想了片刻,起身往仁寿宫去。
“母后,仲钧和小七离京,您心情不好,是朕的不孝……”皇帝道,不等太后说什么,他继续道,“不如,请了姜家二小姐进宫,陪您解解闷?”
太后心里微顿,面上不动声色,笑道:“也好。姜家那位姑娘,哀家也见过几次,端庄贤淑,哀家很喜欢她。让**也来,哀家好些日子没有和**说说话儿……”
明慧大长公主是太后的大姑子。
当年太后母仪天下,明慧大长公主出了很多力。
而后,她不声不响去了延陵府几年,两人才慢慢生疏了。
太后隐约才猜到明慧公主离京的原因,却也不愿意去点破。有些事,大家心知肚明就好。
皇帝笑笑:“朕也好些日子没见着**姑母。论起来,元平侯是朕的姑母表兄,姜家二小姐就是朕的外甥女。母后,姜家二小姐尚未出阁,只怕是没有合适的人家吧?”
“皇帝想给姜家二小姐保媒?”太后问。
皇帝含笑,道:“姜家二小姐也快十七了。姜家不给她定亲,只怕事出有因。等元平侯回京,和他商议商议再说。母后,您觉得朕身边的徐钦怎样?朕封他个伯爷,配得上姜家的门第吗?”
徐钦是锦衣卫指挥使,皇帝身边第一人。
皇帝最是信任他的。
徐钦早年就有战功,当时没封赏爵位,乃是皇帝觉得时机不到。
如果有了爵位,徐钦还有什么追求?皇帝以后又该那什么激励他?
所以才留到了今天。
皇帝自己去做媒,总归不妥。
他这是想太后去做媒。
太后却犹豫了下。
姜昕长得不算美艳,却也是标志可爱的年轻姑娘。而锦衣卫指挥使徐钦,已经快三十,长得粗壮高大,面黑寡言。不管是容貌还是门第,都配不上姜昕的。
姜昕是公主的孙女,侯爷的女儿,真正的望族千金。
姜家岂会高兴?
元平侯刚刚打了胜仗回来,皇帝就怕他威高震主。人尚未到京,就要想尽办法压制他。
这些,都是帝王策略。
太后道:“徐大人在陛下身边多年,劳苦功高。姜昕是元平侯的次女,配徐大人是郎才女貌……”
她同意替皇帝办妥这件事。
皇帝满脸欣慰。
交代清楚之后,皇帝从仁寿宫出去了。
太后就立马叫人去姜家传旨,请明慧大长公主带着姜昕,明日到仁寿宫来。
吩咐下去之后,太后的心,又飞回了朱仲钧和顾瑾之身上。
他们刚刚走不久,不知道出京城没有……
下次进京,只怕要等到年底。
太后默默叹了口气,心口堵了一块石头,怎么也下不去。
她太舍不得朱仲钧和顾瑾之了。
****
第384节长子
顺天九年,风调雨顺,是个好年景。
京里有几件大事,却跟普通百姓的生活没大多关系。
大家仅仅是茶余饭后的谈资。
头一件,顺天九年的四月,顾家除服,顾延韬归朝。很凑巧,顾家刚刚除服,吏部尚书丧母,回浙江奔丧。吏部乃是六部之首,吏部尚书更有“天官”之称,多少人眼馋那个位置?
皇帝为了抬举顾家,让顾延韬兼任吏部尚书。
顾延韬韬光养晦两年半,一腔雄心壮志,欣然接受了。
到了六月,皇帝封了谭贵妃为后。
谭后执掌后宫不久,到了七月初十,早有身孕却故意隐瞒的顾氏德妃诞下皇子。
除了谭家,满朝欢喜。
谭氏新登后位,为显贤良,亲自为三皇子举行洗三礼。她甚至向皇帝进言,封三皇子为雍王。
雍是指京城。
雍王的封地,是京城及附近的土地,是所有王爷里最尊贵的。自古以来,雍王都是嫡子。皇后诞下的嫡子,选一个为太子;剩下的诸位嫡子,皇帝再从中选一个喜欢的儿子,封为“雍王”。
这份尊贵,是顾德妃的儿子无法享有的。
消息传开后,众人皆非常吃惊。
皇帝却很高兴,和内阁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