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春闺记事-第10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夏首辅先给朱仲钧作揖,然后才问:“王爷,老臣问您,您庐州的王府,可有一位叫吴千兰的姑娘?”
原来是说她……
这一下子叫朱仲钧摸不着头脑了。
他千算万算,没想到居然会说千兰的事。
千兰在他府里,是人尽皆知的,朱仲钧没必要撒谎,便道:“有。”
御史王献就露出一个得意的表情。
不少朝臣松了口气。
皇帝的眉头蹙得更紧。
他的烦躁遮掩不住。
“那么,请王爷仔细说一说,吴千兰姑娘的身份和来历。”夏首辅表情不变,恭敬问话。
朱仲钧余光扫了下众人的反应,又偷偷瞥了眼皇帝,知道千兰不妙。
可是他不知道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不知道问题,就不知道如何去规避,免说不应该说的话。
朱仲钧沉吟了下,反问夏首辅:“千兰她怎么了?”
“请王爷先回答老臣的问题。”夏首辅依旧恭敬,“陛下和众大臣都在等着……”
朱仲钧只得道:“吴千兰是寿城卫所指挥使吴柏的女儿。她是我十二岁那年进王府的。那时候我痴痴傻傻,不知道为何让她进来。而后,她就住在王府。因我不通世俗,府里上下皆有下人打理。具体的,我就不太清楚了……”
他的意思是,他和千兰关系没那么密切。
他痴傻的时候,旁人把千兰送到他府上的。
朱仲钧想,这样说,应该没有露出什么明显的把柄。
夏首辅却道:“千兰乃是吴柏之女。吴柏是寿城都指挥使,朝廷封疆大吏。他的女儿,非贱籍、奴籍吧?”
非贱籍、奴籍,不可买卖。
朱仲钧没有卖过千兰。
所以他回答说:“是,千兰是良家女子。”
当初吴柏把千兰送给朱仲钧,说是给朱仲钧做跟前人,就是侍妾的意思。可是,身为王爷的侍妾,应该由王妃或者偏妃管理,上报朝廷的。
一般正常的王爷,哪怕没有正妃,也会有个偏妃的。
像朱仲钧这样,正妃、偏妃都没有,却先有了侍妾,不合常理。
难道要抓住这个来惩罚他吗?
内宅之事,他不用承担责任。
正妃还没有过门呢。
朱仲钧就越发不明白,到底要做什么。
等朱仲钧说完,下面有些嘈嘈切切。
他就知道自己回答错误了。
只是,他不明白到底错在哪里。
朱仲钧精明了一辈子,应对突发事件,总能随机应变。
他沉着不动声色,无辜看了眼众人。
皇帝的手,重重拍在案几上,怒喝:“这件事,到此为止。什么吴千兰是良家女子,又能如何?仲钧当初痴傻,他知道什么。总揪住这件事不放,众卿是闲得发慌吧?”
皇帝在维护朱仲钧。
朱仲钧还以为是皇帝给他下拌子。
倘若吴千兰非良家女子,朱仲钧能理解这件事。
可吴千兰是良家女子。她入王府为侍妾,到底有什么不妥?
朱仲钧追求政治上的斗争,心思很少在内宅。
他对千兰那个人,更是未曾留心……
他只是稍微查了查,知道千兰是宁席的情人,知道她是吴柏的独女,美丽却愚蠢,没什么可疑之处。
“陛下!”御史王献站了出来,高声打断了皇帝的怒喝,“庐阳王亲口承认。吴千兰的确是良家女子。入府五年。臣所奏之事,与律令契合。若是痴傻为借口,就不遵从律令,律令又有何威信而言?当初太祖制定律法。就是为了重典治国。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难道庐阳王要法外开恩吗?”
皇帝被噎住。
他一国之君,总不能再早朝上骂祖先的律令是废话。
否则朝纲不正。
可是拿着这件事做文章,的确有故意整庐阳王之嫌……
皇帝不怕在情场上输给庐阳王。他怕输得不漂亮。
“仲钧,你先退下。”皇帝道。
朱仲钧心想,他犯了法律。
什么法?
他不知道。
这个年代,是人治的社会,律令不能超越皇帝。
所谓法令无外乎人情,就是说,那些律令在权贵面前,跟废话一样,根本没有半点约束力。
一旦皇帝拿律令来对付王爷,说明皇帝想除这个人。
律令不过是借口,知道不知道都无所谓。
王爷保命的法子,绝对不是遵纪守法。
所以,他对律令不清楚。
形同虚设,用来管束平民的东西,他研究又有什么用?一点帮忙也没有的东西,朱仲钧是不看的。
如今,朝臣居然拿律令来说事。
整个京城的权贵,除了不敢在皇权上僭越,谁家没有僭越律令之事?
怎么单单拿了他?
是皇帝的意思?
那么,皇帝为什么又生气?
除了皇帝,谁又想和他过不去,甚至能和皇帝抗衡?
朱仲钧快步出了宫。
他没有进内宫,而是回了顾家。
顾瑾之正在等朱仲钧。
“怎么了?”她迎上朱仲钧,问他。
朱仲钧也顾不上满头的大汗,把在太和殿发生的事,跟顾瑾之说了一遍。
“快,叫人去弄本律令来,我要翻翻,到底千兰有什么不妥。”朱仲钧道。
顾瑾之则道:“用律令说王爷?这是皇帝想为难你啊……”
朱仲钧一开始也是这样猜的。
“我要看看,到底犯了什么法。”朱仲钧道,“在太和殿上,皇帝表现得不像是他指使的。我是他弟弟,我犯了事,就是丢皇家的脸。他想整我,应该不会拿这件事做文章。敢找我茬的,背后的势力应该很大……”
他把京城权威都默默想了一遍。
谭家、顾家、姜家,这是三巨头。
朱仲钧和顾家息息相关,顾家不会害他;姜家侯爷出征一年多,他估计没空。
剩下的,就是谭家了。
“谭家?”在朱仲钧想到的时候,顾瑾之突然开口,她仿佛是自语。
朱仲钧想起了一件往事。
那时候,谭家的一个女孩子,抱着顾瑾之的腿喊姨娘。
那个女孩,是谭家长房长子谭宥的庶女……
顾瑾之有点窒闷:为什么朱仲钧遇到的困难,都可能跟她有关?
“先去寻本律令来。”朱仲钧道,“要本朝最新的。”
顾瑾之就喊了葳蕤,让她去把司笺找来。
顾瑾之给了司笺十两银子,让他赶紧弄本律令来。
司笺得命去了。
一个时辰,司笺回来了。
本朝的律令,共有三十卷。
顾瑾之和朱仲钧,分头翻阅了起来。
“朱仲钧……”翻了片刻,顾瑾之就喊朱仲钧。
她手里拿着的,是律令的《犯奸》卷。
“淫|居……”顾瑾之指了律令上的淫居,给朱仲钧看,“你和千兰犯的,是淫|居!”
朱仲钧一把夺过去,仔细看了起来。
他一个字一个字的比对。
什么是淫居,犯了淫居之后如何处罚,写得一清二楚……
第321节颜面
朱仲钧一个字一个字的看完了。
他抬头,见顾瑾之正在一旁愁眉不展看着他,思量着什么。
朱仲钧不高兴,质问顾瑾之:“那么多卷的律令,你为什么一下子就拿了‘犯|奸’卷?”
顾瑾之:“……同志,你的侧重点偏得太远了吧?”
“你是觉得,我去了庐州一年多,和千兰有犯|奸行为?”朱仲钧不依不饶的逼问。
“我觉得不觉得,有什么重要的?律令是这么判定的。”顾瑾之道,“把注意力拉回来!”
顾瑾之也凑过来,就着他的手,跟着再看了一回。
现在的律令,仍是太祖年间制定的。
太祖年间的律令,是出了名的严格!
当年跟着太祖打江山的老臣,基本上都被清|肃,要么杀害,要么流放。律令也是针对当时时局不稳而制定的,非常严格。一点小错误,动辄便是斩首或者绞刑。
到了现在,近百年来,有些律令做了修改,像犯奸这种的,不会关系到官员自身的荣华富贵,所以至今没有大的改变。
律令规定:男女六礼不备就有私通行为,视为“和|奸”。更有甚至住在一起,便视为“淫|居”。
对于和奸者,男女各杖八十;淫居者,枷号示众三月。
看完之后,顾瑾之又沉思了起来。
朱仲钧却盯着她看。
她凑过来的雪颈,便在他的侧脸。他微微转颐。就能吻到她,朱仲钧不免心旷神怡。
这些日子,他越发难耐了。
犹豫了下,他的唇就凑上了顾瑾之的颈。
温热的触觉让没有防备的顾瑾之一惊,身子下意识缩了回去。
“你非要这样?”顾瑾之问他,“最近荷尔蒙爆棚了吗?这么饥|渴……”
朱仲钧凑近,柔声暧昧道:“因为你秀色可餐啊!”
顾瑾之:……
####
朱仲钧和顾瑾之研究了半天。
御史陈奏朱仲钧犯了淫|居,绝对是计划的前奏部分。
朱仲钧是王爷,太后最喜欢的小儿子。就算没有太后,皇帝为了皇家颜面。也不会让朱仲钧枷号示众三个月的。
可身为皇帝。又不能公然藐视律令。
律令是帮助皇帝,管制臣民的。
他自己都不顾了,以后谁还遵从律令,到时候受害的。还是皇权。
在这件事上。皇帝无法替朱仲钧开脱。
可枷号示众又不可能。
皇帝可能会遵循先例。用其他的法子来代替枷号示众。
用什么法子?
这才是朱仲钧最担心的。
皇帝虽然不想朱仲钧丢了皇家颜面,也不想朱仲钧娶顾瑾之。
而顾瑾之又是皇帝赐婚的……。
皇帝可以拿着这件事做文章,可谓光明正大。只怕太后也阻拦不了的。
“……宁席坏了我的大事。”朱仲钧道,“他若是没有和千兰偷情,我就可以矢口否认和千兰有关系。如今,只有让千兰消失,才能堵住悠悠众口!”
顾瑾之沉默着。
“千兰一死,虽然死无对证,却也坐实了你心虚。若是有人不甘,干脆告你杀人灭口,你只怕连爵位也要搭进去的。”顾瑾之道。
“放心。”朱仲钧道。
放心,他能做得干净……
顾瑾之苦笑了笑。
朱仲钧睥睨她:“不高兴了?”
“并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应该高兴吗?”顾瑾之答,“我……不反对。”
反对不反对,这种立场。
高兴或者不高兴,是种心情。
很多时候,这两件事相互矛盾。
生存下去,就要在这种矛盾里挣扎。
朱仲钧不知道情况会变成什么样子,他要先下手为强。
他叫了跟着他上京的侍卫首领陈鼎文,给庐州写封快信。
“就说,京里的人说我跟千兰淫居,让宁大人把千兰送上京城,给刑部验明正身。我清楚记得,我和千兰不曾有私情的,以证明我的清白……”朱仲钧对陈鼎文道。
陈鼎文是宁席的亲信。
宁席和千兰之事,虽然做得隐晦,却有蛛丝马迹露出来。
陈鼎文在王府那么多年,就是没有撞见过,也听说过。
他脸色大变。
他道是。
朱仲钧点点头。
他把千兰的事,交给了宁席。宁席为了保全他的声誉,会不惜让朱仲钧背上杀人之过。
没关系,朱仲钧不怕杀人之过,他只怕千兰活着……
宁席总是自作聪明。
他会替朱仲钧把事情办妥。宁席知道后,千兰必死无疑的。
这件事,不需要朱仲钧亲自动手。
他只需要应对千兰死了之后的事……
####
皇帝对御史王献的上奏,心里甚烦。
他是不可能让朱仲钧枷号示众的。
枷号示众是耻辱的刑罚,还要三个月。到时候,皇帝的脸、太后的脸和朱仲钧的脸都丢尽了。
朝臣都聪明。
他们不顾生死和皇帝争,有些为了名,有些为了利,可他们不会傻傻的,只为了皇帝丢脸。
君辱臣死!
朝臣可以和皇帝意见相左,却不会让皇帝丢脸。
一般情况下,不会有人告朱仲钧这么件事。
这事,背后有人指使的。
目的是什么?
御史王献此人,生性狂狷。
他明面上,既不投靠谭家,也不依靠姜家,更不靠顾家。
他曾经弹劾过顾延韬七八次,姜梁五六次。更别提谭家了。
他就是个刺头。
皇帝拿不准,他这次是自己秉公而为,还是背后有靠山。
身为君主,用人不疑,皇帝素来不去乱猜忌大臣背后的势力。他会去查证。
他曾经就查过王献多次。
王献是很干净耿直的。
皇帝愁眉不展。
“……陛下,坤宁宫的常顺来了。”刘术进来禀告。
常顺是坤宁宫的太监。
皇帝让请进来。
“皇上,太后娘娘听闻,今日早朝,有人弹劾说,庐阳王犯淫居……”常顺跪下。对皇帝道。“太后让奴婢来问,皇上和内阁如何处理庐阳王。得了消息,告诉她老人家一声。”
皇帝心头大震。
早朝结束不久,身处深宫的母亲。已经知道了早朝的内容。
这么多年来。就连皇帝新政的初期。太后都谨记内宫不得干政,从来不过多问一句。
原来她都知道。
这么多年来的信任,让皇帝心里起了深深的愧疚!
他不该惦记顾瑾之。让母亲伤心的。
“摆驾,朕要去坤宁宫!”皇帝起身。
皇帝的玉辇到了坤宁宫,太后迎了出来。
她脸上强颜欢笑。
等内侍们都退下,太后的笑脸就冷了。
“哀家听说,朝中有人和仲钧过不去?”太后沉声问皇帝,“皇上,这是什么意思!”
太后怀疑是皇帝授意的。
皇帝就知道会造成这等误会。
他忙解释:“母后,朕哪里知道是什么意思?”
他仍觉得含糊其辞。想到母亲给他的信任、对他的疼爱,为了他的隐忍,他直言道,“这件事,朕不知道,不是朕授意的!”
太后的脸,有了微微的松动。
“哀家没说是皇上授意的。”太后松弛有度,没有一味的指责,可表情依旧紧绷,“寿城指挥使将女儿送给仲钧,是他的心意。怎么就闹出淫居的话?真是说笑!仲钧可没有强抢民女。照这么说,朝臣也准备弹劾三王爷了?等仲钧和三王爷倒下了,就是二王爷和五王爷?那些人,是想将皇帝的兄弟们一网打尽吗?”
皇帝的三庶弟,如今在湖南封地。
他抢占民女、民妻,甚至被人告到了应天府。
他是光明正大的违法乱纪。
他的罪行,御史念叨了几句,最后被内阁压下了。
怎么到了仲钧这里,内阁就批准了“论如律”?
皇帝昨夜失眠,脑子原本就沉,又被大臣们吵了一架,脑子混混沌沌,跟醉酒似的。
他对内阁的论如律又生气,哪里能想得清楚?
“这……”皇帝顿时大怒。
想先弄倒了仲钧,再来把皇帝弄倒,好让大皇子继位吗?
这是谭家的阴谋啊!
“母后,内阁首辅夏玮是谭家的门生,他素来向着谭家。如今,又立了大皇子为太子,他就更依仗谭家。谭家知道朕和他们不亲,怕太子之位不稳,想直接弄死朕?”
太后没想到皇帝一下子怀疑这么深。
他总是怀疑谭家。
太后不希望他如此没有证据就怀疑谭家和太子。
皇帝总怀疑太子,迟早要传出去,那些朝臣不敢依靠太子,太子地位不稳,朝政依旧不安。
太后希望皇帝好好培养继承人,也稳定局势,天下太平。
听到这话,太后忙道:“既然已经立了大皇子为太子,谭家还折腾什么?他们更怕折腾来折腾去,皇上好好的,太子就弄没了。哀家私觉,这件事有点蹊跷,后面另有目的,不是还有皇后未立吗?”
太后本想说,可能是针对仲钧的。
要是这么说,皇帝也想给仲钧为难,太后发了这么一通火,还有什么作用?
况且,太后也觉得,这次为难仲钧,不是针对仲钧的。
仲钧一个傻子,朝臣干嘛要和他过不去?
不能过分多疑,却也不得不防啊。
第322节福音
御史王献弹劾庐阳王的奏章,虽然内阁票拟了“论如律”,皇帝却留中不发。
第一次早朝,和大臣们吵了一次,这件事无疾而终。
第二日早朝,王献刚刚要上前说话,就被皇帝打断。
到了第三天,着实挨不过去,皇帝又叫了朱仲钧上殿,问他千兰之事。
这次,朱仲钧知道了重点,矢口否认他和千兰有关系。
“……千兰到我府上,我才十二岁。直到地龙翻身,我才好些。千兰虽然是为其父所赠,却是干干净净的女孩子。诸位大人若是不信,拿了她来问。”朱仲钧道。
很多人都想说这话,却又觉不妥。
他们可以告庐阳王触犯法令,却不敢侮辱庐阳王的女人。
既然庐阳王自己要否认,让千兰来问,是最好不过的。
“如此,就拿了吴千兰到京城,以证庐阳王清白。”皇帝道。
#####
庐阳王触犯律法,他自己否认。
需要把千兰拿来,才能证明庐阳王所言是否属实。
从庐州到京城,回来要两个月。
朱仲钧的婚期,安排在一个月后。
庐阳王的大婚能否如期举行,礼部先提了出来,问皇帝的意见。结果,皇帝没说话,大臣们先吵了起来。
按说,庐阳王所犯之事,只需杖责和枷号示众,不需坐牢。他的大婚是皇帝御赐的,应该如期。
可有的大臣觉得。庐阳王罪行未定,鉴于对祖制的尊敬,应该延期他的婚事。
反对庐阳王成亲的,大部分都和夏首辅、或者谭家有点交情。
皇帝有点奇怪。
他私下里跟刘术和向梁说:“这次弹劾庐阳王,朕怎么觉得蹊跷得很?不像是冲着朕,也不像是冲着立后的目的,倒像是刻意为难庐阳王,想搅黄了他的亲事……”
刘术也是司礼监太监。
他道:“陛下是否多虑了?庐阳王是个傻子,谭家何苦跟他作对呢?”
向梁则道:“庐阳王已经好了。一个才好的人,谭家为什么跟他过不去?奴婢觉得。御史王献若不是谭家的人。也是受了谭家的挑拨,才为难庐阳王的。”
刘术知道皇帝的心意,皇帝讨厌谭家,他就顺口说谭家不好。他没什么独特的见识。
向梁就不同。
向梁帮着皇帝批红。他对朝政有点小见识。甚至不输一个中等才能的朝臣。他的话,皇帝听得更加认真。
一个才好的傻子,谭家为什么要和他过不去?
看谭家以往的手法。和奸、淫居,仅仅是个开头;再杀了上京的千兰,嫁祸庐阳王杀人灭口,把庐阳王置于死地,才像谭家的风格。
谭家行事,不会没有目的,弄出淫居这么点小事的。
“谭家,为什么要害庐阳王?”皇帝突然问。
他把目光转向了向梁。
向梁和刘术都是皇帝的亲信,他相信这两人面前可以说实话,就没有顾忌。
“陛下,地龙翻身那日,庐阳王就清醒了。”向梁道,“这不是上苍预兆陛下德行深厚,天赐给陛下和太后娘娘的厚礼?
这是咱们知晓的。
谭家门生遍布天下,假如他们知晓了其他福兆,上天预示庐阳王是陛下的福将,能辅佐陛下千秋万岁名。陛下万岁,皇子皇孙众多,谭家又深知您不独爱太子,岂有不急的?”
皇帝沉思了向梁这话。
谭家和权臣之间,像是一场拉锯战。
在先帝手里,谭家的势力就很大了。
他们家送了双生子姐妹花进太子府,一个成了太子妃,一个成了偏妃。将来不管是谁先生下儿子,太子的长子都是谭家的外孙。
先帝在世的时候,朝中也是结党营私。
为了平衡,先帝一直抬举谭家。
那时候先帝的嫡母太皇太后娘家余氏势力太大,形成了掣肘。
先帝抬举谭家,和余氏抗衡。
斗了近二十余年,太皇太后死了五六年,先皇才对余氏动手。
余氏一时间就土崩瓦解了。
谭家一族独大。
余氏消声灭迹之后,先帝也曾忌惮谭家。
只是谭家一向低调隐忍,没什么把柄。
况且朝政堆积如山,皇帝就算十二个时辰不歇息,也处理不了一成。他需要首辅、需要内阁,需要文臣武将。
这江山是皇帝的,可管理江山需要人才。
谭家不仅仅是权臣,也是人才。
余氏被灭,谭家越发低调,谭老侯爷甚至辞去了首辅。
而后,有人举荐夏玮。
夏玮那时候表面上和谭家没什么来往。
直到他做了首辅,先皇才知道他是谭家最得力的门生。
知道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先帝处理完了余氏,有点志得意满的骄傲,疏忽了夏玮之事。
谭家的门生遍布了朝野上下,先帝才知道自己错失了收拾谭家的机会。
晚年的先帝,也做了些努力,只是拉不过谭家。
在和先帝的拉锯战中,谭家赢了。
新帝登基,抬举顾延韬,极力恩宠他,甚至鼓励他结党,局面稍微有了点改善。
所以,谭家对新帝,早有不满了。
之前,大皇子尚未成为太子,谭家动手也是名不正言不顺。
如今,斗垮皇帝,换了太子登基,谭家不是又可以一手遮天吗?
想要弄垮皇帝,总不能直接谋杀。
谭家用的手段,是隐忍等待。
他们要名正言顺。
假如仲钧真的是皇帝的福音,预兆着江山社稷的千古。岂不是让谭家不满?他们等不起的。
谭家没有兵权,他们不敢光明正大的谋反。
他们只能在朝政上,拖垮皇帝的心力。
“……奴婢也觉得,庐阳王就是皇上的福音。”太监刘术见向梁说中了皇帝的心思,立马开口,要分一杯羹。
皇帝微微沉思,没有回神。
向梁不再发一言。
####
夜深人静,宫廷寂静无声。
今日,皇帝歇到了顾德妃的景和宫里。
当值的太监是刘术。
顾延韬快要除服。
他除服之后的任职,成了朝中大臣们津津乐道的。
皇帝为了稳定顾延韬这一派的人心。这段日子整日往顾德妃那边去。恩宠不断。
朝臣就知道,将来顾延韬依旧是阁老,皇帝会更加器重他。
向梁不用当值,他回了自己的住处。
夏夜的碧穹。新月如勾。
繁星布满的苍顶。烧着稀薄的光。
禁宫里漆黑一片。
到了三更鼓。宫里侍卫换值之际,向梁起身,往坤宁宫的方向而去。
当值的侍卫看到了他。只当没看见。
他们都是太后的亲信。
太后也没有睡。
她坐在偏殿的临窗大炕上,手里拿了圈檀木雕刻的佛珠,一颗颗数了起来。
夜沉了下去,虫吟切切。
夏夜非常的热闹。
有人开了角门,太后就让成姑姑出去看看。
成姑姑受命而去。
她把向梁引了进来。
“太后。”向梁跪下,给太后请安。
“起身。”太后抬起眼,慈祥笑道,“给向公公赐座。”
成姑姑引了向梁入座。
而后,成姑姑也退了出去。
坤宁宫的偏殿里,只有太后和向梁。
“哀家的意思,你传给皇上了吗?”太后问他。
向梁点点头:“一切都如太后所言,奴婢已经将庐阳王是皇帝福音的猜测,告诉了陛下。陛下听进去了……”
太后欣慰,赞道:“你办事滴水不漏,哀家最信得过你。”
“奴婢说的是实话。”向梁道,“奴婢一直都知晓,庐阳王忠心耿耿。陛下文能治国,武能安邦,只是太过于辛苦,有个亲兄弟排忧解难,是陛下的福气。庐阳王就是陛下的福音。”
太后的笑容更加温婉。
太后从未想过废了皇帝另立庐阳王,这点向梁一清二楚,他在宫里这么多年了。
可太后希望皇帝兄弟和睦。
掌心掌背都是肉。
向梁也觉得庐阳王不会有谋反之心。
如今庐阳王已经大好了,皇帝若是能放下陈见,庐阳王也许是命悍将,辅佐皇帝。
所以,太后托向梁办事,引导皇帝把庐阳王往“福音”这条路上引,向梁答应了。
这件事,对皇帝有利,对太后也有利。
总得有个人来说。向梁愿意帮助太后,更解开皇帝的心结。
“先帝器重你,说你将来能助皇帝,哀家当时就是相信的。”太后笑道,“如今,哀家就指望你,多照顾皇帝。”
这是实话。
太后一直很欣赏向梁。
向梁心里很踏实,他道:“奴婢尽本分服侍陛下,太后娘娘无需为陛下担心。只是这‘福音‘此事,若有个外臣来奏,陛下会更加相信。奴婢不与外臣结交,只怕……”
“放心吧,这件事,哀家自有安排。”太后道。
向梁说完了话,又悄悄从坤宁宫的角门离开,抹黑回了自己的住处。
他没有惊动任何人。
等向梁走后,太后才起身回了寝殿。
她有点疲惫。
熬药等向梁到这个时辰,让她很吃力。
“哀家有两个儿子,却不亲近。”太后对成姑姑感叹,“是哀家年轻的时候行事损德太多,还是哀家教子无方?”
成姑姑忙跪下,道:“太后娘娘,您生育了英明君主,天下徵瑞,功在社稷天下。”
太后笑了笑,让成姑姑起来。
“哀家年纪大了,无病呻吟。”太后道,“你也别听进去了。”
而后,她仿佛自语,“小七对仲钧用情至深,仲钧更是拿她当了命。他们的大婚,不能再推迟了。仲钧才好,哀家不能再刺激他……”
她非常肯定顾瑾之对庐阳王的感情。
太后目前最大的心愿,就是看着小儿子成家立业了。
第323节打听
太后宁氏的育儿经,都是她自己的琢磨。
她父亲是独子,祖母管得严,事事都要替父亲做主,养成了父亲孱弱的性格。母亲对此常有抱怨,可是等到太后的弟弟宁萼出生,太后的母亲又重复了祖母的教养方式。
对父亲和弟弟比较失望的太后,从幼年时就想,孩子不能太过于管束,偶然出格,不伤大雅,就不要多管。
要让孩子学会自己拿主意。
这些年,太后对朝政了如指掌,除了生病那一年半。
虽然熟悉朝政,宫里也有亲信,可太后从来不干涉皇帝行事,哪怕有时候皇帝行事并不让太后满意。
她不想将儿子养成她父亲那般孱弱,更不想像她弟弟那般纨绔暴躁。
对于孩子,太后疼他,鼓励他,大错误上纠正他,小错误上容忍他……
直到今天,她才惊觉:自己是不是做得很失败?
为什么仲钧和皇帝兄弟二人这般不和?
太后自认为在两个儿子之间做得很好。
她对长子更疼爱,对幼子反而严厉。
因长子要承受更大的压力,先皇给他的压力、朝臣给他的压力,他不需要母亲再督促他。
太子只需要母亲疼他,宠他,再他累了给他安慰和温暖。
太后也一直都是这么做的。
她知道皇帝讨厌仲钧,却从来没问过是因何而起的。
太后想,这一点上。她做得很失败。她避免把儿子教的羸弱。结果,在母子关系上,她自己变得羸弱了……
####
对于这次的事,看得最明白的是太后。
其次是始作俑者和皇帝。
最糊里糊涂的,是消息不通、小心翼翼的朱仲钧和顾瑾之。
京里的眼睛太多了,他们俩也不敢贸然去打听。
朱仲钧镇定自若,心胸已经有了各种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
可是他不和顾瑾之讲。
顾瑾之安静看书,却是半盏茶的功夫也不翻一页。
她显然是哄自己的,根本就看不进去。
朱仲钧好笑。
他挤到了顾瑾之身边,问她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