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盗墓高手-第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浴
如果实在不行,我们还装备着便携式的氧气瓶,足够大家使用了,这些东西都是为了以防万一提前准备好的。
进入这种荒无人烟的无人区,最具挑战的就是人的心理抑制能力,有些人刚开始去了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是过了几天就因为受不了环境的变化。
导致大脑缺氧,最后产生幻觉,我最担心的就是这种情况,年轻人身体强壮还能受的住,中老年人就不一样……
安叔觉得我有点小题大做了,他说∶“那西藏高原上面还住了那么多的老年人,也不见他们有什么事情。”
我对他解释道∶“那人家是世世代代住在那里的,早就适应了环境的变迁,俗话说适者生存就是这个道理。”
安叔一摊手道∶“去了再说,咱就这一次机会可以放纵一回,人老了要考虑的东西太多了。”
我也不好说什么了,便吩咐司机开车,杨子制定了一条路线给我们,他说,前面的荒草滩不能过,里面有泥潭。
要是车子不小心陷了进去,那就拔不出来,于是我们转道往西边而去,原本前面的荒草滩是一条近道,但是因为考虑到里面有泥潭。
我们只能选择性的往西转道,这样一来就要多走几十公里的路程,要是在公路上行驶不用半个小时就到了。
可是杨子指给我们的是一条山间小道,而且旁边就是连绵不绝的大山,靠近悬崖,我们的山地车只能小心翼翼的一步步往前开动。
尤其是路面很湿滑,旁边又是一眼望不到底的悬崖峭壁,那种紧张的心情可想而知,后面的车子不知道什么原因一个打滑,差点跌落悬崖。
还好司机刹车的及时,才没有让惨剧发生,不过这已经惊起我们一身的冷汗,于是我对司机说道,一定要看仔细点,千万别疏忽大意,不然咱们的性命就得交代在这里了。
司机擦了擦额头的冷汗,喝了一瓶水,稳定了一下情绪,然后才商量着出发,这次我们有了之前的戒备。
山地车在如同蜗牛一般的速度下,终于从这片崎岖不堪的悬崖峭壁中开了出来,眼看着天边的太阳已经落下了山头。
周围开始起雾了,这是因为空气中的水分太多了,阳光蒸发不了,在大雾中看不清状况,于是我们准备找个地方就地扎营过夜。
我下车看了一眼周围的情况,发现这地方处于几座大山的包围之中,要是万一发生什么地动山摇的事情,在这下面就会被活埋了。
青藏高原地区本来就属于环印度洋地震带,时常都有地质变动或者地壳上升产生地震等,这地方肯定是不适合安营扎寨的。
杨子说,他知道离这里不远处有座废弃的城池,那个地方被当地人称为遗弃之城,咱们只要驱车大概半个小时就能赶到那里了。
我抬头看了一眼天空,月亮刚露出头来,路况还算清晰,于是遵循了杨子的建议就去那个废弃的城池安营扎寨吧!
因为考虑到晚上还要做饭,我们便让司机把速度提起来,早点赶到杨子所说的那个被废弃的地方。
我们行进的速度加快了,两边的东西就如同倒影一般飞速的后退,大概过了一个路口,山地车一转弯撞到了路边的一个东西,震动了一阵才停了下来。
我们连忙拉开车窗一看,是一块大石碑,被山地车从上面撞了下来,倒在路边断成了两截,我下车看了一眼,还是块古物。
一天我说是古物,车上的人一下子来了精神,全部涌了下来,我用手敲了敲石碑,很厚实像是那种墓碑。
石碑上面雕刻着一些奇怪的纹饰,还有藏族的文字,我们当然看不到这是什么意思,郭双说,有可能这里有座古墓,咱们刚好把古墓的墓碑给撞了出来。
杨子看了一眼石碑说,昆仑山中像这样的古墓数不胜数,很多都被挖掘了,里面没有什么文物,就是当地普通人修建的,也没有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一听说没有什么价值,大家也没兴趣耽搁下去,一个个上了车,继续出发,杨子说,在古代的时候,这里是一条必经官道。
当时这里非常的繁荣,只是因为古代丝绸之路的消散,这里慢慢变成了废墟,到了今天已经完全成为了无人区。
只是每过大概半个月的时候驻守在昆仑山里面的哨所,会派出一队人过来检查一番,看是不是有人在这里走失了。
过了一阵,我们看到前面有几座大型的那种尖顶塔,上面挂满了哈达,有些布条因为时间太过久远,都快烂没了。
杨子告诉我们,那些就是藏族人的墓葬群,不过是古时候留下来的东西,里面的尸骨都不一定保留下来,因为这地方野物很多。
里面的那些文物早在几十年前就被挖出了拿去修建昆仑山地下隧道了,那时候没有钢铁就外古墓,抽里面的铁制品。
又过了一阵,司机把山地车停了下来,指着前面那半山腰一大片笼罩在黑暗中的东西,对我们说道∶“是不是那里。”
杨子把头伸出窗外,看了一眼说∶“就是那里了,把车开到那下面就可以了。”
司机听到吩咐,点了点头把车开到山脚下,随后我们下了车,带上一大堆东西就出发了,把车子停在这里根本就不需要担心什么。
因为这地方基本上已经属于无人区了,几百公里都不见得有个人影出来,我们自然就不用担心山地车会被人偷了。
我们带着行李爬上半山腰,那一大片笼罩在黑暗中的东西才显露出来,我用电筒一照,这古城的规模是在不算小了。
我们穿过破碎的城墙,往古城里面走了过去,这是一座典型的藏地城墙,最高层是巨大的宫殿跟寺庙,中间是那些达官贵人住的房屋,而最底层就是那些普通人或者当时的奴隶居住的地方。
因为除了古城最高点的那些宫殿跟寺庙还完好无损外,其他的那些普通民居不是坍塌就是被黄土掩盖了。
我对安叔说∶“这地方可能供奉着那种密宗的佛像,你要不要去看看。”
安叔吸了一口气道∶“你不说我倒忘记了,看来这里的气候条件的确会影响人的思维能力,我都感觉自己有些迟钝了。”
我对他说,这里面的海拔高度的确会造成缺氧的情况,思维迟钝是很正常的事情,要是觉得不舒服就吸点氧气就好了。
安叔挥手道∶“不用,不用这点苦咱们还是能够承受得了的。”
“那咱们就去上面看看,有没有你老喜欢的佛像,”我招呼了一声,让他们先在原地等会,我跟安叔还有杨子上去看看情况。
这古城的废墟中,那些寺庙是建在最高层的,比起那些宫殿更加富丽堂皇,看来这个地方古代宗教信仰是超过君主权利的。
而且那些寺庙的样子也好像是对立的,有些寺庙是全白色的,而有些是红色的,安叔说,小侄这你就有所不知了,密宗教是分红白喇叭的,这也是他们一直争斗的原因。
我本来是要带武器的,杨子说,这地方每过半个月那些哨所的官兵就会过来查看一次,他们一般都露宿在这里。
杨子都这样说了,咱们就不带武器了,但是为了安全起见,人手一把长刀还是要准备的,不然要是上面长满了那些枝蔓,也能有个用处。
我在前面张灯,后面跟着安叔还有杨子,三个人穿过层层的土砖路还有围墙,终于爬上了半山腰。
我问杨子知不知道这古城的大概来历,杨子说,他不知道,不过好像这古城是唐朝以后才出现的,可能跟那个古格王朝有什么联系吧!
我们爬上了半山腰的神庙,安叔已经累得喘不过起来,她坐在地上直喊道∶“人老了,不如你们这些后生仔,我先休息一下。”
我跟杨子也觉得有点喘不过气来,倒不是因为累,而是因为这里海拔太高了,空气十分稀薄,基本上氧气很少。
不然像这样的古城遗迹早就被氧气给侵袭,不知道破坏成什么样子了,咱们还能看到这么多完好的建筑已经可以说是个奇迹了。
我跟杨子休息了一会两个人合力把安叔从地上拉了起来,因为他一坐下来浑身就感觉没劲,双手发麻,连爬起来的力气都没了。
第216章 密宗
我跟杨子把安叔从地上扶了起来,安叔拍了拍屁股上的灰尘说道∶“爬山真是一件耗费体力的事情,不过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辛苦一下也是值得的。”
我们三个人站在一边,大口呼吸了一番稀薄的氧气,然后继续往上面攀爬,有些地方的墙壁只要一碰估计就会坍塌。
为了安全,我们只能避免接触那些墙壁,选择从旁边穿插过去,而不是直接沿着上面的石阶往上面爬。
我跟杨子扶着安叔终于爬上了神庙,三个人靠在神庙的墙壁上休息,这座红色的寺庙保存的十分完整,除了外墙有些颜色被侵袭外,其他的一切都算不错,至少不会让我们一靠就坍塌了。
随后我们起身往寺庙里面钻了进去,大门已经没有了,可能被后来的人当做柴火烧掉了,大殿里面只是供奉着一尊巨大的佛像。
墙壁上面描绘了许多的壁画,不过那些壁画的内容简直是不堪入目,全部都是那种春宫图,我们看的是面红耳赤,心跳加速。
杨子用电筒照了照,笑着说∶“以前的这些喇嘛看到上面的壁画,还能安心念经诵佛,只怕是一看到自己就变成下半身思考的动物了。”
安叔说∶“小侄不懂不要瞎说,这是藏地密宗的欢喜禅,密宗喇嘛信奉双修之道,而这些壁画就是学习的模板。”
“那这尊佛像又是干嘛用的,密宗供奉的佛像真是奇怪,”杨子用电筒照了照那尊摆放在上面的佛像,回过头对我们说道。
我拿着电筒照去看了一眼,这佛像的确让人好生奇怪,竟然是一男女面对面****的佛像,按理来说,佛堂是神圣之地,怎么会摆放如此污秽不堪的佛像。
安叔看了一眼对我们介绍说,这是藏传密教的欢喜佛,是藏传佛教密宗的一种佛像,即佛教中的“欲天”和“爱神”。
又被称双身佛、本尊双运、父母相、父母佛、欢喜天、大圣欢喜天,或音译为“难提计湿婆罗”,是男女面对面****的佛像。
欢喜佛唯有藏传佛教(喇嘛教)寺庙中才有供奉,一尊双佛,面对面抱着在一起合二为一,即明王和明妃。
欢喜佛中的明王站立或结跏趺坐,明妃经常手持法器或环抱男颈,单腿或双腿环绕到明王腰后,呈面对面****姿态。
藏传佛教格鲁派崇奉的密集金刚、胜乐金刚和大威德金刚时常以“双身佛”的形态出现。是印度密教与西藏当地信仰结合的藏传密宗的本尊神。
而且“欢喜佛”的“欢喜”二字并非男女淫乐而言,而是指佛法用大无畏大愤怒的气概,雄猛的力量和摧毁的手段战胜“魔障”,而从内心发出的喜悦的意思。
象征着男女双修。这种说法来源于古印度原始宗教中的性力崇拜,认为“男是智慧,女是方便”,男女双修,可以快速得道。
据说还有另外一种解释,说欢喜佛是为了鼓励生育。这是佛书以外的说法。本来产生的是有着哲学、宗教、历史、民俗和讽刺世意的。
但是在中国古代封建思想传统的这块神秘的土地上,他原本的这些意义被淡化了,只剩下一层神秘的意义。只在藏传佛教的密宗中出现,在汉化的佛教寺庙里不会见到。
“那这佛像是从那里传过来的,怎么从来没听说过,”我忍不住好奇,仔细观察起这尊佛像来。
安叔解释说,佛典《四部毗那夜迦法》中有一个故事,大自在天之长子象头神,象头人身,性情不和顺。
观音菩萨为了降伏其心,化身为一个女子去找他,他一见此女,欲心炽盛,欲拥抱其身,该女拒绝说:“汝若实欲触我身者,可随我教,即如我至尽未来世,能为护法不?”
他回答说:“我依缘今值汝等,从今以后,随汝等语,守护法。”于是毗那夜达女含笑接受他的拥抱****,得其欢心,从而把他调教到佛法中来,因此“皆大欢喜”。
而在《毗那夜迦舍光轨》曰:‘今说毗那夜迦有多种,或似人天,或似婆罗门,或现男女端正之貌。即分四部,摄众多类。如是种种,作诸障碍。
唯大圣天欢喜王,是权现之身,如上所说,为欲诱进诸作障者令入正见故,所以不似余毗那夜迦,而现象头。此是示喻故,谓如像王虽有嗔恚强力,能随养育者及调御师也。
誐那钵底,亦复如是,虽现障身,能随归依人乃至归佛者,是故此天现象头也。毗那夜迦,亦名毗那怛迦,此云象鼻也。
其形如人,其鼻极长,即爱香尘故也。唯今大圣天,其头眼耳鼻舌诸相,皆似象,能随行者也。此天者,即誐那钵底,此云欢喜。’
安叔说,可能这就是关于欢喜佛的由来吧!佛教认为双身佛是同一佛身两个方面的体现:男身代表阳性、金刚界、慈悲等方便法,女身代表阴性、胎藏界、智慧等法。
智慧与方便为成就佛法身和色身不共的因,分别以****的变形莲花和男根的变形金刚杵为象征。
在显教中以修持慈悲、菩提心、布施度等五度方便法门去成办佛色身之因,以观修四圣谛、诸法无我等智慧法门去圆满佛法身之因。
而且由于佛教僧侣是禁止性行为的,故欢喜佛(欢喜法)的教义,被认为是一种对****的鼓励,亦是混合婆罗门教飒刻昙系瑜伽术与西藏苯教的巫术。
违犯如来清规的不良教义,11世纪,阿底峡尊者到达西藏之后,便开始反对僧侣与信女**,认为“出家众应严守梵行,若修欢喜法,将使佛法断绝,一般行者不应修行欢喜法”。到了****祖师宗喀巴开宗立派时,直接严禁僧侣修行欢喜法,“欢喜佛”仅成为一种供奉的佛像。
于是有人认为双身佛仅仅是一种象征,认为双身佛男女相抱是代表人心灵中两种性质的统一。
通过想像的阴阳****和真实的********的瑜珈方式,亲证“般若”与“方便”融为一体的极乐涅盘境界。这就是“欢喜佛”的宗教寓意。
第217章 洞窟
安叔觉得寺庙正中央摆放的这尊欢喜佛,有很大的价值,他已经动了心思,不过这尊佛像体型太过巨大,连我们的山地车也承受不了。
安叔只好伸出手不停的抚摸佛像的表面,就像爱抚自己的孩子一般,我跟杨子看的是面面相觑,摸了一阵安叔感觉有点累了,便靠在旁边的柱子上休息。
、杨子倒是挺好奇这些佛像的,他觉得这些佛像中可能掩藏着某些东西,我跟安叔坐在一旁聊天,安叔说,看到这种精美的佛像,他就认定那个香格里拉是绝对存在这个世界上的。
藏族人是不可能凭空就想象出这么一个地方来,虽然古人喜欢夸大其词,但是没有一点真实性的东西,是不会流传如此之久的。
而且这个神话早在藏族人出现之前,就已经流传千古了。只是因为藏传佛教的出现,把那个神秘的香格里拉比喻成了佛陀修炼的圣地。
安叔说到这个,我突然想起去鄱阳湖前,小舅用电子邮件寄给我的那张照片,那是一个如同被白雪覆盖的地方,形状就像开合的八瓣莲花,供奉着巨大的佛像。
而且那些巨大的佛像根本就不像是雕塑,而是一个个真身佛陀,也就是那些古代活佛圆寂后,留下来的肉身菩萨。
安叔急切的问道∶“那个地方在那里。”
我摇摇头道∶“我并不知道那地方在那里,当初收到那封邮件的时候,我根本就不在意那些东西。”
“小侄,你这可算是错过了一个千古难寻的奇迹,”安叔认为那个地方可能就是传说中的香格里拉。
我倒是觉得不太现实,那个神秘的香格里拉就这么容易被小舅找到了,那他不早就让我去了。
我跟安叔聊了一会,准备下去了,就看到杨子围在那尊佛像的后面,也不知道在干什么。
我走过去喊了杨子一声,他转过头来笑着对我们说∶“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地方,这座古城像是渐在一个庞大的地下洞窟入口之上。”
“什么!”
我跟安叔有点不敢想象,连忙走了过去,杨子指着佛像后面的壁画说∶“你们看这里,这壁画上描绘的就是那个巨大的洞窟。”
我拿出一把小刷子,轻轻拂去壁画上面的灰尘,看到佛像后面的那层壁画上绘画者一个圆形的黑洞,十分巨大,旁边还有不少的喇叭在念经诵佛。
根据这壁画上描绘的事物来开,这座古城的确是建立在一个巨大的洞窟之上,这是让人逐摸不透的问题。
杨子说∶“咱们把这尊佛像移开,应该会有所发现。”
我跟安叔看了一眼这尊巨大的佛像,凭我们三个人的力量怕是搬不动吧!这种佛像一般都是实心的,重达数顿。
杨子让我们走到一旁,然后他伸出手在佛像的背部摸了一阵突然喊道∶“摸到了,”我跟安叔只是听到一声转动,然后那尊佛像就自动移开了。
从地面上冒出一大堆灰尘来,佛像被移开后,那堵墙壁也坍塌了,露出里面一个黑幽幽的洞口来。
“这里不会就是那个巨大洞窟的入口吧!”我看到里面逐渐冒出白色的雾气来,那是水蒸气升华后形成的雾气,看来里面的温度不算低。
“你们说这里会藏着什么东西呢!”杨子拿出电筒往里面照了照,我们看到里面像是一条用石板铸就的通道。
旁边还有两个手握铁棒的金刚,像这种金刚都是用来镇压妖物才会按照这个样子摆放的,难道说这里面镇压着什么东西?
杨子率先钻了进去,我想阻止已经来不及了,只好也跟着钻了进去,里面的温度很高,就像是地下有温泉一般。
两旁的石壁上面全是那些诡异的密宗佛像,而在更里面的地方有一块巨大的佛像雕刻,那里雕刻着八种不同的佛像。
安叔看了一眼连忙惊呼道∶“这是天龙八部众,怎么会出现在这种地方,什么时候藏传密宗也有了。”
杨子味我们,这天龙八部众是什么东西,不就是一些佛像雕塑吗?我对她解释道,天龙八部,是佛教术语,天龙八部都是“非人”生物,包括八种神道怪物。
因为“天众”及“龙众”最为重要,所以称为“天龙八部”。八部包括:一天众、二龙众、三夜叉、四乾达婆、五阿修罗、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八摩睺罗伽。
许多大乘佛经叙述佛向诸菩萨、比丘等说法时,常有天龙八部参与听法。如《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天龙八部、人与非人,皆遥见彼龙女成佛”。“非人”是形貌似人,而实际不是人的众生。
排名第一的“天众”,在佛教的宇宙观中有三界之分(欲界、****、无色界)六道(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之说。
欲界又分为六重天: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
****有十八天:梵辅天,大梵天,梵众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少光天,徧净天,无量净天,无想天,少净天,广果天,福生天,无云天,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色究竟天。
无色界四空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天众”就是生活在各层天的众生,他们的生活比人间优胜得多,寿命也长得多。
天众当然也包括四大天王,如帝释天主、大梵天王等,民间常称天王为神。所以“天”字至少包括四义:一、苍穹;二、天界;三、天人;四、天王。天众指的就是天人和天王。
在佛教的传说中认为一切事物无常,六道众生处于轮回之中,所以尽管天人的福报大,但他们的寿命终了之后,还是要死的。
天人临终之前有五种征状:衣裳垢腻、头上花萎、身体臭秽、腋下汗出、不乐本座(第五个征状或说是“玉子离散”),这就是所谓“天人五衰”,是天人最大的悲哀。帝释天是众天人的领袖。
你看这个“龙众”中的“龙”,跟我国传说中的“龙王”或“龙”不同,主要生活在水中。我国“龙”的历史已经被推到8000年前,就时间来说,应该是我国的龙文化被印度吸收,佛经中有五龙王、七龙王、八龙王等等名称。
古印度人对龙非常尊敬,认为水中生物以龙的力气最大,因此尊称德行崇高的人为“龙象”,如“西来龙”指从西方来的高僧。
古印度人以为下雨是龙从天海中取水而洒下人间,这点也和我国古代文化中的龙很相近。历书上注明几龙取水,表示该年雨量的多寡。
龙王之中,有一位叫做沙竭罗(意为海)龙王,他的幼女八岁时到释迦牟尼说法的灵鹫山前,听释迦牟尼讲说《妙法莲华经》之后。
向释迦牟尼佛进献宝珠,即刻转为男身,腾空而起驾祥云往南方无垢世界示现成佛度众。这一罕见盛况,为天龙八部所见。
“夜叉”是佛经中的一种鬼神,其中首领有“夜叉八大将”、“******夜叉将”等。“夜叉”本义是能吃鬼的神,又有敏捷、勇健、轻灵、秘密等意思。
“维摩经”注:“什曰:‘夜叉有三种:一、在地,二、在空虚,三、天夜叉也。’”现在人们说到“夜叉”常指恶鬼。但在佛经中,很多夜叉受佛教化转为护法善神,夜叉八大将的任务是“维护众生界”。
“乾达婆”又称为“香神”,是一种不吃酒肉、只寻香气作为滋养的神,是服侍帝释天的专管奏乐演唱的乐神之一,身上发出浓冽的香气。
“乾达婆”在梵语中有“变幻莫测”的意思,魔术师也叫“乾达婆”,海市蜃楼叫做“乾达婆城”。香气和音乐都是隐约缥缈,难以捉摸。
而“阿修罗”这种神道怪物非常特别,男的极丑陋,而女的极美丽。神秘的阿修罗王常常率部和帝释天战斗,因为阿修罗有美女而无美好食物,帝释有美食而无美女。
两族之间互相妒忌抢夺,每有恶战,总是打得天翻地覆。大战的结果,阿修罗往往战败,上天下地无处可逃,于是化身潜入藕的丝孔之中。
传说中的阿修罗王性子极度暴躁、执拗而善妒。释迦牟尼曾说法,说“四念处”,阿修罗王也说法,说“五念处”;释迦牟尼说“三十七道品”,阿修罗王偏又多一品。
“说三十八道品”。《大智度论》卷三十五:“阿修罗其心不端故,常疑于佛,谓佛助天。佛为说‘五众’,谓有六众,不为说一;若说‘四谛’,谓有五谛,不说一事。”
“五众”即五蕴”,四谛是佛法中的基本观念。而且阿修罗王的权力很大,能力很大,就是爱搞“天下大乱,越乱越好”的事。
阿修罗又疑心很重,在听佛说法时,疑心佛偏袒帝释,故意少说了一样。所以说佛经中的神话故事大都是譬喻。
第218章 被封印的洞窟
迦楼罗是古代世界性的巨鸟崇拜在印度地区的体现,如古埃及的长生鸟、起于两河流域而后流传于西方世界的狮鹫(半狮鹫、格里芬)。
古希腊的菲尼克斯(凤凰、火鸟)、阿拉伯的roc(大鹏、神雕、神鹰)、中国的大鹏、凤凰、印第安人的雷鸟等等。
由于印度当地多毒蛇,人们又赋予它捕食毒蛇的能力,作为崇拜的对象。其原型是被神化的蛇雕。
释名中写道:“迦楼罗”是一种大鸟,翅有种种庄严宝色,头上有一个大瘤,是如意珠,此鸟鸣声悲苦,以龙为食。
旧说部中说岳飞是“大鹏金翅鸟”(迦楼罗)投胎转世,它每天要吃一条龙及五百条小龙。到它命终时,诸龙吐毒,无法再吃,于是上下翻飞七次,飞到金刚轮山顶上命终。
因为它一生以龙(大毒蛇)为食物,体内积蓄毒气极多,临死时毒发****。
如果按照印度教的神话传说,迦楼罗是大神毗湿奴的坐骑,属次级神,据说其形象为半人半鸟,生有鹰首、利爪和喙,身躯和四肢则与人无异。
传说迦楼罗乃太阳神苏利耶的御者阿卢那之弟。迦楼罗之母受其夫的另一个妻室和其子众蛇(即“那伽”在印度中也是一个人首蛇身的神,与迦楼罗是同父异母的兄弟。
但迦楼罗却以那伽为食)的奴役。众蛇要求迦楼罗为他们取来长生不老的甘露作为释放其母的条件。在东南亚,迦楼罗是忠心的象征。
“紧那罗”是歌神,是专门演奏法乐的音乐家。在梵语中为“人非人”之意。他形状和人一样,但头上生一只角,所以称为“人非人”,善于歌舞,是帝释的乐神。
“摩呼罗迦”是大蟒神,人身而蛇头。在《首楞严经》中对摩呼罗迦有以下解释:“摩呼罗伽,此云地龙,亦云蟒神,腹行之类也。
由痴恚而感此身,聋呆无知,故乐脱伦。修慈修慧,挽回前因,脱彼伦类也。”也就是说,摩呼罗迦是与天龙相对应的地龙。
原本是腹行类,但“由痴恚而感此身”,由于“聋呆无知”,反而能“故乐脱伦、修慈修慧”,最终挽回前因,摆脱腹行类,脱胎换骨。
而这些便是佛教中关于天龙八部众的由来,所以在这里雕琢这些佛像,可能是是为了守护这里面的秘密吧!
“可是这洞窟里面会掩藏什么秘密呢?”杨子摇摇头对我们说道。
我看了一眼前面的石道说∶“这就不清楚了,秘密都在那里的尽头。”
我们沿着前面的石道继续前进,没走多久,里面的气温逐渐恢复了正常,看来是这里面长久没有空气流通才会变得如此炙热。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