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宋时行-第1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该如何才能够压制住种师道,把这陈桥大捷所造成的影响,压到最低的程度呢?

赵桓,陷入了沉思!

※※※

尸山血海,开封城在燃烧。

到处都是面目狰狞的女真人。穿着白色右衽,脑袋后面拖着那醒目的金钱鼠尾辫,手持利刃四处砍杀。

燕奴身着缁衣,一副比丘尼的装束。

青竹枪横在身前,已是血染僧袍。在她身后,是一片废墟……从那断壁残垣看去,依稀能看出是观音巷的玉家老宅。金兵嗷嗷叫喊。蜂拥而上。燕奴那憔悴娇靥,却露出一抹解脱也似的笑容,青竹枪吞吐乱闪。瞬间把金兵击杀在废墟前。

一支利矢呼啸而来,穿透了燕奴的胸口。

她口中呢喃着,缓缓栽倒在血泊中。脸上的笑容更甚。

“九儿姐!”

玉尹忍不住一声悲呼,想要冲过去解救燕奴。可身体好像被禁锢了一样,半晌也动弹不得。

他只能眼睁睁看着燕奴,在血泊中香消玉殒。

往观音巷口看,却见一名女真大将,手持强弓,脸上带着几分狰狞笑意。

玉尹认得这个人,赫然正是女真千夫长,猛安孛堇完颜活女!

不对,完颜活女不是已经被我杀了吗?

为什么会在这里?

玉尹不由得感到奇怪。却在这时,身体一下子腾空而起,距离地面越来越远,便漂浮在空中。

场景,陡然变幻。

这是汴河大街的菜市口。也是官府行刑之处。

李宝披着枷锁,被一群差役推搡着走到刑场上。在他身后,尚有几十个男子踉跄随行,一个个遍体鳞伤。其中有不少人,玉尹也都认识。有吉普,有吕之士。只不过吕之士的腿好像没有瘸,完好无损的跟在李宝身后,身上也带着枷锁。

菜市口三声炮响,李宝等人人头落地……

玉尹瞪大眼睛,呆愣愣看着菜市口街道上横陈的几十具尸体,脑海中一片空白!

他好像有些明白了。

这可能就是事实,曾经在原有的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事情……不过在原有的历史中,他已经死了。靖康之耻最终出现,开封这座千古名都,也随之被破坏殆尽。

漂浮于空中,整个开封城尽入眼底。

丰乐楼燃起熊熊烈焰,马娘子端坐于烈焰中,丝毫不显半分恐惧。

而在浚仪桥大街上,一群金兵把一个少年推上了马车,那少年坐在马车里,嘶声叫喊道:“百姓救我,百姓救我!”

玉尹认得出,那少年正是赵谌。

……

诸如此类的景象,层出不穷,玉尹漂浮在空中,不知何时已泪流满面。

突然,玉尹的视线中出现一名男子。

确是一副僧人打扮,持弓而立,凝视玉尹,大声喝道:“妖孽,还不死来!”

说话间,他弯弓搭箭,朝着玉尹就是一箭……玉尹在空中却无法躲闪,眼见那利箭射来,不由得大叫一声。紧跟着,天旋地转,世界复又归于寂寥。眼前,渐渐有了一线光亮。玉尹缓缓睁开眼睛,从昏迷中苏醒过来,耳边响起一阵嘈杂声。

“小乙醒了,小乙醒了!”

声音很乱,却颇为熟悉。

紧跟着,眼前出现了一张熟悉的面庞,燕奴眼中含泪,悲戚戚道:“小乙,你终于醒了。”

玉尹的目光,仍有些迷蒙。

“这里是……”

“这是观音巷,是咱们的家啊。”

“我没死吗?”

“呸呸呸,怎刚醒来便说这种不吉利的话,好端端怎会死呢?”

燕奴的声音里带着颤抖,一双略显粗糙的柔荑,紧紧抓着玉尹的胳膊。不等玉尹再开口,安道全便出现在眼前。老先生一脸怒色,先是探了一下玉尹的脉搏,又检查了一番之后,才怒气冲冲道:“你这夯货,确说不得好话。有老夫在,便你只剩下一口气,也能把你拉回来……不过这一回,你确是虚了身子,没几个月将养,怕难恢复过来。”

“我……”

玉尹感到有些糊涂。

他最后的记忆,是在陈桥和金兵鏖战。

之后便什么也记不得了,醒来时却已经回到了家里。

房间里。还有许多人。除了燕奴和安道全之外,还有杨金莲、张二姐杨廿九夫妇,以及高世光一家人。

安道全见玉尹已经恢复了神智,便挥手把屋里人驱散。

“都出去出去,小乙方醒来,还需静养,大家该忙什么便忙什么……对了。老高你去一趟报馆,和朱长史说一声,免得他又要挂念。好了好了。都出去吧,莫都聚在这里。”

高世光杨廿九等人纷纷离去,安道全也起身告辞。

“你虽醒了。自家也算放了心。

九儿姐,杨娘子你们好好照拂小乙,我还要去探望一下大郎和十三郎他们。”

玉尹心里一惊,忙问道:“大郎他们可好?”

“十三郎的伤势严重些,不过没有性命之忧。

大郎和那个吴晋卿在期城死战,若不是刘世光援兵及时抵达,说不得便殉国了……只是些皮肉伤,歇息几日便可,没什么大碍。九儿姐,这两日莫要让小乙激动。他需要静养休息。我这里有一个方子,待会儿杨娘子便抓了药,为小乙煎药吧。”

说着话,安道全朝杨金莲使了个眼色,杨金莲立刻明白他的意思。便跟着安道全走出去。

“九儿姐……”

冰凉的手指,放在了玉尹唇上。

燕奴含泪带笑道:“小乙哥莫说话,好好休息才是。”

玉尹虽醒来,却仍感到有些眩晕,精力也很是不继,“九儿姐。今天是什么时候了?”

“已是二十七。”

“正月?”

“嗯。”

玉尹倒是记得,他在二十三日和女真人决战陈桥,没想到一晃,竟昏迷了整整四天。

脑袋又是一阵迷糊,实在是有些撑不住。

反正已经回家,这心里面便没有了太多牵挂,于是便闭上眼睛,沉沉睡去……

这一觉,便睡到了第二天晌午后。

再醒来时,精神已经好不少,只是感到饥肠辘辘。

好在燕奴早已经准备好了药膳,便喂他吃了一碗,精神也随之振奋不少。

当晚,朱梦说前来探望,玉尹这才弄明白了事情的缘由。

陈东在八里湾一炮打穿了堤坝,令广济河上游洪水爆发……整个陈桥,被洪水淹没,而种师道所率领的宋军主力,也在这时候抵达陈桥。金兵随之溃败,死伤无数。

“今日兵部发出战报,陈桥一战,虏贼死伤逾八千之众,更俘获万人之多,可谓是大获全胜。”

“那完颜宗望呢?”

“完颜宗望被洪水卷走,后来为义勇所获,如今被看押在大牢中。”

完颜宗望被抓了?

玉尹闻听,不由得一怔,旋即精神大振。

“那高庆裔和郭药师呢?”

“高庆裔那厮倒是有些胆气,当时他身处河南岸,眼见大势已去,便自刎于岸上。

倒是郭药师……

这厮忒狡猾!眼见情况不妙,便逃离而去。后在期城遭遇威武军伏击,便下落不明。想来这厮是跑了,不过便是跑了,也无处可去。此次虏贼大败,完颜吴乞买未必会轻饶他。”

郭药师,跑了?

玉尹这心里,或多或少有些遗憾。

这郭药师却不是个等闲之辈,今日放跑了此人,说不得会留有后患。不过正如朱梦说所言,他便是活着回到了上京,估计也不会有好果子吃。连完颜宗望都成了俘虏,完颜吴乞买又岂会对他假以颜色?要知道,当初一力唆使完颜宗望南下的人,便是郭药师。如果不是郭药师那般坚持,完颜宗望得了燕山府,便已心满意足。

即便这厮日后成了祸害,也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玉尹的心情,一下子好转许多。

他犹豫了一下,嘴巴张了张,那积压在心中许久的问题,最终还是忍不住,问了出来。

“三郎,太子亲军伤亡如何?”

他已经知道,太子赵谌平安返回,只是由于他这次胡闹,着实恼了赵桓,被禁足于东宫。

朱梦说一直没有与他说太子亲军的伤亡人数,也使得玉尹心里有些发沉。

见朱梦说不言,他最终还是忍不住开口询问。

哪知道,这话刚一出口,朱梦说的脸色顿时布满阴霾,也使得玉尹心里,随之一沉。

第371章 陈桥大捷风云起(二)

“此战太子亲军死伤惨重!”

朱梦说犹豫良久,最终还是说出结果,“呼延老将军、董觉民,梁玉成,王兰皆战死陈桥;少阳身受重伤,虽经安神医诊治挽回性命,却至今昏迷不醒。十三郎、大郎、吴晋卿与小乙四人重伤,太子亲军几乎全军覆没,除期城所部之外,生还者不过十五人。”

玉尹早料到这数字会格外惊人。

却没想到,会是这样一个结果……

太子亲军等同于打没了,这让他呆坐在榻上,半晌说不出话来。

太子亲军的前身,是他当初在杭州组建的应奉局护队。历经开封之战后,幸存者仅十五人?

而且,董先也战死了,让玉尹有些无法接受。

论武艺,董先算不得悍将,但却是一个善于治兵之人。

自杭州归附玉尹以来,可谓兢兢业业,没有丝毫懈怠……可现在,连他也阵亡了!

玉尹不由得悲由心生,虎目中泪光闪动。

他闭上眼睛,强按下那一丝悲恸,半晌后道:“陈桥之战,后来情况如何?”

“小乙这次确命大,若非狄马营的狄克敌父子率部前来救援,只怕也要遭遇危险。

少阳在八里湾,轰开了堤坝,解救了陈桥之危。

随后老种相公率部抵达,彻底将金军击溃。一万余虏贼,在完颜赛里的率领下冲出陈桥,接连遭遇威武军等援军伏击。不过也算他命大。白马津虏贼守将兀林答撒鲁姆拼死救援,把完颜赛里等人救出,在白马津渡河,退回河北……我听说,大名府留守张悫以率部击溃中山虏贼,正朝向开封赶来,估计那虏贼就算能杀出去。也要损失惨重。”

玉尹心底计算了一下,女真人这次兵临开封,有六万之中。

开封之围两日。死伤无数,之后又在陈桥死伤逾八千之众。这还没有算上种师道向牟驼岗发动总攻时,虏贼死伤的人数。若再加上俘虏的一万多虏贼。这次来到开封的女真人,只怕是损失在六成五成左右。这个数字,对于人口并不算太多的女真人而言,绝对是一个惊人的数字。接下来,完颜吴乞买又会是什么反应?

玉尹深吸一口气,沉吟许久后道:“朝堂上局势如何?”

朱梦说苦笑道:“说来小乙不信,因太子一事,造成李邦彦汪伯彦白时中等人流放岭南,议和派势力大损。原御史大夫秦桧,却做了礼部尚书。门下侍郎,据说此人原本是主战派,却不知为何,而今变成了议和派,在朝堂上屡屡发难种公。”

“哦?”

“种公此战虽大获全胜。却也是元气大伤。”

“此话怎讲?”

朱梦说道:“种公功劳太盛,以至于官家隐隐对他生出忌惮。

秦会之之所以敢在这时候跳出来发难,未尝没有官家的背后支持。否则的话,以他秦会之的名望,焉能做得门下侍郎?好在小乙此前提醒,让我把太子推出来。

我回到开封后。便立刻联络了二十六郎,在陈桥大捷的第二天刊载文章,以‘太子亲征,决战陈桥’为号外,夺了种公不少功劳。幸亏小乙提醒,否则的话种公现在,怕已危险。但依我看,虽说有太子夺了功劳,官家对种公的猜忌却未见减少。”

功高震主!

又是这该死的功高震主……

玉尹也不禁一阵沉默,半晌之后一声长叹,复又躺下来。

费尽心思,舍生忘死,到头来依然是内斗不止。也许是老赵官家太过于讲求文采飞扬,自太宗以来,历代帝王略显柔弱,终究少了几分铁血气质。猜疑来,猜疑去,最终还是一个平衡。

赵桓的心思,玉尹或多或少能猜出一些,可猜出来,却不代表他能够接受这种结局。

沉默良久,玉尹睁开眼睛道:“小哥,安好?”

“小乙放心,太子一切安好。

只是……”

“只是怎地?”

“如今被官家禁了足,估计一时半会儿是无法来探望你。

他拖二十六郎带了一句话与小乙:陈桥所言,未曾忘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玉尹和赵谌的谈话内容,朱梦说并不清楚。

但显然,他对赵谌的这番言语非常赞赏,眼中透出几分欣慰。

在玉尹听来,这也许是他醒来后,听到的最好的消息。脸上闪过一抹淡淡微笑,而后闭上了眼睛。

赵谌未曾忘怀?

也许,便已经足够!

※※※

大战之后的开封,略显萧条。

曾几何时,号称世界最繁华都市的东京,而今确是满目疮痍。

女真人虽然未曾攻入开封,但造成的破坏确非常巨大。城外的田地,几乎彻底毁掉,加上耽搁了农时,也使得开封接下来,将要面临巨大的危机。不过,以大宋的经济基础,想要恢复原貌,并非一桩难事。只是而今,还不能考虑这些事情。女真东路军覆没,但西路军却依旧包围着太原,随时会对大宋造成巨大伤害。

靖康元年二月初一,已经登基月余的赵桓,终于从女真兵临城下的危机中抽身出来,开始着手处理眼前的事务。由于虏贼围城,各地义勇勤王,纷纷云集开封。

在一月末,开封城外已屯扎逾三十万兵马,每日耗费粮饷,无比惊人。

开封的战事已经结束,该如何安排这些兵马呢?同时,从南方赶来的勤王军。还有许多在途中未能抵达,若不尽快解决这个麻烦,势必会给开封城带来新一轮的动荡。

除此之外,虏贼虽退过黄河,却依旧不可小觑。

完颜吴乞买命女真元帅右都监耶律余睹为帅,迅速占领燕山府,并出兵援救完颜赛里。

同时。完颜吴乞买又使萧庆再次出使东京,商议议和之事。

此次议和会是什么结果?

谁也无法猜测,不过在玉尹看来。那结果未必会尽如人意。

二月初三,赵桓除玉尹为兵部郎中,兼太子中舍人。重建太子亲军,并敕令玉尹,可以从开封城外各路兵马中挑选精兵,组建五千人太子亲军,听从东宫调遣。

太子亲军在此次大战中,颇为出彩。

先是朝阳门一战,挡住了虏贼,随后又在陈桥死战,将虏贼归途阻断。

如果说,在此之前。太子亲军尚不为人知的话,那么此战之后,太子亲军足以名扬天下。

身为诸率府率的玉尹,也因此声名鹊起。

在二月的第一期大宋时代周刊中,朱梦说再次执笔。以太子赵谌的语气,陈述陈桥之战的过程。与前几期的文章不同,在这篇文章中,朱梦说以赵谌的角度,多次提到玉尹,并说出了玉尹早先曾说过的那句‘文官不贪财。武将不怕死,则天下太平’的话语。一时间,在市井中广为流传,玉尹则被更多人逐渐知晓。

在坊间的说书先生口中,玉尹俨然成为大宋朝一颗冉冉升起的将星。

据说,他是武曲星下凡,专门来辅佐大宋。

陈桥之战,太子亲自督战,玉尹打得虏贼望风而逃……

诸如此类的段子层出不穷,已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若说书先生不说两段太子和玉尹并肩抗敌的故事,便无法在瓦肆中立足。

“种公,我等奋勇杀敌,却平白便宜了玉小乙那厮。”

种府大堂里,种师道正在和李纲等人商议事情。

闻听陈过庭这一句牢骚,种师道一怔,旋即苦笑摇头。

他看了看李纲,见李纲一旁闭口不言,便知道这件事情,恐怕并不似他想像中的简单。

嫉妒!

这朝堂上,而今不晓得有多少人看着玉尹眼红。

种师道知道,便是武将之中,也有很多人对玉尹心怀不满。

虽说玉尹死战陈桥立下了大功,可大家哪个不是奋勇作战?为何独独这玉尹得了好处?

河南府尹翟兴见种师道不出声,忍不住也抱怨起来。

却听李纲咳嗽一声,轻声道:“诸公,此事说起来,却怪不得玉小乙。

真要说较,若非玉小乙这一手文章,只怕种公而今,已深陷重重危机……陈桥大捷,种公运筹帷幄,甚至有些事情还隐瞒了官家。此一战虏贼虽退,可诸公可曾想过,功高震主之危?我朝自立朝以来,为防止藩镇之乱,不得重文抑武。便是种公这等人物,立下这么大的功劳,官家也会心生忌惮。玉小乙这一篇文章,虽分去了种公的功劳,但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保全了种公性命,有得有失。”

在座的,全都是聪明人。

李纲这番话出口,翟兴等人又哪能不明白。

种师道脸上浮现出一抹笑意,看着李纲点头道:“伯纪这话,说得确是在理……其实,开封一战,功劳与谁,老夫并不放在心上。老夫现在担心的,是接下来的事情。”

“接下来的事情?”

种师道沉声道:“开封之围已解,虏贼可谓元气大伤。

依我看,官家接下来,未必会与虏贼再战,说不得要重启议和之事。我这两日便在思考此事,官家会命谁来担当此事?若所托非人,只怕会辜负了而今大好局面。”

目光,便落在了李纲身上。

李纲哪里还能不明白种师道的意思,二话不说便站起身来,“若官家重启议和,李纲愿出使女真。”

第372章 陈桥大捷风云起(三)

议和,已不可避免摆上议题。

自有宋以来,不败而败的事情太多,几乎无法计算清楚。赵桓不想再打下去,而且也认为没必要再打下去。当务之急,是收拾残局,尽快恢复原先局面。而且主战派势大,若继续打下去,说不得会出现不好的局面,这也是赵桓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议和派知道这个结果,便是种师道等人,又何尝不清楚?

这同样是一场博弈,议和派和主战派之间,将通过这样一种方式,进行一场角力。

种师道很清楚,他已经别无选择!

开封之战结束之后,赵桓只单独召见了种师道两次,而且每一次谈话,也没有什么具体内容。

这不是一个有功之臣应该得到的待遇。

种师道明白,赵桓之所以对他冷淡,一来是功高震主,二来嘛……种师道为打这一仗,数次欺瞒赵桓,甚至故意曲解赵桓的意思,已使得赵桓很不高兴。这种行为说传来,和权臣的行为没什么区别。哪怕种师道是出于好意,赵桓也受不得这种事情。

有哪个帝王,喜欢被臣子牵着鼻子走?

更不要说赵桓才二十六岁,正是年轻气盛的时候。

说句实在话,赵桓没有秋后算账,没有卸磨杀驴,没有寻种师道麻烦,已经是非常仁义。

在这种情况下,种师道也知道,他能留在位子上的时间越来越少。

趁着还能主持朝堂,种师道自然要做最后一次努力。

他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大宋的江山。所以,在赵桓提出议和要求之后,种师道便为使团的人选不断做出努力。他希望由李纲出使上京因为他知道,以李纲的秉性,绝不可能让朝廷吃亏,甚至很有可能,扭转有宋以来,外交岁币和赔偿的胜利。

而议和派,也不会放弃这次机会。

以张邦昌、秦桧、耿南仲为首议和派非常清楚赵桓的心思。

赵桓不想再打,官家的心思,已经由北面转到了南面金陵的太上道君徽宗皇帝赵佶身上。

赵佶在金陵虽遭受打压,却毕竟有充足人脉,逐渐形成一股力量。

若不能尽快解决太上道君赵佶的事情,赵桓便要面临皇位不稳的局面。所以,他不想打,也不愿意打甚至宁愿赔款岁贡,也要尽快结束这场战事。自汪伯彦被敕令流放雷州之后,这议和派便有些不太稳固。所以,他们要借此机会,重新获得赵桓的信任,在朝堂上站稳脚跟。

大家的心思都在议和上面所以对于赵桓除玉尹兵部郎中之职的任命,无人出面阻拦。

一来是无心,二来也是不想开罪太子赵谌。

要知道,太子赵谌身后,同样站着一批人,便包括了应天府留守朱胜非,开封府府尹朱桂纳等皇亲国戚。这些人同样实力惊人,这时候阻挠玉尹上位,便等于打太子的脸。谁不知道太子而今虽被禁足,可是陈桥一战,却为他攒足声望。

而且太子又是赵桓独子,何必为了一个区区兵部郎中,去得罪玉尹?

靖康元年二月十四日,赵桓敕令,正赶往开封的义勇原路返回,不得继续前进。

十五日,在经过一番激烈争论后,出使上京的使团名单,最终确定。

此次出使上京,为表现大宋朝廷的诚意,以康王赵构为主使,李纲、梅执礼为副使,前往上京议和。

这也是在双方争执不下的情况下,最终由赵桓做出的决断。

对于这么一个决定,不管是种师道为首的主战派,还是以耿南仲等人为首的议和派,都没有异议。

但明眼人可以看出,以康王赵构为主使,本身就足以说明一些问题……

要知道,赵构和耿南伸等人的交情,确是极好!

※※※

朝堂上的风起云涌,对玉尹而言,无甚影响。

他犹如一个局外人般,冷眼看着局势的变化,虽有心出力,却不知该如何插手。

在床上躺了整整二十六天,总算是得到安道全的准许,可以下床活动。

只是,他才康复一些,便立刻忙碌起来。

先是有种彦崧兄弟二人自长安赶来,向玉尹报到,全了最初种师道的诺言。

太子亲军要重组,需要许多人才。陈桥一战,玉尹的班底几乎死光死绝,活下来十五人中,也只有毕进和袁朝年两个基层军官。好在,吴玠留在了太子亲军,把董先阵亡的影响,压缩到了最小。

随后,又有姚平伸向玉尹推荐了一人,便是钧容直押班,名叫于鹏,是个文武双全的主儿。

此人原本隶属殿前司,却因为性情耿直,得罪了上官,以至于郁郁不得志。

高俅已经卸去了殿前都太尉之职,但想要抽调出一个押班来,却不是一桩难事。连同此前已抽调太子亲军,却未随军出征的封况、凌威两人,再加上毕进和袁朝年,这太子亲军的新班底,已初具规模。此外,还有宗安六宗安七兄弟,护送宗泽抵达济南后,也返回开封,诸率府在经历一场大动荡后,重又焕发了生机。

“小乙,我来为你介绍一位好汉。”

这一日,玉尹正在家中和高宠杨再兴说话,朱梦说兴冲冲赶来。

“此一位便是少阳的救命恩人张玘张伯玉。”

朱梦说身后,跟着一个青年,看上去大约在二十四五的样子,个头虽不算太高相貌也略显清秀,却透出一股子英武之气。

“八里湾便是伯玉及时增援,才救下了少阳性命。

而今官家准备解散义勇,伯玉不想这般回去,所以便托了少阳请员外你收留。”

玉尹虽已得敕命为兵部郎中,却因身体原因,尚未走马上任。

所以,朱梦说还是以员外来称呼玉尹,玉尹闻听之下,忙站起身来,拱手与张玘道谢。

“小底曾亲见陈桥战场对员外更是仰慕不已。

此次小底前来,乃散尽家财招募义勇,若这般回去实在是无法向家乡父老交代。

闻员外欲重组太子亲军,小底厚颜托请陈主簿说项,还请员外收留。”

遣散义勇?

玉尹闻听,心中也不由得轻声一叹。

赵桓这般做,未免有卸磨杀驴的嫌疑,真个会冷了好汉们的心。

张玘此人玉尹倒是听过。此人是阳壶富户,听得开封被围,便散尽家财,从阳壶招募千余勇士,投奔河南府尹翟兴帐下。驰援开封之战,张玘可谓是一马当先。

他率先抵达牟驼岗但却未能参与决战,旋即被种师道派往陈桥。

途经八里湾时,从女真人手中解救下陈东与何元庆。据何元庆说,张玘刀马娴熟,有万夫不挡之勇,更兼通晓兵法,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玉尹没想到,这般人物竟然会投到他的门下,心里自然高兴。

他忙拉着张玘的手道了一句,“伯玉前来,太子亲军必能早一日重振声威。”

张玘之所以来投玉尹,也是无奈之举。

他虽立下了战功,却毕竟不是行伍出身,更不是翟兴的心腹。在朝堂上,张玘没有任何靠山,想要留下来,便非常困难。正如他所说的那样,他为了驰援开封,已经散尽了家财。便是这时候回去,也没得栖身之所。他在开封认识的人不多,算来算去,似乎也只有玉尹这么一条门路,于是厚着脸皮,找到玉尹家中。

玉尹对宋史有所了解,却非精通。

此刻,他还没有意识到,站在他面前的这个年轻人,同样是南宋时期一员猛将,而且是岳飞手下的一员悍将。

在原有的历史上,两年之后,金兵三次南下。

张玘率部坚守渑池,凭借白浪天险抗击金兵,斩杀金兵数以万计,史称扣门山之战。

此后,张玘因功得受武翼大夫之职。

白浪之战后,张玘从董先部。

《宋史·忠义·张先传》记载,张玘每战冒矢石为诸军先。

绍兴元年,金国大将高琼攻取商州,张玘奉命率骑军出击,猛冲敌阵。但因为冲锋太猛,以至于被数百骑包围。而张玘却丝毫不惧,挺刃突击,金兵披靡,莫敢阻拦。

史书记载:一日九战九捷,追击金兵至试剑关……

玉尹虽不清楚眼前的张玘是一个如此厉害的猛将,但他知道陈东的为人。若张玘没有真本事,哪怕对他有救命之恩,陈东也不会轻易举荐。而今陈东既然举荐,便说明这张玘,确有真才实学。

诸率府而今重新组建,玉尹最缺什么?

两个字:人才!

从前他是没有这个资本和声望招揽,所以只能招揽一些郁郁不得志的将领。而今,陈桥一战,玉尹已经蓄积了足够的威望。张玘主动来投,也是一个良好开端。

张玘这边刚坐下,一旁高宠忍不住道:“哥哥,我倒想起一桩事来。”

玉尹笑道:“十三郎想起甚事?”

“哥哥可还记得狄马营的狄家父子?”

玉尹一怔,点头道:“那是我救命恩人,我焉能不记得?”

“之前,狄克敌曾托人到燕哥门上,说是想要让他少子狄雷,在哥哥帐下效力。

这狄克敌父子,乃狄青后人,狄雷的本事我不太清楚,但据燕哥所言,亦是个了不得的猛将。我本打算哥哥身子再好些时,向哥哥举荐此人。可现在看来,若不早说,只怕到时候没了位子……若哥哥对此人有兴趣,便着人让他来拜见一回?”

第373章 陈桥大捷风云起(四)

不得不说,而今的玉尹和当初那个初出茅庐时,一无靠山,二无声望的玉小乙已大不相同。

历经郭桥镇、朝阳门和陈桥三次血战,玉尹已攒足了足够威望。

他本就崛起于市井,在某种程度上颇为亲民,加之大量战功,以及太子赵谌在背后的影响,自然能站稳脚跟。得到赵谌的支持,便等同于得到朝堂上一干中立大臣的支持。加之此前玉尹的谦让,也使得他在军方获得了一定数量的人脉……

别的不说,但说姚平仲。

即便姚平仲曾在牟驼岗之战中失利,也不得不承认,此人背后同样聚集了大量人脉。

姚平仲出身将门,祖籍五原。

其祖父姚兕,以勇武著称,官拜通州团练使。

姚平仲的大伯姚雄,也是一员猛将,后以检校司空,奉宁军节度使致仕,死后追赠开封仪同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