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流云剑-第20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流民义军本来就是没法活下去的百姓,刽子手孙传庭竟然想通过血腥大屠杀来达到震慑人心的目的,这不是犯了众怒,而是犯了天怒。

九月十四日,官军和民军主力在郏县进行激战,民军战败逃跑,官军紧追不舍,果毅将军谢君友被俘杀,李自成本人也差点被擒。

面对危局,一大半民军将士产生了投降的念头。可是紧接着听到了唐县发生的大屠杀惨案,李自成手下的将士无不义愤填膺,濒临崩溃的士气一下子被彻底激发出来。

说来也是,只要是个男人,在阵前看见自己老婆孩子的人头,而且是堆积如山的人头,被吓死的绝对不多,被激怒的绝对不少。

天怒人怨,说的就是这个时候的孙传庭。

李自成接到报告,随即看见人头山,然后就说了一番话:“兄弟们别担心,我杀藩王,焚烧皇陵,罪在不赦。大家看见了吗?不妨再决一死战。如果胜了,就可以为死去的妻儿老小报仇。如果不能取胜,你们砍下我的人头投降也不晚。”

人怨有了,天怒随之降临。

已经两年没有下雨的中原大地上,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而且整整下了七天,平地水深达三尺。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李自成派大将刘宗敏率一万名骑兵从小路抄到官军后方,切断了官军火车营和前锋之间的联系。

为了麻痹官军,李自成的军师牛金星找人刻了一座高达三丈的巨大石碑,用鲜血写下战书立在两军阵前,约定日期同官军决战,以此牵拌官军。

官军有雨淋没饭吃,情绪开始浮燥起来,孙传庭无奈之下,只好命令河南总兵陈永福留守军营,他自己统率嫡系陕西官军分路回师打通粮道。

陈永福部下的军卒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看到陕西官军主力“向北撤退”,还以为他们是被阵前的巨大石碑吓破胆逃跑了。

主力部队逃跑了,自己却被留下来忍饥挨饿充当替死鬼,陈永福部下的军卒都愤愤不平,也都跟在陕西官军后面“撤退”。

陈永福同样是一介书生,而且听到闯王两个字就心惊肉跳。看见自己的军卒“主动撤退”,他干脆顺水推舟撤退下去,一时间阵脚大乱。

民军乘机发起进攻,官军全线崩溃。等到孙传庭缓过神来调头迎战民军,一切都太晚了。

凡是妻儿被杀的民军将士,现在都是怒火中烧,杀死眼前的屠城凶手成为唯一的信念。

加上李岩、宋献策等人派人四处宣扬孙传庭在唐县大屠杀的“丰功伟绩”,结果参加战斗的就不仅仅是闯王大军,冲在第一线的三十多万人,全部都是刚刚汇集起来的流民。

这样一来,李自成发起的决死反击战,第一重是汇集起来的三十多万饥民,第二重是八万步兵,第三重是五万轻骑兵,第四重是精锐骑兵六万人,第五重是家属十二万余人。

报仇雪恨,奋勇争先;前仆后继,悍不畏死。说的就是这个时候的闯王大军。

官军攻破了民军前三重战阵,与第四重战阵的精锐骑兵相持不下。

敌我双方鏖战中,白广恩部火车营因为笨重,在围攻中首先招架不住而溃败。

火车营的溃败引发连锁反应,骑兵也招架不住逃跑。战场形势瞬间发生巨变,由双方互相厮杀变为一方追杀另一方。

民军老弱妇孺倾巢而出,一路穷追不舍,一日一夜追杀四百余里,收复了所有失去的地盘。

这一战,官军直接战死四万余人,临阵投降七万余人,剩下的人四散而逃,损失兵器辎重数十万。

孙传庭费尽心机拼凑起来的十五万大军,眨眼之间由胜转败,全军覆没。

为期两个月的一场大战,崇祯皇帝仅有的“一副家当”损失殆尽,成了待宰的羔羊。

李自成闯字大旗三十六营的战略问题也迎刃而解:趁胜扩大战果,一鼓作气夺取关中。宛若风卷残云一般,就像顺手牵羊一样简单。

十月,民军攻陷潼关,孙传庭死于乱军之中。民军长驱直入,一路克捷,很快就包围了长安城。

十一日,长安城守将王根子打开城门投降,秦王朱存枢被活捉,陕西巡抚冯师孔等人自杀身亡。

占领陕西后,李自成兵分三路追剿官军残余势力,肃清陕北并收取西北固原、宁夏、甘肃三边军事重镇。

官军将领白广恩、高汝利、左光先、陈永福等人先后投降,孙传庭耗尽崇祯皇帝最后财富组建的“火车营”,全部变成了闯王李自成的战利品,精锐部队也从刚开始的二十多万人变成了五十万大军。

到崇祯十六年底,闯王李自成已经全部占领西北各重镇,把明朝二百多年来的传统军事基地,变成了自己的大后方。

0575、崇祯自杀

崇祯十六年十一月初四,李自成率军回到家乡祭奠祖坟,拜访家乡父老乡亲。

命侄儿李过把原来的真武始祖庙改修成行宫,李自成率众弟兄在行宫捧圣楼内拜祭天地。

崇祯十六年年底,李自成率军毫不费力地夺取了陕西三边各个重镇。稳固了后方,控制了湖北、河南、西北数省的广大地区,建国立业时机已成熟。

崇祯十七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建国正式定国号为大顺,改元永昌。李自成由大元帅改称顺王,造甲申历,定是年为永昌元年,并铸永昌币。

崇祯十七年(一六四四年)一月,大顺王李自成誓师东征京师,并开始最后的战争准备。

二月初二,在沙涡口造船三千的准备工作全部结束,全军开始东渡黄河,兵不血刃攻下了汾州(今汾阳)、阳城(今晋城市阳城县)、蒲州(今永济),隔日攻下怀庆(今河南焦作),大明藩王卢江王载堙被擒杀。

二月初五日攻克太原,牛勇,王永魁等督兵五千人出战尽殁,初八日以守将张雄作内应,炮轰破城,蔡懋德自缢死。

十六日,克忻州(今山西忻州),官民迎降,代州(今属忻州)守关总兵周遇吉凭城固守,双方大战十余日,遇吉因兵少食尽,退守宁武关(今山西宁武境)。

周遇吉悉力拒守,最后火药用尽,开门力战而死,全身矢集如猬毛,夫人刘氏率妇女二十余人登屋而射,全被烧死。

三月初一日,大顺王李自成攻克宁武关。

这一战,让大顺军前后战死精锐将士七万余人,可谓是伤亡惨重,李自成大怒之下屠城。

当晚,大同总兵姜瓖、宣府总兵王承胤投降,大顺军趁势威逼居庸关、昌平。

三月初八日,李自成的前锋部队已经兵至阳和。

三月十一日,大顺军开进宣府,“举城哗然皆喜,结彩焚香以迎”。

崇桢急调辽东总兵吴三桂、蓟辽总督王永吉、昌平总兵唐通、山东总兵刘泽清入卫京城,并号召在京勋戚官僚捐助饷银。

三月十五日,大顺军主力抵达居庸关,监军太监杜之秩、总兵唐通不战而降。

与此同时,刘芳亮率领南路军东出固关,真定太守邱茂华、游击谢素福出降,大学士李建泰在保定投降。

三月十六日,李自成部越过昌平,抵达沙河一线。

十七日攻克高碑店,抵达西直门外五里扎营,随即以大炮轰城。正午时分分兵攻打平则门、彰义门、西直门。

三月十八日上午,李自成派在昌平投降的太监杜勋入城觐见崇祯皇帝朱由检,谋求秘密谈判,争取和平解决争端。

大顺王李自成提出的条件为:“闯人马强众,议割西北一带分国王并犒赏军百万,退守河南……闯既受封,愿为朝廷内遏群寇,尤能以劲兵助剿辽藩,但不奉诏与觐耳。”

崇祯皇帝朱由检不是喜欢一个妥协的人,对于李自成提出的割地自主,听调不听宣的条件根本不予考虑,结果双方的谈判还没开始就已经破裂。

三月十八日傍晚,李自成得知朱由检拒绝谈判意向,一怒之下决定破釜沉舟,毕其功于一役,下达了同时进攻京城四门的命令。

听到攻城的炮声,朱由检亲自撞响了午门外的大钟,这是紧急召集文武大臣的钟声,但是没有一个人前来。

平时声嘶力竭,自我标榜“为皇帝尽忠,为朝廷拼命”的东林党文官集团那些正人君子,现在都不见了。

不对,那些东林党文官集团的成员其实都还在,只不过现在已经蜂拥出城,迎接新君去了。

东林党文官集团,口中念叨四书五经,心中全都是男盗女娼。权力才是他们追求的目标,“效忠”这两个字不可能有人记住。

东林党等文官集团的成员,因为读书很多,所以知道很多事情。

比如他们就知道三个字:识天命。或者是七个字:识时务者为俊杰。

因为他们识天命,一向以俊杰自居,当然明白现在的崇祯皇帝朱由检只能让他们赔死,而不可能再给他们东林党任何权利,这样的皇帝不是他们想要的。

执掌朝廷大权的东林党人临阵叛变,让崇祯皇帝朱由检惊慌失措之下,更是恼羞成怒。

气急败坏的朱由检仿佛一头疯狮,提着宝剑在宫中大开杀戒,甚至亲手杀掉了长女安乐公主及**昭仁公主。

十八日晚,朱由检与近侍太监王承恩登上煤山(也称万寿山,今京师内城景山),远望着城外和彰义门一带的连天烽火,只是哀声长叹,徘徊无语。

此后不久,城门守军全部投降,李自成的大顺军攻入京师内城。

太监王廉急告崇祯皇帝朱由检,太监张殷劝皇帝投降,被一剑刺死。

朱由检命人分送太子、永王、定王到勋戚周奎、田弘遇家。回宫后写下诏书,命成国公朱纯臣统领诸军和辅助太子朱慈烺。又命周皇后、袁贵妃和三个儿子入宫,简单叮嘱了儿子们几句,命太监将他们分别送往外戚家避藏。

朱由检不可能让自己的妃子落入贼手,因此找到周皇后:“汝乃国母,理应殉国。”

周皇后也哭着说:“妾跟从你十八年,陛下没有听过妾一句话,以致有今日。。现在陛下命妾死,妾怎么敢不死?”说完解带自缢而亡。

袁贵妃伺候皇后上路之后,看着崇祯皇帝冷冷地说道:“不用陛下操心,臣妾必不为贼寇所辱,自当追随皇后于地下!”袁贵妃哭着拜别,也自缢。

朱由检又召来十五岁的长平公主,含泪注视良久才叹息一声:“卿本无罪,奈何降生到帝王家!”

朱由检左袖遮脸,右手拔出刀来砍中了长平公主的左臂,接着又砍伤她的右肩,她昏死了过去。

一旦杀红了眼,朱由检再无顾忌。年仅六岁的幺女昭仁公主被叫到身前,同样一剑刺死。

国破之际叛徒数不胜数,但是宦官之中也有忠烈之人。

近侍王承恩始终不离不弃,九叩首之后,在崇祯皇帝朱由检对面上吊身亡。

朱由检在上吊自杀之前,曾咬破食指血书于衣襟:“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三月十九日清晨,兵部尚书张缙彦主动打开正阳门,迎接刘宗敏所部大顺军入城。

从崇祯皇帝朱由检拒绝谈判,到京师被彻底攻破,整个过程不到四个时辰。

大顺王李自成从潼关起兵东进,到崇祯皇帝朱由检在煤山上吊自杀,一共只有三个月时间。大军所过之处仅仅发生一场血战,其他的地方简直就是摧枯拉朽一般。。

平时那些在嘴巴里叫嚣“忠君爱国”的文人志士,根本没有看见他们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更没有帮助皇帝和朝廷做出什么像样的抵抗就全部投降。

大顺军入北京之初,兵不满二万。

因为担心激发民变,所以李自成纵马进城之时,在承天门射了一箭,正中“承”字,同时下令:“敢有伤人及掠人财物妇女者,一律杀无赦!”

于是“有二贼掠缎铺,立剐于棋盘街。民间大喜,安堵如故。”正因为如此,京城秩序尚好,店铺营业如常。

大明朝走到今天,人心向背到了何种程度,已经没有必要解释。

正午时分,李自成在刘宗敏、牛金星等文武百官的陪同下,一身与将士同样的装束,在夹道群众的欢呼声中,由太监王德化引导从德胜门入城,经承天门步入内殿,宣布大明朝的崇桢皇帝倒台。

李自成并没有对崇祯皇帝的人赶尽杀绝,而是下令安抚幼小的皇太子及宫中人。

两天后,人们在煤山找到崇祯皇帝朱由检的尸体。

面对这位亡国之君的遗体,李自成下令“礼葬”,派人把他的尸体运到昌平县明十三陵。并在东华门外设厂公祭,后移入佛寺。二十七日,葬于田贵妃墓中。

苗三冠简要说明了中原血战的经过之后,最后强调:“从占领大同、宣府、昌平开始,大顺王李自成、军师牛金星和宋献策、权将军李岩都已经感受到了建州女真鞑子的真正威胁,同时知道大明朝的主要敌人是建州女真。”

“这是民族存亡之战,谁也不敢做历史的罪人,李自成也不敢。正因为如此,李自成才决定和崇祯皇帝朱由检议和,然后组建一支精锐部队北上抗击建州女真。”

“但是,崇祯皇帝朱由检不甘心失败,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吴三桂的身上。殊不知,这个吴三桂根本就是首鼠两端。”

随着苗三冠讲述北方发生的事情,熊储从最开始的震惊,到后来完全是一脸颓然之色:“目前张献忠进入四川,李自成占据了河南河北,连朱由检都上吊自杀了,现在正是天下大乱的时候。”

“我关心的是,北方究竟如何了。女真鞑子一直对中原腹地虎视眈眈,现在朝廷已经崩溃,他们会视而不见吗?你们不在衡阳关注局势的发展,而是跑到我这里争吵不休,究竟所为何事呢?”

彭无影接口说道:“主公明鉴,大顺王李自成已经攻破京师,而且崇祯皇帝已经在煤山吊死,大明朝现在已经没有皇帝。俗话说得好:国不可一日无主。主公乃是建文帝嫡传血脉,现在就应该趁势而起登基称帝,继承大明朝的国统。”

苗三冠摇摇头,斩钉截铁地说道:“不妥,主公现在绝对不能称帝。太祖皇帝当年的教诲言犹在耳: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万练看着熊储,第一次惜言如金:“微臣赞成苗三冠的意见。”

“微臣反对苗三冠和万练的意见!”侯铭德嗓门不大,但是言辞目标更加明确:“现在形势危急,主公就应该当仁不让,立即宣布继承大统。不然的话,大明朝的军民必定乱套。”

张毓秀仅仅说了四个字:“微臣附议。”

五个人两种意见,而且是一张一弛,态度决然相反。

每个人都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最后把目光都放到了熊储身上,而且神情都显得非常紧张。

0576、清兵入关

被各方面寄以厚望的崇祯皇帝朱由检突然上吊自杀,这个消息当然石破天惊。

半年前,不管是占据湖广之地的苗三冠和彭无影,还是被迫西进的大西王张献忠,都在极力避免引火烧身。

因为半年前,朝廷还在飞檄各方抽调兵马围剿大顺王李自成。没想到仅仅一个眨眼的功夫,代表朝廷的崇祯皇帝朱由检就上吊自杀,大明朝的国统戛然而止。

大江南北范围内,大明卫军还有近六十万没有使用,能够发号司令的皇帝却突然没有了。这个变化实在是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当然让各方面都措手不及。

苗三冠、万练、彭无影、张毓秀、侯铭德这五个人都可谓是一时俊杰,无论是胸襟气度、目光韬略,都绝不是泛泛之辈。

即便如此,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变故,还是让他们一时间手足无措,因为眼下的格局他们从来没有想到过。

以前所做的各种准备,都是围绕李自成、张献忠的流民义军被朝廷平定,接下来就是自己的熊家军出面对抗朝廷围剿。无论是湖广之地还是西南沿海地区,都是为了这个战略目标进行布局。

改天换地的巨大变故,仅仅用了三个月不到的时间,而且结果大出意外。

三个月的时间实在是太短暂了。

作为叛逆的代表,流民义军竟然打进京城;各地卫军接到调令还没有全部上路,代表正统的皇帝就已经死了。

毫无疑问,眼下正是多事之秋,任何一家势力的举动都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当皇帝。。”熊储一时间也难以决断:“就你们目前所掌握的情况,我觉得一切都在未定之天。斥候营和北方暗线仅仅查明朱由检死节,后来又发生了什么还不清楚,现在讨论继承国祚还为时尚早。”

苗三冠看了万练一眼,然后才对熊储说道:“主公,虽然朱由检一脉下落不明,但是朱棣一脉后人还有很多,并没有被流民义军杀绝。正因为如此,即便得到北方的后续消息,现在也不是称帝的时候。”

“此议不妥!”张毓秀赶紧插话:“微臣当然知道枪打出头鸟的道理,但是目前却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需要解决。如果主公不立即称帝的话,那就做不到师出有名,运作起来就很麻烦。不知道两位军师考虑清楚没有?”

“张大人所虑甚是。”侯铭德一向刚正不阿,说话从来不会拐弯:“北都开封、京师、洛阳、长安、大同虽然被大顺军占领了,但是中都凤阳、南京还有大明军队数十万,这是一股巨大的势力。”

“张献忠自号大西王进入四川,手下人马不下三十万,这股势力也不小。现在是三股势力开始角力,就算我们熊家军不参与也不行,因为我们熊家军刚好卡在大江正中间。”

“我们熊家军最大的问题并不是战斗力不够,而是现在分成两个**的区域,中间隔着云南、贵州、广西三个布政使司,互相之间失去了有效呼应。”

“崇祯皇帝已死,现在全国群龙无首。如果主公能够立即登基称帝,我们就能够南北夹击,一举拿下广西、贵州、云南,把两股势力连成一片,这样才能面对更加复杂的局面。 ”

彭无影接着说道:“侯大人所说,正是微臣的顾虑所在。还有至关重要的一点,如果现在主公站出来,那就不是窃取国祚,而是临危受命,重振大明的义举,具有更大的号召力,从而完成建文帝未竟的事业。”

“非也!”苗三冠摆摆手:“三位大人说的都不错,但问题不在这里。李自成、张献忠都是一代枭雄,既然已经全部称王,那就说明他们都要争夺天下。朱棣一脉窃国两百余年,当然不会甘心拱手让人。”

“毫无疑问,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各方面肯定会大打出手,然后自我标榜为正统。如果主公在这个时候登基称帝,很可能变成另外三方势力的共同打击目标,那就得不偿失了。”

万练微笑着说道:“诸位大人的眼光都被内地吸引了,殊不知此前失败的不列颠人、荷兰人、葡萄牙人还在虎视眈眈。缅越王府的军队,尤其是水师几乎是枕戈待旦,片刻不敢松懈。”

“如果主公现在登基称帝,我们就要走崇祯皇帝朱由检的老路,仍然是两线作战,甚至是四线作战。果真到了那种局面,最后的结局究竟如何,即便是孙武再世,诸葛复生,只怕也是难以预料啊。”

五个人两派意见,所说的内容都是实情,熊储听得汗流浃背,更加不敢轻易点头。

现在的局面实在是太糟糕、太复杂,六大巨头谁也找不到一条万全之策。

经过三天三夜的争论之后,熊储无可奈何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以不变应万变,等待局势明朗化。好在北方乱成一团,应该没有人会注意到我们。五位大人要密切关注各方面的消息,统筹各种可能性的得失。”

这是目前没有办法的办法,即便彭无影、张毓秀、侯铭德再着急也没用。

熊储的估计没错,崇祯皇帝朱由检上吊身亡的消息,很快就已经传遍了大江南北,全国各布政使司都乱了。

正因为如此,湖广之地熊家军的斥候营、明线暗线可以肆无忌惮纵马飞驰,穿越贵州、云南、广西根本不受限制。

沈惜月派出的三百多传令兵,都是采用六百里加急的方式赶路,一人双马来回奔驰,各种消息纷沓至来。局势几乎每一个瞬间都在发生变化,简直让人应接不暇。。

明崇祯十七年正月,多尔衮以清帝名义致书大顺军,提出协谋同力并取中原的策略。

李自成接到刘宗敏的报告,顿时勃然大怒:“番奴狼子野心,天下咸与知闻。本王定鼎天下,必灭之而后快。”

四月初九,多尔衮以奉命大将军统率满、蒙、汉八旗军十余万人,离盛京(今沈阳)西进。

十一日,清兵至辽河,闻李自成大顺军于三月十九攻取京师(今北京),明朝已亡。

多尔衮愤懑不已却无可奈何,遂采纳降将洪承畴的建议,决意率兵经密云、蓟州一带南下,直趋京师。从而由进攻大明,转为与李自成争夺全国的统治权。

可惜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刚好挡住入关通道,让多尔衮有些投鼠忌器。。

吴三桂字长伯,明朝辽东人,锦州总兵吴襄之子,祖大寿外甥。

崇祯皇帝登基,开武科取士,吴三桂夺得武科举人。

一个官二代而已,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人物。如果不是因为他的舅舅祖大寿,吴三桂会不会在江湖上留下姓名都难说。

但是因为祖大寿权倾一方,崇祯皇帝朱由检也不敢怠慢,很快就升任吴三桂为辽东总兵,在祖大寿手下当差,镇守山海关。

此后祖大寿降清,还给吴三桂写信劝降,但是吴三桂认为满清鞑子不可能攻破山海关,更不可能威胁大明朝廷,所以不予理会。

这件事情让崇祯皇帝知道以后,认为吴三桂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忠君之士。

加上吴三桂收容了祖大寿原来的精锐骑兵——关宁铁骑,顿时身价倍增,崇祯皇帝更加不敢怠慢。

没想到闯王李自成大军两万进攻京师,吴三桂对于崇祯皇帝的调令视而不见,近在咫尺却按兵不动,任由朱由检吊死在煤山。

吴三桂虽然不救朱由检,但是他既想投降满清,又想投降大顺军。首鼠两端,拿捏不定。

四月十三日,感受到多尔衮大军威胁的李自成,因为担心始终没有表明态度的吴三桂投向多尔衮,于是亲率十万大军奔赴山海关征讨吴三桂。

二十一日,李自成与吴三桂在一片石发动大战。

二十二日清晨,清军进至离山海关城仅二里,吴三桂见情势危急,率轻骑寥寥数员冲出重围、飞奔至关城东二里的威远堡清军营垒,跪降于多尔衮。

吴三桂表示:“倘若清军不愿助山海关明军,我也不愿返回山海关督战,李自成大军必在攻陷山海关后,一鼓作气攻向清军!”

多尔衮见吴三桂归顺非诈,接受吴三桂的请求,多尔衮令吴三桂按满洲习俗剃头,许诺将皇太极长女建宁公主嫁给吴子吴应熊。

此后,多尔衮命令硕英郡王阿济格、多罗郡王多铎率劲旅八万,在规定时间内分别从南水门、北水门、关中门进入关内,吴三桂所部系白布为号担任前锋。

四月二十三日辰时,吴三桂军渐难支撑,据守北翼城的一支吴三桂军向大顺军投降,多尔衮在欢喜岭的威远台上观战,下令清军从南水门、北水门、关中门三路进关。

大顺军因攻坚一昼夜未能夺关,乃改取野战,自角山至渤海投入全部兵力,布一字长蛇阵,成决战架势。

多尔衮以吴三桂部为右翼迎战,重兵则鳞次列阵于渤海滨大顺军阵尾薄弱处,待机出击,并告诫各部不得急进。

大顺军不明清军意图,仍按原计划向吴三桂军紧逼,令旗左右挥动,来回冲杀。吴三桂因有清军压阵,死战不退。

此时大风突起,扬尘蔽天,不利于不熟悉山海关地理的大顺军,双方展开肉搏,大顺军不顾伤亡,把吴三桂部团团围住。

血战至中午,双方均折损数万人,已经到了强弩之末,无力再战。

多尔衮见状大喜过望,因此急令阿济格、多铎各率两万精骑,乘风势、挥白旗,对阵直冲大顺军。

疲惫不堪的大顺军完全没有料到清军会直接参战,猝不及防之下阵脚大乱。加上大顺军没有和满清骑兵作战的经验,伤亡人数急剧上升。

申时初,统兵大将刘宗敏身中三箭负重伤,大顺军损失过半之后终于开始溃散。

李自成见败局已定,急令余部且战且走,立即向永平方向撤退。

老奸巨猾的多尔衮知道眼前就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因此在马背上口头封吴三桂为平西王,同时命令他率部作先导一路追杀,直扑京城。

二十六日,李自成率领残部三万余人逃回京城。

二十九日,李自成在京城称帝,怒杀吴三桂家大小三十八口泄愤。

四月三十日,李自成决定由山西、河南两路撤退,到长安凭借黄河天堑稳定局势。

从攻入京城到退出京城,前后仅四十二天。

五月初三庚寅,福王朱常洵之子朱由崧从南京自大明门进入大内,至武英殿行监国礼。

五月十五日壬寅,朱由崧即皇帝位于南京紫禁城武英殿,以次年为弘光元年,其国号依旧为“明”。

崇祯十七年(一六四四年)六月六日,多尔衮占领京城,同时将都城从盛京迁往京师,宣告满清正式入关争夺天下。

0577、熊储称帝

局势瞬间恶化,已经由不得熊储继续观望。

崇祯十七年,建文两百四十六年(一六四四年)十二月九日,熊储终于答应登基称帝,国号大明,改次年为兴汉元年。定都缅越王府,以桂林府为陪都行在。

左丞相万练,右丞相苗三冠,兵部尚书彭无影,吏部尚书张毓秀,刑部尚书侯铭德,户部尚书孙学易,工部尚书孟凡。

以岚儿为皇后,袁鹂卿为文妃,严二娘为明妃,苗若兰为兰妃,武藤兰为丽妃,曼黛莉为珍妃。

熊储登基称帝和当初当王爷一样,同样没有祭告天地。

因为他从来不相信什么老天爷,而且现在局势岌岌可危,根本不是加官进爵,安享太平的时候。

称帝的目的是为了战略大局,主要是做给外人看的,所以熊储宣布称帝的唯一文告,就是一篇《讨女真檄》:

“朕以幼冲,曾为奴隶,又作杀手。。混迹于草莽,藏形于民间。妄解侠之本义,不知此生何之。有二三忠诚勇烈之士,旦夕而进逆耳忠言,朕故知侠之真谛。”

“惟我大明多难,山河破碎,正是忠臣义士甘就斧斤之时。朕乃建文帝后裔,自当挺身临难,挽狂澜于既倒,整国祚之将倾。”

“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方今女真番奴毁我长城,摧我社稷,丧我传承,屠我百姓。罪大及天,罄竹难书,非灭尽不足以靖天下。凡我中原臣民,无论顺逆,皆有屠灭番奴,重振汉家天下之重任。”

“至于数典忘宗,靦颜事仇者,皆为大明当灭九族之逆贼,人人得而诛之。。今明格赏如左:诛杀范文程、洪承畴、祖大寿、尚可喜、耿精忠、孔有德、吴三桂等逆贼一人者,赏万金,封总兵,领将军衔。传檄天下,咸与知闻。”

熊储最终决定登基称帝,并不是他已经想通了所有的问题,而是过去半年时间就没有一件事情让他顺心,已经到了国事糜烂的程度,属于箭在弦上,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