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在北宋的幸福生活-第9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手的,这也是为什么官员们到富户地主家买不到粮食的原因。

所以这些人表面上是看似轻松的筹集了杭州近七成的米粮,其实背后付出的钱银可不是小数目,有几人甚至押上了全部身家,只求能够借此机会大捞大赚,而后下半辈子就不用发愁了。

然而事情却没有想到中的那么顺利,官府那些什么开仓济民、以工代赈、限制售粮缓等解粮价上升的手段,确实很管用,他们也认了,因为他们相信,干旱一天不解,流民日益增多,粮价肯定压制不住的。

事情确实也是这样,粮价飞涨这天终于来临了,大家都非常兴奋,虽然因杨承平等人不合作的行为,有点美中不足,但这都是些无足为虑的小问题,只要再耐心等待几天,就是自己发大财的日子了,那时后悔的将是他们。

不过梦想一般都是美好的,现实却很残酷……

“七天了……,当初是谁和我说,官仓存粮不足万石,撑不过七天的?”章东主停下脚步,声音压抑低沉,明显是强忍怒气。

看到众人投来质疑的目光,千夫所指的感觉可不好受,某人连忙辩解道:“消息是官仓主簿亲口说的,绝对没有假。”

“没有假,还敢说没有假。”章东主的怒火终于暴泄出来,咆哮似的说道:“你看看外面,又多开了几家官铺,连七日彻夜不断的售粮,不要说万石,十万都清光了,那麻烦你告诉我,多出来的九万石是从什么角落冒出来的?”

那人也满肚子气,有心反驳,但在章东主吃人的目光下,心里一颤,最终没有说话,脸色铁青的坐了回去,沉默不语。

“章兄,这事也不怪古兄,当初我们也再三打探过,消息的确无误。”见到这个情形,有人出来作和道:“如今之计,是想法弄明白,官府哪里来的粮食。”

“就是,就是。”其他人连忙附和起来。

“诸位,是在下失礼了,还请古兄见谅。”毕竟在商界中经过不少风风雨雨,章东主立时意识到自己失态,深深呼吸几下,调节了下情绪,勉强露出一丝笑容,躬身赔罪起来。

“不敢、不敢,章兄也是关心则乱,大伙都等理解,毕竟此事关系重大,不说章兄,我现在也是心急如火啊。”

各人说了几句场面话,气氛有所缓解,姓古的商人也不再板着脸,至于心里还记不记恨章东主,那就不得而知了,毕竟大家都是平等合作,也不存在谁属从谁的问题,做惯东主的人,平日都是高高在上,只有自己斥人的份,不是谁的气都能忍受的,不过这时还没到窝里反的时候,还须集思广益,暂时放下成见是必然的。

“这几日,诸位可收到到什么风声,或者感觉官府有什么异常?”章东主何尝不知道自己一时不慎,将人得罪狠了,但自己的身家都在上面,不能不急啊,现在时机不地,待解决此事后,再单独找个机会赔礼了。

“不对的地方……?”众人苦苦寻思,没有足够的信息,也推测不出原因来,只是胡乱猜测,根本于事无补。

然而多听则明还是蛮有道理的,过了片刻,有个人犹豫了下,吞吞吐吐说道:“有件事情,我不知道算不算是异常……”

“快说。”不管是不是,起码有个方向,说不定就是线索。

在众人的催促下,那人连忙说道:“你们有没有觉得,这几日,停靠码头的船只,与以前相比,多了许多。”

“这算什么异常。”众人嗤之以鼻,杭州是东南地区最大的港口,每日南来北往、贯穿东西的商船交织如梭,多了是理所当然的,少了才不正常。

“可能是我想多了。”那人讪笑了下,也觉得是自己的错觉。

“不然,听你一说,我也想起来了。”突然间,有人说道:“前日晚上,我在城南百花巷……散步回家的时候,路过码头,看到很多人货船上忙忙碌碌在搬运什么,我也没有在意,现在回想起来,那些人好像是城里的兵丁差役,而且一般来说,货物也很少有在晚上卸运的,而今他们行为如此鬼祟,莫非其中有什么问题不成?”

晚上散步,倒是好兴致,问题是,谁信,况且城南百花巷是什么地方,哪个不知道啊,在场的人没少光顾那里,男人嘛,偶尔逢场作戏,那也是迫不得已,奈何家中葡萄架经常不稳,所以大伙心中腹诽几句,也纷纷理解点头,没有揭穿之意。

况且那人说的也有道理,大家都有经验,知道晚上卸货时,因光度不够,经常磕磕碰碰的,货物易损,所以除非十分紧急的情况下,不然很少人会选择在晚上搬运。

如果在平常时候,大家也听过也就罢了,也懒得理会,可能真是遇到着急运货的,问题在于,在这种敏感的情况下,众人不得不多长几个心眼,值得怀疑就够了,章东主立即断然决定道:“不管真假,派人去查,一定要查个水落石出。”

第二百八十二章 算计

“请我赴宴?”

钱塘县衙后院凉亭内。沈辽皱眉说道,脸上露出若有所思的神色。

另一边,楚质显得很悠闲,坐在清凉的树荫棚架下,手中挽着一柄制作精良、精雕细刻的百叶扇,轻手摇曳,天然竹香萦绕,似乎驱散了空气中的几分暑气。

“原话转告,绝对没有删减语句,若是张知县所言没有表达错误的话,应该就是如此。”楚质笑吟吟说道,手指灵活的转动着扇子,扇叶开合之间,洒逸之气顿生。

“那你替我答应了?”沈辽淡淡说道,目光很隐秘的不时瞄向精巧雅致的百叶扇,羡慕之意悄悄闪烁。

“当然没有,我只是负责传话而已,至于是否答应,那还须睿达兄自己决定。”楚质连忙说道,有几分讨好的意味,要知道这段时间他之所以难得清闲。在忙于救灾之时,不为县衙案椟所累,除了有刘仁之在旁协助之外,最主要的是沈辽揽下了大部分的工作,而楚质只要负责盖印即可。

做个人形图章果然十分轻松,楚质乐在其中,以后还想继续,可不能得罪沈辽,不然人家撒手不管,那岂不是因小失大。

“嗯,谅你也不敢。”沈辽傲然说道,一副不羁狂生派头,似乎根本没把楚质的知县身份放在心上。

换成其他心胸狭窄的人,肯定是记恨不已,不过楚质却不生气,反而有点怀念的感觉,不是他胸襟广阔,有气量,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而是沈辽现在的模样,与当年楚质大学生涯时,在宿舍内与同学朋友聊天扯谈的语调差不多,其实差没有别的意思在内,就是朋友之间的打趣,当年楚质也是这样子过来的,怎么可能计较。

况且楚质也看出来了,沈辽也是个面冷心热的人。或者是在同龄人之间过于出众的原故,而且也是十八九岁的少年,青春期还没有过,难免带有些叛逆的傲气,天才嘛,有点脾气也是正常的,所以像楚质这种性格温和的人,绝对不是天才。

轻笑了下,楚质继续摇着扇子,说道:“那睿达兄的意思是……答应了?”

“这个……,容我再想想。”沈辽表现出兴趣乏然的模样样子,好像对张元善的邀请没有什么兴致,目光闪烁了下,忍不住道:“我说,你这个扇子,市面上,好像从来没有见过,在哪买的?”

“扇子!”愕然片刻,低头看了眼手中的百叶扇,楚质好像也也几分兴奋,撒开扇面。凑近沈辽,抚着细心雕刻着花鸟鱼虫图案的扇片,兴致勃勃说道:“睿达兄好眼力,说到这百叶扇,市面上还真没有……”

“百叶扇?”沈辽适时好奇说道。

“正是,睿达兄请看,此扇共由一百零八片扇页连成,页片轻薄如叶子,故名为百叶,且扇页的制作也不简单,选材十分的讲究……”楚质继续说道。

“扇页色泽通透,又泛着淡淡金光,轻轻摇动时,散发出的淡雅清香扑面而来,莫非是产自南海的金丝竹。”借着楚质显摆的机会,沈辽趁机仔细欣赏着百叶扇,微微碰触,入手尽是温润清凉的感觉。

“睿达兄果然见多识广。”楚质笑赞不已,随之问道:“那睿达兄可知,为了制成这柄百叶扇,耗材几许?”

“听闻南海金丝竹三年成节,十五载成竹,通体五节,高可达七丈,竹身如臂,笔直修长,竹质之坚不亚于铁木。”沈辽凝眉观察良久,才轻声说道:“按常理来说,百面扇页。一株成竹绰绰有余,然而这扇页削琢得如此薄透,且片片如一,色泽类似,肯定是经过精心选材,寻其轻重相近、长短相似的竹节,削组而成。”

“睿达兄见微知著,令人敬佩!”楚质由衷的赞叹起来,百叶扇到手之后,他把玩许久,只是觉得这扇子精美典雅,根本没有留意其他,如果不是书信附有扇子的制作过程,楚质也不清楚这其中还有许多讲究。

“这么明显,一眼可知,算什么见微知著。”沈辽挑眉说道,一脸没事别胡乱奉承人的模样。

天才果然不能用常理来推断,楚质如是安慰自己,坦然笑道:“如不是事先知道,我还真看不出来。”

沈辽沉默不语,只是不停的摇头叹息,似乎是在感叹明珠暗投。

显摆不成,反被鄙视了。楚质揉了揉鼻子,热情解释道:“听说,制作这柄扇子时,匠师从一百多株金丝竹中,挑选了十二根几乎一样的竹节,然后将其均分成九片,每片都经过精细的削磨、雕琢,不眠不休,费时三月,才完成此扇。”

其实在楚质汴京的时候,这把百叶扇就已经开始制作。他赴任之时已经有了个雏形,就差打磨抛光之类的修饰,前不久正式完成,初儿立即命人寄送过来,落在楚质之手还没足一天时间。

而且这并不是礼物,而是样品,虽然远在杭州,但是他却十分关心汴梁的折扇生意,没有离开汴梁之前,折扇的销量就已经开始下滑,其主要原因是普通折扇对于技术的要求不高,仿制的太多,见有利可图,每天都有七八间作坊开张。

毕竟以前也生活在山寨盗版遍布全国的时代,楚质当然也料到这种情况,决定在原有的基础上,走上乘精品路线,要知道这年头,贫者无立锥之地,而富者却穷奢极欲,根本就不在乎钱。

市面上,一件普通的衣裳,寻常百姓花几十上百文钱都觉得贵,而富绅大豪们挥手千贯万贯都满不在乎,然而富人的钱也不是那么容易赚的,要让他们舍得花钱,那肯定费一番心思才行。

不过楚质别的可能不在行,但超前创意从来就不缺乏,随意指点,让良工巧匠们发挥劳动人民的智慧试验几次,形制精美的百叶扇立即提前现世,而效果看来也不错,连像沈辽这种经常流连于古玩奇珍的赏家也对此注目不已。

“如此珍奇,你是从何而得的?”听着楚质的陈述,也映证自己的眼力没错,沈辽连连点头,忍不住开口询问起来。显然也是动了求购的心思。

金丝竹产于南海,虽说杭州就有出海港口,海上贸易兴盛,但是进口的东西绝对不会便宜,这个道理也适用于古代,一株成竹价值三五十贯,如果品质上乘的,要价百贯以上也是正常的,而这柄百叶扇无论是色泽还是纹理,显然都是最上乘的品质,从百株竹中选取十二根竹节,也就是说起码要耗材十二株成竹。

且不提匠师精心雕琢削磨耗费的时间精力应该怎么算钱,光是材料费用就已经高达一千二百贯,所以说百叶扇是珍奇并没有什么不妥。

当然,这只是沈辽一厢情愿的算法,一根竹子只取一节,还有其他的竹节,而且一个竹节破削成薄薄的九片,总会剩下些边解料,还有可利用的价值,楚质怎么可能舍得丢弃,拼拼凑凑又成一柄扇子,千贯卖不出去,百贯总有人要的,浪费可不是好习惯,所以说,虽然楚质做生意的手段与奸商有得一拼,但本质上还是善良的,没有忘记简朴节约,而且只赚富人的钱。

“想要?”楚质轻轻微笑,扇柄倒转,递了过去:“送你。”

曾几何时,楚质还是个兜里空空没有几个铜板,每月眼巴巴的计算着什么时候能领取家里月钱的小秀才,连想买份礼物送给老师也要犹豫再三,而如今随手就送出了定价两三千贯的东西却面不改色,让人不得不感叹,自力更生才是王道。

“你这是什么意思?”沈辽脸色顿时一变,比翻书还快,带着几分冷意道:“莫非在你眼中,我沈睿达就是那种贪利之徒不成。”说着愤然而起,就欲拂袖而去。

“你自然不是。”楚质连忙站起按住沈辽的肩膀,知道这个时代对于利润之类的看得很淡,而非常重视清誉,自己刚才的行为确实有些随性了。

又是行礼,又是赔罪的好一会,才将沈辽安抚坐下,楚质轻抹了把汗,知道这个时候再解释什么都是多余的,心念一转,拿着百叶扇,决然说道:“正是因为此物,才惹出许多事端来,待我将此物毁去,再求睿达兄见谅。”

楚质可不是在开玩笑,说完双手用力,百叶扇顿时深弯成半弧形。

“等等……”劈手夺过百叶扇,沈辽心痛的爱抚着扇柄,口中大骂道:“鲁莽、焚琴煮鹤……”

上品金丝竹不愧是高级材质,虽然被折成九月度半弧,但在没有受力的情况下,扇柄立即恢复笔直的形态,而扇页扇面没有丝毫的损伤。

“枉你还是个饱读圣贤书的士子,怎能作出这等大煞风景之事来。”发现扇子没事,松了口气之后,沈辽才缓声说道,脸上的冰冷之意已消融无踪,

楚质微微一笑,并没有借机解释,或者说些卖乖的话。

“如此雅物,落入粗鄙之人手上,简直是对它的侮辱。”触摸着百叶扇细致的纹理,沈辽眼中欣赏之意越浓,迟疑了片刻,悠悠说道:“算了,为了不使明珠蒙尘,这扇归我了,就当作是我的俸薪。”

“什么俸薪?”楚质有些迷惑不解。

“难道你请幕僚不给俸禄?那谁会帮你白做事!”沈辽瞥视道。

“当然、当然。”楚质恍然大悟,连忙点头说道。

“当然什么,给还是不给,今日怎么这般糊涂。”沈辽轻轻撇嘴,飘然起身,挥撒着宽大衣袖,悠然自得的向外走去:“有事,先回,不必送了,明日再见。”

“睿达兄慢行,好走。”楚质扬声叫道,目送沈辽背影消失在宅院外,过了良久,确认院子再无旁人之后,嘴角突然泛起狡黠笑容。

“睿达兄,不要怪我算计你,谁让你有个‘良心大大滴坏’的兄长,如果不是他传授我这招,我也不会这么轻易成功,没想到文通仪表堂堂的,私底下也个腹黑型男,怪不得他能考中榜眼,而我却居于人后,莫非是因为我比较纯洁的原故……”

就在楚质想继续自恋下去时,某个衙役非常不识趣的闯了进来,幸好没有留意顶头上司的异常,非常规矩的垂头行礼道:“大人,太守有令,请大人速到州衙。”

“嗯。”楚质点头,非常有气度的转身,朝卧房走去,准备换上官袍,一边走,心里总感觉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似乎把什么事情给遗忘了,摇了摇头,反正记忆不深的应该不是什么要事,想不起来就算了。

……

时隔一天之后,还是在锦绣楼,同一间厢房内,奸商们又聚齐了,不过这回不同于以往的春风得意,众人脸上尽是灰暗之气。

“说说看吧,大伙都探到什么情况。”章东主有气无力的说道,身上的那股沉稳气度已然消失不见。

“查清楚了,停靠码头的尽是从外地来的货船,有二十七艘,都可载万石。”接话的人脸色也不好看到哪里去,叹息似的道:“船仓都是米粮。”

房内突然静了下来,如同窒息一般的寂静。

“谁能告诉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章东主吼不出来了,也没有这个心思吼,声音软绵绵的就如风烛残年、行将就木的老人。

“打听过了,那些船是从苏州、秀州、常州那边过来的,我恰巧认识个货商,问明了情况,才知道早在半个月前,苏秀那带就已知道杭州发展干旱之事,传言这里粮价涨得极是厉害,每斗高达二三百文钱。”

大伙都是商人,不等他说完,也能猜测出事情的后续发展,如此高利,自然有人动心不已,反正米粮到哪都可以贩卖,如果消息是假,少赚一些或平价卖出也不吃亏,如果消息为真,那就赚大了。

“半个月之前,干旱不是刚发生不久而已吗,灾情有多重并没人了解,我们还没有囤积粮食,那边怎么就有传言了,难道有人能掐指会算,提前知道杭州之灾会持续扩散,且十分严重不成,谁的算计……咳……”章东主声音嘶哑,怒气冲冲地叫吼起来,最后气息不稳,咳嗽连连。

第二百八十三章 名节

古代信息传递十分不便。有时候乡里发生的事情,邻村也未必清楚,况且半个月之前,粮价根本没有波动,这几天才上涨而已,苏州那带地方怎么可能预先知道,章东主缓过气来,心里却充满迷惑、茫然,还有几分后悔。

以往缺粮的杭州城,现在一下子涌进十几万石粮食,可以想像的是,当货商们确认杭州干旱缺粮的消息无误时,绝对不会满足于只运一船来而已,而今消息肯定已经传递回去,想来再过段时间,驶入杭州城的不仅只是十几艘货船了。

“诸位,事情的来龙去脉我不想了解,我只是知道,若是再不开铺经营,仓库里的米粮只怕会发霉腐烂了。”说话的是那姓古的东主,只兄他神色漠然道:“当初听信某人之言。花费重金囤积粮食,一个子都没剩下,连买点茶盐鱼肉的余钱都没有,若是再不出手,家里老少也只能天天吃素,这叫人如何受得了。”

“古兄言之有理,其实做生意的,也不必赚足几倍之利,有点赚头就行。”

众人纷纷点头赞成,如今的形势,想赚取暴利肯定是不成了,况且不是每人都是专门经营米粮生意的,其下还涉及有其他产业,当初为了能够最大限度的尽快囤积米粮,他们可是舍下重本,有人是借、有人是当、有人是挪用,以每斗百二三十文钱的高价从别人手中收购,本想再过几日,能大赚一笔,可惜事与愿违,愿望成空,自然萌生了退意。

“既然大伙都没有意见,那就这样吧。”古东主说道,根本没有征求章东主的意见,朝众人微微拱手,径直告辞而去。

这个时候了,也没人想要商议什么对策。众人相互对望了片刻,也随之三三俩俩的离开,没有人理会还在座位上轻轻咳嗽,不停喘气的章东主,都忙着回去安排开店事宜。

……

州衙,议事厅,杭州地方九县知县共聚一堂,趁着范仲淹没有到,热情友好的攀谈起来,九人之中,年纪最大的近五六十岁,最小的就是楚质,才十七岁而已,虽然由于守地之职'。。',几人很少见面,但相互之间也不算陌生。

毕竟同属杭州官场,公文之间时常有所往来,可谓是神交已久,难得有机会这么齐人,如果不是碍于公务在身,众人怕是少不了要举杯共饮畅谈一番。所谓的官场人脉,其实就是这样结交出来的。

官场诡变难料,除了一两个准备致仕的官员,谁也不会知道对方能在仕途上走得多远,不过就算前程如何远大,要是没有人帮衬,那也只是孤家寡人一个,成就不了大事,要知道仕途之中,并不只有小人结党营私而已。

欧阳修几年前写的朋党论余韵还未消除,正人君子们才恍然明白过来,原来只要志同道合之人,也可以结党为公,既然如此,那谁还愿意做个独夫,当然是赶快找几个志趣相投的好友,相互扶持,争取走得更远。

说了大堆相互仰慕的话,几人也按照熟悉程度,分成三俩个小圈子闲聊起来,一般来说,邻县之间自然比较熟络,所以楚质与张元善就临近而坐寒暄起来。

交流了片刻两县的政务时讯,隐晦的暗示两三次,见到楚质没有表示,张元善忍不住悄声说道:“楚知县,赴宴之事,睿达兄是如何回应的?”

糟糕,刚才惊喜之下。忘记追问沈辽了,还不知道他是否答应呢,楚质心中懊悔,正想实话实说,却见到张元善满面的期待,顿时又把到嘴边的话咽了回去,口中打了个哈哈,脑子急转,想着怎么把这事敷衍过去。

“都来了。”

范仲淹的声音适时响起,如同天籁之意,让楚质心中惊喜之至,急忙起身行礼拜见,张元善无奈,只好暂且收敛心思,与他躬身见礼。

“不必多礼了,都坐下吧。”范仲淹和声说道,苍浑的声音中杂乱着一丝倦意,还是与以前一样,道了句开场白,就直接转入正题:“此次请你们来,是为了修建引水渠,灌溉农田之事,按照张知县探查的情况来看。杭州各地水源充裕的大小江道共有一十三条,分布各县,水流经过之地,多为山石丘陵,且远离百姓居住的村落农田,不易利用。”

“久旱无雨,酝酿成灾,致使各县百姓背井离乡,居无定所,我等身为地方官员,奉命治理一方。当尽守土安民之责,以报皇恩,。”激励了几句,范仲淹开始分派任务:“昌化李知县负责挖掘……及……,于潜史知县负责……”

古代的水利工程,不像现在有专门的施工队,而是让县衙招集民夫,通过服徭役的方式工作,有些地方因为缺乏这方面的专业知识,所以兴修的水利工程,费时耗力不说,有时还达不到要求效果,往往是修到一半就进行不下去,或者勉强修好,却经济损坏,要时常修补才能正常使用。

不过这并不能抹灭他们的贡献,毕竟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从某方面说,其实就是一部水利史,从大禹治水到都江堰、大运河……,哪怕在科技发展、经济腾飞的现代社会,长江三峡工程,依然是个热闹的话题,无数举世瞩目的大工程,都是从点滴开始的,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完善的,所以就算挖渠引水最后没能成功,百姓却不会有所怨言。

“……暂且如此,你们就这样行事吧,如有什么困难,不必隐瞒,及时向本官汇报就是。”范仲淹轻声说道,有些水源处于崇山峻岭之间,的确难以引用,自然不能强人所难,最后不忘再次鼓动:“此乃利民惠民、功在千秋之事,待事成之后。本官定然上报朝廷,为你们请功。”

“下官定不负太守之托。”众官欣然领命道,对于范仲淹的话深信不疑。

千里做官求的是什么?无非是为名为利而已,谁都知道挖河引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况且也没有多少利可图,但是这可是捞取名声的好机会,有个好名声,往往意味着容易得到提拔,所以说只要干成这事,那可是实打实的政绩,谁也抹杀不了。

况且虽然范仲淹不再是中枢宰执,但影响力犹在,提拔一个人只是轻而易举之事,想到自己的名字可能出现在吏部升迁的名册上,不少人开始热血沸腾起来,纷纷向范仲淹拜别,准备赶回去着手实施。

范仲淹点头应允,同时说道:“钱塘楚知县且先留下。”

听闻这话,不少人步伐一滞,过了片刻,没有听到范仲淹呼唤自己名字,才磨磨蹭蹭的离开,目光闪过羡慕之意,而张元善更是微微失望叹气,当然不是嫉妒,而是楚质还没给人家一个明确的答复,本想出衙再问的,没想到又错过机会。

“太守……”当其他知县都离开之后,楚质轻轻行礼,不知道范仲淹叫住自己有什么事情,心里有点忐忑。

刚才分派任务时,楚质负责的工程比较轻松,就是疏通下西湖几个支流的淤泥,让湖水流淌得湍急些即可,相对其他人刻苦攻坚的工作,的确容易得让人妒嫉。

但这也不是范仲淹偏爱,主要是钱塘县的地形地貌就是这样,要么就是没水,要么多水的地方成灾,而江水离最近的村子旱田起码有四五十里,途中布满山石,就算有愚公移山的精神,也没有这个时间挖通。

“坐到前面来。”范仲淹指着身旁的座位说道,目光掠过温和之色。

迟疑了下,楚质轻轻施礼,上前几步,悄然落坐,腰板挺直,目视前方,呼吸尽量放缓,一副正襟危坐的模样。

嘴角泛出一丝笑意,范仲淹说道:“粮价上涨的几日,城中百姓对老夫……可有什么怨言?”

心中一震,楚质侧头看向范仲淹,口中连忙道:“太守何出此言,以城中现在的情况,粮价上涨实属必然,百姓岂会有什么怨言。”

“你才上任几天,就学会了官场中欺上瞒下的那套,若是让济川兄知道,小心挨他的尺子。”范仲淹说道,言辞看似厉害,却没有丝毫严厉之音,语气反而有点像慈祥的长辈在教育小辈一般。

楚质不好意思的讪笑起来,目光落在范仲淹身上,略微观察片刻,心中有些莫名酸楚。

此时的范仲淹身穿绯红官袍,身腰笔直如同一棵苍松,满面红光,看似精气神十足,然而龙白的须发末稍微微曲卷,显得有些凌乱,本应炯炯有神的双瞳,却泛着黯淡之色,眼圈附近有些微的红肿,显然是睡眠不足特有的模样。

“即使你不说,老夫也能猜测得出来。”范仲淹轻叹说道:“想老夫一生爱惜清名,不想在风烛残年之时,却晚节不保。”

楚质知道,范仲淹承认自己爱惜名声,其实也是有根据的,少年时的范仲淹曾经写过一首诗中自抒抱负:“有客淳且狂,少小爱功名;非谓钟鼎重,非谓箪瓢轻。”同时,他慨叹道:“风尘三十六,未作万人英。”以此看来,出身贫寒的范仲淹很想出人头地,而且他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成功了。

对于范仲淹的爱名、近名,当时颇有些非议,范仲淹入官的举主晏殊就曾告诉过他,说有人议论他好奇邀名,当时的宰相吕夷简说范仲淹务名无实,而另一位宰相王曾,也说过范希文未免近名之类的话。

不过楚质却明白,对于范仲淹的爱名、近名,除了有人出于恶意攻击之外,不少人却是误解了,在楚质来,一个人看重和爱惜自己的名节、名誉,立身扬名,是件好事,而不是坏事,一个人能爱惜的声名,就算是在沽名钓誉,但也起码不会做自毁名誉的事情,对谁来说都是件好事,应该加以提倡才对。

况且范仲淹提倡注重名节,可以说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的一种拨乱反正,唐末五代十国时期,由于王朝更迭转换频繁,士大夫往往转仕几朝,如自命长乐老的冯道,就历仕四朝十君,而宋朝取代后周之后,后周就有一批士大夫成为宋臣。

在宋初的几十年中,贰臣充满了朝廷,当然,对于当时所谓的贰臣,在舆论上也没有什么非议,后来,范仲淹痛感五代以来士风浇薄,道德沦丧,决定以身作则,振作士风,砥砺士大夫名节,才有重名之声。

“在下官看来,太守大忠伟节,充塞宇宙,照耀日月,前不愧于古人,后可师于来哲,乃天地间气,第一流人物,一世之师……”楚质快速的引用大堆后人评论范仲淹的话,随后说道:“况且……”

“停。”还没等楚质况且下去,范仲淹连忙打断,神情有些古怪:“你刚才那……溜须拍马的话,是谁教你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