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东唐再续-第10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朱温心中一惊,忙朝敬翔看去。
敬翔仍然深深皱着眉头,迟疑片刻,缓缓道:“兴绪(注:李振表字兴绪。)所言李存曜作战之战法,以及他不欲与我军硬撼之心态,某以为都甚为有理。”
李振微微笑道:“那尚书何故仍然愁眉不展?”
敬翔摇摇头:“分析虽对,某却仍是觉得,李存曜之智,恐不仅于此。”
李振微微皱眉,心道:“莫非子振嫌我抢了他的风头,所以即便没想到什么反驳的理由,也偏要来泼一瓢冷水?”
他想说却不好说,朱温却没什么顾忌,皱眉道:“子振这些日子也劳累了,不必疑神疑鬼。李存曜再如何了得,也是人心肉长的,我等既然分析出他的心思,自然不必再忧其遁走,此番在汴州先让他吃一瘪,等到了濮州,孤便坐等通美献上此子项上人头了!哈哈哈哈!……不过话说回来,这般人才,若是能为我所用,倒也不错,可惜他是李鸦儿养子,恐是难以归顺……可惜啊,可惜!”
敬翔见朱温不听,想想自己也确实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理由,只得叹了一声,不再言语。
第207章 邢洺之乱(五)
曹州,州府衙门。
李曜立马衙牌之下,看了一眼曹州府衙四字,面无表情地侧头对李承嗣问道:“府库存封清点之事,可曾了结?”
李承嗣一脸敬佩,抱拳道:“使君放心,已然封存转运。”
李曜微微点头:“注意掩人耳目,商会是我等转运这一路掠夺朱温钱财物资的关键,绝不能让人知晓其中秘密。转运完成之后,那些空箱子全部换装军粮,还按之前的办法,等行军到河边时,军粮取出,木箱烧掉,灰烬扫入河中。”
李承嗣应诺,忽而又忍不住问:“使君,某有一事,一直不解,望使君解惑。”
李曜点头道:“但说无妨。”
李承嗣问:“那些木箱并无特殊,我等装作埋锅造饭,将其烧掉之后便是完全的‘毁尸灭迹’了,何必还非要将灰烬扫入河中?”
李曜微微一笑:“司徒或许未曾注意,这些用来装金珠银锭以及开元通宝的木箱,所用木料都是统一的,并非随意伐取制成。而任何军队在行军之中埋锅造饭,其伐木绝不会如此讲究,只能就地取材,因此,军中埋锅造饭,木柴灰烬定是杂乱无章。可如果我等一次停留途中造饭,所用木料竟然惊人的一致,而偏偏能烧出这种灰烬的木料根本不是当地产出……敌军之中若有细心之辈,便容易发觉其中异常。我等领兵将领,除了忠孝仁义勇,还需有智,智者无分大小,大事精明,是战略之智;小事细致,是战术之智,此二者有前,可为谋士;有后,可为将校;兼而有之,方为统帅。”
李承嗣闻言大震,诚心叹服。他这一路来,被李曜震惊不止一回,有好几次,也都是因为李曜的身份原因麻着胆子听命,可每一次的结果都证明李曜料事如神,今日他其实也只是随口一问,哪知道就这么一处小得不能再小的细节,李曜也考虑到了。李承嗣虽然大李曜几岁,但从今日起,他心中的李曜已经是一个不可超越的存在了。
“使君!军情有变!”史俨忽然带着一批风尘仆仆的骑兵打马而来,气喘吁吁地朝李曜抱拳道。
李曜深知史俨是骑军悍将,几日几夜不下马背也是寻常事,而今他居然骑马都累得气喘吁吁,可见是不惜马力狂奔许久,这说明军情有重大变化。
李曜心中也是一紧,面色却毫无变化,只是点头微笑道:“史将军辛苦了,且先休息片刻吧。左右,茶水伺候。”
史俨策马飞奔许久,确实嗓子都要冒火了,声音都显得有点“破”,但他却顾不得先喝水,忙拦住李曜道:“使君稍等!此事事关重大,喝茶待会儿不迟。”
李曜笑道:“看史将军如此急切,想必朱温是决定端坐汴梁,等我去打了?那么……葛通美那边,定然是按兵不动,继续蛰伏,等我入彀?”
史俨又惊又喜:“这……这等消息,某闻之魂飞,使君如何先知?”
李曜哈哈一笑,摇头道:“某非先知,只是若非如此,将军何必如此急迫?不过,将军大可不必如此着急。”
史俨一愣,李承嗣虽然此刻无比信任李曜,但也有些隐忧,问道:“若是如此,使君来打这曹州,只怕就算白打了,而且……打了曹州,离汴梁这般近,万一朱温豁出去,不管不顾派出城中守军——那可是汴军精锐,如今至少也还有三四万之众——来攻我等,我等如何处置?若是被他一击即走,那濮州大军又未曾被我调动,我等却往哪里走脱?”
李曜知道他们为何担心,之前自己的判断从未有过半点失误,因此他们信任自己,而这一次,自己的判断出现了偏差,或者说朱温方面终于看穿了自己的意图,所以未能调动濮州守军,如此这调虎离山的战术就算失败了,他们心中便没了底。
李曜却丝毫未见慌乱,反而道:“诸位以为,汴梁坚城水绕,我三千精骑可能飞夺?”
李承嗣苦笑道:“使君说笑了,除非真如使君所言‘飞夺’,若不能飞进城去,如何夺取?我等轻兵而出,辎重全无,粮草也是靠从朱温这些城池中强夺而来,连飞云梯都没有一架,方才若不是使君早在城中埋下内应,这曹州城虽然只有守军两千,却也不是我等旦夕可下的,至于汴梁……”他直接摇了摇头,意思是想都别想。
李曜仍是微笑,却没再与他说话,而是转头问背后的李袭吉:“袭吉先生,那批货,可到了?”
李袭吉点点头:“使君放心,货以转运交接完毕。只是一条,顾大舟说,这批货囤积不易,若是太快用掉,下一次就恐怕不够了。另外,他还让某问使君一句,下一次转运,大约是在何处,他好方便提前安排。”
李曜抬头看了一眼天空,云卷云舒之间,阳光时隐时现。片刻之后,他才极其简单地吐出两个令所有人意想不到的字:“洛阳。”
………………………………………………………………………………
汴梁,宣武军节帅王府。
朱温脸色微变:“李存曜这厮果然好手段,何时在我曹州城中埋下的内应,居然能为他赚开城门,陷我汴梁拱卫!”
敬翔急道:“李存曜素来诡计多端,他既在曹州埋下过内应,这汴梁又如何敢说没有?况且他还亲到过汴梁,未必不是为了安插内应而来!仆以为那盈香妙坊就颇有可疑,大王还须速查,最好是全城大索,务必在李存曜杀到之前完成剔选,以免如曹州一般万劫不复。”
朱温闻言点头:“不错,不错,既有前车之鉴,岂容后车之覆?来人,传孤王命,全城大索,不可使李存曜小儿的诡计得逞。”
敬翔补充道:“那盈香妙坊……”
“几个歌女舞姬,子振还怕她们能去打开城门么?你多虑啦!”朱温摆手不欲再谈。
敬翔知道,朱温之所以包庇盈香妙坊,是因为他本就是好色之徒,只是此时实非自己一个做幕僚的方便去说,只得心中一叹,不再提起。
不多时又有探子回报,说李曜破曹州城之后,仅在城中安排军士吃了一顿早饭,便直接弃城出兵,已朝汴梁杀来!
朱温吃了一惊:“他还真来汴梁?”不知为何,李曜虽然只有三千兵,此时没准还有所损失,不足三千整数了,然而听说他真朝汴梁杀来,朱温竟然在心底生起了一丝胆怯。
李振见状,心道不妙,忙道:“李存曜既敢以三千兵而过我境内,本就是胆大包天之狂徒,他见攻破曹州仍未引动濮州守军,是以孤注一掷,真朝汴梁杀来。其实他这么做,无非也是如先前一般目的。或许他以为,在汴梁附近造成险要局面,会逼得葛通美坐不住,一旦葛通美担忧大王安危,不惜违抗王命也来救援,那么李存曜的奸计也就得逞了。”
李振这么一说,朱温心中倒觉得也颇有道理。
谁料敬翔忽然问道:“某但有一事不解。”
朱温看了他一眼,却见他望着李振,便又望向李振。
李振见了,便笑道:“尚书请言。”
敬翔面色肃然,问:“李存曜只有三千骑兵,他为何就这般肯定,能让汴梁出现‘危局’,从而引葛通美不得不违背王命千里来援?”
李振面色一凝,迟疑道:“这……”他想了想,实在想不出怎么回答,只好道:“此人惯会愚弄人心,他这般作为,或许只是虚张声势也未可知。”
敬翔面无表情地接了一句:“哦,那么我等如今这些分析,不知道李存曜又是否已然料到呢?”
李振无言以对。
朱温心中一叹,摆摆手道:“无论他李存曜如何了得,孤王决计不信他能用三千骑兵攻破我汴梁!你等只管安排城中排查,另外,知会汴梁附近那些大户豪商,把城外别院中的财货赶紧转进城中,以免被李存曜强夺。”
敬翔摇头道:“李曜夺了几城府库,却从未强夺过商人财货,这些大户豪商消息灵通,想必也知此事,大抵不会在意。倒是大王在城外的几处庄园别院,若有贵重之物,还需早些运进城中才是。”
朱温心头一惊,忙道:“若非子振,孤必自误!西河别院中放了些陛下所赏赐的财物,若被李存曜掠去,岂非为臣之失?快快命人起出,运入节帅王府!”
就在此时,关中不宁,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此前李茂贞犯阙,杀宰相杜让能。
那时凤翔节度使李茂贞自得兴元,恃功骄横。不从朝廷诏书,强行自节两镇,上表皇帝李晔,言语不逊,又辱骂宰相杜让能。李晔因此大怒,决计讨伐凤翔,杜让能谏阻道:“陛下初临大宝,国计维艰,藩镇各自为攻,不听中央号令。凤翔近在国门,臣愚以为不宜与他构怨,万一不克,后悔莫及!”
李晔道:“王室日衰,号令不出关内,此乃志士愤痛之秋。药弗瞑眩,厥疾弗瘳(服药不服到头晕目眩,病就不能痊愈)。朕不能甘心为孱懦之主,愔愔度日,坐视国土被强藩欺凌。”
杜让能依然泣下道:陛下所想要做的,正是宪宗皇帝削藩之志;不能说陛下削藩有错,只是当今局势不能做到。但恐他日臣徒受晁错之诛,却不能弭七国之祸。”
“爱卿就作晁错又如何?朕既然知道事实,自然不会效汉景帝所为,杀了爱卿。今日即加爱卿为太傅,伐岐之事由老师一体筹划。”李晔既这样说了,杜让能明知山有虎,也只能向虎山行了。
李晔又下令由嗣覃王李嗣周为京西招讨使,率禁军三万作讨伐凤翔的统帅。当时朝中还有一宰相崔昭纬,系出望族,妒杜让能之才,便暗中勾结李茂贞,移书凤翔,说是杜让能蛊惑李晔用兵岐下。李茂贞因而动怒,一面修书西川王建,罢兵言和;一面联合邠宁节度使王行瑜起兵六万以拒王师。
两军鏖战于盩厔,那禁军都是新募的市井少年,如何能与百战之余的岐兵对抗,战事方交,胜负已分。
李茂贞对王行瑜说道:“我等藩镇都是朝廷的柱石,李晔欲削藩,乃是朝中出了晁错,蛊惑圣听,我当清君之测,涤清朝宇。”
王行瑜赞同道:“我等都是朝廷有功的重臣,此番进京,还要那昏君为我加官进爵!”
二人大笑,挥师东进,大败李嗣周,占领三桥——即西、中、东渭桥;上表请诛杜让能。
李晔大骇,泣下于让能道:“后悔不听老师忠言,但朕说到做到,绝不会害老师以靡兵祸!”乃下制书罢杜让能为梧州刺史,欲令李茂贞罢兵。
李茂贞哪里肯从。杜让能只好泣别李晔道:“陛下不要以臣为念!唯求请的全尸。”乃饮鸩自尽。
李晔只得实授李茂贞凤翔、兴元两镇节度使,方使的其罢兵。这是李茂贞首次犯阙,乃表奏崔胤为相以代杜让能,李晔不敢不从。
此后便是王行瑜表求尚书令之事。李晔道:“尚书令不可封人臣。”制下王行瑜:
先祖太宗皇帝以尚书令执政,遂登大位,自是不以授人臣。惟郭子仪以大功拜尚书令,也终身避让。卿不可轻议!且封太师,号尚父,赐免死铁券,可矣!”
王行瑜见好就收,与李茂贞各自归镇去了。没多久,李茂贞又大举攻阆州。满存、杨守忠、杨守贞战死,杨复恭父子在此苟延残喘两年后,不能固守,乃与杨守亮、杨守信弃城,投奔太原。行至华州,被韩建擒获,父子三人因而被斩。
那李茂贞所表的新任宰相崔胤,小名缁郎,乃是崔安潜之侄。生的矮小身材,大腹便便,鼻梁塌陷,瘪嘴无唇。但看其平常嬉笑乐哈,为人宽宏,实则内心阴险,奸诈无比。与崔昭纬是狼狈为奸,故而能得封宰相。崔安潜曾对其亲属说过:“我父兄刻苦以立门户,终为缁郎所坏。”真是有先见之明。
而就在最近,河中节度使王重盈忽然病死,引发了河中之乱。
同时李晔见身边已无可信之人,闻翰林学士李溪文采甚佳,又忠厚老实,就将他也拜相,引为腹心,以牵制二崔。这日,李晔连续收到王珙、王珂的表章,又见李茂贞、王行瑜、韩建、朱全忠保王珙,独李克用保王珂。
李晔突然灵光一现:“河中大镇,与关内相邻,王重盈既死,子侄不和,正好收归朝廷。”将此意与李溪讨论。
李溪道:“陛下欲削藩,则河中当以文官领节,崔胤不二人选。”
李晔略一思考,大叫一声:“妙,朕观崔胤,便思卢杞,若使此人在朝,国亡不远!令他镇河中,又能稳李茂贞等藩镇之心,真可谓一石三鸟。”
然而那崔胤虽然丑陋,却是聪明至极,一得诏令,即知李晔所想,岂愿赴镇?移书李茂贞、王行瑜等,说李晔复为李溪蛊惑。二帅由是再上书道:李溪奸邪之辈,胜于杜让能,不可居君侧。
李晔回书道:军旅之事,朕与籓镇图画;至于命相,则当出朕怀。
二帅自是论奏不已,又威胁道:“不欲令兵再赴阙!”李晔无奈,只好将李溪罢相,自此脾气大坏。
这日,内供奉张承业又送来奏疏请李晔批阅,李晔一见,没好气道:“又是凤翔、邠宁奏疏?朕不阅!”
张承业上前一步道:“有太原奏疏,陛下可愿阅览?”
李晔大怒道:“李克用也是中山狼,这些藩镇个个都是觊觎朕李唐社稷的强臣,谁能真心效忠大唐!”说完,一把将承业手中奏疏打落于地。
却见张承业不慌不忙,从地上捡起李克用奏疏,递给李晔道:“藩镇既然都是恶狼,猎人难以全部捕杀,那为何不圈养一狼,以狼制狼?”
李晔闻言一震,却又觉不妥,道:“恐家狼也难改野性,吞吃群狼后,则咬其主。曹孟德岂非明证!”
“老奴岂不知曹孟德挟天子以令诸侯,吞灭群雄后则代汉家天下,然而老奴敢献以狼制狼策,即敢以身家性命保一狼必不会攀咬其主。”
李晔知他所保者必是李克用,可是想到李克用是夷狄之辈,又曾叛乱代北,便又犹豫不决。张承业见李晔犹豫,进一步道:“李克用虽为夷狄,却蒙皇家赐姓,是其部族数百年的莫大…荣幸。虽曾叛乱于代北,不过欲父子并据二镇,以荣耀部族。之后破黄巢入长安,复唐社稷;上源驿之难,欲报仇开封,因朝廷不从,他不过发发牢骚,也不曾擅自兴兵;讨伐常山,真定指日可下,陛下一纸和解诏,他既引兵旋回。他对大唐的忠心天日可表!但观李克用近年用兵,每战皆胜,可曾有过败绩?他早已具备夺取天下的实力。他若不忠,陛下举六镇兵并王师讨伐河东,王师大败,他大可因怒陛下而乘胜举兵向阙,陛下那时可能抵挡?李克用若有为天子之异志,以其兵力的强盛,田令孜妄动干戈,讨伐河中时,他兵至东渭桥,先帝再次西幸,则其已得长安而作天子,又何待今日?然而他却因先帝西幸而上表自责,不入长安。如此来看,李克用岂是欲代唐家天下之恶狼?老奴以为,其实乃可中兴我大唐之柱石!”
李晔惊闻承业之言,方知以前对克用成见太深,回道:“爱卿肺腑之言,使朕茅塞顿开,朕确当重用李克用,复兴大唐。”乃接过李克用奏疏,见是再请王珂袭位河中,立即诏从其请。对张承业道:“朕因先帝被田令孜所惑,而至黄巢为乱九年,故而深恨宦官,独识爱卿忠义。”
张承业闻之感怀,泣下道:“老奴蒙陛下厚爱,敢不倾心效力。宦官虽有专权之人,却也有贤才之辈。如吕强直谏,曹日升救患,马存亮弥乱,杨复光讨贼,都是宦官的贤良忠谨者,老奴虽无才,愿效其德。”
李晔不比他“先帝哥哥”僖宗,读书还算用心,自然知道这些宦官中的“先贤”。这吕强乃东汉灵帝朝宦官,因黄巾军起,当庭叱责奸佞,泣谏灵帝开言路,任忠良,薄赋税,厚农桑;曹日升于大唐肃宗朝任中官,因安史乱起,南阳郡(即邓州)被贼数万围困甚急,日升奉圣命要入城宣慰,无奈道路阻绝,只带着随从几十人犯围入城,不辱使命,而使南阳军民众志成城,斗志高昂;马存亮在敬宗朝官至左神策军中尉,大权在手,大明宫内有染署工作乱,谋劫持敬宗,存亮率左军平乱,功劳最大,事后反而推辞权势,离开侍卫。这三人可谓宦官之贤良忠谨。
李晔见张承业又提到了杨复光,骤然思起杨复恭,长叹一声道:“如今思来,致杨复恭为叛,也是朕的过错,怎忘了他扶立之功?朕也当为他平反。”
李茂贞得知李晔准了李克用所请,又为杨复恭平反。遂上疏李晔,逼令李晔收回成命。李晔听张承业的计策,说是李克用表章最先至,故而准奏,天子诏书,岂能视为儿戏,不可更改。
李茂贞大怒,再召集王行瑜、韩建二帅议事。茂贞道:“我岐、邠、华、汴四镇所请,不如一个太原。李晔竟忘了景福之耻,我三镇为国家的门户,岂容他独眼龙得势?我当再问罪京师,李晔若不从,我等则行废立如何?”
王行瑜接道:“某知有吉王保,年长而贤,群臣属望。先帝大渐时,本欲立,却被杨复恭矫诏,今上为杨复恭平反,恐北司重新掌权。若行废立,有理有据。”
韩建听了,也表示赞同。刚好王珙派人送书信来,说:“王珂若袭位而与河东联姻,必为诸公不利,请合兵伐蒲。”
李茂贞遂令王行瑜二弟,同州匡国军节度使王行约率兵攻河中;自与为行瑜、韩建数率精兵数千入朝;又致书朱全忠,请其出兵太原。
朱全忠收到书,冷笑于敬翔道:“李茂贞欲吃肉,却让我啃骨头!呸,李存曜这块骨头,孤都啃得烦了,岂能去凑这份瞎热闹!去,给孤王回绝了!”
敬翔道:“李、王、韩都是自不量力的蠢材!大王的确不可与他们为伍,还是专心中原巩固才是道理。”朱温于是不出兵,安心对李曜的围追堵截——这是李曜刚刚从淮南出兵过朱温境内不久,朱温才刚刚吃了点小亏。
李晔得知李茂贞再次犯阙,谋于张承业。张承业道:“老奴即刻起身,请李克用南下平叛!”李晔道:“卿当速去速回,迟则朕就被恶狼劫持了!”
“陛下不用担心,老奴有一策,可令三只恶狼谁也动不得陛下。”张承业于是将计策耳语。李晔闻后大喜。承业遂快马加鞭往太原赶去。
第207章 邢洺之乱(六)
有道是黑云压城城欲摧,今日的天气,便是这般乌云密布,阴风怒号。
天空有黑云,地上亦是如此,三千河东骑兵黑压压如洪流滚来,不远处那小城竟有种风吹便倒的感觉。
骑兵行至一处山岗,“吁!”地一声,李曜提缰勒马,后方的骑兵仿佛心有灵犀一般朝两边分开,变阵横立。
“前方何处?”李曜问道。
作了一整路斥候兵主将的史俨抱拳道:“回使君,前方乃是凤凰城。”
李曜一怔,下意识反问:“凤凰?”他脑子里反应出来的竟然是沈从文笔下的凤凰古镇,当然他也知道这绝对不可能,是以一愣。
史俨自然不知李曜的意思,点头道:“不错,也就是古陈留,隋时被废,如今是一处县城。”
李曜恍然,心道:“难怪陈留这名字隋后就没听说过了,原来是被废置了,我还以为陈留就是开封,看来是开封把陈留包括了进去。”当下问道:“离汴州还有多远?”
史俨道:“快马半日。”
李曜闻言,嘲讽地一笑:“偷锅贼怕我,竟至如斯!”他指了指前面的古陈留、今凤凰,道:“此处虽被隋朝废置,然古之大城,必是地处紧要之地,其地势要么四通八达,要么易守难攻,你等且看这陈留古城,虽显败落,城址仍在,且山围水走,足恃固守。这等地方,正可用来屯兵数千,以为汴州拱卫,他却将之弃守,甚至……将城中富户强逼至汴梁。不仅是色厉胆薄,而且小人之心尽显。”
史俨奇道:“使君如何知晓此城已被弃守?又怎知城中富户被朱温逼进汴梁?”
李曜见旁边李承嗣也一脸不解,微微笑道:“你再仔细看看,此城与寻常面临战争的小城池有何不同?”
史俨不解,又看了过去,却听见李承嗣恍然大悟:“这等小城,若有驻兵,路上百姓大半不会随意接近城门城墙等军兵密集之处,此城中百姓却是不然。另外,城中那十几处较大的宅院之中,全然无人走动,显然已是人去楼空。然则我等一路之上从未抢掠商户、民居,这些大户消息灵通,必然知晓,这些大户平日绝少空门(家里不留人),如此情形,若非朱温逼迫,焉能出现?”
李曜微微一笑:“司徒所言甚是。”
李承嗣面色一红,连忙谦逊:“岂敢岂敢,若非使君指点,某岂能思及此处?使君随意一望,便知朱温胆怯,承嗣之于使君,如萤火之于皓月,敢不钦佩?”
史俨在一旁听得心中一震,暗道:“幸而此番乃随十四郎君北归,若是旁人领兵,焉能叫我心甘情愿?如此在我等看来微不足道的细节,他却一眼就能看出朱温心中胆怯,这般能耐,实称通天!”
李曜如今领兵之久,将威已生,当下下令绕城而过,不去管这小城,直接杀奔汴州城下。
别看李曜在身边人面前一直说朱温胆怯,不敢应战,其实他自己心里清楚,这么说最大的目的是坚定他们敢于朱温一战的信心,实际上朱温的“不敢应战”其实很有可能是他自己知道,自己麾下的骑兵跟河东骑兵不在一个层次,骑兵若是出的少了,以当年河东精骑破黄巢的气势,估摸就是一通战鼓的时间,自家好容易积攒的一点骑兵就算白送给人家了。若是出得多了,骑兵不够得拿步兵凑,步兵身着重甲岂能赶得上骑兵?势必速度越拖越慢,根本连河东骑兵的马蹄扬尘都吃不着。正因为如此,他干脆也不追了,不堵了,你要来汴梁?行,我就坐在汴梁等你来,看你区区三千骑兵能把我汴梁怎么着了!
今日乌云滚滚,朱温的心情却是畅快了,在白虎节堂大笑道:“天助我也,如此天气,随时便要雷雨,李存曜那小儿只有三千骑兵,难道还要冒雨攻城?哈哈哈哈!”
“报!——”一名传令兵跑进来,抱拳道:“大王,李存曜命其麾下一名敌将射入此信,信上指明请大王亲启!”
朱温先吃了一惊:“汴梁成高如此,怎能射进箭来?那敌将是李承嗣还是史俨?”堂中诸将闻言也是一震,纷纷望向那传令兵。
传令兵摇头道:“这却不知,不过那员敌将手持一把粗长铁棍,生得铁塔一般高壮,口中自称……呃。”
朱温皱眉道:“自称什么?”
传令兵慌忙道:“总归是些难听的话。”
朱温怒道:“再难听也得有个说法,孤什么难听的话没听过?说!”
传令兵无法,只好道:“他自称是大王的本家大爷……”
朱温一愣。
敬翔却明白过来,道:“此人必是李存曜麾下悍将朱八戒无疑。据传此人之武艺曾得李存孝嘉许,自其从军以来,马前无三合之将。且此人与李存孝不同,李存孝虽也是天生神力,但作战之时却更仗战技,此人却不。传闻这朱八戒来来去去就是数招,但他一身蛮力几近无穷,无论来者何人,他这几招都能逼得你不能不与他力拼……他那铁棍,据说是李存曜亲自为他打造,金刚不坏,也不知打断过多少有名无名的兵刃了,若是他将此信射入城内,某以为倒也不算稀奇。”
朱温叹道:“这等豪雄,为何便不为孤王所用?”说罢便要接过那信。
敬翔伸手一拦,道:“大王小心有诈。”
朱温一愣:“怎的?”
敬翔道:“某闻李曜与王氏交好,王氏擅医,擅医必知毒,宫中有一毒,触之使人癫狂,大王还是小心为上。”
朱温吃了一惊,道:“那便如何是好?”
敬翔道:“倒也容易。”乃起身取几页黄纸,纸隔纸将信展开,欲递给朱温。
朱温摆手道:“堂中皆我心腹,子振只管念来便是。”
敬翔应了,低头一看,才刚张嘴,忽然噎住。朱温见了,不禁生疑,问道:“怎的?”
敬翔苦笑着递给朱温一张黄纸,请他自己先拿着,然后接过信看。
朱温学着他的模样接过信一看,只见上面第一句写着:“某料朱三怯懦,又欲示恩宠于诸将,必不持信自观,敬尚书辛苦。”
朱温那感觉就好像猛然被人往心窝里打了一拳,虽然明知李曜看不见自己,却仿佛被他看见自己的窘境,心下滋味,当真不好受。
哪知道这信再看下去,居然成了天荒夜谈。只见上面写道:“朱温自恃坚城水绕,我不能破,且待我凝神作法,引天雷破城。”最后落款是“河东李正阳”。
朱温看罢,哈哈大笑,语众将曰:“李存曜装神弄鬼,说要引天雷破城!某便在这汴梁城中,等他的天雷!”
众将愕然一怔,然后也都笑了起来。唯独敬翔有些迟疑:“引天雷破城,某是不信的,只是李存曜并非虚妄之辈,他特意写这一封信来,莫非便是来引我等发笑?”
朱温摆手大笑道:“那你且说说,他这信还有何用?引来天雷么?哈哈哈……啊!”
说来也巧,朱温正大笑,忽然堂中一亮,却是外面一道紫红霹雳划破天空!
这一下委实太巧,众将都大吃一惊,还以为李曜果然手段通玄,真把天雷引了下来,暗道要是他连天雷都能引下来,那还打个鸟蛋?趁早开城投降拉倒!
“轰隆!”闪电过后的雷声猛然响起。
朱温心中也慌了,惊得说不出话,还是敬翔镇定一点,忙对那传令兵道:“赶紧去看看,城中可有被雷击之处,城门可还安好?快!快!”
那传令兵刚才也是吓得傻了,听敬翔吩咐,连忙跑去查探。这一下白虎节堂之中的众人全都有些神不守舍,一时竟然无人说话。朱温好容易定下神来,强笑道:“老天看我等路顺,打个雷提醒提醒,莫要忘了大业未竟。”
诸将听了,只是有一搭没一搭的应着。
过了片刻,那传令兵才传来好消息:“大王,城中倒也无事,只是东城那边一棵古树被雷劈了,起了雷火,现在烧尽,已然灭了。”
堂中诸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