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盛唐夜唱-第1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与上次是得了诏书回长安不同,这一次,他可以说是私自离开辽东,回到中原。之所以如此,还是因为与李林甫的密约出了大问题。

原本李林甫答应,从中原给他补充人口,但自入了天宝六载之后,此事就被叫停。不仅如今,登州司马元公路也得到消息,说他的位置颇为不稳,似乎是有人觉得这个位置乃是美差,准备取而代之。

元公路与叶畅算得上是利益同盟,而且他所主政的登州,乃是辽东与大唐本土联络往来的咽喉,此位置之上,叶畅当然希望能安排上亲近他的人物。若是元公路实在要调离,也应该争取其继任者。

“只是有些小麻烦,有劳刘公过问。”这两个问题,其根源都在朝堂之上,甚至有可能在李林甫身上,却不是刘晏能够解决的。而且有些事情,也不宜刘晏知晓,故此,叶畅向刘晏道了谢,却未直言,而是转到其他:“刘公上回信中曾说到以盐税支撑国用之事,某却另有想法,愿与刘公商榷!”

见他不欲直言,刘晏自然也不强求,两人讨论、辩析了一番之后,叶畅又道:“经济之术,士大夫往往以其理财而轻贱之,但我以为,所谓经济,经世济用之意也,为官当政者不懂经济之术,即是不通经世济用之学。当今天下虽是有许多人号称名臣,不过庸碌因循之辈罢了,通经济者少之又少。我与刘公商榷之言,我欲将之结集成书,广印四方,不知刘公意下如何?”

第303章 长安浮云不见日

刘晏自是并无不可。

这几年,叶畅虽是僻居于辽东,往来长安之际也是行色匆匆,但他的一些言论,却随着活字印刷书籍一起,在中原传播,其中有一段叶畅抄来的话语,如今的读书人,几乎都能张口就来。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儒家学说,两晋清谈、五胡乱华之误,虽有孔颖达倍之重振,但却终究缺了什么。叶畅抛出这四句来,所言之事,即为儒家道统。

此时有关道统的争论还不算很激烈,叶畅此文一出,别的不说,这四句嘴炮却是深入人心。大唐的才子们原本就有一种积极入世理念,这四句正和这理念相应,一时之间,响应者云集。

人生三不朽,立功,立言,立德。这四句中做到任意一句,便可称不朽矣。

议定此事之后,刘晏便告辞离开,此次叶畅没有再挽留。

“郎君,如今还要奴做什么?”

送别刘晏,这里就只剩余李冶,她眼波流转,水汪汪地看着叶畅。

此时天色已暗,烛火高照,灯下美人,动人心魄。她说此语时,靠叶畅靠得极近,那眉眼中的款款深情,几乎伸手可撷。叶畅可不是鲁男子,自是从这眼波中读出了无限风韵,他怦然心动,忍不住在心中赞了声:尤物!

李冶原本就是美人,这几年主持大观园事宜,身上的风尘气息尽消,却又多出了几分成熟风韵。她有意勾引之下,叶畅怀不自禁,便伸出手,轻轻抚在她的面颊之上。

她眼睑垂下,双颊流丹,娇羞如新妇。叶畅手在她脸上轻轻摩挲,却略有些犹豫。

“妾身这二年都守身如玉,不敢……”李冶轻声道。

就在叶畅为这一句心弦颤动之时,突然外边传来轻轻咳声,叶畅眉头一拧,李冶也是由娇羞转为暗恼:是谁不解风情,此时坏了好事?

“十一郎,有人求见!”外头说话的声音传了进来。

却是叶安,他为人比叶英叶挺更为老成持重,这两年的历练,更让他成熟起来,叶畅如今越发离不得他了。

“是谁?”叶畅警觉地道:“为何知道我在这里?”

“是洛阳令,请十一郎去他衙中一晤。”

听得洛阳令杨慎名相请,李冶也知道,绝对不是一般的事情,心中暗恼,却不得不一扭身子,悄然从后门离去。她走之后,叶畅到了门前,却见叶安的眼神有些异样。

“唔?”叶畅扬了下眉。

“若是在辽东,十一郎再如何风流,我们也只有欢喜的份儿,但在此地……咳咳……上回那位江仙子,我们便会装不知晓。”

叶安有些尴尬地道,同时心中暗暗叫苦,族长叶淡交给他的任务可真不容易。

他受叶畅重用,而且因为为人沉稳,也得老族长叶淡的期许,有关叶畅的屋内之事,他虽不敢干涉,却不得不相劝。李冶此女的情形,他很清楚,如今叶畅尚无子嗣,故此他不希望在李冶此女身上逢场作戏。

听他提得江梅,叶畅也有几分尴尬,咳了一声,便不再提此事。

他如今已二十二岁,他又不是那种一本正经的古板君子,不可能永远不近女色。

杨慎名请他相见,有几分出乎他的意料,他方才有意避开杨慎名,就算杨慎名知道他到了洛阳,也应该心知肚明而回避才是。可杨慎名却迫不及待地邀他相见,这其中,只怕另有玄机。

杨慎名此时的心情,一半是紧张,一半是感慨。

当初与叶畅初识时,叶畅还只是一个除了些许名声外没有任何地位的平民,勉强可以说是一位才子。但现在,叶畅却已经成了辽东行军总管府录事参军,实际上辽东二州之地的最高官员。

年轻,富有,大权大握,前途无量。

故此,当叶畅出现在他的宅邸门外时,他亲自出来相迎。两人见面之后,杨慎名越发感慨,忍不住道:“当年见时,叶君乃一翩翩少年郎,数年别后再见,叶君仍为一翩翩少年郎,吾却老矣,宛若秋风之中的树叶,摇摇欲坠啊……”

一见面说出这样不吉之语,叶畅愣了愣,眉头不由皱了起来。

原本杨慎名排出若大的排场与他会面,而不是秘密相见,就已经让叶畅觉得不对劲,现在就更觉得这其中有问题了。

“杨公何出此言,在某看来,杨公姿容雄伟,风采更胜往昔。”心里奇怪,叶畅口中却道。

“唉,某与叶君,乃是多年老交情,就不必说这样的客套话了。”杨慎名哈哈笑了笑:“此处非说话之所,请进,请进!”

虽然天色已晚,但在烛光火把之下,杨府灯火通明,仆人进进出出,将各种食物、酒类送入客厅之中,只为着招待那位年轻的辽东行军总管府录事参军。这等声势,让叶畅极度不适。他此次回中原,原本是想要隐秘行事的,却被杨慎名弄得大张旗鼓,可谓计划尚未执行便已经失败了。

故此,叶畅几次婉转询问,杨慎名邀自己来究竟是何用意,却不曾料想,杨慎名都是转开话题,询问辽东的风土人情,实在绕不开,便含含糊糊地说叶畅若是去长安,替他拜谒一些老朋友。

听到这里,叶畅的神情顿时僵住,眼中闪动着异样的光芒,起身便告辞。

“叶君这……可是嫌我怠慢了?”听得他这般果决要告辞,杨慎名也愣住了。

这个时候邀请叶畅,并做得大张旗鼓,他确实有自己的打算。以他对叶畅的认识,叶畅并不会拒绝这种“被利用”,相反,会因势利导,借助这种“被利用”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像现在这般,径直告辞,近乎反目,完全不符合叶畅的行事作风。

难道说……自己的猜测果然是真的,事情已经严峻到了连叶畅都要公开与自己划清界限的地步?

一念及此,杨慎名心中便觉得悲凉。

“不敢,杨公冠缨世家,某庸碌之辈,得见杨公,已是足矣,实不敢当杨公如此之礼。”叶畅说得很客气,却也很冷淡:“另有要事,不敢久留。”

说完之后,叶畅起身便走,杨慎名追在他身后连呼了两声,他却依然不管不顾。

到这时,杨慎名终于按捺不住,大声道:“叶司马,你如此薄情,便不念当年旧交,莫非就不在意你的大观园么?”

语中隐含威胁,叶畅回头,却是冷冷瞥了他一眼。

叶畅心中,觉得有些悲哀。

这位杨慎名,当初待他还算是友善,借助他的智慧,安置好了灾民,同时也给了他行事的方便,在洛阳城中建起了大观园,还收拢了东都附近两千多灾民。

这些灾民构成了叶畅除宗族之外的最基本班底,也是他初至辽东之时的基石,其中不少人,都成了如今辽东军政两方的基层骨干。

可是当初两人的情谊,因为今日这次宴请而要化为乌有了,其根源便在于杨慎名只是想着利用他,而不是开诚布公。

“大观园一年不过二十万贯的生意。”叶畅缓缓说道:“不开就不开了吧。”

说完,大步便出了门。

杨慎名又张了张嘴,然后面色阴沉,一甩衣袖,回到了屋内,长叹了一声。

没多久,有一仆人却来问道:“老夫人相请。”

“怎么惊动了阿姊?”杨慎名闻言一惊。

在杨府当中,被称为老夫人的不是杨慎名自己的发妻,而是其寡姐。杨家三兄弟视这长姊如母,因为杨慎名于东都任职,便将其留于家中奉养。听得姐姐相召,杨慎名将心中的不快排遣开来,匆匆来见,问安之后道:“天色如此晚了,阿姊何不早些睡下?”

“方才前院里热闹,哪里睡得着?”杨姊道:“吾弟虽是好饮喜客,但今夜这般大张旗鼓却是少见,不知今夜所请者为阿谁?”

杨慎名沉默了一会儿,情知必是家宅中有人将事情禀报给老姊,而老姊察觉到他的不对劲儿,故此才相召问话。只是他心中的谋划,却不适宜对老姊说起,免得她担惊受怕。

故此,杨慎名笑道:“所宴者乃辽东行军总管府录事参军、积利州司马叶畅,当年曾与他有几分交情,却不想人心善变,不欢而散罢了。惊动了阿姊,实是罪过。”

杨姊听得是叶畅,不禁有些讶然:“竟然是叶畅……阿弥陀佛,我虽是深院中人,却也听这个名字听得耳朵起茧了。不过此人新贵,又是年少,气盛难免,名弟不可与之结怨啊。”

杨慎名点了点头,应承下来,告别老姊,回到自己的书房当中,他却仍然没有睡,坐了好一会儿,便布纸提笔,开始给自己的兄长杨慎矜写信。

他这边写信,那边叶畅也已经回到了大观园。见叶畅虽是面色平静,但神情有些抑郁,李冶便不敢再挑逗于他,只是要亲自服侍叶畅睡下。

叶畅却未急,一摆手道:“今日杨慎名为何会在大观园中宴饮?还有,最近杨慎名可有什么异样之举?”

“杨公?”李冶想起叶畅是被杨慎名乘夜召去,心中一动,仔细想了想,然后道:“今日休沐,杨公宴饮于大观园,说是为观大观园中的牡丹花开……不过依奴之见,却是刻意交好属吏僚佐,颇有屈己而结好众人之意。”

杨慎名身为洛阳令,委屈自己去奉承结好众人,这一举动,分明是尊卑不分上下不明,显然是有些不对劲。李冶接着又道:“奴也觉得有些奇怪,杨公如今正值春风得意,其兄甚得圣人信重……”

“唔!”叶畅眼前一亮。

杨慎名之兄杨慎矜,叶畅与其打过的交道很少,但也知道,此人原非李林甫一党,却得到李隆基的赏识,曾被提拔为御史中丞,因为担忧自己的提拔不是李林甫的意识,杨慎矜坚辞不就,又与上司关系不睦,出来接替了陕郡太守之职。后来走通了李林甫的门路,受李林甫所荐为御史中丞、诸道铸钱使,专为李隆基理财。

这样一个人物,让叶畅想起了几乎与其一辄的韦坚。

韦坚便是“善理财”得了李隆基信任,遭到李林甫的嫉恨,最终败亡。莫非这个杨慎矜因为太得李隆基宠信,又遭到李林甫的嫉恨,杨慎名深知此事,故有今日之举?

“近日长安城中,是不是有什么风声?”叶畅又问道。

“此事奴就不知道什么了……不过前些日,倒听得一些官员任免上的事情,颜公真卿,如今受任为监察御史,杨钊为侍御史,吉温为京兆士曹。”

这些朝官任免的消息,其间往往蕴藏着内幕,李冶长袖善舞,指出这几个人,都含有她的推测。不过她算是知进退的,没有将自己的推测完全说出来影响叶畅的判断,只是陈述了事实。

颜真卿从来不能算李林甫一党,但也不能算李适之等人一伙,他只是和张旭走得近些罢了,他为监察御史,算得上正常升任。杨钊升为侍御史,背后定是杨玉环与李林甫共同使用的结果,至于那个吉温……

叶畅想起此人,便有些头皮发麻,又开口问道:“你可知卢杞其人?”

李冶摇了摇头,有些莫名其妙,她并非叶畅的嫡系心腹,在东都大观园,虽然有打探一些消息的任务在身,可是主业却不是这个。叶畅自有自己的情报系统,李冶心中对此有数,今日叶畅反复询问她,不知是不信任自己的情报系统了,还是有意让她也成为这个系统的一员。

见李冶摇头,叶畅也意识到,自己问她是有些错了,但才到这洛阳,他便觉得情形不对,仿佛以长安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阴云风暴团,如果他不能做更多的准备,一头扎进风暴中心,很有可能会落得个粉身碎骨的下场。

杨慎名肯定也是知道这个风暴的,所以才会想着要利用他,而叶畅又非常讨厌再被人视为棋子,更不愿意被人利用着闯进这个风暴里。

与之相比,大观园的存废,还真只是一件小事。

第304章 关洛坦途亦艰难

洛阳城球市会馆里,已经瘦了半圈的王元宝脸色惊讶,望着半躬身站在自己面前的人:“你确认……确实是叶畅?”

“是,小人可以确认!”

王元宝放下手中的茶杯,起身慢慢在室里踱了一圈。

因为洛阳球市的新年联赛即将开幕,故此他才会出现在这里。在他的根基琉璃业受到玻璃的冲击而陷入困境的时候,球市的重要性越发显现,哪怕球市收益的大头被玉真长公主等权贵之家抽走,可是剩余的一部分,对于现在的他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

没有多少人知道,曾经富可敌国的王元宝,如今的情形有些不妙了。

造成这种不妙的,全部是因为方才他提到的那个名字,叶畅。

“我方才从长安来,未曾听说过圣人要召叶畅觐进……那么他此行,便是擅离职守了。”王元宝心中暗忖。

只是擅离职守,并不算是什么大过,以叶畅的后台和受李隆基信任的程度,这样的过错最多是罚他点钱了事。但是,王元宝思忖的是更深层次的东西:叶畅为何要悄然离开自己的职司所在。

自从自己的心腹王辏与杨洄安排的水师将领程方远一起在茫茫大海中失踪后,王元宝对于寻找傲来国已经失去了大半的信心。他明白王辏与程方远十有八九是遭了叶畅的算计,却因为没有任何证据,根本无法奈何叶畅。

在他看来,他与叶畅之仇结得深了,上回他主动向叶畅“示好”,结果却得不到叶畅的宽恕,既是如此,若能有机会将叶畅彻底了结,他绝不会放弃。

“当时两人气氛如何?”王元宝又问道。

“起初时两人还谈笑风生,但没有多久,叶畅便起身告辞,二人离别时杨公追着低声说了句话,叶畅也低声回了一句——从他们的神情来看,当时似乎是不欢而散。”

“不欢而散!”

王元宝听得这个,心中一动,看来真有什么问题出现了!

“叶畅此次秘密回到洛阳,不像此前一般大造声势,证明他是想低调回中原办什么事情。杨慎名自有其考虑,却大张旗鼓接待叶畅,惹得叶畅不快,因为这有可能会破坏他的计划。如今叶畅志得意满,不复当初那一介平民,既是不快,当场发作,惹得杨慎名也不高兴……”

不得不说,王元宝能在此时成为大唐首屈一指的豪商,确实是有其理由,竟然只凭借着不多的线索,便将当时情形猜了个八九不离十。

“安排一下,我要求见杨公。”他念头转了转,下令道。

王元宝的求见,杨慎名并未放在心上,虽然第二天一早王元宝就在他府前等着,却直到傍晚时分,才见到了杨慎名。对此,王元宝并不觉得惊讶,论及身份门第,杨慎名之高贵,当世少有,而且他声望也甚高,自矜一下也是自然的事情。

“王翁此来,不知是为何?”杨慎名的神情有些灰败,是强打着精神与他说话:“莫非球市之事,有何不妥?”

“杨公治下,怎么会有不妥!”王元宝笑眯眯地拱手,从杨慎名的神情里,他进一步确认,昨夜杨、叶二人确实是不欢而散。

“那今日王翁来?”

“小人得到一个消息,特来向杨公禀报。”王元宝道:“听闻有朝廷边将擅离职守,进入中原,暗藏不轨之念。”

杨慎名眉头一皱,看着王元宝,眼神顿时变得冰冷:“王翁,你究竟想说什么!”

“老朽奉一位贵人之命,想与杨公合作。”王元宝淡淡地笑了起来:“这位贵人,与李相公的关系,亦是十分亲密。”

杨慎名听他提得李林甫,目光一缓:“何人?”

“咸宜公主驸马杨洄,与杨公乃是熟人。”

杨慎名顿时坐正身躯,心里猛然一跳。

“如何合作?”

“自然是那位擅离职守的边将了,想来杨公尚不知晓,李相公对那位边将已经是十分不满,此前传闻他又将因立功受赏,但直到现在却拖延未至,便是明证!”

“你如何知道这个?”杨慎名一惊,站起身问道。

王元宝笑而不语。

他知道这个,自然有自己的渠道,杨洄那边是渠道之一,另外还有一条秘密渠道,只是旁人不知晓罢了。

但李林甫真实心意是什么,即使是杨洄和他的另一条秘密渠道,也没有十足把握,故此都反复告诫他,令他不要轻举妄动。

可现在却有一个机会!

“此事为真?”杨慎名神情严肃,又问道。

“千真万确,其人隐姓埋名悄然潜入洛阳,应该也是为此事而来。”

杨慎名恍然大悟,心中顿时暗暗后悔。

他只道叶畅受李林甫重视,坊间传闻更是言之凿凿,说李林甫有意招叶畅为婿,故此他大张旗鼓请叶畅来,目的便是想要以此展示自己与李林甫亲信的亲密关系,同时想借助叶畅,向李林甫展示自己的亲近结好之心。

却不曾想,现在李林甫竟然已经厌恶了叶畅!

杨慎名越想越悔:原本是想讨好李林甫,结果却变成得罪李林甫!

同时他又有些庆幸:幸好叶畅当时对自己大张旗鼓之举甚为不满,乃至气愤离席,两人不欢而散。

王元宝的话,他并不怀疑,若消息来源乃是杨洄,那知知道李林甫心意也不足为奇。毕竟李林甫曾与杨洄联手,害死过前太子,两人关系,非比寻常,象杨慎名家族这样长期处于权力中心的,自然很是清楚。

“王翁告诉我这消息,想来是有所用意……”杨慎名沉吟了一番,抬眼看着王元宝,神情略微缓和了些:“不知……”

“请杨公实奏此事,勿为其隐瞒即可。”王元宝道:“加急上奏,朝发夕至矣。至于其余,不敢烦劳杨公。”

他说完之后,便盯着杨慎名,只等杨慎名的回应。

杨家现在的处境,杨慎名的打算,王元宝此刻都了然在胸。杨慎矜乃杨家的核心,在得到了李林甫的认可之后,迅速成为大唐中枢一颗前途无量的新星,甚至也隐约有要为宰辅之传闻。而这却犯了李林甫之忌讳,故此两边的关系迅速降温。

杨慎矜自己尚不知觉,而远在洛阳的杨慎名却已经发现了这一点。

“此事王翁另觅他人吧。”犹豫了会儿,杨慎名道。

王元宝一惊,抬头看着杨慎名,发觉他的神情甚为坚定,而且不待王元宝回应,杨慎名便起身:“送客。”

“杨公!”王元宝唤了一声,可杨慎名没有理他,径直背后走入后室,王元宝跟着追了两步,却被杨府的管家拦住。

“王翁,还是先请回吧,我家主人已经送客,王翁莫非未曾听清楚?”那管家张臂说道。

王元宝愣了愣,心里渐觉不妙,事情似乎并不像他想的那么顺利啊。

在他看来,如今杨慎名需要修得与李林甫的关系,那么就应该跳出来攻讦李林甫不满的叶畅,自己只是请他起这个头罢了,他却如此断然拒绝,实在让人觉得不可理喻。

不过杨慎名若是出手那是最好,他不出手,王元宝也不怕没有人可以相助。

就在王元宝离开杨府不久,一骑快马,又飞奔而出,向着长安城方向进发。离开洛阳城不久,这快马便看到一队人马,也同样向西而去。

叶畅便在这队人马当中。

杨慎名有意无意地大张旗鼓,完全打乱了他的计划,但这不是他当场发作的主要理由,更重要的是杨慎名想要利用他却还不与他坦诚相见。洛阳城中发生的这点小事,让他不得不改变行程,没有在洛阳继续停留,而是次日一早就赶往长安。

“呸!”

吃了一口灰尘的叶安吐了口唾沫,盯着那远去的骑士低声骂了两句。

叶畅却没有注意这个,而是看向两边的农田。

此地还是洛阳附近,道路两边的田野里,农人正在耕作。举目张望,四野平阔,村落隐隐,一副田园风光。

“中原乃大唐腹心之地,天宝初载之时,因为修渠的缘故,这一带颇有些冷落,这两年倒有所恢复。”岑参笑道:“百姓安居,生民乐业,正盛世之景……”

他话语尚未落,突然见前方官道上一群人气势汹汹,执着哨棍木棒,还有些拿着锄头锹铲,径直闯入道旁的一处田中。随着他们大呼小叫地挥动手中工具,不一会儿,原本田中青青的麦苗,便被弄得七零八落。

田里的农人大约是被这伙人吓住了,最初时根本没有反应,此时才呼天抢地地冲了过来,结果却被那执哨棍木棒的架住,叉翻在地。旁边的农人也纷纷聚拢,刚想上前阻拦,便被一顿乱棒打散。

但虽是打散,人却未离开,而是在稍远处路上聚拢,将道路都堵住,让叶畅一行前进不得。

叶畅眉头一皱,停住马驻足观望。那边农人越聚越多,不一会儿便聚拢了数十人,人数比起那些铲苗者不少了,便又拥了上来。

双方开始争吵,眼见要厮打,叶畅要赶时间去长安,哪里能等他们打出个胜负,便令叶安上前开路。那边对峙之人见着叶畅带着二十余随从,便有一人大叫道:“让这位路过的郎君评评理!”

他们闹哄哄过来,善直顿时警觉起来。

“这位郎君,你给我等评评理!”一人叫道:“我家主人的田地,欲种何物,自有我家主人决断,这些泥腿,甚为无理,竟然敢阻挠我家主人种庄稼!”

“此地分明是佃与我等耕作,我等并未拖欠田租,为何却不准我等耕种?”

“不是不准耕种,只是让你们不要种麦……”

“不种麦谷,吃什么?”

七嘴八舌之中,争执双方根本没有把问题说清楚。叶畅虽是个喜管闲事的,此时也不禁头大,叶安大喝了几声,让他们安静下来,各举一个首领来说话,不一会儿,便见两个年长者上前。

一个着绸缎,看上去光景尚可,另一个则着麻衣,还打着补丁。叶畅心中有些同情那打补丁的,便令他先说。

“小人等乃是这边的农户,佃种了宋家的田,麦子才长出来,他们却要将麦子铲了,这叫小人等秋时吃什么!”那打补丁的农夫哭丧着脸道:“小人等非是不明事理者,只是……”

“这原本是我们宋家的田,种麦种稻,自然是由我们宋家说了算!”不等那农夫说完,穿绸者便叫道:“收取田租之时,又不会多收你,你等却不听从,当真是不知好歹!”

两边人说得都含糊不清,叶畅不喜那穿绸者,皱着眉问道:“你说田租是怎么回事?”

“每亩收获,以三成为租。”那穿绸者道:“郎君行走四方,见多识广,当知此租息算公道的了,而且不定额,他们只要勤快,便可多劳多得!”

这个租息在这个时代,确实是比较公道的,有些佃户可得交纳一半收获。不过叶畅心中偏向那农夫,当下笑道:“既是如此,他们也不少了你的三成租息,你们只管到时来收就是,管他们种什么?”

“正是,郎君果然见多识广!”那些农夫顿时七嘴八舌地叫了起来。

穿绸者闻言,顿时不喜:“郎君此话却差了,田是我家的,种什么自然也由我家做主。如今江淮米麦都能运来,种米麦能有什么收益,让他们种棉,他们却不干!”

“种棉?”叶畅原本心中是偏向农夫们,但听得一个“棉”字,不禁神情一动:“是织白叠布的木棉?”

“正是,这些泥腿子不知道,郎君却应知晓,如今市面上白叠布有多贵!一亩木棉,收益当四五亩麦子,我家只收三成租息,若不种棉去种那没有什么收益的麦子,那得有多傻!”

叶畅有些愕然,掉过头来,又向那些农夫道:“他所言也有道理,如今棉贵而麦贱,尔等种植木棉,收益更大,为何不种?”

不待农夫回应,那穿丝绸者笑道:“郎君果然见多识广,就是这个道理!”

第305章 郎君不愧见闻广

此时丝绸乃是硬通货,在很多时候,都充当着货币的职责。李林甫、杨钊等向李隆基夸富,便是将天下赋税换成丝绸绢帛,一匹匹堆在府库中,再请李隆基来看。

与之相比,铜钱用的地方反而更少些。

而棉布,比起丝绸价格更高,极受市场欢迎,故此种棉收益,甚至超过种植桑树。用棉来充当货处,想来市场也是愿意接受的。

让叶畅有些惊讶的是,中原本无种棉之风,只是几年前,他在黄河之北的玉真长公主庄园里开始试种,后来又到辽东试种,今年正准备推广,王昌龄此次没有随他回长安,原因就在督促种棉。

没有想到,如今却连洛阳近郊都有人种棉了。

这才多长时间,两年,这是第三年罢了。

细想也是难免,汉人的勤勉智慧,恐怕整个地球也无出其右者。棉布风行之后,立刻就有匠人琢磨如何将绵花织成棉布。对于早就掌握了缫丝技术的汉人来说,纺棉纱并不比缫丝纺纱难到哪儿去,而棉布远高于丝绸的价格,让种植棉花变得有利可图。

一般农民、地主对此并无感觉,可两京的权贵之家则不然,他们对市场反应甚为敏感。在玉真长公主的两处庄子因为种棉花而获得比种粮食多出三倍以上的收益之后,第一年他们还只是观望,第二年便已经开始准备,如今是第三年,大伙都开始种棉花了。

只是权贵地主们能够为利而去种棉花,可普通佃农却不可。

“郎君说得好生没有道理,木棉虽可获利,却不可衣不可食,我等一家老少,总不能嚼棉花为食!”那佃农叫着苦道:“郎君啊,我等虽不通诗书,却也知晓,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我等吃嚼,尽出于田中,还要缴纳朝廷赋税,这些都需要粮食……种了棉,我等哪里还有活路?”

叶畅没有答,那边穿丝绸的却嚷了起来:“不是早就跟你们说过么,你们收了棉花,我家老爷愿花钱收棉,有了钱,你们再去市面上买米面,够家中吃食,又能用于赋税!”

“若是买不到呢?”

“而且若天下百姓尽皆种棉,又去哪儿买粮?”

佃户们忍不住七嘴八舌地又道,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