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风云-第17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说白了,如果能够摧毁敌舰的所有主炮,就算没有能够击沉敌舰,也能够赢得胜利。
    相反,如果向敌舰的舰桥开火,就算炸掉了舰桥,敌舰也会开火还击,而且受到的影响并不大。
    正是如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皇家海军一直坚持使用双联装主炮炮塔,因为这可以在主炮数量相同的情况下,把主炮分散到更多的炮塔内,即便损失了一座炮塔,主炮火力降低的幅度也不大。如果采用三联装、甚至是四联装炮塔,那么损失一座炮塔,损失的主炮火力就相当可关了。此外,在“伊丽莎白女王”级与“复仇”级之前,英国皇家海军的战列舰上,主炮都布置在三个点上,即舰首、舰尾与中部。此举的主要价值就是,敌舰必须瞄准三个点,如果把主炮集中在首尾,敌舰就只需要瞄准两个点,而同时瞄准三个点的难度显然比瞄准两个点的难度高。更重要的是,敌舰同时向三个点开火,那么每个点遭到的炮击强度就要比同时向两个点开火底得多,因此主炮炮塔被击中的概率就会等幅度降低,等于提高了主炮炮塔的生存能力。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英国皇家海军才改变了这种设计方式。
    在其n3型战列舰上,就采用了与美舰相似的主炮火力配置方案,即在首尾设置三座三联装主炮炮塔。
    可惜的是,直到英国战败,这种战列舰都停留在设计图纸上。
    此后,英国皇家海军变本加厉,在“纳尔逊”级战列舰上采用了三联装主炮炮塔,而在“乔治五世”级上,更是破天荒的采用了四联装主炮炮塔。如果不是重心偏高,“乔治五世”级将拥有三座四联装主炮炮塔。
    英国皇家海军的改变,也与潮流有关。
    如果说在“纳尔逊”级上,英国皇家海军只是尝试了三联装主炮炮塔,那么到了“乔治五世”级,这种变化就与技术进步有关了。
    这就是,随着交战距离拉远,要瞄准敌舰上的某个部位,已经是不大可能的事情了。
    更重要的是,在雷达诞生之后,炮战的主要瞄准手段变成了雷达,而不是光学设备,而雷达只能测出敌舰的方位,因此炮手根本看不到敌舰,或者说拿到的只是统一发放下来的炮击参数。
    这样一来,要瞄准敌舰的某个部位,自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只是,更早适应这种变化的不是英国皇家海军,而是中国海军。
    在研制出炮瞄雷达之后,中国海军就发现了这个问题,并且制订了新的炮战战术,即瞄准点为敌舰上最显眼的部位。
    显然,这就是敌舰的主舰桥。
    要知道,在雷达屏幕上,最亮的部位就是敌舰的舰桥,因此在确定炮击参数的时候,枪炮军官都会以该处为瞄准基点。
    当然,这并不能保证一定能够击中敌舰的舰桥,或者说首先击中敌舰的舰桥。
    只是从概率上讲,在才用这种炮击战术的时候,击中敌舰舰桥的概率要比击中其他部位高得多。
    也正是如此,在中国海军主力舰参与的几次炮战中,都经常击中敌舰舰桥。
    有趣的是,在设置这套战术的时候,中国海军的参谋人员并没有想过,首先打击敌舰舰桥有什么好处。当时,也许是参谋军官图简单,也没有往深处想,认为能够击中敌舰就已经很不错了。
    在战术上,首先击中敌舰舰桥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特别是在这个时期。
    原因很简单,任何一艘战舰上,特别是主力舰,重要机构都在舰桥里面,而且大量设备都安装在舰桥上,或者是紧挨着舰桥的主桅杆上。首先击中敌舰舰桥,不但有可能使敌舰丧失统一指挥,还有希望打掉敌舰上的关键设备,使敌舰的战斗力大幅度削弱,甚至让敌舰上的火炮变成摆设。
    在第二次新乔治亚海峡海战中,这一战术就得到了验证。
    当时,两艘战斗力更加强大的“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就是因为暴露在外的关键设备遭到重创,导致战斗力大幅度降低,甚至无法准确瞄准对手,才在四艘中国海军的巡洋舰面前败下阵来。
    显然,中国海军吸取了这次海战中的经验。
    可以说,在开打十分钟之内,就让两艘英舰遭受重创,使其主炮火力难以发挥出来就与中国海军的炮战战术有关。
    说得简单一些,英舰变成了瞎子,就算手里的棍棒再大再硬,在打不中对手的情况下也没有任何价值。
    问题是,斯科特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或者说根本就不想承认这一点。
    别忘了,斯科特已经没有后路可退了,他必须战斗下去,必须尽最大的努力打赢这场实力并不均衡的海战。
    结果就是,在战斗力不如对手的情况下,“威尔士亲王”号与“约克公爵”号不但没有撤退,还像中世纪时的重装骑士一样,以二十六节的速度冲向中国战舰,试图迅速缩短交战距离,让其持有的“矛枪”发挥威力。
    问题是,中国战舰会给英舰这个机会吗?
    四点二十六分,“河北”号率先转向。
    因为海峡内过于狭窄,所以两艘中国战舰没有采用编队转向,而是单独转向,即“河南”号在“河北”号后面自行转向。
    如此一来,在完成转向之后,就是“河南”号在前面了。
    关键的是,在进行转向的时候,赵壮飞给“河南”号发了一道命令,即转向角度不是一百八十度,而是二百一十度。
    也就是说,在完成转向之后,两艘战舰等于把屁股朝向英舰。
    准确的说,是航线向左偏了三十度。
    这个角度,正好可以让舰首的主炮向英舰开火,同时由能够与英舰拉开距离,让英舰无法及时迫近。
    显然,赵壮飞并没打算与英舰肉搏。
    能在远距离炮战中干掉英舰,自然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第三百二十七章 死战到底
    战斗持续到四点四十五分的时候,斯科特不得不承认,他已经失去了取胜的机会。
    当时,“河南”号与“河北”号已经完成了第二次转向,“河北”号再次成为领舰,而交战距离则缩短到了一万八千米左右。
    在这个距离上,“乔治五世”级的防护就等于摆设了。
    根据中国海军在战后做的测试,“乔治五世”级的水平装甲在这个距离上,根本挡不住三百八十毫米穿甲弹。
    要知道,当时中国海军已经装备了三百八十毫米新式穿甲弹,即钨合金穿甲弹。
    虽然在最初的时候,中国海军首先生产了二百八十毫米钨合金穿甲弹,用来提高大型巡洋舰的作战能力,从而弥补主力舰不足造成的问题,实战已经证明,二百八十毫米新式穿甲弹在任何距离上的威力都超过了十四英寸穿甲弹,其远程威力比三百八十毫米重弹也相差不大,只是近距离穿甲能力稍逊一点。
    显然,三百八十毫米钨合金穿甲弹的威力更加惊人。
    一九四二年底,中国海军在接收了第一批三百八十毫米钨合金穿甲弹之后,就提供给了第二舰队。
    原因很简单,其他舰队都用不着这种大威力炮弹。
    别忘了,在西南太平洋上,第五舰队已经找不到对手,美军第三舰队剩下的那些中小型战舰根本用不着用新式炮弹去对付。在中太平洋战场上,第三舰队的对手也没有战斗力强大的战列舰。
    事实上,在整个太平洋上,美军就没有战列舰。
    当时,美军的四艘快速战列舰全都在大西洋上活动,而在一九四三年初建成的两艘战列舰也将在大西洋舰队服役。至于更加强大的“依阿华”级战列舰。短期之内也不可能被派往太平洋。主要就是,“依阿华”级战列舰比前两级快速战列舰都要庞大。而美国海军的培训机制不够完善。当时还没有完成基本培训。以美军的情况,最快也要到一九四四年初,两艘“依阿华”级战列舰才有可能被派往太平洋战场。如此一来,在一九四三年。中国海军的战列舰在太平洋上基本上没有对手。
    也就是说,只有第二舰队的对手拥有同级别的主力舰。
    一九四二年底。第二舰队返回新加坡休整,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需要对两艘战列舰进行必要的改造,以便配备新式穿甲弹。
    与二百八十毫米钨合金穿甲弹不同。战列舰在使用三百八十毫米钨合金穿甲弹之前。需要对舰炮的炮膛进行修改,主要是适应配套的发射药,不然就无法把三百八十毫米钨合金穿甲弹的威力全部发挥出来。改造工程并不大,只是必须在港口内进行,因此第二舰队必须返回新加坡。
    在配备了钨合金穿甲弹之后,中国海军五艘主力舰的火力达到了巅峰。
    在整个大战期间。就没有一种战舰能够在通常交战距离上挡住三百八十毫米钨合金穿甲弹的直接攻击!
    根据中国海军做的测试,三百八十毫米钨合金穿甲弹在一万八千米到二万四千米区间内的穿甲能力高达二百七十毫米。而当时所有战列舰的水平装甲厚度都在此之下,甚至差了很大一截。当交战距离缩短到一万五千米左右的时候,三百八十毫米穿甲弹的穿甲威力超过了五百四十毫米,而大战期间侧舷防护最好的战列舰,其装甲厚度也在四百毫米左右,根本没有达到五百毫米。
    可以说,在一万八千米左右,三百八十毫米钨合金穿甲弹对“乔治五世”级战列舰的水平装甲贯穿率几乎为百分之百。也就是说,只要被击中,就肯定会被击穿,也就肯定会造成严重损伤。
    与以往的穿甲弹相比,新式钨合金穿甲弹还有一项改进。
    这就是,采用了一种更加可靠的引信。
    在此之前,中国海军就发现,战列舰的主炮在对付中小型战舰、乃至是重巡洋舰的时候都存在威力过剩的问题,即穿甲弹在引爆之前,就已经贯穿了敌舰的舰体,并没有在敌舰舰体内爆炸。
    问题是,传统的时间延迟引信根本就无法解决这个问题。
    说得直接一点,如果延时定得长,那么在对付中小型战舰时就存在威力过剩的问题,如果延时定得短,在对付主力舰的时候又会存在还没有穿透装甲就爆炸的情况。虽然中国海军想出了一个解决办法,即在作战的时候,根据目标xìng质来设定延迟时间。看上去,这种办法应该能够解决问题,因为炮弹存放在战舰上的时候,引信是单独存放的,只有在使用之前才把引信装上去,因此可以在装填引信的时候来调整引信。但是在现实中,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要知道,在jī烈的战斗中,炮手根本没有时间去管敌舰的xìng质,而且也没有时间去设定引信。
    所幸的是,中国海军找到了一种更有效的解决办法,即复合引信。
    这种新式引信实际上是由两个引信组成的,其中一个就是时间延迟引信,而另外一个则是碰炸引信。只是,与传统的碰炸引信相比,这种碰炸引信多了一道保险,即在炮弹击中目标、发生了第一次碰撞之后,这道保险才会自动解脱,等到炮弹发生第二次碰撞的时候才启动。
    当然,在设置上,碰炸引信“偏硬”,即只有在撞上坚硬目标的时候才会启动。
    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巧妙的设置。
    在对付主力舰的时候,时间延迟引信会在碰炸引信之前启动,而在对付中小型战舰的时候则是碰炸引信先启动。
    更重要的是,这种引信具有更高的起爆率。
    说得准确一点,在对付主力舰的时候,复合引信的可靠xìng比以往的时间延迟引信高了一倍。道理非常简单,就算时间延迟引信出了故障没有能够正常工作,当炮弹再次撞击到战舰的装甲上的时候,碰炸引信也会启动。
    显然,两个引信同时出故障的概率比一个引信出故障的概率低得多。
    根据中国海军做的测试,复合引信的故障率不到万分之一,即一万次炮击,最多只有一枚是哑弹。
    要知道,以往的炮弹,引信的故障率在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二之间,而实战中出故障的概率还要高一些。主要就是,炮手在为炮弹装填引信的时候,往往会受到jī烈的战斗影响而忙中出错。
    对两艘英舰来说,这显然不是什么好事。
    打到四点四十五的时候,“威尔士亲王”号已经挨了五枚三百八十毫米炮弹,“约克公爵”号也挨了四枚炮弹。
    要命的是,这些炮弹全部在正确的时候起爆。
    除了之前中的两枚炮弹,“威尔士亲王”号挨的另外三枚炮弹的弹着点分别在A炮塔正面、两座烟囱之间的水上飞机平台顶部、以及右舰桥左侧的副炮群,其中最后一枚炮弹不但打掉了两座副炮炮塔,还击毁了副炮弹药库,导致了大爆炸,使得战舰左侧舰体遭受了严重损伤。
    “约克公爵”号的情况更糟糕,不但A炮塔与B炮塔被摧毁,前烟囱根部还挨了一枚炮弹。更致命的是,这枚炮弹没有在舰面上爆炸,而是在穿透了好几层甲板之后,在锅炉舱里面爆炸!也就是说,这枚穿甲弹在引爆之前,至少穿透了厚达二百七十毫米的水平装甲与装甲甲板!
    可以说,两艘战舰都遭到了重创。
    与之相对的,两艘英舰的还击根本没有让中国战舰付出等同的代价,甚至没有对中国战舰构成多大的威胁。
    根据中国海军的作战记录,当时两艘战舰都没有中弹。
    准确的说,没有被十四英寸炮弹命中,只挨了一些小口径炮弹。
    虽然英国皇家海军的作战记录中,提到在四点三十五分左右,“威尔士亲王”号曾经打中过“河北”号,但是根据“威尔士亲王”号幸存官兵回忆,在“威尔士亲王”号被击沉之前,“河北”号上都没有出现过中弹的迹象。也就是说,就算“威尔士亲王”号击中过“河北”号,也很有可能是一枚哑弹。
    至于“约克公爵”号,在舰桥被摧毁之后,根本就没有进行像样的反击。
    随后,其首部两座炮塔又被击毁,加上尾部炮塔的射界受到限制,因此从始至终都没有能够对“河南”号构成足够的威胁。
    显然,这场战斗几乎没有悬念。
    快到五点的时候,“威尔士亲王”号上只剩下五门主炮还在开火,而“约克公爵”号上只有三门主炮还能使用。
    更要命的是,交战距离依然在一万七千米左右。
    可以说,在这个距离上,英舰的十四英寸穿甲弹根本不可能对两艘中国战舰构成严重威胁。
    问题是,斯科特还有退路吗?
    以当时的情况,斯科特根本不可能选择撤退。道理很简单,“约克公爵”号已经受到重创,最高航速只能达到二十节,“威尔士亲王”号的舰体也受到严重损伤,已经无法做剧烈jī动。
    显然,撤的话,连一点机会都没有。
    如果能够逼近中国战舰,也许还有机会逼退第21舰队。!。

第三百二十八章 传统精神
    第三百二十八章
    传统精神
    在这场被称为卡尔迪瓦海战的战斗之后,斯科特被追授了最高级别的荣誉勋章
    可以说,在这场海战中,从斯科特往下,英国皇家海军的官兵表现得极为勇猛,完美体现出了英国皇家海军的传统精神。
    大英帝国能够凭一岛之力称霸全球数百年,击败了西班牙、荷兰、法国等众多对手,一度在海洋上所向披靡,靠的并不是强大的战舰与先进的技术,而是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事实上,在英国称霸的大部分时期,英国皇家海军在海军技术上、乃至在战舰的xìng能上都没有优势。比如在挑战西班牙王国的时候,英国皇家海军的战舰在吨位、火力等方面均弱于西班牙战舰。又比如在英法争霸时期,英国皇家海军在技术领域并不领先,法国战舰在速度上有很明显的优势。即便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的战舰在生存能力上也明显优于英国战舰。
    英国皇家海军能够击败众多敌人,靠的就是永不言败的战斗精神。
    别忘了,被英国海军视为精神象征的纳尔逊,就是在特拉法尔加海战中阵亡的,而在屡次战争中阵亡的英国皇家海军将领并不在少数。
    这种精神,在其他国家的海军中并不多见。
    可以说,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就是英国皇家海军的传统。
    在遭遇强敌时,英军往往会越打越猛。
    这次也不例外。
    虽然“约克公爵”号的两座首部主炮炮塔均被摧毁,“威尔士亲王”号的a炮塔也被一枚三百八十毫米穿甲弹敲掉了天灵盖,但是在五点左右,两艘英舰没有转向撤退,而是以接近九十度的航向夹角,以二十节以上的速度冲向两艘中国战舰,希望以最快的速度缩短交战距离。
    显然,这是非常冒险的打法。
    虽然直接冲过去,大幅度降低了英舰的被弹面积,也就降低了中弹概率,但是随着交战距离缩短,中国战舰的命中率开始直线上升,而且英舰的中弹部位都在舰首方向上,最容易被击中的就是高大的舰桥。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威尔士亲王”号的舰桥被多次命中,包括斯科特在内的上百名官兵阵亡。
    斯科特做出了最后的努力,但是最终依然失败了。
    在距离缩短到一万二千米左右的时候,“威尔士亲王”号的
    炮塔被直接命中,如果不是损管人员反应及时,关闭了通往弹药库的提弹通道,而且弹药库的通海阀门在第一道防火防爆水密门被炸开后就自动打开,海水在第三道防火防爆阀门被冲开之前就已经灌满了弹药库,恐怕“威尔士亲王”号的路就走到尽头了。
    当然,“威尔士亲王”号剩下的路也没有多远了。
    交战距离缩短到一万米左右的时候,两艘英舰几乎同时转向。
    可以说,这是英舰唯一的机会。如果能够在这个时候转过来,用尾部的主炮开火,就有希望重创中国战舰。
    可惜的是,这个希望很快就破灭了。
    “威尔士亲王”号还没有完成转向机动,“河北”号打出的一枚三百八十毫米穿甲弹就击中了其后部舰桥。在此之前,“威尔士亲王”号的主舰桥已被击毁,因此该舰已经丧失了火控指挥能力。虽然在接下来的几分钟内,“威尔士亲王”号尾部炮塔里还能用的三门主炮打出了二十多枚穿甲弹,但是没有一枚击中中国战舰,甚至没有一枚炮弹的落点离中国战舰低于五百米。
    对战列舰上的主炮来说,一万米已经算得上是非常近的距离了。
    在这个距离上,即便是十四英寸穿甲弹也能打穿“河北”号的主装甲带,以及除司令塔之外的其他任何部位的装甲。
    问题是,对于炮手来说,一万米不算短。
    更重要的是,在没有合适的观瞄设备的情况下,炮手靠目视瞄准,对战列舰类型的大型战舰的最大瞄准距离在七千米左右。更何况,此时还是夜间,两艘中国战舰都没有受到严重损伤,英舰上的炮手根本看不清目标,只能根据中国战舰开火时产生的炮口闪光,大致确定中国战舰的位置。
    在没有统一火控指挥的情况下,这种间接瞄准方式根本没有意义。
    五点半左右,“河北”号用一轮精准的齐射,不但打掉了“威尔士亲王”号的最后一座主炮炮塔,还在该舰的舰体上留下了两个直接超过十米的大窟窿,造成“威尔士亲王”号左侧舰体严重进水。
    此时,“威尔士亲王”号左舷的副炮也都成了哑巴。
    也就是说,“威尔士亲王”号已经丧失了战斗力。
    在舰体严重受损的情况下,“威尔士亲王”号的航行速度降低到了十四节,而且已经向左倾斜了好几度。
    相对而言,“威尔士亲王”号的情况还算好的了。
    因为首部的两座主炮炮塔早就被摧毁,所以“约克公爵”号在向中国舰队冲击的时候根本无法进行还击。
    在此情况下,“河南”号从容不迫的打了十多轮齐射。
    根据“河南”号的作战记录,在此期间,总共击中“约克公爵”号十四次,而且命中部位都在舰首方向上,其中击中舰体的炮塔就有六枚之多。
    结果就是,“约克公爵”号转向的时候,已经严重首倾。
    与“威尔士亲王”号一样,“约克公爵”号在转向之后,曾经用尾部炮塔向“河南”号打出了几十枚炮弹,但是没有击中“河南”号,反而在转向后不久,就被“河南”号打掉了最后一座主炮炮塔。
    更重要的是,“河南”号的主炮并没有刻意瞄准“约克公爵”号的尾部炮塔。
    当时,“河南”号的八门主炮都瞄准了“约克公爵”号的舰体中间部位,而且枪炮长特意让炮手降低了主炮的开火仰角。也就是说,枪炮长刻意压低了弹着点,刻意打击“约克公爵”号的舰体。
    结果就是,到五点半左右,“约克公爵”号的舰体左侧水线部位至少挨了二十枚三百八十毫米穿甲弹。
    当时,“约克公爵”号的左倾角度已经超过十二度。
    这就意味着,该舰左侧舰体的进水量超过了四千吨,而“乔治五世”级的干舷高度本来就偏低,储备浮力还不到四千吨。说得简单一些,在满载排水量的情况下,“乔治五世”级在进水量超过四千吨之后就会沉没。即便当时“约克公爵”号不是满载状态,在进水四千吨之后也别想逃走了。
    五点四十分左右,卓宇凡下达了停火命令。
    此时,“威尔士亲王”号与“约克公爵”号还没有沉没,但是离沉没已经不远了。
    卓宇凡下达停火命令,不是怜悯英军官兵,更不是发扬军事人道主义,而是两艘主力舰的主炮弹药已经所剩无几了。准确的说,是专门用来对付主力舰的穿甲弹用得差不多了~~爆弹与半穿甲弹反而还有不少。
    当然,也没有必须继续消耗昂贵的大口径穿甲弹。
    “威尔士亲王”号与“约克公爵”号已经彻底瘫痪,还完全丧失了抵抗能力,因此只需要一艘满载鱼雷的驱逐舰就能把这两艘英舰送到海底。
    也正是如此,在下令停火后,卓宇凡就派出了两艘驱逐舰。
    只是,他的动作慢了半拍。
    两艘驱逐舰还没有启动,“威尔士亲王”号就发生了大爆炸,连远在十公里之外的“河北”号上的官兵都能听到巨大的爆炸声。紧接着,“约克公爵”号也发生了大爆炸,火光照亮了半边夜空。
    卓宇凡等人吓了一跳,不过很快就冷静了下来。
    在卓宇凡看来,肯定是英军官兵自行炸毁了战舰,以免战舰落入中国海军手中。
    问题是,当时两艘英舰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官兵疏散,又如何会炸沉战舰呢?
    此外,两艘英舰的大爆炸都发生在战舰的右侧,如果英军官兵想炸沉战舰,那么就应该在左侧安放定时炸弹。这样一来,就算没有炸沉战舰,也会导致战舰翻覆,从而无法被中国海军所用。
    当然,此时落水的英军官兵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在海战中,炸沉己方受损严重的战舰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有的时候,即便是海战的获胜方也会这么做。主要就是,如果战舰在遭到重创后没有沉没,那就有可能落入敌人手里,从而为敌人所用。
    别忘了,就在这场战争中,日本海军的“雾岛”号战列舰就被中国海军缴获。
    结果就是,卓宇凡让两艘驱逐舰留了下来,没有画蛇添足。
    天亮前,“威尔士亲王”号与“约克公爵”号相继沉没。卓宇凡只呆到八点左右,在得知舰载航空兵已经轰炸了法迪福卢环礁之后,就离开了卡尔迪瓦海峡,因此第21舰队只救起了部分英军官兵。
    直到回到新加坡港,卓宇凡才知道,不是英军炸沉了那两艘战列舰。
    当时,是一艘潜艇击沉了这两艘战列舰。
    结果,还因此引发了一场战果纠纷,即到底应该把击沉两艘英舰的战果记在哪支部队的账上。
    RT!。

第三百二十九章 乘胜进军
    原创击沉“威尔士亲王”号与“约克公爵”号的是“海鳗”号潜艇我要精彩开始——
    “海鳗”号在一九四二年底服役,并且直接被派往第二舰队,一直在印度洋上执行破交任务。在第21舰队离开加坡港的时候,“海鳗”号还在阿拉伯海里活动,主要搜寻从印度前往波斯湾的船只。
    当时,从印度到波斯湾的航线,正是驻印英军的主要物资运输通道。
    收到加坡海军基地司令部的命令后,“海鳗”号离开了巡逻海域,在三天之后就到达了拉克沙群岛。只是,该艇非常不走运。根据“海鳗”号的航海日志,在二十三日的时候与第二印度洋舰队的距离不到三十公里,而且在第二印度洋舰队右前方,因此完全有机会伏击第二印度洋舰队。问题是,当时海面上的天气状况极不理想,“海鳗”号根本没有发现第二印度洋舰队。
    要知道,“海鳗”号是第一批装备了对海搜索雷达的潜艇之一,在水面航行状态的时候能够用雷达搜索周围海域,发现敌舰的概率非常大。如果不是天气极为恶劣,“海鳗”号肯定会伏击第二印度洋舰队。
    原因很简单,在此之前,“海鳗”号就没有遇到几艘船只,搭载的鱼雷一条都没用掉。
    与第二印度洋舰队失之交臂之后,“海鳗”号继续南下,在二十四日到达了马尔代夫群岛北面海域。
    这时候。“海鳗”号又错过了一次大好机会。
    这就是。没有能够发现负责运送工程设备与物资的英军船只。
    在连续错过了几次机会之后,“海鳗”号终于逮住了后一次机会,即在二十五日夜间进入了卡尔迪瓦海峡。
    当时,“海鳗”号发现了“欧里亚勒斯”号轻巡洋舰。
    可惜的是,距离太远了,而且英舰的航速非常高,“海鳗”号根本追不上。
    有趣的是,“海鳗”号的艇长在此时做出的一个错误判断,让他撞上了大彩。
    这就是,“海鳗”号的艇长认为第二印度洋舰队不可能在“欧里亚勒斯”号后面。不然早就被发现了,因此“欧里亚勒斯”号很有可能是第二印度洋舰队里的断后战舰,第二印度洋舰队的主力舰在前面。
    结果就是,“海鳗”号继续向海峡深处航行。
    “欧里亚勒斯”号与“蚌埠”号交战的时候。“海鳗”号就在十多公里之外,但是爱莫能助。
    显然,“海鳗”号没有攻击“欧里亚勒斯”号是很明智的举动。
    要知道,“欧里亚勒斯”号没有太强的反潜作战能力,因此没有发现“海鳗”号,如果“海鳗”号攻击了“欧里亚勒斯”号,肯定会暴露行踪,至少会引起斯科特的警惕,从而错失伏击第二印度洋舰队的机会。
    在苦等了数个小时之后,“海鳗”号终于发现了出现在海峡西端的英舰。
    可惜的是。“海鳗”号没有占据有利的伏击阵位。
    这也可以理解,即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