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帝国风云-第1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更重要的是,“腓特烈三世”号与“威廉一世”号肯定能在一九四三年初服役。
可见,如果凭借自身实力,到了一九四三年初,英国皇家海军别说扩大优势,还将彻底丧失优势。到时候,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将拥有六艘快速战列舰、两艘战列巡洋舰与两艘大型巡洋舰,主力舰的数量将超过本土舰队。
只是,英国皇家海军靠的并非自身实力。
事实上,如果没有美国海军提供的支援,英国皇家海军早就丧失优势了。
到一九四三年初,美国海军的实力,准确的说是主力舰的数量将有一次较大的扩充,战斗力将大幅度增强。
这就是,“南达科他”级的后两艘都将正式服役,“依阿华”级的首舰也将建成。
有趣的是,当时“南达科他”级的后两艘,即“马萨诸塞”号与“亚拉巴马”号已经正视服役了,而且前者还在十一月的时候去过加勒比海,但是没有开往太平洋,在十二月初就回到了切萨皮克湾。问题是,美军却一直没有把这两艘战舰编入战斗序列,因此这两艘战舰处于“未服役”状态。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美国当局显然不想把这两艘战舰派往英国。
当然,到一九四三年初,情况也许会有所变化。到时候,在公海舰队新获两艘快速战列舰,而皇家海军的“前卫”号又迟迟不能服役的情况下,就算美国海军不大乐意,也会把这两艘战舰派往英国。
这样一来,到一九四三年初,英国本土舰队就将拥有九艘快速战列舰。
当然,这还是最保守的估计。
到一九四三年初,大战期间设计得最为完美、性能最为均衡的快速战列舰,即在战后被很多人认为是“超级战列巡洋舰”的“依阿华”级就将陆续服役,其首舰“依阿华”号肯定能在一九四三年二月建成。
可以说,“依阿华”才是各国海军理想中的快速战列舰。
在火力上,“依阿华”级比“南达科他”级并无显著变化,但是用身管更长的mk7型十六英寸舰炮取代了四十五倍径的mk6型,而且主炮的最大仰角有所提高,最远射程超过了四十公里,在使用重弹时的穿甲能力提高了百分之十以上,使用轻弹时的穿甲能力也提高了接近百分之十。
防护上,“依阿华”级从一开始就格外重视水平防护,其水平装甲的总厚度超过了两百毫米,超过了所有的战列舰。根据美军测试,“依阿华”级的水平装甲足以抵挡住从八百米高度上投下的五百公斤级航空穿甲弹。侧舷防护上,“依阿华”级的装甲厚度不但不比“南达科他”级厚,还稍微薄了一点,关键部位的总厚度不到三百百三十毫米,但是其采用的外倾设计更加出色,其实际防弹效果相当于垂直安装的四百四十毫米厚的装甲板,且较大的隔舱还提供了额外防护。水下防护上,“依阿华”级也极为重视,不但主装甲带一直延伸到了舰底,而且还有专门的防鱼雷隔舱,其设计标准是能够应付二百五十公斤重的战雷头直接攻击。
速度,更是“依阿华”级的绝对强项。甚至可以说,正是对速度的追求,美国海军才造出了这艘“怪物”级的战舰,而且也正是如此,在战后才有很多人认为,“依阿华”级根本不是战列舰,而是“超级战列巡洋舰”。
在试航的时候,“依阿华”号跑出了三十三点七五节的最高速度!
这是个什么概念?
要知道,速度与推进功率不成正比,而是三次方的函数关系。也就是说,在达到一定程度之后,要想提高速度,推进功率就得成倍的增长。像“依阿华”级这类的大型战舰,在航速超过三十节之后,每提高一节,推进功率就要提高百分之二十以上。把航速由三十节提高到三十三节,推进功率需要提高将近一倍!
也正是如此,“依阿华”级才在四万八千多吨的标准排水量、五万七千多吨的满载排水量的庞大舰体上,只安装了与“南达科他”级相当的主炮火力,如果把速度降低到“南达科他”级的水准,仅动力系统节省下来的排水量,就足够多安装一座三联装十六英寸主炮炮塔了。
要知道,“依阿华”级的标准排水量比“南达科他”级多了百分之三十!
当然,多出的排水量,不仅仅用在动力系统上,也用来装载更多的燃油,其最大续航力达到了惊人的两万海里。
这是个什么概念?
即便在不加油的情况下,“依阿华”级也能绕着地球跑大半圈了。
当然,如此惊人的续航力,与美国海军所处的情况有很大的关系。甚至可以说,“依阿华”级在建造过程中,最大的变动就是在续航力上,即在海军提出要求之后,工程师只能想方设法的增加“依阿华”级的载油量。也正是如此,“依阿华”级的满载排水量比标准排水量高出了一万一千吨,而“南达科他”级的这两项数据相差不到七千吨,即便是续航力同样惊人的“北卡罗来纳”级(为一万七千五百海里),也只有七千吨左右。“依阿华”级上多出来的四千吨,几乎全部用来装载燃油。
美军提出如此高的续航力要求,主要就是担心在失去太平洋上的所有海军基地之后,舰队必须从大西洋上的海军基地出发,经巴拿马运河进入太平洋,在与中国舰队作战之后再返回大西洋。
这样看的话,两万海里的续航力也不算太过分。
当然,不管怎么说,“依阿华”级是一种足够强大,而且超过了所有对手的战列舰。如果能够编入英国皇家海军的本土舰队,那么在一九四三年,皇家海军将拥有足以击败公海舰队的绝对优势。
问题是,“依阿华”级根本不可能在一九四三年初正式服役。
显然,就算拖到一九四三年,英国皇家海军的优势也没有那么明显。
第三百章 舰队出发
虽然不能做出假设,但是到一九四三年初,英国皇家海军最多维持局面,不可能扩大对公海舰队的优势
当然,英国皇家海军也拖不起
前面提到过,到一九四三年初,如果德意志第二帝国当局确认红俄即将战败,并且启动了攻打英国的作战行动,那么就算英国皇家海军本土舰队前去挑衅,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也有可能按兵不动,甚至会把公海舰队撤回到波罗的海,让本土舰队失去攻击目标,从而让英国皇家海军丧失扭转战局的机会
只有在一九四二年底,英国皇家海军才能获得这样的机会
当然,这个机会不是英国皇家海军创造的,而是美国为其创造的
这就是,在一九四二年的圣诞节讲话中,罗斯福明确提到,美国将尽一切力量为布尔什维克俄国提供战略援助,帮助布尔什维克俄国渡过难关,在必要的情况下,美国将考虑直接出兵俄国
罗斯福的讲话,等于捅了马蜂窝
要知道,就在当天,德皇威廉二世在波茨坦皇宫举办宴会,款待了德军的所有高级将领与政府高级官员在宴会上,威廉二世直言不讳的提出,希望帝国陆军总参谋部能够在春天到来的时候送来好消息高兴之余,威廉二世还表示,他已经很久没有去过莫斯科了,很想去克里姆林宫里住上一个晚上受到德皇热情款待,还收到了德皇亲自颁发的勋章,德军将领自然是大言不惭纷纷表示将在春天到来的时候攻占莫斯科,然后邀请德皇前去参观克里姆林宫
此外,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报社媒体也十分高调
可以说当时德意志第二帝国上下都热切期待着宿敌战败的那一天快点到来
由此可以想像,罗斯福的圣诞节讲话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圣诞节的第一天,也就是十二月二十五日,德皇在得知美国总统表示会出兵援助俄国的消息后,立即召开了紧急军事会议
这到方便,回来参加皇家宴会的将领都在柏林,没有一个缺席
虽然在军事会议上,陆军将领都对美国总统的讲话嗤之以鼻,认为美国根本没有能力出兵俄国只是没有任何一个陆军将领敢保证罗斯福是在说大话重要的是,没有一个陆军将领认为美国是否出兵都对德俄战争没有多大影响反到是,大部分陆军将领都认为,只要美国出兵,德俄战争就会受到影响,就算红俄将不可避免的战败可是也会多坚持一段时间也许是几个月,也许是一年
显然这让德皇威廉二世非常不满
在把那些较为悲观的将领训斥了一番之后,德皇明确提到,不管美国是否出兵都要确保在一九四三年春季攻占莫斯科、在一九四三年的夏季结束之前击败红俄,结束这场已经导致上百万德军官兵伤亡的战争
当然,帝国陆军的将领没有含糊,立即做出了承诺,但是也提出了一个前提条件即得想尽办法阻止美国出兵
这下,难题交到了帝国海军手上
就算帝国陆军是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也对美国没有半点威胁,而且也无法阻止美国出兵红俄
显然,能够发挥作用的就只有帝国海军了
当时,雷德尔没有在军事会议上提出具体的作战计划,因为他并不相信美国会将其脆弱不堪的陆军派往残酷的大陆战场重要的是,当时获得的唯一信息,就是罗斯福在圣诞节前一天发表的公开讲话,根本没有获得其他可靠的情报,也就无法判断美国会不会真的做出这种蠢事来
显然,雷德尔希望罗斯福只是说着玩,或者说只是为了鼓舞士气
可惜的是,雷德尔的希望落空了
十二月二十六日,帝国海军情报机构就获得了消息,美国已经在纽约、费城与波士顿组建了三支大型运输船队,每支船队的规模都在五十艘以上,而且全是万吨级货轮此外,美国陆军也正在向这三处港口集结,预计总兵力在四十万左右,也就是三十个师,还有大批重型装备也在装船
罗斯福不是说着玩的
当天晚上,雷德尔就去觐见了德皇
不是他主动去的,而是德皇把他叫过去的
德皇只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帝国海军有没有能力阻止这三支船队到达摩尔曼斯克,以及要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才能达到这个目的
当时,雷德尔还想敷衍德皇,只是他很快发现,德皇没有跟他开玩笑
结果就是,雷德尔首先提出来的方案被德皇直接否决了这就是,雷德尔依然认为潜艇就足够了,没有必要出动主力舰队
在德皇的逼迫下,雷德尔不得不承诺,如果有必要,他会出动公海舰队
当然,雷德尔很快就要兑现这个承诺
十二月二十七日,在纽约港集结的船队率先出发,编号PQ4231,即在一九四二年第三十一支由美国驶往红俄的运输船队如果该船队顺利到达了摩尔曼斯克、或者是阿尔汉格尔斯克,并且装上红俄出产的资源返回美国,那么编号就将是QP4231,即一九四二年第三十一支从红俄前往美国的运输船队
这支船队,主要运载红俄急缺的战略物资,比如成品油、粮食、铝锭、航空发动机与轻武器弹药根据德军获得的情报,物资总量在四十五万吨到五十万吨之间,相当于当年运送到红俄的物资总量的百分之十
只是,这还没完
仅仅一天之后,在波士顿集结的船队也出发了
这是一支混编船队,除了拥有大约三十艘万吨级货轮之外,还有二十艘运兵船,运载了三十万吨物资与大约十个美国陆军师当然,运载的物资中,也主要是这十个美军师的武器装备
一九四二年的最后一天,在费城集结的船队也出发了
这是一支纯粹的运兵船队,五十艘船只中,有三十艘是运兵船,搭载了大约二十个美军师的官兵,另外二十艘货轮全部运载这些美军部队的武器装备也正是如此,该船队的护航兵力最为强大
事实上,三支船队的护航力量都极为强大
掩护PQ4231船队的护航舰队里有六艘护航航母、十艘反潜驱逐舰、八艘反潜护卫舰与四艘武装商船,其护航力量是通常情况下的两倍掩护PQ4232船队的护航舰队里有十艘护航航母、十四艘反潜驱逐舰、十艘反潜护卫舰与两艘水上飞机母舰,护航力量是通常情况下的三倍掩护PQ4333船队的是十二艘护航航母、十六艘反潜驱逐舰、十四艘反潜护卫舰与六艘水上飞机母舰,相当于通常情况下的四倍除此之外,美军肯定还会调集部署在百慕大群岛、亚尔群岛等岛屿上的远程反潜巡逻机肃清航道,英国皇家海军也会动用部署在本土与冰岛上的远程反潜巡逻机
显然,用潜艇去袭击这三支船队,与找死没有区别
要知道,就算把帝国海军所有在大西洋上活动的潜艇集中起来,也不见得能够伏击其中的一支船队重要的是,在如此强大的反潜护航力量面前,即便伏击成功,潜艇的损失也会非常惨重在通常情况下,帝国海军遇到类似的船队,都会避而远之当然,在此之前也没有遇到过类似的船队
收到确切情报,雷德尔不得不慎重考虑是否让公海舰队出击了
虽然雷德尔并不相信那批美军会强往红俄,而是认为将被派往英国,但是雷德尔承担不起判断错误所产生的后果当然,不是这批美军在到达红俄之后,会对德俄战争产生多大的影响,而是到时候,帝国陆军的那帮将领们就可以把没有及时攻占莫斯科、没能及时击败红俄的全部责任都推到帝国海军身上
十二月二十九日,雷德尔就下令让公海舰队升火,做好出港准备
两天后,在得知最后一支运输船队离开了费城之后,雷德尔给公海舰队司令斯佩上将下达了出击命令
只是,雷德尔在命令中提到,如果遭到英国皇家海军的本土舰队拦截,且不可恋战
问题是,雷德尔并没有说清楚具体的应对方式,即到底是立即返回威廉港,还是继续向北大西洋突击
事实上,当时雷德尔也不能直接说,只能暗示斯佩
道理很简单,如果他在命令中明确提到在遭到拦截之后返航,那么他就无法向德皇解释为什么要这么做如果斯佩能够明白他的意思,那么就算下令返航,也属于战术行为,与帝国海军司令下达的命令没有直接关系这样一来,德皇就没有理由来责问雷德尔,甚至没有理由认为帝国海军作战不力即便的德皇要问罪,承担责任的也是斯佩,而雷德尔在撇清干系之后,自然会设法替斯佩说情
问题是,斯佩能够搞明白雷德尔的意思吗?(未完待续)
百度搜索阅读最最全的小说///
第三百零一章 优劣有别
第三百零一章优劣有别
十二月三十一日夜间,公海舰队驶出了威廉港。
此时,英国皇家海军的本土舰队已经在北海上活动了六天,坎宁安已经等得有点不大耐烦了。
战后,战史学家对斯佩与坎宁安的评价是褒贬不一。
在很多人看来,坎宁安就是英国皇家海军中的尼米兹与斯普鲁恩斯,是一个在战略与战术上都极具才华的统帅型海军将领。甚至有人认为,如果坎宁安生在美国,尼米兹就不可能成为太平洋舰队司令,而且斯普鲁恩斯也不会有用武之地,美国更不可能在参战后不久就丧失主动权。
当然,这种评价多少都有些过头了。
不可否认,坎宁安确实是一个极具才华的海军将领,但是在战略上,他比尼米兹差了很大一截,而在战术上,又比不了斯普鲁恩斯。只能说,坎宁安的综合才能较为出众,但是在某一种能力上,他绝对算不上最好。
当然,坎宁安能够获得如此多的赞誉,就与这场海战有关。
在一九四二年的最后一天,坎宁安手里只有七艘快速战列舰,编在海峡舰队里的两艘战列舰还没有进入北海,而且英国皇家海军也没有把这两艘“纳尔逊”级战列舰交给坎宁安指挥。
主要就是,在与公海舰队作战的时候,这两艘战列舰没有太大的价值。
虽然在火力上,“纳尔逊”级强于“乔治五世”级,特别是从美国获得了性能更好的十六英寸穿甲弹,并且改造了主炮的药室之后,其火力已能与美国海军的快速战列舰媲美,超过了“乔治五世”级一大截。问题是,“纳尔逊”级是标准的“前条约时代”战列舰,最高航速仅有可怜的二十三节,甚至比不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建造的“伊丽莎白女王”级,更别说与快速战列舰相比了。要命的是,受基本设计限制,加上过低的排水量,“纳尔逊”级根本不可能通过改造来提高航行速度。此外,在英国皇家海军想到对“纳尔逊”级进行改造的时候,“乔治五世”级已经开工,而且当时美国还没有为英国提供新式舰炮,因此改造很不划算。
结果就是,直到一九四二年底,这两艘战列舰依然保持着战争爆发时的样子。
当然,变化也有,主要就是增强防空火力。在一九四一年底的大修中,两艘“纳尔逊”级都针对日益突出的空中威胁,增加了高射炮的数量,四十毫米高射炮增加到十六门,二十毫米机关炮则增加到了七十门左右。单独从防空火力上看,两艘“纳尔逊”级已经达到了大战期间的平均水准。
问题是,这两艘战舰的制海作战能力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增强。
也正是如此,英国皇家海军也就一直没有让这两艘战舰执行制海任务,甚至没有将其编入本土舰队。
当时,两艘战舰在海峡舰队里面,最主要的任务就是盯住英吉利海峡南面的那些法国港口,并且时不时的前往法国沿海地区,炮击一下被德军控制的港口,宣示英国皇家海军在海峡里的存在。此外,如果有必要的话,这两艘战舰也会偶尔参加一些护航行动,特别是在海峡里的护航行动。在过去的一年里,这两艘战舰在战斗中击沉了数艘德军小型舰艇,还在防空作战中击落了十多架德军的作战飞机。
有趣的是,当时这两艘战舰还有一个与海军无关的用途。
这就是,在英吉利海峡中间担任雷达警戒舰的角色,用其配备的对空警戒与搜索雷达监视周围的天空,在发现德意志第二帝国空军的轰炸机群之后,及时向后方汇报情况,为本土防空战斗机多提供了半个小时左右的预警时间。
也正式如此,帝国空军一直想炸掉这两艘战列舰,只是一直没能获得成功。
由此可见,当时坎宁安手里的兵力也不是很充足。
虽然编在本土舰队里的七艘快速战列舰都足够强大,特别是美国海军派来的两艘“南达科他”级,更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快速战列舰,其各项性能都超过了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的“俾斯麦”级,两艘“北卡罗来纳”级并不比“南达科他”级差多少,在各项主要性能上也都超过了“俾斯麦”级。但是公海舰队里有八艘大型战舰,而且公海舰队出港并不是与本土舰队决战。
说得直接一点,如果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有牺牲精神,就算打不过本土舰队,也能够让几艘速度较快的大型战舰突破本土舰队的拦截进入北大西洋,而本土舰队要想找到、并且追上这几艘大型战舰,几乎是不大可能的事情。如此一来,就算那三支船队没有开往红俄,也会受到严重威胁。
可以说,当时换任何人在坎宁安的位置上,都会有这样的担心。
如此一来,在安排作战行动的时候,就会考虑到全歼公海舰队,也就会尽可能的朝这个方向努力。
显然,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判断。
别忘了,英国皇家海军的最终目的并非彻底打败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只是希望通过一场决定性的海上决战,使德意志第二帝国丧失登陆英国本土的能力,因此也就没有必要全歼公海舰队。
从战术上讲,只需要重创公海舰队,使其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丧失挑战英国皇家海军本土舰队、以及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可能击败本土舰队的能力就足够了,因此甚至不需要击沉公海舰队的主力舰,只需要使其最重要的四艘主力舰,即四艘快速战列舰遭到重创,且需要好几个月才能修复就足够了。
当然,如果有歼灭公海舰队的机会,而且不需要付出太大的代价,那就再好不过了。
坎宁安之所有在战后受到热捧,就与他在这个时候做出的准确判断有关,即他准确的认识到了这场海战的本质。
在坎宁安对面,斯佩的认识就没有这么清楚了。
事实上,斯佩在战后倍受战史学家指责,也与他在这场海战中犯下的错误有关。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斯佩非常有名,特别是在他率领帝国远东舰队回到本土之后,成了帝国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只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斯佩并没受到中用,主要就是冯承乾与提尔皮茨都知道他并不是杰出的舰队指挥官,指挥小型海战还能胜任,但是要指挥大舰队作战,那就过于勉强了。问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冯承乾离开了德意志第二帝国,提尔皮茨也在不久之后去世。虽然接替提尔皮茨出任帝国海军司令的雷德尔在各方面都算优秀,他的才能也在大战期间得到了检验,即便比不上提尔皮茨,守住帝国海军的成果也没问题。但是在用人方面,雷德尔就无法与提尔皮茨相提并论了,比如他在上任之后就重点提拔了斯佩。
可以说,斯佩的正确位置应该是破交舰队司令官。
如果把他安排在这个位置上,他肯定能够创造很多奇迹。只是,雷德尔非但没有让他去指挥破交舰队,还把帝国海军的基业、即公海舰队交给了他,并且赋予斯佩指挥公海舰队的全部实权。
事实上,在大战爆发前,就有人质疑过斯佩的才能。
只是,当时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中,除了担任海军司令的雷德尔,确实没有一名将领在资历上超过了斯佩。
当时,斯佩非但没有明白雷德尔的意思,反而产生了误解。
其实,这也与斯佩长期以来受到的非议与指责有关。
要知道,在他担任公海舰队司令之后,公海舰队就没有打过一次真正的海战,而且在仅有的几次有规模的行动中,都遇到了这样那样的麻烦,甚至遭受了可耻的失败。比如“俾斯麦”号前往法国港口的行动,接应“德意志”号的行动。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在这场大战中取得的最为显著的一次胜利,即“沙恩霍斯特”号与“格奈森瑙”号在北海击沉了英国皇家海军的“鹰”号舰队航母,却与公海舰队没有半点关系,因为当时这两艘战列巡洋舰编在破交舰队里面,在与英国皇家海军舰队遭遇的时候,也正好在执行破交任务,而且直到两艘战列巡洋舰发出捷报,斯佩才从海军司令部了解到了情况。
这些因素综合到一起,产生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影响。这就是,斯佩极为渴望率领公海舰队获得一次决定性的胜利,以此洗脱所有强加到他身上的非议与责难,向所有人证明他是帝国海军最优秀的舰队司令官。
正是如此,在雷德尔暗示他无论如何也不要与英国皇家海军本土舰队决战,在不利的情况还可以率领舰队返航的时候,斯佩认为雷德尔不是在帮助他,而是想让他再次受到别人的嘲笑与非难。
对于荣誉感极强的军人来说,与其让人嘲笑与非难,还不如战死沙场。
更何况,斯佩已经压抑了两年多,受够了其他人看他的目光,更受够了那些不顾实情的责难。
他需要的只是一次机会,一次获取决定性胜利的机会。
第三百零二章 冲动与理智
第三百零二章冲动与理智
对胜利的渴望,让斯佩变得盲目。
对执行命令的忠诚,让斯佩又有点畏首畏尾。
这两种因素的综合做用下,斯佩想不犯错误都难。
公海舰队离开威廉港之后,采用了一条最为常用的航线,即沿着日德兰半岛西海岸线向北,经过斯卡格拉克海峡西端,再从靠近挪威的近海离开北海、进入北太平洋。其实,这也是帝国海军破交战舰最常走的航线。
当然,这也是一条最安全的航线。
虽然丹麦没有参战,但是德军在一九四一年底就占领了挪威,并且在挪威西部沿海地区修建了十多座空军基地,部署了数百架作战飞机。最重要的是,帝国空军在挪威部署了一百多架海上巡逻机。这些巡逻机执行的不是反潜任务,而是专门用来搜索在北大西洋上航行的美英船只。
这些巡逻机的存在,极大的提高了破交作战的效率。
要知道,当时依然有不少船只单独航行,没有编在船队里面。虽然运送贵重物资的船只都在船队里面,得到了护航战舰的直接保护,但是一些船只为了赶时间,或者是为了避开德军潜艇的主要活动海域,会脱离船队单独航行。更重要的是,护航战舰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发挥作用。
别忘了,北大西洋上的天气状况极为恶劣。
如果船队遇到了极端天气,不但护航航母上的反潜飞机无法升空,连反潜战舰也无法发挥作用。虽然在这种天气下,潜艇的作战效率也会降低,但是至少还能作战,而护航战舰几乎无法正常活动。
也正是如此,德军潜艇在北大西洋上依然取得了不错的战果。
至于破交战舰,只要能够把握住机会,同样有可能获得不错的机会。
当然,这些巡逻机也能用来支持舰队作战。
这也正是斯佩的想法。
在他看来,公海舰队没有舰队航母,能够用于侦察的,只有大型战舰上的水上飞机,而这些水上飞机的性能都不怎么样,因此不可能取代侦察机。如此一来,就只能利用部署在挪威的岸基巡逻机来扩大侦察范围,搜寻舰队周围海域,及时发现逼近的英国舰队,为舰队提供最有力的支持。
必须承认,斯佩的想法并没错。
问题是,他忽略了一点。
这就是,在英国皇家海军的本土舰队中也没有舰队航母。事实上,在冬季,就算有舰队航母也很难在北大西洋上派上用场。要知道,北大西洋的天气在冬季极为恶劣,即便是主力舰也会受到影响。虽然英德海军的舰队航母都针对北大西洋上特殊天气做了改进,但是航母本身的特点,依然限制了其作战使用范围。在前两年的这个时候,英国海军的舰队航母根本不可能出现在北大西洋战场上。
显然,坎宁安不会忽视这么重要的因素。
更重要的是,坎宁安准确预测到斯佩会走挪威近海航线,而且知道斯佩走这条航线就是为了获得岸基航空兵的支持与掩护。
显然,坎宁安不会笨到主动去送死。
问题是,这样一来,坎宁安就别想把斯佩挡在北海里面了。
对坎宁安来说,这绝对是个问题。要知道,自从大战爆发,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的公海舰队就没有离开过北海。如果让公海舰队杀出北海,就肯定会对北大西洋航线构成威胁,甚至会迫使美英取消所有船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