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幸福的小农民-第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近二十年过去了。孙刚也从天真少年变成了大小伙子了。玩四角的机会自然没有了,软包、硬包各式各样的烟盒也随处可见。

    有时自己抽完一包烟,手里的烟盒也不马上扔掉,而是拆开来慢慢地叠成四角,眼中欣赏着美丽的图案,心中想着陈年的往事,品尝着一丝淡淡的怅然,把玩着甜甜的童年乐趣。

    孙刚还记得小时候,村子里所有孩子一起玩的一个“大游戏”。

    这个游戏是需要很多人才能玩的,记得在学校玩的时候居多。

    把所有的人分成两组,相距十几二十米,各自手拉手组成一道人网,相对站立着。先是由双方各出一人,采取手心手背、要单双或石头、剪子、布的方法确定先后顺序,也叫攻守双方。然后双方对面站好,由攻方开始与守方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高声喊一首童谣:

    攻方:天上孤零零,地上跑马灯……谷草垛,插镰刀。

    守方:你的兵马尽我挑。

    攻方:哪一个?

    守方:挑红星。

    攻方:红星不在家。

    守方:挑你们老哥仨儿。

    攻方:老哥仨好喝酒。

    守方:挑你家老母狗。

    攻方:老母狗要看门儿。

    守方:挑你家小毛驴儿。

    攻方:小毛驴儿得拉磨。

    守方:就只挑你一个。

    (词有很多,不过,过去了这么多年,胖子都差不多忘完了。)

    这时守方便直接点名挑出攻方中的一人。被挑出的人走出队列,先活动一下身体,然后全力冲向守方人网中两人之间的拉手处。

    守方的人则拉紧手,不让攻方的人冲开。

    如冲开了,冲网的人就要在缺口处领一人返回攻方的队列,领回的人也加入攻方。

    攻守双方不变。如冲不开,则冲网的人便留在守方的队列,成为守方的人。同时,守方变攻方。再由双方高喊童谣,则下一轮的冲网开始。最后,哪一方的人数多,则哪一方胜。

    参加游戏的人有男有女;高低矮小,健壮孱弱,参差不齐。

    因此在挑选冲网人员时,一般是挑矮小孱弱的,或是女的。

    冲不过去便予以收编,扩大自己的队伍。

    到后来剩下的都是高大强壮的,拦不住,便一个个又领回去,于是常常来回反复,不分胜败。

    后来大家有了经验,把男女大小个儿穿叉开,男的帮助女的,大个儿保护小个儿,使整体防御能力提高不少。

    再后来发明了人网移动法,在冲网人临近时,突然将人网移动,使薄弱环节躲开冲击,胜的概率就大大地提高了。

    当然,女的和过于弱小的伙伴不宜参与这种游戏,因为冲网过于用力会造成肢体损伤。既使身体较好的在一起玩,由于各不相让,冲网时带倒一排的事也时有发生。

    回想起来这已是儿时的事情了。孙刚连游戏的名字都想不起来了。这个游戏陪伴了孙刚整个童年,直到上了初中。后来,渐渐的也就消失在岁月之中。现在的村子里的孩子都不会玩这种游戏了。

    尽管如此,孙刚心中仍充满了温馨,特别是说起了那段童谣,心里便萌生了一种激情与向往。思念扯断了时空的阻隔,把一份温馨和乐趣从心底发掘出来,细细的,轻轻的,融融的,久久不肯散去。

    187。记忆中的游戏

    187。记忆中的游戏,到网址



………【188。 卖鸡蛋】………

    188。卖jī蛋

    树上的叶子在深秋已经一片一片的飘下来,在地上无声无息地干成褐sè()。原上的草,也一篷一篷地干枯了起来,而在风中摇曳不止的,是枯了几片脚叶子,仍然huā开如葵的野菊,显示了生命的倔强与硬铮。

    原来在一边迎风招展的芦苇杆,也被风折断,垂在一边,一动不动。蝴蝶、蜻蜓或小鸟,已经无影无踪,留给这片大地的,除了明晃的阳光,就只有冰霜了。

    这个时候,最让人留恋的不是刚刚逝去的秋天,而是早上温暖的被窝。

    在北方,过了进入了冬天之后,晴朗的日子里,每天下午吹的霜风,像冰水一样泼进脖子,次日早上,有水的田里,结出一层薄薄的冰。

    而流水的小河沟里,则升腾起淡淡的水雾。

    割尽庄稼后空空的田野里,茫茫的,地上结了薄薄的霜huā,隔了胶底鞋,仍然能感觉到从地上传来的寒冷()。

    在河畔牧鸭子的小伙子缩着颈子,笼着双手,搂着鞭子,哈着白汽。

    在水井沿上洗菜的人,也吸着鼻子,洗了菜,使劲的挥动着手,把手上的水甩掉,减少体温的流失。

    山上的松、柏树也似乎被凝住了,在晨风里一动不动,立在那里,像一座座塔。细细的针叶上敷了一层薄薄的霜huā,映着发白的阳光,蒸发出丝丝水汽。

    孙刚也不得不离开温暖的被窝,因为昨天村里李华斌让孙刚给他送200个jī蛋,他儿媳fù做月子。器:无广告、全文字、更

    孙刚拿出竹筐,往里面垫了点稻草,然后jī蛋往里放,两百个jī蛋装了大半筐。孙刚想了想又往里面添了十个,这几个算是送的,不要钱。

    送到李华斌家里,他正在扫院子,见了孙刚进屋很热情。李华斌的老婆把筐拎进里屋腾筐去了。

    “咦,老李,怎么是二百一十个啊。”

    李华斌也有些不解,望着孙刚。

    “李叔,个把个的不算啥,家里的老母jī下的多,给嫂子多补补。”

    最后孙刚拿着空筐回家了,钱只收了一百六十块,街上的土jī蛋要9máo——1块一个,孙刚给村里人一直是按市场价低一máo钱算的。

    孙刚家的jī蛋个不小,不像一般土jī下的和乒乓球那般大的蛋,味道也不错,全是吃粮食、菜叶子的。

    已经有很多人预定了孙刚家的jī蛋,过年的时候很多出mén打工的回来,过完年要带些jī蛋去。

    回到家,孙妈已经做好了早饭,孙刚端一碗就到大mén口蹲着吃。附近不少人都是端着碗,蹲在自己大mén口,边晒太阳,边吃饭的()。

    村里的房子大部分都是坐北朝南,开了mén,就可以见到太阳。

    冬季的早上,各家各户的孩子都从屋子里抱出凳子,或放在屋檐下,或放在mén前的空地上,坐在一起晒太阳。

    吃饭了从家里盛了饭出来,一家人坐在一排,一边享受这清闲时光,一边吃饭。

    早上饭菜很简单,菜都是萝卜、白菜、土豆,或者腌菜。这些东西,家家户户都做有几坛,目的即是应付这个蔬菜淡季。

    阳光把人的影子拉得长长的。jī在凳板下捡饭粒,小黄狗在一边扑小jī。

    不安分的孩子,端了碗,从村这头走在那头,跟要好的伙伴凑在一起,蹲在墙脚下,一边用筷子指指点点,一边争吵一样大声说着话,有时还故作惊讶,饭粒不时的从嘴里漏出来,附近的jī呼呼地奔过来,咯咯咯地抢食。小黄狗看着这阵势都呆了,立在一边,昂了头,目不转睛地看着这头,一副茫然的样子。

    大人发现了,跑过来喝止,教道:吃不言,睡不语。小孩子蹦起来,向妈妈再要一块白菜。妈妈一边夹给孩子,一边又要孩子自个儿回家夹。其他孩子的家长也走过来招呼,于是,俩大人又凑在一块聊了起来。

    好事的年轻人吃过饭之后,就走到附近的水田里,想法子从水面起出一块薄冰来,拎到草坪上,捡一根稻草,掐出一支三寸长的管,然后往冰块上吹热气,三两分钟,就能在冰块的一头吹出一个小dòng,又爽xìng用一根稻草穿过去,拎在手里,映了太阳光,明晃晃地,像一块大镜子。

    拎回屋前,有兴趣的孩子们风一样的跑过来,索要这冰块。

    大人让出了这冰块,小孩子用手拎了,小心翼翼的走回家,把吊着冰块的稻草挂在锁头上,一边煞有介事的看着()。

    这个季节的冰还是很薄的,有时候仅仅像书纸,大人唤作“水霜”。

    有时侯,最厚的冰也有几十厘米厚,但那是要最冷的时候才有。

    只要一个小孩子手里有了冰块,其他孩子也会走到附近的水田边,用木棍敲出心目中的大小面积,然后想法子拎出来。

    由于敲的面积大,冰也薄,贪大的孩子根本无法取出来,冻得双手通红,还不断的去揪那冰块,最后只揪上巴掌大的一块。

    挂在锁头上的冰块,也撑不了多久,在阳光照shè下,几分钟就消融到打孔地方,哗啦一声掉地上,不一会就成了一摊水渍。

    大人们吃完饭,从家里拎出农具,不慌不忙的坐在屋檐下拾掇。

    这时候,天很高,很蓝,云也很白。

    冬天,一般只有两件事,挖土,或者上山砍柴。

    吃过早饭,fùnv们趁了天气晴好,将家里的鞋袜衣kù搜出来,该晒的晒,该洗的洗,准备落雪下雨的时候,一家人有衣穿。而路人却笑,说洗这么多的东西,是不是要准备过大年了。洗衣的答:现在时代好了,天天都像过大年了。

    孩子吃了饭,跑得无影无踪了。

    而庄稼地了,男人三五锄头挖下去,就感觉浑身热腾腾了,脱下外衣,点一根纸烟,继续松土。风从原野里吹过来,清凉清凉,却没有寒意了。

    冬天阳光里的村子,静静的,没有任何杂音。那些房子像一个安祥的老头,翻开着衣领,悠扬自得的享受这阳光的温暖,忘记了流年轮转。

    *



………【189。 萧索的冬天】………

    189。萧索的冬天

    要说今年的天气比往年冷的多,这进入冬月还没几天呢,人人都穿上大棉袄,大棉鞋,远远望去像个大胖子()。15

    光天气冷也就算了,连着几天都是大雾漫天,早晨起来面对面几米外就看不清是谁了。

    这几天才有所好转,有点太阳能晒晒。

    又到了周末,太阳尽管朗照,但是气温仍冷嗖嗖的。好久没去县城找赵涵了,于是,一个人就驱车走出家mén。

    村庄没了绿树掩映,就像枯瘪的脸庞。褶皱的田野,沟沟壑壑。

    村子里要说风景的话,就是那树顶一片不停抖动的枯叶,和果树梢期望来年茂盛而预留的那干瘪的果实,除此,很难有风景了。

    县城路边的huā坛里有着农村没有的那些冬青、松柏之类的常青树。

    县城从高处往下看,街道都成了胡同。人在胡同里走,人是穿了棉袄的,就一律显得胖,有不讲究的又把双手伸进袖管里,倒让人看得满眼的古典,直生出许多的韵致和惬意来。

    楼房与瓦房站在一起,楼房一律鲜亮,瓦房却一概的破旧,这破旧与鲜活一半一半,让人觉得是行走在新与旧的时光jiāo缝中了。

    瓦房耸起高高的屋脊,屋脊上用线形的琉璃拉出一道线来,房顶却全是用红瓦覆顶,晴天的时候或者雪天罢,屋脊上总蹲着几只缩头的麻雀,麻雀爱寻找高处的阳光,房顶自然成了它们的空场()。

    屋顶与屋顶jiāo织起来,随山坡上缓慢倾斜,错落搭配,平平仄仄起来,好像诗歌里的歧韵,这错落和平仄来得正好,比小学生出cào时高矮排齐更加美观。

    小县城冬天不像东北那么冷。居民也不烧炕,却都在屋里垒了碳炉子,烧碳取暖。

    夜晚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火炉子旁,吃ròu,喝酒,说笑话,拉张家长李家短。

    也有用蜂窝煤球炉子的,却是极少。

    早晨起来的时候,很多家庭开始用碎屑的木柴生火,点着了又拿了扇子去扇,nòng得满胡同的白烟。

    他们是不敢把炉子在夜子搬到屋子里去的,否则,翌日的早晨,便会头晕脑胀,中了毒一般。

    天空很快就被各家的烟雾笼罩了,整个县城成了仙地,人也一个个成了蓬莱阁的仙人了。

    老城区的房前楼后的杨树,一枝或者数枝,光秃秃地tǐng立着,它们的木叶尽落,只留下主干和枝柯,rǔ白sè的树皮上布满了茸茸的白碎皮,像是着了霜一般。

    当然,也会有霜或者小雪落下来,树枝就马上臃肿,由萧萧而白胖,苍凉之气也少了,成了冬天里县城的简单风景了。

    孙刚正行驶在这bī仄的胡同和白杨之间,簌然蹿出一个老者,依然担了挑子,口里喊着:豆--腐哦,豆--腐哦。

    豆和腐之间拉得很长,喊豆的时候仿佛用尽了力气,长的让人替他担心,最后突然吐出一声“腐哦”来,戛然而止,让人有柳暗huā明的感觉()。

    当然也有其他的声音,比如鸟叫。谁家还有雅兴,养了几只鸽子,大清早咕咕地叫唤着,虽然不分场合地会拉出白sè的鸟屎来,却也让人喜欢。

    这县城里不管什么鸟儿,只要是鸟,就让人高兴。偶尔的时候,还会有几声犬吠,虽然稀疏,却物以稀为贵,让人听来巨大如豹。

    很快就到了赵涵家里,一家人正围着炭盆烤火,吃饭呢。

    等赵涵吃完饭,外天天气晴朗,阳光高照,两人踱步出去。一路走下去,看下去,听下去,从城东到城西,不到半天的工夫就走完了。

    因为这个县城太小,与其说是个县城,不如说是个城关镇,何况又是山区。

    这里没有快节奏,没有车水马龙的喧嚣,只有缓慢,只有安闲。旧。新与旧。

    这种格调很符合孙刚的心意,孙刚看着旧建筑,怀念着旧时光,慢慢走,慢慢想,仿佛落后了一千年。

    赵涵挽着孙刚走在街道上,街道上背yīn处有些许的积雪,赵涵故意踩上去,脚下咯吱咯吱地响,让人想到遥远的童年的物事。

    小县城毕竟是小,冬日的小县城更显得小。

    街上人不多,天气又冷,有时候晴天的时候还会刮风,呼呼呼地吹过去,吹过来。

    在县城里转了转,也感觉没那么冷了。

    “小涵,咱们去河边看看吧。”河边承载了高中时期的很多回忆,那个时候一帮人经常在河边玩。

    “好啊,咱们高中时候还去过很多次呢。”

    沿着滨河路到河边去,经常会碰上同样散步的熟人,男熟人或者nv熟人,总是打过招呼就匆匆而过()。

    这小县城的郊区实际就是农村了,有农民从地里割了白菜往家里带,有在田野里放羊的老头或者少年,矮tuǐ长须的白山羊黑山羊云朵一样把牧羊人包围起来,牧羊人穿黑布棉袄,抱着一条长鞭,仿佛电影里的经典镜头。

    河边的草枯黄了,树叶落尽了,流动的河水在靠近岸边的水草丛里,也结了一层薄薄的冰,坡间、树间、水旁的小径上只有寥寥数人。此时,可以让思想自由的飞翔。

    “刚,我们回去吧,外面有点冷。”起风了,河边又没什么遮拦,吹着风肯定很冷。

    “走吧,对了,一会儿跟我一起去我家吧。”

    “行,我也好长时间没去了。”

    两人回到赵涵家里,和赵爸赵妈jiāo代一声,就起程了。

    车子停在大mén口,孙爸正在mén口劈柴火。

    “妮儿,你来啦,好长时间都没见你了……”

    “爸……”赵涵红着脸叫了一声,自从订婚以后,她一直随着孙刚叫“爸妈”。

    “哎,好,好,赶紧进屋,晌午让你妈给你们做好吃的。”孙爸脸上都笑出褶子来了。

    果不其然,赵涵也向孙妈喊了声“妈”,孙妈也合拢不住嘴了。

    赵涵陪着孙刚的嫂子在屋檐下晒太阳、聊天,孙刚接过爸爸手里的斧头,开始劈柴火,这些都是买的碗口粗的干柴,要劈成几瓣才行。

    *



………【190。 捉鸟】………

    190。捉鸟

    “你们几个娃子去干啥?”吃过午饭,孙刚和赵涵在大mén口坐着,看见村子里几个熊孩子拿着网子,往北边去()。e^看

    “小刚叔,我们去沾鸟。”汪远回答道。

    捉鸟大概是所有农村孩子的主要乐趣之一。在农村长大的男孩子没有捉过鸟的几乎是微乎其微。

    捉鸟的形式很多,打鸟、抓鸟、扣鸟、滚鸟、沾鸟。

    过去鸟的种类也多,数量也多。有胡皮喇、黄三倔子、瞎老叶子、麻鹳、油拉鹳子、沙半jī、串jī、江溜子、麻乍、五彩颏、蓝大胆、鹌鹑、灰大胆、雪鸟、酥鸟、麻雀,加上很多叫不上名的,五颜六sè、形态各异的鸟,总共要有几十种甚至上百种。

    有单独飞的,有结伴的,还有成群的。成群时少则几十只,多时几百只甚至上千只。

    这些鸟中有的是候鸟,有的则不是。

    冬天来了,江河解冻,万物寂静,很多候鸟便飞到了水féi草美的南方过冬了。

    每到这时,天空中就少了它们sè彩斑斓的身影,而灌木丛、树林里、小河边那些它们曾经的乐园,就会被一些非候鸟所占领。

    一旦进入它们的领地,就如同进入了人声鼎沸的大剧院,各种鸟声此起彼伏,演奏着悦耳动听而又不为人知的合弦乐。

    一旦进入深秋,候鸟们都飞走了。旦仍不见鸟的数量减少,特别是下雪以后,酥鸟、雪鸟蜂拥而来,一大群一大群的从头顶上飞过,有时竟遮蔽了半个天空。

    小时候,就捉鸟而言,孙刚算不得行家,但却知道不同时期需捉不同的鸟。

    chūn天的时候,主要的捕捉对象有斑鸠、麻雀、灰大胆等,尤其是灰大胆,它们反映迟钝,胆大妄为,虽体积很小,但成群结队地贴着地面飞快地跑动,在地里找食吃()。

    要捕捉它们,最好的方法是下夹子。

    用粗铁丝撇成两个弓状的半园,用另一粗铁丝在弓弦处将半园固定,弓弦中间向后撇一把儿,平放时像一把扇子。

    弓弦的两侧用钢丝缠绕,钢丝头撇成小钩反搭在弓背上,使两个半园在张开时有弹

    在钢丝的中间拴一细绳套,绳套穿过一很短的空心木棍,头上打一结儿。空心木棍上用刀做一揢儿,后面的把儿上拴一绳,绳的另一头拴一木棍,木棍的另一头削成平铲状(叫支棍)。

    用的时候把两个半园张开,将支棍越过上面的半园,支住空心木棍的揢儿。

    夹子是需下食儿的,通常是在去年的yù米茬子里剥找冬眠的yù米螟。

    睡了一冬的yù米螟刚刚苏醒过来,胖乎乎的,是鸟儿们的美味佳肴。

    将yù米螟的尾巴塞进空心木棍中的绳套里,用空心木棍向上顶紧便将虫儿挤住,再用支棍支住揢儿,夹子就算支成了。

    夹子下在哪里,是有学问的,下的方法也是有讲究的,要掌握鸟儿的生活习xìng和活动规律,一般来说,位置要选在鸟儿的栖身地和觅食地,但灌木丛和树林是下不了夹子的,多数是选在yù米地、谷地和高粮地里面。

    选一突出醒目的地面,扒出一浅浅的坑,把支好的夹子放在里面,上面用浮土轻轻地把夹子埋上,只把尚能爬动的yù米螟lù在上面。

    还要根据鸟儿的种类来设定鸟食儿的深浅,也就是鸟食儿在夹子中间的位置。比较大的鸟要设的靠中间一点,小的鸟要设的靠前一点,否则的话,大鸟会打在嘴上,象油拉颧子;小鸟会打在尾巴上,会跑掉的()。

    如果时间充裕的话,还需要溜鸟,就是把别处的鸟往下夹子的地方撵。

    溜鸟也是有学问的,要嘴里打着口哨,轻轻地,不能动作太大,太大了会使鸟儿受惊跑掉的。

    等鸟儿落在夹子附近,便远远地蹲下,眼睛一动不动地盯着夹子,一旦打着了,便飞跑过去把鸟从夹子上取下来揣进口袋里。

    要是没有较长的时间,就只有守株待兔了。那时候书包里经常放着几盘夹子,上课前在学校附近的地里下好,一下课便以百米冲剌的速度跑去看,打着了,便把鸟取下再把夹子下上,打不着再回来等。

    nòng的上课时都心神不定,为此没少挨老师的批评。

    用夹子打鸟是要选择地点的,而用弹弓打则是灵活机动随处可行的。

    弹弓的制作很简单,或砍一手指粗的树丫,或用粗铁丝撇成下面带把儿的u型,用两条有弹xìng的橡胶皮分别在u型的上端固定,再找一块稍宽一点的长方型máo皮,用橡胶皮的另两端拴住,就作成了弹弓。

    弹弓的子弹很多,可以用小石头,硬土块儿,当然,最好使的应是用泥团成的圆球。

    农村的泥到处都有,但做泥球需用黄泥。雨后,在水坑边挖出黄泥用手团成直径约两三公分的圆球,放在太阳底下晒干。由于黄泥的粘度大,晒干以后便如石头般坚硬。

    于是,常常是一边口袋装满了泥球,一边口袋装着弹弓,发现了鸟,便将弹弓掏出,把泥球用弹弓后面的máo皮包上并用手捏住,另一手紧握弹弓的把儿,两手用力将橡皮条拉伸,瞄准目标,待拉到近极限时,捏泥球的手猛然松开,泥球便在橡皮条的弹力下如箭一般shè出,一旦击中,鸟儿便应声落地。

    用弹弓打鸟的技术xìng很强,往往是事倍功半()。同时,由于cào作不当,打破mén窗、打到行人或打伤自己的手的事也经常发生,如被人找到家里或学校,受打骂和训斥是免不了的,至于弹弓被没收更是家常便饭了。

    进入冬天以后,捕捉对象便是酥鸟、雪鸟和麻雀了。这时候的鸟虽然种类不多,但数量却是很可观的,特别是酥鸟和雪鸟,成群结队,落在哪里便是黑乎乎的一大片。于是,伙伴们便又有了捕捉的灵感和妙招。

    特别是下雪后,大雪把整个原野都覆盖了,鸟儿们为了活命,便纷纷飞进村庄觅食。

    这时在场院里清扫出一块地面,上面撒下一些粮食,粮食上面用木棍支起一个大大的筛子,木棍底端拴一根长长的绳子,捉鸟的人手里牵着绳子的另一端,偷偷地躲在远处,见鸟儿进到筛子底下吃食,便将手中的绳子猛地一拉,鸟便被筛子扣住了。

    还有一种方法叫扒拉杆,就是在撒上粮食的地面上钉一个橛子,找一个直的木杆,木杆的一头拴上长绳子,并将拴绳子的一头挡在橛子上,利用杠杆原理猛拉绳子使木杆的另一头击打正在吃食的鸟儿们,往往是事半功倍收获颇丰。

    最文明,最有乐趣的当属于滚鸟了。

    用木条、竹条、柳条、笤条或高粮秸,扎成一个大大的笼子,笼子的上方安上几个滚儿。

    就是把笼子上面的一扇窗子做成活的,表面上看是平的,和其他窗子一样,但实质是可以上下滚动的。

    滚儿的上面还绑有谷穗,鸟儿一旦落在上面吃谷穗,便会被滚进笼子里。

    为此,笼子的名字就叫作滚笼。

    滚笼的制作是很有讲究的,但笼子的大小和滚儿数量不是固定的,有两个滚儿的,有四个滚儿,还有八个滚儿的,当然,八个滚儿的笼子体积很大,工艺和制作水平自然很高,也是一般人做不出来的()。

    用滚笼捉的鸟主要是酥鸟,酥鸟的特点一是体积小,二是喜群居,很少有独处的,三是主要栖息在树林里,很少进村庄。

    每天早上是酥鸟觅食的时候,因此天刚méngméng亮,就要在笼子里放上一只体质健壮jīng力旺盛,又能叫的酥鸟,然后把笼子掛在树林里。

    笼子里的酥鸟不停地叫,便招来了大量的酥鸟,树林里顿时百鸟争鸣,像开了锅一样。

    鸟儿们争着吃滚笼上的谷穗,不经意间就被滚到笼子里去了。

    村子里老吴头就是几十年前滚鸟的高手。记得他当时有两个八个滚儿的滚笼,做得非常jīng致漂亮。每天早上天还没亮,就用木棍挑着两个大笼子去离村子不远的树林里滚鸟。多的时候一次能滚一面袋子,大约有几十只或者上百只吧。

    进入冬季以后,树上的叶子都掉光了,树林里一下子变得清晰起来。

    用很细的丝线做成一张大大的网,两面拴在长长的木杆或竹杆上,在树林里找一块空地把网张开立在那里,附近的树上再掛上一只鸟笼,里面放一只鸟,鸟一叫,便招来了鸟儿,鸟儿多了,来回luàn飞,便会沾在网上下不来。时间一长也会有不小的收获。

    麻雀不是候鸟,长年生活在北方。

    麻雀还有个土名,叫老家贼。之所以叫老家贼,可能有两方面原因,一是麻雀多数居住在村子里,经常偷食农民的粮食;二是麻雀很狡猾,土话叫很贼,像上面说的那些方法是很难捕捉到的。

    对付它们最有效的方法是抓。白天是抓不到的,一到晚上,麻雀们大多都栖息在民房的房檐下或房山的檩子头上。

    *



………【191。喜鹊窝】………

    191。喜鹊窝

    麻雀之所以叫老家贼,一是麻雀多数居住在村子里,经常偷食农民的粮食;二是麻雀很狡猾,土话叫很贼,像上面说的那些方法是很难捕捉到的()。本章由为您提供'

    麻雀繁殖的时候,自己基本上不垒巢,一般都是“鹊巢鸠占”,喜欢抢燕子、黄鹂这类“弱小”的窝。要么就是在树dòng里,墙缝里,这些地方衔些羽máo、干草垫一垫就成了它们的“家”。

    有时候几只麻雀还为了争夺一个窝,而“大打出手”。一般先占住地方的麻雀不甘示弱,时而尖叫,时而盘旋,时而主动攻击,颇有点誓死捍卫家园的样子。

    入侵者看到这阵势,也觉得碰上了难缠的主,就会转身悻悻也飞走了。

    鸟类在建巢繁殖的黄金季节,后来者为争夺宝地,采取暴力手段的情况也很常见,但鸟类大多遵循“成王败寇”的原则。你打赢了,就可以赶走原主人。

    平时成群的麻雀都栖息在树枝、屋檐下。

    对付它们最有效的方法是抓。白天是抓不到的,一到晚上,麻雀们大多都栖息在瓦房的房檐下或房山的檩子头上()。

    这时纠集几个小伙伴,扛着梯子,带着手电筒,便挨家挨户地去找。

    发现麻雀后,一个人负责用手电筒照亮,另几个人轻轻地支好梯子,由一个胆大心细的上去抓。

    这时不用担心麻雀会跑,特别是在麻雀的对面,用手电筒的光照住别动,它是绝不会跑的。~~抓麻雀的要求是既稳又准,一下成功,如果碰到了麻雀又抓不住,它则会惊跑了。

    孙刚的少年时期就这么度过的,虽然是上着学,但由于贪玩是儿童的天xìng,基本上是伴着各类游戏长大的。

    当然,捉鸟儿是其中的一项。

    后来出去上学之后,繁重的学习任务累得够呛,一到放假也是不少假期作业,早把捉鸟的兴趣丢到九霄云外去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