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幸福的小农民-第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现在都没什么大问题,能干些轻活,只要不经常站着就行。”周辉也是因为他弟弟而辍学的,“好了,你去忙吧,我先上你家去。”

    孙刚和周辉告别,继续去挨家还东西,并感谢别人的帮忙。

    当孙刚回到家的时候,周辉在堂屋里和孙阳聊着天。

    “在外打工多年,还是家里好啊,每次回家我都有种莫名的兴奋。”周辉确实是15-6岁就跟着他的表哥一起去南方打工,到现在有十来年了。

    “那就回来干呗,在外面总不能打一辈子工吧。”孙刚正好刚进门,就插话道。

    “这你们也都知道,我家里因为弟弟的事儿,欠了一屁股债,在家什么时候能还清啊?”周辉叹了一口气,继续说道:“县城虽然离家近,但是我初中毕业,找工作很难,可供选择的岗位不多,并且工资不高。如果工作条件和工资水平只比沿海地区差一点点,试问,谁会背井离乡去外面干呢?还要受人家的歧视。现在本地人叫我们这些打工是外来务工人员,总是认为我们搞得他们社会治安不好,在外不容易啊。”

    他家是比较困难,50多岁的父母在家种二三十亩地,每天起早贪黑的,上面还有个80岁的爷爷,幸好爷爷身体不错,能帮助他妈妈做做饭,喂喂猪,这些小活。村子里的人在自家忙完也会帮他们家干干活,要不然凭着周爸周妈这几十亩地还真够呛。

    “我了解,我也在外面干了几年啊,不过还好深圳是个新兴城市,大部分人员都是外来人口。”有些地方是存在这些歧视的,孙刚上初中的时候就转到县城去读书,那些县城的孩子们,都看不起他们这些乡下来的学生,总觉得比他们高一等。

    “你大学毕业,是坐办公室的啊,我们只有进厂啊,不然没人要啊。”

    “你怎么不回来创业啊?弄点儿小生意做做。”孙阳也给他出出主意,虽然比他们大两岁,小时候他们也经常一起出去捣乱。

    “在外打工多年,虽然一部分替家里还了帐,自己手里也存了些积蓄,也想回家创业,开家小店什么的。”周辉接过孙刚端过来的茶杯,“但是,看到的是咱这儿开店的风险明显大于南方城市。其中,镇上的社会购买力弱,店家竞争环境恶劣,看看街上的小超市的顾客多少就知道,所以这种开店念头很快就没有了。”

    其实孙刚脑袋里有个想法,只是现在没法说出来,等明年实施后,看看效果之后再想办法在村里推广。

    几人又聊了一会儿,周辉婉拒了孙刚他们的留饭的想法,告辞离开。

    此后几天,村子里好多在外面打工的年轻小伙子都陆陆续续回来过年了。孙刚也见到了几个多年未见的玩伴儿,在家也设宴款待了他们。

    村子里的年轻人大部分都出去打工了,留下来的都是老人和孩子。老人天天盼着儿子、媳妇儿回来团聚,孩子们盼着爸妈回来,带新衣服、玩具和好吃的。现在他们基本上都回来了,所以整个村子里都洋溢着一股喜悦的气氛。

    快过年了,年味越来越浓了。

    ————————————————————————————————

    新的一周,求下推荐票!!!

    每到春节的时候,胖子每次回家前都有种莫名的兴奋!特别怀念家乡的一切一切!!!



………【076。扒藕】………

    这天上午,刚吃罢早饭。'。23us。无弹窗小说阅读!'

    “小刚,今天我用下车啊。”孙刚拉着弟弟说。

    孙妈拉着孙阳,交代一下去亲家需要注意哪些礼节,俗话说礼多人不怪。

    在孙妈的嘱咐下,孙阳开着车带着王燕回门认亲去了。认亲的一般都是新娘的至亲,如:叔叔、舅舅、姑姑之类的。认几门亲戚,到时候节日的时候就要送几份礼。

    回门即女儿偕女婿回女家认门拜亲。回门的时间各地不一,孙刚这边的是结婚后第三天。

    按照中国婚俗礼仪习惯,结婚三天新娘便要同新郎一起带很多礼物回家,也称3天“回门”。这是中国人民间的一种礼节。新娘的家长非常重视三天回门的礼仪,是新娘全家的一件大事,因此新人3天回门,要在礼品上都要有好准备,争取给岳父岳父留下好印象。

    回门礼品酒,糖,茶,水果等要提前准备,礼物一定是新娘家长喜欢的东西,回门礼物要买时尚的礼物。

    “刚娃,你大舅家今天扒藕,你去帮下忙,你爸爸年纪大了。”在孙阳夫妻走后,孙妈拉着孙刚说道。扒藕要泡在淤泥里,冬天天冷,孙妈怕孙爸身体受不了。

    “好嘞……”孙刚还没扒过藕,感觉很新鲜,所以很痛快的答应了。

    孙刚迎着凛冽的北风来到大舅家门前的小堰塘,荷塘已失去盛夏时节艳丽的色彩,浑浊的水面只剩下枯黄的荷梗歪歪倒倒地指向天空,张大所和几个帮忙的人正半弯腰身站在水塘中。

    只见穿着一身黑色塑胶连体防水服的张大所,正站在齐膝深的水里,手臂、衣服乃至肩头,都沾着污泥。距他2米远的地方,一个泡沫板漂浮在水面,上面堆满了刚刚挖出来的莲藕。

    在大舅妈的帮助下,孙刚费力地钻进了仅露出头部的“水鬼服”,趁着好奇和兴奋劲儿,大踏步地迈向池塘。

    然而,仅仅踏出两步后,孙刚便觉得脚步无比沉重,还没等人反应过来,膝盖以下就全陷了进去,黢黑的淤泥一下就将腿给紧紧裹住。很快,孙刚双脚全都陷了进去,脚边的淤泥也越来越深、越来越稠,小腿附近的淤泥仿佛干涸的固体胶一样,死死地将整只脚粘住,根本无法移动,整个人就像被牢牢地“焊”在了池塘中,望着池塘最中央干活的人们,不足十米的距离竟是那么遥远。

    “要用巧劲,不能尽使蛮力,注意好节奏,没挖过藕的刚下塘时都是这样。”不远处,张大所看见孙刚陷入窘境,乐得呵呵直笑。

    渐渐地,孙刚双脚趟水,双手扒泥,手脚并用地缓慢往池塘正中央挪动,不到十米的距离,整整用了十几分钟才“爬”完,此时,已完全变成一个从头到脚被泥裹住的“泥人”。

    勉强能够站立后,孙刚在大舅手把手的指导下开始挖藕:半弯着腰站在冰冷的泥水中,双手握住铲柄,将荷梗周围表层塘泥铲起,并将其抛到一边。在泥水趁机往低洼处涌进的时候,沿着荷梗往下继续挖。挖至近一米深时,再用手沿着露出轮廓的莲藕慢慢扒开硬泥,最后将一节节紧紧相连的莲藕掏出来,一手握住,一手顺着藕节挤掉淤泥,初步清洗的莲藕被统一堆放在附近。

    孙刚在张大所的指导下,不到十分钟,孙刚就可以成功挖起四五节长的莲藕。

    然而,在孙刚按照他的方法独自作业时,常常挖了一大片也见不到一节藕,好不容易发现一段藕,小心翼翼地扒开泥,准备将其完整取出的时候,听到“啪”的一声脆响,最后的收获也只是几节断藕。

    “手插进泥,首先要慢慢摸,摸清楚整段莲藕的走势和长度,区分哪边是头哪边是尾,然后再逐段逐段地清除淤泥等障碍,挖藕要有极大耐心,才能成功取出完整的一段藕。”说话间,孙刚的大舅就跟变魔术似的,轻轻松松将一段一米多长的莲藕挖了出来。

    由于多年种藕,张大所已经练就了一双找藕的“火眼金睛”,“不是每根荷梗下都有藕,平均5根下面长着两三段藕,梗子高大粗壮、颜色泛黄又没有完全枯萎腐烂的下面才有,空荷梗下没藕,坑刨得越深越徒劳。”

    将这些经验现学现用后,孙刚渐渐开始“上路”,在一个多小时时间里,挖出了十多斤藕。

    “哇,泥鳅……”孙刚挖起一团泥,发现一条大泥鳅在泥里翻滚着,孙刚喜出望外,伸手就抓,可是泥鳅一滑,掉进泥塘里了。孙刚囧了。

    “刚娃,现在泥鳅不好弄,等我这儿的藕全部扒完了,就直接拿铁锨掘。”张大所看着外甥那发窘的样子,提醒他别忘了正事儿。

    “呵呵……”旁边的几个人发出了善意的笑声。

    在孙刚弯腰站在水塘中央挖藕的两三个小时中,大腿以下部位基本上冻得没了感觉,由于要不断地铲泥采藕,劳动量较大,上身穿的秋衣及外套已被汗水浸透。在不停地刨土挖藕后,十指各关节格外酸疼,长时间佝偻着作业,让人腰酸背疼。

    忙活了半天,收获了不少,够几个集卖的了。

    孙刚的大舅妈已经张罗出一桌好菜,叫他们上来洗洗吃饭了。

    孙刚浑身上下没有一点干净的地方,脸上都是泥点子,头上也有,泥点已经干了,弄得头发一缕一缕的。

    光洗刷就换了几盆水,才像个人样。

    中午陪着他们喝了两杯,冬天下泥里干活就要喝点儿酒暖暖身子。

    下午,孙刚又帮忙干了一下午,晚上喝的微醺,背着大舅装的十几斤莲藕,亦步亦趋的回家了。

    没有接天莲叶无穷碧的浪漫,也没有轻舟采莲的诗意,有的只是冰冷的污水和陷进去就难以自拔的淤泥…………

    吃藕容易挖藕难,正是有了这些人在泥水中不停地采掘,莲藕才能走进千家万户、走向人们的餐桌。炒藕丁、滑藕片、炸藕夹、煨藕汤…………

    这次体验之后,孙刚才真正深刻体会到这些美食的来自不易——谁知盘中藕,片片皆辛苦。

    ————————————————————————————

    最近肯定让很多书友失望,我一定会改变风格,继续加油!!!希望大家还能支持我,多多投投推荐票,多多打赏!!!拜托了!!!



………【077-078。年集】………

    腊月的风吹在脸上,依然是那么的寒冷,年关也在这寒冷中向走来。|。。超速更新文字章节|

    家里也开始准备置办年货了,上次杀的猪还剩下几十斤,还有排骨、猪蹄子和一些下水。孙爸找了一些人又把圈里的另外一头猪杀了,让汪老大把猪肉连着肋骨条砍成一块儿十多斤的肉。这些用来送人,家里的亲戚比较多,每家多少要分一点儿。

    给爷爷和姥爷各半扇儿后臀尖,其他几个叔叔每家十几斤条肉,孙刚也给赵涵家预备了一些,等过几天一起送到县城去。

    现在每天的温度都在零下,所以肉类都好保存,放在地上十几二十天都不会坏。

    孙刚和家人一块儿去街上,准备过小年的物件,准备过大年的年货。所有忙年之用,去旧换新,都要在年前仅有的4-5个年集上陆续备齐。

    赶年集在腊月里可称得上大事,一过腊月二十,逢农历单数日就是集,就开始“乱市”了,标志着年集的正式开始。诸般杂物都要靠赶年集买回来,年集便一直赶到腊月二十九。

    还要请财神、买对子、买烟花、鞭炮等等,这些都是过年时的必需品。

    大村小庄男女老少,家家户户都要赶年集,买年货。

    时间如果到了腊月二十九那天,四里八乡的,都开集,但只是个“半截子集”。因为马上就要过年了,如果是“小尽”过年,二十九就等于三十日,是夜已是除夕夜了,所以二十九日的半个集也叫“跑集”,人们都急溜溜地,跑上一趟,需要补充购买的买一买,转身就回家了。

    年后一般到初八以后才会开集,而且那时候来集市上卖东西的人不多,所以大家都要买很多东西存储起来。基本上能用到正月十五以后。

    春节一天天近了,农家大集的年味越来越浓了。

    村里男女老少都爱赶年集,热闹又喜庆。上了年纪的人常能在集市上遇到几个老熟人,拉拉家长里短的。

    一大早,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大闺女,小媳妇,成群结队担着自己的东西,从四面八方络绎不绝地朝街上的集市上涌来。

    孙刚一家人开着车只能到小镇郊的地方,再也开不进去,只好把车停在小叔家门口,步行朝前走。

    来到大桥上,桥的两边停满了各个村子来的手扶拖拉机,用来拉年货的。

    一入集内,满大街的人山人海,熙熙攘攘的连成一片的喧闹和嘈杂声。很快地,长长的街筒子随着喧闹的嘈杂声。摆满了各种农副产品:蔬菜、干货、鱼、蛋、生熟的牛、羊、猪、鸡、鸭鹅肉等等,应有尽有。辛勤了一年的乡亲们揣着大把的票子,尽情地享受着购买年货的喜悦。

    大家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快过年了,多买点儿东西,应该好好过个年了。

    集市上则沸腾了,像烧开了热水的锅。人挤人,肩挨肩,人群中的叫喊声,吆喝声此起彼伏。

    尤其是卖佐料的摊子,他们把自己所卖的佐料编上歌谣唱起来:“大茴香、小茴香,买回家中熬鲜汤;大八味,都要买,家人夸奖决不怪……”好听的歌谣味儿掺和着佐料沁人的香气,飘出了好远,牵动赶年集的人们,心上象绞着辘轳,急切的情绪实在按捺不下去,纷纷围上去掏钱购买。

    集市上,卖对子、灶神、香把、烟花、炮竹以及年画的特别多,这些东西,红黄绿蓝摆满地,分外耀眼。年画摊上,什么观音送子图、财神灶王爷……各种各样图案的年画应有尽有。

    孙刚依稀记得,在他童年的时候,每个年集,在一个春联摊上,一位留胡须戴花镜极有学问的老人在案上铺平纸,面对着围观的人们,挥毫书写门对,字迹写得很老成,每每写完一字,便引来围观的人啧啧称赞。春联行草隶篆,气象万千!

    现在现场写对子的人少了,一般商贩都是进的印刷好的,那样便宜又方便。

    一到年集的时候,所有的商店改变了他们以往在屋里卖货的习惯,纷纷在门前挂满了各种鲜艳的服装、鞋帽、布匹等等,丰盈的商品真可谓是琳琅满目,使整个年集尽显出一派繁荣的景象。

    而且把街道弄的十分拥挤,本来能街上很宽敞的,路边的门市都把东西从门口摆到路边,所以街道越来越窄。

    孙妈买了少量糖果和水果,留待过小年祭灶神时用。

    西瓜子和葵花瓜子两种都称上不少,年后来串门的亲戚朋友多,所以都要多预备一点儿。

    苹果桔子和糖果也必不可少,因为这些是给小孩子们预备的,他们来家里拜年,都要“带”点儿东西走的。

    卖衣服的门市或者摊子上,大人孩子衣服款色花样,让人眼花缭乱。给孩子买衣服的大妈婶子们看了又看,比了又比,忙得不亦乐乎。就是为了让孩子们高兴高兴,过大年穿的喜庆点儿。

    有些东西平日里不怎么好卖,到了赶年集时,往往只因为它有个吉利的名字,价钱便飙升了起来。比如豆腐,再贵也要买,因为豆腐的谐音押着一个“福”字,吃了有福,焉能不买?比如白菜,谐音“百财”,除夕的饺子馅非它莫属,是必须买的。

    年集上最热闹的地方,应该说是卖鞭炮的摊子了。年集上最快乐的要属小孩子了,他们除了要好吃的外,最喜欢去的地方是爆竹市场。在那里他们会缠着大人给买各种各样的花炮,“二踢脚”、“起火”、“钻天猴”、小火鞭、“小豆炸”。

    那些卖烟花鞭炮的商贩更会为抓住这一年中展示自己产品的最佳时机,扯破喉咙不遗余力地叫卖声,加上此起彼伏的噼哩啪啦不绝入耳的鞭炮炸响,孩子们欢呼雀跃的呼声淹没在在浓浓烟雾中。

    扎着堆里三层外三层的围着摊子,并且品头论足地嗡嗡议论着。爱炮心盛的娃子们,不顾大人的斥责,在人群空子里挤来串去,东奔西喊,蹦蹦跶跶,跳跳趱趱,尽情戏耍,拼命地撒欢儿。

    菜摊前,几种稀罕的青菜格外抢眼。肉市里,牛羊猪鱼鸡鸭,都自成一体,各占一堆儿。

    这几年装饰精美的红蜡烛也开始上市,在堂屋上沿的供桌上,需要这种蜡烛。卖蜡烛的摊子多在热闹处放一个大方桌,桌上摆满圆的、方的蜡烛,有大有小,成双成对,上面印着金色的图案和吉祥语。有的摊子为显示质量,还特意点上一对。蜡烧着着红色的烛油,燃得整齐,不淋不流,堪称上品。

    如果说平日里这些集并不见得都那么兴盛的话,到了赶年集却一律的摩肩接踵人声鼎沸;至于城里的集日,那更是“举袂成幕,挥汗成雨”。集日这天,没有空身去的,也没有空手回的,穷人富人都要过年,多多少少总要买些东西,物价因此飞涨,所以年集也有个说辞叫“二十**杀穷人”。

    上午十一点光景,正是人们赶年集热闹的时候,赶集的人们可街满道,摩肩接踵,挤挤擦擦,水泄不通,到处是吆喝声一片。

    这里面,有白须满胸的老爷爷,有梳着灰白髽髻的老奶奶,有网着大盘头的小媳妇,有梳着大辫子的大姑娘,也有刚剃了光头的小伙子,还有穿着开裆裤的娃子们……所有这些人的眼珠子,骨骨碌碌地在货摊上转,寻求着自己要买的年货。

    尤其是年集上的妇女们,几个同村的姐妹凑在一趟,满脸喜气地在摊上,挑着自己要买的东西放在篮子里,有时为了一点利益,一个姐妹与摊主争着讨价还价,其她姐妹看不过眼,七嘴八舌地打起相帮来,直把个摊主讨得一句话说不出来,打着哈哈在价格上让了步。这还都不是为了年的喜气,让人顺个心吗。

    由于赶年集的人多,那些卖吃食跑勤行的人们也全上来了。

    街上搭满了一个挨一个的席棚子,大勺碰小勺叮当直响。还有吱嘎着竹板子扁担满街叫卖;卖烧鸡的,身后背着个箱子,油手敲着梆子;卖红薯的,推着车子提着盘子秤,声嘶力竭地高声叫卖:“烤红薯热的!烤红薯热的!”。

    在热闹的年集的角落里,净是些不成买卖的“买卖”,什么缝破鞋的啦,卖鞋样的啦,张箩底的啦,攒水筲的啦,绑笤帚的啦,粘破缸的啦,还有剃头的,锯碗的,杂七杂八样样有,密密麻麻一大片。好一片热闹的景象。

    街上人头攒动、熙熙攘攘,走路都要小心踢到别人脚后跟,或者别人踢到你的。偏偏有些不信邪的人,或者不知情的外地人,开着小车,想穿过集市,他们的下场一般是最少原地不动好几个小时。本地人都知道,在年集上,出了两条腿外的什么交通工具也不要用,连摩托车、自行车都寸步难行,别说小轿车了,那是给自己找麻烦。

    “妈,快晌午了,咱回去吃饭吧。”孙刚跟着爸妈一起成了搬运工,孙阳和王燕两人单独逛了起来。

    “不用啦,你小叔家做着呢,等会吃完还来接着买年货。”孙爸提前接到了弟弟的电话,他家做着饭的。

    “还缺啥要买的?”孙刚虽然喜欢赶年集,走的太久了,人太多了,他想找个歇脚的地方,孙妈却一点儿也不觉得累。

    “糖烟酒等腊月二十九我们来拉。”往年孙爸都是在过年前一天才把这三样拉回家,这里的糖是小袋的白糖,配着酒送礼用的。

    孙妈想了想,说道:“别忘了买挂炮,过小年要放的。”今天都腊月二十一了,老孙家是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村子里还有一些人家是二十四过小年,各有各的习惯。

    过大年要用的鞭炮,孙爸往年都是二十五或者二十七才买,然后剩下几天中午的时候搬院子里晒晒,去去潮。

    “先给你哥他俩打电话,说不等他们了,就让他们去老五家,都晌午透了。”孙爸给孙刚交代一下,都快下午1点了,是该出午饭了,想买什么吃完饭再买。

    孙刚掏出手机给哥哥打了个电话,他们那边正逛着呢,和他们交代一声,就往孙刚小叔家走去。

    走了十来分钟,到了小叔家,发现中午果然已经做好了,五婶也是去赶集后回来做的。

    孙刚把孙妈上午买的东西扔在车斗里,都是一些零散东西,省得到时候落下哪件。

    连催了几个电话,孙阳和王燕才姗姗来迟,几个人就等他俩上桌了。

    饭桌上,王燕感觉集市很好玩儿,她以前也没见过,县城的集市就没那么热闹了。

    吃过午饭,孙妈和孙刚的五婶妯娌两个结伴去继续买东西,孙刚他们尾随其后。

    下午两三点了,街上依然是人声鼎沸,并没少多少人,很多小镇近处的都是吃过午饭再来的,远处的,就在街上随便垫补点儿东西。也有舍不得花钱,饿一顿晚上回家再吃的。

    等着夕阳西下的时候,集市的人们散了,人们大包小包满载而归,身影渐渐消失在赶集路的深处。这一天的年集彻底结束了,乡亲们买了年货,只等欢欢喜喜的过大年了。

    不知不觉间又一年的春节即将来到,孙刚渐渐地陶醉于新年的欢乐氛围中了,可是,他却再也找不到小时候过年时的那种欣喜和激情。以前春节才能享受的年货,如今都日常化了。赶年集,买年货的场景却使人难以忘怀,让人回味良久。

    孙刚什么时候都忘不了这样的场景,那兴盛的年集,更忘不了年集那人如穿梭,车马辚辚的热闹景象。

    一年的年集只有一回,就那么几天,总是让人难以忘怀的。

    年集,就像名家大师一幅大墨随意泼洒出来的民风乡情画。

    ————————————————————————————————

    两更送上!!!没分章。

    感谢梓桢的588起点币打赏,感谢951274927的多次打赏!谢谢你们的支持!!

    希望大家多多收藏,多多投票,求各种包养!!!



………【079。灶祭(求收藏)】………

    小年转瞬即到,时序告诉人们,要过大年春节了。|。。超速更新文字章节|过大年,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所以,一进入小年,不论是城镇还是乡村,都会立即进入浓浓的节日喜庆之中。

    忙碌了一年的人们终于在这一短暂的时间里,可以欢欢乐乐、团团圆圆、和和美美、热热闹闹地尽情嬉闹几天了。

    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民间称为过小年,是祭祀灶君的节日。

    据说,在中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

    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祭灶,在我国民间是一项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祭灶时间多选在黄昏入夜之前举行。

    小年这一天是民间祭灶的日子,家家都要把灶王爷请下来,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一起升天,是让他老人家上天言好事,再等他回宫降吉祥,好让下界保平安。

    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所以要用“糖瓜儿”来粘住“灶王爷”的嘴。

    有“二十三,糖瓜粘”的民谚。糖、饧之类食品既甜又粘。取意灶君顾了吃,顾不了说话,上天后嘴被饧粘住,免生是非。供品中还要摆上几颗鸡蛋,是给狐狸、黄鼠狼之类的零食。据说它们都是灶君的部下,不能不打点一下。祭灶时除上香,送酒以外,特别要为灶君坐骑撒马料,要从灶台前一直撒到厨房门外。这些仪程完了以后,就要将灶君神像拿下来烧掉。

    其实对于那些慈善人家说来,灶王爷上天说什么倒也都无所谓,有的还甚至担心灶王爷把话说少了,但对于那些好事不做、坏事做绝的恶人来说倒是要小心喽。

    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时一家人围着火叩头,边烧边祷告:“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

    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

    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以保护和监察一家。

    所以民间最为重视灶王的来历,认定它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的神仙,每年腊月二十四日都要去朝奏玉帝,报告所住之户的善恶言行。

    玉皇大帝则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交于灶王爷之手。

    民间传说,灶君爷上天专门告人间罪恶,一旦被告,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所以在祭灶时,要打点一下灶君,求其高抬贵手。

    撇开这个习俗其中的故事成分,单单从这个习俗就能够看出我们的先辈们和普通百姓们对“灶”的重视,“无灶不成家”,当然“年夜饭”更是重中之重。

    孙妈准备祭灶用的供品,有糖瓜、水果之类的,大部分都是现成的,现蒸了一碗糯米饭,拌上白糖,又甜又糯,也是供品之一。

    一家人先到厨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孙妈是把糯米饭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这是在用糖贿赂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

    如今,祭灶王的人越来越少了,但过小年吃糖瓜的习俗仍在民间盛行。

    腊月二十三日以后,人们开始打扫庭院、居室,清除积垢,置办年货,制作节日食品,一直要忙到除夕。

    祭灶之后,一直到大年三十儿都是围绕着“吃”“年夜饭”来打转的内容了,所有的忙碌和内容几乎全部都是为这一顿饭。

    孙刚把爷爷奶奶也叫到家里吃晚饭,吃个小团年饭。

    孙妈等饭做好后,孙刚拿出买回来的一挂鞭炮,点燃起来。

    噼里啪啦的响了一通,这时,村子里的鞭炮声此起彼伏,放完鞭炮才能开饭。

    …………………………

    翌日,一家人吃完饭,就开始换上旧衣服,全副武装,开始打扫卫生。

    俗话说:“二十四,扫房子。”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天都会围绕这新年的到来而安排得满满的。

    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起到除夕止,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尘”与陈旧的“陈”是谐音。扫房子说白了其实就是过年前的大扫除,在农历正月新年前,扫去家中的一切尘土,意味着去除旧一年的陈旧东西,把不好的“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以此来迎接新的一年。这一习俗充分寄托了人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