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乱清-第48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她嘴角抿着笑意,心里面说道:他不是讲什么,“太后起居,就由臣来伺候”吗?好,我就等他来“伺候”我起身。

    悠然地看着那缕光线慢慢地变化着位置,慈禧觉得,这真是天底下最美好、最惬意的等待。

    她没有等太久。

    敲门声响起,接着,是那个令人无比安心的声音:“臣关卓凡请见。”

    慈禧的心跳快了起来:“进来吧。”

    关卓凡推门而入,看清楚室内景象,顿时就怔住了。

    慈禧从榻上略略欠起身子,浓密的青丝散落在枕头上,被子拉到胸口,修长光洁的脖颈露在外面。

    榻上玉人,冬困方醒,星眼微饧,香腮带赤,欲笑还羞。

    关卓凡体内欲火“蓬”的一下便烧了起来,一咬牙,大踏步地走了过去。

    慈禧见他这个架势不对,刚刚轻呼一声:“你做什么……”情郎强健的身体,便挟着一股从室外带进来的冷风和男人特有的浓烈味道,压了下来。

    被子掀开一角,如兰如麝的温热气息荡漾出来,入鼻入心,男人更是无以自持,探手入怀,大肆磋磨。

    冰冷而粗糙的手掌,令慈禧浑身起了一层微栗,她长长地呻吟了一声:“外面有人……”

    “请太后噤声就好!”

    “你……你说话比我还大声……”

    接下来,就没有人说话了,只有男人粗重的呼吸、女人强抑的娇喘和衣衫被褥的窸窣声了。

    ……

    不晓得过了过久,喘息声终于平静了下来。那缕奇妙的光线已经消失不见,舷窗外依然明亮,但舱内开始变得暗淡了。

    地上一片凌乱,到处是军装、毛衣、衬衣、内衣、靴子……呃,都是男人的。

    女人先开了口。

    “玉儿他们……是不是快回来了?”

    “嗯,差不多了。”

    “那……我们该起身了。”

    “易得黄金屋,难求温柔乡。这个,求太后再容臣赖一赖。”

    “你……真是赖皮……”

    ……

    “好啦,求求你,真的该起身了,你再这么赖下去,又要不安分了……”

    “太后真是狠心啊。”

    “你要什么,晚上不是还有嘛……”

    “嗯?太后金口,说了可不能反悔啊。”

    “不反悔,不反悔,快起身吧……”

    ……

    “此刻夕阳极好,臣陪太后,到甲板上去兜兜风,可好?”

    “兜兜风?”

    “呃,就是溜溜弯儿,看看风景。”

    “好啊!”

    舱外,霞光千道,金鳞万点。

    *(未完待续。。)
第一一八章 锐进追攻
    圣母皇太后的晚膳,还是在“冠军号”上传,但关卓凡就不能“陪膳”了,他得出席欢迎英国顾问的晚宴——主要是为了欢迎从旅顺赶来的柯烈福,和从福州赶来的海曼奇、毕夏普。

    其余的高阶英国顾问,中、美海军高级将领,还有轩军松江军团驻天津的高级将领,也应邀与宴。

    中午也大吃大喝了一轮,不过,那个叫做“赐宴”,属于“工作餐”的性质,不是正式的“欢迎晚宴”。虽然说到菜肴的用料、味道,这顿“工作餐”,实在要比“欢迎晚宴”神马的更胜一筹了。

    慈禧叮嘱关卓凡,“早去早回”,还有,“别喝太多酒”。

    臣遵旨。不过,咳咳,介个口吻,简直就是……

    关卓凡果然“早去早回”。

    酒过三巡,他声称“旨意在身,不便久留,各位务请尽兴”,叮嘱丁汝昌代他招呼好客人,便匆匆告辞而去。

    这只是个礼节性的宴会,“尽兴”是不可能的,因为在座的中外海军将领,明天一早就要出海执行重大任务——“随侍”圣母皇太后“阅舰”。不过,就算如此,关卓凡走得还是略略嫌早了一点。

    没法子,今天晚上,他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了。

    他是要赶回“冠军号”,首先要见的人也是圣母皇太后。不过,可不仅仅是为了御姐那句:“你要什么,晚上不是还有嘛……”

    关卓凡回到“冠军号“的时候,堪堪戌正时分。

    慈禧已脱了军装。换回了旗袍。正在悠然品茗。

    上一次静夜泊舟。还是少年时候,父亲在任病故,自己和妹妹,坐一只小小的乌篷船,扶柩回京。川资羞涩,告贷无着,凄风冷月,寒水茫茫。想到来日大难,姐妹俩泪眼相对,无语凝噎。

    如今呢?

    恍若隔世啊。

    关卓凡进来的时候,抱着一个黄匣子,慈禧往他脸上扫了一眼,微笑说道:“怎么,有好消息?”

    关卓凡笑嘻嘻地说道:“太后见微知著!确实有好消息:我军董志原大捷,庆阳府全境克复,甘肃的门户打开了,进剿金积堡的道路。畅通无阻了!”

    慈禧不由喜动颜色:拿下董志原,是迟早的事情。这原在意料之中——可没想到这么快!

    左宗棠进军董志原的折子,是在来天津的路上,驻跸廊坊沈万庄的时候收到的,迄今不过半个月。就是说,这一仗,从开始进军到大获全胜,半个月就打下来了!

    *

    前文介绍过董志原的形势,这是陇东的一片高原,属庆阳府,地方物产甚丰,素有“陇东粮仓”之誉。甘肃回匪最靠东边、也即最靠陕西的一大股,和逃入甘肃的陕西溃匪合流,猬集于董志原,以便就食。

    甘肃回乱的中心在金积堡,马化龙在彼经营日久,设防周密,欲攻金积堡,非南北两路夹击不可。董志原在金积堡东南方向,为西征大军中路军之进甘门户,正扼官军进攻金积堡之南路要道。所以,欲攻金积堡,必先克董志原。

    中路军在正式进军甘肃之前,也即左宗棠拜发慈禧在沈万庄收到的那个折子的时候,已经对董志原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除了肃清外围和严堵回匪回窜陕西之路外,左宗棠多派细作、探马,大力加强情报收集工作,并对董志原的回匪,实施了强有力的心理战。

    这个心理战,主要是极力渲染官军兵威之盛,特别是重点拿轩军展东禄部说事,在董志原回匪中造成了极大的恐慌。

    溃退到甘肃的陕西回匪,对那支身穿洋装的军队,有着刻骨铭心的恐惧记忆。大多数的陕匪,想起那些矫健的蓝色身影,便如眼见鬼魅,耳闻霹雳,浑身筛糠。

    如果再次和这支军队对垒,他们根本不相信自己有守得住董志原的能力——在陕西从容经营、深沟高垒,都挡不住轩军的大炮;董志原这个地方,无险可守,几十万老弱饥疲的回回挤在一起,一片仓促混乱,大部分的生口,嗷嗷待脯,只是负担,全无战力——这仗,可怎么打?

    陕西回匪中,最凶悍狡黠的白彦虎,亦是这么个想法。

    何去何从,董志原诸匪首之间,反复驳诘,莫衷一是。

    前文交代过,董志原的回匪,和甘肃其余三大股回匪不同,势力驳杂,并无一个凌驾其余的大头目。甘匪原就无统一属划,陕匪加入进来,规制愈加混乱。

    回匪猬集董志原,基本上还是按照原籍,一籍一营,分驻董志原各村镇,对外号称“十八营”。每一营,设一“元帅”。这十八位“元帅”,地位是完全平等的——可想而知,会议的时候,能有多么热闹。

    陕西的回匪,大多主张向金积堡方向撤退,和马化龙匪股合流。不过,持这种主张的,不包括白彦虎。

    白彦虎比大多数同伙看得清楚:董志原的回回并入金积堡,对金积堡非但不是助力,还会形成严重的负担——能打仗的是少数,大多数老弱妇孺只会白耗粮食,金积堡单养自个儿还勉强过的下去,如果突然多出十几二十几万张嘴,咋顶得住?

    会议的时候,白彦虎阴沉着脸,抱着旱烟锅子,抽了一袋又一袋,由始至终,一言不发。

    不是只有他一个人想到吃饭的问题,但其他人、尤其是甘匪的头目,想的是,董志原现下的局面,虽然也吃不饱肚子,但一时半会儿还饿不死,放弃这好不容易到手的“陇东粮仓”,实在是狠不下这个心。

    但各营恐慌情绪的蔓延,容不得他们再没完没了地会议下去了。

    战乱流离、饥疲交加的人群里面,谣言、流言,最易传播。恐慌情绪一旦形成,就会像瘟疫一般蔓延开来,无可抑制。

    即将进剿的官军,被想象和形容成了丈二金刚,一个个青面獠牙,力大无穷,刀枪不入。而且,会喷火吐雷,“百步之外,取人首级”。还有:吃人肉、喝人血、剥人皮;对于女人,更是先奸后杀,然后连皮带骨头吃掉,渣子都不剩的。

    按照左宗棠折子里说法,回匪“汹惧益甚”,最后甚至发展到了这么一个局面:“自缢者纷纷,不能禁。”

    大仗还没有开打,在绝望和恐惧的摧残下,董志原已经是一副人间地狱的景象了。

    匪首们最终接纳了白彦虎提出的一个建议:先“死中求活”,主动越境,入陕“奇袭”官军,希望能够予以官军重挫,打乱官军部署,形成对峙局面。

    这是一个大胆的计划,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回匪尽想的美,行动力却弱,官军细作密布,回匪拖泥带水的动作,全在官军掌握之中。

    左宗棠严密布防,分头截击,数路回匪,刚刚入陕,就被堵个正着。

    折子上说,“北路、东路、西南路,各军且防且剿,无战不克,大挫凶锋”。其中,在甘、陕边境的长武县,董志原匪股重要头目、“十八元帅”之一的冯君福,被凤翔总兵陶茂林部击杀。

    回匪不但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战果,还受损甚重,败回董志原后,士气更为低落,真正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在这种情形下,不论愿意还是不愿意,董志原的回匪都得准备向金积堡方向撤退了,不然,官军一旦进入董志原,按照陕匪凤翔战役的经验,想走都走不了。

    董志原诸匪在萧金镇会议,“十八营”并为“四大营”,分别由白彦虎、于得彦、马正、和、崔伟率领,“其半护辎重家口先行,留马正和、崔伟率悍党万余伏董志原断后,时出游骑数百,纷扰泾河两岸,以牵缀官军”。

    这个看似十分妥善的撤退方案,其实正中左宗棠下怀。他的如意算盘,就是把董志原大部分没有战力的老弱妇孺逼入金积堡,增加金积堡的负担;同时,尽量消灭有战斗力的青壮精锐。

    唯一遗憾的是,回匪的这个方案中,关卓凡心心念念的白彦虎,先行护送“家口辎重”撤退,未能在董志原一役中擒杀之。

    左宗棠制定的作战计划,叫做“但觇贼动,锐进追攻”。

    这个计划中,发起进攻的时间点的选择,至为重要。

    这个时间点,要放在回匪刚刚开始撤退的时候——如果回匪尚未撤退就发动进攻,则回匪可能被逼困兽犹斗,增加官军的伤亡。但撤退一旦开始,便不可逆转,回匪也便再无死斗之志;且以回匪的组织、行动能力,二十几万人马,仓皇逃命,必混乱不堪,此时进攻,可以最小代价,取得最大战果。

    当然也不能更迟——不然回匪都跑掉了,还打个屁。

    左宗棠的具体做法是,“饬诸路统领粮料运足,伺贼窜动则追之。虑各种锐进,而贼或分支扰我后路也,复令各留四成队于后,以期缜密。又虑各军分布广远,未能克期毕赴,则饬各军相机而进,但觇贼动,即各锐进追之,毋怀观望,以致自相牵制,运掉不灵。”

    关卓凡对这个作战计划的评价是:“攻中有守,充分授权,算无遗策。”

    *(未完待续。。)
第一一九章 大捷
    周密的部署,产生了预期的效果。一路上,回匪的游骑,未能对官军造成任何实质性的阻碍。按左宗棠折子上的话说,回匪于官军,“瞥见即遁”。

    各路官军,按期在一个叫做“三不通”的小村镇会师了。

    “三不通”这个名字听起来着实奇怪,不过,顾名思义,可以想见这儿正是进入董志原的交通要隘,回匪精锐尽萃于此,此地一失,长驱而入,董志原再也无险可据。

    为弥补堡寨不坚的弱点,回匪事先在“三不通”前方开阔地带,大量挖掘壕沟。这些壕沟,纵横交错,既宽且深。但是,其功用和轩军的堑壕完全不同,不是用来藏身、防守、阻击的,而是纯粹为了给官军的进攻制造障碍,尤其是希望能够阻碍马队的行动。

    回匪自个儿,并不居身壕沟之中,而是或企于寨墙之上,或在堡寨之前整队待机。他们打的算盘,是官军逾越壕沟之时,必大费周章,手忙脚乱,不暇防护,则可以趁机“半渡而击之”,给予官军重大杀伤。

    这个如意算盘,并没有打响。

    首先,官军的马队,并未直接在堡寨的正面进攻。左宗棠接受了展东禄的建议,派潼关总兵雷正绾,率马队绕过壕沟,大范围迂回到了“三不通”的侧后方。

    其次,逾越这些看起来又宽又深的壕沟,官军并没花什么大力气。展东禄部工兵营,遇水搭桥是基本功,就算黄河、泾河也挡他们不住。何况几条小小的壕沟?于是。就在回匪的眼皮底下。变戏法似的,十余条栈桥冒了出来。官军十余条长长的队伍,从栈桥上,源源不绝地通过了壕沟。

    不但人、马过了壕沟,大炮也顺顺当当地过了壕沟。

    再次,官军通过栈桥的时候,回匪根本无法给与有效截击。官军一部过桥,另一部便进行严密的火力掩护。官军大炮、洋枪的火力、射程。都远远超过回匪,回匪既无法冲到弓箭和土枪的有效射程之内,也就无法对正在过桥的官军予以有效打击。

    完全无从搞什么“半渡而击之”。

    当官军全部过了壕沟,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虽然双方还未出全力以搏,但胜负之数,其实已经没有什么悬念了。

    展东禄部炮兵团架起十二磅拿破仑炮猛轰,回匪支撑不住,“三不通”外围堡寨次第陷落,官军呐喊着攻入了“三不通”。

    按原计划。这个时候,埋伏在村外的另一支回匪。应该也冲入村内,和“三不通”的守军一起,夹击进入村内的官军,争取“包官军的饺子”。

    孰料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支伏兵正要发动攻击,已迂回到位的雷正绾马队,自背后狠狠一刀插下,回匪出其不意,登时大乱。

    结果,伏兵非但没能帮上守军的忙,反而同正在败退的守军,彼此冲撞践踏,乱作一团。官军趁机全力攻击,回匪彻底崩溃,开始夺命狂奔。

    官军紧追不舍,回匪向西北方向一路败退,焦村、什社镇、萧金镇、董志镇等回匪据点,接连为官军克复。沿途百余里,回匪横尸枕籍,抛弃军械、骡马无算。残存的回匪,悉向西峰镇逃去,那儿是回匪在董志原最后的据点。

    当晚,西征中路军各部即驻扎董志原。

    第二天卯初,官军拔队,辰正抵西峰镇。回匪和官军略一接触,便放弃了这个据点,继续向西北方向奔逃。

    左宗棠的折子上说:“据擒贼供称,贼前起老弱、辎重,因人马众多,未能疾遁。相距不过一日之程;其殿后悍贼为各军追逼,漏夜奔窜,一由驿马关以出环县,一由蒲河川以向三叉河,均在黑城子、下马关会齐,同窜半角城、金积堡一带。”

    于是官军衔尾急追,左宗棠下令,“各军争先,毋待后命”。

    中路军各部很快就分出了高下。追在最前面的,是雷正绾的马队;紧跟其后的,是展东禄部的两个步兵团。其余各部,都被这两支部队甩开了一大截。轩军严格的训练,良好的营养,单在连续急行军这一项上,便表现出了远超同侪的实力。

    官军先收复了镇原县县城,午正时分,终于在驿马关追上了回匪后队。

    俘虏口中的“一日之程”,在马队和轩军脚下,不足半日。

    于是各军争先驰击,回匪且战且走,十余里后,已全然不成队形,战斗几乎变成了追兵对败兵的一边倒的屠戮。

    追至党家岘,此地“山径逼仄,两旁沟深数十丈”,回匪前堵后拥,急切间不得前行。官军在后,攻击愈烈。回匪后队青壮,挤压前队老弱,自相践踏,坠落悬崖者不计其数。凄厉的惨叫声,回荡山谷,此起彼伏,无止无休。

    负责殿后的大头目马正和、崔伟,急红了眼,“亲督悍党数百人,阻隘死据”,但无济于事。

    党家岘一役,回匪死难者堑山堙谷;山路之上,死尸一摞叠着一摞,一度堵住了官军继续追击的去路。

    马正和、崔伟,皆于此役战死。

    党家岘战斗的第二天,官军收复庆阳府城;第三天,班师董志原。至此,庆阳、泾川各属全部肃清,董志原战役,官军取得了完整的胜利。

    董志原战役中,回匪战死、挤踏致死者,超过三万余人。党家岘坠崖而死者,亦成千上万,但无法准确统计。

    董志原匪股中,最具战力的青壮,基本覆灭;撤往金积堡的老弱妇孺,逃亡路上,天寒地冻,饥疲交加,冻死、饿毙、葬于狼吻者,一路上尸骸狼藉,不计其数。

    董志原匪股搜掠来的骡马,或者倒毙于战火,或者为官军俘获,几乎全部损失掉了,没有几匹能够带到金积堡。

    最终逃入金积堡的回回,个个几已不成人形。正如左宗棠事先算计的,这部分回回,非但未能对金积堡的防御,起到什么实质性的助力,反而在粮食供应上、精神士气上,成为金积堡的沉重负担。

    (除夕、初一、初二,请三天假,初三复更。狮子祝各位书友:春节快乐,阖家幸福!)

    *(未完待续。。)
第一二零章 罗刹可恶
    左宗棠在奏折中为麾下诸将请功,排第一位的是展东禄,称“该部工队、炮队,尤为得力,为三不通摧圩破敌之关键;该部步军,坚忍迅捷,兵事娴熟,过于同侪。”

    看到这一段,慈禧不由脸上飞金。“左骡子”夸情郎的嫡系部队,御姐心中是得意的,甚有“与有荣焉”之感。

    排第二位的是雷正绾,“马队迂回,出敌不备,攻敌关窍,临机决断,有古名将之风。”

    “有古名将之风”,出于左宗棠之口,是很高的赞誉了。

    排第三位的是陶茂林,他能够紧跟展东禄、雷正绾之后,主要是陶部在长武阻击战中的出色表现。

    展东禄不必说,有趣的是,雷正绾、陶茂林二部,亦同轩军有很深的渊源。

    雷正绾、陶茂林两位,原是多隆阿的部下,多隆阿战死后,关卓凡入陕督师,雷、陶二将自然归关卓凡节制。陕西的回乱平定后,雷正绾、陶茂林眩于轩军之威,私底下商量,认为只有加入轩军序列,才算“真正有前途”,并向关卓凡郑重表达了这个意愿。

    有人主动投附当然是好事,雷正绾、陶茂林也是能员,但关卓凡当时考虑,此时收编雷、陶二部,并不合适。

    一个是,轩军体系已成,新的力量如何融入,尚无一整套妥善的对应措施。轩军的理念、战法、训练、器械,都不是雷正绾、陶茂林其时的见识可以企及的。这两位总兵加入轩军,短时间内。作用还比不上一个副团官。

    还有一个。关卓凡当时不过“新贵”一枚。根基尚浅;捻匪亦未剿平,功勋值还没有刷够,就忙着收小弟,太扎眼了。

    轩军自然还要进一步扩军,但这个得步步为营,不能操之过急。在刷够功勋值的前提下,还得和将来湘军、淮军的裁撤,以及绿营的改编。保持一个微妙的互动。

    因此,关卓凡离陕之时,对雷正绾、陶茂林二部,采取了一种特殊的“处理方式”——留下“顾问团”,帮助雷、陶整顿、改编所部。

    这个模式,收到了相当不错的效果——既大大提升了雷、陶二部的战斗力,轩军以及关卓凡本人,又相当程度地保持着对这两支军队的控制力。正因为效果上佳,在后来对绿营的大规模改编中,这个模式在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和完善之后。被普遍地推广开来。

    前文交代过,左宗棠西征。自己楚军的老班底,只用了一小部分。他只选三千精锐,另在湖南募五千新兵,一共八千,算是自己的亲兵,带到西北。平回所用的大部分兵力,用关卓凡的话说,就是“和关中豪杰共事业”——或在当地招募训练,或使用当地的部队。

    左宗棠离京前,关卓凡向他推荐了雷正绾、陶茂林二将。左宗棠到达陕西,考察之后,深为满意,欣然纳用。果然,雷、陶二部,在战斗中大派用场。

    展东禄、雷正绾、陶茂林三将,都不是左宗棠的嫡系,但他全力揄扬,绝不掩功。这并非要讨关卓凡的好。左宗棠攻击曾国藩、李鸿章,对姻亲郭嵩焘下辣手,素予人以心胸狭隘之感——其实,这是误会。左季高偌大勋业,岂是心胸狭隘之徒所能为?

    左宗棠和曾、李、郭的矛盾,本质上是争资源,不是闹意气。他是心雄万夫、要做大事的人,但既要做大事,手上就得有足够的本钱,而朝廷本钱有限,曾、李师弟多了,左季高自然就少了,所以,必须争,必须斗。

    郭嵩焘也是因为主政广东的时候,只愿接济湘军,不肯向楚军“协饷”,才为左宗棠“英雄欺人”,被迫去职的。

    *

    慈禧看完了折子,轻轻的吁了口气,微笑着说道:“左宗棠全盘谋划,筹算得宜!展东禄他们也打得好!嗯,董志原拿下来了,你方才说,‘甘肃的门户打开了,进剿金积堡的道路,畅通无阻了’——是不是说,距拿下金积堡,也就……不远了?”

    关卓凡说道:“回太后,金积堡的情形,和董志原颇有不同。回匪仓促猬集董志原,没有多少时间经营,当不得官军雷霆一击。马化龙在金积堡,却是经营多年了,堡寨高大坚固,数量众多,互为犄角,官军啃这块骨头,得一口一口来,急不得的。”

    慈禧点了点头,说道:“我晓得了。”

    关卓凡继续说道:“还有,金积堡回匪的军械,也不是董志原匪股能比的——马化龙是有洋枪的。”

    慈禧秀眉一扬,随即眉尖微蹙,说道:“洋枪?回匪哪儿来的洋枪?”

    关卓凡缓缓说道:“据已有的情资判断,当是俄罗斯人偷运过来的。”

    慈禧的脸色变了,默然片刻,咬牙说道:“罗刹鬼可恶!”

    关卓凡微微点头,说道:“俄人确实居心叵测。不过,太后也不必过虑。回匪的洋枪数量不多,子药亦有限——最紧要的是,开战之后,他们无法持续补充枪支子药。而且,回匪训练不足,使枪的本事,也比不得官军。”

    “还有,回匪没有大炮。”

    听到这句话,想起“演炮”时“拿破仑炮”惊天动地的威势,慈禧的脸色大大地缓和了。她点了点头,说道:“是,回子的堡寨再怎么坚固,也不过一堆土疙瘩,如何挡得住大炮的轰击?”

    关卓凡说道:“董志原这场大仗打完,官军也要休整一段时间。现在已经入冬,臣以为,过了年,开了春,再进军金积堡较为妥当。金积堡到底什么时候能打下来,臣不好妄言。但无论如何,明年之内,必有佳音以报太后。”

    事实上,关卓凡并不认为要花一整年才拿得下金积堡,不过,冗余度留的多点,没有什么坏处。再者说,如此说法,到时候差事“提前”办下来了,御姐才会有惊喜嘛。

    慈禧面现喜色,说道:“很不容易了。金积堡事毕,甘肃的局面就大致靖定了吧?”

    关卓凡说道:“回太后,拿下金积堡之时,甘南河州、狄道一带的马占鳌匪股,也必已肃清了,则祁连山以东、甘肃大部的局面,就算靖定了。到那个时候,就只剩下甘西肃州一带的马文禄匪股了。”

    顿了一顿,继续说道:“肃州那个地方,已经快出嘉峪关了,距中原甚远,彻底剿灭这支回匪,多少需要一点时间。不过,釜底游魂,马文禄匪股覆亡是迟早的事情,不足为太后厪虑。”

    慈禧轻轻拍了拍放在桌子上的折子,说道:“好,甘肃的回匪剿净之后,就可以进军新疆了!”

    说到这儿,面色又微微一沉,说道:“不晓得官军进入新疆平乱,俄国人会不会从中作梗?”

    *(未完待续。。)
第一二一章 联英拒俄?
    要俄国人一点小动作不做,是不可能的。不过,关卓凡并不以为,老毛子能弄出什么太大的动静来。

    原时空,俄罗斯侵占伊犁,是同治十年,即1871年的事情,距今还有五年多;现在,新疆的形势,还远没有发展到那个地步。

    去年,喀什汉城沦于阿古柏之手,守备何步云率残部投降,喀什葛尔办事大臣奎英举家自尽殉国,至此,南疆完全沦陷。不过,朝廷在北疆还有一些据点,和河西走廊的联系尚未彻底断绝。

    南疆目前的情形,是叶尔羌、和田、库车、喀什四雄并立、彼此攻伐的一个局面。其中,最凶悍者,要数以喀什为大本营的“哲德沙尔汗国”。

    同治三年,新疆乱起,一大堆地方割据政权冒了出来。其中,喀什旧城的“伯克”,叫做思的克的,自立为“帕夏”,派人迎接寄居在浩罕汗国的“圣裔”布素鲁克回疆,立为“和卓”。

    这位布素鲁克,就是乾隆朝回乱的大头目“大和卓”波罗尼都的曾孙,他的老爹,便是道光朝回乱的大头目张格尔——这一家子,从乾隆朝到同治朝,一百多年间,没完没了地同中国闹腾。

    之所以称“圣裔”,是因为这家人的先祖玛哈木图。阿扎木,号称自己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