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乱清-第4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直到夜幕降临,对岸都是水静河飞。

    看来长州就是趁我方不备,偷冷子赚点便宜嘛,不然怎么不乘胜追击?幸好昨天没有仓促发出战报,不然小仓口的脸可就丢得大了,嗯,事情大有转圜余地。

    当小笠原长行、小栗忠顺、小笠原忠干三位大人聚在一起,商量该怎么给大阪、京都和长崎写报告的时候,长州藩已完成了新的兵力集结。

    高杉晋作知道幕府必然全力防备,怎么还会故技重施?再说雾气这个东西,也不是天天都那么浓,掩蔽效果并非总是那么好。

    第二次渡海作战,高杉晋作要用夜色作为掩护。

    可怜小仓口那边,实在想不到这一点,因为他们自己是绝对不会在深更半夜采取什么军事行动的。

    还有,长州方面,酣战了大半天的士兵也需要喘口气;而且,第二次渡海作战的战役目的,和第一次的大不一样:这一次过去了,一时半会可就不回来了。因此,兵力配置、后勤补给都要重新部署,相关准备工作要做得非常细致。

    次日丑正,天空繁星密布,马关海峡颜色如墨。

    长州藩部队开始渡海,太阳升起之前,三千名士兵全部渡过了海峡,并进入小仓藩大里町左近的攻击位置。

    小仓口的幕府军没有任何察觉。

    长州全藩可用兵力不过七、八千人,其中将近一半配置在马关方向,除去守卫炮台的五百人,高杉晋作将手里的牌全部打出来了。

    卯初一刻,曙色微熹,大里对面的彦岛上,长州炮台的大炮咆哮起来了。

    炮弹落在大里的小仓藩阵地上,还没完全睡醒的小仓藩兵乱作一团。

    这个时候,视野其实还很不清晰,彦岛炮台的炮火,基本属于“盲射”。只是相关的距离、射角、装药量等数据早就计算得清清楚楚,对着大面积的固定目标开炮,闭着眼睛,也能中个七七八八。

    炮火一停下来,埋伏在附近的长州登陆部队,就在一片山呼海啸声中,发起了进攻。

    如果是白天,在有足够防备的情况下,小仓藩兵其实还是能够一战的。并非说他们的战力比幕府或其他佐幕各藩更强,而是这里毕竟是他们的家乡,保家卫土,通常情况下,是能够激发起一定的战斗力的。

    但实在是措手不及。先是还在睡梦中,炮弹就劈头盖脸地砸了下来,虽然没造成太大的实质损失,但人懵了;混乱中,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接着四周突然一片鬼哭狼嚎般的喊杀声,怒潮般淹了过来,小仓藩兵的心理防线终于坍塌了。

    许多人光着身子,只围了条兜档布,四散奔逃。

    这个情况,接近“夜惊”了。

    太阳完全升起来的时候,长州藩已经攻下了小仓藩的大里阵地。过程之顺利,大大出乎高杉晋作和山县有朋的意料。

    小仓城门户洞开了。

    高杉晋作意气风发,折扇遥指小仓城,大呼:“抢进小仓城!”

    直到长州藩对小仓城发动了总攻,小仓城内的小笠原长行、小栗忠顺、小笠原忠干三个,还没搞清楚发生了什么。等到他们终于明白发生了什么之后,三个人接连做出了非常有意思的反应。

    小笠原长行奔到港口,登上停泊在那里的“麾日号”,下令开船。

    是去控制海峡,从背后炮击登陆的长州军吗?

    当然不是,小笠原长行的命令是:回大阪!

    西路征长总督既然临阵脱逃,小笠原忠干这位小仓藩藩主,不认为自己有能力独自顶住长州人的进攻,于是下令全藩退出小仓城,临走之前,还不忘在城里放了一把火。

    这是从战国时代留存下来的一个习惯动作。诸大名战败,被迫撤出城去,走的时候,都会放火烧掉城池,意思是:我拿不住了,你也别想抓在手里。

    小栗忠顺本来是要切腹的,衣服都解开了,才想起还有一件事情没办。咬了咬牙,一片混乱之中,冒死出城,奔入中**队的后勤基地。

    小栗忠顺见到中国人已经严阵以待,整个基地内弥漫着紧张的气氛。但非常奇怪,几乎没有人表现出他想象中的慌乱的神情,反而,某些军人的脸上,流露着一丝莫名奇妙的兴奋。

    整个基地,安静得不正常。

    小栗忠顺找到了基地守备营营长,说道:“姜营长,事已不可为,请带领弟兄们撤退吧。”

    这位营长叫做姜逸田,他好奇地看着小栗忠顺,说道:“多谢奉行大人好意。不过,我没有接到撤退的命令啊。这个,奉行大人还是请自便吧。”

    *(未完待续。。)
审核中
中午发的第十二章《堑壕》,不知是哪个词不对,到现在仍在审核中,而且很可能不小心发了两次,特地解释一下。(未完待续。。)
第十二章 堑壕
    小栗忠顺一愣,随即一股又酸又热的气息涌了上来,他大声说道:“好,我就留在此地,和贵部共存亡!”

    姜逸田倒有几分好笑,心里说我只是在执行命令,你来个啥劲呢?

    表面上还是很有礼貌,说道:“军务繁忙,到时候只怕招呼不周,奉行大人莫怪。”

    姜逸田,原名姜田,是第四师师长姜德的本家。轩军美国查塔努加一役,跟着姜德抢上传教士高地主峰的那班死士中,就有姜田。那个时候,他还只是一个什长。

    回国之后,作为爵帅的地道脑残粉,姜田在自己的名字中间加了一个“逸”字,变成姜逸田了。

    姜逸田带的这个营,出于第四师第十三团,这是个华工团,是亚特兰大战役后入役的那一批华工,打过接下来的“向海洋进军”,并从萨凡纳一路北上,横扫南卡罗来纳州、北卡罗来纳州和北弗吉尼亚州,这些仗,虽然不甚激烈,但也算“身经百战了。

    营、连、排干部,却都是轩军的老人,全部都打过查塔努加战役,还有南下亚特兰大的一系列战役。这些仗,都是真正的硬仗、生死仗;这班人,真正是美利坚尸山血海滚出来的,哪里会把东洋人放在眼里?

    当初派到他们营守备小仓城后勤基地,大伙儿想这次到日本是捞不着仗打了,立功受奖啥的肯定轮不到咱们了。谁成想,阴差阳错,轩军征日的第一仗竟会由咱们来打?

    发大财啦!

    小仓城后勤基地的军事人员中。除了守备营。还有一个工兵连。工兵连连长找到姜逸田。要求参战。姜逸田一口回绝,说道:“你们都是爵帅的宝贝疙瘩,碰破了皮,我可担待不起。”

    看到工兵连连长的脸色,姜逸田晓得自己说的这个笑话并不好笑。对方的军阶虽然比自己低,可并不是自己的下属,再说,用到工兵连的地方还多着。于是改口道:“老张你是给我面子,我能不知道好歹吗?好,这样吧,你们在基地里做预备队!”

    工兵连连长往回走的时候,在心里大声问候姜逸田这个小气鬼的各位女性亲属。

    *

    控制住小仓城全城,城里的火势也小了下去,高杉晋作和山县有朋来到了中**队后勤基地前面。

    两个人不由都皱起了眉头。

    这个基地的围墙是土墙,看起来虽然平整厚实,但并不高,也就一人高一点。不用梯子,一个人踩着一个人的肩膀。轻轻松松地就爬进去了。

    问题是中**队的防线并不是这道土墙。

    基地是在一个山坡上,坡度平缓,上面原来的树木被完全砍光,整个山坡光秃秃的。

    土墙外挖了三道平行的壕沟,壕沟和土墙之间,壕沟和壕沟之间,距离大约二十五至三十丈左右的样子,就是说,最外面的那道壕沟,距土墙足有一百多丈的距离,这儿,才是中**队的第一道防线。

    还有,前后两条壕沟之间,另有纵向的壕沟相连。

    刚开始的时候,高杉晋作和山县有朋还以为,这些壕沟是护城河一类的障碍物,可天底下哪有这种护城河呢?看起来非常之窄,应该可以一跃而过。

    还有,横向的三条壕沟,边沿都整整齐齐码堆着沙袋,不过,这沙袋码堆得也很奇怪,沙袋有两层,上下两只沙袋为“一组”,每隔两“组”沙袋,就会有一个缺口——就是说,这个位置上只有一只沙袋,看起来就像城垛似的。

    两个人恍然大悟:这是防御工事啊。

    就是说,中国士兵呆在壕沟里面,从沙袋的“缺口”处向外射击。

    高杉晋作和山县有朋都是第一次见到这种防御工事,没办法判断它的防御效果,但看起来似乎是个挺麻烦的东西。

    两人还发现,这个壕沟的走向,并不是笔直的,而是锯齿状的。开始的时候,两个人都想不明白,为什么中国人要把壕沟挖成拐来拐去的?后来,山县有朋毕竟是陆军将领,先想通了:如果战场够大,可以迂回到侧面进攻壕沟的话,这种设计,能够有效避免大部分的士兵暴露在敌人火力面前。

    当然,这个山坡不够大,只能从正面进攻。

    长州藩的陆军,没有像样的火炮,但通过古拉伯,弄来了几百枚黑尔火箭。这种火箭虽然没有导向杆,但在尾部装了三块稳定螺旋板,使火箭在飞行中通过自旋达到稳定,增加了火箭的准确性,是黑火药时代的最后一代火箭。

    黑尔火箭并非当时的主流兵器,它的准确性虽然较自己的前辈大为提升,但跟炮弹是没法比的,属于“发射后不管”——这里的“不管”的意思,是不知道它会飞到哪里去,“管不来”。不过,如果目标面积够大,比如城池或者整个阵地,对精确性没有什么要求,黑尔火箭还是有一定用处的。

    高杉晋作和山县有朋原先想着,中**队的后勤基地里面,弹药、粮食、布服,都是易爆易燃的,把黑尔火箭打进去,够运气的话,引爆弹药库,或者引燃大火,这个基地就不战而下了;就算没那么好的运气,至少也可以在进攻的时候,大大牵扯守军的精力,弥补己方缺乏攻坚火炮的劣势。

    但现在的这个格局,基地几乎已在黑尔火箭有效射程之外,这记“杀手锏”暂时是打不出来了。

    只能硬攻了。

    高杉晋作和山县有朋不晓得,这个“壕沟”,有一个正式的名称,叫做“堑壕”。

    冷兵器时代,只有城墙,没有堑壕——完全用不着。

    进入热兵器时代,滑膛枪时期,步枪的射程、精度都非常有限,也不需要堑壕来保护士兵;只有线膛枪出现,步枪的射程、精度都大大提升,才有在和敌人距离尚远的情况下、对士兵进行保护的需要,这个时候,原始的堑壕,才应运而生。

    进入后装线膛枪时期,除了精度和射程,步枪的火力密度也大幅度提升,而在战场上,因为内燃机还没有出现,军队的移动速度,和前装枪、甚至滑膛枪时期相比,并没有本质区别,因此,真正高水准的、近代意义上的堑壕便成为必需品了。

    大规模的堑壕战正是始于美国内战,特别是彼得斯堡战役中,那一眼望不到边的、纵横交错的堑壕,曾经让关卓凡叹为观止。

    美国堑壕战的始作俑者,是查塔努加战役中颇让轩军吃了苦头的那位南军悍将朗斯特里特,然后罗伯特。李将之发扬光大。

    不过,美国内战中的堑壕,只是胜在规模较大,堑壕内部的构造,还很简单,不过一条大半个人的身高的壕沟而已。而关卓凡依据他脑子中的历史资料,大大改进了堑壕内部的构造。

    堑壕的深度,超高一个成年人的身高一个头左右。

    堑壕靠敌人的一面叫做“胸墙”,在胸墙上挖出一个个射击位——就是说,射击位是凹进胸墙的。

    射击位并非从地面、而是从离地面两三个头高度的位置挖起。这样,射击位下自然就留出一个台阶。士兵站在台阶上,枪支搁在堑壕边沿的沙袋上,就可以保持立姿射击姿势。而枪支被沙袋承托,士兵既不易疲惫,射击的稳定性又大大提升,算是最舒服、效率最高的一种射击姿势。

    射击口两边的沙袋高出士兵头部,可以对士兵予以很好的保护。

    战斗间隙,士兵可以坐在台阶上休息,腿部能够伸展开来。

    堑壕的另一侧叫“背墙”,胸墙、背墙都用木架和沙袋进行加固,堑壕的底部,铺上木板。

    *(未完待续。。)
第十三章 第一次进攻
    关卓凡设计的堑壕防御体系,一般情况下,都是平行的三条。

    第一条叫做“前敌堑壕”,平时只留观察哨,一旦“有事”,大部队从后方进入,是对敌的第一道防线。

    第二条叫做“转移堑壕”,如果敌人炮火过于猛烈,为减少伤亡,“前敌堑壕”里的士兵可以暂时撤到这条堑壕内;如果“前敌堑壕”失守,这里就是第二道防线。

    第三条叫“预备堑壕”,因为堑壕空间有限,不可能所有的防守部队都塞进“前敌堑壕”,所以在战斗中,一部分部队在“预备堑壕”内待机,随时准备支援“前敌堑壕”。

    三条横向的主堑壕之间,用纵向的“交通堑壕”联通,士兵在三条堑壕之间的运动,全部通过“交通堑壕”。“交通堑壕”和主堑壕的交汇点,都修筑有坚固的工事,犹如一个微型的堡垒。

    “转移堑壕”的后部还有掩蔽所。掩蔽所深入地下数米,这是为防备敌人的重炮用的,小仓城后勤基地的防御完全不存在这个需求,就没修掩蔽所。

    在原时空,这套防御体系,要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才真正定型。经关卓凡之手,整整提前了五十年来到了世上。

    所以,在本时空,关逸轩才是“近现代堑壕防御体系之父”。

    小仓城基地地处前线,风险等级和“绿区”的长崎基地完全不同。小仓城基地完全按照“战区”标准进行防御体系的建设,工兵连的任务,除了基地本身——土墙内的建设外。主要就是修筑这套堑壕防御体系。当然了。守备营也得“在工兵连指导下”一起干活。

    堑壕的长度、走向。都经过精心的设计,确保火力密度做最合理的分布,并且不留下任何射击死角。

    小仓城基地砍光了土坡上的所有树木——这是为了不在射界中留下任何障碍物,对此,小莅原长行和小笠原忠干两个,心痛得不得了,可也不敢说什么。不过,这些树木一颗也没有浪费。全用于修筑基地和堑壕了。

    长州藩知道中国人的“后勤基地”的具体位置,也知道“土坡上的树都被砍光了”,但却没有任何关于这些“壕沟”的情报。堑壕是在基地落成之后才开始修建的,从那个时候开始,基地周围就成了“军事禁区”。而轩军修堑壕,完全是工兵连和守备营自己动手,没有抓一个日本人的差。所以,小仓藩自己对此都不甚了了,更别说长州人了。

    所以,高杉晋作和山县有朋。现在就只好皱眉头了。

    皱眉头归皱眉头,对这个“后勤基地”的进攻必须尽快展开。高杉晋作不晓得自己手上还有几天时间,两天?三天?

    长州藩部队在攻克大里和小仓城的战斗中,损失非常有限,建制完整,士气高昂。

    壕沟面前的地势平缓,但宽度有限,一次不能投入太多兵力,不然挤在一起,既增加伤亡,也反而降低进攻效率。山县有朋将进攻部队分成四队,轮番不停歇攻击,不给中国人喘息之机,直到攻入这个基地为止。

    第一队由福田侠平率领,第二队由时山直人率领,第三队由三浦梧楼率领,第四队由交野十郎率领。

    这几个人和山县有朋一样,出身都很卑微。山县有朋足轻出身,福田侠平等人连足轻都不是,有的是小商贩之子,有的是农夫之子,没有一个武士。高杉晋作改革制度,用人不问门第出身,他们迅速脱颖而出,正是最为热血锐气之时。

    福田侠平带队出击了。

    长州军队的进攻队形非常分散,士兵和士兵之间,虽然还不存在类似轩军“三三制”的配合,但已经基本没有“排队枪毙”的痕迹,这和还在使用密集冲锋队形的幕府军队,大相径庭。甚至比起他们的英国、法国的师傅们,长州军队的队形也要更分散一些。

    这固然是因为长州军队也装备了一定数量的后膛枪,武器对战术自然产生影响。

    但更重要的原因是,长州藩兵员有限,高杉晋作,山县有朋,还有协助高杉晋作进行军事改革的大村益次郎,几个人一天到晚想的,都是如何更高效率地使用兵力。这几位时代的天才人物,都敏锐地意识到:进攻的时候,密集队形增加伤亡,减低效率,已经不合时宜了,至少,不合长州藩的时宜。

    对面中**队的阵地上,十分安静,望远镜中,沙袋的缺口上,“空空如也”。

    高杉晋作和山县有朋都略觉不安,中国人肯定已经进入了壕沟,但他们为什么还不露出头来?

    福田侠平的第一队距壕沟已经不足一百米了,望远镜中,突然人影晃动,片刻之间,沙袋上所有的缺口,都被“填满”了。

    高杉晋作和山县有朋发现,这个时候,己方后方阵地的部队的射界中,进攻部队和敌人的壕沟已经部分重叠,很难从后方提供火力支援了。

    于是两个人都明白了,为什么中国人迟至现在才进入“射击状态”。两人对视了一眼,都在对方的脸上看见了不安的神色:长州军队可做不到这一点——这需要守军上下都有很好的“定力”。

    中国人并没有马上射击。

    八十米……七十米……长州军队愈来愈接近壕沟了。

    有的士兵一边前进,一边开始射击。

    中国人还是一声不吭。

    高杉晋作和山县有朋的手心都捏出了汗:他们从来没遇到过接敌如此之近还不开火的军队!

    他们都是行家,知道这么做对士兵的心理承受力和组织纪律性有多高的要求。许多军队,从指挥官到士兵,敌人还未进入有效射程,就会慌里慌张地开火。事实上,这么做的首要目的不是为了打中敌人——也根本打不中,而是为了给自己壮胆。看着敌人步步逼近,自己却不做任何反应,这需要极强的心理抗压力。

    但这么做会带来巨大的负面效用。

    敌人尚远,就开始射击,基本没有命中率。除了浪费弹药外,连续射击,却不能阻止敌人的不断逼近,是对防守方的巨大心理折磨。敌人发起最后冲锋的时候,守军的心理防线也就差不多崩溃了。

    这么打法,火力密度、交叉覆盖什么的,自然更加谈不上。

    中国人的这种“定力”,高杉晋作、山县有朋都晓得:自己亲手训练出来的长州军,是万万做不到的。

    六十米……五十米了!

    福田侠平大吼一声:“冲锋!”

    话音未落,堑壕边沿的上百个缺口中几乎同时冒出了白烟,枪声大作,正要全力加速奔跑的长州藩兵纷纷摔倒。

    高杉晋作、山县有朋心里猛地一沉:好高的命中率!

    中国人用的应该也是后装枪。但即便是后装枪,也需要退膛、上弹,两次射击之间也有一定间隙,可中国人几乎马上就射出了第二排子弹,然后是第三排子弹,然后密如连珠,弹如雨下。

    没等后方阵地上吹响撤退的军号,第一队进攻的长州军就溃退了下来。

    高杉晋作、山县有朋的脸色十分难看。

    福田侠平一张马脸涨得通红,他头脑一片混乱——说实话,他被突如其来的密集火力打懵了,甚至记不太清楚,自己是怎么和乱作一团的士兵们裹在一起,稀里糊涂地退下来的。

    福田侠平呆了半响,大叫一声:“我要切腹!”

    山县有朋怒吼一声,一巴掌扇了过去:“混蛋,胡闹什么!”

    检点损失,死亡和重伤的,一共六十五人,第一队五百人,战损率达到百分之十三,按照英国人的标准,可以认为这支部队“暂时失去了战斗力”。

    这仅仅是第一次进攻。

    *(未完待续。。)
第十四章 前所未有的麻烦
    未闻号令而自行撤退,这并非长州士兵不够英勇,甚至贪生怕死;而是再英勇的士兵,抗打击能力也有其极限,特别是和之前的经验相比,被敌火力强度突然增加数倍,仓猝之下,不崩溃是不可能的。

    “战斗到最后一人”,一般情况下,只会出现在防守方。而且,依靠的也绝不是士兵个人的英勇,而是最严格的纪律和士兵对纪律深入骨髓的服从。

    高杉晋作、山县有朋两人,已晓得对面的这支军队,绝非幕府军队可比。但不是所有人都这么想,第二队队长时山直人就不服气。他未身临其境,不能真正体会第一队之遭遇,难免以为福山侠平不中用,当即向军监山县有朋请战。

    长州军队装备的步枪,都是线膛枪,其中,既有后装枪,也有前装枪,进攻部队都持后装枪,前装枪主要用于远距离射击。在第二队发起进攻之前,山县有朋命持前装枪的士兵列队,向壕沟“压制射击”。

    但中国人根本不和他们对射,立即缩回了壕沟。

    第二队距壕沟还有差不多一百米的距离时,时山直人就发出了“冲锋”的命令,第二队的士兵一边呐喊,一边加速奔跑。

    时山直人的想法是敌人火力猛烈,应尽量缩短到达壕沟的时间。但他没想到,第一队进攻的时候,中国人直到长州兵进入五十米范围内才开始射击,他提前冲锋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而且,这个土坡虽然不陡。可还是有坡度的。坡面亦崎岖不平。到处是树木齐根砍伐后留下的根桩,长州兵跑到后五十米时,速度反而慢了下来。

    中国人开火了。

    时山直人只觉左边的胳膊一热——他挂彩了。

    这个刺激使得时山直人愈加疯狂起来,他大声吼叫着,一边开枪还击,一边向上猛冲。

    他身手矫健,左冲右突,许多子弹贴着他的身体飞过去。可就是打他不中。

    时山直人一口气冲到距壕沟十多米的地方,心中正在狂喜,不经意向两边扫了一眼:没有士兵跟上来。

    他一惊,动作便滞了一滞,突然间胸口一凉,只觉得被一股大力狠狠地推了一把,整个人向后直直地倒了下去。

    时山直人的世界迅速黑暗下来。

    后面的士兵拼死抢下了生死不知的队长,溃退下去。

    相比第一次进攻,第二次进攻坚持了更长的时间,但也因此蒙受了更大的损失:战死和重伤的超过八十人。包括队长时山直人,战损率百分之十六。

    高杉晋作脸色阴沉。他明白:长州遇上了前所未有的麻烦。

    山县有朋眼中冒火,传令第三队准备进攻。

    高杉晋作已经看出来:这仗再用这种方式打下去,除了增加我军的伤亡,不见得能有什么其他的结果。如果我军的伤亡能够换来敌人等数量级的伤亡,这么打还是值得的,中国人毕竟人少——可中国人的火力密度,至始至终,没有丝毫变化,这证明:他们的伤亡非常有限。

    但陆军毕竟由山县有朋统带,高杉晋作这个总督,暂时还是得尊重山县有朋这个军监的意见。

    第三队中,许多士兵的脸上都露出了不安的神色,他们并不是都怕死,但信心的缺乏自然导致了士气的低落。队长三浦梧楼吼叫着整队,连踢带打,“你们这帮娘娘腔,打起精神来!”

    这一次的进攻加了点花样。长州军从小仓藩军械库里搬来了几十具“竹束”,这东东也叫“竹把盾”,就是十几根截齐的青竹捆在一起,充作抵挡枪弹和弓箭的盾牌,原理和中国的“藤牌”接近。

    “竹束”是火器出现后,日本流行的一种防御兵器。这个东西防御火绳枪有很好的效果,对燧发枪也有一定的抵御力,但拿来抵挡击发枪?还是后装线膛击发枪?呃……

    何况轩军的斯潘塞连珠枪,用的已经是金属定装弹了——当然,“连珠枪”这个东西,高杉晋作和山县有朋只闻其名,他们还不晓得什么叫“金属定装弹”。

    不过也不能怪高杉晋作和山县有朋。长州藩换装新式军械不过半年,他们还从来没有过击发枪和“竹束”对抗的经验,不晓得这东东的防御效果到底如何。现下没有更好的办法,试试看吧。

    “竹束”长度接近成年人身高,十分沉重,士兵双手同时用力,才能把持“竹束”,这样就无法持枪,也无法快速奔跑。于是,第三次进攻,几十具“竹束”打头,大伙儿慢慢地往土坡上挪,后面的高杉晋作、山县有朋都不由大皱眉头。

    中国人开始射击了,13。2毫米铅弹,像穿过纸张一样,轻松撕碎了看起来非常坚实的竹子。而且,破碎的竹片四面八方地激射出去,对“竹束”后面和旁边的士兵造成了二次杀伤,一时间,惨叫声不绝。

    第三次进攻很快就失败了,持续的时间还比不上第一次。

    山县有朋暴跳如雷,他要设立督战队,“后退者死!”

    高杉晋作坚决地制止了他,真这么做,士兵非哗变不可。

    “山县君,不能再这么打下去了!”

    高杉晋作看得很清楚,中国人躲在壕沟内,长州军很难给予有效杀伤。而中国人在长州军进入五十米范围内才开始射击,命中率极高,火力密度又极大,几乎中国人一开火,长州军就无法再往前进。极少数特别勇猛或运气特别好的士兵,能够再往前冲二、三十米,但人数太少,最终还是在到达壕沟前被中国人一一射杀。

    唉,可惜我没有大炮!

    高杉晋作不知道的是,即便他有了火炮,还是拿这样的壕沟没有办法。当时的陆军火炮,比如拿破仑炮,对堑壕的破坏力是很有限的。事实上,在坦克出现之前,这种构造的堑壕,一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