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乱清-第4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关卓凡说道:“启禀两宫皇太后,说起抵押,这个国债,也可以说是要抵押的,只不过抵押的不是有形之物,而是国家的信用。老百姓相信朝廷,自然就会购买国债;如果对朝廷的信用,心里不是那么有底,国债的发售,就难免举步维艰。”

    两宫和军机,不免都在心里嘀咕:咱们有这个“信用”吗?

    关卓凡知道他们心里想什么,继续说道:“国债一物,新鲜出炉,国人对之自然要有个熟悉的过程,俗话说得好,‘一口吃不成胖子’,初初发售的时候,一定会有些阻滞,这是极寻常的事情,不劳两宫皇太后厪虑。”

    顿了一顿,关卓凡说道:“臣的想头,这个国债,拿出三成,在江浙、广东等得风气之先的地方发售;其余七成,在美国出售,叫洋人替咱们出钱修铁路!”

    听者都是眼睛一亮,慈禧问道:“洋人肯买吗?”

    关卓凡说道:“回圣母皇太后,一定肯的。洋人的国债,都是英国的卖去美国,美国的卖去英国,实属寻常。况且,洋人眼里,咱们中国这么大的国家,开工厂,筑铁路,办洋务,一切革新,锐意进取,将来不晓得富强到什么地步,能有多少生发?洋人买国债,最讲究这种将来的‘想头’,眼下赚了钱没有,还不是最紧要的。”

    这番说辞,极为动听,两宫太后和军机大臣都不由面带笑容。

    关卓凡并不是在忽悠听众。

    *(未完待续。。)
第一零四章 其源可以滥觞
    当时,甲午战争还没有发生——关卓凡也不会允许它发生,对中国,世界各国依然目以一等大国,依然有相当的想象空间。轩军赴美平叛胜利,又进一步拓宽了这种空间。而美国,因为在这场战争中,和中国结下了“鲜血凝成的友谊”,对中国,更有他国没有的一份好感和信心。

    金融是需要“概念”的,中国这样的古老大国,大乱方平,“开始全面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天底下没有比这个更吸引人的“概念”了。

    因此,关卓凡有足够把握,中国的国债,会在美国热销。

    何况,负责承销的j。p。摩根,正是此道全世界最顶级的高手呢。

    还有,摩根的公司,俺是有百分之五十的股份滴,肥水还是没有流了外人田嘛。

    等到国内的人们看到国外的洋人踊跃认购中国的国债,自然会“转变观念”,积极购买本国的国债的。

    慈禧轻叹了一口气,说道:“国债这个东西,好是好,可到了时候,咱们务必还得上才好。”

    这句话居然颇中关窍。

    国债的利息比银行低,又不需要抵押,似乎便宜了发行者;但另一方面,还本付息的时候,和贷款不同,国债绝无拖延展期余地,不然就是“违约”,严重的话,可以导致整个国家的金融信用的崩溃。

    关卓凡说道:“太后圣明。臣等从头到尾,必定下死力气盯着,量入为出。断不容有不能及时还本付息的情状出现。还有。到了期限。如果国家另有兴作之处,咱们还可以发售新债。这个国债,是可以一期一期地发售下去的。”

    慈安还懵懂,但慈禧和几位军机都听出来了,“国家另有兴作之处”是一个委婉的说法,关卓凡的真实意思是:万一到时候钱不够,可以发新债还旧债。

    这么说,俺们可以一直花别人的钱?真是妙之极矣!

    关卓凡说道:“洋人看重咱们的。是‘一切革新,锐意进取’这八个字。这个态势不变,洋人就愿意为咱们中国掏荷包。臣以为,洋人会这么想,国人也会这么想。”

    两宫和军机都深深点头。

    于是,修筑铁路和发行国债两件大事,就此定了下来。

    钦定:在“顾委委员会”之下,设立一个“铁路股”,一个“国债股”,专司其事。

    “铁路股”成为日后“铁路部”之滥觞;“国债股”成为日后“财政部”之滥觞。而且,从现在开始。户部之外,中央政府出现了另一个财政中心。

    “顾问委员会”自此权重。

    不过,关卓凡向恭王表示:铁路一事上,顾问委员会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是要“精诚合作”的。

    钦定:第一期国债的额度为五千万两白银,其中一千五百万两,在国内发售,由上海花旗银行牵头组团承销;另外三千五百万两,在海外发售,由美利坚国“摩根—山度士商行”牵头组团承销。

    第一期的国债,用途主要是两个方向,一个是修筑铁路;一个是整顿旗务。

    整顿旗务所费,主要是买断“旗龄”的“遣散费”。以一个旗兵五年的俸银为标准,一家旗户的“遣散费”为三百两。关卓凡的目标是五年内裁减十万旗户,则“遣散费”总计三千万两。

    另外,关卓凡计划将裁下来的旗人,大部分迁移至黑、吉、辽,充当开发东北的“生产建设兵团”,这部分人数,约在四十至五十万上下,如此,种子、农具、冬衣、牲口,也将是一笔不小的花费。

    今年“试点”,所费有限,明年全国铺开,后年进入**,“遣散费”将集中于这两年支出,相关资金要提前准备好。

    这当然多少会影响铁路建设的拨款,不过,铁路资金按年支出,比较“均匀”,不像整顿旗务那样集中在两三年内,而旗务告一段落后,朝廷就能够将原先用于将养八旗的大量资金投入铁路建设了。

    算一算,是周转得开的。

    在此之前,朝廷每年向顾问委员会铁路股拨款两百万两白银,作为铁路建设的补充资金。

    铁路的规划、建设、管理,将主要聘用美国公司和人员负责。

    之所以做这样的选择,并非仅仅因为中、美两国以及关卓凡个人和美国的“特殊关系”,最主要的原因是,美国虽然是工业国家的后起之秀,但修筑铁路一项,尤其是在对付超长里程和复杂地形上面,却真正是举世无匹,英、法等老大都要瞠乎其后。

    拿美国正在修建的太平洋铁路来说,东西两段合拢后,总里程三千公里有余,比关卓凡规划的京沪线、京汉线加在一起还长,其中,西段要翻过高耸险峻的内华达山脉,难度极高。整个太平洋铁路工程之恢弘艰巨,实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工业奇迹之一,关卓凡以为,拿太平洋铁路比肩埃及的金字塔和中国的长城,亦毫不逊色。

    说起来,轩军和这条铁路还颇有渊源。轩军在美国扩军,补充的兵源,主要便来自于修筑西太平洋铁路的华工。

    关卓凡在美的时候,谢尔曼的工兵部队铺设、修复铁路之能力,也给他留下了关于美国铁路技术的最直接的深刻印象。

    中、美都是幅员辽阔、地貌复杂的大国,美国铁路的技术和经验,最适用中国的国情,关卓凡相信,加上中国高素质的劳动力,用不了多久,中华大地上,也会出现和太平洋铁路仿佛的工业奇迹。

    *

    新任陕甘总督左宗棠,交卸了闽浙总督的公事,入京陛见。

    左宗棠先到了天津,他和直隶总督刘长佑、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只是略作敷衍,绝大多数时间,都泡在轩军军营,和华尔、张勇等爵位、职务、年龄都比他低的一班后辈,勾肩搭背,称兄道弟。

    都说“左骡子”英雄欺人,这话本来不错,但欺谁不欺谁得分人,左宗棠看不起的,是不如他的人,或者他自认有力与之一争长短的人,面对真正的强者,或者有求于人的时候,“左骡子”的心思活泛着呢。

    华尔和张勇也很给左宗棠面子,请他“看操”。这是轩军第一次请“外人”阅兵,而且,对方还不是什么中枢大员,只是一位地方首长。

    一整天不停歇地看下来,左宗棠深受震动,他筹算许久的一个计划是愈加急切了。

    当时的习惯,“看操”后客人是要给出操的军士“放赏”的,但对于轩军,左宗棠不敢造次,先私底下问华尔这么做妥不妥当。华尔回答说,轩军天天都是这么训练,没有什么稀奇,左爵帅的好意只能心领了。

    最后变成双方“互送礼物”,左宗棠送给轩军粮台两万两白银,华尔送给左宗棠两百支斯潘塞连珠枪和四万发定装弹。左宗棠眉花眼笑,连声致谢,华尔说道:“左大人太客气了,贝子爷交代过,‘楚军、轩军,本是一家。’”

    左宗棠入京,由崇文门进。崇文门税吏之刁恶,天下知名,然而军机处已经事先打了招呼:不可为难左宗棠。

    和关卓凡回国入觐的时候一样,左宗棠先到宫门递折请安,然后亲兵和差官前呼后拥,到了东华门旁的冰盏胡同,下榻贤良寺。

    征尘略洗,左宗棠即朝珠袍褂,翎顶辉煌,前往毅勇忠诚贝子府,拜会关卓凡。

    到了柳条胡同的贝子府,递进帖子,过不多时,贝子府中门居然缓缓打开,一位年轻的亲贵,身着玄色皮袍,含笑负手而立。

    左宗棠惊喜交集,礼遇竟至于此!

    *(未完待续。。)
第一零五章 一次性军队
    左宗棠快步拾阶而上,打下马蹄袖,刚要下跪,关卓凡已伸手拦住,说道:“季翁,你我虽然初次谋面,但神交已久,是真正的知己,不能讲论这些俗礼!”

    关卓凡不是假客气,手上是用了力气的,左宗棠的“国礼”便被硬生生拦了回去。关卓凡乃携着左宗棠的手,缓步入内。

    然后请左宗棠换了便服,来到书房,落座看茶。

    这位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是一个矮矮胖胖的老头,筋骨结实,浑身精悍,一张圆团脸,红光满面,却是筋肉横生,腮下都鼓了起来。关卓凡心中暗笑,这副形状,看上去实在不像一个读书人啊。左宗棠才大如海,却是举人底子,始终没能中个进士,自引为一生之憾,不晓得和这个面相有没有关系?

    左宗棠满口湖南土腔,然而中气充沛,声若洪钟。他先为借洋款事向关卓凡致谢,关卓凡谦逊了几句,最后说道:“季翁,你尽管放心,你在前方绸缪戎机,后方的饷路、粮路都归我办差,我拍胸口,不能误了西征大军的一两银子、一粒粮食!”

    左宗棠大喜,起身长揖,关卓凡也站了起来,拱手还了半礼。

    饷事无虞,兵事呢?

    关卓凡问道:“西北苦寒,楚军湖湘子弟,这一层,季翁有没有什么打算?”

    左宗棠心中暗赞:此人名下无虚,只一句话,就问到关窍了!

    他说道:“是。楚军都是南方人。一不耐严寒。二不惯食麦,原班拉到西北,战力是要打折扣的。我只挑三千精锐,另在湖南再新募五千,这八千算是我的亲兵,我就带这八千兵出关。其余大部,都在陕甘当地招募。”

    关卓凡微笑道:“好,和关中豪杰共事业!”

    左宗棠眼睛一亮。心想这个说法妙!不由哈哈大笑道:“知我者贝子也!贝子说的好,宗棠就是要‘和关中豪杰共事业’!”

    两个人说的冠冕堂皇,但关卓凡知道,左宗棠如此行事的真正原因,是楚军大部已不堪再战了。

    清末有战斗力的军队,如湘军、淮军、楚军,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只能打一场战争,这场战争结束,心气便衰。便不堪再用。历史上,湘军打平洪杨之后。淮军打平捻子之后,就是这种情况,而且,从将到兵,莫不如是。

    现在,楚军也遇到了相同的问题。左宗棠以陕甘籍士兵为主力,南北差异、水土不服当然也是原因,可如果仅仅是这一个原因的话,左宗棠又为何要在湖南新募五千士兵?

    这种军队,关卓凡称之为“一次性军队”。

    究其竟,是当时从军,不过“当兵吃粮”,想激起士气,只能拿“发财”诱惑,所谓“不死就享福”。战争结束,果然不死的,腰包里揣满了银子,唯一要做的事情自然是“享福”,有谁还愿意再去打仗?

    还是那句话,“鹰不能饱,饱则远飏”。

    这是农业社会军队区别于工业社会军队的最显著的地方。

    关卓凡建设、改造轩军,就是要把轩军这样一支诞生于农业社会的军队,脱胎换骨为工业社会军队。

    考察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三人,在“战后”种种心态行为,是一件颇为有趣的事情。

    朝廷派曾国藩去剿捻,曾老头毫无兴趣,拖拖拉拉,哼哼唧唧,说的好听点,叫“位高畏谤、持盈保泰”;说的不好听,就是心气已衰,“见困难就让”。

    李鸿章和老师不同之处在于,战争结束,功名利禄愈加热衷;和老师相同之处在于,一样地不想再打仗了。

    原时空,平回的重任,朝廷原本想交给淮军的,但李鸿章哪里肯干?这个活计,无比辛苦,没有十年八年,办不下来,一个不小心,死在西北都有可能。朝廷不得已,平回的差使才落到了左宗棠手里。

    而李鸿章,在后方兴致勃勃地办他的海防。彼时中国最重要的军事建设,就这样交由一个根本不想打仗的人主持。

    某种意义上,甲午战争中,淮系在海、陆两条战线上的糟糕表现,在李鸿章拼命推脱平回的时候,就已经基本确定了。

    左宗棠算是那个时代的异类——打完一仗还想打第二仗,打完第二仗还想打第三仗,他不一定爱好战争,但却是真正地“勇于任事”,不挑肥,不捡瘦。

    这是关卓凡交结、礼遇左某的真正原因:如果哪天“天下有事”,关卓凡认为,偌大中国,真正能给他造成麻烦的,只有一个左宗棠。真有那么一天的话,关卓凡希望,左宗棠不会站在自己的对立面。

    左宗棠说道:“陕西大乱,贝子挥斥方猷,俄顷而定,此间机宜,我要向贝子好好地请益。”

    关卓凡笑道:“前辈面前,本来不敢随便卖弄,但我平陕,确实有一点小小心得,印站徒谭郊遥爰疚谈!

    第一要用大炮。

    回匪拖家带口,机动性并不好,大都凭据堡寨顽抗。除非占据大城,不然通常情形下,回匪的堡寨多用土筑,抵抗不了拿破仑炮一类洋炮的轰击,只要在寨墙上轰塌一个缺口,回匪军心自乱,此时发动冲锋,便可击溃獠顽。

    第二,要步骑配合。

    火炮辎重沉重,官军的机动性比回匪也好不到哪里去,而西北地域开阔广大,骑兵的作用便十分重要。关卓凡的心得是,骑兵不要用于正面冲击,而是负责“扰敌”,“粘敌”,使敌人既无法从容休整、布阵,也无法摆脱我主力步兵的追击。

    骑兵配合步兵发动攻击的时候,也应该坚持侧翼袭扰的原则,不要跑到敌阵的正面。

    以左宗棠的眼光,自然看得出关卓凡这两条确是真知灼见,当下连称“受教”。

    关卓凡叹了一口气,说道:“我平陕,最大的憾事,就是未能生擒或击毙白彦虎。匪酋之中,此獠最为狡黠凶悍,若能在甘肃境内除掉他是最好的,不然将来入疆平叛,必定还有很长的首尾。这一点,请季翁留意。”

    左宗棠深深点头。

    两人谈得愈来愈是热络,左宗棠觉得火候差不多了,终于把那个经已筹划了半年的企图摆了出来。

    左宗棠说道:“轩军天下强军,我佩服之至!这一次西征,总还要借重轩军的大力。宗棠冒昧,乃有不情之请:贝子可否借我一团人马,共襄大业?也为贝子一竟未了之愿!”

    关卓凡笑道:“楚军,轩军,本是一家,况乎季翁爱重?我拨两个步兵团,一个炮兵团,再加一个工兵营,供季翁差遣!”

    这个要求,张嘴之前,左宗棠并无十足把握遂愿,没想到关卓凡不但一口应承,还主动翻番,正是所望甚奢,所获更奢,不由大喜过望,起身离座,一个千儿打了下去,说道:“多谢贝子!”

    关卓凡受了他这一礼,然后长揖还了半礼。

    左宗棠表示,这支轩军,保持独立编制,“听调不听宣”,他不视作部下;领军的将领,他要请旨加级;轩军所有行动,必事先征得该将领的同意。

    还有,左宗棠说道:“我晓得轩军军中仪注,采用西法,这个,自然全如其旧,不需要做任何更改。”

    关卓凡心想:“左骡子”还是很识窍的嘛。

    看看时辰已经不早,关卓凡说道:“季翁,今天是不是还要去拜见恭王?”

    左宗棠这才想了起来,答了声“是”,掏出大怀表一看,不由“啊“了一声。关卓凡笑道:“时候不早,我就不虚留你了。恭王那里,是一定要留你用饭的,我和几位军机,大概都是陪客,有什么话,咱们晚饭的时候再聊。”

    *(未完待续。。)
第一零六章 追摹前贤
    关卓凡所料甚准,左宗棠告辞之后,没过过久,恭王的帖子就送了过来。

    关卓凡到达恭王府的时候,文祥、宝洌А⒉茇圭⑿砀砑父觯家训搅恕>嗯阕笞谔某苑梗蠹靖哒飧雒孀樱攀挡恍 

    酒过三巡,左宗棠的话多了起来。

    谈的自然是西征的部署,除了他自己的方略,还征古论今,口讲手画,滔滔不绝。

    先讲前汉,左宗棠说道:“卫长平、霍冠军,固然旷世奇才,但今时今日,用兵西域,不能再像他们那么打了!钱花的太多不说,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前汉的将军,我辈最应追摹的,是赵充国。壮侯首倡屯田,这是西定边陲的根本之计,即便从耗费上来说,也是最经济的。”

    左宗棠搬出赵充国,可是深得关卓凡之心!不但两汉,整个冷兵器时代加在一起,赵充国都算关卓凡最欣赏的军事将领之一。他点头道:“季翁所言甚是。我读《汉书》,前汉将星璀璨,但真正晓得经济之道、能为国家通盘筹划的,不过一个半:一个赵充国,半个冯奉世。”

    左宗棠轻轻一拍桌子,喜动颜色,大声说道:“贝子高见!后将军上《屯田奏》,嗯,‘臣所将吏士马牛食,月用粮谷十九万九千六百三十斛,盐千六百九十三斛,茭藁二十五万二百八十六石。难久不解,徭役不息。’”

    赵充国生前的职位是后将军,死后谥壮侯。他给宣帝的《屯田奏》。不是文字华丽的“名篇”。里面还有许多中国文人向来不感兴趣的数字。但左宗棠居然随口就背了出来,这份本事,关卓凡可是没有。他不由心下佩服,“左骡子”目高于顶,不是没有道理的!

    其余几位军机相互以目,亦不禁微微骇然。

    左宗棠背得愈加起劲:“‘……愿罢骑兵,留驰刑应募,及淮阳、汝南步兵与吏士私从者。合凡万二百八十一人,用谷二万七千三百六十三斛,盐三百八斛’——区划如此明白,哪里是寻常武人做得到的?非胸中有绝大丘壑不能为!”

    左宗棠说到这儿,关卓凡对这个左季高,真正始有惺惺相惜之感了!他笑道:“赵充国确乎不是寻常武人,他可是做过水衡都尉的。”

    水衡都尉掌上林苑,兼保管皇室财务、铸钱、造船、治水等事,算是皇帝的私人钱袋子。同时,前汉时候。国家制度还比较粗疏,财政收支上面。皇家和政府分得并不是很清楚,皇帝既花政府的钱,政府也花皇帝的钱,所以水衡都尉的兼职里边,还包括了今天的户部、工部的部分职能。

    总之,这个岗位,要求主事者有经济头脑,能把账算明白、算通透。

    左宗棠微愕,然后皱了眉,抬起头,是仔细回想的样子,片刻,眉头舒展开来,脸上的表情已是又惊又喜,说道:“正是如此,贝子见得深——宗棠佩服!”

    佩服关卓凡的,不仅左宗棠,其他几位军机听着,亦是颇为震动。他们几个,是没有一个能见得到这一层的。许庚身想起了自己说过,“逸轩,你大约不读史”,不由背上冒汗。

    前汉宣帝时候的羌乱,朝中的主流意见,以辛武贤为代表,是仿卫、霍故事,“赍三十日粮,分兵并出”,遂行扫荡,唯赵充国反对。

    赵充国的策略:一,彼时金城、湟中谷贱,一斛不过八钱,他建议朝廷在当地大肆收购,既可用最低的成本充实己方的军粮——如果从关内转运,所费会十数乃至数十倍之多;同时,这一招又绝了羌人的粮路,“羌人不敢动矣”。

    二,屯田,步步为营,一点点向羌人蚕食。

    几经讨论,宣帝最终以赵充国建议为主,羌乱不久即平。

    左宗棠背诵的这两段,前者、后者所费,相差十几倍之多,原因在于,前者行卫、霍故事,要用骑兵;后者屯田,以步兵为主。

    冷兵器时代,农耕政权训练、使用骑兵,成本是异常惊人的,不但十数倍、数十倍于步兵,和游牧政权相比,所费之别,更是天上地下。历史上,中原农耕政权对抗北方游牧政权,之所以备尝艰难,根本原因就是战争成本过高,而非某些人脑补出来的“中国人文而弱,打不过野蛮人”云云。

    打仗就是打后勤,国力为战争根本,奇谋妙计比起银子铜钱,不过扯淡。

    能够以战争成本为出点发,从战略思路到战役布置,通盘绸缪,而且施行农业社会最缺乏的“数目字管理”——甚至精确到了个位数,这个赵充国,难道是穿越来的?

    关卓凡认为,赵充国是冷兵器时代真正的军事“范本”。所谓“范本”,是普通人可以学的:普通人学不来的,就不能做“范本”。

    比如,单就军事技术而言,赵充国还达不到霍去病那样的高度,但小霍是天才,属于开外挂人物,他的战场感觉,茫茫瀚海、漫天黄沙之中,精准捕捉敌踪的能力,不是一般人学得来的。所以,霍去病虽然更牛,却不足为法。换个人照小霍那么个打法,非全军覆没不可。

    但像赵充国那样算账,理论上是谁都可以的,区别在于有没有这个意识,算不算得明白而已。

    除此之外,赵充国“常以远斥候为务,行必为战备,止必坚营垒,尤能持重,爱士卒,先计而后战”——这简直是冷兵器时代战备教科书,这几条做全了,即便对手是小霍、岳飞,也不见得就输。

    关卓凡以为,《汉书》收录的,赵充国就屯田一事上的三个奏章,是中**事史上最重要的文献之一,完全可以比肩《孙子兵法》、《纪效新书》等经典,可惜,原时空的论者,大大地疏忽掉了。

    左宗棠讲得兴起,从赵翁孙讲到班定远,从两汉讲到隋唐,然后大谈本朝事迹,圣祖三征准格尔,高宗“十大武功”之平准、平回,等等。到了后来,连关卓凡都插不进嘴去,整间屋子,就听左宗棠一个人高谈阔论,犹如“演讲”。他中气又足,嗓门又大,几个大军机,听得脑仁都疼了。

    最后,左宗棠终于耐不住,老脾气发作,开始大骂李鸿章和淮军。

    关卓凡精神一振,心想,左宗棠的这个“爱好”,野史轶闻流传一百几十年,原来是真的耶!

    其余几人,恭王含笑不言,宝洌Ш凸刈糠惨谎谴笥行宋兜囊馑迹茇圭⑿砀砹礁觯闶呛蟊玻缓盟凳裁矗挥形南楹竦莱种兀醪煌住U飧龀『媳暇咕喽荚冢猩桃檎碌囊馕叮皇谴看獾呐笥阉轿睿笞谔墓セ骼詈枵鹿酰鋈ィ腥嘶嵋晕⒃谧蟆⒗钪洌兴

    于是瞅个空子,文祥笑着向左宗棠说道:“季翁,我猜你明天一早,必是要去拜会潘伯寅的。”

    左宗棠一怔,随即哈哈大笑,说道:“是,我要好好谢一谢潘伯寅那句,‘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

    恭王和关卓凡两人,微微交换了个眼色。

    文祥微笑说道:“潘伯寅酷嗜金石,陕西地面,颇富此物,季翁此次西征,如果能够给潘伯寅带回几件碑版鼎盂,所谓‘宝剑赠英雄’,必是佳话一段。”

    左宗棠眼睛一亮,说道:“博翁见教的是!”

    文祥这么打了一番岔,终于把左宗棠骂李鸿章的话头止住了。

    宴罢茶叙之后,夜色已浓,先送了左宗棠走,然后客人们纷纷告辞。这顿晚饭,是恭王府厨下精心整治的满汉全席,但几位客人没有一位真正吃饱了,都是“听饱”的。回到家里,各人还要再寻充饥之物。

    “左季高话当饭”,虽令人哭笑不得,倒也成了一件官场轶谈。

    *(未完待续。。)
第一零七章 公义私情,如此而已
    第二天一早,左宗棠果然来拜潘祖荫了。

    这是左、潘的第一次见面。这两个人,才是真叫“神交已久”。

    自咸丰八年,即1858年,樊燮参案迄今已七年,每年“三节两寿”,左宗棠都会致送给潘祖荫一份极丰厚的礼金。潘祖荫本来就是世家公子出身,加上左宗棠年年厚馈,愈加名士风流,日子过得极其潇洒。

    昨晚已有军机章京来传消息,请他今日不必入直,就在家里等着左宗棠好了。潘祖荫早已受了关卓凡的请托,自然一口承应。

    左宗棠一见潘祖荫,便跪了下去。一位一等伯爵在自己面前下跪,吓了潘祖荫一大跳,连忙也跪了下去,连称“当不起,当不起!”

    待左宗棠的材官搀起潘祖荫,潘家的听差搀起左宗棠,左宗棠正色说道:“寅翁!我今日一拜,拜的是你的那两句话。”随即扯开了大嗓门,念戏词般地说道:“‘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

    潘祖荫似笑非笑地说道:“季翁,这两句话,不是我说的。”

    *

    左宗棠在潘祖荫家没有盘桓太久,回到贤良寺后,先给顺天府和大兴县各派了张帖子。午饭过后没过久,未到末正时分,顺天府尹和大兴知县两个,亲自带了衙役仪仗,过来替左爵帅办差。

    左宗棠拱手说道:“两位老兄辛苦,来日左某亲自登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