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乱清-第3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又是一份大礼,李鸿章不能不再次道谢。然而相谢之余,心中不免苦笑:这位关逸轩,事事抢在前面,真是堵得我开不了口啊。

    (周一,跟大家求张推荐票。)

    *(未完待续。。)
第六十七章 城府
    “荃公,何以有话吐不得呢?”

    在充作行营的安徽会馆之中,李鸿章最信任的幕僚周馥,饶有兴味地问道。刚才李鸿章一送走关卓凡,原来满面的笑容便消失不见,半靠在椅子上,只说了这一句,便闭目沉吟不语。

    “嗯……”李鸿章用手摩挲着剃得簇青的脑门,半晌才道:“玉山,你觉得这个关逸轩,怎么样?”

    “比那帮旗下大爷强得太多了!”关卓凡给周馥留下的印象极好,有不吐不快的感觉,“人年轻能干,亦没有城府,对咱们淮军也热心得很,算得上是慷慨相助了。”

    “嘿嘿,”李鸿章不置可否的一笑,问道“你倒说说看,他的好,有那几样?”

    “荃公眼下的这个行营,是关逸轩备好的,上海北线的防区,是他让出来的,三百顶帐篷、三千石军粮……对了,还有青浦城,也划给了咱们淮军。”

    “话是不错,不过你再想想,如果过几天,任命我为巡抚的上谕到了,那么这些东西,我自己能不能要得到呢?”李鸿章睁开了眼睛,悠悠地说,“关逸轩总不能说,让淮军住在船上不要下来。”

    “这……多半也是要得到的。”周馥似乎有些明白了。

    “年轻能干不假,城府不深则未必,相助是不假,慷慨则未必。”李鸿章摇摇头,笑着说道,“说白了,他是拿我自己的东西,送给了我。偏偏我又不能不承他这个人情!”

    周馥心想。李鸿章这话虽然持论过苛。却也不能说没有道理。

    “然则……怎么说‘有话吐不得’呢?”

    “玉山,你想想,现在咱们淮军,最缺的是什么?”

    “自然是钱。”周馥毫不犹豫地答道。现在无论哪里的军队,没有不缺钱的。

    “正是。”李鸿章叹了口气,“现在的厘卡,都在他的上海厘捐总局名下。所谓‘有土斯有财’,既然北线已经归了淮军来守。照道理说,这部分厘税也该归淮军来收,可是他一见面,就一道又一道的大礼送上来,叫我如何去开这个口?变成空有土,却没有财。”

    原来李鸿章想的是这个。周馥想了想,说道:“关逸轩那个,是叫做‘上海厘捐总局’。说起来,嘉定、南翔、宝山这几个地方,不属松江府。更不属上海县,是太仓州的辖下。我们来收,也说得过去。”

    “税卡不曾移交过来,怎么收?”

    “我们开一个‘江苏厘捐总局’,另设新卡就是了。”周馥也是满腹经纶,又长于实务的人才,此刻替李鸿章出主意,说道:“税卡要有兵来支撑,轩军一撤,我们自然可以把税源赶到新卡去,把他们的税卡变作一个空壳。”

    李鸿章不做声,半晌才缓缓摇了摇头,说道:“淮军初到上海,还没有尺寸之功,倒先跟立了大功的轩军抢起钱来了,旁的人会怎么看?更何况那样一来,就等于跟关逸轩破了脸。”

    “也不能说是破脸,”周馥争辩道,“他是江苏藩司,虽说是有爵号在身,到底还是荃公的属官。”

    “玉山,你的性子还是急了一点。”李鸿章微微一笑,“你知不知道,我在老师的幕中替他帮办军务,几年下来,最佩服的是哪两个人?”

    周馥愕然——知道是知道的,不过正在谈钱,怎么忽然转到人身上去了?

    “一个自然是我老师,另一个是已经过世的胡林翼,胡文忠公。”李鸿章顺着自己的思路说下去,“他们两位,凡是有报功的折子,都决不肯自己单独具衔。胡文忠是每每拉上官文来领衔,我老师则干脆是让塔齐布来领衔,宁愿把功劳分给他们一些。你说,这是为什么?”

    官文是湖广总督,最是富贵无用的一个人,天天只知道置酒高会,抱姨太太。而塔齐布阵亡之前,更只是曾国藩手下的一名提督。胡林翼和曾国藩非要把他们推出来的缘故,周馥也是知道的。

    “他们是旗人。”

    “不错,他们是旗人。”李鸿章加重了语气,“现在天下十八行省的巡抚,八个总督,几乎全在汉人的手里,硕果仅存的旗人,只有一个官文。说起来,官文自己没什么本事,是因人成事,真正能独当一面的,又只有这个关逸轩。”

    李鸿章的品评,令周馥默默点头,在心里回味着。

    “他是内廷侍卫,去年辛酉政变的那一段秘辛,外间无从深知,但他立了大功是确然无疑的,听说帘眷极隆。现在又是独撑上海五个月,因此在朝廷来说,轩军是要比亲儿子还要亲的。一旦破了脸……”李鸿章摇摇头,“说实话,无论如何是扳他不倒的,最多是个不胜不负的局面。既然扳不倒,又何苦替自己惹上一个劲敌?不如学我老师和胡文忠的做法,拿他当官文、塔齐布来看待!”

    这一番分析,鞭辟入里,周馥自然心悦诚服。不过淮军的军费,又该从哪里出?

    “现在只好先从吴煦那里去想办法。我想海关上,每月总有几十万的进项,除去支应轩军的兵费,再拨淮军的银子,应该也还能挤出来一点,另外江苏各地应份的解省钱粮,我还可以说了算。至于北线的厘捐,不是不可以收,但不能按你说的那样办——我得拿点东西,去跟他换。”

    “跟他换?”周馥惊奇地问,“荃公打算拿什么去跟他换?”

    “现在还不知道,”李鸿章微笑道,“等我当上巡抚,或许就知道了。”

    “淮军要壮大,单靠这一点钱也还不够。”周馥忧虑的说,“洋枪还不到半数,洋炮更是还没有,都得买。”

    “所以你那个‘江苏厘捐局’的提议,其实是极好的,大可一办,不妨现在就开始筹备起来。”

    “是,”周馥虽然答应了,却不免困惑——刚说了不能跟轩军抢,怎么又说要办?“筹备不难,只是不知该到哪里收钱去。”

    “关逸轩刚才说了一句话,很有意思。他说我是要大展宏图的人,‘总要地方够大,才好施展’。”

    “哦——”周馥恍然大悟,“他是在说……”

    “他是在说,上海是他关逸轩的地盘,只要出了松江府,则可以尽归淮军,不过那要靠我们自己去‘施展’!”李鸿章不动声色地说道,“话说回来,人家这样讲,也不能说没有道理,百战艰难打下来的城池,说要拱手让人,谁肯?总要我们自己争气,狠狠打几个胜仗,到了那时,说话才有力量。”

    “是。”

    “我在安庆的时候,老师曾再三叮嘱我,要以练兵学战为性命根本,吏治洋务皆置后图。”李鸿章回忆着曾国藩的话,徐徐说道,“今天下船的时候,我看那班士绅的神色,是不大拿淮军放在眼里的,你替我传话给各营官,不要理会这些。军队贵在能战,只要破敌,这些人自然会慑服。”

    “好。”周馥为李鸿章话中的意气所激励,遽然而起,“我们好好打两仗,给上海的这班官儿看看。”

    “上海的官场,也不是铁板一块。”李鸿章闲闲地说,“我看那个吴煦,就不是关逸轩的人。”

    “听说吴煦跟薛焕走得很近,”周馥提醒道,“他道台衙门的一班人,多是原来王有龄幕中的浙江人,针插不进,水泼不入,抱团得很。”

    “等我当了巡抚,再来看看他跟谁走得近。”李鸿章的神色,变得阴冷起来,“关逸轩我动不了,未必他吴煦我也动不了。”

    *(未完待续。。)
第六十八章 可怜的薛大人
    ()    江苏巡抚薛焕的官船,于第三天中午到了上海,由关卓凡亲到码头迎接。两人见面,都是彬彬有礼,很客气地寒暄,谁也不提那段曾经的龋唔。等到上了轿子,便直奔藩司衙门,轩军和淮军营官以上的将领,上海城内四品以上的官员,都已经齐集于此,等待巡抚大人来指授下一步的作战方略。

    这个会议,原本是多余的事情。李鸿章的淮军出自湘军,只领曾国藩的意旨,哪里会听他薛焕的指挥?至于轩军,原来已是自视甚高,上海大捷过后,眼里更是只有一个“轩帅”,而薛焕曾与关卓凡过不去的事,尽人皆知,谁肯再把薛焕的话当一回事?

    但是在薛焕而言,却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有责任来主持这样一个会议——于公,淮军是客军,现在与轩军同在上海,他觉得要靠自己来替他们协调两军之间的安排;于私,原来上海是轩军独大,他也无可奈何,现在多了一个淮军,他便想借这个机会,好好捧一捧李鸿章,拿李鸿章来压一压关卓凡的气焰。

    他的想法,也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可惜他不知道的是,调他进京简候、命李鸿章署理江苏巡抚的上谕,已经由内阁明发,昨天深夜递送到了上海。

    明发的上谕,载于邸报,无保密可言,因此上海的官场上已经人人皆知,偏偏薛焕自己不知道——两天前,他在南通上船,今天才逶迤到了上海。而关卓凡亦诈做不知,理由倒是很充分:他一大早就到码头恭候抚台,因此“来不及”知道。

    于是,当关卓凡陪着薛焕进入藩司衙门的花厅,口称“抚台到!”,满厅的人还是只好肃立相迎。看着薛焕一副志得意满的样子,大家先是奇怪,继而方才明白过来,他是才下船,还没有得到消息,这下子怕是要闹大笑话了。然而这样的时候,谁肯在李巡抚和关藩台的眼皮底下,做出头的椽子?只好等他自己去看上谕。而轩军一系的官员,则大起幸灾乐祸之心,人人忍住了笑,一门心思要等着看他出乖露丑。

    “少荃!”薛焕把李鸿章的双手紧紧一握,做出一副不仅亲热,而且激动的样子,“沪上官民,翘首以望,到底把你给盼来了——这一下,上海终于可以放心了!”

    这句话,若是放到四个月以前,还勉强说得过去,现在明明是轩军血战七十rì,保住了上海,他再说出来就有些昧心了,几乎等于是往轩军身上踩了一脚。李鸿章尴尬之极,看看关卓凡,是一副无知无觉的样子,心说这倒为难了,薛焕不知道上谕,总不好由自己来跟他说,你的巡抚,现在归我来做?

    “薛大人太捧我了,沪上有今rì的局面,全靠薛大人和关藩司的力量,少荃并无尺寸之功。”李鸿章是个聪明绝顶的人,自然不肯替他当枪,让自己跟关卓凡之间生出嫌隙来。

    一番敷衍过后,各自落座,薛焕先说了一通皇恩浩荡,曾督帅高义的话,便开始大谈下一步江苏的军务安排了。他在南通,对此很下了一番功夫,因此谈起来倒也头头是道。说应该南守北进,淮军虽是客军,却是奉曾大帅之命而来,因此上海方面不仅应该平等相待,军事上更应该以淮军为主,云云。

    藩司衙门管“人事系统”的那位三品的右参政,任天柱,见再这样下去不是了局,于是悄悄吩咐一位经历司,将昨rì的邸报取了来,塞给了随薛焕同来,巡抚衙门里的一名姓周的参议。周参议是薛焕的亲信幕僚,把邸报略略一翻,脸sè大变,看看薛焕,仍还在滔滔不绝地说个没完。

    无奈之下,周参议只得起身,绕到薛焕身后,轻声道:“觐公,有邸报……”

    “嗯,嗯,放着我回头看。”薛焕讲得正高兴,头也不回,随口答了,继续讲他的。

    座中忽然响起了一片喝茶和咳嗽之声——大家都知道邸报是怎么回事,因此这一幕看在眼里,就显得尤为滑稽,不少人几乎便忍不住笑,要靠低头喝茶和装作咳嗽,才能掩饰过去。

    薛焕愕然,自己有哪里讲错了么?回头看看那位周参议,脸sè比死了老子娘还难看,心知有异,接过邸报没看几行,双手便不由得抖了起来。

    “这……这……”他放下邸报,茫然四顾,却见人人都低头避开了他的目光,连李鸿章也是一脸尴尬之sè,只有关卓凡,面上是一副疑惑的表情,仿佛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他明白了,自己闹了大笑话!rì后的官场之上,这便成永远洗不去的污点。

    薛焕的脸上一阵青一阵白,真是羞愤yù死,恨不能找个地缝钻进去。不过他倒没想到这是关卓凡做的局,而是把一腔怨毒,都放在了李鸿章身上——自己还想着要好好捧一捧他,谁知转眼却被他这样当面抢去了位子!

    “少荃,有上命……”薛焕站起身,吃力地说道。邸报既然在他手里,自然还要由他来正式宣布这个消息,心里的那份难过,真是无可形容,“我要内调了,由你来署理苏抚。”

    “哦,哦……”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李鸿章亦找不出什么话来宽慰他,只能硬装着不知道此事的样子,尴尬地答应着,“一切都要请觐公多指教。”

    “怎么会这样……”关卓凡大惊失sè,喃喃道,“太意外了,太意外了……”

    这几句话说完,三个人便僵僵地站在那里,一时不知该说什么好。满堂的官员,看着三位二品大员在上面演戏,只能正襟危坐,谁都不敢弄出一点响动,于是一堂死寂。

    “肚子饿了。”只有张勇不安分,无所谓地在椅子上舒展了一下筋骨,把马靴在地上踩得嘎吱嘎吱响,笑道:“听了半天薛大人的教诲,要不咱们大家凑份子,公请薛大人,给他饯行?”

    “胡扯!”关卓凡厉声道,“你给我放规矩点儿!”

    然而张勇这一下插诨打科,倒让刚才僵住的气氛松泛开来。薛焕到底是官场老吏,很快便从失态中清醒过来,强笑道:“少荃,既然如此,我这就先回南通去,招呼巡抚衙门的人收拾收拾,到上海来向你报到。以后江苏的事情,就要拜托你跟逸轩了。”

    李鸿章明白,闹了这么一出,换做是谁,也是不肯再待下去的,留亦无用。于是点点头,说道:“那我和逸轩送觐公到码头。”

    这一次所谓的军事会议,就这样无疾而终。李鸿章和关卓凡,再加上一个兼任按察使的吴煦,亲自把薛焕一直送到东门码头,看着他走上官船,举手而别。官船虽然一时还不能开,但三个人知道,薛焕是无论如何不会再下来了。

    薛焕既然走了,剩下来的三人,除了学政不在,就是江苏省的“新班子”。而这“三驾马车”之间,心思又各有不同。

    在李鸿章而言,经过刚才那一场折冲,知道自己无论如何也是把薛焕得罪了。不过他新接巡抚一职,正是天下我有、意气风发的时候,倒也没把这样的事太放在心里,而是想着该如何振兴武备,扩充淮军,利用这个位置,成就一番惊人的勋业。

    关卓凡想的简单,今天终于出了一口恶气,还让薛焕恨到李鸿章身上去,心里真是痛快极了。

    吴煦的想法更简单:薛焕一去,自己的rì子,不好过了。

    *(未完待续。)
我想谢谢大家
    上架半个月了,对于一个比较小众的作品来说,成绩已是出乎意料的好。

    新书月票榜攀上了前十,能够跟那些个大中小神并列在一个榜单上,蛮荣幸。

    均订已经两千多了,也还在稳步增长中,要是有一天能进精品,那就更是意外之喜了。

    新人热销榜上,一直是在前两位,不是第一,就是第二,自己都不敢相信。

    还是那句话,这些都是大家赏面子,肯替狮子撑腰。

    真心感谢订阅我书的朋友,感谢给狮子投月票、打赏和赞的朋友,你们是我继续下去的动力。

    也感谢关注这本书,给狮子点击和推荐的朋友。

    大家对我的好,无以为报,只能用更认真地码字,来表达我的谢意。

    (这几天的事情比较多,今天的第二章码不完了,干脆先写了这个单章。中午只能先一更,另一更放在晚上,实在抱歉。)

    *(未完待续。。)
第六十九章 大练兵
    轩军的移防很迅速,德字团的一千五百人,移驻七宝,丁汝昌的先字团,则移驻奉贤,与戈登的洋枪二团会合。

    对于让出部分防区这件事,轩军的将领们多少有一些怨言,除了认为这都是轩军血战得来的地方,另外还有看不起淮军的意思在里头。

    “就他妈是一群呆头鹅嘛,”张勇咕哝着,“怎么能打仗?”

    “你们才打了一个胜仗,尾巴就翘到天上去了,”关卓凡环顾这一班将领,冷笑道,“连曾督帅的部下,也敢不放在眼里了。我告诉你们,曾督帅打仗,从来都是未谋胜,先谋败,这一支淮军,得了他的精髓,看上去其貌不扬,其实吃苦耐劳,坚忍不拔,而且正在大练兵——”

    李鸿章确实在练兵,这也是曾国藩所再三嘱咐的,所谓“羽毛不丰,不可高飞”。

    曾国藩打仗,有个短处,就是不擅于前敌指挥。凡是他亲自赴阵前指挥的战役,从没赢过,无一例外都打了败仗。但令人佩服的是,他把湘军的底子打得极为扎实,因此可以虽败不乱,屡败屡战,最终还是他赢。

    李鸿章与老师不同,眼光敏锐,应变奇速,但亦有一桩喜欢“浪战”的毛病,容易轻出,打没有把握的仗。因此这一回,他牢记老师的话,不论是在安庆,还是在上海,都先踏踏实实的练兵。

    淮军秉承了湘军行军打仗的营制,练兵先练扎营。淮军筑的这些营垒高达八尺,厚一丈。虽说是土坯做的。但坚固异常。营濠分为内外两层。即使太平军攻破外濠也不容易深入到内濠。外濠宽八尺。深一丈五尺,内濠减半,都是上宽下窄,敌人掉落其中根本别想再爬上来。

    曾国藩手订湘军营制时,处处谨慎,先求自保再去进攻敌人。李鸿章亦学这一点,每天五更三点,全队起床。派三成队“站墙子”,放醒炮,让兵勇们从睡眼惺松中彻底清醒过来;晚上点灯时同样再站一次,只是放的炮名叫定更炮。夜间派一成队站墙子。营门夜间碰到任何情况不得开启。因此,淮军任何时候都处于高度警戒状态。

    淮军对个人技能的要求是纵步能上一丈高的房屋,跳过一丈宽的沟,抛掷火球能达到二十丈之外。训练时每人脚上绑上沙袋,以求行军时能达到每日百里的速度水平。最重要是的练习战阵的配合,练熟戚继光的鸳鸯阵、三才阵法,还要练习洋枪、抬枪、小枪射击的准头。

    虽然其中有些训练的内容。不见得能派上多大用处,但这样练兵的劲头。为关卓凡看在眼里,也让各位轩军的将领,深自警醒。于是,轩军各部在自己的驻地,也都把练兵作为头等大事。

    轩军的作训,本质上是西式的那一套,以华尔为总教习,以军中的数百名西洋教官和西洋军人为核心来展开。除了操典、战术动作、战术配合之外,一直在向各级军官灌输近代战争的思路和思想。当然,洋枪洋炮的射击训练也不能丢下,特别是六千支后膛枪终于运到,按照华尔的建议,先装备克字团,作为实验。

    关卓凡除了衙门的公务,每日里便忙于穿梭巡视各营的训练。他看到的状况,是一派热火朝天,这让他深自满意。轩军这股练兵的劲头,除了来源于自身,还来源于淮军的压力,用姜德的话说,就是:“若是输给了淮军,面子往哪里去放?”

    “你这句话,说得好!”关卓凡很喜爱这位出自李恒嵩部的年轻将领,“姜德,当初让你从嘉定移防七宝,好像还有点小抱怨,现在还过得惯吗?”

    “报告轩帅,过得惯!”姜德有点不好意思地笑了,“就是南翔大馒头,不能天天吃了,有点想。”

    什么南翔大馒头?关卓凡很感兴趣地问起来,于是姜德把以前每天都要到南翔镇上的日华轩,去吃黄明贤所做的“招牌大馒头”这样的事,向关卓凡一说,又津津有味地向关卓凡描绘了一番这个大馒头是如何如何好吃,说到后来,几乎要流下口水来。

    “有这样好?”关卓凡笑道,“我倒想找一天去尝尝了。”

    “南翔打仗以后,他就搬到城里的豫园去了。”姜德见关卓凡也这么说,当然要凑趣,“老总哪天有工夫,我陪老总去。”

    豫园是在城隍庙的后面,初到上海的时候,秦老夫子就曾郑重其事地让他一定要去拜见城隍秦裕伯。关卓凡想,或许真的该去一去了,让我家的扈晴晴,也好散散心。

    *

    最近关卓凡的心情很好,洋枪到位,洋炮到位,从古北口来的战马也到位了。另一方面,刘郇膏和金雨林,把厘捐总局办得极有声色,四月里收上来的银子,就有三万多两,现在五月还没过一半,已经又有两万多。因此关卓凡才有这一份闲心,想到该带扈晴晴去豫园逛逛。

    要去豫园,姜德自然陪着。车驾一起,从城南向城北的城隍庙行去。关卓凡不想扰民,因此吩咐不必摆“导子”,也就是不用举着“肃静”、“回避”那两块牌子,也不要派顶马在前头“喝道”,一顶轿子一辆车,就这么安安静静地去,图林和姜德带了几名亲兵,在后面跟着。

    豫园其实是城隍庙的后园,是给城隍爷在公务繁忙之余,游逸休憩之用的,因此到豫园和到城隍庙,差不多是一回事。

    上海的城隍庙很繁华,是个有吃有玩的闹市。一进山门,两旁都是各色铺子,二门正中是个戏台,台下就是通路,过道两旁是卖桂花糖粥、酒酿圆子等等的小吃摊。西廊是刻字铺,东廊有家茶店,关卓凡听季老夫子说过,这里是县衙书办、衙役的“茶会”——打官司,托人情,都在这里接头。

    这些人,是最有眼色的,看见车轿,立刻大吃一惊——原来的关老爷、现在的关藩台来进香了!顿作鸟兽散不说,而且把这一个消息扩散开去,于是喧闹嘈杂的城隍庙,渐渐变得安静下来,那些香客和游客,举止之间亦变得小心翼翼,但也都想看一看这位轩军统帅的风采。

    既然到了城隍庙,当然要先上香,再去豫园。关卓凡在大殿前下了轿,又关照扈晴晴下了车,举头环顾,却见周围已经远远地围了许多百姓,都在往自己这边看过来。不但看自己,更看身后的扈晴晴——大家都在猜,跟藩台大人一起的这位美女,又是何许人物?

    扈晴晴是见惯场面的人,没有丝毫忸怩,垂着目光,由一位丫鬟陪着,很从容地随着关卓凡向城隍庙的大殿内行去。

    城隍不归朝廷指派,而是老百姓选出来的,就如阳世的选贤与选能一般,选城隍要挑“聪明正直谓之神”——不聪明则不能为老百姓伸冤,不正直则不愿为老百姓伸冤。

    上海县的城隍就是老百姓所选的,是东南最有名的三位城隍之一。苏州城隍是春申君黄歇,杭州城隍是文天祥,上海原是春申君的采邑,却被苏州人先一步请了去,所以只好另选一位城隍。此公叫秦裕伯,大名府人氏,因为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弃官避难到了上海。明太祖朱元璋得了天下,征辟至朝,授官侍读学士,告老以后,不回大名府,而是回到寄籍的上海,死后屡显灵迹,保障生民,所以上海人选他来做城隍。

    记得接印的时候,老夫子们还说过,只要斋戒沐浴,在这里过夜,诚心相求,则城隍就可以在梦中对他有所指引。想起这个,关卓凡不由微微一笑,心说若是这样,我干脆睡在这里好了,何必劳心苦智,跟人勾心斗角,天天算计得死去活来?

    等到迈进殿门,抬眼一望,却见殿上悬着一把巨大的算盘,两旁以黑漆写着八个大字,仿佛当头一棒,触目惊心。

    “人有千算,天有一算”。

    (这几天事情多,第二章没码完,放在晚上七点左右更,请原谅。)

    *(未完待续。。)
第七十章 南翔小笼
    关卓凡只有苦笑:说到底,不就是人算不如天算嘛。

    话是没有错——再怎样算计,老天给你一道霹雳,便不知把你穿到哪里去了。不过这种时候看见,倒更像是一句风凉话,不理也罢。

    于是端正神情,给城隍秦裕伯老爷子拈了香。再看扈晴晴,却虔诚得很,不仅又跪又拜,还到殿后去给城隍夫人上了香——城隍居然有夫人,大出关卓凡的意料,而城隍夫人的塑像,平日里还不能够瞻仰,只有每年她生日的那一天,才会开放。不过现在藩台在这里,当然例外,扈晴晴想拜,自有庙祝忙不迭地请了她去。

    关卓凡做完了这套礼节性的拜访,便可以放开心情,到豫园去轻松一下了。豫园不仅风景好,而且上百家各种铺子,吃喝玩乐都有,连烟馆都有两家。只是关卓凡一来,便如猛虎入林,百兽退散,所过之处,几至鸦雀无声,哪有半分热闹可言?他这才发觉自己失于计较了——穿着官服,前呼后拥,这是来行乐的样子?看来皇上们都喜欢微服出访,不是没有道理的。

    无奈之下,准备用了饭就回去,不必姜德指点,已经遥遥望见了“日华轩”的招牌。

    “走,今天我请你吃顿好的,”关卓凡跟姜德挤挤眼睛,笑着对扈晴晴说,“鼎鼎大名的南翔大馒头!”

    扈晴晴抿嘴一笑。这一路行来,所享受到的尊崇和风光,是她由小到大。从未体验过的。关卓凡毫不避忌地公然把自己带出来。这一份体认与尊重。对她而言比什么都强,算是不负自己的一片深情。至于吃什么,真的只是无关紧要的事情了。

    他喜欢吃馒头,那就陪着他吃馒头。

    等到进了日华轩的门,关卓凡略略一张,便不由得失笑——店里连一个客人都没有!冷清至斯,亏姜德还敢吹得天上有地下无。

    “姜德,你的话有点不尽不实啊……”

    话才出口。已经醒悟了,这不是冷清,而是姜德事先打了招呼,让老板早早地拒客,专等自己的到来。

    老板此刻,正跪在门里,迎接藩台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