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乱清-第2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关卓凡一笑,心想:这不大可能。不说别的,这“头茬”明前龙井,产量奇低,是多么稀罕的物事?甭说全世界了,中国能喝到这种茶的人,也只是凤毛麟角。



  不过……



  “我记得,“阿礼国说,“1851年——就是中国咸丰元年,伦敦举办‘万国工业博览会’,贵国商人徐荣村先生,寄‘湖丝’十二包参展,结果艺压群芳,拿了金、银大奖。女王陛下特颁赐‘翼飞洋人’执照,以资鼓励。贵国朝廷也很欣慰,诰授徐先生奉政大夫,赏戴花翎,候选郎中,真正是光耀门楣。”



  怎么从“明前龙井”一步跳到了这儿?



  顿了一顿,阿礼国继续说道:“我想,如果中国的龙井茶,参加了1851年的‘万国工业博览会’,十五年之后的今天,应该已经行销全世界了。”



  关卓凡心中暗笑:原来在这儿等着呢——不过,这个话头,对于你今天过来要打的擂台,倒是个很好的切入点。



  阿礼国,别以为我不知道你今天为何而来。



  阿礼国见关卓凡一直微笑不语,也就不兜圈子了,他放下茶杯,郑重说道:“请教亲王殿下,中国政府和美国访华代表团,是否已经达成了一项协议:由美国政府牵头,在中国首都北京,建设一座大型的‘博览馆’?”



  果然。



  关卓凡做出惊讶的表情:“爵士,你是听谁说的?”



  “呃,是非常可靠的……渠道。”阿礼国说,“恕我不能够披露消息的来源——亲王殿下,您一定能够理解我的苦衷。”



  “嗯……当然。”



  “那么,”阿礼国目光炯炯地盯着关卓凡,“亲王殿下,您可以对这个消息予以证实吗?”



  关卓凡踌躇了一会儿,说道:“是有这么回事。”



  阿礼国的神情变化非常微妙:松了口气后,又重新紧张起来。



  “恕我直言,亲王殿下,”阿礼国说,“恐怕,美国政府并不是负责这件工作的最佳选择。”



  *(未完待续。)
第六十六章 底牌
  关卓凡做出了逼真的意外神情:“爵士,何出此言?”



  “呃,亲王殿下,”阿礼国踌躇了一下,“详细陈述我的意见之前,我必须先做一个道歉:我这么说,于美国政府,可能有悖于通常意义上的外交礼貌。呃,这也是我向您请求非官式会见的原因。”



  关卓凡微微皱起了眉头。



  这个表情,让阿礼国略觉心虚,但微微一顿,依旧面不改色地说道:“可是,我秉持着全心全意为中国朋友打算的真诚立场,不能不直言不讳。”



  关卓凡点了点头,说道:“爵士,你的真诚和友谊,我所深知。”



  心里说,小样,我还知道,你的“真诚和友谊”,包括:逼上海道将英租界从八百三十亩,扩展到二千八百二十亩;还有,尽一切努力,达致“鸦片贸易的永久合法化”。



  阿礼国微舒一口气,说道:“感谢您的理解,亲王殿下。既然如此,朋友面前,我就不好隐藏我的任何观点了。”



  顿了一顿,说道:“我认为,对于中国来说,‘博览馆’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工程,将大大改变中国人的……观念,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亲王殿下,这真是一个英明的决定!呃,意义如此重大的一项工程,需要最高水准的设计、施工,以及经营、维护——我听说,‘博览馆’将是一个永久性的设施。”



  关卓凡心中一动:英国人的“真诚和友谊”虽然可议,但眼光却真正是第一流的!阿礼国对这个“博览馆”的认知——“具有划时代意义”、“将大大改变中国人的观念,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真正是切中肯綮!



  中国这边儿,除了自己,能有这个认识的,大约一只手就数得过来。



  正在感慨,只听阿礼国说道:“我很遗憾——不过,事实如此,我不能回避:我们的美国朋友。并不是世界上最先进、工业能力最强大的国家。因此,我严重怀疑,他们是否有足够的承接和运营这个项目的能力。至少,我可以肯定。他们无法使这个伟大的项目的效益最大化。”



  关卓凡微笑着说道:“‘世界上最先进、工业能力最强大的国家’——嗯,自然是英吉利了。”



  阿礼国的眼中放出光来:“亲王殿下,感谢您的公允之言。不过,对此,大英帝国。可以居之不疑。”



  顿了一顿,随即目光灼灼的说道:“既然如此,亲王殿下,该选择谁来负责‘博览馆’的项目,不就是清清楚楚了吗?”



  这句话咄咄逼人,关卓凡在心里“靠”了一声:你以为老子会这么“顺摊”?做梦吧!



  他叹了口气,说道:“爵士,我承认你说的有道理——可是,中国有句老话,你想必也听说过的。叫做‘先来后到’。如果,在美国人之前,贵我两国,已经就这个项目进行商谈了,该有多好?”



  阿礼国有点着急了:“亲王殿下,难道这个项目,中国和美国,已经……正式签约了?”



  “那倒没有,”关卓凡说,“不过。已经达成了意向性的协议。”



  “不过是一份意向性协议嘛,”阿礼国松了口气,“那尽可以……”



  滞了一滞,“推翻”一词。无论如何说不出口,不然,这个话柄落在中国人那里,以后有些事情就不大好理直气壮了。



  阿礼国见关卓凡脸上微露讶异的神气,想来亲王殿下已猜到被他咽下去的那个词儿是什么了,不由微觉尴尬。他飞速地转了一遍念头。决定翻出第一张底牌:“我想,我们应该找到中、英、美三方都满意的方案——亲王殿下,我建议,中国的‘博览馆’项目,由英、美两国共同负责。”



  亲王殿下的脸上,再次露出了意外的神色。



  阿礼国继续说道:“您放心,亲王殿下,这么做,不会损害到美国的利益!我做一个譬喻,‘博览馆’项目就像一张面饼,有了大英帝国的参与,这张饼,会做的更大——远远大过美国人单独承办!这样,虽然是和英国共同烙制,但这张饼,美国人分到手的部分,却比单打独斗来的更多!这个道理,我相信,我们的美国朋友,一定能够想通的。”



  顿了一顿,加重了语气:“对于中国来说,就更加不必说了,这张饼,会大出好几倍——中国将是英国加入‘博览馆’项目的最大受益者!”



  好,说的天花乱坠。



  不过,也是真有道理。



  关卓凡沉吟不语。



  阿礼国见关卓凡似已意有所动,赶紧继续加码:“亲王殿下,以您的渊博,一定晓得,主持1851年伦敦‘万国工业博览会’项目的,是王夫阿尔伯特亲王。对中国,阿尔伯特亲王一向抱有美好的感情;对您本人,阿尔伯特亲王更持有崇高的敬意。如果英国参与中国的‘博览馆’项目,阿尔伯特亲王答应,他会继续负责这个项目,并因此访问中国。”



  顿了一顿,说道:“阿尔伯特亲王说,他非常期待着和您的见面。亲王殿下,您一定同意,这,对于增进贵我两国的友好往来,是大有助益的。”



  王夫?咦,有点儿意思。不过,我对王夫本人兴趣不大,对他和女王陛下生下的某位公主,倒是颇有兴趣。



  不过,关卓凡还是叹了口气,说道:“爵士,你说的都对,我也非常期待和阿尔伯特亲王的见面。可是,‘博览馆’的项目,就算英美合作,对美国,中国依然是违约了。这不守信用的名声若传了出去——唉!”



  阿礼国大为沮丧,张了张嘴,一时不晓得再说些什么好了。



  两个人都沉默下来。



  过了一会儿,还是阿礼国打破了沉默:“亲王殿下,如果在‘博览馆’的项目上,您能够接受我的建议,那么——”



  顿了一顿,终于翻出了第二张底牌:“英、法、俄、荷四国公使觐见大清皇帝,礼仪上面,女王陛下政府,愿意尊重中国政府的意见。”



  好,小样,你总算自己跳出来了。



  英、法、俄、荷四国公使,请求觐见大清皇帝,一如既往地卡在了“礼仪”上面。不过,这个“礼仪”之争,不是该不该行跪叩礼——跪叩礼“有碍国体,是不可行”,这个,明载于《天津条约》,已经没有什么可争的了。



  这一次,大伙儿争的,是泰西诸国公使,觐见大清皇帝,是行单膝跪礼呢?还是行鞠躬礼呢?



  *(未完待续。)
第六十七章 不惜代价
  觐见中国皇帝行单膝跪礼,对泰西各国公使,并不存在“有碍国体”的问题——因为他们觐见本国君主,就是行的这个礼。



  但公使们搬出《中英天津条约》第三款,“惟大英君主每有派员前往泰西各与国拜国主之礼,亦拜大清皇上,以昭划一肃敬”——俺们觐见友邦国主,都是行鞠躬礼的,对大清皇帝,亦应一体办理呀。



  靠,你要扯《天津条约》,咱就扯《天津条约》。



  关卓凡毫不客气,指斥四国公使之言“不尽不实”:你们向泰西各国国主递交国书的时候,确实是行鞠躬礼的,但其他的场合呢?什么舞会、酒会呢?难道每一次和驻在国国主见面,你们都行鞠躬礼?



  你们和驻在国国主见十次面,大约只行一次鞠躬礼,其余九次,都是单膝跪礼吧?



  我们中国的皇帝,年纪还小,尚未亲政,除了最重大的典礼,原则上不和臣子见面;代行皇帝职权的是两宫皇太后,因为是女性,按照中国的习俗,不宜善听善见。所以,各国公使,除了递交国书之外,几乎不再有觐见皇帝的机会——怎么,就这么一次机会,你们却打算用那个只有百分之十概率的鞠躬礼,而不是那个有百分之九十概率的单膝跪礼?



  这是什么道理?



  再请你们看看清楚《天津条约》第三款:上边儿有提到“递交国书”四个字吗?



  英、法、俄、荷四国公使,无言以对。



  美国访华代表团乾清宫觐见之后,在这个问题上,四国公使就更加被动了:约翰逊副总统以美利坚副国主的身份,行一鞠躬礼,然后赐坐;代表团其余人等,一律行单膝跪礼,礼成赐平身。



  美利坚还是共和国哦。



  其实既然没有“有碍国体”的问题,行单膝跪礼,法、俄、荷三国公使是没有什么太大所谓的。但各国驻中国使节,在这一类事情上,一向唯英国马首是瞻,阿礼国既哼哼叽叽。不情不愿,这个事儿,便一直拖了下来。



  其实阿礼国也不是真的“不情不愿”,但他是职业外交家,讨价还价是他的职业习惯。几乎等同本能和天性了。他不能够那么容易就关卓凡的范,这张底牌,得留着,得在最合适的时机,才好翻它出来,以换取更大的利益。



  至于关卓凡,坚持驻华公使觐见小皇帝和两宫皇太后,行单膝跪礼,可不是为了维护“下跪的权利”,而是为了维护中国的尊严。



  美国访华代表团觐见的时候。美国人行鞠躬礼和单膝跪礼,他却要率领中国的亲贵大员,行三跪九叩礼,两相对照,无比别扭。



  这种感觉,前所未有,当时,他就在心中暗暗咒骂,很对自己说了几句狠话。



  可是,现阶段国情如此。无可奈何。



  变革之路,任重道远。



  因为中国人在皇帝面前,暂时还站不起身来,就不能不把洋人往下拉一拉。叫彼此的高度,差得没那么多,距离没那么扎眼。



  还有,四国公使行单膝跪礼,对关卓凡,是重大的政治利好。



  关卓凡已经叫人放出风去:四国公使请行鞠躬礼。明载于《天津条约》,黑纸白字,咱们非常被动——要怪,只能怪当初条约没签好。



  这种舆论形成了,到了时候,四国公使觐见皇上,却不得不行单膝跪礼,这——岂非皆轩郡王折冲樽俎、力挽利权、旋转乾坤之功?



  至于《天津条约》那些微妙的文字纠葛和泰西各国的实情,除了他,中国有几个人搞得清楚?



  到时候,朝野内外,不论新派、旧派,还不都是一片欢声雷动?



  关卓凡和阿礼国各怀心思,你来我往,终于在“博览馆”一事上,彼此的利益,形成了交集。



  “美利坚访华代表团”成行,英国人是非常紧张的,阿礼国接到伦敦的训令,严密监视美国人和中国人的互动,要确保美国不会对中国的市场,形成垄断,以致损害大英帝国的利益。



  铁路是前车之鉴。



  中国庞大的铁路网建设,“一期工程”几乎全部落入美国人之手,英国人异常懊恼。但木已成舟,无可奈何。而且,英国人判断,“一期工程”之后,美国人修筑超长距离、复杂地形铁路的经验和技术,会更加成熟,英国恐怕更难和美国竞争中国的铁路份额了。



  毕竟,人家有一条“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太平洋铁路,正在国内修着呢。



  论工业能力,其他任何一项,英国都有完爆美国的把握,唯独铁路,比较心虚。



  但是,铁路的覆辙,决不能重蹈,就是说:啥事都要开个好头——等人家签了约,开了工,自己再往里边儿掺和,可就晚了。



  “美利坚访华代表团”的动静,英国公使馆盯得极紧,但是,美国和中国的所有实质性事务的会谈,都是“闭门”的,很难打听出来,他们到底达成了哪些协议?



  阿礼国想方设法,终于拿到了这么一条情报:中国委托美国,在首都北京,建设一个大型的“博览馆”。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



  阿礼国了解到,这个“博览馆”,重点并不为展示中国自己的物产和成就,而是要搜罗世界各国最新式、最先进的技术、机器,以及款式最新、品质最佳的出品,荟萃一堂——就是说,这是为给中国人“看世界”,在首都北京开的一扇“窗口”。



  很像1851年伦敦举办的“万国工业博览会”。



  只不过,“万国工业博览会”主要是展示英国及其殖民地、保护国的先进成就,以“邀请‘日不落帝国’的‘世界’,来达成真正的‘世界’博览会”。



  中国的这个“博览馆”,思路更像是真正的“世界博览会”。



  当然,“英国及其殖民地、保护国”—— “‘日不落帝国’的‘世界’”,和真正的“世界”,也差不了多少了。



  阿礼国的嗅觉极其敏锐,他判断,这个“博览馆”,必将对中国人的视觉和观念,造成巨大的冲击;这个冲击波,将从首都北京,迅速辐射全国。



  这个“博览馆”,必将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最重要的加速器之一。



  如果“博览馆”由美国人单独承办,那么,可以想象的到,美国人必然用最大、最佳的展位,力推本国的技术、成就,中国人先入为主,自然以为,这些技术、机器,就是世界上“最新式、最先进”的了,中国开办新式企业或对企业装备进行更新换代的时候,就会首选这些技术、机器——法克!这如何能够容忍?



  所以,要不惜代价,将这个“博览馆”的承办权抢了过来!至少不能让美国人吃独食!实在不行——法克,搅黄它!



  一拍两散,拿句中国人的俗语来说,就是“打翻狗食盆,大家吃不成”!



  其实,为了拿到这条情报,英国人已经付出了一点“代价”。



  阿礼国对关卓凡说的“可靠的渠道”,其实是不名誉的:这条情报,是由英国公使馆一位姓史密斯的一等秘书的妻子,从“美利坚访华代表团”成员之一、国务卿西沃德的一个随员那里,轻怜蜜意之后,“拿”过来的。



  这位史密斯先生和他的妻子,除了外交人员及家属之外,还有一个身份:“地形测量和统计局”的雇员。



  不要被“地形测量和统计局”的名字骗了,这其实是英国第一个近代意义上的情报机构,十一年前——即1855年,正式成立,后世的神马“军情N处”,统统是它下的蛋。



  中国目前的情形,洋太太的身份,很难有对中国人直接开展工作的机会,所以,这位叫做艾米的史密斯太太,主要的工作对象,暂时是西洋各国驻华的机构和人员,包括公使馆、舰队、商人,等等。



  *(未完待续。)



  PS:  没有爆更,狮子不晓得,可不可以厚着脸皮,向各位书友求一张保底月票?这几天忙得有点喘不过气儿来,过了这个劲儿,一定努力爆更,回馈书友们的支持!拜谢!
第六十八章 皆大欢喜
  “美利坚访华代表团”进京后,自然成了艾米的重点工作对象。



  在欧洲各国驻华公使团为“美利坚访华代表团”举办的一场舞会上,艾米锁定了美国国务卿西沃德一个叫做瑞恩的贴身随员。面对举止高雅、姿容姣美的艾米,瑞恩完全没有抵抗能力,两个人很快就打得火热。



  可是,英国公使馆和艾米本人都不晓得,史密斯太太的真实身份,对某些中国人和美国人来说,并不是秘密。



  这得怪史密斯夫妇自己。



  轩军自然是“地形测量和统计局”最感兴趣的目标之一。史密斯夫妇负责京津地区的情报工作,轩军天津大本营,全封闭式管理,滴水不漏,英国人无从下手,瞄来瞄去,盯上了北京城朝阳门内大街的“敕命轩军松江军团总粮台驻京城办事处”。



  英国人想着,这个“驻京办”的“副主任”是美国人,“主任”虽然是中国人,但洋行出身,精通英语,又在美国待过一段时间,一定是“洋派的”。这两位,总有一位要掉到艾米的温柔陷阱中来吧!



  史密斯夫妇做梦也没有想到:“陈主任”也好,“马副主任”也罢,居然都是自己的同行。



  第一次见面,陈亦诚和马丁内兹,就觉得对方不大对劲儿,特别是这位史密斯太太,一定有古怪!就算是洋女人,这么抛头露面,也有点儿过了,更何况第一次见面,就有意无意地对人抛媚眼儿?



  陈亦诚和马丁内兹,都是那种极其敏锐、却又铁石心肠的人,艾米的秋波虽然动人,却不能迷惑他们的心智,反而叫他们生疑。这个念头一起,循迹探究,草蛇灰线,愈来愈多,史密斯太太的真实身份和目的,便掩不住了。



  艾米不晓得,在她试图“打入轩军内部”的时候,她已经反过来被轩军盯上了。



  她和瑞恩的不正常交往,也没有逃出军调处的眼睛。



  国务卿西沃德对瑞恩挑明他和史密斯太太的“特殊关系”时,瑞恩慌了手脚,以为这一次大祸临头,要么丢掉饭碗,要么史密斯先生打上门来,要求决斗了。



  或者,又失业,又要吃史密斯先生的枪子儿——听说那家伙是个神枪手!



  不晓得俺还能不能活着回到故乡亚利桑那?



  西沃德说,你要如此这般,这般如此。



  瑞恩睁大了眼睛,张大了嘴巴。



  万没想到,国务卿是要俺……嘿嘿!



  转瞬之间,地狱变成了天堂。



  没错,“美国将独家承办中国的‘博览馆’”这个消息,是中、美勾连好,故意泄露给英国人的。



  其实,建“博览馆”这个事儿,从一开始,关卓凡就没有打算将英国人排除在外——非但如此,他心目中,英国人还应该是“博览馆”最主要的操盘手。



  原因很简单,就是阿礼国说的:英国是“世界上最先进、工业能力最强大的国家”。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正是大英帝国如日中天的时代,“世界工场”真正名副其实,最好的技术、机器,尽出于英伦三岛。



  还有,“万国工业博览会”珠玉在前。



  别的不说,单说这个博览会的主会场——“水晶宫”,就不得了了。



  这是一个巨大的、由铁制骨架支撑的……玻璃屋。



  长五百六十三米,宽一百三十八米。



  这个尺寸,即便放到二十一世纪,也足够惊人,何况,它诞生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之初?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建筑,是这个时代最强大的工业能力的最完美的作品。



  关卓凡想,我根本不要做任何变动,直接把这个“水晶宫”复制到中国就好了——想象一下,阳光穿过高高的、透明的穹顶,遍洒整个展馆,这个时代的中国人,身处这样一座神话中才会出现的“水晶宫”,将会如何之目眩神摇?



  还有,英国人的运营能力,也是第一流的,办这个“国家名片”性质的“万国工业博览会”,居然还赚钱了:纯利十八万六千英镑。



  这笔钱,够新建一只“射声号”铁甲舰了。



  所以,中国的“博览馆”,怎么能够少得了英国人呢?



  不过,关卓凡并不打算直接去找英国人。同样一件事,是我去求人,还是人来求我,可是大大不同啊。



  人来求我,除了在“博览馆”的出资和权益的分配上,中国会拿到更好的条件,还有,如果是你来求我,叫我勉为其难,那么,别的事情上,你就该主动有所表示了吧?



  比如,你觐见中国皇帝,到底是鞠个躬就了事了呢,还是和觐见你的女王陛下一样,单膝下跪?



  但是,也不能让英国人吃这份独食。不然,英国人肯定又把它办成“日不落帝国的世界”了,并有意无意地排斥竞争对手国家的技术和产品。



  我要的,可是真正的“全世界”。



  因此,关卓凡和美国人一起,给英国人演了这么一出好戏。



  美国人非常乐意配合关卓凡演这出双簧。



  美国人自知,尚无力单独托起“博览馆”这根大梁,现在,可以从英国人那里,分一大杯羹,心满意足。



  最便宜的是那个瑞恩。



  不会被炒鱿鱼,更不会被吃醋的人夫追杀,奉命“泄露”国家机密之余,还能够理直气壮消受美人恩,这样的好事居然让俺撞上了,难道,俺上辈子拯救了银河系吗?



  这真是皆大欢喜:中、美、英三国,各取所需,各得其所;经手情报的两位当事人:瑞恩和艾米,前者认为自己赚了大便宜,后者认为自己出色地完成了获取重要情报的任务。



  *



  *



  关卓凡沉吟半响,终于摆出了一副下定决心、排除万难的模样:阿礼国爵士,你的诚意令我感动!唉,既如此,我也顾不得那么多了,就由我去游说我们的美国朋友,更改“意向性协议”吧!



  又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双方达成如下协议:中国首都北京的“博览馆”项目,中国出地,英、美出资,如果有利润,中国一半,英、美一半。



  英、美出资比例,原则上英国百分之六十,美国百分之四十,那一半利润,自然也是英国百分之六十,美国百分之四十。



  “博览馆”为永久性设施,土地及其上附着物,中国政府拥有百分百产权。



  头十年,“博览馆”的运营,由中、英、美合组的公司负责,总经理由英国人担任,副总经理二,一位中国人,一位美国人。



  十年后,合资公司停止运作,将“博览馆”转交中方,由中方独自运营,英、美停止从“博览馆”的利润中分红。



  女王陛下政府承诺,鼓励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及其殖民地、保护国的商人,前往中国北京“博览馆”参展,女王陛下政府将视实际情况给予相关商人必要的补贴。



  阿礼国走的时候,关卓凡请他带上两斤“头茬”明前龙井,阿礼国谢了,珍而重之地接过小蕊打好的一个小包裹,眉花眼笑地去了。



  英国人出门后,关卓凡得意洋洋地舒了一口气:天大一个项目,老子一两现银也不花,就办了下来!



  当然,土地平整,道路扩修,是要自己花钱的,可是,和“博览馆”自身的投资相比,毕竟是小钱。



  还有,有了这个“博览馆”,从天津往北京修铁路,理由就更加充分了。



  掏出怀表看看,嘿,老子是真忙啊,刚打发走英国人,就得准备晚上的饭局了,唉!



  明天……明天的差使倒是比较有趣——陪圣母皇太后“巡视颐和园工程”。



  *(未完待续。)
第六十九章 世易时移,荣枯之辨
  慈禧对慈安说,关卓凡请咱们姐俩儿,“巡视颐和园工程”。



  慈安正在沉吟,慈禧说:“姐姐如果懒得动弹,或者嫌动静太大,就我一个人悄悄儿地去一趟好了。”



  慈安愣了一愣:我没说“懒得动弹”,也没有说“嫌动静太大”呀?



  慈安的犹豫,纯属“习惯性”的,并不意味着她对这个事情不赞成。她不是一个有决断力的人,比起慈禧,更是什么事儿的反应都要慢一拍,因此,对于从未做过的事情,她需要一点时间消化、思索,然后才能做出决定。



  听到关卓凡请两宫皇太后“巡视颐和园工程”,慈安的心先跳了一下,心底隐隐就生出一股跃跃欲试的感觉。正在想着,走这一趟,要花多少钱?言路上会不会有啥说道?慈禧就已经给她戴了顶“懒得动弹”和“嫌动静太大”的帽子。



  既然戴上了,就不好摘下来了。



  何况,这是自己一贯的形象。



  慈安虽然觉得今儿慈禧的这个“建议”有点儿古怪,但并不虞有他,微笑说道:“那好,就偏劳妹妹了。”



  慈禧暗暗舒了口气,心头那块小石头,轻轻地放了下来。



  遗憾的是,慈禧并没有看见慈安微微惊愕的表情。



  慈禧提出这个“建议”之后,眼光有意无意,转向了旁边,没有直视慈安,因此,也就没有看到慈安脸上微妙的反应。



  这是慈禧有意做出轻描淡写的模样,以慢慈安之心。而实质上,是她自己心中有鬼,本能地回避慈安的目光。



  慈禧毕竟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