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乱清-第1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左宗棠在“陈明广东兵事饷事”一折中。疾声厉色:
“广东一省兵事实不足观;而饷事亦不可问。军兴既久;各省兵事或由弱转强;粤则昔悍而今驽矣!各省饷事或由馈而渐裕;粤则昔饶而今竭矣!”
说广东“兵事实不足观”;是事实。但自洪杨乱起;广东被祸甚少;稍能打的都调出省去跟发匪见仗了;广东自个怎么能够保持强悍的军力?换了其余任何省份;处在广东这个局面;也大致如此的。
说广东的饷事“昔饶而今竭”;就是左宗棠睁眼说瞎话了。广东“饷事亦不可问”;其实是他“左骡子”问不得;人家曾国藩可是大把大把地从广东藩库中搬银子呢。
总是左宗棠、郭嵩焘两个死活不对付就是了。
这几句话;攻击的不是某个人;而是广东一省;自然把责任最大的两个;一个两广总督瑞麟;一个广东巡抚郭嵩焘;都扫在里面。
这是左宗棠故意的。他的算盘是;吓唬吓唬朝廷:如果在郭嵩焘的事情上不如我的意;我可就要攻瑞麟了。瑞麟有多少把柄;嘿嘿;我是晓得的;不晓得的是;你们舍不舍得瑞麟?
攻郭的同时;保蒋。
左宗棠在奏折里说道:“兵饷兼筹;任大责重;非明干开济之才;不能胜任。浙江布政使蒋益沣;才气无双;识略高臣数等;若蒙天恩;调令赴粤督办军务;兼筹军饷;于粤东目前时局;必有所济。”
这话说的!
谁不知道左宗棠目高于顶;一向以诸葛孔明自命?居然称蒋益沣“才气无双;识略高臣数等”;此话之重;真是无以复加了。
朝廷没办法;只好下旨:“着浙江布政使蒋益沣;驰赴广东办理军务;兼筹粮饷。”
虽然表面上“准予所请”;但对左宗棠的真正的目的却装做听不懂。因为蒋益沣不论资历还是能力;都实在难当巡抚广东这类超级大省之任。
“左骡子”终于发飙了。
左宗棠抓住楚军将领高连升赴任广东提督一事;对广东督抚大加挞伐。
就像关卓凡打平捻匪;把山东、安徽的“提督事”抓了过来一样;左宗棠打掉汪海洋、李世贤后;把广东的“提督事”也抓了过来。
一般说来;提督到任;只带本标亲兵即可;但左宗棠说“大乱方平;民心未定;粤省安插降卒;搜诛土匪;善后之事方多;正当留扎劲兵;以资镇压”;嘱高连升带本部兵马赴任。
广东大起忙头;仗打完了;广东却“永久性”地多出五千客军;不论财政上还是心理上;都是很大的压力。
于是瑞麟咨文左宗棠;表示高连升俺们是欢迎的;至于高部嘛;就别来了。
可叫我捉到痛脚了!
左宗棠立即上书;言辞激烈:
“臣扪心自问;所以为广东谋者;不为不至;而广东顾难之!”
“伏思海疆之患;起于广东;中原盗贼之患;亦起于广东;当此军务甫竣之际;有筹兵筹饷之者;应如何惩前毖后;以图自强?若仍以庸暗为宽厚;以诿卸为能事;明于小计;暗于大谋;恐未足舒朝廷南顾之忧也。”
什么“以庸暗为宽厚;以诿卸为能事”;基本上等于指着瑞麟的鼻子在骂;就差点名道姓了。
左宗棠的意思非常明白:再装傻;我就打瑞麟了。
朝廷确实不能再装聋作哑了。
左宗棠“督办浙闽粤军务”;虽然比不得关卓凡“督办五省军务”时明诏将五省督抚都直接派做了下属;但毕竟也是钦差大臣一枚;若果左宗棠真的骡子脾气发作;对瑞麟指名严参;朝廷无论如何要在一定程度上尊重他的意见;不给瑞麟处分是不可以的。
但瑞麟又是不能动的。一个是他和圣母皇太后的渊源;一个是他几乎是总督中硕果仅存的旗人;一个是粤海关向来是内务府的重要财源;有一个听话的“自己人”在两广总督的位子上;很多事都比较好办。
于是终于遂了左宗棠的愿;内阁明发谕旨;“着郭嵩焘来京;以蒋益沣为广东巡抚”。
如果您觉得网不错就多多分享本站谢谢各位读者的支持
;!RU
第四十一章 最佳投资目的地
关卓凡眼中,左宗棠这一番“英雄欺人”,算是政治斗争的经典之作。而且,除了郭嵩焘一个人倒霉,其他几方,露面的,没露面的,皆大欢喜。
朝廷是受了左宗棠的挟制,才不得不去郭。但有趣的是,两宫也好,中枢也罢,对左宗棠却没有生出真正的意见。
一来,是因为西征已经定了左宗棠,现在正是朝廷借重他的时候;二来,是因为朝廷上下都明白,左宗棠脾气虽然大,但却不“结党”。
左宗棠人缘儿不好。慈禧就对关卓凡说过“没有人愿意和‘左骡子’搭伙计”——这是事实。左宗棠到哪里都爱压人一头,搞得谁都讨厌他。但正因为如此,也没有什么有力的人物“党附”他,所以就比较让朝廷“放心”。
反倒是被左宗棠赶走的郭嵩焘,是曾国藩一脉。向“湘系”收权,是朝廷不宣之于外的既定章程。难得左宗棠肯出这个头,不然,以郭嵩焘的声望和绩效,动他可不容易。
所以,朝廷迁就左宗棠,其实也是“顺水推舟”。
三来,这本来就是一笔交易。
左宗棠并没有指望蒋益沣在粤抚的位子上呆多久,将来得成所欲之后,蒋益沣就是一枚弃子,放在那里都无所谓。
对蒋益沣来说,就算以后终究坐不住粤抚这个位子,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反正本来就是天上掉馅饼。履历上有了“抚粤”这一笔,假以时日,重新爬到一省长官的位子,并不如何为难。
左宗棠想要拿到西征的差使,希望关卓凡不但不和他争,反过来还给他支持,自知不可能单靠一份一万银子的礼物,加上拍几句人家姨太太的马屁,就能达成交易。
通过胡雪岩这个中间人,关卓凡和左宗棠在广东这块地盘上达成了默契。左宗棠先“过一手”,关卓凡再来“接盘”。
关卓凡向两宫皇太后举荐左宗棠的时候,郭嵩焘尚未去职。左宗棠觉得关卓凡的事情办得实在光棍漂亮,心中颇为感念,于是加紧“倒郭”。朝中有人好办事,看看火候差不多了,“上面”便装作无可奈何的样子,依了左宗棠。
对郭嵩焘,关卓凡是抱有歉意的,但他想起这么几句话,“于亲有亏,于义无悖;于私有惭,于公无愧”。
前两句可以放到左宗棠身上,后两句可以放到自己身上。
郭嵩焘,就当你为时代做点牺牲、受点委屈吧。
还有,我会请你再次出山的。
话题回到上海。
电报“形势一片大好”,邮政的势头也相当喜人。
其实,“江苏驿邮所”就挂在上海电报总局的下面。松江、苏州、太仓、常州、镇江五府之间的陆路邮路,镇江和上海之间的水路邮路,经过一两个月的“试运营”,很快便运作顺畅。
开始的时候,驿邮所只派送电报和收发信件,到了后来,“邮包”也可以交寄了。
普通民众对邮政的热情远远超过了电报,潜在的庞大市场需求爆发式地释放出来,驿邮所的邮件的交寄量,不断“刷新”主事的杨仕全和邵德生最乐观的估计。
一年没到,从开支上来说,“江苏驿邮所”已经过了盈亏平衡点,而且“增长曲线”高高翘头,眼见必是一门能赚大钱的生意了。
知道邮政会成功,但成功来得如此之快,还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大伙儿仔细分析,得出一个结论:驿邮所的成功,除了“政府专营”之外,和邮马、邮车、邮船都挂轩军中军的旗子大有关系。
这面旗子,既是安全保证,也是信心保证。保护邮路畅通,也叫老百姓放心交寄。这笔“无形资产”,不知道要不要算进成本里面?
松、苏、太、常、镇五府的新式邮政,引起了曾国藩的很大兴趣。已经说好,过了年,就开通苏北两江总督直辖的江宁、淮安、扬州、徐州、海州厅等地邮路,还是由江苏驿邮所操办,还是挂轩军的旗子。
这样,江苏一省的邮路就全通了。
江苏驿邮所的客户也包括洋人。法国人皮埃尔办的“客邮”,交寄量已经大减,这位江苏驿邮所的前顾问,正在和杨仕全商量,看看两家的线路能不能够合并到一起,其实就是希望江苏驿邮所“收购”他的“客邮”。
看在皮埃尔做过江苏驿邮所的顾问的份上,不好教会学生饿死老师,赵景贤请过关卓凡的示后,对杨仕全说,价格合理的话,可以谈一谈的。
接下来是“财经口”了。
新铸的“苏洋”一面世,便在市面上迅速流通开来。
人们对这种精致、闪亮、“料足”的银元爱不释手。开始的时候,颇有人想囤积居奇的。刘郇膏的臬司衙门盯得很紧,狠抓了几个典型,以儆效尤。待“苏洋”源源不绝地上市,流通便完全正常了。
“苏洋”很快便“走出江苏”,北至北京,南至广州,都能见到“苏洋”的身影。
开始的时候,刨去铸造成本和发行“苏洋”的银行、钱庄的佣金,估计有六、七厘的升水。但实际上,苏洋的价格折成银价一路走高,一年下来,升水已接近一成。
造成这个情况的原因,说到底还是“供不应求”四字。
老百姓是第一次见到这么高质量的本国货币,“苏洋”的受欢迎的程度迅速超过了银块和铜钱。作为一种“地方货币”,“苏洋”却事实上开始流通于全国,相对于整个中国的庞大的市场需求,“苏洋”的供应量自然是不足的。
这种局面,短期内是不会有实质性的变化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苏洋的身价还会愈走愈高。
“铸币税”真是一样美妙的东西。
杨坊的上海关,月入关银已经过了百万,且还在不断增长中,而一年前这个数字还是五十万;来年即同治四年,也即1865年的关银,笃定超过一千五百万两。
这个数字,非常惊人。有清一代,之前国家岁入的最高峰出现在乾隆朝,大约四千五百万两。则单是上海关一处的收入,便等同于整个国赋的三分之一了!
上海关年过千万是意料中事,但没想到来的这么快。
几个原因。
第一个,是江苏、上海的长毛平得最早,因此恢复得也就最快。中国社会经济特有的“大乱之后强力反弹”的“功能”,在苏、沪一带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二个,原时空上海在这个时代的历史位置和发展走向,本时空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上海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龙头,对内、对外,都成为一块巨大的“吸金磁铁”,资金、人才源源流入。
第三个,关卓凡的推动,大大加速了这一格局的形成。
做生意的人是最敏感的,“工业园”、“自贸区”虽然还未正式推行,但上高昌、下高昌大兴土木是瞒不了人的。这两块地意味这什么,先觉者无不心潮澎湃。自然就有许多人提前入沪,“预留地步”。
轩军美国查塔努加大捷传回国内,上海一直处于“上升通道”中的“投资曲线”倏然拔高。之后,随着亚特兰大大捷、萨凡纳大捷,这条曲线一次又一次“高潮”。南逆“无条件投降”后,进入上海的资金有了一个爆发式的增长。
江苏的情况仿佛,只是程度略逊上海罢了。
用原时空的一句话来说,就是上海已经成为了“最佳投资目的地”。
“苏洋”的发行,金融环境的改善,也加速了这个进程。
政治的清明,包括廉政专员的设立,亦与之有力焉。
*RS
第四十二章 少年强,中国强
金雨林的“江苏厘捐总局”;进项增幅之大;甚至超过了上海关。
关卓凡离开上海的时候;“江苏厘捐总局”的月入大致是六万五千两左右;当时厘卡设置尚未完备;估计一切畅通之后;保底每月十万两。
上一个月;“江苏厘捐总局”的进项已经达到了十七万两。
金雨林在“汇报工作”的时候;向关卓凡表示:有足够的把握;明年数字还会持续增长。
还有一块富矿;没有真正挖掘;就是盐政。过去一年;江苏的盐税;接近四十万两。关卓凡的心目中;这个数字;变成一百四十万两;才算勉强过得去。
盐政是一块硬骨头;但始终是要啃的;只是怎么下嘴的问题。
进项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出项呢?
因为轩军的军费暂时还是由上海关和江苏一省支出;而轩军足足扩了一倍;所以出项方面也会有所增长;但幅度并不太大。
这是因为湘军、淮军已经裁撤;左宗棠也剿平了汪海洋、李世贤;原先解给湘、淮、楚的协饷;大半可以停了下来。左宗棠西征在即;但这一次的军费会做特殊的安排;虽然还是由各省协饷;但具体操作和以前大不相同;短时间内;还派不到江苏和上海的头上。
还有;江苏的绿营;原先有两万多人;现已经裁掉大半;不足八千之数了。这一块;也省了一大笔钱。
整盘帐算下来;进项远远大过出项;上海和江苏从来没有这么“有钱过”!
关卓凡感叹;只要不贪污;不浪费;认认真真地攒钱。中国是能够攒出“新政”——工业化的原始积累的。
一系列的会议和视察之后;关卓凡单独接见了容闳。
容闳是从直隶赶回上海的;他在天津上船。昨天晚上刚刚到埠。
容闳今儿起了个大早;关卓凡约了他八点半见面。他八点一刻;就赶到了清雅街。
一见面;关卓凡见他满面的喜色;笑道:“纯甫;你一定有好消息给我!”
事实上;容闳确实是来向关卓凡报喜的。
一年多没见;请过了安。容闳来不及寒暄;就喜孜孜地说道:“贝子爷;果真在滦州的开平镇找到了煤矿!”
关卓凡离沪赴京之前;派了容闳探矿的差使。同时指明。要他在直隶永平府滦州的一个叫“开平”的镇子附近勘探。
这让容闳大惑不解:关巡抚凭什么认定那儿有煤呢?
关卓凡本来想说“我会看风水”;张嘴的时候改成:“我认识一位美国矿师;他在那一带考察过;认为地下很可能富集煤矿。”
上海的中外招商局的工作告一段落后;容闳聘请了一位英国矿师马里斯。一齐赴直隶永平府滦州;找到了开平镇;开始勘探工作。
很快便有惊喜了!
关卓凡笑道:“纯甫;你先坐下;咱们慢慢说。”
两人落座。听差上了茶;容闳略略沾唇;又神采飞扬地继续讲述。
原来;开平镇有一个叫“乔头屯”的小村子;早在明朝时候就有人在此以土法挖煤了。马里斯经过认真勘察;认为这里煤层浅;煤质好;储量丰富;仅此一地;就有年产数十万吨的能力。
然后以“乔头屯”为中心;扩大勘探范围;结果惊喜愈来愈多;确如关卓凡所言;“这一带富集煤矿”。马里斯判断;如果投资充分;煤矿生产形成规模之后;可望年产数以百万吨之多。
关卓凡问道:“那儿是不是有一座‘唐山’?”
容闳大为惊奇;贝子爷连这个也知道?
他说道:“是。这座‘唐山’;其实本名‘大城山’;传说唐朝的太宗皇帝赐山唐姓;于是也叫‘唐山’。”
唐山;唐山;关卓凡在心中默默念了两遍。
原时空的唐山市就滥觞于此了。
唐山就是从“乔头屯”这么一个小小的荒凉村落;依靠资源工业和机械工业;短短数十年间;发展成河北第一gdp大市。
近现代工业化的奇迹。
原时空里;中国的第一个煤矿;开平煤矿;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都在这里诞生。
不过;原时空里;开平煤矿的勘探;是1876年;开平矿务局的设立;是1878年。
本时空;历史的车轮要提早向前滚动了。
容闳兴奋地说道:“贝子爷;您那位美国矿师朋友的眼光好极了!就是嘛;以中国的地大物博;怎么可能没有优质的煤矿?”
“地大物博”?好熟悉的词汇啊。
容闳继续说道:“马里斯说;以开平煤矿的自然禀赋;随时可以钻探开采!贝子爷;咱们什么时候动手啊?”
关卓凡看着他热切的目光;微微一笑;说道:“我这一次返京;就会奏明两宫;过了年;咱们就着手筹备。”
容闳轻轻拍了一下自己的大腿;叫了声“好”;然后压抑不住兴奋地说道:“贝子爷;咱们既然开挖煤矿;跟着就得起自己的铁路了吧?”
为了外运煤炭;煤矿必和铁路相连;容闳所以由此一问。
关卓凡点了点头;说道:“是的;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容闳连连搓手;脸上已经红了:“太好了!中国的第一座煤矿;第一条铁路!”
关卓凡笑着摇了摇头;说道:“纯甫;你只说对了一半。开平会有中国的第一座煤矿;铁路却未必是中国的第一条。”
容闳的脑子里飞快地转着念头;说道:“贝子爷;您的意思是……”
关卓凡说道:“这个开平煤矿;请旨允准开办之后;接下来要招商募股;引进人才机器设备;然后开机钻探;凿井建矿;一直到正式出煤;总要二、三年的时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中国的第一条铁路;未必要等到那个时候?”
就是说;马上就要大起铁路了!
容闳握起拳头;轻轻捶打着自己的大腿;满脸放光;竟是难以自持的模样。
像容闳这个样子;在当时的官场里;就算“失仪”了。关卓凡看着这个三十多岁的成年男人;像一个孝子即将获得自己心仪已久的玩具一样地兴奋;不由内心大为感慨。
这个时代的中国;固然有无数昏庸冬烘守旧人士;可也有不少像容闳这种新刃初发于硎石之上的“少年”!
少年强;中国强。
容闳突然想到了什么;面色微现沮丧。他犹豫了一下;说道:“贝子爷;我是中外招商局的董事;上海的事情只会愈来愈多;我怕……”
怕分身乏术。
关卓凡点了点头;说道:“纯甫;你虑得有道理。开平煤矿那边;你需要一个助手。”他沉吟了片刻;说道:“有一位唐廷枢;不知道你听说过没有?”
容闳眼睛一亮;说道:“唐景星?我晓得的;他在怡和洋行做事情;我在宝顺洋行的时候;和他还打过交道。”他反应极快;说道:“贝子爷;你好眼光;这位唐景星;确实是一个出色的人才!”
唐廷枢;号景星;广东珠海人。
唐廷枢少年的时候;在香港的马礼逊教会学堂念书;因此英语极佳;他甚至还用英语写过一本叫做《英语集全》的书。
毕业后;唐廷枢从拍卖行的低级职员做起;不久就离开拍卖行;开始了他长达十年之久的“翻译生涯”——先在香港政府里做了七年翻译;之后来到上海;又在上海关做了三年翻译。
1861年开始;唐廷枢进入怡和洋行;现在;已经做到了“买办”。在上海滩;唐景星也算是一个小有名气的人物了。
关卓凡想;唐廷枢这个人;既然在原时空做得好开平煤矿;在本时空;想来也是能够做得好的。
只不过;你的老板从李鸿章换成关卓凡罢了。
ps:
各位书友端午节快乐!
狮子今天下午和晚上还要办一点私事;今天只有中午的一更;抱歉。
明天正常两更。
如果您觉得网不错就多多分享本站谢谢各位读者的支持
;!RU
第四十三章 借洋债
关卓凡说道:“纯甫,这位唐廷枢,就请你和他接头,请他来主持这个……开平矿务局。”
“开平矿务局?”
“是,”关卓凡笑着回答,“这个名字如何?”
“好极了!”
关卓凡又说道:“暂且就叫这个名字,以后摊子大了,也许可以改成‘开滦矿务局’之类——气魄更大一点。”
“好!”
关卓凡说道:“招商募股的时候,咱们这边的股份,就由你来做董事。”
容闳连连点头,说道:“是,我马上就着手草拟章程。”
关卓凡郑重说道:“纯甫,有一点请你务必记住——也要转告唐景星,这个开平煤矿,不论是机械设备,还是管理运营,必须百分之百采用西法,绝不可以把官场上的那一套带了进去。”
容闳又是连连点头,说道:“我晓得。这一点,唐景星也会完全赞同的。”
关卓凡说道:“好,纯甫,咱们一起使劲,把开平矿务局办成中国第一家真正的现代企业!”
容闳走后,关卓凡今天的第二位客人,是胡雪岩。
关、胡通家至好,胡雪岩行完了礼,关卓凡就叫人带胡雪岩到偏厅,换上了便服,出来后重新落座上茶。
胡雪岩是来向关卓凡“报告”为左宗棠办理借洋款事宜的。
事实上,借洋款做军费这个主意,是关卓凡为左宗棠出的。
陕西已为关卓凡平定,左宗棠西征,是以陕西作为基地,来年开春,进军甘肃。
西征和在中原内地用兵不同,最大的限制是地理和气候。
从前汉武帝开始,中国用兵西北边陲,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每次征伐的时间都不长。大的征伐都是孟春而兴,最多迟至孟秋而还。
这一方面是因为路途遥远,路况艰难,后勤成本太高,补给困难,时间太长了便无以为继。
另一方面,到了秋天,秋高马肥,游牧民族的战力会倏然增加;接下来冬天的严寒气候,更非中原内地的士兵所能堪。
像李广利二征大宛,举全国之力,费数年之功,终有所成,是很少见的。
还有,大宛其实以定居农牧为主,并非真正的游牧;不然,即便如汉武、贰师者,使出狮子搏兔的力气,也未必就能顺利竣功。
如果对西北用兵,还是只能春去秋回,那么难免像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一样,虽有卫、霍旷世之才,征伐不绝,胜仗不断,但斩草不除根,来年吹又生,汉、匈之间便打成一个极其残酷的互相消耗的局面。
匈奴固然不堪承受;以汉之强,到了武帝一朝的后期,也是筋疲力尽,民困财乏。
匈奴在宣帝的时候,终于对汉朝屈服,一个是因为内部分裂,力量削弱;一个是国力毕竟不能和汉相比,实在受不了这种可怕的消耗。
军事上的失利,其实还在其次。
左宗棠下决心不重蹈这个覆辙。
他的计划是在西北办屯垦,做好几年甚至十年八年不入关的打算,彻彻底底地把回乱这块“春风吹又生”的杂草地,狠狠犁它几遍,真正做到“斩草除根”。
这个计划,关卓凡非常赞同。既如此,有一点不能不提醒左宗棠,就是这样一来,西征的军饷,要做特别的安排了。
西北长期军兴,不同内地,饷事不可不继。
内地用兵,一旦缺饷,总还有时间、还有渠道,周转腾挪。又或者银子虽然暂时到不了手,粮食能够筹到一些,肚子不至挨饿。只要断饷的日子不长,不至造成太大的麻烦。
西北路途遥远,一旦断饷,除了一个贫瘠的山西,无所依恃;而交通不便,就算内地筹足了欠饷,递解过去,也得一两个月的时间。冰天雪地之中,将士们饥肠辘辘,如何挨得?万一因此而生溃变,怎么了得?
打仗就是打后勤,西北用兵,是最能体现这一点的。
所以,不能像在内地那样,时间上以“月”为单位,由各省每月向西征大军解饷。不然一不小心,吃了上顿没下顿,可不得了。
所以,左宗棠出关,必须一次性带够一年至少是半年的饷。
左宗棠的铁算盘,噼里啪啦打过一阵,数字出来了:“开拔费”,粮饷,马匹,军火,屯田用的种子、农具,林林总总加在一起,第一年要三百五十万两。
因为第一年已经做了不小的“前期投入”,第二年数字会略微降低。
先不管第二年,单说这第一年的三百五十万,哪怕半年,也是一百七十五万两——这笔钱,从哪里来?
西征大军的军饷,说到底还是各省各领一个数字,拼在一起,凑够一个大数。但你不能要求人家一次性拿出一年的数字来,人家自己的日子还过不过了?
户部当然没有这笔钱,谁有呢?关卓凡在信中提醒左宗棠:洋人的银行里有。
这是一个崭新的思路,左宗棠眼界大开,却不能没有疑虑:朝廷会准许借洋债吗?
左宗棠记得“阿斯本舰队案”中,那个英国人李国泰,曾向恭王表示:“中国如欲用银,伊能向外国商人借银一千万两,分年带利归还。”
恭王却说:“其请借银一千万两之说,中国亦断无此办法。”
“阿斯本舰队案”,关卓凡是当事人之一,这些情况自然清楚。他告诉左宗棠:当时李国泰的花样,朝廷洞悉明白,已经不打算和他做这笔交易了,所以恭王才会有那样一番说法,算是一个推辞的借口。
现在西北军务需要,“特事特办”,朝廷会允准的。
并且暗示:我会帮忙的。
但关卓凡一开始并未主动请缨替左宗棠借这笔洋债。左宗棠有一个胡雪岩在那里,自然先叫胡雪岩去办这个事情。
胡雪岩一番奔走,已经办出了一个结果。
上海比较大的外国银行,以前是渣打和丽如两家,最近刚刚成立了两家新的银行,一家是英国人的,汇丰银行;一家是美国人的,花旗银行。
胡雪岩还没有和花旗银行打过交道;他的一个至交好友叫古应春的,在汇丰银行里做买办,因此自然就找上了汇丰银行。
借钱打仗,于中国是稀罕事,但于西洋人乃是家常便饭。欧洲的几个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