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太平天国-第1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少自己的土地,随着上百万的移民大规模迁入和在秦、巴山区疯狂地毁林开荒、滥伐滥垦,才致使盆地周边地理环境日益恶化,山区森林数目锐减,水土流失严重,江河淤积,洪涝灾害加剧。从前修筑的一些水利设施更是遭到了破坏,这就导致了自嘉庆以后,汉中盆地农业经济的衰退和萧条。”
“是啊,什么东西都不能过,过了就会出现反面的作用。”曾锦发给林凤祥、秦日纲分别夹了些菜。
“不错,”林凤祥点点头,“关中也曾是中原的粮仓,而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还是个很富庶的地区。可自从‘安史之乱’以后呢,由于屡屡遭遭受到战争的破坏,也就开始逐渐的走向了衰落。尤其是自明清以后,关中的水利建设十分落后,在这一时期中,不但没有兴修大的水利工程以利于农业的发展,甚至于还把历史上有名的郑国渠都几乎要废弃。所以,此地就经常会遭受到天灾的威胁,三年一小旱,十年一大旱,几乎就成了一条铁定的规律。不能充分利用水利资源,关中地区丧失了历史上的优势地位,自然就形成了所谓的‘西北之地多困’、‘西北地力不尽’的局面。”
“由于历史的原因,关中的手工业不少,石料、铁器、造纸、制盐、榨油、酿酒、食品制造、竹器、皮、毛制品、瓷器加工等等,种类繁多,可是却又多数不太发达。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满清政府的残酷掠夺,摧残了这里手工业的发展。当然,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关中的父老兄弟还不善于利用资源,不重视手工业,这也造成了关中社会经济的贫困落后。这种情况也涉及到了商贸业。”
黄再兴的老婆婆嘴又开始念叨起来了。
“关中地区富含煤矿,这一地带的人们甚至称其为渭北的‘黑腰带’。这里煤矿开采的历史早,明清时期关中煤矿的数量一直还是在增加,所谓土窑林立。但这种胡乱开采只能维持当地的用煤,而无法利用煤矿来达到致富的目的,这是种非常可惜的事情。殿下说过,世界上有许多的东西都是短时间内不能再生的,浪费不得。所以,要想扭转关中等地的贫困局面,将来既要对当地实行各种的优惠和扶植,大兴水利,还要组织各守备部队参与屯田,更主要的是要向南方请调各类专门人员,提供必要的生产技艺保障。鼓励发展工商业,但对矿产资源必须实行绝对的统一管理,严禁各种私人小规模的开采。类似的政策对陇西及西北大多数的地区都适用。”
“还是黄老弟说的好,关中、陇西一带的经济发展,将会直接带动西北各地。”林凤祥点着头,长舒了一口气,“随着战争的发展,我们也必须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经济恢复和经济建设方面上来了。我们就是要叫所有民族的兄弟们看看,我们这个汉民族,我们伟大的红色天国,不仅能打烂一个旧世界容易,还能带领大家一起去建设一个全新的世界。”
“呵呵,说实在的,我秦日纲好像天生就是为了打仗来的,对这些方面的事情,我过去还是真没怎么上心过。”秦日纲端起饭碗,扒拉了两口,目光盯着黄再兴,“今天你们诸位的话,叫我老秦还是真有些开了窍。打了半天为什么呢?不就是为了天下的老百姓们有个真正富裕的日子过,嗯,没事的时候,看来是要多想想这些东西了。”
他停顿了一下,又无奈地摇了摇头,“唉,要是老弟不走,咱们一直搭伙在一起那该多好,我老秦也就省去了不少的心哦。”
黄再兴笑了,连连摇着手,“秦老总说笑了,小弟这点子东西,不过就是跟在殿下的身边儿呆久了,耳濡目染而已。还是殿下看的远啊!当初在上海的时候,殿下就已经看到了今天。从贵州开始,我们一路上搞的那些经济建设和规划,那都是殿下平时一点一点的,耐心传授给我们这些在他身边儿的人的。”
“殿下到底是殿下,不服不行啊。”秦日纲笑着夹起一只辣椒,憋了憋气,一口吃下去,顿时就是满头的大汗,“好吃。”他叫了一声,开始不住地跺脚、攥拳头,嘴里不停地哈着。
看着他那副怪怪的样子,林凤祥和黄再兴都忍不住地哈哈大笑了起来,林凤祥终于也夹起了碟子里一直不敢再去碰的辣椒,咬了一小口,“啊,香,呵呵,我们可也都是西北人喽。”
“这个可不算啊,”黄再兴笑着看看林凤祥和秦日纲,“明天咱们应该抽出时间,一起出去吃上一顿汉中最著名的面皮儿,那才叫成了真正的西北人哩。”
“得了,得了,饶了我吧。”秦日纲连连摇摆着手,“我的天妈哟,还吃?一看他们把那好好的东西弄的红糊糊的,不用吃,我的头皮就要扎楞起来了。呵呵,要吃,你们二位自己去吧,我可是不奉陪了。俺老秦不等明天了,今天晚上我就要连夜往回赶。”
“呵呵,怎么这么着急,好好休息休息再说嘛。”林凤祥瞅瞅黄再兴,笑着劝阻秦日纲。
“不了,我得赶紧点儿,不然,石祥桢那个鬼家伙的脚太快。”秦日纲边大口吃着饭,边嘿嘿地笑着,“等进了关中,咱们哥几个再好好地聚聚,辣子就着酒,喝它个一醉方休,看谁先爬下?”
总算把饭吃完了,看着侍卫们把空盘空碗收拾下去,黄再兴终于亮出了曾锦发新带回来的情报。
“果然不出所料,关中的回汉冲突已经开始了,”黄再兴一字不漏地读完情报的内容,看看林凤祥等人,“看来,问题比我们想像的还复杂的多。”
关中的确发生了大事。
原来,由于当初太平天国的兴起,满清在各地都兴起了团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民兵。二十几天前,一批原籍同州、被红二十一军打得七零八落的商州团练中的回勇,在丧家犬一样逃回老家的途中,到了华州(今华县)胜山一个叫小张村的地方。
村子边儿一片茂盛的竹林,引起了回勇们的注意。也许是眼见后面没有了追兵,喜欢做生意的天性又涌了起来,再加上看到正在守护竹林的主人年纪轻轻,不像个太懂世故的人,他们就开始同竹林的年轻主人凶狠地讨价还价,打算运到前面顺手牵羊“大赚一笔”。
哪知道,刚刚谈妥价格,十几个回勇正在砍竹子的时候,年轻主人的父亲却来了。
由于回勇们给年轻主人的价钱实在太低,老头在得知卖竹子的实际情况后,根本就无法接受,于是想到了反悔。不过,老头不能责怪自己的年幼的儿子不会做买卖,而是采取了极不理智的行为,诬陷砍竹子的回勇是偷竹子,双方就此发生了冲突。
在当时,按照当地官府的规定,以及民间的习俗,一旦发生盗抢案件,必须要“鸣钟告警”。竹子买卖双方发生了冲突,按主人的一面之辞是“偷”而不是“买”,打盗贼自然就成了天经地义的事情。
更巧合的是,随着鸣钟聚集而来的当地团练,就是秉承景寿等满清大员的旨意,假冒成是筹备起义的百姓武装,声称为了拥护天朝政府,为了迎接红军进关中,到处散发假冒的天朝贴子,造谣、煽动汉族与回民间的对立,筹备在关中“杀光回人”的赵金胡手下的华州团练。
面对这种机会,赵金胡的团练根本不分青红皂白,上来就是大打出手,当场打死八名“偷竹子”的回勇。
吃了亏的回勇逃离现场后,当然是一肚子的委屈。前方卖命差点儿做了太平天国红军的刀下鬼,没有人可怜不说,买点儿竹子想顺手发个财吧,居然被人当成了贼,八条人命顷刻间魂归真主阿拉。残余的回勇一溜烟儿逃进华州城,到华州官府去告状鸣冤,希望官府能主持公道。
………【第一九四章你是共盟会代表,你的意见呢】………
华州知州濮尧可不是个糊涂蛋。一见下面衣衫褴褛,有的还是满脸血污的鸣冤回勇,他肚子里差点儿没乐喷了。他先是问回勇是否还手了过?是否同样也打死了人?
当得到否定的答案时,他居然连连点头,黏着三绺须髯微笑着表示了赞许,“嗯,还明白事理,以前尔等回回地位优于汉人,汉人不服,这才有了南方长毛的大叛乱。现在长毛眼看即入关中,本官岂能不为自身着想,再没命地宠落你们,长毛岂肯和本官干休?本官也是人啊,也有妻儿老小,总要给自己留条后路。故而,本官要尔等务必切记,从现在起,凡回伤汉民一,要以十抵;汉伤回民一,以一抵足以。再者,尔等身为练勇,不在前敌报效朝廷,不杀身成仁,居然临阵脱逃,若不是本官有仁慈之心,定将尔等二罪归一。”随后,喝令衙役用大棒将回勇轰出州衙。
知州的话语,很快就被变成了“打死回民不必经官”在四下里传播开来。
平心而论,这些回勇也不是想闹事。竹林老汉的行为,更是有悖商业道德。华州知州又是有意人为地加剧冲突,于是,一场大乱也就在所难免了。
华州衙门里,有个捕快班头叫秦英,他也是个回民,对知州大人的有意偏袒殴伤人命的汉人们,自然是极为不满。俗话说的好,天下回民是一家。于是,为了帮这些受了冤屈的一家人的回勇申冤,秦英把回勇带到了城外回民村,他家住在的秦家庄,并开始在村里的回民中进行串连。打算干什么,外人自然不知道,有人后来说秦英只是想组织人去州衙示威情愿,有的人说他是企图武力报复汉人,具体怎么回事,谁也说不清楚了。
不管怎么样,秦家庄回民集结的消息一传开,马上就又被人说成是“回回要造反”报了上去,而且风声就迅速到了知州濮尧的那里。在濮尧的指使下,渭南、华州两地的团练在赵金胡的统一带领下,扑向秦家庄,又是以尊奉太平平天国教义的名义,开始疯狂残杀村子里的回民,并散发一些“陕甘不留回”和“天朝告谕”的鸡毛传帖,宣称“回回如果不放弃原教,必先行剿洗”,秦家庄被团练血洗。
汉民称“回回造反”,回民说“汉人灭回”,一场空前残酷、剧烈的民族冲突开始蔓延起来。
在大荔、渭南、华阴、华州、临潼一带,阿訇任武、赫明堂和洪兴等人首先开始部署回民暴动。
为了避免这场回汉两族的大灾难,去年就奉命潜入渭南,负责联络当地回民兄弟,在适当的时机策应红军进入关中,发动大起义的原云南回民首领马荣、马左卫等人,不得不四处活动,劝说那些仅仅是因为要报复所谓汉民的滥杀,而加紧准备暴动的回教首领们。谁料想已经被愤怒夺去了理智的任武等人,根本就听不进去这些天朝代表的话,反而坚信外面流传的言论就是出自太平天国本身。
任武竟然以商量大计为借口,卑鄙地诱杀了天朝代表马荣,给他扣上了叛教、为虎作猖的罪名。为了鼓动更多陷于彷徨的回民兄弟,任武杀红了眼,他再杀了马荣之后,又亲手杀死全家,包括自己的老母、妻子和孩子,以表示自己再没有任何的顾及,要与汉人和“罪恶的天朝政府”血战到底。
大荔县的一个汉民大村八女井,成了回汉冲突的第二个牺牲品,丧失理智和人性的一些回民暴动者,第一次大规模杀人,杀的并不是挑唆、制造回汉这场大仇杀的满清官府、地主团练,而是将八女井的汉人全部杀光,仅仅一个早上,就残杀了一万多无辜的汉人。而且,杀戮还在继续着。
迫于无奈,马左卫只好率领渭南、华州、临潼等地的部分回民兄弟,提前宣布发动起义。在渭南汉民兄弟的内应下,一举顺利拿下了渭南县城。但是,五千多起义军随后就被迫困守孤城。
因为,狡猾的景寿和穆荫在这种关键时刻,突然转脸一变,又开始公开跳出来指责“暴乱区域”的汉民,“一贯地想恢复大汉族的权力,视一切外族为草芥”,并疯狂叫嚣“官府愿意协助穆斯林门宦建造完美的穆斯林乐园,清剿与太平天国赤匪同样的卑贱汉民”,“绝不让赤匪踏进穆斯林绿洲半步”等等。
华州知州濮尧被交由任武等回教领袖,作为“卑贱汉民”的代表予以五马分尸,成了景寿实施策略的牺牲品。
不管景寿说的那番话是真是假,随之而来的不仅仅是一场又一场对无辜汉民百姓的灭绝性杀戮,就是在渭南的马左卫天朝义军,也同样受到的是来自于满清陕西按察使张集馨、潼关协副将哈连升统帅的满清兵,华州、渭南一带的赵金胡等地主团练,及任武等人的部分回民暴动军的三重打击,形势万分危急。
当然,关中发回来的情报里不会叙述的这么详细,尽管只是扼要地做了一个介绍,也足以叫红一方面的四巨头领会到了他们即将面临的巨大困难。
不过,好消息也有一个,那就是自以为自己很聪明的景寿,果然相信了赛尚阿的禀报,在挑起满汉冲突的同时,已经派遣汉军都统、陕西提督奕兴帅五千人马进入子午谷驰援汉中。
林凤祥在屋子里转悠着,马荣的殉难,叫他悲痛万分。
他又想到了当初马荣争着要去关中策动起义时的情景,又想起了马荣当初所说过的话,“卑职知道此番去的危险,也许还会死在误会之中。不过,只要林总想着把卑职送进天京的天朝忠烈园,别在墓碑上特意注明卑职是回人就足以了。”
记得当时他还有些不解,“好兄弟,进忠烈园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最后归宿,不过,为什么不写你是回民兄弟呢?你是回民的英雄,穆斯林的骄傲。”
记得马荣当时没有回答他的疑问,只是淡淡地,又有些顽皮的一笑。
现在他明白了,是啊,难道不写回民,就不是回民了吗?好兄弟马荣,你不仅是穆斯林的骄傲,也是天朝所有民族的骄傲,无愧于一个中华民族的英雄。
好一会儿,林凤祥忽然停下步子,两眼死死地盯着曾锦发,“已经准备完毕,马上能出动的部队有多少?”
“十一、十三两个军已经基本准备完毕,十六军还在陆续出川,能动的仅有一个师。”曾锦发回答着。
“你呢?”林凤祥转向秦日纲,“红二军马上出兵有困难吗?”
“没有,就是爬我们会快速爬出秦岭。”秦日纲腾地跳了起来。
“不再准备了,左右两路大军即刻北上。”
“我带十一军及十六军一个师出陇右,尽快控制陇西,黄老弟带十三军出陈仓,攻取宝鸡。朱锡琨的两个师要由他亲自带领,同样明天出发,经库谷道出蓝田,驰援渭南马左卫部。红二军其他各师及十四军各部,准备好一个就马上跟进一个,不能犹豫。曾老弟,你留下来,组织后面陆续上来的十六军、十八军,做黄老弟的后援,尤其要做好粮草等物资的转运。另外,回民工作队一到,要一刻不停地追上黄参谋长,与陕西穆斯林门宦的谈判就由黄参谋长主持。”
“林老总,还是我带出陇右的大军吧?”黄再兴想到了这一路一旦到达陇西境内,很有可能会遭受到来自甘肃不明真相的回民暴动军的攻击。
“呵呵,要说到打运动战,不是自夸,我林凤祥即便是在全军,不属第一,也是第二,你们就都不用和我争了。”林凤祥俯身看看桌子上的地图,又直起身望望秦日纲三人,“民族政策还是要坚持,对不明真相,或者是被满清利用了的回民兄弟,绝对不能先打第一枪。要说服为主,戳穿景寿等人的无耻嘴脸,尽量把矛盾化解下来。还有什么别的想法,大家都可以各抒己见。”
“不打第一下可以,劝解也行,问题是如何劝解,劝了不听又怎么办?”秦日纲摇摇头,“战场上的形势是瞬息万变,更多的时候是犹豫不得的,否则轻者贻误了战机,重者很有可能会上了他们的当,给我们的将士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培养、训练出这些坚强的将士们,我们不容易啊。”
“我看,可以定个大原则,”曾锦发想了想,“首先还是坚持我们宣传为主的大方针,大力宣传我们的民族政策,尤其是工作队来了之后,要尽快与穆斯林的上层交涉,叫他们都明白,这样闹下去的结果,对大家来说都是只有灾难,绝对不会有任何的收获。至于发生冲突的地区,双方可以平心静气地一一加以解决,不管是谁的责任,先停止继续的冲突,然后查找凶手,严惩元凶。汉人惹得祸汉人来担,回人闹的事,回人伏法,一视同仁。如果经过一再劝告,仍然有顽固不化的,那就是回汉民族的共同敌人,坚决予以消灭。”
林凤祥点点头,看看沉思中的黄再兴,“黄老弟,你是方面军中掌握天朝政策的共盟会代表,你的意见呢?”
黄再兴点点头,“曾副参谋长的话有道理,还可以再加上一点,凡是被我天朝红军光复之地,有回民兄弟聚集的区域,新组建的天朝地方政府都给回民兄弟留有一席之地,回汉民族共同承担起造福一方百姓的责任。把我们的这些策略迅速成文,报送北方行营殿下那里,并希望得到殿下的具体指示。”
“好,就这样。”林凤祥拍了拍手,“通令各军,立即着手做好一切准备,明天一早出发。”
“得,那我老秦这就回去了。”秦日纲终于舒心地笑了出来,转身去取挂在门口的马鞭子。
“哈哈,”黄再兴也笑了起来,“秦老总啊,如果不是我强忍着把这份情报留在了饭后,你午饭也休想吃好哦。”
“吃饭?”秦日纲大嘴一咧,“哈哈,救兵如救火,就是你沉稳得住,要是我老秦啊,早杀上去了。”
“我说秦老弟,堂堂的方面军统帅,可一定要有大将风度哦,不必凡事都总是要争个脸红脖子粗的。”林凤祥看着一脸得意的秦日纲,呵呵地笑到,“要和红二十一军配合好,千万别逼得朱胖子跑吐了血,影响了部队出秦岭后的战斗力。”
“放心吧,我老秦就是嘴上喜欢说说,真正做起来我还是心里有数的,至于朱胖子……”秦日纲眨巴眨巴眼睛,嘿嘿一笑,“他可是能跑的厉害,吐不了血的。”
………【第一九五章“乡民宁肯附之于匪甘心堕落”】………
天朝红军的全线攻势一开始,红军各部就没有不能跑的,是一个比一个跑得快。不仅是快,而且红二方面军与红三方面军的进展还是快的惊人。
咱们还是先来看看河南及山东的现状,大家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两路大军的进展为什么会快得惊人了。
河南、山东的进展之所以快,这是和两个重要的因素分不开的。一个是去年黄河改道所导致的豫东、鲁西南各地空前的大灾难;另外一个就是张乐行、龚徳树率领下的鲁豫皖红军游击纵队,在其他大军进行整编扩充的四、五个月来,一刻也没有停止过的游击战。
一八五五年八月一日,黄河决口于河南兰阳(兰考)铜瓦厢,顿时,汹涌的黄河水分为三股铺天盖地而来,一股由赵王河走山东曹州府以南下注,两股由直隶东明县南北二门分注,经山东濮州、范县,至张秋镇,汇流后穿过运河,总归大清河入海。
由此,豫东部分地区、鲁西南、鲁西北成了最大的受灾区。濮、范以下,寿、张以上尽遭淹没,其他如东平、汶上、平阴等州县,凡系运河及大清河所经之地均被波及,山东全省有五府二十余州县受灾,鲁西南、鲁西北的广大地区黄水横流。
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一向又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当然,无论是决口,还是改道,它所造成的灾难都是难以言状的。
还在这次改道之前,黄河就曾经连续发生了几次大的溃决,而且溃决后都是“久不合龙”,到一八五三年之际,苏北、鲁南广大地区的情形已经是“饿殍载道”、“尸骸遍野”,甚至出现“倒毙之尸,半被饥民割肉而食”人吃人的惨状。由于黄河的屡次溃决,再加上满清政府的治理不力,当时的豫东、皖北、苏北、鲁南早就已经成了惨绝人寰的人间地狱。
此次黄河决口之初,满清政府曾设想堵口,不为别的,就是为了利用黄河这道天然屏障来阻止日后的“长毛”大举北上,他们自然也是首先要想到堵口。哪知道,当东河河道总督派人在决口处实地一勘察,测得决口东西坝相距竟然有一百七八十丈之宽。老天!这么大的决口要想筑堵成功,实在是一项太过巨大的工程,单需要用工至少也得几万至几十万,银子没个几百、上千万的,更是想都别想。
紫禁城里的慈禧哪里会有这个心情。她为了鼓捣忠义救国军就差公开卖自己了,哪里还有闲工夫考虑这个。“……哀家对黄河给百姓带来的灾难深堪悯恻,每每念及小民荡析离居,更是难安寝馈。不过细想之,对于那些无法无天的叛逆来说,黄河之患尚只是癣疥之疾,发匪叛逆才是我大清之心腹大患。故而,希各衙门自上而下,应因势利导、设法疏消黄患……”
在慈禧颁发给军机处的这道懿旨之后,为了当时皖北正进行的会战,山东各地官府不但任凭黄水漫流,还硬是狂征了各府县军饷十余万辆解送到胜保的大营,以慰劳大军。更有甚者,今年没出正月,非但灾民翘首期盼的救灾款、救命粮没有下来,朝廷还又下了严旨,山东务必再筹集饷银二十万两,用以朝廷偿付购买俄罗斯盟友军械装备的借款。
满清政府在黄河改道前后的无为表现,使得这次黄河改道的危害更为雪上加霜,惨烈至极。决口当年,山东巡抚衙门就曾统计过,成灾十分(即颗粒无收)的村庄有一千八百二十一个,灾情九分者有一千三百八十八个,灾情八分者有二千一百七十七个,灾情七分者有一千零一个,灾情六分者有七百七十四个,六分以下者根本无法统计。可见,灾情在六分以上的村庄就达七千一百六十一个。这意味着什么?要知道,当时的山东可是人口密度最高的省份之一,如果每个村庄按二百户人家、每户五口之家统计,山东受灾六分以上的重灾区难民就逾700万人。
不难想象,当时的情景会是怎样,无尽的黄水源源不绝而来,前涨未消,续涨又骤至,一个个村落被冲,瞬间变成泽国,极目所至均是浩淼无涯。数不清的灾民们散处山麓高原,搭盖起一个个风雨飘摇的小窝棚,暂作栖止。即便就是济南、武定两大府中的如历城、章丘等州县同样也是多陷于巨浸之中,死难者数不胜数。
满清这种杀鸡取卵的盘剥搜刮,致使山东沿黄数百万民众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居无一椽之覆,食无一宿之储”或“毙于饥犹毙于水”。
于是,临近天朝政府控制区的灾民们开始成群结队南下,而更多留下来的,为了生存,酝酿起的却是一个又一个的大小民变。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张乐行、龚徳树指挥的游击纵队深入到了这些地区。
皖北会战刚一结束,经过补充、重新北渡淮河的鲁豫皖游击纵队在张乐行、龚徳树、任化邦、牛宏升、张宗禹等人的率领下,利用黄河改道后的地理优势,迅速于豫南、豫东、鲁西、鲁南开辟了四个游击区。
除去留下两个主力团捏在手里,作为纵队随时的机动打击力量之外,按照统一的部署,鲁豫皖游击纵队全部划分成了一个一个的小股工作队,少的数十、百十人,最多的不过二、三百人,充分利用起他们以前还散布在各地的一些捻子力量的影响,在其他红军各部小股武装工作队的协同之下,一头扎进各个乡村,开始翻江倒海。
各个工作队一面放手发动百姓抗捐抗粮,逼迫地主、豪绅进行减租减息,还给农民以应有的生存空间,组织百姓进行自救。一面随着形势,时聚时散,与起初还敢下乡催捐派粮的官兵,还有一个个顽固不化的土豪恶霸过意不去。
豫南、豫东、鲁西南的广大地区,几乎随处可见游击纵队以天朝政府名义颁发的种种告示、贴子。只要地主、财主放弃对佃户的恣意盘剥和非人的虐待,只要不纠集非法武装抗拒红军,天朝政府就不会跟你为难,保护你的合法财产,否则,寸草不留。
至于那些参加团练、乡勇的农民,游击纵队一样给予了再三的严正警告,“……无论是自愿还是被强迫加入反动团练,只要幡然悔过,天朝政府一概既往不久。如果有人还一味坚持,不及时退出一切与红军为敌的反动地主武装,不仅本人没有前途,天朝政府同样也不会保证你的家人能够在减租减息等爱民运动中受益。天朝政府向来是恩怨分明,说到做到,任何人都不要心存侥幸,脚踏两只船”。
别的部队都是在休整、扩编中壮大起来的,而鲁豫皖游击纵队的再次发展,却是靠一点一点的努力,靠自己硬打出来的。
时势造英雄,豫东和鲁西南大地上,诞生了两个被他们的敌人恶毒咒骂为“大、小阎王”的年轻游击英雄,任化邦、张宗禹。
在任化邦、张宗禹统带的鲁豫皖游击纵队两个主力团,“神出鬼没”、“快捷凶狠”的沉重打击下,满清的地方官府沮丧,恶霸地主土豪们被迫忍气吞声,而各地百姓纷纷集结在红军工作队的周围,尤其是在黄河泛滥中饱受其害,百姓无法生存的豫西和鲁西南,一个个的村庄开始逐渐演变为坚固的红色堡垒。
满清的官府收不上捐,征不到粮。没有钱粮就发不出饷,募集不到应有的兵员,更没有了大清军队的斗志。为了扭转这种被动局面,开始的时候,自然还有官兵离开府州县城下乡试着清剿。
不过,兵马出去少了不行,立刻就成了过街的老鼠,工作队打,百姓们也打。出去的多了,又根本找不到红军工作队的身影儿。而一旦走累了,想停在某一地驻扎上几天,那就不行了,不但晚上睡不安稳不说,指不定什么时候就扑来了“恶狼”一般凶狠的任化邦和张宗禹的骑兵队伍,简直就像从地底下突然冒出来的一样,咬上了就要掉好大的一块儿肉。
于是,一股股的清兵剩下的就只能是一路不敢停的烧杀抢掠。
天灾人祸,满清官兵的暴行,激发起的是更强烈的反抗。随着保家护园的越来越多的农民自卫武装出现,到了最后,各地官兵干脆只能是龟缩在府州县城里,形成了令“难出城池数里”的可怜境地。
这一点,就是连当时被发配到山东任巡抚的前军机大臣匡源,也看得清清楚楚。他不得不在给他的朝廷的奏报中唉叹,“东省所派兵勇追剿赤匪,然赤匪要么不敢停留,要么深藏于民。随兵勇赶至,其奸淫焚掳之恶,使得十室九空,民之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