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郑屠-第2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随后几天,根据协议的内容,天道军如约开始了分批的撤离,并首先将临清、博平等地归还给了大宋,当然,归还给宋国时这几个地方的百姓基本上都撤走了,留给大宋的只是一座座空城。

在天道军完全撤走,将与宋的边境线基本上恢复成战前的状态,双方相互释放了俘虏后,停战协议第一方面的内容宣告完成,眼见天道军如此守信,耿南仲长长的松了一口气,随即下令开始实施第二方面的内容,准备将河北东路东部沿海一线的数个州割让给对方,而按照协议,天道军将给大宋七天的时间,以让这些州内的大宋各级官府与宋军能够撤离到大宋一边,这些都有朱武、吴用、王进等人负责,分批将大军或安排在前线继续戍边,或撤往内陆及南方的事也有鲁智深、花荣等大集团军司令负责,郑飞也没多操心,自己去办另一件他认为更重要的事,那就是招降李纲,招降李纲的事进展的很不顺利,可以说是毫无进展,虽然因为郑飞的“威胁”,李纲不再绝食了,但他仍旧坚决不降,郑飞简直是把能使的办法都用上了,张叔夜、宗泽等人轮番上阵对李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拿自身的实际经历为例,李纲却不为所动,他斥责张叔夜卖主求荣,大宋能落得如今这般田地,跟他在朝中当奸细,不停的出卖大宋,尤其是出卖了一些极为关键的情报有直接的关系。

他斥责刘法贪生怕死,就是他开了一个朝中大将叛敌的极坏的头,也是他们父子造成了高俅大军的覆没,逼得大宋被迫招安了贼寇,由此开始了一系列的被动局面。

他斥责宗泽与种师道在事后明知了赵桓的真实计划却仍选择背叛大宋,由此可以证明他们背叛大宋的理由都不过是借口与遮羞布,实际上就是怕死,而对四人的辩解他也一一进行了驳斥,张叔夜说自己是为民而判,他驳斥说,大宋的百姓这些年过得的确不好,皇帝也确实有很多过错,但身为臣子应该做的是更加努力的想办法唤醒君主,让君主重新振作起来重施明政与仁政,这才是忠,如果君主稍有过错就背叛君主,那还算什么忠?

刘法说自己是被迫的,是他先被赵桓与郑居中暗算,当时他与几万将士被逼入绝境,要粮无粮,要援无援,甚至连逃跑的路都没有,他是被逼反的,而且是被自己人逼反的,李纲则对这种说法嗤之以鼻,他说,刘法你在西北打了多少仗?有多少次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有多少次面对的状况要比你所说的还要危险?你向党项人投降了吗?你没有,为什么?因为你当时什么都没有,你能拼,你也敢拼,而你之所以投降了贼寇,就是因为你什么都有了,尤其是你儿子还和你在一起,你怕死,你更怕你儿子和你一起死!

种师道和宗泽的解释自然也被李纲驳斥了个底朝天,在等待大宋给出最终回应的这些天里,张叔夜等四人轮番上阵,却全部败退而归。

郑飞来到关押李纲的地方,听了张叔夜等人的汇报,也是头疼不已,他已料到李纲不会那么容易投降,却没想到他竟是固执到如此的程度,对大宋的死忠简直比那令自己无比讨厌的周侗还严重!

郑飞决定亲自会一会李纲,并特意换了一身布衣,他来到李纲的住处,进了屋,就见一个书生摸样的人正在看他,他也看着这个书生,“你是郑临风?”

“李先生见过我?”

“没有,阁下虽一身布衣,但那股权倾天下的威严却是怎么也掩饰不了的。”

“李先生过奖了,这些日子您还过得好吗?”

“还行,你不让我死,那我只能好好活了。”

二人相视一笑,初次见面的场景竟是如此自然,“我有个疑问,不知当讲不当讲。”李纲道,“先生请讲。”

“我李纲何德何能,竟让阁下如此坚持?”

“郑某仰慕先生济怀天下之心、韬略四海之能已久,自然如此。”

“阁下真会说笑,我李纲数月之前就不过是个小小谏官,莫说整个东京城,连朝中知道我的人都不多,阁下又如何得知?”

郑飞笑了笑,没有说话,但他的样子看在李纲眼中,却令李纲心中一动,似乎觉得他并没有说假话,只是不愿道出原因而已,二人沉默了片刻,郑飞道,“我也想问李大人一个问题。”

“阁下请讲。”

“赵桓何德何能,竟也能让先生如此坚持?”

“赵桓无德无能,但我是个大宋人,这就是我坚持的理由。”

郑飞一愣,终于明白了问题的关键,他叹了口气决定结束今天的见面,转而问道,“先生还有什么需要的?”

“但求一死。”

郑飞心中不禁一怒,他冷冷的看向李纲,李纲也毫不示弱的回看于他,“难道先生的眼里,就真的看不出这天下谁才是对百姓好的仁主吗?!”

“不满阁下,我知道,阁下所做,比之赵佶、赵桓父子确实强上许多许多倍。”

“那你为什么还这样?!”

“大宋再变,还是大宋,便是如今的破败大宋,百姓的日子也比历史上任何一朝一代的所谓盛世还要好,因为这就是大宋,以文治国的大宋。我观阁下尚武,以军代政,阁下日后建国,必施武政,连年征伐,阁下之后世子孙自然也会尚武,天下百姓必然深受其害,所以,大宋如今之衰,百姓之苦,只是暂时,假若真让阁下夺了天下,百姓之苦才是延绵无绝期!”

—》文—郑飞听得,目瞪口呆……!

—》人—“阁下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书—“有!”郑飞长舒了一口气,“我一定会证明你是错的!”

—》屋—“哦,呵呵,那可能需要很久。”

“无论多久,我都会!”

第七百四十章 燕云风雨(1)

短短几句话间,郑飞终于发现了李纲与张叔夜、宗泽等人最大的不同之处,同样的爱民如子,但李纲真正忠于的不是赵氏王朝,也不是大宋帝国,而是忠于的文治天下的制度,也可以说忠于的一种信念,大宋在与辽休战的百余年间,赵氏皇权实行重文抑武的国策,也就是在这种国策下,虽然大宋的军事实力不断降低了,但整个社会的发展却迎来了从古至今最黄金的一段时期,单论经济实力的话,毫不夸张的讲,北宋自澶渊之盟后任何一代的经济规模都要强于历史上汉唐时期的所谓盛世的水平,中原地区的富足水平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而这,也就成为了李纲坚持忠于这种制度和实行这种制度的大宋的最根本原因,这种忠诚也是最难被更改的,尤其是要招降他的就是崇尚武力、立志重振已沉睡于大汉民族血液中几百年的彪悍之风,要带领大汉民族重现汉唐之风的郑飞时,两种截然不同的信念就不可避免的碰撞在了一起,李纲一眼就看穿了郑飞的本质,他很清楚,郑飞的雄心绝不仅仅只是灭掉大宋,而一旦真被郑飞做到了,重燃尚武之风的大汉民族在郑飞的带领下必然要走汉武帝的老路,征伐天下!

虽然历史上的汉武帝完成了心愿,北击匈奴,解除了中原地区来自外族的威胁,但他的穷兵黩武与连年征战也将文景二帝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国库消耗一空,国家疲惫不堪,百姓负担沉重,汉朝从此开始了走下坡路,国力日渐衰败。

而这也是李纲最担心的,赵氏王朝就算再昏庸,只要他们能继续坚持他们祖宗定下来的国策,再稍加改良的话,百姓还有再过上好日子的希望,但如果真让大汉民族跟着郑飞走上了尚武的路子,历史的教训告诉李纲,大汉民族也许可以风光一时,但隐患却极大,百姓的日子不会再像在大宋时代一样舒适,而且万一郑飞失败了,大汉民族就可能迎来新一轮的悲惨命运,甚至重蹈五华乱华的惨状。

郑飞完全没有想到李纲的出发点竟是这些,原来阻碍李纲投降自己的不是因为他不爱民,也不是因为他看不清当今天下的形势,而是因为他看得太“清”了,这让郑飞在惊讶的同时还不禁生出了一种敬佩,朱武曾对自己举例说明过何为小恶而大善,又何为小善而大恶,李纲现在所追求的,不正是一种小恶而大善吗?无视当今天下百姓的疾苦,是为小恶,但为了能让大汉民族避免一番穷兵黩武的未来,却又为大善,当真用心良苦。

想到这里,郑飞心中不禁轻轻一叹,只可惜,李纲所设想的还是有些理想化,他也不是神仙,无法看透未来,他根本不知道就算没有自己的出现,北宋也逃脱不了被灭国的命运,北方的无数百姓也将陷入被外族蹂躏的苦痛深渊。

郑飞始终认为,“重文”并没有错,但过度的“重文”而导致的“抑武”却不可取,甚至还是灾难性的,毕竟,再好的制度与文化,也需要足够的武力去保护它,所以,最好的国策应该是文武并重,掌握平衡,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与国家富足。郑飞所追求的尚武之风就是出自这一点,大汉民族在宋代安逸的时间已经有些太久了,是时候为大汉民族重新注入一丝尚武的风气!只是他的所为却被已经过惯了大宋重文抑武日子的李纲视为了重武抑文,他真是有些冤枉。

不过,李纲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也给郑飞提了一个醒,那就是郑飞若想实现自己心中的目标,重现汉唐之版图的同时也避免走汉武帝的老路,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国力进行支撑,否则不但会欲速而不达,也可能会正中了李纲的预言,不但救不成大汉民族,反而会帮了倒忙。

郑飞暗暗下定决心,从现在开始的首要目标是暂时偃旗息鼓,全力发展国力,为未来积蓄力量!

至于现在,郑飞决定暂时放弃招降李纲,因为他也确实再没有办法继续招降他,连他视作招降忠臣清官的不二法宝————让他们去自己治下的民间社会去走一走看一看,看看在谁治下的百姓活得更好更有尊严的办法也已没有了实施的必要,李纲根本就不吃这一套,郑飞思前想后,遂令李三更从自己的警卫团中分出一些人专门负责保护李纲,自己去哪里,就让他们也将李纲带去哪里,对李纲绝对善加款待自不必说,李纲的存在也要立刻提升到天道军绝对机密的程度,郑飞这么做的目的很简单,一来将李纲带在身边他才放心,二来,郑飞已经说了,他会证明给李纲看,所证明的方式就是让他看一看一个文武并重,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富足强盛,且又尚武彪悍,军事实力强横的国家能不能真的存在!

他会为此而努力,并要让李纲看到自己成功的整个过程。

※※※

那个叫做郑临风的人已经走了很长时间,但不知怎地,李纲的心却始终安静不下来,他的脑海中一直都在不停的回放着那郑临风在临走之前所看向自己的眼神,那是怎样一个眼神?

充满着自信与坚定!就好像这天下没有他做不到的事情一样!

李纲不禁深深一叹,他是多么希望同样的目光可以在赵桓的眼中出现呀……。

同时,李纲也不得不承认,这一次与那郑临风的见面带给他了极大的惊讶,他完全没有想到传说中的郑临风居然是这个样子,世人都说那郑临风是个杀猪的出身,是个强盗土匪,但李纲却觉得那郑临风比赵佶和赵桓都更像是一个君主,而且那郑临风真是一个怪人,睁眼说瞎话却又说得理直气壮,自己到底何德何能,竟能让他如此大费周章的得到自己。

只是令他感到疑惑的是,那郑临风说什么要证明给自己看之类的话,他是什么意思呢?

突然,李纲心中一动顿感不妙,他想到了一种可能,如果那郑临风真的按照自己所说的去做了,把他的力量真正发展起来再对大宋动手,那大宋岂不是更没有机会了?

李纲长叹一声坐回位上,懊悔的摇了摇头,但如果此时有人在他的面前可以举着一把镜子让他看一看自己真实的表情和目光,李纲一定会吓一大跳,隐藏在懊悔之下的,分明是一双期待的目光……。

※※※

七天后,大宋在河北东路约定之数州完成了撤离,而在这七天中,前线天道军大军也已重新完成了部署,其中,十万大军仍旧留在京东西路提防宋军,所需粮草由京东西路与京东东路供给,三十万大军正式南归,各回各自原本的驻地,郑飞并没有南归,他亲自率领独立军、第七集团军和蕃营十三卫越过边境进入河北东路,正式接收德州、棣州、滨州与沧州,然后直达沧州最北边,屯兵于与辽边境,把目光洒向了辽国的大地。

此时的大辽国内,正陷于与金一场苦战之中。

数月前,完颜阿骨打按照与宋之约,趁大辽三十多万大军离国之机,他任命忽鲁勃极烈完颜杲为内外诸军都统,完颜昱,完颜宗翰,完颜宗干,完颜宗望,完颜宗欣,完颜宗盘为副都统,突然撕毁了与辽和约,派出三十万跨越国境线对辽再次展开了进攻。

这一次的进攻与以往最大的不同是,完颜杲任命了辽国降将耶律余睹为先锋,在金军最前面冲锋陷阵。

耶律余睹本为辽国的大将,对辽国自然了如指掌,而且前线许多地方的驻军和将领都是他以前的老部下,老战友,老朋友,如此一来,这仗对辽国就没法打了,在耶律余睹的引路下,金军毫无阻拦的长驱直入,每次进攻都能打到辽军的七寸上,辽军或退或降,整个战线一片溃败,更要命的是,完颜杲采纳了耶律余睹的建议,在耶律余睹的引路下,完颜杲率军日行百里日夜兼程,直奔辽都城上京,辽国皇帝突闻金兵就要到了,连夜仓皇逃出上京去往中京,他只带走了宗室,城内的军队、官员和百姓一点也不知情,没多久,金军抵达包围了上京,完颜杲亲自督战,指挥大军猛攻上京,辽上京留守耶律挞不也匆忙进宫去找皇帝,这才发现皇帝和宗室不知何时都已经跑了,耶律挞不也大惊,消息随即走漏出去,很快,满城就都知道皇帝已经抛弃他们自己先跑了,耶律挞不也重返城楼只见外面金军攻势凶猛,再看手下将士因皇帝逃跑而毫无士气,此战绝无胜算,只得率众出城投降。

就这样,号称铜墙铁壁且城内至少有五万京师精兵守卫的上京城仅仅只用了不到半天就落到了金军的手中,消息传出,大辽举国震惊,各地人心惶惶,士气全无,金军的进攻更是势如破竹,逢战必胜,没过一个月就攻占了偌大一个上京道,至此时,堂堂大辽已有近三分之二的国土沦于金国之手。

如今之大辽,只留下还处于辽国皇帝控制的中京道与西京二道,以及由耶律淳控制的南京道尚在。

不过,上京的沦陷却意外给一个人带来了好处,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耶律淳。

第七百四十一章 燕云风雨(2)

一个月前,当金军还没进攻上京时,一个消息先从南方传到了上京,消息说,大辽派往宋国的几十万大军与夏军一起中了宋国的计,两军深陷重围,最终辽军主帅萧察剌杀死了副帅耶律大石,带着辽军投降了宋国!

大辽举国震惊,一切都水落石出了,难怪金国会赶在这个节骨眼上撕毁和约再来进攻,这一切竟都是一场阴谋,可笑大辽自以为可以乘机将宋国一分为二,没想到最后自己竟才是被算计的那一个!

皇帝耶律延禧大怒,第一反应是首先将当初鼓动自己答应宋国求援请求的一帮朝中大臣,基本上也是主和派的大臣全部下了大牢,尤其是他原本的宠臣萧奉先,直到此时方才醒悟过来的耶律延禧终于明白了自己身边谁才是最大的奸臣,这个人就是萧奉先!

萧奉先可以说是一切的罪魁祸首,是他坚持与金议和,让自己上了金国缓兵之计的当,也是他诬陷晋王等人谋反,逼死了文妃,逼走了耶律余睹,前些日子他甚至还对自己说,耶律余睹之所以会带着金军来攻,目的就是要抢走已经被贬为庶人的晋王,再立晋王为帝,让自己马上杀了晋王,耶律余睹自然就会退兵,可恨自己居然听信了他的话……!

耶律延禧简直恨透了萧奉先,马上下令捉拿萧奉先父子及其全家,没想到却被萧奉先事先得知了消息,萧奉先带着全家连夜逃出了上京城,只不过恶人自有恶报,萧奉先逃出上京没多久就碰到了从前线溃逃回来的一些辽兵,其中有人认出了萧奉先,这些辽兵正愁未来没有出路,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把萧奉先及他全家杀了个精光,抢走了他们家所有的财富后就一哄而散了。

这个消息传回上京后,百姓竟拉鞭放炮进行庆贺,足可见如何痛恨此等奸臣。

耶律延禧余怒未消,又将泄愤的枪口对准了萧奉先的妹妹元妃及她的两个儿子秦王与许王,可以说,萧奉先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能让耶律延禧立他的外甥秦王为太子,耶律延禧下令处死元妃,并将秦王与许王贬为庶人,永久囚禁。

这一切还远没有结束,几天后,有关几十万大军投降又有更加详细的消息传来,原来辽军投降的并不是宋国,而是那个郑临风,宋国与郑临风还真不是一伙的,双方在对付完辽夏两军后又打上了。

耶律延禧这次没有再发怒,而是把目光冷冷的看向了南京道的耶律淳,如今在看,这件事的前前后后竟是显得那么的诡异,那郑临风是耶律淳的女婿,耶律淳肯定明白派出南京道大军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削他的兵权,他也知道去进攻的还是他的女婿,但他却又答应的那么痛快,几十万辽军莫名其妙的说降就降了,而且还是基本上被他的女婿给招降了,这些未免都有点太巧合了吧?

于是,在将这些事连接起来之后,一件让耶律延禧不信都不行的阴谋就摆在了他的面前——————这一切一定都是耶律淳与他的女婿所设计的阴谋,耶律淳之所以这么做,乃是要假借他女婿之手为他保全他的大军……好一个耶律淳!

想通了这些,耶律延禧又想杀人了,他简直恨不得现在就下旨将耶律淳拿到上京碎尸万段,可他忍住了,因为即便耶律淳已经将他的精锐都派走了,南京道现在的兵力非常的空虚,但他还是不敢对耶律淳轻易下手,试想,耶律淳老奸巨猾,其敢这么做,一定早已做好了应对的准备,谁知道他暗中藏了多少军队,谁知道他还有没有下一步的圈套等着自己钻进去,如果现在跟他翻脸的话,东边自己正被金国进攻着,北面他要再起兵,那自己不就腹背受敌了吗?

不行,这件事必须要慎重!

所以,耶律延禧思虑再三,遂一面派人去给耶律淳传旨,要他立刻进京议事,共商如何抵挡金军。一面又派人秘密潜入南京道,调查耶律淳的底牌。

但实际情况却是,耶律延禧完全误会了耶律淳,自从消息传来,耶律淳最近的日子也很不好过,宋国所发生的一切完全出乎了他的意料,他终于明白自己再一次低估了自己那个女婿创造奇迹的能力,而这个错误对他来说也许将是致命性的,耶律淳懊悔万分,正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圣旨到了,耶律淳如此聪明当然明白是怎么回事,他很清楚,这次的上京要真去了就别想再回来了!可要不去,就等于真的给了皇帝一个治他罪的危险,而他现在手头的兵力,只有亲卫军两万人与怨军八营两万余人,总兵力不过五万人,结果,就在耶律淳焦虑不安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消息传来,上京居然被金军攻克了,皇帝及一干宗室已经逃到了中京!

耶律淳得知后简直又惊又喜,惊的是金军好快的速度,这才开战没几天就把大辽的国都攻破了,喜得则是这简直是老天爷送给自己的机会,上京道一丢,皇帝的实力大损,再加上金军随时还会继续南下进攻中京,只要皇帝没疯,他就不敢对付自己,至少现在绝对不敢。

于是,大辽目前虽还保留有三京,但实际上已经形成了分裂,耶律延禧掌控着中京与西京,兵力十余万,耶律淳掌控着南京,兵力五万,耶律淳表明上仍奉耶律延禧为皇帝却已不听号令,耶律延禧恨极了耶律淳,却也已拿他无可奈何。

就在这个时候,耶律淳与耶律延禧先后又得到了一个最新的消息,郑临风来了!

※※※

耶律淳虽然暂时解除了来自皇帝的威胁,但他知道这不是长远之计,而且他的处境可以说是最凶险的,皇帝已不容于他,时刻想着置他于死地,金国因为曾经的东京之围也恨透了他,据说已下令金军谁的投降都可以接受,唯独不准接受耶律淳的投降,而无论事态往哪一个方向发展,是皇帝再度与金议和后可以腾出手对付他,还是皇帝终被金所败,金国再进攻他,结局都是九死一生。

所以这段时间耶律淳一直在苦寻解决办法,他甚至背弃了自己的誓言,派人去秘密接触金国想要以南京道为金国的附属国存在下去,但从金国得到的回应却只是自己派去送信的人头,金国用这种方式来证实了他们一定要置自己于死地的传言。

就在这个时候,他知道了宋国与郑临风已经达成了停战协议,宋国还将他们的河北东路的一大片地盘割让给了郑临风,这个消息令他喜出望外,在他面前,一扇脱困的大门已经豁然在目,耶律淳认为,虽然自己与郑临风有过不痛快的经历,自己还背叛了约定派军去攻打他,甚至还软禁了来劝自己的女儿耶律采洁,但自己与他还是曾经有过愉快的合作经历的,再者说了,国与国之间哪有永恒的友谊或仇恨,只有永恒的利益,自己现在毕竟还掌控着南京道,对他来说还拥有着很高的合作价值,除了这些,耶律淳还有一个信心,那就是自己的女儿已经回到了他的身边,虽然自己曾经软禁了她,不让她再跟郑临风在一起,但父女之间哪有什么解不开的结,而且采洁是个孝顺的孩子,她一定不会忍心看着自己和她的娘亲陷入危机之中而不顾的。

只是话虽如此,耶律淳的心底其实也很没底,他决定先暂时不动,观察一下那郑临风来到后会有何动作,又过了一段日子,郑飞率领大军来到了沧州边境,耶律淳的心顿时提到了嗓子眼上,但接下来一连半个月,郑飞居然毫无任何动作,只是每天指挥着大军在沧州附近展开训练,既没有来兴师问罪,也没有来给老丈人问声好,耶律淳明白了,自己这位女婿是在等着自己先去找他,给他赔礼道歉,耶律淳为此暗暗恼怒,却是无可奈何,他可是已经知道,自己的大军也被自己的女婿带来了,那几十万部下就像是几十万只小蚂蚁,挠的他的心奇痒无比,只要南京道大军能重归自己,管他什么皇帝与金军,谁都别想再算计自己!

罢了罢了,忍得一时,海阔天高,耶律淳决定忍,他先是亲自给郑飞写了一封信,委婉的承认了自己当初的错误,但也不忘提醒郑飞自己当时的被逼无奈与自己为他所做的一切。然后他又找到自己的夫人萧王妃,首先向她诚挚的为她私自放走女儿时对她发的火道了歉,然后又将当前的严峻形势说给了萧王妃听,让萧王妃马上给女儿写一封信,要她帮自己劝说一下那郑临风,将自己的南京道大军还给自己,至于条件,一家人嘛,什么都好商量。

面对自己的丈夫,萧王妃无可奈何只得照办,信很快就写好了,派人越过边境送去了沧州。

两天后,郑飞将两封信放在了桌上,对着朱武等人一笑道,“老狐狸终于忍不住了。”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第七百四十二章 燕云风雨(3)

耶律淳派人去往沧州送出信,又苦等几日后终于得到了消息,自己的女婿派人来了,正在边境等待进入,他赶忙下令放行,并派军队一路护送来到燕京,郑飞派来的人是吴用,吴用首先代表郑飞和耶律采洁对耶律淳及萧王妃请了安,奉上了耶律采洁亲自为耶律淳夫妇准备的礼物,这还没完,吴用告诉耶律淳,齐王殿下与耶律采洁公主本想亲自来燕京探望,但因公主有孕在身,不便远行,还请王爷体谅。

说郑飞要亲自来当然只是客气话,但耶律采洁怀孕的消息却令耶律淳惊喜异常,他不仅是为要当外祖父而高兴,更是高兴的这个孩子来得真是太及时了,如此一来更能牢固与女婿的关系,缓解矛盾,别的事情也就更好谈了,耶律淳非常的高兴,盛情款待了吴用,而且是大张旗鼓的款待,吴用明白耶律淳的意思,心中暗暗偷笑,看来统帅猜的没错,这位燕王的日子过得十分不好,竟要以此来向天下证明他还有一个实力雄厚的女婿,提醒别人不要轻易的惹他。

晚宴上,耶律淳数次想向吴用暗示自己南京道大军的事,想探一探吴用此行的真实目的,却都被吴用巧妙的回避了,整场晚宴上都只听吴用向与会的南京道各大小官员与将领宣称齐王郑临风是如何的雄武,如何从一位江湖豪杰白手起家创立了这番雄伟的霸业,在他的率领下天道军又是如何的强大,如何屡次不可思议的以少胜多,如何把大宋欺负的毫无还手之力,直听得众人一愣一愣心惊胆战,听着吴用口若悬河的话,一位文韬武略、威震天下的当世雄主赫然形象的出现在了眼前,情况就是这样,如果是放在多年以前,乃至一直追溯到辽国的建立者耶律阿保机的时代,如果有谁对着一群辽国人如此称赞一个汉人英雄,就算他们身处的地方是在汉地,辽国人都肯定只会对此嗤之以鼻,汉人的确很强大,但那是曾经,燕云十六州都被我们拿下了,你们汉人还有什么可吹嘘的,但现在却不一样了,那个叫做郑临风的人已经成为了燕京的一个传说,他派来的花荣与几千士卒在辽金战场上大杀四方,力挽狂澜,他娶得是大辽的掌上明珠采洁公主,更可怕的是就在全天下都以为他要完蛋的时候,他竟一口气把辽夏几十万大军吞了下去,逼得大宋割地求饶,他现在在所有人心中都像是一个怪物!

尤其是在座的几乎占到一半的汉人官员,每个人都是听得如痴如醉两眼放光,自从燕云之地的汉人被契丹人统治以来,他们一直都以为典籍中的汉人英雄都只不过是传说,或者说只是汉人中的英雄,矮个里的巨人,跟外族一比就不算什么了,可如今却有一位活生生的来自母族的大英雄横空出世在了眼前,而他们虽已与母族割裂百余年,但流淌在身体中的与英雄同样的血肉还是令他们无比的激动和自豪!

就这样,在吴用的吹嘘下,现在在座之人已几乎没有人会怀疑,如果不是这位郑临风是燕王耶律淳的女婿,他随时都可能杀过来,夺了南京道,而以南京道目前的形势,燕王想保住南京道几乎是不可能的!

而耶律淳看着吴用那张滔滔不绝、唾沫横飞,只怕连死人都能给说活的嘴,心中不禁一阵苦涩,他本想用今天的晚宴来向皇帝和金国示威,告诉他们不要觉得本王已经要任你们宰割了,本王的同盟来了!但直到这时他才明白,自己怕是又给自己的女婿做了嫁妆,经这个大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