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洪荒时辰-第1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有人来了,嫣然放下孩子吧。”
凤嫣然听后,有些不舍的放下怀中的婴孩,与青辰身形一闪,消失无踪。
……
那男子方知妻子已死,走到旷野无人之处,落了几点痛泪。且喜自己脱祸,放步而行。约十里许,来到清水河边。远远望见百鸟飞呜,近前观看,地上铺着一草席,席上有一婴孩睡在上面。
那男子上前,赶走飞鸟,上前抱起婴孩:“奇怪,此女不知何人所弃,有众鸟飞腾围绕,想是大富大贵之人。我今带回抚养,倘若日后成人,亦有所望。”遂解下布衫,将此女婴包裹,抱于怀中。思想避难之处,乃望褒城投奔相识而去。
那男子走后,岸上现出青辰二人,凤嫣然神情有些黯淡,青辰宽慰道:“这孩子有她自己的命数,何必强求。”
凤嫣然叹息一声,没有答话。
青辰笑道:“日后还需你自己努力修炼,届时自己诞下子嗣,岂不更好?”
凤嫣然一听,美目一亮,旋即又有些娇羞的躲藏在青辰的怀里,让青辰哈哈大笑起来。
……
这女婴却是日后那名垂青史的祸国殃民之妖女褒姒。
原来,大凡王朝更迭之际,必有异象横生。
这褒姒却是秉承天命而生,祸乱周朝气运而降生,天生媚骨,不输于前朝苏妲己,长大之后,乃是祸乱天下的绝世尤物,断送周朝八百年基业的人物。
至四十六年,宣王崩。姜后懿旨,召顾命老臣尹吉甫召虎,率领百官,扶太子官涅行举哀礼,即位于枢前,是为幽王。
幽王为人,暴戾寡恩,动静无常。方谅阴之时,押昵群小,饮酒食肉,全无哀戚之心。自姜后去世,益无忌惮,耽于声色,不理朝政。也是西周气数将尽,尹吉甫、召虎一班老臣,相继而亡。
幽王另用虢公、祭公与尹吉甫之子尹球,并列三公。三人皆谗诌面谀之人,贪位慕禄之辈,惟王所欲,逢迎不暇。
一日,泾、河、洛三川,同日地震,周幽王不加理会,大夫叔带几度劝谏,讥讽三公,被虢公得知,于是在周幽王面前进谗言,遂将叔带兔官,逐归田野。
叔带叹曰:“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吾不忍坐见西周有‘麦秀’之歌”。
于是携家竟往晋国。——是为晋国大夫赵氏之祖,赵衰赵盾即其后裔也。后来赵氏与韩氏三分晋国,列为诸侯。此是后话。
却说大夫褒晌,自褒城来,闻赵叔带被逐,急忙入朝进谏:“吾王不畏天变,黜逐贤臣,恐国家空虚,社稷不保。”
幽王大怒,命囚晌于狱中。
却说卖桑木弓箕草袋的男子,怀抱妖女,逃奔褒地,欲行抚养,因乏乳食,恰好有个蚁大的妻子,生女不育,就送些布匹之类,转乞此女过门。抚养成人,取名褒姒。
论年纪虽刚一十四岁,身材长成,倒象十六七岁及锌的模样。更兼目秀眉清,唇红齿白,发挽乌云,指排削玉,有如花如月之容,倾国倾城之貌。一来姒大住居乡僻,二来褒姒年纪幼小,所以虽有绝色,无人聘定。
却说褒响之子洪德,偶因收敛,来到乡问。凑巧褒姒门外汲水,虽然村妆野束,不掩国色天姿。
洪德大惊:“如此穷乡,乃有此等丽色”
于是起了私心:“父亲囚于镐京狱中,三年尚未释放。若得此女贡献天子,可以赎父罪矣。”
遂于邻舍访问姓名的实,归家告母曰:“吾父以直谏忤主,非犯不赦之辟。今天子荒yin无道,购四方美色,以充后之宫。有姒大之女,非常绝色。若多将金帛买来献上,求宽父狱,此散宜生救文王出狱之计也。”
其母曰:“此计如果可行,何惜财帛。汝当速往。”
洪德遂亲至拟家,与似大讲就布帛三百匹,买得褒姒回家。香汤沐浴,食以膏粱之味,饰以文绣之衣,教以礼数,携至镐京。
先用金银打通貌公关节,求其转奏,言:“臣晌自知罪当万死。晌子洪德,痛父死者不可复生,特访求美人,名曰褒姒,进上以赎父罪。万望吾王赦宥”
幽王闻奏,即宣褒拟上殿,拜舞已毕。幽王抬头观看;姿容态度,目所未睹,流盼之际,光鲜亮人。龙颜大喜。——四方虽贡献有人,不及褒姒万分之一。——遂不通申后得知,留褒拟于别宫,降旨赦褒晌出狱,复其官爵。
是夜幽王与褒姒同寝,鱼水之乐,所不必言。自此坐则叠股,立则井肩,饮则交杯,食则同器。
一连十日不朝。群臣伺候朝门者,皆不得望见颜色,莫不叹息而去。此乃幽王四年之事。有诗为证:折得名花字国香,布荆一旦荐匡床。风流天子浑闲事,不过龙禾已伏殃。
褒妃虽有专席之宠,从未开颜一笑。幽王欲取其欢,召乐工呜钟击鼓,品竹弹丝,宫人歌舞进临,褒妃全无悦色。
幽王问曰:“爱卿恶闻音乐,所好何事?”
褒妃曰:“妾无好也。曾记昔日手裂彩增,其声爽然可听。”
幽王曰:“既喜闻裂增之声,何不早言?”
即命司库日进彩增百匹,使宫娥有力者裂之,以悦褒妃。可怪褒妃虽好裂增,依旧不见笑脸。
幽王问曰:“卿何故不笑?”褒妃答曰:“妾生平示笑。”
幽王曰:“朕必欲卿一开笑口。”
遂出令:“不拘宫内宫外,有能致褒后一笑者,赏赐千金。”
虢石父献计曰:“先王昔年因西戎强盛,恐彼入寇,乃于俪山之下,置烟墩二十余所,又置大鼓数十架,但有贼寇,放起狼烟,直冲霄汉,附近诸侯,发兵相救,又呜起大鼓,催趱前来。今数年以来,天下太平,烽火皆熄。吾主若要王后启齿,必须同后游玩俪山,夜举烽烟,诸侯援兵必至,至而无寇,王后必笑无疑矣。”
幽王曰:“此计甚善”
乃同褒后并驾往骊山游玩,至晚设宴俪宫,传令举烽。大举烽火,复擂起大鼓。鼓声如雷,火炮烛天。
线内诸侯,疑镐京有变,一个个即时领兵点将,连夜赶至俪山,但闻楼阁管箭之音。幽王与褒妃饮酒作乐,使人谢诸侯曰:“幸无外寇,不劳跋涉。”
诸侯面面相觑,卷旗而口。褒妃在楼上,凭栏望见诸侯忙去忙回,并无一事,不觉抚掌大笑。
幽王曰:“爱卿一笑,百媚俱生,此貌石父之力也”遂以千金赏之。
至今俗语相传“千金买笑”,盖本于此。髯翁有诗,单咏“烽火戏诸侯”之事。
可想而知,最后犬戎大闹镐京,周幽王燃烽火求救于诸侯,而诸侯不至,最后城破被杀,褒姒被掳,成为犬戎主玩物。
周平王继位,迁都洛邑,即为日后洛阳,西周灭亡,东周开始,天下大乱
正文第三百九十九章圣贤降世丹书铁卷
西周灭亡,天下进入动荡时期,龙脉逸散,人心不聚,宫室倾颓,群雄并起,逐鹿天下。其时,诸天圣人有感人间皇朝更迭,气数无常,于是心头产生了借机阐释道法,宣扬道统之意向。
众圣之首大赤天道德天尊老子先人一步,让为玉帝炼丹之分身太上老君降临人世,渡化世人。亳州地区,一妇人夜晚时分突见流星坠地,入其怀,而后诞育一麟儿,即为李聃。
当时,天子势弱,诸侯不从,互相征伐,百姓凋零,生灵涂炭,圣人思及众生困苦,蔚然长叹,希望‘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希冀天下回归纯朴之世态。
老聃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三年而大有长进。
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
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老聃处其中,如蛟龙游入大海,海阔凭龙跃;如雄鹰展翅蓝天,天高任鸟飞。
老聃如饥似渴,博览泛观,渐臻佳境,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旨,三年后又迁任守藏室史,名闻遐迩,声播海内。
老子出世,周天寰宇凡擅观天象者莫不知晓。
诸天圣人虽然不喜老子擅自违背誓言,插手凡间之事,但是也因为老子本尊还在大赤天,只是分身降临,并且投胎转世为人,不属于道祖所禁之列,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盖因为,老聃此时乃是一凡夫俗子,不具神通道行,不足为虑,况且老子也没有周游列国,游说诸侯,未曾搅乱天下气运,诸圣尽皆眼见而无视。
唯有青辰知晓此事非比寻常,西周灭亡,群雄逐鹿,中原大地进入了最为混乱的‘春秋战国时代”这是中国文化‘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期,故此青辰也没有多问,他本就是入红尘而来,坐观茫茫历史变迁,不问世事,只求红尘炼心,坐观历史变迁,不入局中,逍遥自在。
诸子百家纷纷走入世人面前,积极入世,推销学说,意图拯救天下苍生,恢复秩序。而日后贯穿中国整个封建史的儒家学派就产生在此时。
青辰此时却是起了心思,想要一观那后世大名鼎鼎的‘孔圣人’。于是,一双慧目遍观三界,两道神光直射天道,自那茫茫命运长河之地搜寻起来,却是以莫大神通,强行窥视孔子自身的气运命数。
不时,以青辰的莫大神通,便察到了那孔子即将诞生的地方,遂拉着凤嫣然往鲁国陬邑而去。
却说,有一户人家,祖先本是殷商(华夏族)后裔,故为子姓。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传六世至孔父嘉,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氏。有后人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
其子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日后乃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先娶施氏曜英,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
可惜的是,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为保后嗣香火,晚年迎娶颜徵在,时叔梁纥已七十二岁,颜徵在才十八岁。
颜徵在知道自己使命所在,于是到尼丘山向山川之神灵祷告求子。当起回来之时,先是地面戊土之气翻滚喷薄,而后祥瑞现身,一只麒麟出现在家门口。
颜徵在望之惊异,遂牵起麒麟圣兽,拴在门口狮子石像上。
回家禀报丈夫,家人新奇,出门观望,却是麒麟不在,只余系绳。
叔梁纥大为懊悔,听妻子所言,极有可能是传说中的神兽麒麟。
麒麟者,仁兽也,牡曰麒,牝曰麟,龙头、鹿角、狮眼、虎背、熊腰、蛇鳞。
家人都可惜之余,慢慢忘却了这件奇事。
却不料,那天地瑞象形成的麒麟却是被正在赶往陬邑的青辰察觉,青辰食指微微掐算,紫薇斗数运转,天机在此了然于胸,知晓这天地异象是何,祥云一摆,向着陬邑而去。
未几,便来至陬邑,一见孔家府邸,推算一番,知道此乃孔子出生之地,于是隐匿云端,静待孔子出世。
天降祥瑞,颜徵在遂有身孕,十月怀胎,诞下一麟儿,即为孔子。
由于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诞下孔子,又因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伯、仲、叔、季是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第,“伯”为老大,“仲”为第二,“叔”为第三,“季”为最小的。
孔子字仲尼,由“仲”字可知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二,但是如果把姐妹也合起来排序,就以孟、仲、叔、季为序了,在兄弟姐妹中,居长的(大哥或大姐)为“孟”。所以孔子在家排行老2,字仲尼,但他哥哥的字是“孟皮”,而不是“伯皮”)。
孔母临盆之际,其产房之上二龙驾云而来,互相缠绕,瑞气千条,霞光万道,圣贤诞生,普天同庆。
青辰祥云立于孔府上方,但见这天地瑞气显化的麒麟,云龙,心生赞叹:“不愧是天降圣贤,果然与众不同。”屈指一弹,一道银光遁入孔仲尼脑门,却是万家典籍,修道秘法,另赐下一卷铁尺,名为‘丹书铁卷’其上镌刻天地伦常,治国经纶,诗书礼仪,兵法韬略,帝王心术,却是青辰将其收录门下的证明。
但见在万丈祥光的伴随下,这丹书铁卷却是从天空落下,飞入孔府,在孔家人惊愕的目光下,落入孔仲尼的怀中。
由此,孔府上下更加坚定了这刚刚出世的小孩不凡。
圣贤出世,瞒得过一般人,却是哪里能够瞒得住诸天圣人,老聃手中握着竹简,正津津电脑~访有味的读着周朝史册,突然望了一眼鲁国所在的东方,脸上微微一笑。
“无量天尊,百家争鸣,始也。”
其头上一片清气浮沉,一卷书简展开,篆文游走,清亮如水,响起阵阵清泉叮咚之音,闻之神清气爽,四肢舒畅,毛孔大张,吞吐仙灵之气。
道德文章三千,浓浓书卷之气充盈,大道至简,微言大义,书尽人间大道,道完万千玄机。
孔子少而好学,博闻强识,闻名于诸侯,开创儒门一脉,大讲“仁政”之德,游走列国而不得重用。
老聃居周日久,学问日深,声名日响。春秋时称学识渊博者为“子”,以示尊敬,因此,人们皆称老聃为“老子”。
孔子听闻老聃之名,欲要求教,于是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
南宫敬叔欣然同意,随即报请鲁君。鲁君准行。遣一车二马一童一御,由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
老子见孔丘千里迢迢而来,非常高兴,教授之后,又引孔丘访大夫苌弘。
苌弘善乐,授孔丘乐律、乐理;引孔丘观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庙会礼仪,使孔丘感叹不已,获益不浅。逗留数日。孔丘向老子辞行。
老聃送至馆舍之外,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
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於死,在於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於身,在於好扬人之恶也。
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
却是暗藏险恶用心,劝孔子莫要好高骛远,还须脚踏实地,摒弃自以为是的才干和过分扬志的情态。
孔丘顿首道:“弟子一定谨记在心”
老聃何等人,一眼就看出孔子根本就是口是心非,不以为然,也就没有多说。
行至黄河之滨,见河水滔滔,浊浪翻滚,其势如万马奔腾,其声如虎吼雷鸣。
孔丘伫立岸边,不觉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
闻孔丘此语,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於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功名存於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於心,则烦恼之情增。”
孔丘闻言,忙解释道:“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之感叹矣”
老子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犹如人击鼓寻求逃跑之人,击之愈响,则人逃跑得愈远矣”
大讲无为而治之道,要孔子放弃其思想。
稍停片刻,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言道:“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
孔丘新奇,问道:“水有何德?”
抚摸三尺白须,指着黄河言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孔丘闻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
老子点头赞同道:“汝可教也汝可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於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
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
孔丘皱眉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
说完,告别老子,与南宫敬叔上车,依依不舍地向鲁国驶去。
回到鲁国,众弟子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
孔子道:“见之”
弟子问:“老子何样?”
孔子思索片刻,言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
孔子幼时喜好周礼,酷爱模仿祭祀礼仪、摆列祭器,年轻时做过路过管理仓库(即“委吏”)和牛羊的小官(即“乘田”),事无大小,均能做到近乎完美。
由于孔子超凡的能力和学识,很快得到不断提拔。到孔子五十一岁的时候,被任命为中都宰(相当于现在的市长),政绩非常显著;一年后升任司空(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长),后又升任大司寇(相当于今天的公安局部局部长兼检查部长兼职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五十六岁时,又升任代理宰相,兼管外交事务(由于孔子升迁过快,不符合当时官员晋升标准,因此为代理宰相)。
孔子执政时,立即将扰乱政事的奸佞大臣少正卯杀掉,以严肃法纪,因而名动一时。
孔子执政仅三个月,就使鲁国内政外交等各个方面就均大有起色,国家实力大增,百姓安居乐业,各守礼法,社会秩序非常好(史书上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奸佞之人和刁民纷纷出逃。
同时,孔子还通过外交手段,*迫齐国将在战争中侵略鲁国的大片领地还给了鲁国。
孔子一向主张“张宫室,抑私门”,所以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孙子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
结果触怒三桓之中的季氏,不得不离开鲁国,周游列国。
一生奔波劳碌,却无诸侯赏识,唯有弟子相随,求问学识。
六十八岁时,在弟子冉秋努力下被迎回鲁国,虽然被敬称为“国老”,国君与三桓时常请教于他,但是依旧是“敬而不用”。
当时天下公学把持舆论,只有贵族可以学礼仪,明典籍,孔子率先开始教授私学,以至于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
晚年,孔子垂垂老矣,又不得重用,于是专注于修改注释经典,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改《春秋》。
在改《春秋》时,鲁哀公十四年,西狩于大野。
叔孙氏家臣钥商获麟。折其左足,载以归。叔孙氏以为不祥,弃之郭外,使人告孔子曰:“有麋而角者何也?”
孔子往观之曰:“麟也,胡为乎来哉”反袂拭面,涕泣沾衿。
叔孙氏闻之,然后取之。
弟子子贡问曰:“夫子何泣也”
孔子曰:“麟之至为明王也,出非其时而见害,吾是以伤之。”
因为思及自己出生时有麒麟现世,如今无端麒麟被杀,孔子认为大不详,于是停止修改《春秋》。
并写下挽歌: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
此乃“获麟绝笔”之典故是也。
不久,其长子孔鲤早逝,哀而成疾,与世长辞。
临死前悲呼“太山怀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
弟子子贡守灵六年,门人弟子聚集坟冢之处守孝,筑室而居,号称“孔里”
周天星辰抖动,万物悲鸣,孔子羽化而成仙头顶《论语》、《春秋》、《礼》、《乐》,手持丹书铁卷,巍巍浩然正气流露,脚踏一泓清波前往火云洞,拜谒三皇,成就圣贤之位。
正文第四百章开辟道场出函谷关
“仁,亲也。”
“仁者,情志好生爱人,故立字二人为仁。”
“上下相亲谓之仁。”
“温良者,仁之本也。”
“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
“仁者,可以观其爱焉。”
……
浩浩荡荡三千里至仁至爱清气汇聚成一股洪流,茫茫无边,不知其宽,弥漫天地,随着孔子抑扬顿挫的念诵《诗经》而不断掀起朵朵浪花,气象万千,袅袅不断。
势连天界,名号火云;青青翠翠的乔松,龙鳞重叠;倚猗挺挺的秀竹,凤尾交稍。丹壁上更有些分分明明的金碧影,低涧中只见那香香馥馥的瑞莲花;洞府中锁着那氤氤氲氲的雾霭,青峦上笼着烂烂缦缦的烟霞。
碧水跳珠,点点滴滴,从yu女盘中泄出;虹霓流彩,闪闪灼灼,自苍龙岭上飞斜。
真个是福地无如仙境好,火云仙府胜玄都。
袅袅读书声响彻天地,远远望去,但见一须发皆白的老者,头顶书卷,手持一铁卷,摇头晃脑,诵读治国经纶,诗书礼仪,兵法韬略,脚踏一波清泓,浑身上下浩然正气流露,仁爱之气荡涤寰宇。
水火童子手持花篮,行径在山涧之中,不时听闻这朗朗悦耳的读书声,皱眉疑惑道:“这气息浩然正气流露,清泓踏波,仁爱之气荡涤寰宇,纯正清澈,中正平和,满含耿耿忠心,为民请命之赤胆忠心,怎么在三界之中从未听说过有这号人物?”
正摇头晃脑,皱眉思索间,闻听九天青云之上传来朗朗读书声。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抬头一看,只见一鹤发童颜、白须三尺的老丈手握一铁卷,却是书卷气息十足,浩然之气流露,头顶书卷,脚踏清波,衣袖翩飞,飘然而来。
“那老头,你可知此处是什么地方?此乃上古人族三皇居所,岂是你能来的地方?速速离去,莫要触犯圣颜。”
孔子一听这脆生生的呵斥声,停下诵读,脚下清泓翻转,上前双手抱拳道:“启禀仙童,老夫乃人族后学末进孔仲尼,闻圣贤之书而得道,久闻人族三皇五帝之功德,今日来此,却为瞻仰三皇容颜而来,望仙童通禀一声。”
“呀,这练士气修道,不外乎修炼元神,修炼肉身,修炼左道,居然有人能够读书而成道,真是稀奇,啧啧。”
水火童子啧啧有声,围绕孔子转了几圈,似乎想要看其有没有三头六臂,居然能够读书而证道。
孔子无奈不已,自己天赋异禀,只怕人族之中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即便三皇也比不得,每日诵读圣贤书,不曾修道,却不想死后,竟然能够羽化而成仙,不渡雷劫便可证道,当真是得天独厚。
“童儿还不快快引进客人来”
一阵仙音响起,威严厚重,却又不失和蔼、慈祥,祥云滚滚,瑞霭重重。
水火童儿知道乃是大老爷吩咐,不敢怠慢,绷着小脸,规规矩矩拿着拂尘,挎着竹篮带着孔子入了火云洞。
火云洞云生八处,雾起四方,挺生秀柏,屈曲苍松。
一路走来,只见得:芙蓉峰龙聪,紫盖岭巍峨。百草含香,味炉烟鹤唳;踪上有玉虚之宝,朱陆之灵台。
舜巡禹祷,玉简金书;楼阁飞青鸾,亭台隐紫雾。地设名山雄宇宙,天开仙境透叁清;几个桃梅花正放,满山瑶草色皆舒。
龙潜涧底,虎伏崖前:幽乌如诉语,驯鹿近人行。白鹤伴云栖老桧,青鸾丹凤向阳鸣;火云福地真仙境,金阙仁慈治世公。
孔子不敢多留恋美景,随着水火童子来到一处殿堂,不见雕琢,只是看着全然是一自然形成的山洞。
藤萝掩映,僻静无扰,一方青石安放,三位尊驾端坐其上。
孔子观之,见三位圣人,当中一位,顶生二角,慧目光华四射,璀璨不可直视;左边一位,披叶盖肩,腰围虎豹之皮,长生造化清气在头顶结成一株长生不老瑶草;右边一位,身穿帝服,威严有度,虎目四顾。
不敢践越阶次,只得倒身拜言:“弟子孔仲尼,德行浅薄,上天垂怜,得以身死而羽化,不渡天劫而成仙道,仰慕三皇五帝之功绩,特来拜见,悉听教诲,望三位圣人不吝赐教”
孔子诉毕,但见那伏羲圣皇听后,连忙起身,上前托起孔子,称道:“师弟不可如此多礼啊。”
一声师弟,让孔子傻了眼,眼前之人乃是三皇之首,天皇伏羲,上古之时曾教化人族,功德无量,亿万人族歌颂三皇五帝之功德,如今这样的人物竟然称自己为师弟,却是让孔子心中惶恐。
“弟子当不得圣皇如此称呼,弟子乃后学末进,怎敢与圣皇比肩,莫要折煞弟子。”
孔子急忙还礼,心中惶恐不安,头颅低垂。
伏羲一见,面带笑意,说道:“你被吾师收录门墙,自然是吾师弟。”
“弟子生前不曾拜人为师啊?”
孔子满面疑惑,不解的望着伏羲。
伏羲见此,知晓其不知自己老师是谁,轻开金口,解惑道:“你手中所持铁卷,带我太初一脉仙气,其中包罗万象,诗书礼仪,治国经纶,兵法谋略,浩然之气流露,况且你脑中有吾师印记,其中有吾之一脉相传的修道之法,难道你不知?”
孔子一听,看了看手中的铁卷,说道:“这手中的铁卷乃是弟子出世之时,自天而降,落入弟子怀中,脑中藏有万卷书,那修道之法,却是不曾研习。”
伏羲听后,笑道:“有此铁卷在此,却是证明,你乃吾太初一脉弟子,是为吾之师弟。”
孔子震惊无比,眼前之人乃是三皇之首,自己不过是人族后学末进,如今竟然成为伏羲圣皇的师弟,这让从小饱读圣贤书,知礼仪的手~机看O。孔子一时难以接受。
伏羲细看孔子,观其浑身上下却是浩然之气加持周身,仁爱之气萦绕身躯,却是知道这师弟的身份一时让其难以接受,劝解道:“吾太初一脉恩师,乃是人族圣父,青辰圣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