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陷世-第9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德志做完卫生,刘小姐打电话来了。毕竟耽搁时间太长,她可能不好意思,就直接打电话,可以把事情说清楚些。

    这一点,刘小姐很清楚,她说她的文字表达能力很一般,通过短信不容易把事情说清楚,打电话比较快,也方便。

    对刘小姐来说,打电话当然没问题,她是领导,工资高,电话费都不算什么。

    德志很纳闷,这么久,刘小姐都在隐藏她的两件重要的事情,一个是她的收入,每月有多少;另一个是她的年龄,机构里所有的同事都非常想知道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但是,刘小姐就是秘而不宣,严格保密。

    原因是,刘小姐秉承香港传统,而香港传统,沿袭了西方的特色,即男女两样东西非常忌讳人家问。

    男人的收入,女人的年龄。

    中国人,偏偏喜欢问这个实质性的问题,问了,才表示关心;也许只是应酬应酬,即便说了,有些人也记不住,等于没说,当当时这样问,顿时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无关。

    刘小姐说:“可以实施这个项目,直接买水管,买多少,自己决定,不可浪费。”

    德志听了之后,立马跟尹懋说了,尹懋说:“很好。问问钱怎么办?”

    德志立马给刘小姐发短信,问了钱的事。

    发射短信成功后不久,刘小姐又打电话来说:“钱不成问题。你们先买,开好发票,将发票传真给我就可以打款给你。”

    德志说:“好的。”

    刘小姐问:“钱打入你的哪个账户?”

    德志听见刘小姐这么一问,反倒愣住了,不知如何回答。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
第199章 村民欢颜
    德志生怕说错话,有时候对别人的问题,要思考好一会儿才回答,对于领导,更是如此!因为过分担心,说起话来就没有了底气,声音小,显得理亏似的,反而更容易让人怀疑。很多人明明有真理,可害怕被人攻击,被人耻笑,就放弃,不敢坚持,也怕麻烦,怕得罪人,宁愿得罪神,就这样,很多人都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变得畏畏缩缩,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另外,还有很多人认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总觉得是人家的事,人家倒霉,自己没事就好。德志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长大,多少带着那个社会、那个时代的痕迹,其实,很多时候,他都是随波逐流,人家怎么说,都行,这样,无形中助长了那人的嚣张气焰,变得不可一世,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是助纣为虐,为虎作伥。

    德志被领导问,项目款打入哪个账号时,顿时不知如何回答才好。

    刘小姐以为她说的话,德志没有听清,又重复了一遍,德志想到应该打入农行吧,以前工资打入建行账户,好像中间出了点问题,到了江城,才将此问题解决掉,中间的麻烦自不必说了。

    国有银行都是大银行,都差不多,打入哪家银行,对小额储户来说,影响都不大。德志告诉刘小姐:“请打入农行账户。”

    刘小姐问:“把账号用短信发过来吧。”

    德志说:“好!”

    这个问题重复了不知多少遍了,刘小姐总是忘掉账号,德志好脾气,总是不提醒说“上次不是给你了吗?”,免得让人产生不悦感,正是这种谨小慎微,让德志看上去有些畏畏缩缩,放不开,没有胆量。

    德志总是要委屈自己,成全别人,走路,不走中间,不横着走,给后面走快的人留位置。骑自行车,也是靠边,但不完全靠边,因为他不知道后面来的二货有多二,可能偏要靠更右边走呢,谁知道呢,世界上啥样的人都有,特别是那些与众不同的人。

    说话不说绝对,给自己留有后路,可以撤退。这样的话,个性就没有得到张扬,在当下的社会,不允许你张扬自己的个性。冒尖的,要被剪除,落后的,逐渐被淘汰,不适合在这个地球上生活。对于熟人,还值得拉一把,对于陌生人,人人往往冷若冰霜,觉得这是命运的安排,没有同情心,没有伸手援助。人的心,渐渐变得麻木不仁。

    这样做的好处,让人觉得德志这人太温柔。男人带温柔,似乎不是一件好事。

    在机构里,谁温柔?女人?非也。女人并不温柔。如果女人面对温柔的男人,肯定会强悍,这个毋庸置疑。

    比如春燕,比如金莲,在家里都不是温柔的,凌驾于男人之上的,她们的老公相对来说,就要懦弱得多,不懦弱,家早就不像个家了,早散伙了。

    对温柔的男人,女人也要给予应当给的尊重,否则,时间一长,准出问题。男人的隐忍,比不过女人,女人如果凌驾于男人头上,时间一长,肯定会越来越助长女人的叫横跋扈,变得不再温柔。女人不像女人,男人不像男人,顺性的东西,变成逆性的东西,肯定不好。违反自然规律的东西,就要小心了。

    德志对尹懋说:“刘小姐已经批准了新增的项目,需要进一步核实到底需要多少水管。”

    尹懋说:“我们今天看了一下,大概需要2000米长的水管就够了,你给刘小姐说吧,只需要这么多。连同汇款数目也一并告诉。”

    德志问:“需要多少钱?”

    尹懋说:“可以算一算,每米三块五角钱,大概需要七千元人民币。”

    德志就将数额发给了刘小姐,她回复说尽快安排汇款。

    这件事就算搞定。有时候,德志的感觉是对的,他喜欢干脆的人,但是,社会上大多数人都不太干脆,于是就有很多事情发生。

    德志问:“要不要对村里宫支书说一声?”

    尹懋说:“不必了。这是新增加的项目,他巴不得弄点钱,做他想做的事,根本不会考虑到偏远角落里那些真有需要的人。”

    德志说:“也是。不过,如果宫支书问起来‘不是没有钱了吗?’怎么应付?”

    尹懋说:“到时候再说了。他总不能管那么多、那么宽吧?”

    德志无话可说,就这样,两人将新项目给定下来,尹懋给余哥联系,说了此事。余哥并无意见。

    对于订购水管一事。德志说:“真的不想再联系以前那个水管商了,叫什么,对,叫宁磊。”

    尹懋说:“算了,还是联系他算了,不想再重新考察市场,不想重新建立关系。到项目的末尾,就给他做好了,好在数额不大,他又熟悉我们的要求,如果换人,又要一套繁琐的程序,你说呢?”

    德志说:“是的,那就还是订购他的水管算了。”

    尹懋说:“现在官商勾结的事多了,这宁磊还算不严重的,我们的项目又不大,他从中也捞不到多少钱。”

    德志说:“没错,不是我们管得紧,这点钱根本不够。现在,不仅够,还有多余了,拿去给余哥那边的坪村用了。真是不简单。”

    尹懋说:“那是你控制得好,不是我的功劳。”

    德志说:“大家都有功劳,不是尹大哥的帮助,虎坡村的项目肯定更糟糕,我又没有什么经验,全靠大哥的力挽狂澜啊。”

    两人说着话,贾友虎敲门,进来了,德志问:“下班了?”

    贾友虎说:“嗯,今天客人少,早点关门回来算了,还要喂猪。”

    尹懋说:“你真是里里外外一把手啊。”

    贾友虎说:“这是男人分内的事,不能全靠女人做吧,男人也不是整天吸烟的。”

    德志清楚,贾友虎以前是吸烟的,老烟枪了,自小都吸,自从结了婚,老婆受不了烟味,她就力劝贾友虎戒烟,总不见效果,久而久之,她也就放弃了努力,一直到有一次,贾友虎得病住进医院,他老婆拿着片子给贾友虎看,贾友虎被自己的肺部图片给吓晕过去,等清醒之后,就下了决心戒烟。

    经过多年的努力,贾友虎终于戒了烟。戒烟对某些人来说是非常困难的,毕竟这是心瘾,没有烟,就很难受,还有,就是朋辈的压力使然。人家都吸,你不吸,就和别人格格不入了;人家给你烟,你不要,人家就会认为你是怪物。总之,习惯、风俗、道德对人的影响,比法律要大得多。法律如果不用出来,就是一张写满权利的纸,好看是好看,没有实际的用处。

    现在看上去很健康。

    贾友虎开了理发店,如果一边吸烟一边给别人理发,有的客人还好,是烟民,对香烟不过敏,也不反感,那还好说。但是,有的客人不喜欢吸烟,反而被动地吸了二手烟,没经过过滤嘴的烟,理发如同受刑,难受至极,干脆就不来理发,按照一般男人一个月理一次头发来计算,一次收费二元,一年就是二十四元,十人二百四,百人二千四,千人二万四,那就损失大了。想来想去,戒烟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凭着贾友虎的信心和决心,烟终于戒掉了。

    他不吸烟,但是,贾友牛却吸,而且吸旱烟,就是大叶子土烟。

    这样,随时堂兄弟,但是因为妻子的差别,男人也就有了差别。

    德志对贾友虎说:“机构同意了增加的项目,我们负责订购水管,你们负责开挖管槽,近日要做出安排,尽快让大家正常地饮用水。”

    贾友虎很激动,连连地问:“真的吗?是真的吗?太好了,真是太好了,你们真是做实事、做好事的人。”

    德志说:“你回去吧,尽快早做安排。我们这里联系水管商,安排送水管到一组。”

    贾友虎说:“没问题。天色不早了,你们晚上别做饭,到我家去吃,顺便喊上贾友牛,一起谈谈项目的事,怎么样?”

    德志说:“开会当然好,但是,吃饭就免了,我们吃了饭就下去。”

    贾友虎说:“那不好。不符合我们土家族的规矩,一定要吃饭,要尊重我们的风俗。”

    德志一听,还真不好反驳,看看尹懋,他说:“这样吧,我们商量一下,再说好吗?”

    贾友虎笑道:“商量什么啊?没得商量,皇上也管不了吃饭的人。吃顿饭不算什么,我们土家人,只有用这种方式来表达感激了。你们再商量,那是瞧不起我们了。”

    隐没啊见他这么一说,也闭口不言了。

    德志说:“你先回去吧。”

    贾友虎说:“不给个准信,我就不走。”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amp;amp;lt;/a&;amp;amp;gt;
第200章 约法失效
    对于吃饭,德志已经习以为常。才开始的时候,也就是才进村的时候,大姨妈齐老师再三交代:“不要去村民家吃饭。”她还讲了个故事,说宋浪生前很受村民欢迎,平时邀请他去村民家吃饭,他不去,到了过年情况就发生了变化。也就是,根据机构的规定,必须在过完年后,正月十五前上班。这个制度规定得很死,不够灵活,因为那时候城里人都上班了,但是乡下人还没有。村里还要等待春暖花开,冻土松软后,才能做事,但是,城里人不存在耕种,也就对气候的要求不怎么严格。还有,就是在城里上班,不用担心气温对人的影响,办公室里有空调,都分不清是春夏秋冬了。刘小姐常说,港岛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没有她的身体好,原因就是她不经常在空调办公室里呆着,而港岛就不是了。港岛一年四季都热,空气中带着潮湿和咸咸的味道,身上总是湿漉漉的。可能是海洋性气候的影响吧,对港岛人来说,基本上每人都在海风中沐浴。到了办公室,不吹冷气,是不好过的。尤其重要的是,港岛办公室的冷气非常冷,大夏天的,屋里的温度大概只有十几度到二十几度,需要穿厚衣服才行,常年在办公室里,偶尔出来,上上街,稍不注意,就会感冒。因此,在港岛的同仁,经常有人感冒,看上去病怏怏的,很没有精神。也难怪,刘小姐在内地工作,已经完全适应,锻炼出了好身体,虽然在内地没有机会拍拖,但是,得到一个好身体,也值得。到了上班时间,就得上班,哪怕到了村里没事,也要呆在村里,这个要求,是刘小姐提出的。她来自港岛,港岛是一个遵守规矩的地方,朝九晚五地生活,是他们生存的方式和策略,唯独遵守规矩,才不会破坏秩序,其实,德志也是,来自城市,养成了习惯,就会造成一种比较美丽的人生氛围,觉得在这样的环境下,真的很美好。确实在岁首年初的时候,村民都忙着过年,没有时间做基金会的项目,这时候,也是工作人员最闲的时候。村民家里准备过年待客和自己吃的食物比较丰盛,不及时吃完,等天一暖和,食物就会坏掉,与其扔掉,不如和别人分享。这一点,农村人和城里人就有了分别。于是,村民稍微有点良心的,总是来邀请宋浪到家里吃饭。宋浪有乙肝,吃不得油腻东西,恰巧在那个时候,家家户户都准备大量的油腻的东西。因此,宋浪每逢到了吃饭的时候,比如中午或者晚上,他就躲进房子后面的山林里,让来请他到家吃饭的村民找不到,只好返回。因着这件事,齐老师总是大做文章,让新来的工作人员向宋浪学习,吃自己的。另外,不占村民的便宜。但是,她不说内情,要知道,宋浪的老毛病,宋波和他同进同出,不好意思一个人去,再说,他若去了,谁来照顾宋浪?德志又想到,齐老师说话留有退路,她还说,万一推辞不掉村民的邀请,也不可破坏和村民的关系,就去吃,只是吃完之后需要给村民钱。给钱给多少呢?不知道,其实,给多了,德志拿不出来,给少了,人家不高兴,要是真的认真起来,那点银子,人家也不会看在眼里,别以为山里人穷,就看不起人,其实,山里人很有志气。这个规定,如同就是乌龟的臀部(龟腚)一样难看,也难以执行。根据村民的风俗,在任何地方,吃了村民的东西,现场给钱,往往是对村民的侮辱,弄得大家很不愉快。国人都讲含蓄,不想把事情弄得太直白,不是万恶的资本主义,比较重视个性,一是一,二是二,你的就是你的,我的就是我的,分得清,查得明。大家互不相欠,因为大家的流动性比较大,今天在这里,明天就到外国去了,今天送礼,是考虑朋友情谊,到了外国,就没办法还礼,于是,干脆当时就把问题弄清楚,不留将来签个人情。光买机票的钱,就是所送礼物价值的几倍,不划算。村民既然邀请你吃饭,那是瞧得起你,不存在要钱的问题,你偏不信邪,拿着龟腚来说事,只有碰壁。因为中国人特别注重吃,是饿怕了的民族,能够生存下来的,都不简单,除了顽强的生命力,还有就是辈辈相传的人性。而吃,无论是请吃还是吃请,都是好心的,都是联络感情的最好的方法。不是生硬地说不,不是为了原则而丧失人性的。在这一点上,齐老师不值得一提了,反倒是刘小姐还能体谅一线工作人员的苦衷。才到虎坡村,余哥和德志头一次在村民家吃饭,那是在项目开始前,在村里走访的时候,因为山高路远,走到深山里,到了中午要返回家做饭吃,还没走访完,半途返回,明天再来,显然行不通,只好在半路遇到农户,就地解决午餐问题。吃饭之后,德志谨记齐老师的教导,掏出钱来要给,人家说啥都不要,连连推让,余哥也没办法。只好作罢。邀请他们吃饭的村民很开心,高兴极了,并不觉得亏损什么。山里人的确淳朴,对人热情,在山大人稀的环境里,他们更加渴望有客从远方来,愿意和人交流,根本不会斤斤计较,这次吃掉多少食物,浪费多少钱,反而会以家中常有客人来往,而感到自豪和满足。齐老师可能从农村出来得早,不懂村民的心,在办公室里空想,让前线工作人员吃村民的饭,就得付钱。齐老师讲普通话,甚至在她的亲人面前都是这样。弄得家乡来人,看她像是陌生人,或者是港岛人,或者是外国人,总之,不是内地人,不是农村出来的人,已经完全变了,面目全非,甚至内心。

    话说回来,如果给钱,人家不要,可以想办法给,比如买一些等值的生活必需品,家中有孩子的可以买些零食或者玩具,都可以,这些不用齐老师交代,大家都清楚,都会自觉地去做,当然,有些人例外,比如金莲一流,只想人家的好处,不想让自己做任何的付出,甚至连一根稻草都看在眼里,临走时要拿回家,当柴禾烧。

    齐老师总认为这些工作人员很笨,总想事必躬亲地教导他们,结果,就摆错了自己的位置,扮演了不好的角色。人笨不笨,不是看表面,有些人看起来笨笨的,可是过得很好;有些乖巧聪明,可不见得过得幸福。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事例不胜枚举,无论在城里还是在乡下,都是一样。不要过分聪明,不要过分正义,这些都是不好的,人要善于藏拙,不要做得太圆满,否则,领导就没事干了。当领导没事干的时候,你就没事干了。

    比如,她在学校教书,面对的都是学生。老师高高在上,训导学生惯了,学生常在下面坐着,看老师都是仰视,老师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位置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没有及时调整,就带到了同事面前。

    虽说同事来自城乡各地,文化水平差异较大,但是,在齐老师心目中,都是她的学生,虽然有些同事年纪比她还大,她却总要占上风,不给别人留退路和余地,批评同事,是家常便饭,只要跟她在一起的,没有谁没有挨过她的批。

    相反,没有谁来批评她,她自以为自己是十分完美的。这种无视自己缺陷的老师,非常可悲,没有人会在她面前说实话或者是说心里话,因此她常被蒙蔽和欺骗。齐老师是聪明人,无可厚非,可没有德行,就容易引起别人忌恨。这样的女人,自以为能取代男人的地位,可是,她永远不明白的是,她永远无法取代男人的地位,永远无法当好领导。无论你再努力,做到人生的顶端,还是副手,不可能主宰稍大一点的机构,只能在小机构里指挥几个人,即便这几个人,也是貌合神离,并不买她的帐。

    因她总记得别人无意中说出的无心的话,她将在某个时候,不分青红皂白地乱批一通,让人下不来台,简直是无地自容。她却不管不顾这一细微的变化,仍然大放厥词,狠斗猛批,将人置于死地而后快。

    德志最怕这种女人,貌似很聪明,实际上很愚笨,但又无视自己愚笨,总想办法掩饰自己的缺陷,却弄巧成拙贻笑大方。

    对于在村民家吃饭,德志自己有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根本用不着齐老师的指点。因为德志也是中西部的人,在地理位置上,比齐老师更加接近归州县虎坡村的人,对风土人情和世故,他比齐老师懂得更多一些,可是,他是被领导者,也就不必要去纠正齐老师的不当言谈和举止了。

    尹懋当然也不赞同齐老师的说法,他和德志在这一点上取得一致。

    对于贾友虎的邀请,他俩决定接受。

    看看贾友虎的执拗的样子,德志笑着说:“我们不希望你永远站在这里,会影响我们睡觉的。这样吧,我们去,听你的好不好?”

    贾友虎高兴了,说:“这还差不多!走!”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
第201章 山有歧路
    贾友虎和贾友牛住在同一个山坡,上下关系,不是指上下级的关系,是地理位置的关系。

    德志和尹懋被贾友虎盛情邀请去他家吃饭,刚好路过贾友牛家。贾友牛早就数次邀请德志和尹懋去他家吃饭,只不过,德志一直觉得他老俩口带着一个孩子,确实不容易,又要种地,贾友牛还要管理组里的事。公事和私事,都是事,不处理就还是事,早晚都得处理。

    虽说他的官不大,但是,村里接到上级的通知,要办什么事,最后都落在最基层,也就是组长头上。在中国的公务员序列里,要算不是公务员的组长最辛苦了。他们一年才几百块钱,村支书和主任是几千,甚至一两万,就是这些拿几百元钱的组长,做着拿几千元甚至暗地里不知道多少钱的人做的事。

    德志和尹懋去过贾友牛家吃过饭,以后就不想再去了,主要原因就是觉得他们不容易。人要善于为别人考虑,不要老想着自己,不要光为自己捞好处,也要考虑考虑人家的利益,尽量缩小差距,不要肆意扩大,否则就很难收拾。因为路不平,有人踩,人不平,就有人修理。这是一定的。

    贾友牛自己没有孩子,他的姑娘不是亲生,是从林区抱来的,他们自己多年都不生育,因此对抱来的女儿更是疼爱,视为己出。人家说抱养女儿之后,一定会生一儿半女的,可是,这事也不是绝对的。他们就没有自己生,按照迷信的说法,风水不好。贾友牛家在坡上,贾友虎家在坡下,错一点点,风水就有差异。就像有些地方,手机信号不好,可是,刚换个角度,走几步,手机就有了信号一样。贾友虎生了一个又生一个,贾友牛费了老大的力,床腿都换了好几个,还是不行。不知道是种子不行,还是土壤不行,总之,栽种在人,能否成功,能否收获或者结果,就不在人,而在神了。俗话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是一样的道理。

    好在他女儿争气,懂得用功读书,就成了一名老师,一开始德志猜想是民办的老师,经过打听,确实是民办教师。公办老师和民办的截然不同,就像国内存在很久的正式工和零时工的差别,一直到现在,都还有这个差别。正式工待遇就是好得多,临时工再努力,也达不到正式工的待遇水准,这个就是命运的捉弄了。在国内,一般是这样,至于国外,德志没去过,不清楚。

    没有转正的民办老师工资非常低,因此在他女儿结婚后很长时间,家里的经济条件不是很好。因此,看到有人在公路边上挖地基盖房子,他们心里也痒痒。当老师,特别是民办老师,注定是没多少工资的,想要盖房子,比登天还难。看到同学同事一个接一个都买房的买房,到城市扎根的扎根,在家的也新建了楼房,总之,看上去,都很富裕。再看看自己,还是穷教书匠,孩子也越来越少,一个学校,三个年级,还有学前班,加起来也才三十多学生。

    村里的小学说撤就撤,合并到另一个村,集中上学,因此,村里的民办老师就无法安置。

    刚好,村里的省级公路加宽工程开始实施,以前的石子路,将要重新维修扩宽,铺上沥青,使道路更加平整易行。

    贾友牛受到邀请,他有些意外,这些年来,兄弟俩在一起吃饭的机会太少了。

    不是基金会在村里实施这个水利项目,恐怕他们后半生就这样过了。真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他们家一个在上,一个在下,又同宗同姓的,为什么不来往呢?

    德志弄不清楚,也不想动脑筋去想。尊重他们的作法,不来往就不来往,没什么的。有时候,人的嫉妒会让人发狂,看到别人行,会嫉妒,就如同杀人,在他心目中,嫉妒如同一把利剑,将仇敌杀害,已经死了。活人怎么会和死人来往呢?

    德志想,贾友牛会不会去呢?这几年,贾友虎混得不错,而贾友牛就差一大截儿了。但,贾友虎一直没有讥笑或者瞧不起他的意思,只是各自忙各自的,没事就不来往,有事能自己克服就克服,不能克服需要帮助,就开口求帮助。平时,各自过各自的生活,没有什么。贾友虎有儿有女,有手艺有钱,儿女个个也都强。而贾友牛,他自己都不敢说大话,总是缩手缩脚的。不敢比,一比都差一大截儿,这是事实让他觉得不如人,就不在虚荣上下功夫,故意掩饰自己的不足,而是回避,减少见面的机会,贾友虎也就没有炫耀的时间了。其实,贾友虎也没有炫耀的意思,不过在言谈举止中透露出来,让贾友牛感到不安,很不舒服。

    贾友虎的妻子已经回来,在家忙着。她看到德志、尹懋和贾友牛来了,很高兴,连忙招呼大家坐,然后沏茶、拿瓜子和水果,请大家吃,她自己又一头钻进厨房,继续忙碌。她的屁股上就像有钉,坐不住,睁开两眼就开始忙碌,一直忙到黑灯瞎火的时候。到睡前,都还要做一些在屋内能做的活儿。

    贾友虎主动去帮,堂屋里就只有贾友牛和德志他们了。

    德志爱看电视,但是不知道怎么开,又不好意思问,就忍住。当贾友虎来到堂屋拿东西的时候,德志就怯生生地问他:“想看一会儿电视节目,可以吗?”

    贾友虎说:“当然可以了。来,我来给你打开。诺,这是遥控器,不好看的节目就跳过去,你们先坐一会儿,我去帮忙。”

    尹懋问:“需不需要我们搭个手、帮帮忙?”

    贾友虎说:“算了。你们不要管,我能应付。”

    德志不喜欢看电视剧,但是尹懋喜欢,最后遥控器到了尹懋手里,德志不再看电视,转为玩手机。

    贾友牛看看饭没好,就要回去,想帮家里做点事。贾友虎说:“过半小时后下来吃饭。”

    贾友牛说:“好的。”

    。。。。。。

    吃饭的时候,德志说:“明天晚上召集大家开个会吧,请大家将任务分派下去,每户都要出劳动力,挖管槽,然后埋设水管。按照我们的要求挖,明晚开会时再强调一下吧。”

    尹懋很爱看战争题材的电视节目,这个和他的基督徒的身份好像不太适合。不过,他已经习惯了,这叫“积重难返”,他以前差点当了兵,后来阴差阳错,竟连民兵都不是了。

    从抢电视机遥控器来说,尹懋是自私的,但又要装大方的一个人。在无聊的时候,就容易为小事生气,如果大家都忙碌,就没有时间生气。特别是,有些事、有些人喜欢自寻烦恼,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得不偿失。很多不该发生的事,都是一时糊涂,才酿成大祸的。

    其实,德志对于电视连续剧,从头到晚看完整的,没有一部。

    德志的时间很宝贵,没有多余的时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