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唯我独裁-第27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甘末林说道:“那还得麻烦您向贵国政府首相丘吉尔先生陈述我们现在的立场,我们需要贵国的帮助。”
艾恩赛德明白甘末林所指,法国仅有的外汇储备都已经买了军火了,此时没钱再向中华帝国购买战略轰炸机。
“我会转达的!”
随后,艾恩赛德向伦敦唐宁街做了汇报,请求英国政府同意购买中华帝国的先见轰炸机来对罗马尼亚石油区进行战略轰炸任务。
对于英国而言。一个月前的那次战略大轰炸所取得了效果非常明显,丘吉尔非常清楚对罗马尼亚石油区的大轰炸给德国工业和德军造成的巨大影响,因此在丘吉尔询问了英国航空委员会确实没有办法短时间内将现有的轰炸机升级实现突破德国人防空火力网的能力,于是同意了艾恩赛德的提议,由英国政府出资亿龙币向中华帝国购买200架空中堡垒战略轰炸机和400架飞豹战术轰炸机,以及三万枚重达2吨的钻地爆破弹和重达1吨的白磷燃烧弹等不同用途的大规模杀伤性航空炸弹。
中华帝国方面早就做好了出口各种战斗机和轰炸机的准备,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中华帝国国内各大军工厂就已经陆续加开了各种武器装备的生产线,随着中华帝国军方大规模换装喷气式战机,各种替换下来的现役武器装备都被运往海外军事基地。
当英国政府向中华帝国提出购买轰五和轰六飞机的请求时。中华帝国捏住英国人希望尽快获得高性能战略轰炸机的心理,通过提价和捆绑销售等模式向英国大规模出口武器装备。而实际上,中华帝国的大批飞机、坦克等重武器都存放在波多黎各、古巴、百慕大、爱尔兰、克里特、塞浦路斯等基地内,任何一个国家想要购买这些重装备,三天内就可以实现交易。当然。购买方需要额外支付一定金额的所谓“紧急”交易费用。
对于英国财政而言,花费亿龙币只买到了几百架轰炸机和几万枚航空炸弹是有些心疼的。但是丘吉尔还是咬牙要求英国政府勒紧裤腰带得到这批飞机和炸弹。
但中华帝国还是有附加条件的,那就是200架轰六战略轰炸机需要由中华帝国空军派出的所谓“中国志愿军”来驾驶,而且关键的投弹瞄准具中华帝国拒绝出口,英国空军想要获得精确的轰炸结果,就必须用这些精度极高的投弹瞄准具,因此就必须用中华帝国的志愿军飞行员。
“真是霸王条款!”
丘吉尔得知此事后非常的不爽。但他还是同意了。
“中华帝国肯派人帮助我们。这表明他们在协约国阵营和同盟国阵营问题上已经开始摇摆了,并且更加倾向于跟我们合作。”
“如果这些轰炸机被德国人击落,当德国人整理飞机残骸时发现中国人的面孔,估计会气疯了的。”
“说不定会就此向中华帝国宣战!”
“那不更好!不用我们出手,直接就把中华帝国拖下水了!”
英国国防部内,一干官员们顿时热议了起来。
很快,丘吉尔冷哼一声,道:“你们想到的中华帝国早就想到了!他们派给我们的所谓志愿军飞行员,实际上没有一个黄种人面孔,都是白种人。谁认得出谁来?”
“怎么会这样?”
“听说一战后欧美各国有数百万女子远嫁中国了,这些估计就是她们的后代,所以从外观上是认不出来的。”
“应该还能认出来,据说是黑头发呢!”
“中国血统一定是黑头发。但黑头发不一定是中国血统!”
“再说黑头发也没什么,染个别的颜色谁还能看出来?”
众人再次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
丘吉尔无奈的摇摇头,这群年轻的政客们一点儿危机意识都没有。他真的很怀念一年前的那群老政客们,可惜那群老政客们大部分都在第一次伦敦大轰炸中阵亡了。如果他们还在,一定能够了解到丘吉尔心中的担忧。
1940年四月,英法协约国统帅部再次制定了空袭罗马尼亚石油区的计划,代号“龙卷风”。这次担任主角的是200架轰六、400架轰五、900架HP…53轰炸机,以及担任护航任务的300架歼十战斗机、400架纽波特34战斗机和600架F4A战斗机。
200架H6N3轰炸机上,除了每架轰炸机内配备一个英国空军联络官外,全部都是中华帝国现役飞行员。只不过他们暂时被中华帝国空军部开除了军籍,以自愿者身份加入英国皇家空军,帮助协约国空军进行作战。
四月六日上午九时,龙卷风行动准时展开。
数千架战斗机、侦察机、轰炸机从英国本土和法国南部的一百多个机场同时起飞,并与当天下午两点二十分左右陆续在法国南部城市马赛上空汇合。
这次英法联合空军在中华帝国驻协约国战地观摩团的建议下,没有走以前的巴塞尔航行,而是改由马赛——意大利——塞尔维亚航线有罗马尼亚西南进入,再向西折返进入罗马尼亚石油区。
由于按照计划,轰炸机群抵达罗马尼亚石油区时是凌晨一点,为了确保这次行动的成功。中华帝国在罗马尼亚的特工人员事先在罗马尼亚石油区内安放了一个无线电引导装置,用来引导轰炸机群准确抵达目的地并正确投弹。
七日上午,意大利空军出动了500多架截击机拦截轰炸机群。此时,意大利空军只以为这批轰炸机群是来轰炸意大利首都的。
按照事先的计划,英法空军碰到意大利空军时。迅速掉头向西飞行。意大利空军接到的命令是严防首都安全,因此没有追击。
很快。协约国轰炸机群分出200架HP53轰炸机在意大利威尼斯实施了轰炸行动,然后返航。意大利军方接到报告后判断认为这批协约国轰炸机群原计划应该是轰炸罗马,但被意大利空军击退,于是将航空炸弹都投到了威尼斯。意大利军方认为协约国轰炸机群在轰炸结束后已经返航,于是向德国通报是称危险已经解除。
然而,这正是协约国的计策。轰炸机群继续向北飞往塞尔维亚,并在晚上十一点的时候由塞尔维亚直接飞入罗马尼亚境内。
八日凌点十一分,英法联合空军轰炸机群准时飞临罗马尼亚石油区上空。而此时虽然德国地面防空部队已经接到了防空警报通知,但是由于发现的晚,预警时间不足10分钟,仅仅是防空部队进入了战斗状态,而正在日夜开工的油厂工人们和附近居民却来不及撤离。
“赶紧关灯!该死的!”
德军地面防空指挥部掩体内,德军指挥官莫尔德少将看到整个石油区还是一片灯火通明时,顿时大骂了起来,因为这将直接告诉敌人该往哪里投弹。
“预警时间太短,人员大部分都还没有撤离出来,根本无法关灯!”
“顾不了那么多了!不关灯就等于是活靶子,命令电厂关闭所有照明线路,马上!”
随着电厂切断了所有照明用电,整个罗马尼亚石油区顷刻间陷入了黑暗当中,这虽然避免了直接给英法空军提供精确打击目标,但是却造成了石油区内相当的混乱,疯狂拥挤的人群相互踩踏,短短几分钟时间就造成上千人因混乱而伤亡,更有走投无路的工人直接冲向德军的防空阵地,无疑他们刚到近前就被德军开枪射杀了。
“咚咚咚!”
当英法协约国空军临空时,四面八方的德军防空阵地上的高射炮和高射机枪立即开火了,无数炮弹射向天空,划出一道道密集的流光。
“砰砰砰!”
炮弹在天空中纷纷爆炸,绽放出一朵朵白色的云花。偶尔有飞机被击中,顿时爆炸成一团巨大的火云。
被击中的都是英国的轰炸机,从中华帝国购买的轰五和轰六轰炸机的速度飞快,装甲强悍,除非被大于30毫米炮弹直接命中要害,否则很难将他们打下来。尤其是号称空中堡垒的轰六轰炸机,在这方面有着惊人的突防能力。
“准备发射照明弹!”
“照明弹准备完毕!”
“发射!”
随着200架轰六进入战区,经验丰富的中华帝国志愿军飞行员们先是发射了一连串的照明弹,顷刻间将大地照的犹如白昼一般,要轰炸的目标很快出现在投弹手的火控瞄准具镜头内。
“准备投弹!”
“投弹准备完毕!”
“放!”
随着指挥官一声令下,投弹手迅速按下电子击发装置。
“咿!咿!咿!”
伴随着一连串的急促的啸叫声,一枚枚航空炸弹投向目标所在区域。
“嘣!嘣!嘣!”
一枚枚上吨重的不同用途的航空炸弹轰然爆炸,顷刻间大地震颤,目标建筑物轰然倒塌,紧接着一道巨大无比的火云腾空而起,直冲上千米高空。半空中定时起爆的白磷弹,瞬间绽放,一道刺眼的白光闪过,无数剧烈燃烧的碎片犹如天女散花一般洒落。不论生物还是死物,触及则燃,尤其是洒落在占满了石油的设备上,顷刻间燃起一片大火。
烈火炎炎焦天,浓烟蔽空万里。不到10分钟,整个石油工厂区已被火海浓烟吞噬。
第562章 石油战争
“砰!砰砰!”
第三帝国大厦元首办公室内,希特勒得知罗马尼亚石油工业区再次遭到协约国空军的大轰炸的消息后,简直气疯了,用头直撞墙。
“元首,我理解您的悲伤,但请你务必爱惜身体,一个罗马尼亚石油毁了不要紧,只要有元首您在,我们总会有办法的。”
海因里希等纳粹党官员们纷纷劝说希特勒不要再自残了,尽管众人都明白他有这方面的癖好,但看着希特勒夸张的举动,他们还是忍不住要阻止。
希特勒自然不会真的撞墙自身,他只是不想面对这件事,因为罗马尼亚石油工业区遭到毁灭性破坏,将会使得德国巨大的战争机器在一个月内停止运转,这显然是希特勒所无法接受的事实。
透过玻璃窗户,希特勒眺望东北方向,似乎能够看到数千公里外的熊熊大火。
瓦拉千平原上,德国在罗马尼亚的石油设施全部集中在那里。随着八日凌晨的大轰炸结束,瓦拉千石油区一片火海,超过1270多座炼油装置被炸毁,380多万吨原油和石油化工产品处于焚烧当中。
尽管在上次大空袭后,德国事后花了不到一个月就恢复了生产,但这次大空袭之后,由于担任轰炸任务的是来中华帝国的志愿飞行员和先进的空中堡垒战略轰炸机,加上投放的航空炸弹都是一吨至两吨重的巨型炸弹,还有破坏性极强的白磷弹。导致整个石油工业区遭到彻底性的破坏。尤其是白磷弹碎片粘附在看不见的角落里,将地面上的设备穿孔后还可以检查出来,地下的管线被腐蚀后,很多都无法短时间内排出故障。除非重新建设管线,但那需要至少两年时间。
八日凌晨的大空袭中,协约国空军共计损失了133架轰炸机,其中包括一架H5轰炸机被击落,但全部的200架H6空中堡垒战略轰炸机都没有损失,其中有6架H6轰炸机不同程度的受伤了,但还是摇摇晃晃的飞回了法国机场。英法联军统帅部对这次行动大为高兴,高度赞扬了H6轰炸机的优秀作战能力。顿时把当初为了购买昂贵的H6轰炸机而纠结万分的心情抛到了九霄云外。
此后,英法联军统帅部决定扩大战略轰炸机部队,英法两国勒紧裤腰带将仅存的黄金和白银储备抵押给中华帝国,抵押额度为144亿龙币。悉数用于从中华帝国进口先进武器装备和战争急需物资,其中包括追加订购600架H6N3系列战略轰炸机,以及数十万吨的大规模杀伤性航空炸弹,专门用来轰炸德国重要的军事基地和工业城市。
就在德国人因为罗马尼亚石油工业区被炸毁而嚎啕大哭,英法为之窃喜之时。远在东方的中华帝国紫禁城内,正在召开御前会议的帝国皇帝王辰浩得知此事后,直接在群臣们面前说道:“霸权因油而始,也因油而终。由于石油资源的匮乏。德国的战车最终将因缺乏燃料而停止前进。”
王辰浩一语道破了德国发动侵略战争的最大利害因素之一。
“陛下英明!”新任帝国内阁总理大臣宋教仁当即附和道:“不过,在那(石油耗尽)之前。被逼疯了的希特勒估计会铤而走险的入侵苏联石油区,甚至他们很可能会向帝国控制的中东石油区发难。因为掐着德国人脖子的最大一双手不是别人而是我们。”
光华三十九年夏,原帝国内阁总理大臣,民权党最高党魁唐绍仪病重,无法继续主持国政,于是民权党二号人物宋教仁顺理成章的接替了唐绍仪在党内的职务,并且得到帝国皇帝王辰浩的提名,作为帝国代理总理大臣行驶执政权。
这一年对于中华帝国而言,并不是一个好年景。倒不是因为经济增速放缓,而是因为中华帝国建国以来的十几个开国功臣在这一年内相继去世,包括张枫、唐绍仪、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阮忠枢、李国栋等重臣,以及几十个国会元老级议员,各州、省议会也有长当多的元老级地方官员因年老体衰相继去世或者告老还乡。
当然,这并不是突发事件,从光华十八年开始至三十八年,帝国各界共有数百位重量级人物陆续去世。其中包括宁妃、贤妃、恭妃、宸妃、康妃、淑妃、丽妃七人,尤其是宁妃作为前朝公主,遗传了前朝皇室女子活不过四十的基因,成为第一个离开王辰浩的女人,可谓英年早逝。而到了光华三十九年九月五日,王辰浩最为真爱的皇后李幼仪撒手西归。作为生于旧社会的女人,李幼仪能够活到六十岁(当时中华帝国国民的平均寿命为岁)已算是喜丧了,但对王辰浩而言,皇后的离去给他的打击是沉重的,一夜间王辰浩感觉到他老了很多。
也正是因为皇后李幼仪的去世,使得光华三十九年被中华帝国的御史台官员们称之为最悲伤的一年。至此以后,王辰浩身边只剩下了庄妃一个女人,这位来自阿拉善盟的公主也是所有妃子中年龄最小的,也只有她一直等到了进封为帝国皇后的机会。
直到光华四十年初,中华帝国高层已经完成了新一轮的大洗牌。主要是大批开国功臣和重臣陆续离开所留下的权利真空,由他们举荐并经过帝国政府监察和检查部门的严格审核之后,新一代年轻一辈得以进入帝国中枢系统。
而新一代领导集体基本上都是成长在中华帝国建国后的大环境下,很少受到前朝旧社会的影响,思想开放、先进,教育水平普遍在本科学历以上,是符合中华帝国继续繁荣昌盛要求的新一代领导集体。
他们当中大部分都是开国功臣们的后代。都是在皇恩浩荡之下茁壮成长起来的。对于皇室和国家的忠诚是不容置疑的,但他们真正让王辰浩放心和高兴的是,这一代人的思想极为活跃,对世界局势的变化和走向的把握远远强于他们的长辈们。就如同宋教仁刚刚的言论一样。其见解之深刻,分析之透彻,远远超过以前的张枫、唐绍仪、阮忠枢、伍廷芳、王士珍等人,他们是无法做到宋教仁这个水平的,可谓一代新人换旧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宋教仁语破天惊的指出德国很有可能军事入侵苏联甚至入侵中华帝国,犹如一颗巨石落入平静的湖水中一般,迅速在帝国最高统治集团内部激起滔天大浪。
如果是二十年前。中华帝国的高层官员们或许还不甚重视石油对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重要性,因为那时候他们更多的关注于煤炭和钢铁资源的开采和使用,认为钢铁和煤炭才是国家第一生命资源。而中华帝国国内的钢铁产量和煤炭资源储备都是全球最大的,德国国内的煤炭资源也非常丰富。因此不会认为德国人为了资源而向中华帝国发起挑战。
但是二十年的条约时代过去后,国际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工业化国家而言,石油不但是用来驱动战争机器以自保的手段,也是用来润滑工业机器以自强的装备。因此,占有国际石油市场份额的多少。往往决定了它们在国际政治食物链上,到底是高居顶端还是屈居末尾。石油分配不公,自然要引燃战争的火绳。
石油重新分配,则多是战后谈判桌上的主菜。因为中华帝国工业的高速发展。对石油和相关石油化工的依赖已经远超煤炭,如果说一战前中华帝国每年消耗石油不过800万吨左右。对石油的需求基本上停留在帝国庞大的军事力量上面。但是经过条约时代的高速发展,中华帝国在光华三十九年时。对石油的消费已经达到了3400万吨,石油和石油化工的作用不再是军事燃油这种简单的需求了,而是取代了煤炭成为帝国最大的能源消费。
条约时代里,中华帝国发动海湾战争迫使高加索联邦交屈服,将巴库石油区交给中华帝国控制。同时,中华帝国通过对土耳其的控制,扩大了在波斯湾的实控区,从最开始的控制一个小小的科威特来满足中华帝国的石油供应,到控制整个伊拉克石油区连带着迫使波斯帝国(伊朗)、沙特阿拉伯联邦将波斯湾沿岸地区的石油开采权都交给中华帝国,使得中华帝国得以对整个中东石油区的垄断得以实现。
从中华帝国对中东石油工业区的全面控制就可以看出,此时的中华帝国政府对于石油的重视程度是成指数倍暴增的。
同样,在北美洲,墨西哥湾的石油也是成为美国和墨西哥爆发第三次美墨战争的根本原因,墨西哥因为在第二次美墨战争期间夺取了德克萨斯和墨西哥湾的石油区,从而奠定了墨西哥十几年的超高速发展,但也因为这块石油区,美国在罗斯福上台后,通过第三次美墨战争从新夺了回去。
这些都表明了一个关键词——“石油”,它已经被各个列强国家们所高度重视起来。
面对宋教仁语出惊人的话,帝国的大臣们一方面认为他有些言过其词了,他们不相信世界上有哪个国家敢向中华帝国叫板。但另一方面,大臣们也明白宋教仁不是无的放矢,以德国目前的状态,提而走险是非常可能的。
“德国人的罗马尼亚石油区被摧毁了,没有一两年的时间恐怕很难恢复。可以说德国人现在国内的石油储备和成品油撑不到一个月时间,因此说德国人会为了石油而铤而走险是非常可能的,这点我赞同宋大人的话。”
新任内务大臣常克勤做出了陈述,但他也有不赞同的,于是接续说道:“但我不认为希特勒敢向帝国宣战,先不说我们拥有强大的核打击力量,单单是常规军事力量,也不是德军可以抗衡的!”
“我也赞同常大人的观点!”新任国防大臣张自忠上将这时做出了表态,绝对不允许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军事力量超过中华帝国。这是作为帝国国防大臣的一门必修课,任何一个想要挑战中华帝国军事力量的国家都将被列入黑名单里。
“不过!”张自忠接着话锋一转,道:“德国很有可能铤而走险的进攻苏联,但前提却是帝国阻止美国、哥伦比亚和委内瑞拉向德国提供石油的通道。只有那样才会逼得德国去攻击苏联从而获得石油资源。”
“德国的石油储备只够其工业和军队运转一个月的,期间可以从意大利、西班牙等盟国借调一批石油,再借助土耳其从帝国手里购买一批石油,苏联虽然会漫天要价,但德国人可以忍一段时间,德国从美洲各国购买的石油当中35%可能会被协约国破坏,这样算下来,德国的石油可以支撑四到五个月时间。如果罗马尼亚石油区不能恢复的话,不出一个月德国就会做出选择,到底是向帝国低头还是选择军事入侵苏联。”新任财政大臣吴梓楠眼珠一转儿,已经心算出了德国做出各种行动的数学概率。
农工商大臣胡文廉也发表看法。道:“德国作为世界强国之一,从一开始就伴随着这种黑色易燃的液体的严重缺乏而被迫辗转于战火。英国与德国作为欧洲两强,其竞争关系早在19世纪末就已白热化,并最终通过一战来一决雌雄。但帝国的介入,使得一战中的英德两国未能决出胜负。从而未能解决双方的根本矛盾,也就自然而然的给二战埋下了祸根。石油储量最为丰富的中东被中华帝国独占,从而弱化了德国挑战东方超级霸权——中华帝国的能力。但英法两国为了保持这种己方占优的竞争态势,早在德国再次发动战争机器之前。就开始了旨在阻断石油供应的对德贸易战。”
宋教仁问道:“你所指的是?”
胡文廉直接道:“就是罗马尼亚!我在进入帝国农工商部之前,一直在研究石油问题。罗马尼亚是欧洲大陆唯一的富油区,自然而然的就会成为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竞争的焦点。”
经过胡文廉的分析。王辰浩和一干大臣们很快了解到了罗马尼亚在这次世界大战中所扮演的角色问题。
英德两国基于石油的争拗,在罗马尼亚表现得最为激烈。作为贫油国家,德国的石油供应问题在“一战”以后仍未得到解决,一直被中华帝国捏住金融命脉而被迫从中华帝国进口石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除了委内瑞拉、墨西哥、荷属东印度群岛、美国、苏联等国之外,罗马尼亚是德国最主要的石油来源。随着英德争霸局势的不断紧张,从美洲开往德国港口的大部分输油航线被英国海军所封锁,尽管德国海军也能够进入大西洋了,并且较英国海军有着实力的优势。但是德国缺乏海外军事基地,在大西洋“姓中”的情况下,同样要看中华帝国海军的脸色行事,实际上美洲石油航线依然在中华帝国的掌控之下。经济危机后的德国,跟中华帝国的关系急转直下,德国为了防止战争爆发后被中华帝国捏住命脉,必须要转移石油进口国和进口线路,因而罗马尼亚在德国地缘政治版图上的角色便愈发吃重。
自高加索巴库石油区被中华帝国管控之后,罗马尼亚便是欧洲的最大产油国,而且地处东欧、中欧和东南欧交汇处,不但向欧洲各地战场供油方便,而且也是中东输油管道的必经之处,同时还是中华帝国的巴格达欧亚铁路干线的重要中转站。控制罗马尼亚,无疑将改变战争双方的势力消长。更重要的是,罗马尼亚尚属农业国,石油开采和消费能力很低,外国资本是本国各地矿井的实际主宰者。
由于罗马尼亚在一战前一直都是协约国阵营国家其中,因此协约国阵营国家控制着那里的石油。其中英荷石油公司占有%,法国占%,美国占%,中华帝国占8%,罗马尼亚本国仅占%。
事实上,自“一战”以来,英德两国在罗马尼亚的石油攻防一直没有停止过。1916年11月,德军侵占瓦拉千平原。夺取了罗方全部石油设施。英国随即派特工潜入该国,成功摧毁了70多座炼油装置,烧掉80多万吨原油和石油产品。尽管德国事后花了五个月恢复生产,但产量始终未恢复到原有水平。
德国把罗马尼亚石油储备列为其战争准备的重要一环。因为后者至少提供了德国石油消费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为了在经济上控制罗马尼亚,德国法本化学公司向罗方购买了价值1700万马克的粮食,同时提供了1360万马克的工业产品,贸易额从1934年的万龙币猛增至1937年的3亿龙币。作为交换,德国要求罗马尼亚增加对德国的石油出口,并提出用军备抵偿石油费用。次年,德国还给罗方提供了亿马克贷款,用来购买德国军火。两国还按照德国动议。成立了以石油经营为主的德罗联合公司。
英国人显然不希望看到德罗两国的合作,因为罗马尼亚石油不但会使日耳曼战刀更为锋利,精心筹划的对德经济战也会就此破功。在伦敦方面看来,“如果德国控制了罗马尼亚。那么英国的经济战将不会使德国受任何损害,而经济战是英国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避免罗马尼亚倒向德国,英国首相张伯伦宣布在罗马尼亚受到侵略时提供一切援助,并给予罗方500万英镑的贷款,用来购买英国军备。而且还答应购买20万吨小麦,作为让罗方放弃与德国合作的报偿。
由于罗马尼亚严守中立,不愿因此挑衅于强国,因此只能对伦敦和柏林虚与委蛇。两不得罪。英国转而开始利用其经济优势,以经贸方式诱导罗方向己方靠拢。它联合法国。准备向罗马尼亚支付6000万龙币,条件是炸毁罗马尼亚油田。但被罗方拒绝。英国转而利用本国资本掌握罗马尼亚大部分石油开采权的优势,在“二战”爆发初期大量进口罗方石油,并抬高价格,使其主要流向外汇相对充足的其他西方国家。
罗马尼亚所有的库存石油都被英国抢购,英国还预订了下半年供油合同以及合同期满后的石油供应权,而且尽可能租用罗马尼亚所有的驳船和火车车厢,以免被用来向德国运销油料。很快,多瑙河流域的148条不同类型的油轮都被英国人租赁,后者甚至不得不专门成立格兰德公司,集中管理这些暂时并无多大用处的轮船。
英国人的石油抢购政策,对于德国打击很大。德国由于跟中华帝国关系恶化而导致其外汇不足(国际结算以龙币为主),从罗马尼亚进口石油的数量从1937年10月的7万吨骤减至11月的6万吨。1938年9月,输入德国的原油仅为1万吨,而出售给英、法两国的则分别为万吨和万吨。英国首相张伯伦甚至在写给妹妹的信里骄傲地宣称,“我预感战争到(1939年)春天就将结束了,……无须在战场上打败他们,只需让德国人明白他们能不能取胜,继续变得日益贫弱和穷困是不值得的。”
英国在石油供应领域的阻击,使德军参谋部制定作战计划时不得不有所节制。在战争爆发初期,由于德国石油储备自240万吨迅速下降到160万吨,德军始终不敢主动展开针对英法等国的大规模空战和轰炸,因为它的燃料库存严重不足,仅够在西线发动一场陆上进攻。如果不对英法等国的能源战进行积极反击,德国不但无法取得战争胜利,甚至会就此结束其工业化进程。
德国人首先向罗马尼亚施压,如果罗方继续对英、法两国的能源战听之任之,不排除对其发动攻击的可能。苏芬战争的爆发也帮了德国的忙。罗马尼亚害怕自己成为苏联的下一个进攻目标,急于取得用来自卫的德式装备,因此开始打破“中立”,倒向德国。1938年年底,罗马尼亚首相塔塔内斯库向德国承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将保证向德国出售每月不少于15万吨的石油,条件是对方为其供应武器。罗马尼亚的屈服,不但未获德国减压。反而再度加码。次年春,德国以停止供应武器相威胁,要求罗马尼亚必须低于市场价格向其供油。罗马尼亚以20万吨石油换取德国从波兰缴获的军备。随着德国在西线节节胜利,罗马尼亚国王甚至强迫境内外的国家石油公司每月提供2530万吨石油给德国。但德国还是不满足。最后派兵直接占领了罗马尼亚石油区,并迫使罗马尼亚国王加入同盟国集团。
苏联是德国突破英法能源封锁的另一个战略缺口。1937年8月,苏德双方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当年,德国即从苏联获得90万吨石油。战争进入第二个年头,苏联石油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