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日出厓山-第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元廷此时,阿术正率十万大军南下江汉平叛,而阿里海牙正紧随白衣军赤旗军部,目前已经把对方压制在晋西南一代,正待决战,而玉昔帖木儿和范文虎正南下福建,目前已经过了江,可以说,庞大的元军,此时竟然无精锐可调!除了大都和上都的宿卫军外。

可是。元廷现在,却没有足够地胆量来动大都守军,因为守都城之大军形同国本,国本若动,则必然动摇人心,实乃不智之举。

就在元廷还在犹犹豫豫之时,海都子察八儿率10000轻骑,居然沿着翰刺河突然转向东北,然后再背*兴安岭悄然南下,于七月二十一日出现在上都外围。多亏上都城守紧急紧闭六门,才避免了上都即刻沦陷的后果。

可是,初出茅庐的察八儿似乎锐不可当,迅速分兵,逐次击破上都周围的万余元军,并且于七月二十三,观兵于上都城下,声言要攻城。

告急文书如雪花一般飞向大都,自从铁木真七十五年前在斡那河畔宣布建国以来,这个政权还没有哪一刻像这样内外交困。风雨飘摇,虽然对手的优势十分的细微,可是。那毕竟也是优势。

可是,忽必烈和真金等人还在朝廷说话,怯薛长月赤察儿急报,重伤刚愈的皇孙铁穆尔,居然在没有军令的情况下,带着五千怯薛军出北门去了。

此言一出,朝中大哗。

可是那铁穆尔乃是皇孙,如今圣眷正隆,因此众人虽然多有非议,却也一直没有人敢说出来该如何处置。

只见金殿上,阿合马神色默然,忽必烈面带微笑,而真金则有些尴尬,其他人则大都各怀鬼胎,估摸着殿上的形式在分头下注。

所谓怯薛。也就是鞑子的禁卫军。起源于草原时部落贵族亲兵﹐带有浓厚地父权制色彩﹐基本上是父死子继,代代当兵。也就是忽必烈统治的核心部分。昔日成吉思汗所建怯薛共一万四千人。担任宿卫的怯薛人员称“怯薛歹”。从万户、千户、百户那颜子弟及随从中选拔,分四班宿卫。称四怯薛。怯薛人员除宿卫外,也分任大汗的冠服、弓矢、食饮、文史、车马、庐帐、府库、医药、卜祝等事。任事者一概世袭。诸王亦各有怯薛。入元后怯薛歹成为近侍大官。出任随朝官员后,仍接番直入宫廷服役。

昔日铁木真时,为了便于控制其他王公﹐建立了一万人的怯薛﹐其中火儿赤(箭筒士)一千人﹐客卜帖兀勒(宿卫)一千人﹐秃鲁花(散班﹐质子军)八千人﹐大多数是万户支队伍

﹐﹐臣下的手段。

自然为了笼络这些野蛮的杀人机器,铁木真给怯薛以很高的地位﹐宣布在外千户若与大汗怯薛争斗﹐千户有罪。怯薛分四番入值﹐每番三昼夜﹐护卫大汗﹐还从事大汗幹耳朵地各种服役。服役分工种类繁多﹐有火儿赤﹑昔宝赤(鹰人)﹑必阇赤(文书)﹑(书写圣旨者)﹑宝儿赤(厨师)﹑云都赤(带刀者)﹑(门卫)﹑(尚供衣服者)﹑(裁缝)﹑(掌***者)忽儿赤(奏乐者)﹑八剌哈赤(守城者)﹑(牧军马者)﹑(牧骆驼等﹐这些内廷服役的职务是世袭的﹐后来总称为怯薛执事。

作为大汗地核心力量,四番怯薛各有怯薛长﹐由成吉思汗时称为“四杰”的博尔忽﹑博尔术﹑木华黎﹑赤老温的亲族世袭担任。蒙古国时代﹐怯薛作为大汗的内臣﹐实际上参预军政事务的管理。大汗死后﹐各幹耳朵都保留一定员数的怯薛。诸王也建立自己的怯薛。除蒙古人外﹐怯薛中还吸收了一批色目人和汉人。

忽必烈上台后,大都和皇城地一般军事防务改由五卫亲军担负﹐但万名以上的怯薛依旧保留﹐备受优遇﹐每年有江南户钞作岁赐。怯薛成为元朝高级军政官员的最主要来源。官员以怯薛出身最为显贵。四怯薛长在朝中担任最重要的官职﹐如元世祖忽必烈时的四怯薛长安童﹑月赤察儿﹑忽都答儿﹑玉昔帖木儿﹐在朝中任中书右丞相﹑知枢密院事﹑中书平章政事﹑御史大夫。

怯薛之时,只有忽必烈能掌握,其他人完全禁止染指,就是真金,各方面都能渗透自己的势力,可是怯薛却是绝对不可以碰,违者与谋逆无异,可是这一次,铁穆尔不单单碰了,还敢一次带走五千人,这样的行为说明了什么,谁都知道!

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忽必烈最少也默许了,否则给铁穆尔天大的胆子,他也不敢带怯薛走,除非他脑袋觉得挂着不爽了。

这信号已经很明显了,大家都不傻,很多人都有了新的盘算,只是坐在中央地忽必烈,依然满脸神秘的微笑。

××××××××××××××

铁穆尔上次为救忽必烈,曾经中了一箭,险些丧命,加上他在漠北鏖战里地出色表现,从此圣眷大隆,被认为是真金地太子的当然人选,而铁穆尔虽然不通汉文,却对于汉人知识分子和官员予充分尊重,很多问题,他听不懂,也愿意主动求教,因此在朝中颇有贤名。

而这一次,他突然带着五千人,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力抗察八儿,在铁穆尔一番手腕之下,他成功地带着五千蒙古勇士里的勇士,聚集到了旺兀察都这鸟不拉屎的草滩子里,接下来,他居然就下令全军就地休息半天,而不是根据其他几个宿将们说的那样与察八儿正面交锋。

为此,还有人不服,质疑铁穆尔的领导,不消说,铁穆尔自然选择和他们过招,结果三下两下被放倒,军中便再无质疑之声。

当有老将谨慎的问道:“何以与此地,可是要设伏于察八儿所经之处?”

铁穆尔的回答很简练,很精彩:“我既领命带着你们来到这里,则万事我做主,你们听令,若是我认为该和你们商量,我自会说话,否则,你们且听我的便是。”

这段话传出以后,三军俱服,再无敢抗其威者。

第一百五十八章 翰林院

几个月来,张世豪和王毅中在南洋可以说是干的风生热闹,如今南洋的珠宝玉石行当,已经被东印度公司垄断,至于先前被默许的黑奴生意,张世豪等人虽然低调应对,可是那白花花的银子,却是着实的到了手,以至于在台湾的萧统虽然大手大脚的花钱,可是他却发现,那钱花的越快来的越多,终于,等到高雄船厂在七月末同时下水三艘三桅远洋商船时,萧统就晓得,他已经成功的构成了一个正循环。

眼下,府库里已经有了三百万两白银,基本上维持周转和保值交子是一点问题也没有了,和陆秀夫等人商议一番,萧统下令户部加大交子的发行量,力争在年底前,让岛内的居民尽量都使用交子交易,当然,这也是等于换个法子,把百姓手里的金银回笼回来,毕竟如今海外贸易,可是不认这个的。和他们做生意时,还是得拿真金白银。

不过,另一个好消息,就是燧石枪技术已经彻底成熟,而想要造出毛瑟左轮这样的玩意,萧统心知实在太过困难,也就没有强求,不过,张世杰等军头们却对这燧石枪赞不绝口,那么,萧统也就顺水推舟,拿出了一百万两白银,来给军队全面装备这燧石枪。当然,自己的清远军忠勇军,自然得优先考虑,只有他们的保持了足够强大的战斗力,才能对自己的皇权提供强有力地保障。对此,萧统很有信心,毕竟自己曾经数次深入军营,和那些以厓山残部为骨干的士卒们促膝谈心,同食同睡,那感情自然是非同一般,不少人一提起皇帝,那都是眼泪汪汪的。

不过,那台湾第一次科考的状元,终归还是没有给陆英。怎么说在这个年头,让女子当天下读书人的楷模,这是翻天的大事,萧统也不敢擅专。好在,除了陆英的文章是如此的光彩夺目,显著超过旁人外,礼部徐宗仁等人遴选出的其余人选,倒也不错。

被点为状元的张浦,今年已经三十岁了,生得高高大大。南人北相,面貌看起来就是那种一本正经地书生,他的文章虽然不似陆英那般远见卓识。但是作为正统读书人,能客观的看待士农工商,并且提出在“非常之时要以商促农,以农养军,以军备战”这样的想法,已经非常不容易,虽然这些还是停留在“利用”这样的术的阶段。不过,这也是格局问题,不能太过苛责,此外,在私德方面,张浦几乎无懈可击,其人乃是元军攻克临安后最后一代进士,在临安陷落之际,先是追随端宗赵昺。蒲寿庚作乱后不得已躲入深山,寄居于猎户之家。所谓“耻食鞑粟。效伯夷叔齐故事”,说的就是他了。结果偶然听说朝廷迁台湾,竟是渡海来投,上岛时衣衫褴褛,面目吓人,却依然不失读书人风范,这样的人,也许不能成为经国之才,可是作为道德上的典范,点为状元,也是实至名归。

至于榜眼,萧统选择了司徒不群之侄司徒致远,其人官宦出身,文章写的大气磅礴,论述精当,虽然还有局脩于王道霸道之争,不过,还是比他叔父等人要开明,对于拓展海外这些政策,也能谨慎地赞成,更为关键的是,他是司徒不群的侄子,也算是清流派地一个代表,萧统点他为榜眼,自然也有向他们示好之意,这也是陆秀夫极力主张的。

探花么,这一次乃是台湾本地士子黄主文,真深究起来,他的文章似乎也是只能勉强进前十,可是,他还有一个身份,是几十年前就迁居台湾的大族黄家的孩子,这黄家也是马南宝费了不小力气,才争取过来,他们和琉球苏家合作,控制着东瀛的贸易,势力不小,原本做贯了土皇帝,对于归附朝廷并没有什么期待,不过马南宝好言相劝,加上萧统也确实释出了些许资源,才换得黄家输诚,不过,为了巩固这一关系,还是点了黄主文当探花。

这黄主文的文笔虽然不算甚佳,思想上也有些小岛意识,不过毕竟是土生土长地台湾本地人,对于岛上山川河流知之甚详,对于台湾的优劣形式,对于台湾的发展空间,对于如何安民聚财,也都有还算精当的意见,更为关键的是,他的文章里,隐然还有些地缘政治的思想,就凭这一点,萧统也就答应了点他,

说起来,一甲三人,却不光是考才学,其中的政治考量实在不少,萧统想来想去,还是别扭,至于二甲和三甲,则基本没有什么意外,礼部给上的清样,萧统也基本照准了。

可是,这些状元们如何安置,却成了一个不小地问题,费了这么大的心思,造了这么大地声势,拢起来几十人才,若不能人尽其才,可就白瞎了。

思来想去,萧统只得效仿后世明朝地法子,把翰林院虚级化,以前翰林院里的翰林学士,专掌内命如任免宰相、宣布讨伐令等。

由于翰林学士参与机要,有较大实权,当时号称“内相”。首席翰林学士称承旨。不过,自从临安城破以后,翰林院形同虚设,里面基本没人了,萧统就正好顺应司徒不群等人的请求,恢复翰林院,不过,功能却是大不相同。

等到上朝时,马凌圣旨一念,众人才省过来,原来翰林院竟然是这般恢复法:

为了便于集中管理,萧统下令把杂流诸如方术伎艺等供奉之事与翰林院脱离干系。今后翰林院专掌制诰、史册、文翰之事,考议制度,详正文书,备皇帝顾问,主官为翰林学士,下有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修撰、编修、检讨等官,另有作为翰林官预备资格的庶吉士。不消说,翰林学士自然只有陆秀夫能当,众人也说不出什么话来。目前陆秀夫可以说是第一文臣,身兼丞相,太傅,翰林学士,军械司尚书,盐茶司尚书,可以说是大权在握。

至于侍读学士、侍讲学士这类,萧统大笔一挥,司徒不群,柳风,苏醒,徐宗仁等人,人人有份,谁都不少。

接下来,就是大家最关心的了,只听马凌公鸭一般的嗓子念道:“辛巳年殿试第一甲第一名,庐陵张浦,授翰林院修撰,从六品,赏白银一百两,大珠三颗,小珠五颗,锦袍三件……辛巳殿试第一甲第二名杭州司徒致远,授翰林院编修,正七品,赏白银八十两,大珠两颗,小珠四颗……辛巳年殿试第三名黄主文,授翰林院编修,正七品,赏白银六十两……”

对于这三个人选,朝野已经多次协商,自然已经基本没什么意见了,只是他们的官位,却是出乎了大多数人的意料,毕竟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翰林可是拜相的前兆啊,如今怎么这么容易就当上了?

第一百五十九章 第一次发飙

于陆英,朝野也一直猜测纷纷,毕竟关于陆英的事情公开,可是朝廷上下也都是猜测纷纷,这些人的鼻子可比狗还灵,自然晓得其中关键,不少人甚至已经拟好了奏章,准备皇帝一开口就火力全开,虽然不指望能拉下陆秀夫,可是至少也能重挫他的声望,总归对于某些人是有利的。

可是没成想,皇帝本来在殿试时甚是欣赏那陆英,可是真正到了发榜之日,居然连同进士出身都没捞到,不由让人大为困惑。

终于,好奇心还是可以害死一只猫,一向胆大敢说的司徒不群站了出来。

“陛下,楚州盐城士子陆英,不知此次缘何没有上榜,微臣最近听徐尚书说,昔日阅卷之时,曾有一份试卷见解独到而言辞犀利,颇受那些考官们的好评,不知……”

司徒不群说的遮遮掩掩,还不时向那徐宗仁使眼色,自然是要他忽应了。

那徐宗仁先前在草创之时一直称病不出,如今却是最殷勤的一个,什么事情都想来插一手,萧统很是不喜欢这人,而且那徐宗仁虽然生的也是相貌堂堂,风度翩翩,可是那双浑浊的,却一直滴溜溜转的眼珠子,总让萧统一阵别扭,而且他的字,写的也软趴趴的,让萧统心生鄙视。

“老子字虽然写的也不好,好歹龙飞凤舞,有点帝王之气呢,你那是什么玩意儿?”这是萧统接到徐宗仁第一篇奏章时地第一想法。那篇长达十万字,厚厚一叠的玩意儿,从阴阳五行到战和之道,扶民之法,看起来面面俱到,可惜似乎什么有用的都没有,如今萧统心向务实,自然很是看轻这人。

见司徒不群跳了出来,萧统眉毛微微一皱,而那徐宗仁也站出来。朗声道:“陛下,司徒大人所言甚是,那陆英家国天下之论,大海土地之分,虽然新奇,然微臣看了,却也深有启发,虽然其人年轻而略显浮躁,然观其前途必然不可限量,微臣窃以为。陆英其才,当给予进士之名。”

萧统心中略微有些不爽,好你个徐宗仁。明明老子亲笔给你批示,让你钩掉陆英,如今怎的,你却还找上门来了?

可是朝堂之上,萧统也不便发飙,只是淡淡说道:“陆英其才,朕自然知晓。不过,科举乃是选才之法,天下进士固然都是美玉良才,不过,不见得不当进士,就不是人才么,陆英,朕另有任用。”

“陛下,如此国之栋梁。正当让其多多历练,让其早日成为陛下之骨。如此。乃是大宋之福啊。”司徒不群不紧不慢又接了一句。

“是啊陛下,那陆英却须多多栽培。”

“臣附议。”

……

一时间。原本那些翰林清流们,尤其是翰林院先前残留的翰林学士刘鼎孙,更是闹得欢实,而陆秀夫等三省系统的,则是站在那里,冷眼旁观,尤其是陆秀夫,纵然是久经凤浪,可是那毕竟也是自己骨肉至亲,终究还是不可能做到完全的淡定。

眼见那些人越闹越凶,萧统终于一拍桌子,道:“都别说了,朕已知晓!”

这是萧统来到这个世界以来,第一次在朝堂上发飙,显然,什么东西,第一次的时候,效果都是很好的。群臣马上就安静了下来,瞪大眼睛看皇帝下一步该怎么办。

“你们不就是想说陆英的身份么?哼,告诉你们,陆英之事,朕早已知之,让她易钗而,那也是朕地旨意,朕就是想看看天下士子的才学,结果,你们也看见了,谁说女子不如男,恩?你们谁还有话说?”

这番话,萧统说的激愤,群臣听得忐忑,只有陆秀夫,却身子微微颤抖,眼圈发红,显然甚是激动。

“至于陆英的去向,哼,这些事情,乃是朕的私事,你们只须知晓,她的才学,不比今年的一甲差,其他的,你们且休管那么多。”

说罢,大袖一挥,萧统竟是径自走人,第一次把百官晾在那里,留下他们错愕之极,面面相觑。

气呼呼回到自己平日处理密件的暗房,狠狠摔了几个瓶子泄愤,然后抓起桌上的茶盏大喝了几口,萧统拍拍胸脯,不由喃喃道:“发飙地感觉,真好!”

接下来,想必群臣们将会私下里唧唧歪歪很多吧,毕竟这算是皇帝给陆英,甚至是给陆秀夫背书,力挺此事,他们大概是没有别的花招了吧,不过,这些已经和萧统没有关系了,眼下,萧统桌上的这份密件,却让他很是挠头。

一圈一圈又一圈,萧统心中烦闷时,也只得在这个几尺见方地屋子里踱步,这是萧统为了便于处理秘密事情而专门在皇极殿西侧建立的,外面有层层守卫,两层门,且不开窗,寻常人根本不知道里面如何,迄今为止,朝臣进来过的,除了天机阁相关人员外,只有张世杰和陆秀夫了,而他们出去后,也被严令要求对里面的事情决不能吐露半字,不然将会被族诛。

就是马凌和李福想要通报里面一个人理政的萧统,或是上茶什么的,也得拉动外面的一个铃铛,通过墙内布线,屋子里地铃铛会响,萧统也是和龚穹苍比划了好久,才让他明白这道理。

如果要送茶水或者密件,也得从一个一尺见方的小洞里进出,方法是摇三次铃,而那出口却也是折向面对萧统,萧统不必担心行刺的问题,一个人呆着的时候,萧统还常常自嘲,说自己是自囚一般。

眼下,铃声响了四次,那就是要去见太后了,这也不得耽误,可是眼下的密件,却也得立即处理,毕竟这是绝密级的,思虑再三,萧统由于今天第一次公开发飙,心情很好,便在上面写下了歪歪扭扭的一行字。

“能营救其人自然最好,但也不必强求,必要时,就如其”留取丹心照汗青“之愿,彼可斟酌损益,促而成之。”

说罢,萧统给这东西加好火漆,摇了五次铃,然后把密件放在平台上,在伸手拉了一个绞盘,这平台自行上升,然后小门打开,自然有人按规矩送到该送到的人手上,这就不是萧统关心得事情了。

“也不知道,这千古忠臣,你是愿做,还是不愿呢?”萧统走到门口,却又突然嘀咕起来,旋即重重一挥手,“管你是愿做还是不愿做,似乎都是朕说了算。

说罢微微一笑,心中一片澄澈。

第一百六十章 兄弟对决

英的事情,终究还是没有掀起什么风浪,皇帝雷霆一还是可以预期的,不过,为了防止那一甲三人心中愤迴,萧统还是专门安排陆英和他们三人见面,当陆英问萧统该如何自处时,萧统只是淡淡说道:“汝之才学,只需轻露,却务必使彼自愧弗如。”

果然,萧统亲自设宴款待四人,在席上黄主文司徒致远确实不服,先后以国策先法等等,来考究陆英,陆英虽然依然一身青衫,却是举重若轻,谈吐优雅,不得不让三人心折,至于那张浦,本就是人品高洁之士,如今见陆英确实才学出众,并非池中之物,自然就更是毫无芥蒂了。

接下来,萧统就下令这中了进士的士子们,务必全台游行,让各地的百姓们沿街观摩,其意自然一是要他们声名显著便于进取,二来则是激发民间向学之心,不消说,所到之处自然是万人空巷,盛况空前。

至于没有考上的士子,萧统也有妥善安排,部分心存高远的人,萧统派他们去南洋辅助张世豪,那里也正是急需笔杆子的时刻,还有些人,萧统则让他们去各地办学堂,教贫苦百姓家的孩子识字,一律免除学费,而先生的待遇从优,这样一来,自然也是人人歌颂的善政。

话说那头,就在七月二十九这一日,铁穆尔在张北一代苦等了三天,就当他自己都要动摇时。察八儿终于带着饱掠一场地西域骑兵慢悠悠的过来了,他们将要在这里修整,然后转向,继续袭扰两都之间的大片区域。

见敌人将近,铁穆尔果断决定立即出击,在悠扬的牛角号响起的时刻,五千怯薛铁骑也已经发起了冲锋,真正的蒙古铁骑一旦冲击起来,那真是如风卷残云,似横扫千军。本来也甚是剽悍的察八儿部,居然毫无还手之力,很快就被铁穆尔楔入。

以逸待劳,以有心算无心,虽然铁穆尔手中只有五千骑,处于以一敌二之势,可是比较那怯薛乃是全蒙古乃至全天下最精锐的军队,对阵那些疲惫之师,竟然是丝毫不落下风。

突然间南风乍起,让从南朝北攻的铁穆尔部声势更加三分。而那察八儿部则渐露颓势,那察八儿虽然也是年轻气盛,却也不狂妄。见识不妙,自然立即率部转向,他倒不是说要临阵而逃,而是眼下风助敌势,如果自己的阵势被铁穆尔楔透,那么将会被分割包围,仗就没法子打了。

可是。察八儿终究还是太嫩,他地马头刚刚一转向,准备做一个机动时,那怯薛部的战斗经验何其丰富,数千人顿时齐声高呼“次拉木架,次拉萨噶”,意思就是“敌人败了”,同样以蒙古人为主的后王军自然也听的懂这些,再一看自己的主将。确实调转马头,似乎真是要逃跑。这么一来。原本还颇为高涨的士气,顿时就嬢儿了。蒙古怯薛趁机一阵砍杀。那后王军的阵势顿时如风雨飘摇一般,只是将将持住。

那铁穆尔可是真正在漠北和敌人死磕过的,战斗经验比较察八儿来,高的可不是一点半点,如今见状,自然不会放过良机,在亲手斩杀几个敌人大将后,竟是亲自驱马,朝那察八儿而去!

而察八儿也知道,目前最好的办法,就是在自己和对方主将铁穆尔地正面对决中,击败对手,甚至将其斩首于马下,这样必能一举扭转现在的不利局面!

忽必烈之子对海都之子!论起来算是堂兄弟的二人,终于将要面对这注定要缠斗半辈子地对手!谁胜谁负呢?

只见那铁穆尔一路上挥刀猛砍,沿路挡者必死,而察八儿部下也知道他们这一战的意义,纷纷让开,而此时,原本还刀刀见肉激烈之极的厮杀,这一刻也稍微缓和了下来,大家的目光都投向了这里。显然,不论是忽必烈方面的所谓正统,还是后王方面的所谓嫡系,都想见证这一次对决。

铁穆尔高高举起了他的马刀,在这昏暗地下午,显得寒光闪闪,只是,刀尖上还挂着一滴鲜血,让这仅仅十五岁的皇孙显得杀气凛然,而那察八儿此时也拍马启动,举起手中的马刀,正面迎向了自己的堂弟。

周遭众人马上就亢奋了起来,故事的两个主角就要正面死磕了,这代表着两支血统的竞争,代表着一股精神的传承,无疑的,将会极大的影响双方地气势,甚至较为长远的影响后王和元廷之间地消长。

三十丈,二十丈,十五丈……那铁穆尔地马速度已经渐至巅峰,而察八儿的速度也已经甚快,眼见二人地马刀就要互相砸在一起,这一次,谁的力气会比较大呢?谁会傲然的坐在马上,看着那被掀翻的人呢?

可是就在这一刻,异变陡升,那铁穆尔竟然突然拨转马头,朝左侧一拉,那战马前蹄高高提起,一声惨嘶,却还是乖乖的转向,而那时已经冲到他面前的察八儿正用尽全身力气,一刀劈了下来。

一点,只差一点点,察八儿的刀却是砍向了空气,铁穆尔躲开了!

可是,人们还来不及嘲笑铁穆尔临阵脱逃的行为和胆怯的性子,那铁穆尔已经趁着众人发愣的当子,冲进因为观战而有些散乱的后王军右翼阵型,一阵大砍大杀,竟然如同砍瓜切菜一般,势不可挡。

而铁穆尔的部下们,也不知是早有预谋还是反应神速,总之这些怯薛轻骑们在铁穆尔转向后马上跟进,就像利剑一般楔入后王军的右翼,数百骑一阵撕杀,以最快的速度把这里拉开一道大口子!而这时的察八儿似乎还有些迟钝,压根没有反应过来。

等到察八儿高呼着让他的手下们补防时,铁穆尔已经把他正前方的最后一名色目骑兵给砍成两半,怯薛成功的把后王军给截成两段,大势已定!

第一百六十一章 光复襄樊

一战,铁穆尔以绝对弱势之师,一战击溃察八儿连胜儿身中三箭,勉强捡回了一条性命。

可是,铁穆尔依然不依不饶,率军追击,纵然自己也被伤多处,仍然毫不退缩,最终出赛四百里,斩首四千级,大胜而还。

消息传回去后,大都震动,忽必烈亲率太子并百官出城十五里郊迎,并且賜铁穆尔青盐和黑石,以表其功,而铁穆尔当仁不让的接过,并且表示自己麾下所部,不休息,不停顿,愿意迅速南下,平定白莲。

可是就在这时,南方传来的消息,却给大都城内一片欢欣的气氛当头泼下一盆冷水。

七月中旬,原本已经被压缩到中条山和泾河附近的白普部主力,突然间大动作迂回,趁夜从阿里海牙和阔出部之间仅仅十余里的缝隙中穿了过去,而等到阿里海牙和阔出按原计划合围之时,却发现白普军原来的驻地只有大量被裹挟且还不愿意造反的百姓,对于这样的所谓“顺民”,鞑子也不便杀掉,可是留下来,却又是几万张嘴要吃饭,当即就把阔出气得哇哇乱叫。

而阿里海牙也心中恼火,这近几个月来,他调兵遣将,好容易形成了对赤旗军关门打狗之势,没想到如今只因一个不慎,却就让那白衣军给逃了出来,固定之敌又变成了流窜之敌,那就更加难打了。

没法子,火气甚大的阔出,亲自带着八千轻骑沿路南下。去追歼那已经开始驰奔的白衣军了。

那么,在北地纵横了这么久地白普军,究竟去哪里了呢?

答案在半个月后终于揭晓,却再一次震动天下!

八月初一,襄阳城外,原本宁静了许久的大地突然剧烈抖动起来,守城将领还没有反应过来,城内却突然杀声四起,数百高手突然冲出。见人就杀,而当蒙古铁骑将要前往弹压时,这群人却突然拿出连弩。一阵激射,然后利用襄阳城南街道狭窄的便利。就地对抗鞑子,当然,他们同时也缓缓朝城门处撤退。

而就在这时。原本销声匿迹有一段时间的白莲教谢书,宋朝阳部,却突然再次出现,数日前,本来沿汉水北上的他们在离襄阳城百里之时消失,曾经让鞑子的襄阳守将很是意外,没有想到,他们这时,却突然出现在襄阳城南,并且已经调集了大量云梯撞车等攻城工具。一点招呼都不打,就开始攻城!

很快,投石车将一块块的巨石送上城墙。把那些负隅顽抗的鞑子们砸成肉饼,弓弩手一阵齐射。把正在对城内高手痛下杀手的鹰犬们射成刺猬,而撞车上地士卒们,很快把木板铺在了根本没有几滴水的护城河上,迅速通过,然后则高举盾牌,顶着城楼上并不致密的箭雨和零星地石块,开始撞门。

顿时如五雷轰顶的鞑子军,发疯一样朝城南压过去,可是那数百高手却死死地顶住了蒙古人潮水般的攻势,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