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日出厓山-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并且忽必烈明言敢谏者杀无赦,因此就是真金,也不得不闭嘴了。

话说那头,萧统这次的行动,成功的带回十余万百姓,这样的话,台湾岛上已经有三十余万众,而且元廷的迁界禁海进行的并不顺利,每日还是有大量的百姓渡海来投,岛上人口正不断增加中。

而由于这次行动,宋军也趁机和粤东闽北几个不受蒲家控制的中小型家族达成了默契,由他们向台湾走私物资,而台湾则给予他们岛上的物产,当然,支付必须用金银,不过萧统心中有数,如果一切顺利,按照现在的模式下去,很快台湾就能完全自给。

岛上人多了,事情也就自然多起来,这么多人拖家带口的上岛,小朝廷自然得给予安置,没有家眷的还好点,直接朝军营里一扔就完事,也没什么争议,可是那些拖家带口的就麻烦了。

嘴里早就淡出鸟的各地县令们,这次可一下子活泛起来,毕竟当官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管人麽,长期以来自己手底下都没几个人,让这些县令们深深觉得脸面无光,如今岛上呼啦啦涌入了这么多百姓,把抢来让自己官,没事收收税审审案的,多威风?

因此,这一次各县居然都在台南港设了点,专门等着接人呢。

不消说,各县都大显神通,台北来人最多,基隆阵势最大,台东说的最好听,总而言之,这年头能想到的法子,像吹吹打打许愿给钱,基本他们都想到了,什么安家费生孩子钱,一点不少,而得知消息的萧统,干脆付之一笑,反正人来了就好,剩下的怎么折腾,萧统决定放手让他们去操作。

如今台湾岛上的局势已经大概稳定,而大陆上,由于海都等人的缘故,结合忽必烈第一次攻打倭国的事实,三五年之内,台湾基本是安全的,而这三五年的时间,也就是萧统事业能否成功的关键。

台湾的事情,说实话已经花样不大,无非种田练兵生孩子,然后隔三岔五对剩下的官员们进行先进性教育,以保持他们的战斗力的进取心,而萧统深知,单单靠台湾一岛的人力物力,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和大陆相抗衡,唯一的法子,只有向外发展。

历史上的郑经,利用台湾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力发展远洋贸易,台湾的商船遍布四海,台湾之富庶,天下罕有,就是这样,在施琅背叛民族投入鞑子后,依然不堪一击,而萧统面临的敌人,凶残不比鞑子差,汉奸不比鞑子少,他必须做的更大,更强,才能取得胜利。

单靠种田,是无法战胜敌人的,而萧统并不记得喷气机冲锋枪是怎么做的,也没本事让数万宋军一年内机械化,靠科技革命也无法迅速成功。

那么,萧统唯一能做的,只有文明革新。

这么说,倒不是萧统想在宋朝这个年代搞什么民主自由,没有疑问,萧统在那个年代由于对红色集团邪恶的痛恨而醉心于民主自由,可是在宋朝这个时代,萧统必须比其他的君王更专制,更压迫百姓的自由,才有可能为子孙后代争取能改变命运的机会,不然,当劣等民族的血液掺杂进华夏正统的血脉,当腥臭的生肉混染了酒香茶味时,一切都晚了。

文明,华夏文明几千年来都是黄色的大陆文明,不庸置疑,以儒学为正统的黄色文明,创造了灿若星汉的华夏奇迹,让五千年礼仪之邦,在后世那个礼崩乐坏寡廉鲜耻的年代,依然能靠祖宗的成就四处招摇撞骗,聊以自慰。

只是,明明我中华有万里海疆,为什么我们要放弃拥抱大海,而选择拥抱黄土呢?

萧统小时候,曾经一度有有识之士提起过这个问题,后来,却因为一群暴民和一堆老朽的缘故,而让中华民族的自省再次推迟。

一个不敢面对自己的失败,不敢承认自己的不足的民族,是一个自卑而怯懦的民族,极度的自尊就是极度的懦弱,而这一切,汉民族,却是最明显的体现。

站在礁石上,看着大海的波涛拍打着岩石,萧统心中风雷激荡,他,第一次真正有了引入蓝色海洋文明的冲动。

大海本来就是人的故乡。在地球的突变中,大海曾经庇佑和延续了人类祖先的生命。后来,当人类重新回到大陆的时候,他反而不适应了。为了战胜陌生的环境与内心的恐惧,人类被迫极力发展自己的后天适应性,从而创造了文明,同时也完成了人本身的进化过程。

可是萧统知道,人类文明前,人类的先祖,就敢于跨过万顷波涛,渡海去远方,来开辟新的家园,可是,当人们定居下来,开始种地,开始繁衍,开始聚集,开始形成阶级,开始有了国家和军队,人民怯懦了,恐惧了,无数的说法被制造出来,阻吓后来者向大海挑战的冲动,而这一切最成功的,无疑就是儒学。

。。。。。。。。。。。。。。。。。。。。。。。。。。。。。。。。。。。。。。。。。。。。。。。。。。。。。。。。。。。。。。。。。。。。。。。。

非要深究的话,这几章俺夹带了点私货,大家看看即可,轻拍。

第四十章 文明之争(2)

 文明想要更新,必须有外来的推动和内在的衍生,指望当惯了奴才的中国人能团结起来走向大海,无异于痴人说梦。

那么,唯有萧统,以皇帝之尊命令之,以国家机器动员之,以巨额利益诱惑之,以严刑峻法逼迫之,只有自上而下的强力动员,才能扭转中华这艘巨轮的航向。

可是这样一来,萧统悲哀的发现,为了民族的进步,他必须采用落后的措施,为了民族早一日走向民主自由,他必须用铁一般的专制来压迫任何企图自由的萌芽。

这一切,和那些鼓吹要给我们带来民主自由社会大同的人,又何其相像呢?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当萧统从民主自由的崇拜者,变成真正想去实行它们的时候,才发现一切是多么的困难。

而如今,萧统的权力来自于皇族血脉的传承和封建土地所有者的支持,以及华夷大防的民族信仰,可是如果萧统真的想从文明上根本上来革新,那么就意味着萧统要和自己的权力基础决裂。

早在神话时代,来自黄河中游的黄土区的内陆文明,已经在不断征服下游和沿海地区了。可以说,皇帝和蚩尤的一战,就是内陆和沿海之战,定居和迁徙之战,守成和进取之战,谨慎和冒险之战,直到今日,萧统仿佛还能从黄帝大战炎帝和蚩尤的故事里,听到这历史深处的蒙胧声音。

后来,自称上承天意,下顺民心的周武王朝对殷商的征服,证明这股来自内陆腹地的力量,是不可抗拒的。而当纣王自焚的那一刻,华夏民族走向海洋的再一次尝试,就这样结束。

到了战国晚期发生的楚败于秦的史诗般的战争,可以说是以小麦作为粮食,用战车作战,并且是受到了游牧民族和波斯文化影响的黄色文明,最终战胜了以大米作粮食,懂得利用大船和水上作战,并且是受到东南亚和太平洋文化影响的蔚蓝色文明。

这个内陆文明的历史性胜利,是无论屈原那种抢天哭地的悲歌,还是西楚霸王

那种地动山摇的反抗,都无法遏止的。

蔚蓝色的隐退,埋伏下一个民族和一种文明日后衰退的命运。

太平洋来千古不息的蓝色波涛,一直在默默地召唤这个躺在大陆上的古老民族,

偶尔也引起过它的激动,把它的航船一直牵到波斯湾和阿拉伯半岛。然而,蔚蓝色

海洋的吸引力,比起那黄色的土地来,毕竟要微弱多了。

使那黄色文明具有巨大凝聚力的奥秘,就在于儒家文化在这片土地上逐渐取得

了独尊的地位。

儒家的一整套思想,表达了内陆文明的生活规范和理想,它在东方封建社会的

盛期,显然是比较合理的。但是,单一的思想统一,削弱了多元的发展,古代生活

中丰富的海洋文明的因素,就像几缕细细的清泉,淌到内陆文明的黄土板块上,立

刻就无影无踪了。

当萧统想起后世的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中日战争,堂堂天朝上国却被以前无比藐视的蛮夷们却在我们的锦绣江山上肆虐,在我们的宫殿花园里抢劫,除了愤恨外,萧统总是悔恨,为什么我们的先祖总是那么不争气?为什么我们弄不出工业革命?为什么我们的文化总是在圈圈里转来转去,而不能自我更新。

真正来到了宋朝,萧统甚至还意识到,厓山日落,中华固然就此沉沦,可是如果宋朝赢了,中国真的能改变命运吗?

就算宋朝赢了,我汉家冠裳保留,我民族血脉纯正,我们能放任思想多元吗?我们能主动走向海洋吗?我们的知识分子能有良心吗?

就算宋朝赢了,也有天才造出了蒸汽机炸药,我们能不把他们当成异端邪说施以极刑吗?我们能把奇人异士的想法真正落实到生产上吗?

只有坐在海边,萧统才真正意识到海洋的博大和个人的渺小,只有将自己置身历史,萧统才发现个人的力量在历史的长河中能溅起的浪花,实在难挡洪流。

想到这里,萧统不禁一阵灰心,自己是皇帝又如何?自己能下旨让所有百姓独立思考吗?自己能让所有的人全部去搞发明创造政治研究吗?就算自己做了,又如何?况且,自己那个皇帝,还能当多久,还两说呢。

正当萧统思想陷入天人交战时,突然,远处传来李福的声音,听起来似乎很是兴奋。

“陛下,陛下,金门光复了。”李福的声音在海浪声中,显得甚是渺小,可是,这般渺小沙哑的声音,都能透过海浪,再小的扁舟,也有渡过大海的时候,萧统在这一刻,似乎突然又恢复了信心。

历史,并不全是人民群众创造的。

唤来李福,李福却激动的话都有些说不清楚了,喘了好一会气,才说道:“陛下,张枢密传来急报,国舅爷突然放火,范将军呼应及时,金门光复,我军几乎毫发无伤。

说罢,李福迅速递上了战报,而急切的萧统看完后,居然高兴的忍不住狂喜而大笑起来。

诚然,压抑已久的他,太需要这样接二连三的胜利了。

第四十一章 光复金门后

 皇极殿上,萧统再次大会群臣,张世杰陆秀夫均在列,这一次除了驻守澎湖的张世英和前往占城的张世豪外,宋朝的主要臣子几乎全部到场。

开场白,当然是宣读国舅杨亮节在金门的突然起事,然后群臣开始了表扬和自我表扬,已经习惯了这一切的萧统,自然也不吝于朝自己脸上贴金,反正自己也不会真正相信君权神授啦上天庇佑啦这些的,而臣子们见皇帝有骄矜之色,自然更是欢欣,自然会紧跟拍马,至于杨亮节,萧统一高兴,就说既往不咎,而臣子们见光复金门这功劳着实不小,自然也不会计较太多,再说了,人家妹妹可是太后呢。

于是大家都在胜利的喜悦中开始陶醉,而萧统一高兴,也开始指诚山河,宣布光复后要如何如何,总之就是封官许愿了。

可是正在气氛一片和谐之际,那柳风却又跳了出来,出班道:“陛下,微臣有本要奏。”

不少人见这个大扫把出来了,忍不住开始撇嘴,而萧统正高兴呢,也就让他说话。

“启奏陛下,如今鞑子正占据先皇故土,鱼肉我华夏百姓,荼毒我万里江山,微臣以为,陛下当励精图治,任用贤能,奖励耕织,富国强兵,以图恢复。”

柳风说的慷慨激昂,萧统听得却昏昏欲睡,说不好听点,柳风说的都是废话,现在不励精图治,蒙古鞑子一打过来不全玩玩,要你说?中国人就这点不好,废话太多。

可是人家一片忠心,萧统还得做倾听状,连连点头,道:“柳中丞一片公忠体国之心,朕甚慰之,欣之。”

柳风见皇帝夸奖,更是来劲,接着说道:“然陛下,成百里者半九十,如今虽然光复金门,固然可喜,然臣以为,更当时时警惕,请陛下恕臣斗胆妄言。”柳风抬头,见皇帝没有什么反对的意思,便接着说道:“先前朝廷迁台,鞑子不以为意,是以朝廷可以在台湾建府开县,继而趁机大量移民,这本就会让元廷警惕,而如今杨大人光复金门,那金门离大陆乃是朝发夕至,旦夕之地,元廷未以重兵镇之,本就是失策,然元军虽然失之一时,然如今鞑子那里汉奸甚多,必有奸佞告知元主金门之事,那时若元军大发兵来夺金门,为之奈何?”

柳风说完这番话,一时间全场寂静,就是张世杰这样的乐观派,居然也说不出话来。

方才的欢喜鼓舞,只是一时,甚至说大家都沉浸在一时的喜悦中,不想也不愿回到现实,而那柳风,就像那个不识趣的小孩一般,执意说出了一切。

大多数臣子都低下了脑袋,不敢再说话,少数眼尖的已经发现,小皇帝坐在那里,神情似笑非笑,可是那小拳头,却攥得格外紧,而张世杰陆秀夫两巨头,也都神色不善。

看起来,似乎是这柳风闯了大祸了,有人已经开始计算,呆会什么恰当的时间点,自己该跳出来与柳风划清界限,然后狠狠参他一本呢?

萧统此时自然心中波澜再起,柳风的意思很明白,光复金门,固然在战术上是重大胜利,地缘上也取得了一个举足轻重的战略支撑点,对于士气,民心,以后的海运贸易,都是有莫大的意义。

可是有一条,在没有主力宋军参与的情况下,宋朝居然能收复金门,这说明,宋朝的实际力量,远比元廷估计的要强大,而这很可能会改变元朝决策层先北后难得决定,如果说元军主力不惜一切的强渡台海,那么自己就可以再爬上陆秀夫的背上,然后跳海了。

可是,如今做也做了,金门也换上九爪盘龙旗了,萧统总不能宣布说我们只是不小心的,元朝大爷们你们别生气,三五年后咱再死磕吧。既然已经打草了,蛇已经惊了?能怎么办?

能趁机打死蛇,固然最好,可是,宋朝如今这点实力,想和元军死磕,后果可想而知。

被蛇咬一定死,又打不死蛇,那么要么躲开让蛇咬不到,要么想法子让蛇不敢咬或暂时不能咬。毫无疑问,萧统只能选择后者,毕竟如今能做根据地的,也就是台湾了,总不能跑到倭国去重建吧。

想通此节,萧统嘴角一弯,笑道:“柳中丞所言不虚,如今确实已经打草惊蛇,想必闽地的急报已经北上了吧,旬日之内,鞑子就会做出反应,诸位以为,当何以拒之?”

臣子们都是老油子了,这点意思当然能听出来,都知道如今这金门其实也很烫手,不过皇帝既然已经决定,不惜一切也要接过来,那么就得考虑敌人要是发飙该怎么办了。

司徒不群再次第一个站了出来,振臂呼道:“纵然鞑子有百万雄师又如何?我朝有天相护有海相隔,战士奋不顾身百姓箪食壶浆,陛下英明神武,群臣众志成城,必叫他有来无回。”

不消说,代表清流的司徒不群这么一表态,其他人当然迅速跟进,很快,朝堂内外一片喊打之声,让很多人血脉膨胀,甚至还有人主张,干脆趁此大胜,全军出击,自马尾登陆,取漳泉一线,然后走仙霞,复临安,然后全军取江宁为根本,割据江南,再图后效。

可是当场有人就反对,声称不如全军坐船北上,从渤海一线登陆,直趋大都,犁庭扫穴,一举荡平鞑子。

萧统听了直摇头,他当然知道,目前很多人说话,纯粹是谄媚上意,而没有多少建设性,有的干脆就是胡说,这,大概也就是大规模讨论的坏处吧。

第四十二章 全线出击

 可是,朝堂之上,既然萧统已经有言在先,知无不言,言者无罪,总不能现在就让这群人闭嘴吧。而这些大臣们,有了在皇帝面前说话的机会,自然也会积极主动的表现自己,谁都知道,如今天子的癖好甚是怪异,你不说话他认为你不忠诚,你说错了他认为你没本事,你说对了,他……怎么想还不一定呢。

而且,如今小朝廷虽然孤悬台湾,却好歹有了落脚的地方,也想法设法从大陆搞来了大量移民,可以说小王国的规模已经具备,而新移民带来的财富,物资,加上朝廷厉行的政策,已经让台湾颇有欣欣向荣之气象,如今移民们在好政策的指引下迅速开始融入新的生活,台湾南北,大量的田地开始耕种,无数的房屋正在被建立,道路被平整,沟壑被填平,树木被砍伐,丘陵被推平,由于萧统的强行坚持,人力物力被不计成本的投入到向自然的进军中。

虽然,萧统深知,和大自然相抗是没有好下场的,破坏环境的人必然会受到惩罚,可是,眼下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了,无论是物种灭绝也好盐碱化也好,森林消失也好,目前都和他没有关系,他现在要做的,就是把台湾,变成粮库,兵库!

等到群臣们习惯性的分成几拨,开始争执时,萧统轻轻咳了一声,示意他要说话了。

群臣们早已习惯的迅速安静下来,目前君臣之间这点小默契还是有的。

“张枢密,如今之局,你可有什么章程没有?”这是上次密议后,萧统和张世杰第一次正面对话。

“回陛下,臣以为,如今既然已经是打草惊蛇之举,与其坐而等,不如起而行,干脆,我们就再次全线进攻。”

“全线进攻?”

“什么?这断不可行!”

张世杰的建议很快就得到了大量的反对,当然大都是文臣,这倒不是说如今张世杰的权力下降了或是失宠了,只是如今朝廷不再漂流海上,一旦危机感不那么强烈,人与人之间的争执激化,也是必然的。

当然,有人反对,必然也有人支持,这一次,司徒不群居然旗帜鲜明的支持张世杰,并且要求亲自前往前线劳军,为将士们击鼓助威。

听到这,萧统终于烦了,他现在也终于能体会到,李世民是多么的伟大,那魏征虽然也喜欢唧唧歪歪,可是好歹,人说的有理啊,你司徒不群没人那本事,还一直像苍蝇似的嗡嗡嗡嗡到处哼,啥事情你都要发表点意见,你不是找事麽你?也难怪,那么多皇帝忍不住要杀喜欢说话的人了。

司徒不群之后,又好几个人热血沸腾的表态拍胸脯,张世杰总算找到了机会,把话头拿了回来。

“陛下,还有列位,臣所说的全线出击,其实是佯攻。目的在于给鞑子造成错觉,让其犹豫迟疑,而不是要趁此时反攻大陆。”张世杰不急不徐的说完,神色淡定。

“佯攻?”萧统来了兴趣,“你的意思是,欲盖弥彰,其实不然?”

“吾皇圣明,微臣正是此意。”张世杰看了萧统一眼,然后低头说道。

“这个。”萧统有些犹豫,张世杰的意思,他当然明白,就是既然已经惊动了元军曝露了实力,那就不如玩大点,宋军就趁机全线出击,彰显实力,让元军不敢不重视,就等于明确告诉对方,老子如今实力恢复了,就要打你,你怎么招?

可是,这样也有巨大的风险,因为这个方案,其实就是赌,赌对方会谨慎,会犹豫,会选择观望,乃至会按兵不动,说白了,就是心理战。

可是,万一弄假成真怎么办?万一对方不识逗,或者太识逗了和你较真,元军真的趁宋军精锐尽出而玩个黑虎掏心,那岂不是弄巧成拙?

国之大事,不可不慎,萧统这一次再次陷入了犹豫。

虽然政治就是赌,可是,在厓山时萧统敢赌,是因为自己本就没有可以失去的,无非说几句话喊两嗓子罢了,可如今,自己在台湾,好歹也是一方土皇帝,手下还几十万人的身家姓命呢,再说大点,那可就是承载着华夏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呢,万一一个头脑发热做出了错误决定,那岂不是罪人?

张世杰说完后,就静静站在那里,不再发表言论,不得不承认,张世杰如今脾气,比起十年前已经好了很多,至少不会在朝堂上再发指谪天子呵斥宰相的言论了。

“陆相,你怎么看?”萧统终于还是决定,再考虑下别人的意见,这倒不是说他胆子小了,实在是不得不为之啊。

没想到陆秀夫的话却更是简洁:“打!”

一个字,却如万钧般重。

宋元之间,华夷之间,荣辱之间,生死之间,先进和落后之间,除了打,还有别选择的么?

只有铁和血,才能化解不解之仇,只有锋利的刀剑,才能换来犁锄耕种的土地,和玉帛交易的市集。

打,和平都是打出来的,没有什么道理可讲!

没想到一贯谨慎持重的陆秀夫,都力主要打,而其他臣子见张陆两巨头,都异口同声的喊打,自然也都改变初衷,全部喊打了。

萧统深吸一口气,霍然起身,振臂道:“既如此,明日,全线出击!”

第四十三章 地下工作

 这一次,宋军没有出动精锐,张世杰手下最核心的八千淮西老兵,被安排在台南一线,目的当然是要保证皇帝銮驾不能出问题,至于其他的军队,除了留下必要的驻防和维持力量外,全部登船,大刺刺的朝大陆开去。

宋军的海军呈半月形展开,南抵潮汕,北至浙东,战船千艘,旌旗招展,修整已久的宋军士卒士气高涨,誓要打出威风,打出气势。

而此时,元朝的敕令已经下来,“令滨海民悉徙内地五十里,以绝接济台湾之患。于是麾兵折界,期三日尽夷其地,空其人民”,地方官则趁机驱赶百姓,收受贿赂,强抢民女,而由于太子真金心情太过操切,命令过于严苛,致使地方上的人执行起来更是丝毫不顾手段,于是,流血事件开始发生。

杀一个人,百姓会恐惧,抢一个少女,百姓会愤怒,可是,如果杀十个,百个,千个呢?如果当众轮奸,奸尸呢?如果在蒙古人色目人后面,还有一群汉奸为非作歹呢?

当一些同族同宗甚是是昔日邻里好友,如今却当着鞑子的狗腿子,对自己的同胞们指手画脚,索要财物,霸占民女还趾高气扬,那么其中的怒火,是不是比鞑子亲自来看,还要大呢?

虽然由于畏惧蒙古铁骑,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反抗,可是民情的骚动,却是必然,而早先被广布江南的宋军细作,如今敏锐的嗅到了一丝不寻常,而上面及时的指示,很快就让他们开始行动。

临安酒肆中。

“哎你听说了吗,鞑子皇帝不行了。”一个尖嘴猴腮的瘦子凑到一个短衣老者的耳边,小声说道。

“嘘……人多嘴杂,你可别乱说。”老者显然有些恐惧,指了指酒肆墙上的“莫谈国事”的纸。

“真的,这事我也听说了,我小侄子的同班儿,就是西村那狗剩,上次给县太爷刷马时不小心听见了,听说朝廷派了刺客呢。”另一个看起来比较憨厚的汉子听了,也端起茶盏凑了过来。

”刺客?那鞑子皇帝周围,怕是高手很多吧。”老者有些不信。

“哼,鞑子高手多,,我们汉人就没高手了吗?我们汉家的功夫,飞檐走壁,千里取人首级,岂是鞑子蛮荒之人能抗拒的了的。”一个戴着草帽,前沿压得很低的白脸清秀汉子端坐对面,头也不抬的说道。

“真的?不会吧,朝廷不是跑到那个台……台什么的岛上去了嘛,还能派刺客?”

“台湾。”瘦子指正道。

“对,就是那鬼地方,听说那里鸟过不拉屎,到处都是毒蛇猛兽,皇上那细皮嫩肉的,能受得了吗?”老者似乎对这有了兴趣。

“嘿,这你们就不知道了吧,如今那台湾岛,已经被皇上治理的那是人间乐土啊,这会子听说就有一百多万人啦。”憨厚的汉子笑呵呵说道。

“乖乖,这可怎么得了啊。”这时“恰巧”又凑过来一人,长得结结实实的,他接过了话茬。

“对,他大爷,这我也听说了,我们家驴蛋子还一直让我过去呢,说是皇上在那里,去了都给银子土地屋子呢。”

“真的?”老者似乎心动。

“王三他们一家子上月就去了,如今可有十好几亩地呢,对了,您要是去,可得抓紧了,听说鞑子就得禁海了,以后,可是片板不许下海呢,抓住了,一律杀头。”

“天哪”

几人又胡扯了许久,最后达成“入你之耳,再无他人”的保密协定,然后散去,只是像吃了蜜似的老头,哪里顾得了这些,碰上些交好的,就开始吹嘘听来的“乐土台湾”,,还强调趁现在海禁还没有落听,赶紧走人。

他却不知道,分头出去的那几人,很快又凑到了一起,当然,他们不止这么点人。

密室中,“老大,还有几处?”瘦子大口的喝着水,望着那个憨厚的胖子。

胖子此时哪里还像刚才那般笑弥勒模样,如今小眼睛神光烁烁,一副很精明的样子,他拿起狼毫,,轻轻在一张图上点了点,道:“还有十四家,好了,今天必须完成六家,瘦猴,秀才,铁柱,你们几个先歇着。豹子,老七,跟我走。”

说罢,胖子洗了把脸,换上一套儒衫,摇着折扇,踱着方步,大摇大摆的出去了,而唤作豹子的像护卫,唤作老七的似书童,三人再次迈向了临安最大的酒楼——临江仙。

剩下的几人里,瘦子却怎么也睡不着,忍不住对秀才道:“穷酸,你说咱们几个就整天跟人胡说八道的,累也累死了,这光复大宋,就靠这个?”

“是啊是啊。”铁柱也插话了,“我那兄弟这会子在苏州,他可是五个人七天跑完苏州呢。”

“就是。”瘦猴狠狠的挥舞了下拳头,“整天在茶馆酒肆里和那群下人扯淡,还不如真刀真枪的打一仗来的痛快呢。”

“不远了。”秀才轻轻说道。

“你说什么?”瘦猴和铁柱异口同声问道,神色很是激动,如今这日子,让他们都淡出鸟了。

“我是说,想打仗,就快了。”秀才不紧不慢说道。

“你……你说清楚点,你得到消息了?为什么我没得到?打仗?打哪里?谁带人打?上头给你消息了?”瘦子的话像连珠炮一样问个不停。

“先睡觉,明天换班再跟你俩说。”秀才却不管那俩人的眼神,一个哈欠便倒过身去,鼾声大起。

瘦子和铁柱对视一眼,瘦子骂了两句,便也睡了,毕竟地下工作,着实很累人的。

只有秀才心中暗暗笑道:“妈的,老子都刚刚接到消息,咱头都还不知道呢,你们要都知道风声了,还了得?”

说罢嘴角一弯,放松原本绷紧的身子,这次,是真的睡着了。

第四十四章 文攻

 信息时代以前,消息的传播虽不能一瞬天下知,可是在正确而巧妙的操盘下,依然可以达到惊人的效果,如果再有人的煽动,蛊惑,引导,那么这时舆论的威力甚至比后世还要强大,毕竟那时面对愤怒的人群,统治者可没有坦克机关枪,也很难封锁消息。

不消说,那些在茶馆酒肆里散布消息的,当然是“有组织有预谋”的反元反民族压迫的活动,而他们的后台,当然是如今避居台湾的宋朝小朝廷。

虽然说没有先进的通讯工具,可是萧统却能粗浅的把握人的心理,也学过一点子新闻传播理论,虽然并不甚精通,可是应付那群古人,却也足够,尤其是大多数还在茹毛饮血行野兽之行的鞑子了。于是稍微给宋朝的情报部门说个大概,这群人精马上就对萧统奉为天人了。

很快,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