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统天下-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吉曲〃已经出现,被称为〃吉曲考〃(拉萨河流域)的地方已经为人所知,现在拉萨所在地,已经被人称为〃吉雪沃塘〃(吉曲河下游的肥沃坝子)了。

那时吉曲河流域先后属于苏毗部落联盟中的达甲沃和赤邦松两个王族统治。7世纪初,雅隆部落首领朗日松赞率兵北上,渡过雅鲁藏布江,在赤邦松王族下面的娘氏家族等的策应下,占领赤邦松领地,一举成为整个吉曲(拉萨)河流域的主宰。朗日松赞把营盘设在墨竹工卡的甲玛岗山沟,在这条长长的南北走向的山沟中,建造了几座宫堡,他的儿子、吐蕃王朝缔造者松赞干布,公元617年出生在甲玛沟的强巴明久林宫堡中。

公元633年,一个美好晴和的夏日,年轻的赞普松赞干布,率领他的臣属、侍卫,跨上雄劲剽悍的骏马,从墨竹工卡加玛沟的强巴林行宫出发,像一团团急风吹动的彩云,朝着拉萨所在的方向,飞驰而去。马蹄敲打着拉萨河边坚硬的大地,发出山摇地动般的巨响,好比擂起一面面胜利的战鼓。

那时候,拉萨河并不叫拉萨河,而是叫吉曲河,意思是欢乐幸福之波;拉萨也不叫拉萨,而是叫吉雪沃塘,意思是吉曲河下游的牛奶坝子。当时吉雪沃塘只是一片人迹罕至、野兽出没的荒原。松赞干布无论行军打仗,还是和议会盟,都特意在吉雪沃塘停留三天两日。有时在原野纵马驰骋,射猎野牛、雪豹和熊鹿;有时跳进吉曲河的清波碧浪,在河水中畅游;有时登上峻峭的红山之巅,久久凝望吉曲河谷流域云飞雾走、雪山起伏的壮美风光。这里南北两侧山峦环抱、水草丰美、气候温和,有适合于人类居住的、方圆几十里地的盆地,更有吉曲河从东到西滚滚流过,提供了无尽的水源。河的北岸有红山、铁山、磨盘山,3座岩蜂拔地而起,像雄鹰展翅,又似狮子跃空,如同3座天然堡垒。而且这里交通方便,地理适中,东邻大唐,西通波斯,南面是印度和尼泊尔。松赞干布早就看上了这方水土,谋划着统一雪域高原后,在这里建立一座永久性的王城。这一天,他率领臣僚部属赶往吉雪,就是要实现他多年的夙愿。

加玛沟离吉雪沃塘并不太远,快马只有不到一天的路程。当晚,他们赶到目的地,君臣在红山脚下搭帐宿营。第二天清晨,藏王带领几个大臣,亲自到沃塘各处踏看。他发现在今天纳金乡所在的地方,吉曲河分成南北两股河道,在平野上任意奔流漫延,使很多地方变成了沼泽和河滩。他命令大臣征集周围的军民百姓,修筑堤坝,堵塞北面河道。吉曲河的主流顺着南面山坡奔流而去,使北面大部分地方变成干爽平坦的陆地,以后的拉萨城就建立在这片土地上。他还发现,无论是吉雪沃塘坝子还是南北两侧的山沟,都是土地肥沃、牧场优良,便命令娘氏等几家贵族把自己的部分奴户,迁到这里来开垦田地,放牧牛羊马匹。现在拉萨北郊的娘热乡,就是当年贵族娘氏移民定居所在,这个名字从松赞干布时代,一直保留到了现在。

经过吐蕃君臣仔细查看、周密规划、兴建水利、移民垦殖之后,拉萨城的始建工程便轰轰烈烈地开始了。

“拉”意为神;“萨”意为地。拉萨:意为有神佛的地方。这是641年,文成公主带去一尊释迦牟尼12岁等身宝像后,才命名的。在此之前,这里叫吉雪沃塘。

后来建立近200年的吐蕃王朝各种矛盾开始激化,王族与宦族、宦族与僧俗、佛教势力与反佛势力之间的冲突,达到水火不相容的地步。先是反佛势力诬陷杀害了掌政僧侣钵阐布·章迦贝云,接着弑杀藏王赤热巴巾,拥热巴巾之兄朗达玛为藏王,掀起第二次禁佛运动。禁佛从拉萨开始,大昭寺被查封,释迦佛像被埋藏在地下,僧人被赶出寺庙,强迫他们还俗,命令其杀牛宰羊或上山打猎。朗达玛在位五年后被密咒僧人拉隆·白吉多吉弑杀。

郎达玛死后,留下维松和云丹两位王子,维松为次妃所生,云丹为长妃所养,朝政落入妃党和贵族集团手中,云丹据拉萨,称为〃大派〃,维松避居山南,称为〃小派〃,两派互相讨伐,历时二十余年,最后引发整个西藏高原的平民大暴动,吐蕃王朝从此解体。作为王朝首邑的拉萨城,也随着吐蕃的瓦解而衰落。布达拉宫早在赤松德赞时期遭到雷击火焚,这次又遭兵燹,逐渐沦为废墟,雄宫坍塌,殿宇破败,荒草萋萋,乌鸦乱落,一片凄凉景象。

西藏从9世纪中叶开始的分裂割据时代,整整持续了400年,直至13世纪中期,以藏传佛教萨迦派为首的西藏各教派领袖归顺元朝,西藏从此由分裂走向统一,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萨迦王朝的首府在后藏萨迦地方,帕木竹巴王朝的首府是山南乃东;藏巴第悉政权时期,首府是日喀则。虽然八百年间拉萨并未处于西藏权力的中心,但是它一直是西藏最古老最神圣的城市。

“不知法王对乌斯藏的农奴们怎么看?”等辅教王说的出不多了,朱厚照突然朝他问道。

“农奴?”辅教王看着朱厚照,不知道他问这个问题是为何意?农奴在乌斯藏和朵甘的那些贵族眼里就是他们的奴隶,是他们的财产,是他们剥削和打压的对象。虽然辅教王自己对驻地里的农奴比较好,但是也不代表农奴在他的眼里有多大的地位。但这都不是关键,关键是朱厚照问这话的用意。

难道朱厚照或者明廷对他们产生不满了吗?亦或者是他们同情农奴想要改变农奴的遭遇。想到这几个月来那些叛军们喊出的要废除农奴制的口号和朱厚照来拉萨之后的作为,这中间是不是有什么联系呢?

如果是的话自己要怎么办。但是如果不是的话?低着头辅教王心头无数念头闪过。

看着辅教王低头沉思,朱厚照也不打扰。选择,是每一个人一生中永远都无法避免的,有些选择无关紧要,但有些选择却事关身家性命,不得不慎重选择。

“法王,你们八大法王是以谁为首啊?”朱厚照又问了一个看似不相关的问题。八大法王以谁为首,朱厚照自是知道,只不过现在问辅教王只是为了给他一点提示而已。

“大宝法王。”

第四十九章因为我们已经是第二家族了

“咚”“咚”“咚”……咚咚的战鼓声告诉着所有的人一件事——全军集合。听到战鼓声,各个军营里的士兵不管是在睡觉、聊天打屁还是在做白日梦都快速的穿上军装拿上兵器迅速的朝布达拉宫下面的广场上集合。

“不知道殿下集结兵马是为何意?”此时朱厚照和京军将领、宋文华和他的四川兵将领们还有乌斯藏、朵甘两地的法王们都站在广场前的台阶上。

“何意?待会你们就知道是何意了?”朱厚照连头都没回,冷冷的说道。

听了他的话,站在一旁的法王门脸色瞬间便变得难看了,从朱厚照的态度上可以看得出朱厚照今天集合兵马没有好事。几人相互看一眼,强作镇定的望向前方。

看到所有士兵都已经集合完毕了,朱厚照大声说道:“来人,宣旨。”

只见从朱厚照后面走上前来一位庄重的拿着一个圣旨的太监,走到前面,庄重的打开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乌斯藏、朵甘受太祖之封成为大明国土,两地藏民业已是为大明国民,太祖之敕两地本应民安府富,然两地是为农奴制,两地之藏民亦多为农奴,生活困苦,朕甚感不忍,特命太子朱厚照率军进藏解救两地藏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废除农奴制,解救万民于水火……特令此后法王不得干预政事……”

听着太监念出来的圣旨,八大法王越听越心惊,这是要我们的命啊,你废了农奴制,还让我们怎么活啊。没了农奴谁给我们种粮食?谁给我们放牧,谁给我们提供吃喝玩乐的?

“太子殿下,敢问上皇是为何意?”强忍着不让自己失态,阐化王上前走出一步,朝朱厚照问道。

“何意?难道这么聪明的法王听不出来吗?”朱厚照朝他讥笑道,这帮法王门只会搜刮民脂民膏,从来不想着为民做事,典型的只管自己活不管别人死。

“太子殿下,我们都是受成祖皇帝和宣德皇帝特封的法王,当年成祖皇帝把这些土地和农奴们上次给我们,难道现在上皇想要反悔吗?”

“反悔?哼,是你们这些人只顾自己享受完全不顾百姓死活,当年成祖皇帝把那些百姓赏赐给你们让你们带着他们过上富裕生活的,但是你看看你们现在把他们欺压成什么样了,既然你们治理不好他们,那就交给本殿下来治理吧。”

“来人,拿笔墨纸砚来。”朱厚照朝身后说道。

只见一会只见便从后面出现八个手持案板上放笔墨旁边还放着一张已经写满了字的宣纸的军士朝法王们走了过来。

“请……”走到八王身前,八名军士拿起上面的宣纸递给了八王们。

静!

八王相互看了一眼都没有伸手去接,最后还是辅教王率先伸出手接过了宣纸,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辅教先王自受成祖皇帝分封于达仓以来,历代辅教王未能成成祖所愿富民强府,深感羞愧今日特交出成祖之封地,交达仓之百姓与上皇,望上皇善待达仓百姓……”看着上面的内容,辅教王越看越心惊,看来果然和我昨天猜测的一样,太子这是要收回我们的封地啊,这可如何是好,不给?但是看看下面站着的十几万带刀的兵士,辅教王不由自主的往后缩了缩脖子。

“各位还是看一下吧。”辅教王往后退了一步朝几人说道。

听了他的话,其他几位法王也都不情愿的接过了宣纸打开看了起来。

“太子殿下,想不到你们竟然背信弃义?”还没来得及看完上面的全部内容,阐化王已经愤怒的跳了出来。

“就是,你么汉人也太欺人太甚了。”

“不行,说什么也不交。”

“都给我闭嘴。”喝止了法王门的吵闹,朱厚照朝喝道:“你们现在只有两条路可走,一就是签了上面的告示文书,二就是试一下我大明的刀枪可利否?”

“这?”听了朱厚照的话,有几位法王不由自主的向后退了几步。

虽然有人退缩,但同样也有不怕的,阐化王就是其中的一位,“哈哈,这是你们大明早就想好的吧,早看到那些叛军用的兵器的时候,我就怀疑你们大明心怀不轨,只是一直不敢相信罢了,没想到这一切竟然是真的。想不到一向仁信著称的汉人也会干出这种事?”

“仁信,你这样的人配和我们讲仁信吗”对阐化王的话,朱厚照嗤之以鼻,这帮子法王们什么时候讲过仁信。

“好,既然这样那我也我话可说,不过想让我在这上面签字,休想。儿郎们,随我杀……”八大法王此次前来拉萨虽然没有带太多的士兵,但是每人带个几百亲兵还是有的,对于阐化王来说自己这次带的几百亲兵可都是自己驻地的精锐,足够带自己逃出去了,只要自己能够回去就不愁没有机会报仇。这里是乌斯藏,是他们藏人的地盘,汉人到了这里就是条龙也得趴着。说完阐化王便向自己的亲兵营跑去,他相信自己曾够从这里逃出去。看着离自己不远的亲兵营,阐化王还庆幸幸亏自己把亲兵营安排在自己不远的地方。

看着阐化王向下面跑去,朱厚照也并不阻拦,反而露出了诡异的笑容。

仁蚌*康诸,仁蚌家族的少族长;仁蚌家族现任族长钦定的下一任族长。仁蚌巴自元末以来成为帕竹万户的官员,受任为仁蚌的宗本,子孙相承,故称仁蚌巴。该家族与帕竹首领有几代的姻戚关系,遂以外戚而干政,成为帕竹政权的第二大势力。仁蚌*康诸自五年前成为阐化王的亲兵统领以来,深得阐化王的信任,因此阐化王到哪里都会叫上仁蚌*康诸护卫,这一次也不例外,仁蚌*康诸再一次率领着阐化王的亲兵营来到了拉萨。

“康诸,快救我。”快跑到仁蚌*康诸面前的时候,阐化王大声的叫了起来。

“是,法王。”说着仁蚌*康诸便拔出了佩剑,向阐化王跑去。

看到自己快要接近仁蚌*康诸了,阐化王露出了高兴地笑容,自己就要得救了,“呃……”只是笑容瞬间便凝固了,只见仁蚌*康诸手持的佩剑齐根的没入到了阐化王的身体。

“为…为什么?”伸出右手指着仁蚌*康诸,阐化王愤怒的问道。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最忠实的亲兵营长竟然会在这个时候给自己一刀。

“为什么?因为我们仁蚌家族已经是帕竹的第二大家族了。”趴在阐化王的耳边,仁蚌*康诸带着淡淡的笑容,轻快的说道。

“碰”仁蚌*康诸拔出佩剑之后,阐化王的身体重重的摔倒了地上。

清风吃过,拂乱了阐化王额前的头发,恍然间似乎阐化王的眼睛睁得更大了,露出了愤怒的眼神,悔,好悔啊,恨,好恨啊。

不再理会已经倒在地上的自己曾经的主子,仁蚌*康诸从衣服里拿出一片手巾擦了擦剑上残留的鲜血,“磁……”剑鞘再一次掩盖了宝剑的锋芒。快步的走上台阶,仁蚌*康诸朝朱厚照跪下行礼道:“臣仁蚌*康诸参见太子殿下。”

“起来吧。好,你做的很好。”朱厚照高兴的朝仁蚌*康诸说道。朱厚照毫不在意仁蚌*康诸刚刚杀了自己主子的行为,事实上这一切都是朱厚照亲自安排的。从来不打没有把我的仗是朱厚照信奉的准则,对于阐化王今天不会接受自己的条件,朱厚照早就料到了。不过他一点也不担心,因为有人会替他杀了阐化王,这个人就是仁蚌*康诸。对于帕竹的政权,朱厚照曾细致的研究过,对于帕竹的那些个大家族朱厚照最关心的不是阐化王的帕竹家族,而是仁蚌家族。因为这个家族就是朱厚照要找的解决问题的关键。仁蚌家族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一跃成为帕竹的第二大家族,但是他们的志向不限于此,他们的志向是做帕竹的第一家族。只不过以前他们空有曹操之志,却没有曹操之力,所以他们就一直隐忍不发。直到朱厚照派人找上了他们,他们知道机会要来了,虽然现在他们不是帕竹势力最大的,但是如果有朱厚照的支持,那一切都不是问题。经过家族商议之后,仁蚌家族族长就定让仁蚌*康诸按朱厚照之命行事。

“阐化王为一己私利,逆天行事、图谋不轨已经伏诛,不知几位法王打算如何?”看着吓得脸色全无的几人,朱厚照颇为不屑的问道。

第五十章血红残阳

辅教王看了一下其他六人,见除了大宝法王已经恢复一脸泰然自若意外其他,剩下的五个人全都还是脸色惨白,显然还没有从刚才阐化王被杀的震惊中缓过来,其实他现在也是心里怕怕的,但是没办法该站出来的时候就要站出来,不站不行啊,因为他发现朱厚照现在正用一种命令的眼神看着他。

“殿下所作所为皆是为了我藏地的广大百姓,我等岂能逆天行事学那不服天威的阐化王,殿下,臣愿意接受所有条件。一切全凭殿下命令行事。”辅教王上前走出两步说道。现在他也是看明白了,他们这帮人今天除非都答应了朱厚照废除农奴制的条件,否则今天谁也别想走出布达拉宫,不说这里站着的十四万大军,单单就是阐化王的死因就让所有人生不出拒绝的声音。仁蚌*康诸作为阐化王的亲卫营的统领,以前一直表现的忠心耿耿,但谁能想到今天他会以这种方式再次引发大家的关注。阐化王手下有一个仁蚌*康诸,但谁能保证自己手下没有第二个仁蚌*康诸或者第三个仁蚌*康诸呢?现在再想起昨天朱厚照在巴达拉宫和他说的那些话,现在再想想感觉大有深意,昨天朱厚照提农奴的时候他就怀疑是可能对农奴的遭遇不满意了,只是昨天不敢确定而已。不过今天算是确定了,原来朱厚照不但是对农奴的遭遇感到不满并且已经要彻底的废了农奴制,彻底的禁止他们这些法王干预政事了。想起昨天朱厚照对他提起的大宝法王的事,辅教王认为那是朱厚照在向他暗示该怎莫选择。说完之后阐化王便提笔在宣纸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随后又拿出自己的印玺,朝上面盖了上去。

阐化王签下名字之后,剩下的六位法王又一次陷入了沉默。

“繁华富贵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何必留恋,沉迷其中。”沉默了一会大宝法王同样站了出来,在上面签下了自己的名字盖上了印玺。历代大宝法王皆沉迷于佛法的研究,对世俗势力皆不感兴趣,也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政治政府,这一代的大宝法王也不例外,因此朱厚照今天的废除农奴制和禁止法王参政的法令对他影响不大,既然如此何必和朱厚照对着干呢,因此大宝法王也在辅教王之后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看到阐化王和大宝法王两人都在上面签下了名字盖上印玺,剩下的几位法王也都跟着在上面签下了自己的名字盖上了自己的随身印玺。都到了这一步了,事情已经不是他们几位能够决定的了,现在除了签下自己的名字之外也是别无法,至于死,他们还没活够呢,现在还不想死呢。

看到剩下的几位法王也都在上面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朱厚照大为高兴:“好,好,好。几位法王果然是为民着想,损己而为民值得赞颂。本王要把几位法王的高尚情操传遍整个藏地。”

高尚情操,要不是你逼着我们,我们才不会签呢?高尚又不能当饭吃。看着朱厚照爽快的大笑,几位法王在下面郁闷的想到。

解决了几位法王,朱厚照此行也算是完成了第一步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接管法王们的驻地了,接下来这一步才是至关重要的。虽然这些法王今天都迫于朱厚照的威势答应了废除农奴制,但是他们答应不代表他们下面的人会答应。这些法王虽然地位崇高,但是他们也只是他们下面那些家族推举出来的代言人而已。就像中原的皇室一样虽然整个国家都是他们的,但实际上他们也只是整个帝国的那些官绅阶层推选出来的代言人而已,对于他们来说一旦这个代言人令自己不满意了,那他们完全可以重新换一个代言人。纵观整个中国的历史那一次的改朝换代后面没有这些官绅阶层的影子。就连明太祖这样的通过农民起义起家的开国皇帝,在实力达到一定的阶段之后也不得不开始依靠于这些官绅家族。而在中国的有些朝代这些表现的尤为明显。比如南北朝时期和隋唐时期。南北朝时期整个中国的朝代走马观花的一个接一个的出现,再一个接一个的消逝。那时的皇帝们有多少昨天还是国家的皇帝,但在今天就已经成为了别人的刀下亡魂,又有多少人昨天还是国家的肱骨之臣但到今天却已经为了这个国家的新的皇帝。皇帝的废立完全被当做儿戏。隋朝的建立靠的是隋文帝杨坚谋朝篡位,而隋朝最后的灭亡虽然说是因为隋炀帝的倒行逆施,官逼民反,但难道那不是那些官绅世家大阀在背后操纵的结果吗。隋炀帝还没死的时候造反的都还只是一群平民百姓,但是隋炀帝一死,那些世家大阀再也坐不住了,纷纷扬竿而起,一时间宇文阀,王阀,李阀等频繁登上历史舞台。

就连唐朝建立的时候天下人都说坐天下的虽然是李皇室,但实际治天下的确实那些世家大阀们。自魏晋以来的中国政权,几乎都为世族所操控。门阀世家,其源起于汉,盛于晋,兴于南北而至唐时不绝。就连威望甚高的太宗皇帝李世民扫平群雄龙兴宇内,诏群臣作《氏族志》厘其等第。而群臣共议,却皆以山东清河崔姓为天下第一。太宗盛怒,斥之再三,乃以帝姓李为第一,后姓长孙为次,而崔姓为其三。门阀之盛只此略可洞见。然而太宗虽以武力胁迫群臣令以李氏为一等世家,但朝堂之上和民间之中实际上却仍皆以崔氏为第一,以李氏最次等,至于太宗钦命的长孙氏则不被世人承认。方当其时,门阀有五姓七宗。最为门阀冠冕,是为清河崔、博陵崔、范阳卢、荥阳郑、陇西李、赵郡李、太原王。彼此婚配,不屑他姓。其家每拥户万余,势力倾城

七宗五姓势力极为庞大,唐室想下嫁公主,清河崔氏都嫌弃大唐皇室有胡人血统,并非纯种汉人,而看不起他们,拒绝迎娶大唐公主。由此可见崔氏之权盛。

大唐的宰相薛元超曾说自己平生三大憾事之一,就是未能娶得一个七宗五姓族中的女孩儿为妻。由此可见七宗五姓当年的威风何其之盛……可惜唐末一场黄巢起义将七宗五姓的所有辉煌付之一炬。在唐末的黄巢之乱中,频繁的战乱造成大量世族人士的伤亡,富饶的家园与产业也惨遭破坏,而华北世族引以为傲的贯册祖谱也流失,世族衰落,最终与庶民再无区别,世族的地位也由地主绅士的官绅阶级取代。

可怜隋唐实行科举制度想让通过科举当官的人形成一股可以与世家大阀对抗的势力,不成想通过科举制度选出来的官绅最后都投到了那些他们曾经的敌人世家大阀的门下。不过他们想让官绅们对抗世家大族的愿望虽然没有在社稷未灭的时候实现,但却在宋明的时候实现了。只可惜就是实现的太过彻底了。世家大族除了孔家之外算是彻底的消失了,而取而代之的官绅阶层却比之世家大族更加凶猛。他们的实力更加强大,生存力也更加顽强。现在明朝的那些官绅要是联合起来就来朱皇室也要赶紧退让。明朝自成祖之后几乎所有的皇帝都没有真正的掌过权,几乎所有的权力全都落到了官绅手里,要是哪个皇帝配合那些大臣了,或许那些大臣还会让皇帝行驶一点皇帝的权力,要是哪个皇帝不配合的话,那他还是赶紧回皇宫里休息吧,因为你会发现你几乎什么事情都干不了,干什么都有人和你对着干,到时候就是不想回**里带着也不行。就好向明朝历史上的成化、嘉靖和万历皇帝一样,不是他们自己想在**里一呆就是几十年,而是你不呆着实在是没事可干,当皇帝却没有管理国家的权力,搁谁谁也得郁闷的窝在皇宫里。(关于这一点也算符合事实,作品相关里以后会介绍。)

乌斯藏和朵甘的这些个法王们和中原的那些朝代的皇室们没有什么区别。虽然他们是法王,但实际上所有的权力全都掌握在那些藏地的官绅手里。因此光让他们同意还不行,关键是还要人他们下面的那些大家族同意。解决完这些法王们之后朱厚照便分派大军拿着各个法王的令牌前往各个法王的驻地接管当地的城防。朱厚照知道只有做完这一步他才算是完全掌握了八大法王还控制着的地盘。

“希望不要在出现意外吧?”看着天边血红的残阳,朱厚照喃喃道。

第五十一章沙鲁家灭

理想与现实总是存在着差距,或许用一句话来说更为合适——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朱厚照一直期待着接管法王们驻地的事情能够顺顺利利的进行,即使有抵抗只要是规模不大的抵抗都可以忍受。只是这两天传回来的消息实在是出乎朱厚照的意料。

朱厚照本以为既然这些法王们都已经同意了朱厚照的条件,废除农奴制,不再插手地方政务,那么作为法王们的家臣的他们他们即使是反对也不会太过剧烈,但实际上从搜集到的资料上朱厚照看得出来除了大宝法王、辅教王、赞善王和护教王的家臣基本上都老实的交出了所在城池的防卫大权之外,剩下的其他四大法王的驻地的那些家族们基本上都不愿意交出城池的防卫。

“难道他们真的以为我不敢大开杀戒吗?”看着手中刚刚送来的察里巴家族将朱厚照派去接管城防的部队赶出了察里巴城的情报,朱厚照愤怒的一连摔了三个杯子。

大宝法王、辅教王、赞善王和护教王这四个法王驻地所有城池的接防工作进行的比较顺利是在朱厚照的意料之内的。历代大宝法王都不热心于政治,而是潜心研究佛法,造成当地佛法甚盛,这也影响了他的驻地的那些家族,基本上都对政治不是特别的热衷,所以朱厚照派人过去之后也没有做出什么过激的动作,后来在得知大宝法王已经同意交出城防之后也就老实的把自己家族的军队从城墙上撤了下来,朱厚照派出去的军队顺顺利利的接管了整个城池。辅教王是八大法王里边比较特殊的一位,原因就在于辅教王的驻地实在是太偏僻了。辅教王的驻地主要在达仓地区,这个地方相当的偏僻。肥田不多,草原不多,治下的百姓更是不多。呆在这个地方时间长了一般人还真受不了。为了这么个穷乡僻壤还真不知的和大明为恶,因此达仓那些个家族也都很老实的叫出了城防,甚至还有人听说大明要来了,立马就解散了家族的军队,之后还高兴的对外说道:“这下终于有人替我守城了,终于不用花那么多钱养着这些几乎都用不上的军队了”

赞善王和护教王的驻地也基本上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这主要是朱厚照来了一趟朵甘几乎把整个朵甘有点势力的人都给叫到灵藏了,之后更是从朵甘拉走了六万大军,然后拉着这六万大军和那些个朵甘的几乎所有上得了台面的人都给带到了乌斯藏的拉萨了。这一次发生的三伙叛乱基本上都是在乌斯藏的境内发生的,朵甘基本上没什么事,就是后来的八王联军,护教王和赞善王也只是派来了三千多军队而已。整个朵甘基本上就没有多少军队,朱厚照一次性的抽调六万人,基本上把整个朵甘的军队都给抽走了,剩下的那些人面对朱厚照留下的两万精锐的京军,基本上想掀风浪也掀不起来。因此两万大军面对人说比自己少,士气比自己差,装备比自己差的那点守军,凡是敢抵抗的上去就是一顿拳打脚踢,之后再也没有人敢说什么不字。当然这也和朵甘地区和四川接壤,受大明的影响太深有关,因为当地大部分人都是比较欢迎明朝能够直接统治的。

看到整个朵甘这么顺利的就全部接管了,朱厚照真后悔没有一到拉萨就先把乌斯藏所有的千户以上的所有将领都给弄到拉萨,要是这样的话整个乌斯藏也就可以顺势的接管了。不过一考虑到乌斯藏的叛军,要是没了这些人在那里守着,估计叛军也会顺势的接管不少城池。

“殿下,不知你打算如何处理这些反抗的家族?”四川总兵宋文华问道。对于这些反抗的势力,宋文华一贯的主张就是统统给灭了,这位大将军行军打仗一生,死在他手上的人不知几何。

“哼,这些家族以为他们全都联合起来反对我我就不敢把他们找呢么样了吗?哼,他们也太小瞧我了。”对于这些人朱厚照刚才已经想好了对策了,改革就没有不流血的,不是改革者的血,就是被改革者的血,既然那些人这么想死,按朱厚照也就只能成全他们了。

“传我军令,凡遇抵抗者一律格杀勿论。”朱厚照不想自己流血,那就只能让被改革者流血了。

“沙鲁家主,不知你考虑的如何了?”沙鲁家族因沙鲁城而得名,在两藏地区有很多以所在城市名为自己家族名的家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